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4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诗歌的文体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字:文体学;英美文学;综合性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选择的英美文学作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1]。作家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如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等;文学流派较多,如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存在主义流派、表现主义流派、意识流、荒诞派、超现实流派和后现实流派等;历史时期跨度较大,从17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下半叶;创作社会背景较为复杂[2]。
一、文体学的特点及概述
文体学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是文艺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本世纪60年代在西方文艺学和语言学之间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文体学的出现使当代西方文艺学和语言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文体学将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基本实践与理论引入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中,对文学作品的风格等方面客观的进行分析。国际文学的快速发展促使文体学从侧面、单一发展为整体、综合,人们对文体学的认识从平面向立体转变,通过文体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可以看出现代文体的高度、快速发展。随着现代文艺学和现代语言学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文体学必然成为现代文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文体学具有边缘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1)文体学可以应用同一种科学方法对多门科学进行研究,使多种科学对象和科学方法有机的相互结合。文体学打破了多门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多种学科进行横向沟通。文体学可以使不同领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衔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文体学边缘性的特点是传统学科解体和科学整体化的体现,是技术科学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的体现,是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体现,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体现。(2)文体学研究的文体本质、文体特征和文体规律,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具有极大的独立性,任何学科对文学体裁的研究都无法与文体学相比。文体学利用独有的文学研究方法能对文学体裁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3)文体学研究的对象多种多样,如心理学、翻译学、文艺学、编辑学、语言学、美学和文章学等,研究方向并不是一个侧面或一个学科,而是将多种学科相互结合,全面、综合的进行研究。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文体学的应用
教师应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文体学,指导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汇结构,加深学生对作者意旨实质内容的理解。例如英美文学教学中《艾尔弗雷德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教师应当采用文体学分析作品的情节和结构,指导学生总结作品每一小节的情节,并正确理解作品中每小节I、You、We等指示代词蕴含的含义,最后结合每小节的情节和指示代词的含义探讨语言形式和诗体形式的各种变化,对文学作品的特色和意向进行总结性分析。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诗歌是重要的体裁之一。很多诗歌作者改变词语的原本属性,将不及物动词变成及物动词,将名词变成动词,还会根据使用需要发明新词。在诗歌体裁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代词对作品前面出现的物、人或事进行代指。例如《风雨中》(During Wind and Rain)这首诗歌的文体学分析,诗歌的第一和第四段都出现了he、they和she,单独理解第一段时可能不会明白he、they和she的代指内容,读完整首诗歌就会明白第一和第四段中的she和he代指女人和男人。回顾整首诗歌,才能明确第二段中出现的“Elders and juniors”指的是“年轻人和老年人”,第三段中出现的“Men and maidens”指的是“新婚夫妇”。整首诗歌分析后,才能明白诗歌主要体现了生活中的各种风霜经历和时间的飞快流逝,描述了青少年到年迈之年的种种经历,中间掺杂描写了青年经历和成年经历,作者高超的表现技巧值得读者反复阅读、体会。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英美文学作品不同体裁的表现技巧和词语结构进行欣赏和理解。
结束语: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占有重要地位[3]。由于英美文学作品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阐释、阅读和理解,学生自身对英美文学了解较少,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阐释、阅读、理解存在难度。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关键。文体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边缘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文体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阐释能力,更好的掌握欣赏技巧。本文主要从文体学的特点及概述、英美文学教学中文体学的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关于英美文学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讨。
参考文献:
[1] 曾鹏云,吴重阳,孙胜忠.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J].学术界.2012,11(18):56-57.
