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数字教育

中小学数字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数字教育

篇(1)

在这个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数字公民素养及其养成策略已经受到教育信息化专家、中小学教师、广大家长以及很多关心未来一代公民成长的人的共同关注。但当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还较少,关于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引导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更显欠缺。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设备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如果教育领域中一味采用封禁使用的方式,或可营造一时的“净土”,但总有一天,我们刻意筑立的围墙会被信息化的浪潮冲垮。因此我们主张,应该正视趋势,了解现实,梳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相关的特点规律、困难挑战,及早应对。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6年8月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一项以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希望借此探析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及其相应教育干预的现状,也为有志于相关实践的先行者提供参考。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的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自编的《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问卷参考了美国国家数字公民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Digital Citizenship,NCDC)、美国家校联盟(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National PTA)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卷,并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初稿2016年7月面向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参加远程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基于试测的结果,于2016年8月初修订为正式版。

本调查所称的数字公民素养,综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数字公民”专题网、美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倡导者Mike Ribble等人的定义,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①数字安全,即在数字空间中保护信息和财物安全,避免身心受到伤害;②规范交往,即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沟通交流时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③数字生存,即具备信息检索、网络购物等数字时代生活的基本技能;④数字学习,即掌握利用数字技术学习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段、学校性质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困难、挑战及实施建议。在题型设计上,第一、二部分主要为选择题,第三、四部分主要为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的矩阵题,其中第四部分还包括两道多选题及一个开放的填空题。详细的问卷可查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历史记录。

采样方法及样本构成

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本调查在实施时最终采用了方便样本的采样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施测。最终回收问卷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166人(占比30.63%),女教师376人(占比69.37%)。拥有大专学历教师占7.75%、本科学历占85.0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2%。受调查对象的年龄与教龄分布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在学校分布上,有31.36%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来自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分别占38.19%和30.44%。在执教学段上,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教师分别占8.67%、46.31%、21.4%、17.4%和6.27%。学科分布方面,执教文科、理科、体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分别占27.12%、27.49%、9.78%、22.14%和13.47%。

应当说,上述样本的构成在相关类别项上还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构成比例,但在地域分布上,因为采样方式的限制,教师来源中浙江省占52.84%、福建省占27.52%,余下的19.64%来自于河北、广东、北京、河南等27个省(市、区)。考虑到不同地域信息技术装备情况以及应用水平的差异,本调查的相关结论应该谨慎推论。

调查结果

1.未成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调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借由教师来了解他们观察到的身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尽管通过日常的感知以及媒体的报道,调查者对当前未成年人开始接触、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时间和形式有不少了解,但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让人十分吃惊。在问及身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对计算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时,数据显示在3~5岁年龄段已经有超过60%的未成年人通过家庭、学校接触过计算机设备,4.98%的幼儿甚至已经拥有自己的专用设备。在6~9岁年龄,未使用过计算机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已经只有6.64%。到了14~18岁年龄段,67.9%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了(如下页表1)。

而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的接触与使用上,数据更为惊人。在3~5岁年龄段,仅有29.52%的幼儿未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在10~13岁年龄段中拥有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未成年学生比例已达50%,在14~18岁年龄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98%(如下页表2)。

在对未成年学生开始拥有网络账户(包括QQ等公共互联网服务账户,以及学校教学平台账户等)的年级段的调查项上,4.61%的幼儿园学生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络账户,16.24%的学生自1~2年级开始拥有账户,3~4年级、5~6年级开始拥有网络账户的比例分别占42.62%和25.28%(如下页表3)。也就是说,88.75%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已经接触过各种通用或专用的互联网服务,并拥有个人独立的账户,这与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基础教育中网络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无关系。

而在未成年人计算设备使用的用途上,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向。玩游戏、网络社交以及在线音视频的比例均超过60%,而游戏更是高达82.66%。相形之下,与学习发展相关的查找作业资料、在线学习等分别只占到48.52%和10.52%(如表4)。这一结果使得很多学校和家庭无奈地使用封禁这样极端的处理方式,而因为没有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设备,反过来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现状。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受调查对象对于未成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存在诸多担忧。其中,担忧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溺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如视力)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6.16%、84.32%和71.59%。相形之下,美国等国数字公民素养中非常关注的网络欺凌、隐私泄露与账户安全等,则担忧较少,如担忧网络欺凌的仅占24.35%。而对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其他破坏活动、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心排名最低,分别只占8.49%和3.32%。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国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现状,这一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在执教学段与担忧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段教师在担忧的内容上总体比较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理健康的担忧在逐步下降,而关于网络欺凌的担忧总体在上升,这也可能与儿童身体生长发展的阶段以及社会化的进程有关(如图3)。

2.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在受访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上,在对比问卷中给出的操作定义后,28.78%的教师表示曾经听说过“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这一名词,另有37.64%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意思类似的其他名词,仅有33.58%的教师从未听闻过这一方面的概念。而在对数字公民素养的价值问题上,45.0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对于其未来升学、就业等发展影响重大,41.14%的教师认为会有影响,仅有13.84%不确定是否有影响或认为不大会有影响,没有一位受访对象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在对教育干预方面,仅有18.63%的教师表示曾经和学生正式地谈论过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问题,有78.04%的教师表示虽然尚未谈过,但时机合适的时候愿意谈一下,仅有3.32%的教师表示不会做此尝试。与此同时,59.41%的教师表示学生向自己、其他教师或成年人表达过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困惑,40.59%的教师表示未了解到学生有此类行为。另外,88.56%的教师表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仅有0.55%的教师表示不会提供教育与指导。

