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服务贸易外汇

服务贸易外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服务贸易外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服务贸易外汇

篇(1)

关键词:服务贸易外汇管理;非现场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7-0062-02

一、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特点

天津市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呈现收支项目比较集中的特点。外汇收入主要集中在运输、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咨询三项,5年平均占服务贸易收入的88.39%;外汇支出主要集中在运输、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费、咨询三项,5年平均占服务贸易支出的82.61%。

二、服务贸易管理情况

(一)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现状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共涉及20大类、150多项;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口径,服务贸易也分为13大类,即:运输、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旅游、保险、金融服务、通讯和邮电、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目前,总局对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规定仅涉及有海运、旅游、无形资产、承包工程等项目内容,对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来说,外汇管理法规不可能涵盖周全,存在管理上的真空。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有新的服务贸易项目出现,管理滞后增加了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的难度。

按照现行外汇管理规定,企业服务贸易项下的付汇大多由银行依据企业提供的商业单据审核真实性后办理购付汇手续;对于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服务贸易项目付汇,金额在等值5万美元(含)以下的凭相关单证到银行办理;金额在5万美元以上的由外汇局进行真实性审核,银行凭外汇局核准件办理。

(二)存在问题

1.服务贸易付汇单证真实性审核难度大。随着服务贸易市场的逐步开放,服务贸易的种类、主体和规模不断增加,如电子商务,从网上下载的合同、协议,境外发生的产品维修费、促销费及相关费用等,使交易的真实性难以判断。而且,服务贸易无形化的特点,即没有货物伴随资金的流动,不能像贸易项下那样将进出口货物报关单作为货物流的凭据,来判断和审核其应收和应付外汇的真实性。只能听凭企业提供的书面材料,增加了真实性审核的难度。

2.超限额付汇项目缺少审核依据。现行外汇管理规定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外汇局必须设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服务贸易外汇的日常管理陷入对具体的、逐笔的项目审核中;二是由于缺少与付汇企业实际接触,缺乏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深入了解,真实性审核困难,审核决定无十分把握。

3.缺乏必要的服务贸易监测手段,无法分辨异常资金的流出流入。首先,外汇统计制度不健全。目前,对服务贸易项下外汇收支的统计分析,只能通过国际收支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不但缺少境内外汇资金流动部分,而且也很难实现对付汇主体的资金流向的监测。其次,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建立共享的数据信息系统。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基础数据统计不全,不能正确反映本行业的基础状况和发展趋势;由于各主管部门的管理目标不同,各自的数据信息统计口径不一,使相同项目的数据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可比性较差。由于不能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外汇局作为行业管理的下游部门,不便于及时发现、捕捉企业外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形成对付汇主体的有效监管。

三、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以单证审核和限额控制、对逐笔交易的具体监管和对所有服务贸易项目监管的方式,已不适应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外汇局必须转变管理思路,从日常对逐笔付汇项目的具体单据的审核中摆脱出来,将管理的重点转向对付汇主体的重点监管,转向对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

(二)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的可行性

以天津市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为例:2005年服务贸易收入仅运输、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咨询三项收入合计已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94.89%,可见这三项外汇收入的变化对服务贸易外汇总收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通过重点监测运输、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费、咨询三项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对整体服务贸易支出流向有一个大体的判断,但是服务贸易支出比服务贸易收入项目相对分散(三项合计占服务贸易支出85%以上),因此还应关注服务贸易支出骤增骤减项目的变化。按照这样管理思路,建立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体系即可以对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实行总量监控,又可对收、付汇主体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四、建立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体系

(一)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总体目标

依托现有系统的企业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信息和结售汇信息,使其与付汇主体一一对应,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收付汇指标监测和预警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体系。实现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体系的总体目标:即服务贸易由事前监管转向事后监管;由行为监管转向主体监管;由全面监管转向重点监管。

(二)实行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指标管理

为实现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总体目标,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体系中设立监管指标和预警指标,通过监管指标监测某行业、某项目变化及发展趋势。 通过预警指标发现企业收付汇异常情况,跟踪调查。

1.监管指标。主要用于对付汇项目的整体监控。如监测服务贸易收付汇累积分别排在前三位的项目;监测各项收付汇累积分别排在前十位的企业等。通过同比、环比、占比等多项指标分析,对骤增、骤减项目进行跟踪,找出个别收付汇主体的异常情况实施有效监管。

2.预警指标。主要用于对付汇主体的监管。如:设立运输项下单笔流入、流出分别超过等值50万美元的指标;设立非运输项下当天流入、流出累计分别超过等值100万美元的预警指标;设立同一企业、同一项目连续10天发生收、付汇业务的指标(运输企业除外)等等。以期发现带倾向性的收付汇行为,进而对整体收付汇的流向、流量进行判断。