关键词:现代诗歌;音乐性;发展趋势诗歌的音乐性,是判断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诗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是最为优美、凝练、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往往是诗人字斟句酌得出,为语言赋予了如同音乐一般的韵律与节奏。
一、现代诗歌中蕴含的音乐性
现代诗歌多采用自由体的表现形式,与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节奏、语言、结构,还是篇章和体裁,都发生了突出的变化,现代诗歌突破了文言文的禁锢,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法,结构、语言十分灵活,韵律与节奏更加多样,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征。现代诗歌的创作门槛较低,这为现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现代诗歌的创作不再讲究高深的创作技巧,节奏与韵律也不再泾渭分明,在创作时,诗人不需要精通平仄、四声、韵脚,现代诗歌的创作成为作者的语言呓语,除了需要“分行”之外,现代诗歌语言与散文、小说的语言并无显著区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诗歌的创作行列,现代诗歌的创作成为大众化的语言活动。现代诗歌的音乐性,与民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歌语言通俗、平白、顺口、押韵,语言讲究,朗朗上口,而诗歌则强调咏唱和朗诵,文本短小,语言字数有着突出的限制,可以在有限的字数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让语言具备穿透力和冲击力。诗人们可以应用各种语言进行表达,包括口语、俚语、西方文字等,也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呈现出自由、灵动的一面,衍生出了现代派、新月派、朦胧派、先锋派、学院派等派别。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全诗共计7节,每节有4行,每行共计6—8个字,诗句结构有变化,单行灵活,节与节之间前后相连,这些都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流动之感。“轻轻的”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将作者的情感、神态传神地表达出来,勾起了读者的想象。
二、现代诗歌音乐性的发展道路
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百年,在彻底打破传统古诗的规范上,构建起了新的秩序与规范,我们可以根据现代诗其他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探索出现代诗歌音乐性的发展趋势。1.现代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差异现代诗歌与散文不同,从文体功能上看,虽然均以抒情为主,但是在文本形式和文体特点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结构松散、段落分别,而诗意、语意、文思则是蕴含在散文的段落与语言中。与之相比,诗歌节奏突出、结构紧凑、诗意凝练,与散文具有内质的差异。诗歌与小说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小说虽然也会传情达意,但是主要从对情节、故事、人物、活动的描写来达到目的,小说语言丰富,与人们的生活语言十分接近,篇章与结构则具有故事性。诗歌这类文体,有着独特性的特征,是人类情感的高度浓缩,高度讲究语言艺术,无限含蓄、高度和谐,强调虚拟性与及物性之间的完美结合,现代诗歌的语言既依靠抒情和表达需求,也可以直接来描述物象,在押韵、平仄与节奏的构成下,诗歌产生了一种悦耳的音乐效果,这种音乐效果,又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2.诗歌音乐性的发展趋势新诗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实践证实,但凡是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都有着显著的音乐性特征,如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这些诗歌朗朗上口、意象清晰,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然,我们强调现代诗歌的音乐性,并非要求现代诗歌回归旧体诗的押韵与平仄中,而是要适应新诗的发展特点,突破旧体诗的禁锢,创设现代化的节奏规范与诗歌韵律,就如同《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等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一样,突破传统的审美特点,严格遵循“诗”的特征,在语言构筑、诗体构思上,都再三斟酌,从诗和诗情的思维上驾驭语言。
三、结语
现代诗歌的音乐性,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艺术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在本质方面,诗歌与音乐之间是表里相连的,音乐性的存在让现代诗歌艺术更加丰满,为诗歌赋予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征。如今,现代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各类新思维、新理念渗透到了现代诗歌的创作中,为现代诗歌的创作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钢.新诗的音乐性要求[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2).
[2]何麟.浅谈中国诗歌的内在音乐性[J].情感读本,2014(11).
[3]孔晓飞.论“五四”时期的新诗音乐性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6).