其实,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践中的引导与干预比认知上的理解更为重要。调查发现受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渗入了数字公民素养范畴内的教育引导。在对此概念框架的相关举措实施情况的矩阵量表题中(各举措以李克特5点式计分法,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大符合和完全不符5项依次计分4、3、2、1、0,满分为4),围绕学生技术使用、沟通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平均得分均在2.0以上,结合上题结果,说明受访教师既有投身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愿,同时也不乏自发实践。得分低于2.0的仅有两项,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学习、对每位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清晰把握,这很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堵绝策略、装备水平的综合结果,同时也说明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践领域均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出,教师在实施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下页表5)。

3.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障碍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诸多障碍中,受访教师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预算(80.26%),而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教师不具备这方面教育能力也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不少教师也担心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感兴趣(如图4)。因此,要加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有了较好的教师自发实践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也需要在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进行提升。

其次,在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建议上,调查对实施角色、实施形式以及最需要改进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在实施角色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家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同伴列属第二批队,而外部专家的作用最小(如图5,满分为4)。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本质上属于态度层面的学习目标,需要的是在日常细节中引领、感染与带动,上述结果也符合这一特性。

而在实施形式上,家长言传身教得分最高,其次为教师引导示范和平时教学渗透,专题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位列上述各项之后,这也说明,态度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仅仅通过认知层面的干预来达成,需要综合的设计与长时间的渗透(如上页图6)。

在论及更好地实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最需要改进的问题时,父母引导与家庭教育毫无疑义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学校氛围与教师的教育能力。40.0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大互联网环境整顿,因为如果作为大环境的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更友好,则不仅能减少网络侵害等问题的滋生,也能在无形中塑造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此外,也有略超四分之一的教师呼唤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如表6)。

分析与建议

1.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本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与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成年人群体对于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忧虑也在与日俱增。在可见的未来,随着计算设备的继续普及,大量伴随数字技术长大的“数字土著”出现,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还远未与之相匹配。而应发挥实践引领作用的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也缺少对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有效教育引导方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为一线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2.中小学教师有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强烈意愿及自发实践

在调查中,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不少受访的教师不仅认识到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尚未专门规划部署的背景下,自发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并且对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自身从事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能力成为当前推进此项工作的严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术界与研究机构在此问题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也没有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纳入区域和学校育人的重要维度,缺少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3.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

调查的另一个启示是,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养成绝不能是教师或学校独自战斗,而是需要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个育人主体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教育形式上也应该突破主题教育之类单一的形式。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字公民素养习得主要还是态度层面的塑造,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成年人示范、同伴引领,再辅以认知的干预、行为的督导等才可以慢慢养成。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班主任等往往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在干预形式上如果仅依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中常用的单一认知教育形式,学生虽在道理上明了了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但若不能自觉化为实践与数字生活的准则,效果还是几近于无。

此外,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是伴随数字生活时代兴起而出现的新课题,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大环境、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大背景深入探析问题成因、特点规律与干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有责任的商业机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需要为此提供智力支撑与实践指导。而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态势,早做谋划,在学校教学与育人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文述及的由于抽样方法上的限制,样本的地域构成上未能实现符合我国人口统计的省域比例,考虑到浙、闽两省在社会经济、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在全国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而且采用网络调查潜在的会将一些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持反对态度的样本隔绝于外,因此我们判断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际现状上有可能更加严峻,并且相关结论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推论时,应当存在一些偏差。这一现象,在NCDC、PTA等机构实施的同类调查中,也存在此类问题。因此,我们将会在后续研究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全民阅读活动 数字阅读 中国知网 CFED期刊库 中小学图书馆

一、2011年“中国知网杯”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简介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入开展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在全国中小学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2011年6月~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本次数字阅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师生使用“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丰富多样的期刊、杂志、图书、报纸等进行阅读和撰写专题征文。短短4个月时间,参加本次阅读的中小学校就达到4000多家,参赛师生人数30多万人,覆盖全国18个省份、300多个区县,阅读文章230多万篇,征文投稿量1200多篇,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装备管理部门、教科研院所、电教馆、教师进修学院和广大中小学校的一致好评。

二、“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简介

“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简称CFED)是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中小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包括《CFED期刊库》、《CFED工具书库》、《CFED报纸库》等系列资源库。《CFED期刊库》基本囊括了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中小学教育管理期刊、教学参考期刊、课外阅读杂志等,并且独家收录主要的核心期刊和教学参考期刊,是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必备的优质教学资源。