篇(2)

(一)服务贸易收支基本情况。金融危机结束后,满洲里市服务贸易发展得到有效恢复,据服务贸易监测系统统计,扣除“其它商业服务”中转口贸易收支,截至 2011 年 9 月末满洲里市实现服务贸易跨境收支 1504.26 万美元,比 2010 年和 2009年分别增长 17%和 23%,服务贸易跨境流动资金规模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服务贸易跨境收入 1402.16 万美元,同比增长 13%;服务贸易跨境支出 102.10 万美元,同比增长 69%。但与金融危机前的 2008 年同期相比,服务贸易跨境收支规模仍有较大差距。2011 年服务贸易各项收支除“旅游”受相关因素影响出现的 17%降幅,其它各项均增幅明显。按交易项目收支额排序,收入部分“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772.12 万美元,同比增长11.7%;“运输”386.8 万美元,同比增长 60.5%。支出部分“运输”62.82 万美元,同比增长 17%“;旅游”11.29 万美元;增长 104.9%,“保险”7.99 万美元,增长 519%。

(二)服务贸易收支特点。一是劳务承包收入为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入的一大亮点。在对俄贸易中满洲里市充分利用地缘和最早获取的劳务资质优势,组织人员赴俄罗斯进行建筑工程、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土地种植等。2011 年共签约项目 158 项派出 6800 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进而大大促进了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入的增加。截至2011 年 9 月末,共计实现服务贸易劳务收入 772万美元,占同期服务贸易总收入的 55%以上,为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入的一大亮点。二是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不平衡,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小。满洲里市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运输、旅游、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和其它商业等, 传统服务产业在满洲里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金融、通信和计算机信息服务及体育文化和娱乐服务等项目在本地区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相对较小。三是服务贸易项下结汇远高于售汇,顺差明显。2011 年,满洲里市服务贸易项下结汇活跃程度明显提高,结汇额从2009 年的 1212 万美元,增长到 2011 年的1402万美元,增幅达 16%。“建筑安装及劳务”、“运输”结汇是支撑本地服务贸易项下结汇的主要力量,其增长幅度也最为显著。同结汇方面相比,服务贸易项下售汇略显增长乏力,总是保持低位徘徊的态势。并且“运输”售汇贡献率最大,占59%,服务贸易售汇虽与 2009 年和 2010 年相比分别增长 911.8%和 68.7%,但由于发生额基数小,即使增长率再高,增幅也并不明显,结汇稳步增长和售汇增幅乏力导致 2011 年的服务贸易整体呈现顺差格局。

二、服务贸易收支因素分析

目前满洲里市服务贸易收支虽然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却极易受到国际金融形势及交易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旅游”方面,2011 年 9月在国际股市大幅下跌以及石油价格下挫的影响,导致俄罗斯卢布价格跌至两年来最低点,俄罗斯入境游客大幅度减少,旅游收入也减少到近年来的新低,截至3季度末旅游收入 243.2 万美元,与金融危机期间 2010 年相比下降 17.3%。“建设安装和劳务承包”方面,2008 年末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与中方建筑企业合作的俄罗斯伙伴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款无法按合同约定履行结算,境外工程大部分停工,工人工资无法保证,导致工程款收入减少,据统计金融危机期间的2009年和 2010 年满洲里市“建筑安装及劳务工程”收入与危机前的 2008 年相比分别减少 160%和185%。在“运输”方面,由于俄罗斯民族反复无常特性以及对出口资源的掌控权,使得中方进口企业经常受制于人,俄方曾多次提高各类商品的价格和关税,同时俄罗斯为促进本国就业减少初级产品(例如:原木)的出口,增加成品和半成品的出口,这导致货物贸易减少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服务贸易运费的增长,同时也会使在境外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项目受到限制,劳务工程款收入有可能萎缩。

三、服务贸易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真实性难以把握,可能成为异常资金流动渠道。由于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交易性质纷繁复杂,其对应的交易编码亦是多种多样,导致服务贸易交易的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现行的政策法规对服务贸易交易的真实性审核并未设定标准的流程,各外汇指定银行在具体的单证真实性审核操作中缺少相关的政策依据和有效手段,只能审核表面真实性,无法有效判断服务贸易的实质真实性。