关键词:散文;语言锤炼;生动化;句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76-02
散文句法介于常规性和模式化之间。实用文体、新闻文体的句子恪守句法规则,讲究语言规范,用严整的句子传递实用信息。例如学术论文追求结构的完整性、修饰的复杂性、表达的逻辑性。这种语言特点在小说、戏剧等叙事性作品也有体现,以叙述和描写为底色的叙述话语,陈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等叙述要素,织造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正因为这种表述特点,所以不可能大量嬗变汉语语法规则。诗歌句法是陌生化的,大量突破常规语法习惯,以高度的跳跃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作为句子运行的准则。散文则是介于常规性和陌生化之间,既整体遵守语法规则,又在局部上适当打破语法规则。散文文体特征决定句法适度突破。散文根本上抒情性文体,基本目的是宣泄和展露主观情绪。但散文抒情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依赖叙述人文活动和描写人文环境。因此,描绘人文信息和营造审美氛围是散文的两扇羽翼。为了达到这种美学追求,要遵守语言规范传递信息,也要突破规范创造美感。散文句法的基本策略:略显零碎、适度错乱、微量省略。
一、零碎:少许切分完整句子
整句和散句运用于不同文体。实用文体的整句较多,学术论文的外形单调粗笨,缺乏娇美之态。如“如果我们把这种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命运的过于积极的关怀视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流,那么,这种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还毕竟不是一回事。一种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有悄悄的开始滋长,它既表现出知识分子对现实改革进程的急功近利的态度,也反映出他们对重返政治中心的虚幻热情。”一般情况,以叙述为主的小说、戏剧,整句的运用也较多。诗歌是零碎的,用标点符号或诗行将复杂的句子切分成几部分。散文也常常把复杂句子分解,但是不象诗歌那样支离破碎。而是对整句进行少许的切分,既不妨碍语句的流畅性,又可以把外形由笨拙变匀称,产生视觉美。
散文切分句子有两种常见情况。分别是:一是切割句子的主干。是把主语、谓语和宾语的顺序体系打破。原来体系用标点符号分割,成为不同的句子。台湾作家刘墉《富翁的大屋檐》:“从前有位善心的富翁,盖了一栋大房子,他特别要求营造的师傅,把那四周的房檐,建得加倍的长,使贫苦无家的人,能在下面暂时躲避风雪。”这处句子的断切非常出色,实际是两个句子,一是“从前有位善心的富翁盖了一栋大房子”,一个是“他特别要求营造的师傅把那四周的房檐建得加倍的长,使贫苦无家的人能在下面暂时躲避风雪。”把两个完整的句子用逗号分隔开来,而不用句号,显得句子与句子的更加连贯。然后把“从前有位善心的富翁”和“盖了一栋大房子”切分,这是主语和谓语的切分。二是切割句子的枝叶。是对修饰语分解,将多重修饰语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化复杂修饰语为简单修饰语。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定语和状语的切分,白桦《寂寞的呼兰河》:“回到哈尔滨,找到了萧红读过书的原东北特别市第一女子中学,目前仍然是一所中学,正在大兴土木,据说要修建成现代化的实验中学。”这个句子是定语分解,按照正常的语序,“萧红读过书的”、“目前仍然是一所中学”、“正在大兴土木”、“据说要修建成现代化的实验中学”都是原东北特别市第一女子中学的修饰语。但此处不是罗列,将后面三个定语放在后面。
散文切分句子要适可而止。诗歌为了营造意象,常常对句子进行大量切分,产生十分零碎的语言碎片。这符合诗歌的文体特点,不适合散文的叙述需要。李钢《樵夫石》:“一个挑柴的汉子/站在山脊上张望/岩壁的老藤和林中的粗枝上/悬挂着他的童年/和他父亲的一生/而他祖父年轻时打响的/一声尖厉的唿哨/可还在山谷回荡/不然那群野鸽子为什么惊飞/莫非云空下盘旋着一只苍鹰”,典型地体现诗歌语言零散的特点。但在散文中,这种语言显然过于零碎。下面的切分较为合适:“一个挑柴的汉子站在山脊上张望,岩壁的老藤和林中的粗枝上悬挂着他的童年,和他父亲的一生。而他祖父年轻时打响的一声尖厉的唿哨可还在山谷回荡,莫非云空下盘旋着一只苍鹰,不然那群野鸽子为什么惊飞?”少量分解更适合散文的语言风格。
二、错乱:适度调整语言顺序
不同文体的语言顺序不同。句子正常的语言顺序是先主语后谓语再宾语。定语是名词的修饰语,状语是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定语和状语一般提前,补语一般置后,这是常规性做法,是语言通顺的保证。新闻文体、实用文体、小说、戏剧一般要求通顺流畅,语言错乱是行文的禁忌。于此相反,诗歌为了追求独特的语言效果,经常将正常的语序打乱,营造出浓烈抒情氛围,有些诗歌如朦胧诗的语序甚至十分错乱。散文追求语言表达的效果,没有一味死守死套僵律,适度地变化语言顺序。但这种成分位置的调整是很有限的,是在局部范围内的调整和变化。一般情况之下只对修饰语的位置调整,很少对主干成分进行调整。
修饰语位置的改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一是修饰语提前。定语和状语提前最常见,这样做为了强调某些内容,使被提前的修饰语成为整句的核心句。刘心武《在胡同里转悠》开头写道:“春秋,我最喜欢在北京的环城马路上骑自行车漫游;冬夏,我最喜欢到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转悠。”正常的语言顺序是:“我最喜欢春秋在北京的环城马路上骑自行车漫游;我最喜欢冬夏到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转悠。”“春秋”、“冬夏”都是状语,这里提到句子前面,一方面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时令。另一方面,语言的节奏感加强,符合散文语言的特点。二是修饰语置后。定语和状语置后较为常见,何其芳《黄昏》:“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是状语后置,“空无乘人”是定语后置。后置的修饰语具有语言魅力,后置使得修饰语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这种脱离状态使得修饰语成为核心和重点,这是正常语序下修饰语达不到的语言效果。修饰语置后产生舒缓自然的语言节奏,斯妤《凝眸》:“窗外,雪夜的路灯扭曲,拉长,微微摇曳如蜡烛。”其中“微微摇曳如蜡烛”就是状语后置,语言自然畅达。置后的修饰语常常是比喻句,刘白羽《日出》:“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象一片红云了,象一片红海了。”居中的两个比喻句都是“扩大”的状语,放在它的后面,语言效果很不错。