下面简要介绍《CFED期刊库》的收录杂志种类、基本使用方式和主要增值功能。

(一)收录杂志种类。

《CFED期刊库》是我国期刊杂志数量最多的一个数字期刊库,收录期刊杂志2000多种,根据内容和用途不同,分为数字阅读版、教学参考版和完全版。数字阅读版主要用于学生数字阅读活动,包括课外阅读、文学小说、文化艺术、科普知识、军事知识、美术摄影、IT世界、生活休闲、社会广角等期刊杂志。教学参考版主要用于教师学生教学参考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参考、学习辅导、阅读与写作、试题与考试、教学研究与参考、教育管理、德育建设、教育研究与参考、各地教育、各类教育、教育装备与技术等期刊杂志。完全版的收录内容最为完整,全面支持中小学的数字阅读、教学参考、教科研活动。

(二)基本使用方式。

《CFED期刊库》主要提供两种使用方式,分别是原版阅读方式和检索阅读方式。原版阅读方式是《CFED期刊库》的基本使用方式,这种方式在计算机上完全模拟阅读印刷版杂志的方式阅读电子版杂志,中小学生无须进行任何培训就可使用数字图书馆进行数字阅读活动。检索阅读方式是《CFED期刊库》特有的高级使用方式,这种方式提供文章标题检索、作者检索、机构检索、关键词检索,乃至全文检索等全方位的信息检索功能,以及引文链接、被引链接等多种知识链接功能,这些强大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功能,将为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情报支撑。

(三)主要增值功能。

“文字摘录”和“图像摘录”功能:由于《CFED期刊库》中杂志上的文章进行了全数字化加工,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不但可以进行图像摘录,而且还能直接摘录文字,并保存起来。此功能为师生做读书笔记、准备教学素材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知识元链接”功能(也称“概念链接”功能):在《CFED期刊库》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类型丰富的整体优势,《CFED期刊库》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和《CFED工具书库》、《CFED报纸库》中的内容进行链接。使用此功能老师、学生不但可以查找各种新概念进行学习,也可以了解各种人物、事件、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最新发展情况,开展数字化、研究性学习。

“个人书房”功能:使用这项功能,每个老师、学生都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和经常阅读的杂志,建立自己个性化的“数字书房”,数字图书馆自动将最新的杂志推送到师生的“个人书房”中,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效果。

三、使用数字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活动的优势

(一)数字图书馆学习内容丰富,扩充师生阅读量。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如仅《CFED期刊库》就收录了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基础教育类期刊杂志2000多种,共30多万本。数字图书馆大大丰富了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内容,扩充师生的阅读量,服务师生随时阅读。北京市通州区第一实验中学的曹锁老师认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不只是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在这种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会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学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等也自然会得到有效地培养。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功能强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利用数字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活动,不但在中小学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而且,对提升中小学校师生信息素养,学会利用数字图书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促进优质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有极大的作用。福州屏东中学的陈晓雯同学在征文中写到,“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利用互联网的速度来传递信息,我们只要输入网址、登录网站、轻轻地点击鼠标,哪怕离得再远,只要几秒,就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想要查找的信息。

(三)数字图书馆管理方式多样,有利于管理阅读活动。

“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提供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等多种管理方式,学校和各地中小学信息化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数字阅读或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目前,“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已在我国100多个城域网和3000多家中小学校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DB/OL].省略/.

2.“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总结[DB/OL].省略/bz/.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曹锁.数字图书馆开启我的世界文化之旅,“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征文选编.省略/bz/.

5.陈晓雯.我和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征文选编.

篇(3)

一、我国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各种数字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获取资料的重要来源,图书馆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实现数字化。立足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图书馆也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扩展服务项目,建立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由传统单一的纸质图书转向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和教学资源等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这将是中小学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优势:

1.藏书量大,查询快捷方便

传统的图书馆藏书量有限,借阅查询不便。数字图书馆存储量巨大,内容信息多样、丰富、生动,可以对有较高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规范性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数字图书上的资料查询便捷,在几秒钟可以实现上亿字范围内的全文检索,可为读者节省大量时间。

2.极高的藏书利用率

传统的图书馆需要排队借阅,有时候还因为藏书量有限借不到需要的书籍,数字图书馆只要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极大地提高了文献利用率,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节约时间、追求效率的要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可以让读者充分共享现有图书资源,使图书馆变成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览场所。

3.节省费用和空间

传统的纸质图书在使用过程中,损坏、耗损非常严重,学校在购书时会多购买相同的复本。数字图书馆不存在磨损和折旧,还避免了重复投资的浪费。传统的图书馆收藏的纸质图书,占用的空间非常大。数字图书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成的一个联机系统,资源存放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省去了书架,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占用的空间很小。

4.功能全

数字图书馆中不仅有阅读、标注、书签、查找、书评、管理等功能,而且使用方法比纸质图书更加快捷方便,可以支持剪贴、拷贝等功能,对读者有用的信息马上可以复制,节省了大量抄写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阅读界面,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和字体,为学习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数字图书馆采用开放的资源,师生不但可以检索和利用现有的数字馆藏资源,还可以将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知识和成果整理成文献,上传到校园网的资源库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5.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的知识,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

6.全新的终身学习平台

数字图书馆只需要一台能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所需要的资料,随时随地满足师生获取知识的需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数字图书馆还给师生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在数字图书馆里,教师和学生不但可以检索利用现有的数字馆藏资源,还可以将教学及学习中的成果整理成文献,上传到数字图书馆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还可以将学习的课件延伸到任何的时间、空间,改变了传统教学场地的单一性、授课方式的被动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目前教育界一再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学习最新的知识,满足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网络建设步伐较快,在经历校园网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之后,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系统的信息化教育设备建设已较为完备,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已开通了校园网并逐步普及,这为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但总体上看当前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尚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数量与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传统图书馆寻求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下一代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互联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有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二是网络资源。实现这两个方面资源的数字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的支持,目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还远远不足,尚无法保证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2.资源、信息共享不足