(二)服务贸易统计口径不一,影响服务贸易形势分析研判。由于服务贸易具备多样化、复杂化和“无形化”特点,在服务贸易不断发展且无法把握其真实性的背景下,需要不断加大对服务贸易形势变化的分析研判力度,准确掌握服务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形态及变化情况,防范异常资金借道流动。目前服务贸易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国际收支金融系统与外汇账户系统中对服务贸易涵盖的范围不同,对一笔交易是否为服务贸易的认定标准各异,导致无法综合比对多个系统数据,影响了服务贸易形势分析和研判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服务贸易监测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实现有效预警。一是统计数据不完整。如一般统计分析功能报表未将个人服务贸易相关数据统计在内,查询服务贸易收支明细仍需要使用金宏系统,增加了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量。二是涉及个人项下各项功能不能使用。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对个人主体在系统中虽然设置了相关功能,如预警值设置下设置个人主体项目和数据查询下设置个人交易情况查询项目,点击使用时系统均没有反映,没有真正实现交对服务贸易数据全面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不利于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外汇局难以有效开展监测。《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提交税务证明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服务贸易项下,按照政策规定,在 3 万美元以上的对外支付就要提供税务证明,但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个人或企业获取相关税务证明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务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的发展。另外,由于如果存在企业为规避此规定,分拆成多笔3万美元以下的金额对外支付而逃避纳税,外汇局即使通过监测企业分拆发现这些异常信息,也很难对这种分拆行为进行核实。

(五)服务贸易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政策缺位。服务贸易管理一直采取鼓励流入限制流出的政策,各项法规都是对围绕流出管理制订的,对流入管理基本是空白,银行在操作中一般根据《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和第十条办理,在对收入的外汇是否属于第六条规定的项目,完全取决于客户的申报和客户经营范围。因此,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可以很方便地从银行流入,办理入账或结汇,如有资本项目外汇以服务贸易名义流入结汇也不会遇到什么阻力,监管流于形式。

(六)其它方面问题。劳务工程款收汇大部分仍通过个人渠道汇回,未能统计到建筑安装和劳务工程项下。目前仍有大部分旅游款是通过个人携入,通过银行结算较少,旅游企业与俄罗斯签订协议在结算方面较为被动,探讨本币结算推广的可行性。

四、对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系统的相关功能。提高系统接口导入数据的频率,完善升级系统相关功能,从而使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成为一个全面、高效的服务贸易外汇数据信息监测平台。

(二)完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政策。将服务贸易有关的法规、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规定加以梳理、整合,增强法规的系统性和合理性,制定出台统一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另外,可根据服务贸易凭证真实性审核难的特点,补充制定对特定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细化对服务贸易外汇收入的审核材料和操作流程,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加强服务贸易培训力度。近年来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应通过采取集中统一培训的方式,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能力,从而使业务人员共同发展,以适应将来服务贸易发展的需求。

篇(3)

关键词:无形贸易外汇储备发展思路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经济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9411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数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政府掌握外汇资源主要有三种形式:外汇储备(包括货币储备和外汇债权储备)、战略物资储备及能力储备。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主要目的是应对国际收支的短期波动,保障进口支付能力。对于货币完全可兑换且本币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通常并不需要保持外汇储备;而日本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目的在于维持被低估的日元汇率。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提高资金利用率至关重要。按国际经验,一般保有相当于3-4个月进口支付能力的外汇储备即可。目前,我国平均月进口额为550亿到600亿美元,如考虑到我国进口中约40%是加工贸易进口,5%左右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设备与物品进口(由流入外资支付)以及我国国际收支在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下持续保持顺差的前景,则我国需要保有的合理外汇储备不应高于2000亿美元。虽然近年一些投机性资金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进入我国境内,外汇储备还应考虑投机性资金外流时可能导致的冲击,如按1000亿美元计算,我国目前比较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应该在3000亿美元左右。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降低经济转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制约货币政策操作、管理风险高、激化国际经贸摩擦等。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因素

根据表1,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游钱涌入构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又可归结为我国长期以来注意吸引外资、鼓励出口政策和外汇管理“宽进严出”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地融入了全球化过程的结果之一。

导致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着眼点在于鼓励出口。随着我国开放度的加大,政府通过增加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信贷担保或提供进出口信贷,从而增加了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各种保险;改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管理制度等,扩大出口创汇,导致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化下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发展趋势加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导致贸易不平衡在这一阶段不断扩大。在我国成为“世界的工厂”这一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贸易顺差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因而由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长也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国在2004年的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造成外汇储备增长达到了1110.6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FDI不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然而,我国的FDI却成了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源头。这说明,我国引进外资只是单纯的资金流入,真实资源的引进较少。因此,与其说我们通过引进外资达到了引进技术和克服国内资源约束的目的,倒不如说是外商们在我国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将它们的外币资产换成了人民币,然后再用人民币购买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购买受到政府控制且远远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各种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进入实际上是加剧了中国资源短缺。这显然与我们利用外资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近年来,外资企业成为出口最强的动力。2005年,外资企业的出口额达到了4442.1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31.2%,远远高于全国28.4%的出口增长率。相应地,2005年我国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为567亿美元,占1024亿美元总贸易顺差的55.37%。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只看到了大量的我国进口,根本看不到我国贸易顺差的这一结构问题。