散文中主干成分打乱很少见。散文句子的打乱要适度,如果枝叶成分和主干成分同时打乱,就会造成语言颠覆之势。这是诗歌需要追求的美学效果,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啊,你/蓬发垢面的,/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 抒情主人公问询的实际上是:“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是不是你的家?”,此处将宾语“你的家”移前,将主语“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置后。问询的第二句“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是不是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更是大幅度语言秩序的调整,特别是“是不是”后置,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常见的,更多的出现在诗歌中和对话当中,但是在散文中不宜多用。
三、缺失:适当省略句子成份
文体对句子完整性要求也不同。同样的道理,实用文体、新闻文体、小说、戏剧更多地使用完整句子,较少地使用残缺的句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有一段语言:“绿色中飞驰的小车急速绕过一个抛物线似的大弯道,把弧线内一座巨大的化工厂甩在后面,重新转入笔直的路面,在平原上继续向南飞奔。道路两旁晃过一排排青杨绿柳,那枝叶被雨水洗得油光鲜亮;成对的燕子翻着低掠过雾气腾腾的麦田,用它黑色灵巧的剪刀裁剪密麻麻的雨丝……”就体现了这种观点。残缺的句子往往出现在诗歌中,省略一些句子成分,会加强跳跃性。同时也会预留出信息空地,增强读者的想象空间,提高诗歌的审美品位。散文也是间于二者之间,视行文需要酌情取舍、适当省略,是散文语言生动化的必要措施。散文虽然不追求过度残缺,但适当省略可以避免罗嗦和重复。
散文成分省略存在一定语言环境。余秋雨《白发苏州》中有一段:“苏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贴着历史定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这里休憩来的。他们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这段文字省略了不少地方,而且都恰到好处。“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省略主语“苏州”,避免不言而喻的重复。前文已经说过,苏州是作者“常去之地”,而且在那里作者感受到了都是美好的,所见的是苏州人说话的“柔婉”和形象的“姣好”,欣赏了苏州园林的“精雅”,目睹了街巷的“幽深”,这些所闻所见使得苏州“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因此,这里紧连上文的,省略苏州当然比不省略的效果强多了。下文讲到题咏古迹是文人们超迈的感叹时,谈到读一读这些题咏会让心胸平整豁达。此处,“读一读”后面就省略了宾语“题咏”,这是高度清醒的行文处理措施。“看得多了”当然也是指的“题咏”看得多了,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宜繁即繁,宜弃则弃的文字修养,这正是散文语言生动化好技巧。
散文句子成分省略是少量的。诗歌苛求句子的破碎,讲求残缺美,是诗歌语言魅力的集中体现。海子《麦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显然第一、二行都缺少成分。“吃麦子长大的”缺少中心语,和“端着大碗”这个动作缺少陈述的动作对象,二者就是人。正是因为这种残缺和破碎,加大了语言跳跃性,产生独特的美感。散文不同于诗歌大量残缺,只是少量的、局部的省略。屠格涅夫《乡村》:“一条坡度和缓的深谷。山谷两侧各栽植数行柳树,它们的树冠连成一片,下面的树干已经龟裂。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流淌,透过清澈的涟漪,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实际上是我“透过清澈的涟漪,”看见“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显然,“我”、“看见”省略了。“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也省略了主语“我”。
参考文献:
[1]陈思和.鸡鸣风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61.
[关键词]文体特点;整合;童诗;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43-01
童诗是最贴近儿童认知特点和规律的一种文体。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语言优美精炼、意境幽静深远的童诗,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童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整合策略,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用训练与文本的内在意蕴、学生的审美体验整合起来,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将语用与生活实际有机整合