与传统纸媒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的明显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但是,目前一些地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在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 缺乏交流、沟通与合作,往往存在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3.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无法得到保障

长期以来,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指挥棒主导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工作一直不被重视,在学校里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很多中小学设立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验收。搞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但由于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加之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投入没有一种制度性的约束机制,遂导致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4.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目前总体上看各中小学的图书管理员素质偏低,很多学校的管理员是由快要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管理员往往既不懂业务又不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英语,而且思维相对保守,无法适应和跟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制约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加强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1.打破传统的收藏观念,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图书馆以印刷型文献为主,只为本学校服务。数字图书馆要求打破各自为政,打破区域性的界限,因为单个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各中小学可在自建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将自己学校最有特色的课程资料进行收集、上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链接检索相关有偿或无偿的信息资源库,比如清华同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中学生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共享。

2.转变以往小而全、封闭、各自为政的陈旧观念

数字图书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非单个图书馆所能完成。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必须克服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陈旧思想,应当通过数字化馆藏共建共享的方式,以最小的经费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数字资源。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当注重与本地区其他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及其他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合作,在馆藏特色上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让读者不仅可以访问自己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还可以访问其他学校、其他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在不同的数字图书馆之间进行访问,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领导重视,加强基础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雄厚的资金做保障,国外有关的政府部门和基金组织都把数字图书馆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和内容予以支持,对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和建设投入巨资。加快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建设:首先,数字化

(下转页)

(上接页)

工作流程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因此必须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网络基础。其次,增加经费投入,拓宽信息资源供给渠道,完善馆藏信息资源,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数量与质量。各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每年有计划地采购数字化出版物,如采购适合中小学教育的人文社科、文学作品,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对于声像资料,可以进行数字转换、编辑、压缩等技术处理,把馆藏声像资料以及对应的纸质资料转换成数字化资料,储存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上,以实现声像资料的网络视听阅读。

4.加强馆员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导航服务

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员,应具有科学管理文献信息的能力,获取各种专业信息的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从单纯的文献资料提供向综合性信息服务转型。可以通过引进人才,举办业务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在职馆员的业务能力,各学校应创设条件让图书管理员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各种办法,加强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应该重视用户的教育培训,中小学校应结合信息技术课对读者进行教育,介绍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获取技术,讲解数字图书馆的检索途径和方法,逐步改变用户获取、利用信息的传统习惯,使读者能顺利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信息革命,它会给图书馆带来机遇,同时也有挑战,中小学图书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舒俊红.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问题的探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5):57-59.

[2] 左素素.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5):22-23.

[3] 郑鲁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与应注意的问题[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60-62.

[4] 吕晓凌.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探讨[J].图书馆学刊,2008(2):43-44.

[5] 吴惠玲.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50-51.

篇(4)

一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当前信息化建设正逐渐影响、改变着云南的社会生活,不仅在经济、政治、科技上,更在教育事业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化的发展已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教育信息化也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对从业标准的划分和制定越来越具体,其内涵要求也越来越明晰,其标志就是从业者需要更加专业的能力和深厚的专业发展潜力。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受社会的发展规律支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和社会能为教师提供的支持保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区别,但总体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信息人的特质,即教师具备使用教育信息的知识、技能及其相关能力。云南农村特殊的地理方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是客观存在的阻碍,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会因为地理区域的因素而强迫要求社会公众对此自动调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趋势展望与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决定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方向。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趋势,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对社会发展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不仅表现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变化的方面,对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方面的水平和潜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念、角色期望与规范会随着人们对农村教育的理解而发生变化。在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占中小学教师总量8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知识的传播技能,还应具备知识的引导职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还需要储备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走向中,将积极融合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优化农村教师教育资源的保障,逐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改变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认知和行为习惯,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

二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技术支持

早在2003年,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为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承担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耗资过百亿,为西部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教学播放光盘,建立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建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室,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的投入,显示出我国欲实现以信息化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决心。但是,倘若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再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再多元的教育资源呈现方式、再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提供路径、再丰富的教育资源使用模式,能发挥出教育功能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既有秤又有砣,如果没有会使用秤之人,依旧无法称量出物品实际的重量一样。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数字化生活环境、教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存在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主体―――中小学教师、学生、职前预备教师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均平等拥有可供选择的、丰富充盈的教育资源,能确保所有实践主体都能够获得教育信息化的惠及,并且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教育资源。这不仅能保障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诸多实践主体的教育资源均享之权益,又循环促进各实践主体及时反馈急需教育资源、应用教育资源、受益教育资源的良性运转系统。或许,要把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集中到较为先进的区域学校去研训、学习委实是难以承受的人力、物力之大耗,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有可能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而面向所有实践主体的。