外汇管理宽进严出。从体制上来分析,1994年我国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之后,外汇储备增长便有了体制基础。在强制结售汇制下,企业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要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又要如数卖给中央银行。因此,强制结售汇制成了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一个体制性原因。但是,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在根本上讲是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结果。就个人而言,从国外带回多少外汇一般很少限制,但出国时,带多少外汇则管理严格。

发展无形贸易是我国外汇储备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受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往来项目顺差双重影响。在经常项目中,主要有对外贸易、非贸易往来(包括货运、港口供应和服务、旅游和投资等)和无偿转让。对外贸易上,1994年以后,我国一直保持顺差,特别是1997年顺差的增幅近230%;非贸易往来1993年之后由此前的顺差转为逆差,且每年的数额有所增加;无偿转让的内容主要有与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援助和捐款、侨汇及居民其他收入等,其值一直表现为顺差,且数额相对较小。因此,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顺差。

在资本往来项目中,主要有长期资本往来(包括直接投资,股票债券和各种中长期借贷款)和短期资本往来(包括短期贷款、延期收付款等)。近10年来,我国资本往来项目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增幅,其措施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和举借外债。与经常项目顺差相比,资本往来项目的顺差占了绝大比重,已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最主要的原因。

由此可见,通过发展无形贸易来调整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往来项目顺差,已经成为我国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重要对策之一。而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构成了无形贸易的主体,前者主要指跨越国境的服务和消费以及生产要素的跨越国境移动;后者主要指技术的有偿转让。大力发展无形贸易是我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无形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有优势的无形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疏理现行的政策和规定,逐步取消不利于企业“走出去”的规定,在融资政策、外汇管理制度、人员派出、审批程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并加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功能。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做起:加快立法,促进对外投资;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制定对外投资整体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直接涉及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直接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并关系到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有整体的战略:政府部门需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积极发挥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完善信息和人才培训服务;积极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服务外包1[1]是指机构将原本由内部完成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并能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接包合同签约额2[2]由2009年的120.7亿美元发展到了2012年的608.4亿美元,增长了4倍,接包合同执行额由2009年的93.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24.3亿美元,增幅460%。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额608.4亿美元,同比增长36.97%,接包合同执行额524.3亿美元,同比增长60%。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额442.9亿美元,同比增长364.9%,执行额369.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3%。

(二)企业执行集中度高。截止2012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27780家,比2011年增加了6460家,其中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的企业7510家。离岸执行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1180家,离岸执行额共307.5亿美元,占全国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的83.19%;离岸执行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720家,离岸执行额275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74.4%

(三)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机构趋于优化,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占比提高。2012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合同中,信息技术外包合同接包金额为25.08亿美元,占总执行金额的67.87%,业务流程外包合同接包执行金额占6.14%,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合同接包执行金额占25.99%。

(四)离岸市场集聚度高。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香港等地,其中美国是最主要的市场。2012年全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中,来自美国的合同执行额141.6亿美元,占比38.3%;来自日本的占比11.41%;来自香港的占比7.52%。

二、服务外包企业资金运作与外汇收支特点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外汇收支有两类国际收支申报:一是申报为货物贸易项下,合同按贸易出口模式执行;二是申报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项下,合同按现有服务贸易管理方式执行。

(一)通过服务项下输出收汇。以该种方式收汇的企业主要是从事ITO方面的外包服务,如软件设计服务外包。这些企业主要向发包商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的服务,包括系统操作服务(如医疗数据的处理及整合)、 系统应用服务(如信息工程及流程设计)、基础技术服务(如承接软件开发设计),通过将设计产品电邮给发包方的方式交付,以计算机、咨询等项目收汇。

(二)通过成品报关出口收汇。以该种方式收汇的企业以从事KPO 方面的外包服务企业为主,也有部分ITO方面的企业,集中在嵌入式产品研发、医药研发、工业设计等领域。如某著名软件公司软件出口有两种方式,一是软件集成在硬件上报关出口;另一种是纯软件产品,通过“签订软件开发合同――商务厅软件出口合同备案――取得软件出口证书――将软件光盘、密钥交海关”的流程报关出口。两种方式最后均通过货物贸易项下收汇。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外汇管理政策不够系统。目前,外汇局没有系统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服务外包外汇管理行为,相关的外汇管理政策均零散地存在于一些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项下的制度、法规中,最近的一个文件为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的《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时间较早,且没有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跟不上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外汇统计监测不够准确。目前,外汇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统计服务外包数据的系统,相关的统计数据需要来自于商务部门的《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合同登记管理系统》。服务外包业务的国际收支申报存在申报不准确或漏报的可能性。对于服务外包项下ITO模式可以根据是否在海关报关出口选择申报在货物贸易或者与计算机有关的服务项目上。KPO模式根据理解一般申报在服务贸易-咨询类的科目下,而BPO模式下的业务种类细分较其他两者更多,统计方面也更难界定。部分KPO 项目,外包企业为享受出口优惠政策往往采取货物形式报关的模式,将外包费用包含在出口报关单价内,从而改变了外包业务的服务贸易性质,使得外包数据与货物贸易出口数据重叠,区分难度较大。