童诗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者对儿童的生活状态、个性特点进行深入观察与感知后,运用简练的语言和艺术的手法再现生活的场景。因此,解读童诗要回到童诗产生的源头――生活,在链接生活、回忆生活中寻找与童诗内容的有机整合点,为学生的语用训练提供契机。如,教学《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学生对植树其实并不陌生,但真正参与到植树活动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缺乏植树经验。在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出示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活动的图片,要求参加过植树活动的学生回忆植树的经历,并结合图片与其他同伴分享植树的过程与感受。参加过活动的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植树的过程和体验,准确、生动地再现当时植树的情境,为同伴提供了鲜活、直观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这首诗歌的学习。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始终以生活经验作为学生走进诗歌意境和内核的基石,通过直观图片的出示和学生生动语言的描述再现,促进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共鸣。共享环节,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本,理解童诗的情感。
二、将语用与意蕴表达有机整合
现代诗歌常常运用优美独特的语言将情感抒发与深刻哲理有机结合。学生在认知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情感的浸润,更受到诗歌哲理的启迪。但是,很多教师经常将语用训练与学生的体验、思考割裂开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如,这首《走,我们去植树》,诗人不仅再现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情感,更形象化地描述了植树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好处。对植树好处的提炼与理解,不仅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还应该与语用训练进行有效整合,让它成为语用训练的有效资源。同时,在学生对植树好处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之后,教师设置类似于诗歌语言的句式让学生练习:
我们人类需要将树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到这一棵棵的树苗,我们就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也呼吸到了 ……
这样以文本句式为蓝本,引领学生将自己的认知体验经过艺术的构思与组织,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加以呈现。
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单一地展开教W,而是将语用训练与学生的体悟进行整合,以语用练习为平台,为学生感知成果的分享搭建平台。
三、将语用与审美体验有机整合
现代诗歌彰显出语言形式之美与意境之美的统一。要高效地解读就要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浸润在诗歌的内核中,产生深入、全面、立体化的审美体验。在这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学生的语用实践寻找新的融合点。如《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歌的第五自然段,就运用整饬的句式、对仗的手法形成了言简义赅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大量植树造林,才能远离风沙的侵袭,创造鸟语花香的生活。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实践,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通过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语段的对仗之美,形成对诗歌美感的初步体验;随后,组织学生在多重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植树过程中,这些少先队员会怎么做?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借助诗歌的语言进行想象、拓展,丰富对诗歌意境的感知,感受诗歌的情境美。另外,教师继续为学生出示植树造林之后的优美图片,引导学生仿照诗歌的表现方法进行表达,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不是进行枯燥的文字训练,而是将其与诗歌的审美活动有机整合。在学生产生认知体验之后,教师顺势创设言语实践平台,让学生感受诗歌独到的表达魅力。
关键词:语言变革;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45-0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或是一种思维工具,而现代语言学将语言由传统的从属论上升到本体论的角度,认为语言是思想本体,构成了人的行为本身。[1]深入探究语言的变革与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具体影响,对于丰富语言学的内涵,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变革与文学形式发展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代的语言变革