三教育信息化中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方向

依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纳入到研究及实践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方案中,重点研究解决缩小城乡中小学的数字化建设鸿沟、增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云南农村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云南农村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学校建设工程等大力推进以网络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夯实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密切结合国家及省所启动实施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计划。伴随国家、地区大力开发的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已建设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注入数字校园的成功实践经验,争取成为扩大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层试点,积极参与将要启动实施的“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围绕云南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促进云南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上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三的中小学没有接入宽带,云南农村中小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及地方都将政策的倾斜方向放在农村中小学,所以构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打下基础。

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载体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其本身就具有培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广大教师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职能。到目前为止,“农远工程”已经在广大西部农村中小学形成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积累了相当的教育资源。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农远工程”网络,开展灵活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以提高教师质量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远工程”有三种形式可以采用:一是光盘播放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容易保存和传递,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从光盘资源中获取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内容,甚至相应的培训指导。二是卫星广播电视教学系统,可以由高校制作好视频或者文字等形式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网络传输,由接收电视接受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供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的资源,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加灵活的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教室,利用互联网传送培训资源,可以实现海量、交互的培训,时间、地点更加灵活,更能满足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2网络学校或者网络课程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由云南地方高等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不仅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完备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系统,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获得合作专家针对农村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成熟的高校网络学院或者网络课程,由专业人员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强的针对性,远程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可以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教育内容的专业发展培训,有专门人员提供协作交流的互动,更有利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以致用,改进农村教育教学实践。

3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

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可以视为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学习平台的一个延伸。随着手机这一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手机通讯网络的覆盖,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覆盖面广、资源获取便利等优越性。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由资源终端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由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适合的学习内容,利于营造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生活的教育信息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项华,毛澄洁.北京-云南:数字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e-PDS)―――教师专业化高位均衡发展的新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5).

[2]白晓明,王家忠,袁玲俊.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师培训,2007(6).

[3]袁同庆.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远程方式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

篇(5)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共同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

实验工作进展

第一批29所实验校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所有实验校已完成校、区县、市三级验收,完成了成果申报和审定,已经开始成果提炼、推广和项目应用评估。

第二批38所实验校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三轮评审,正处于项目前期的立项暨招标阶段,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第三批33所实验校目前正处于前期培训和方案完善阶段,预计2015年3月资金到位后进入立项与招标阶段。

当前取得成果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市、区、校有效联动,形成了市区抓统筹和服务、学校建特色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总体上讲,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批引领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干部、教师队伍;开发、凝聚了一批适应教与学方式变革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市、区(县)、校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培植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一)市级层面

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区县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和全力参与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市级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个层面。

业务引领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发展阶段的紧迫需求,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京教基[2009]17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2014]2号)等业务指导文件的编制和。对不同时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起到良好的规范、方向引领和促进作用。

管理考核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管理需求,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验收细则》(京教办函[2013]35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京教基[2014])等文件。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全市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管理、推进的机制,在资金使用、招标采购、专家队伍、监理制度、项目管理、市区校三级验收、成果评审、应用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制度体系,为数字校园推进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咨询培训服务方面。围绕各区县、学校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组建数字校园市级专家库,通过关键阶段评审、实地调研、专题培训答疑、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各区县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县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素养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质量。通过市级专家库对数字校园实验成果进行审核、提炼和总结,帮助学校提升对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为区际、校际间的深入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公共支撑服务方面。一是以“三通两平台”为契机,结合数字学校项目,优先为数字校园实验校搭建了互动课堂环境(“三通两平台”达标示范工程),全面优化提升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

二是在集约推进的大思路下,在总结、提炼各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放、共享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为全市实验校之外的区县、学校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数据服务和资源服务;实现其他区县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搭建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交流、协作的服务体系,固化全市总体推进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

(二)区县层面

在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的引导下,区县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建设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建设模式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同过渡,推进方式从“市级引领”向“区县主导”过渡。

朝阳区: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数字校园单校成本从300万降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建设和个性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数字校园五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延庆县: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上共性较大的软件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成果作为区域整体数字校园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

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探索。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出现了一大批由学校原发性需求所驱动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原创性的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业务管理或教育教学需求,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效益。同时,经过应用探索,沉淀出了一批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业务过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并初步产生良好效益的常态化应用成果、实践案例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生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等。

第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系列的管理和理论成果。如《丰师附小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牛栏山一中数字校园管理与推广创新机制》、《天竺镇中心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1+X数字校园建设》等。

第三,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iPad类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与城市校的远程教学和教研”、“石景山实验小学秉承扬长教育理念构建师生成长乐园”等。

第四,培育和涌现了一批对数字校园有深刻认识的校长、学校信息化主管、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全市、各区县数字校园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对以上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总结,以形成体系化的、彰显首都特色的数字校园典型案例。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应用集锦、典型案例教材等系列成果,以便于在全市、全国给予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紧跟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第二,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校园工作的实验性质已不满足区县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需求,不利于实验校数字校园长效机制的建立。数字校园工作需要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学校缺乏对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加之对数字校园内涵认识存在差异,会呈现出“大而全、重点不突出”、“重硬轻软”、“重管理,轻教学”等问题,存在“技术驱动”、“企业主导”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办学理念特色牵引、业务驱动、需求驱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有待提升,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师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数字校园的执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存在盲目采购产品、堆砌软件功能,却忽视与学校自身规划和办学特色结合的现象,数字校园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数字校园的建设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明确实验校的工作责任、建立数字校园长效运维机制,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朝着“整合”、“融通”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法和推进策略