(三)差旅费现钞提取手续繁琐。从事服务外包企业通常与境外发包企业联系密切,且在合约执行初期需要频繁出境培训或考察,按照现行外汇管理政策,企业从外汇账户中提取超过等值1万美元现钞要经过外汇局核准,部分企业为避免繁琐的审批手续,选择由员工直接从个人账户提取(如给员工发放补贴后由其自行购汇作为差旅费),形成了监管的漏洞。

(四)集团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无法实现。目前,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公司集团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企业集团实行本外币收付集中管理的需求有所加强。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资金划转,调剂外汇余缺,有利于提高集团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但现行资金集中管理政策规定对企业收支规模等要求较高,而我国中小企业较多,企业规模难以达到政策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集团的资金运作。

(五)境内外母子公司间资金划拨手续繁琐。服务外包企业多为外商投资企业,母子公司间利润汇出、外债使用等资金往来较为频繁,而目前,利润汇出需先到税务部门办理代缴税手续,外债又有规模、期限等限制,母子公司间资金调拨手续较为繁琐。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服务外包外汇管理专项政策。为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建议外汇管理部门在整合现有的相关外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形成专门的、系统的法规,在服务外包收结汇、提取现钞、集团公司外汇资金划转、存放境外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便利化措施。如对服务外包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支实行专户管理,允许企业凭合同收结汇;对软件报关出口收汇不纳入货物贸易总量核查,在监测系统中按标识企业管理;对服务外包企业提取现钞实行事后备案制,由银行按月向外汇局报送逐笔提钞信息。

(二)完善服务外包收支统计。根据ITO、BPO、KPO等不同模式及其相应的业务细分编制相应的申报指南,指导申报主体按照业务特点进行准确申报,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的准确性。如:ITO中的软件外汇收入,按报关与否分别申报为一般贸易项下和计算机项下;BPO中外汇收入申报在咨询服务项下;KPO中知识产权研究收入申报在咨询项下,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收入等申报在技术服务项下,动漫及网页设计研发收入申报在计算机项下;等。

(三)放宽资金集中管理和存放境外要求。放宽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要求,鼓励经营服务外包业务的集团企业集中运作集团外汇资金,合理调配成员公司间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外汇资金存放境外,简化存放境外资金资本项下用途支出的核准手续,推动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

(四)简化资本项下相关政策。适当简化服务外包企业母子公司间资本项下资金跨境调动审批手续,对服务外包企业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实行年度规模控制,企业实行备案制,外汇局根据企业注册资金、投资规模、企业上年度离岸业务经营规模等核定年度额度,额度内资金跨境流动不再实行逐笔核准,外汇局对企业跨境收支数据实行非现场监测。

(五)加强与商务部门的沟通协作。商务部门作为服务外包的主管部门,其内部系统有服务外包企业的注册登记,合同额等各方面信息。应该尽快建立与商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机制,由商务部门提供所辖服务外包企业的基本信息、发展情况等,由外汇局提供服务外包企业的外汇收支情况,共同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离岸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定义引自《商务部关于申请继续执行〈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的函》(商服贸函〔2012〕35号)

篇(5)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0.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6-00057-03

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正逐步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服务贸易外汇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幅16.8%。自2003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九大服务贸易国和最大的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作为进出口贸易居全国第10位贸易大省的河北,应正视当前服务贸易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服务贸易,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一、三大特色行业支撑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6年全省服务贸易收支总额达到12.1亿美元,是2001年的2.9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6.7%。分析全省服务贸易主要构成,有三大特色产业支撑了河北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特色服务贸易之一:港口服务及运输业

2006年,全省港口及运输业收入外汇26221万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行业外汇收入总额的37.7%,集中分布在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临港城市。唐山市自1992年京唐港建成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后,港品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高位攀升。钢铁行业作为唐山市的支柱产业,在经历了国家宏观调控后,大型钢铁集团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口铁矿石、矿粉及机械设备用汇大量增加。