中国现代的语言变革,概括起来就是“白话代文言”。之初,以“明白”和“精确”为指向的白话文运动蓬勃兴起。白话文倡导者主张语言摆脱以往形式的束缚,在精确表达思维的同时能够更加直白,为大多数人所能听懂。
相比于文言文,白话文具有口语化和精确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像文言文那样晦涩难懂,从而有助于文化和科学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它不像文言文那样含糊不清,从而有助于提升严谨的科学思维。因此,白话文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实用功能,强化了文学语言的叙述、说理、艺术再现等功能。但是这种语言转换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后果,那就是传统语言所具有的多义性、象征性、层次性和声韵特性等语言功能均有所弱化,从而造成艺术表现力的缺失。而不同的文学题材或着眼自由的思想表达、或着眼严格的韵律规范,或强调丰富的说理性、或强调精简扼要的艺术表现力,对语言的诉求大不相同。因此,语言变革对各种文学题材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也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了对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不同影响
(一)对小说的影响
白话文相比于文言文在叙述方面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因此在“五四”之后的新文学的发展中,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语言变革促进了小说的繁荣,从客观上将小说的创作从边缘推向了中心。
小说是文学体裁中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最具通俗性的文体。而白话文由于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与小说文体的要求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在内容上,由于小说是一种叙事的文学,主要语言特征是叙述,对文学语言有着明晰、传神、生动、精确的要求,而白话文作为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白话的文学语言,相比于文言文来说更能做到“言文合一”。语言变革增强了小说这类现代文学形式的叙事清晰度,促进形成了其叙事形象传神、描述逼真的内在品格。
(二)对散文的影响
白话文相比于文言文在形式上更加自由,在内容上更长于说理。因此,白话文促进了杂文文体发展的一枝独秀。杂文通过描绘具体事实或客观现象,达到陈述观点、发表议论的目的。杂文以“议论”为主要特征,要求有清楚的条理性、分明的层次性、严密的逻辑性,注重的是思维的理性化。而白话文相比于文言文来说,一方面通俗易懂,长于说理,另一方面语意精确,长于界定。因此,语言变革促进了杂文文体形式的长足发展。
之后,新文学者便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加工,来达到散文文体审美的独特性,并由此创作出可与传统散文相媲美的“美文”。与议论为主的杂文不同,“美文”主张抒情言志。由于白话文这种语言方式过于直白,在美文这种艺术性散文的创作方面有较大的不便。为此,新文学者进行了“用美术以锻炼”白话的努力。“用美术以锻炼”白话,是指借鉴传统文学中的文言文语言方式和外来翻译的语言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更具表现力的白话文。通过“用美术以锻炼”白话,增强了散文的艺术性,成就了“美文”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三)对话剧的影响
白话文相比于文言文在表情达意方面更善于铺陈和直叙,更加利于话剧人物的直抒胸臆。因此,催生了以话剧为主要形态的中国现代戏剧。
文言作为一种诗性语言,具有含混、凝练的特点,注重表现而不注重交流,适宜叙述而不适宜对话,利于增加文本的抒情性而不利于其动作性。因此,以文言文为主要文学语言的中国传统戏剧大部分为歌剧,与诗词、曲具有相似的特点。而现代话剧以对话为主体,强调对白的作用,因此,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话剧取代歌剧,就成就了现代文学形式的一次转型。
五四时期,白话文学语言的倡导,使得喜剧语言在语言环境和资源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促进了写实戏剧语言方式的确立;由于白话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直白性,促使了写意抒情性话剧语言方式的产生;又由于白话文善于状物,对人物的语音、腔调都能达到精确细致的陈述,催生了戏剧性话剧语言方式的出现。因此白话文使得中国现代话剧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促进了现代话剧文体形式的多样化。
语言变革创造了白话语言的语言环境,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文体形式的诞生、发展和成熟。
(四)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五四语言变革中,白话文学语言的广泛使用,为儿童文学的文体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时期,人们逐渐发现了儿童世界的“独特性”,对儿童发展的考量也逐渐增加到“美育”“人性的启蒙”“现代化”等诸多方面。人们对于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儿童文学”这种文学体裁能在中国立足与否,取决于有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语言条件。在五四之前,中国人教导儿童用的都是一些经书典籍,而并没有以儿童的口吻口语为角度的儿童读物。这可以归结为人们平常所说的语言(白话)与文字存在不一致。儿童文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小儿说话”,这就要求儿童文学所采用的语言应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白话代文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的标识。