围绕当前数字校园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实施能力、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破解数字校园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

(一)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结合数字校园工作实践,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发展目标总结为以下内容: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

特色引领。是指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紧扣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等数字校园建设重点,突出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加强数字校园对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市级层面重视树立示范典型,给予推广。

集约推进。当前实验成果表明,集约建设是破解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开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提供综合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他共等公共基础应用,尝试使用区域和社会各类成熟的应用和服务。

双向融合。数字校园要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主流业务。要采用双重视角,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强调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在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涵发展。探索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关注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最终寻求学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发展之道。

(二)全面优化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作为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可按实验探索期(2009~2015年)、普及和提升期(2016~2018年)、成熟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数字校园发展路径,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和历史使命,指导后续数字校园工作。

实验探索期。探寻实验规律性成果。通过实验探出数字校园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与评估指标。通过上述成果,提炼打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普及推广期。依据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较高的20~30所学校试点推进智慧校园,挑选50~60所学校进入专项深化研究;选取300所左右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在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环境下,选择4个区域试点研究市区之间、区校之间的数据融通和业务融合;尝试以“三通两平台”接入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各系统,形成“三通两平台”架构,实现与教育部的数据对接。

成熟期。数字校园进入成熟期后,将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将共、基础服务延伸普及至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校,形成市、区、校三级运维技术服务体系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格局。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由学校转为市、区、校三级分类推进。学校重点关注应用创新研究、管理业务流程变革、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建设、应用、推广转向对应用和服务效果的关注。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2014年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两个重要文件,把顶层设计列入学校数字校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实验校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的高度,以业务为导向制定数字校园规划,在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发展路径、推进方式、重点和特色、组织与保障体制机制,并从数据、功能、流程、应用体验等多个层次综合选取软件架构及技术路线。

强调数字校园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要“全员参与”,要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相适应。将顶层设计质量纳入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第一批实验校的同时,有效引导第二批、第三批实验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工作。

(四)强化区县主导作用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区县评估指标体系,拟在第三批实验校完成建设任务后同步对区域数字校园工作进行评估。

要求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研究制订本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在全区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数字校园信息化公共平台,并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监控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好经验总结、应用评估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培训交流;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经费保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纳入本区县常态化工作。

(五)提升学校实施能力

开阔学校视野、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管理、业务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校数字校园的规划能力;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管理能力;通过任务书备案机制、市校两级监理机制和项目验收机制,加强规划的实施能力;保障项目完成预期目标。

提供学习、观摩、产品体验交流平台。通过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集成当前市场数字校园主流产品的宣传资料、成果展示和应用体验;提品模型部署环境、给予学校试用系统登录账号、给用户预授权期限等方式鼓励学校在建设前加深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

搭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搭载各类共性的、具普遍推广意义的优质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和平台。给学校开放数字校园实际应用学习空间和使用空间,逐渐将学校数字校园工作从建设主导转向应用二次开发,或尝试购买数字校园成熟服务。

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尝试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与全市数字校园公共支撑系统互联互通的策略,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常态化共享交换等。

后续将把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转为常态化工作,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六)数字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数字校园工作方式,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要从建设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上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数字校园管理工作常态化,要建设、管理好数字校园工作队伍,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探索数字校园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校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适合北京市发展的数字校园运行、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后续重点工作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要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建设的意见》(京基教二[2014]2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

(一)成果提炼推广

第一,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实验校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推广。编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成果集、拍摄数字校园成果宣传片等。

第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设立数字校园专栏,形成数字校园宣传态势,鼓励学校进一步探索数字校园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三,拟于2014年10月下旬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成果交流暨研讨会,通过实验校开放日、数字校园研讨、数字校园成果展等方式,加强认识,提升观念,促进后续工作开展。

(二)数字校园评估

2014年6~11月开展第一批数字实验校评估工作,结合应用成果评定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树立标杆,推选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示范应用”,彰显成果的同时,为后续数字校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每批次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结束后,均应启动数字校园应用评估。在第三批数字校园验收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评出数字校园示范区县。评选出智慧校园试点校,试点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的实验工作,达到“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的效果。

(三)建设指南和标准

为了规范和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

同时为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体系框架》,用以约定不同层次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估标准。

(四)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2014年10月,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一期的上线和推广。该平台利用市级已有教育云管理平台、数字学校、统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面向市、区、校三级数字校园推进管理交流协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固化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在凝练、总结优秀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展示、观摩、体验中心;三是为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共性的基础应用服务与数据资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级建共、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的格局。

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建设;数字教材;调查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7-0092-03

前言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与期刊网,在对“中小学”以及“信息化环境”“数字教材”等关键词的检索中,检索到相关文章有188条,但大部分是论述学校信息化环境现状、信息技术环境理论等,其中并没有涉及数字教材与信息化结合的研究。本文是对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材实验项目,关于中小学信息化环境的调查报告,通过对15所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现有基本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试验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对于数字教材应用的影响,便于管理者了解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基本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研究对象、方法与目的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15所中小学学校及其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中所调查的教师和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和6%。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查阅相关图书,了解相关知识以使研究有理可循、有理可据,使研究思路更清晰以及使研究更有意义。