――特色服务贸易之二: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输出

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输出是河北省服务贸易领域里的又一主力军。2006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外汇收入7984万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外汇收入的12%,主要集中在保定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沧州华北石油管理局等几家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及衡水的劳务输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到2006年已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利比亚、阿联酋等国家承接大型承包工程项目21个,施工区域覆盖全球四大洲,综合实力已居全国首位,世界前三强。

――特色服务贸易之三:旅游业

河北省具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如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海滨度假以及近年新开发的张家口滑雪旅游业。2006年,全省旅游业外汇收入5527万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外汇收入的8%。承德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境外游客逐年增多。张家口崇礼县属于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年累计积雪厚度达1米左右,年积雪时间长达150天,滑雪期每年可达120天左右,是中国最理想的滑雪和竞赛区域之一。此外,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清西陵,作为保护最为完整的皇家陵寝,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近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快速增加,已经成为河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二、河北省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五个表现

“十五”期间,服务贸易13个项目中,全省虽有10个项目的外汇收入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反映出全省服务贸易整体对外竞争力不强。全省服务贸易收支呈现以下特点:

(一)服务贸易总体规模较小

与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与上海相比较,上海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到50%左右,2004年上海市的服务贸易总额高达260亿美元,居全国首位,是河北省的45倍。

(二)服务贸易收支占经常项目收支总额的比重较低

在“十五”期间及2006年,河北省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占整个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68%、3.57%、3.81%、4.22%、4.67%、6.33%,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全省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占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比重,与全国9%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

河北省服务贸易结构单一,港口服务及运输业一直占据服务贸易的最突出位置,近三年来所占比重均超过50%。从项目构成看,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主要集中于运输、其它商业服务、劳务承包等项目,支出集中于运输、其它商业服务、劳务承包等项目,支出集中于运输、其它商业服务、咨询等项目。2006年上述项目的收支分别占全省的95.7%和88.8%。说明传统服务业是河北省服务贸易收入的支柱,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仍是河北省的薄弱环节,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四)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河北省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廊坊、唐山、保定和石家庄等地区,2006年上述地区的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省的95%和87%。

(五)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结构不尽合理

从河北省情况来看,除2005年以外,“十五”期间,河北省服务贸易每年的外汇收支均为逆差。主要由于河北省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咨询等项目收入极小,而支出相对较大,如逆差最大的2004年,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收入10万美元,而支出1897万美元;咨询费收入189万美元,支出2724万美元。

三、四大因素制约着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

尽管“十五”期间我省的服务贸易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从当前国际收支状况看,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缺陷,制约着我省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服务业被看作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过程,人们普遍认为服务业不直接创造价值,忽视其产业功能,造成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我国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面。从而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看,服务贸易越来越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行业。从1980年到2005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

(二)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不够

大部分服务领域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政府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多,如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对服务业的长期垄断经营,影响了服务业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延缓了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

(三)政府扶持不到位

发展服务贸易越来越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一些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本国服务贸易加以管理和促进,上海有国际服务贸易协会等行业组织规范、协调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促进上海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保持上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河北省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目前河北省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门负责,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商务部门存在多头和交叉管理的问题,缺乏统一规划,易形成行业垄断等。

(四)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一个全面、完整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目前和手段都不明确。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一些规定与国际贸易规划存在一定差距。如现行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体现了重流出、轻流入的管理思路,与国际贸易均衡管理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都是阻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北省目前仍有支持软件出口等服务贸易发展的零星文件,尚未形成支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服务贸易发展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证。各行业的行业标准有待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管办法还需规范。

四、大力发展特色服务贸易,促进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四项举措

世界经济结构加快向服务业倾斜,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发挥好“渤三角”中心地带的优势,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促进河北省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境外劳务承包工程

境外工程承包,既能带动大量劳务输出和技术输出,获得非贸易外汇收入,又能带动有形产品的出口。抓住国家鼓励“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机会,大力发展境外劳务承包工程业务,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及出国访问考察等机会积极为企业承揽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效率,简化管理手续,便利企业的经营,为河北省对外劳务承包工程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种,大力发展旅游业

河北省拥有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海滨度假、张家口滑雪旅游、清皇陵以及西柏坡、故居等红色旅游等雄厚的旅游资源。充发利用这些旅游资源不仅要在硬件上加大资金投入,而且还要大力在组建国际旅行社等软件环境上下功夫。因此,大力发展旅游软环境,一是要积极组建一批具有接待入境旅游团组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加强与境外旅行社的业务联系。同时,还要注重对河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推介宣传,着力发展旅游特色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档次,更好地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港口运输服务