(五)对诗歌的影响
相比于对其他文学形式的影响,白话文与诗歌的审美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制约了新诗的发展,甚至使得新诗形式美的建设陷入困境。
诗体的“新旧之争”本该是文学语言的产物,但在五四时期,白话文倡导者否定“旧诗”在一部分程度上是代表着一种诗学立场。他们认为旧诗比较难做,而且不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思想,难以创新。也认为,应该打破传统诗学所立下的规则,发展更为自由的诗体。然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的。如果强行打破这种规则,超出了诗歌的边缘,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文学样式(新诗),但由此丢弃的可能就是这种文学体裁所独有的韵味和审美价值。
诗歌所特有的本体诉求为含蓄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受性,而五四语言变革所倡导的科学性和精确性的白话文则与之相去甚远。并且,白话文精确性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使文言才能勾勒出的“诗美”荡然无存。卞之琳在将新诗与旧诗做对比时就说,古典诗歌以精炼、少用连接词、意境丰满为特点,“重暗示而忌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2]这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特点。然而,白话文作出的新诗却“枝蔓而懒散,冗长而无意”。因此,白话可以精确的传达思想,可以“有理趣”地分析、论证问题,但却不能写出像文言文那样蕴藉深刻的句子。
梅光迪认为,文章体裁不同,小说、词和曲固用白话,诗、文则不可。[3]在传统的文学体系中,诗歌的文体有着严格的规范,都以语言的“声韵特性”“喻意象征性”“去口语化”等为前提。因此,对于诗文来说,“实用性”“精确性”“口语化”的语言变革与诗歌的文体规范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诗歌文体独特审美价值的实现。
三、小结
中国现代语言变革对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过程,其实就是“白话代文言”对文学形式演进的作用过程。从语言变革的角度探讨至建国这段时期文学形式的变化,不仅可以准确评价语言变革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还能使我们更加清醒的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之于传统文学的审美转型,加深我们对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关系的重新认识,对于我们当今文学形式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俐.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研究[J].作家杂志, 2011(12):138-139.
参考文献
[1]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22-26.
[2]蓝小燕.从象似性看政治演讲的文体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2008(3):35-36.
一、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鉴赏古诗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让学生牢记诗歌发展的“一条线,两个点”。其次,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二、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围,侧重于歌咏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会。比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3.边塞诗 唐代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鉴赏这类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5.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叹,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感之情。
三、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
1.清新 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不在俗套。
2.平淡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其特点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等等。
四、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五、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