分层抽样法:在15所学校中,不同年级抽取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科以此作为实验和调查问卷填写的对象。

实验法:在15所学校中,进行实地实验,每所学校均开设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在内的多门课程,应用数字教材进行上课。

调查问卷法:本研究初期,设计了试验学科教师办公条件、试验班级计算机配备情况分析以及学生家庭计算机配备情况分析三个调查问卷。向15所学校都发放了问卷,共调查89位教师,85位教师问卷收回,回收率95.44%;共调查1153名学生,收回1150份,回收率99.74%。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信度和效度通过了研究要求。

数理统计法:对发放的问卷数量、有效问卷数量以及不同的教师办公条件、班级和学生家庭计算机配备情况所占比例的统计与计算,通过数据来支持研究更有说服力。[1]

3.研究目的

①研究数字教材阅读器技术的适切性,提出数字教材应用的硬件、软件、网络等基本环境条件。②研究数字教材推广的可行性,提出数字教材推广使用的政策建议。③研究数字教材应用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调查

1.教师计算机配备情况

15所学校教师计算机已全部普及,并且是专人专机。据调查收回的85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100%的中小学校的教师机比达到了1:1的水平,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师已经一人多机。教师计算机配备一人一机的比例为51%,一人多机比例为49%。

通过问卷调查法,教师机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页表1所示。

教师机中系统类型所占的比例如下页表2所示。

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材阅读软件运行环境要求的最低操作系统配置是Win XP,建议的配置是Windows 7 专业版。由表2我们可以得出96%的教师机是符合数字教材阅读软件的运行环境的,只有4%的比例因为是IOS系统不能支持数字教材的运行环境要求。

通过对教师机购买时间的调查统计,我们知道接近70%教师的计算机是在2010年以后配备的,而2010年计算机行业在硬件方面,如系统内存为2GB以上,USB接口支持2.0和3.0;软件方面,如操作体统已是Win7和Win8,Office 2010和Office 2013,可以说配置已经完全符合数字化教材阅读软件的要求。[2]

2.学校班级计算机配备情况

据调查收回的问卷结果显示,15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已配备电脑,有73.33%的中小学达到了一人一机的水平。从问卷结果可知,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还是比较新的,购买时间主要是集中在2011年和2012年。

3.学生家庭计算机配备情况

根据收回的1150份学生调查问卷显示,99.73%的学生家庭有计算机设备,学生家庭计算机类型及比例情况为:台式机占32%,笔记本电脑占35%,平板电脑占33%。

据2014年8月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上海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87.1台。相比之下,我们调查的15所学校的学生家庭,在计算机拥有率上大大超出了上海居民的平均拥有率。

4.网络情况

在调查的15所中小学校中,试验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和试验班级的计算机都有网络覆盖,网络情况良好。但收回的1917份学生家庭调查问卷中,只有16名学生家里无网络,即99.16%的学生家庭有网络覆盖。网络覆盖到的学校和家庭,网络情况符合开展数字教材项目的应用条件。

信息化环境条件分析

调查在参考、借鉴有关信息化建设[3]和其他信息化教育项目的评价指标[4]和数字化教材阅读软件运行环境以及综合考虑15所学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设施、网络、素养,管理、应用等5大类指标评价的总体框架,最终提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1个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评测工具[5],如下图所示。

综合上述试验学校信息化环境现状调查情况和评估指标,15所中小学校的评价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

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数字教材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配备不统一、不规范

一些学校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有些教室还在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且购买年份都较早,设备已老化。教师的计算机配备基本达到要求,只有一所小学的教师配备了Windows XP系统的台式机。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计算机都是校配并且是台式机,这不便于携带,教师无法在学校以外的地方随时使用数字教材,指导学生以及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虽然99.73%的学生家庭有计算机设备,但也不能忽略剩下的小部分,这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他们就不能同步使用数字教材有效地预习、做作业以及进行讨论。

2.网络覆盖率以及带宽有待提高

虽然15所学校和99.73%的学生家庭都有网络覆盖,但是学校网络网速不够快,极大地影响了数字教材及时性的使用,非常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学生家庭网络更是参差不齐,也没法很好地保证数字教材的有效快速使用。

3.60%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使用数字教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所学校的试验班级60%的学生使用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公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学习,只有40%的学生是专人专机,并且能在教室直接使用计算机。

4.学校和家庭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试验学科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试验学校的设备情况参差不齐;学生在家中使用电脑的时间有限,一些家长认为电脑是娱乐工具,导致学生不能保证使用数字教材的正常时间。这些都成为数字教材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和阻力。

对策与建议

1.规范计算机配备

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健全组织结构领导和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范计算机配备,切实制定好建设计划,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希望各学校采取新举措真正地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抓起来。

2.提高数字教材阅读软件的多终端适配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和家庭的计算机设备日趋多变。本项目中的15所中小学校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各占不少比例。建议提高数字教材阅读软件的多终端适配性,以满足各所学校的教学应用。

3.提高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信息化认识水平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充分认识数字教材在教学方面显现的及时、自主、灵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大优点。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

4.加大管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各级领导对中小学校信息化的重视,加强各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数字化教材使用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教材的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要建立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信息化建设示范校的评比工作,要宣传推广一批数字教材成功使用并取得重大成效的典型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和数字教材的全面使用。[6]

参考文献:

[1]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2]上海市互联网协会.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13(1).