河北省拥有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京唐港及曹妃甸大港等多处港口资源。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曹妃甸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的第一深水港,成为河北省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但除河北省港口硬件建设外,发展港口运输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河北省的海运行业基础薄弱,仅有河北远洋公司一家独秀,尚未形成相互竞争的航运市场。这与河北省充足的港口资源和对外贸易大省地位不相适应。此外,河北省的海运辅助行业缺乏行业管理。2003年起,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使船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加,恶性竞争造成外汇费收入急剧减少。因此,有计划地适当组建几家大型海运企业,并加强海运相关辅助行业管理,是当前进一步发展港口运输服务业应采取的措施。

篇(6)

外汇储备不是财政收入

无论是在“银行概览”和“货币概览”中,还是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国际收支表”中,外汇储备都是作为资产(国外净资产或储备资产)计入的,于是,在实施强制结售汇的我国,当大部分外汇储备为官方储备时,很多人都认为,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一样,是政府资产或者国家资产,自然可以作为政府收入来使用。事实上,用外汇储备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就是按照这种观点进行的一种操作。然而,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企业和居民交纳的税款,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因而构成政府收入或者政府资产,而外汇是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所得,在强制结售汇条件下,企业必须把所得外汇卖给指定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在外汇市场上将超过头寸限额的外汇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取得外汇的同时,要增加相应数量的本币发行。可以说,央行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从企业和个人手中取得(购买)的,因而外汇储备成为央行的资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官方外汇储备表面上是一种铸币税,似乎可以构成政府收入。然而,铸币税通常是指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发行,而过多的货币发行迟早会带来通货膨胀,因而,超经济发行的货币被称作通货膨胀税。这实际上是对老百姓的一种掠夺。外汇储备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区别在于通货膨胀是直接的和公开的,外汇储备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可见,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不同,财政收入是真实的政府收入,外汇储备不仅不是政府收入,而且是央行对老百姓的负债,在银行的账户体系中,一方面记作资产,另一方面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负债项目存在。自从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讲了“谁要使用外汇储备都得拿钱来买”以后,这一点似乎有了一点认识,否则,财政部也不会发债购买,但在上述的部门争夺中仍然可以看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或者说,其中的风险并不由各部门承担,因而,大家才来争食这块“唐僧肉”。

反思外储的投资

有人把中国与日本相比,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与日本不同,因为日本政府有大量国外债权,而中国却借了不少外债,据此断言,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多,其实,更为重要的区别和判断依据在于,日本外汇储备的巨大规模和不断增长是市场交易的产物,而中国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再加上,央行是外汇市场上的最大买家,其外汇储备的巨大规模和不断增长,则是央行管制的结果。如果再考虑到中日两国国情、国力、发展水平、体制结构的不同,以及外汇储备本身来源、结构和使用效率的差异,巨大的储备规模在日本也许不是个问题,而在中国则成为经济内外失衡的集中表现。

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引起了内外经济失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于是,有人又把多余的外汇储备当作不良资产,急急忙忙地要加以处理,目前的一些做法中不能说没有这种想法的印记和痕迹。其实大谬。所谓不良资产,在实体经济中表现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无法清偿的呆滞资金。外汇储备是一种尚未使用或者低效使用的重要资源,不仅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而且具有较大的盈利性,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和如何使用。怎么能与不良资产划上等号呢?外汇储备过多,带来了很多问题,应当认真对待,但绝不是可以随意扔掉的包袱,怎么能当作不良资产来处理呢?

把一部分外汇储备拿来投资是一个重要选择,但也必须慎重从事。提出“走出去”的方针是对的,但一开始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否则会造成巨大损失;对外投资的主体和方式也必须有所选择,否则,还会重蹈覆辙。君不见,中航油在新加坡的石油生意亏大发了,五矿公司的铜交易也是赔本买卖。为什么国有垄断大公司的海外投资很多都不成功,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究竟是制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是何主何从,总该心里明白;一次失误尚有情可原,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就不得不改弦更张,另作他图。我们有这种考虑和准备吗?

治本之策在减少外储供给

外汇储备持续积累,当然要扩大其使用渠道,不过,应当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和总体的安排。需要指出的是,扩大外汇需求是一个方面,是解决“流”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源”的问题,减少供给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只有标本兼治、源流相济,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不过,还得从长计议,目前的问题也非短期所致,而是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长期实施的必然结果,其解决也非一日之功。如果我们把可贸易品部门(以制造业为代表)和非贸易品部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发展作一比较,其问题就不难明白。

改革开放以前,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重生产、轻消费的计划方针下,服务业长期受挤,严重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其发展有所加快,但落后状态至今尚未、也无法根本改变。尽管中国经济普查修正了以前的统计数据,服务业的比重有了提高,但到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40.67%,2005年下降到40.26%。而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04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35%,同年,印度和低收入国家占52%,中等收入国家占56%。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是,服务贸易集中于传统服务部门,运输出口服务的迅速增长就是证明,而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却是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行业。从1982-2005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年平均增长15.9%,明显低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出口额在全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下,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务贸易长期逆差,2006年上半年的逆差就达56.9亿美元。

篇(7)

抓源头 蓄势筹谋求发展

抢抓“外源”。张店农商银行加强与外经贸局、外管局和海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客户资源信息网络,掌握全市进出口企业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客户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形成一套涵盖辖内200多家从事进出口贸易企业名录簿,详细记录了企业进出口量、地址和联系电话,并以企业注册地为依据进行区域划分,编制成册后发至各支行,作为国际业务的营销重点。

牢抓“内源”。一是通过优化外汇信贷审批流程,以操作灵活、手续便利、速度快捷等优势,因势利导,趋长避短;通过贸易融资积极拓展信用证业务,挖掘拓展外汇业务的增长点,特别是贸易融资拉动信用证结算量增长明显上升,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根据各支行外汇业务进程、客户特点等不同,分别制定侧重点不同的培训方案,采取“一对一”小课辅导方式,实现了沟通方便、解决困难、加强经验交流的效果。三是专门整理出一套外汇业务学习资料发放全行,包括外汇账户开立、进出口结算产品、贸易融资产品等“业务明白纸”、每种贸易融资产品的风险点知识、2012年全市进出口企业海关报关数据参照表等,从而增强了全行营销队伍对系统性、行业性优质单位客户的营销能力。

重激励 联动营销创高效

(一)纳入经营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全年营销考核机制,将外汇业务纳入全行业务经营综合考核体系,制定和健全外汇业务专项奖罚办法,始终将外汇业务考核分值高于省联社外汇业务考核所占分值,充分调动全行上下的积极性。分季度制定《外汇业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将对公外汇结算客户数量和国际业务结算量作为竞赛活动的重点,明确奖励办法,利用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全行开展外汇业务的合力。

(二)加强营销工作

对在本行开立账户的,摸清国际业务占比及其他业务办理情况;对在他行开户的,重点了解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及有关优惠政策,综合分析后采取上门服务、技术支持、业务指导等措施,有的放矢地开拓国际业务市场。

(三)加强部门联动和产品联动

各支行与国际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贷管理部等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支行开拓营销,国际业务部服务指导,信贷管理部推动”的三位一体营销格局,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客户介入到产品营销再到业务操作,实现了资料整理、信贷审查、申请规模、资金运用的“一条龙”服务,各个环节有条不紊、高效快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客户外汇业务需求。

勇创新 多策并举提升实力

一是相继推出并完善了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人民币押汇、发票融资、福费廷等一系列贸易融资品种,通过融资手段带动国际结算业务增长。

二是针对国际业务时效性强、业务量大、笔数繁多的特点,在全省率先推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模式”。客户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多次循环使用授信额度,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利于稳定和营销优质客户。

三是针对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业务需求向多元、新型、纵深发展趋势,适时研发了新型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订单融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等,拓宽了对优质客户的服务渠道,增强了自身竞争实力。

四是充分利用外汇业务促进存款业务增长。紧跟市场变化,创造性的开办了新品种业务—“人民币全额存款质押的外币贷款”。截至2013年4月末,仅国际业务就直接为全行贡献存款3.7亿人民币,因外汇回款输入全市的人民币间接存款达4.6亿元人民币。

五是实施本外币一体化营销方式。首先以本币业务带动外币业务,以外币业务促进本币业务,从而实现本外币业务共同发展。其次通过国际业务部和信贷管理部共同制定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规定,明确责任划分,使操作人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本外币一同纳入综合授信,有利控制了企业的信贷风险。

六是巧用贸易融资,盘活呆滞呆账。针对辖内两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呆滞呆账贷款的企业,通过给予授信开证、打包贷款等贸易融资支持,促使企业承担债务,清偿欠息,并按还款计划分批清偿了近400万元贷款本金。

谋合作 精心培育忠诚客户

张店农商银行借助政策准入、从业人员和业务经验等方面优势,实现了以点带面、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服务理念,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得到了其他区县联社的广泛认可,业务量得到快速增长,地区范围逐步扩大,同时,以贸易融资业务为后盾,大力支持国际结算大客户资金需求,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工作。2013年初,张店农商银行向山东某皮业公司发放外汇贷款150万美元,同时新增进口开证授信额度800万美元。该皮业公司短短两个月连续办理500多万美元的结算业务,最终选择把张店农商银行作为该公司国际业务主要办理行。再如,张店农商银行考虑到某服装厂信誉好,业务量大,便通过对其增加出口押汇额度,促进该厂国际业务结算量大幅增长。目前,张店农商银行已有十家客户的国际业务年结算量超过1000万美元。

勇发展 精益求精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