[3]黄荣怀.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及应用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46-50.

[4]美国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英国学校信息通讯技术(ICT)的最新发展及应用[J].2003.

篇(7)

1.1网络的发展使中小学图书馆可以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

网络的发展拓宽了中小学图书馆的资源空间,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获取广泛信息资源,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导读、浏览、查询、检索等多种信息服务;电子期刊尤其是联机检索型电子期刊在提供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能提供教学参考资料的检索;中小学课程可以建立网上资源数据库,进行资源共享等[1],为中小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信息资源保证。

1.2数字图书馆为中小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室)规程》,从政策层面规范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新规程》第七条提出:“图书馆要重视和加强图书馆与校园网的结合,实现网上电子图书资源共享。”从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有了可以参照和衡量的依据。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有将近10000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有的中小学通过区域教育城域网的途径也实现网上数字图书共享,成为中小学图书馆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和支撑保障。

2制约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理论上的瓶颈

我国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总体水平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较国外信息素质教育尚不够充分,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统一的指导和规范的标准。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素质教育,或者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素质教育,因此,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仍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改进和创新[2]。

2.2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

“以书本为中心,传授文化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头脑中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式,其影响是深远的[3]。素质教育的出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观、学习观和课程观,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个别差异,在方法上要求教师有效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为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了种种机会和条件,它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种种障碍。

2.3教师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较窄、信息面不够广、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度、教育观念过时等等,阻碍了素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不少教师不愿接受新知识,拒绝接受新信息,跟不上现代化教育的步伐,墨守成规、固执己见;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掌握不够,信息能力较差。

2.4严重忽视了图书馆的作用

中小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没有利用信息检索去获取资源。由于资金和观念上的原因,多数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都非常匮乏,最为困扰的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功能;再者,由于图书馆人员素质偏低、硬件不到位、经费拮据、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生忙于应试教育等等原因,中小学图书馆在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2.5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状态

信息素质教育同样需要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和设施的完善作为保障。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尚能具备课程教学和学科整合两种模式同步进行的经济基础[4],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素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而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则很难见到电脑,不能依靠其进行正规的信息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城市比农村强、中学比小学强、重点学校比普通学校强”的特点,阻碍了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职能的有效实现。

3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创新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3.1转变思想观念

中小学图书馆(室)是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最重要、公共化的教育资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配合新课改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翼。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是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3.2发挥图书馆职能,更好地为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3.2.1营造优雅舒适的阅览环境,提供现代化服务

优美的环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能使人愉悦;因此营造一个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借阅环境,能使学生体会到在图书馆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愿望和激情。中小学图书馆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现代化设备,接入校园网,开辟先进的电子阅览室、视听室,购进电子图书和音像资料,配置复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为信息素质教育创造现代化的物质条件。

3.2.2坚持高质量、多样化的原则丰富藏书

中小学图书馆应立足基础教育的特点,围绕教育改革,从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计划,在制定计划和采购之前要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坚持高质量、多样化的原则。要尽量满足兴趣广泛的学生之需,合理使用经费,保障新书的订购。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3.2.3增强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

中小学图书馆人员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热爱工作,平等对待师生,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维护知识自由,为读者保守秘密。”[5]因此,图书馆员要具有高度的道德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在履行职业义务中获得道德自由。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收集,其工作技能要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工作内容不断延伸,因此对图书馆人员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图书馆人员要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积极面对挑战,才能顺应时代潮流,胜任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要求,更好地为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3.3建立健全制度,加大经费投入

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要有制度保证[6]。因此,各有关职能部门应该联合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的硬性规定;要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努力按师生比例要求设阅览座位;要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的配备工作,图书生均藏书量应遵照“两全普九”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配备标准》要求执行,而且每年新增图书比例应以不少于藏书总量的3%进行递增,做到保证图书质量,图书结构合理,提高图书的可读性。有关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学校图书馆建设,有一定的经费投放预算。同时,可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图书馆建设[7]。另外,政府还应提供经费支持,确保中小学图书馆稳定发展。

3.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并实现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

中小学图书馆可以依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比如开设“图书馆技能训练”“读书汇”“读书漂流”等活动课,供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还可编写《中小学生图书馆技能与自学方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等校本教材,供学生们阅读使用。这些校本教材主要讲授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的基本知识、阅读通用方法、网络资源搜索引擎与工具书使用方法、读书笔记写作法、小论文写作选题及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利用图书馆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技能。

3.5公益讲座进校园

目前,图书馆公益讲座已经成为部分中小学图书馆读者活动的文化品牌[8]。中小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深入校园举办适合中小学生的各类讲座,特别是针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讲座,内容可包括信息安全、信息道德、网瘾形成、危害与戒除、外国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等;多以故事引导,案例分析为主,拓宽青少年通过信息教育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渠道,不断加强自己收集整理文献信息的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的兴趣和素质。讲座可以采用老师现场讲座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前者感性直观,可以开展现场互动;后者经济灵活,受众面广,还可以聆听名人大家的声音,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3.6让图书馆成为学生寒暑假日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