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外文学知识

课外文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外文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外文学知识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文化素养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化素养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纪较小,接收、领悟事物的能力有限,最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是童话。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为小学生们创造了奇幻的世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童话类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儿童文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的积极性,是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最有效的载体。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了提升小学生“语感”和“文素养”。何为“文化素养”?即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确保识字认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等实际需要的能力之外,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二、当前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儿童文学教学偏重说教功能

目前我国对于儿童文学教学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儿童文学教学偏重说教。教师们将儿童文学教学作为一项任务,用来巩固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结合儿童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文学内涵,使小学生爱上文学学习。

(二)教师阅读面窄,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大多数的小学教师阅读范围比较窄,对于儿童文学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在小学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偏离儿童文学本质内容的现象。教师由于掌握知识的缺失,对于儿童文学教学多是采用参考教学用书的方式,但是教学用书中对儿童文学方面的介绍又非常少,在此教学方式之下,小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兴趣,导致儿童文学教学难以开展。

(三)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少,影响课内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80%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够理想,课外阅读作品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偏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学生多数通过观看动画片接触儿童文学作品,此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却失去了通过文学阅读,提升小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机会。虽然教师也会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但内容还是仅限于跟课文相关的作品,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缺失,不利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小学生的课内学习起不到帮助作用。

三、改善小学文学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有自己的世界,认识和思考的角度与大人不同,有独特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应当循序渐进,多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解答文学作品中的问题。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给小学生灌输固定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的现象。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他们打造一个纯粹的学习儿童文学的教学环境。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方面的教学一定要做好。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提高儿童文学教学能力,不仅要充分了解儿童文学课程的内容和语言的表达技巧,还要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儿童文学知识,才能将所要传达的内容予以清晰明了的讲解,用丰富的文学知识去培养、熏陶并且影响小学生,让小学生更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加大小学文学教学探究力度

由于阅历和接触事物有限等原因,小学生理解问题跟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生普遍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导致他们在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时,关注点主要是故事的情节,对于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不能及时领会。但是这并不会妨碍小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相反,儿童文学中精彩的故事和情节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更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满足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心情。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文学作品,提升文化素养。通过上述内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让他们了解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而是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文学的气质活化语文。

参考文献:

[1]刘秀梅.以“故事接龙”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6).

[2]孙伟.净化语言环境——为文学素养教育创设条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6).

篇(2)

语文隶属于人文科学,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实用性。语文课堂是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主要阵地,文学在精神、智力、思维上影响着人们,历史沿袭下的文学承载了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充分展示了民族的希望和勇气。它给予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独特体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沟通,在语言环境中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它包含了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写作水平、文学思维艺术性以及基本文学知识体系等多个方面。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与开拓性有积极的作用,把文学素养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文学素养并未受到各中等学校的重视,语文教学依旧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教育阶段。为改善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确立文学素养的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学习动机,首先就必须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传统语文教育的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文学的要求。学生希望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再是停留在基础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对更深层次的文学探究,追寻新时代下的文学发展趋势。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最终对文学产生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比如,引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声、色媒体的直观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所在,感受文学作品下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注重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构建文学素质培养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阅读文学著作,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学教育的阅读能力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内阅读或者考卷阅读题型的分析。中学阶段学生在巨大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下,几乎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对文学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也会逐渐淡化,最终导致文学修养逐渐降低。这在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错别字、语病、词不达意等。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拓展文学素养的机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举办文学讲坛、文学欣赏等启发学生多看、多想;学生则应主动广泛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在赏析中提高文学鉴赏修养。

三、广泛阅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文学素质的培养是在一本本好书中构建起来的,在阅读中积淀文学知识,开创想象力,在思维的感知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很小,无论是阅读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够。据此,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抓住他们的特征,引导他们从课外生活开始文学作品阅读,紧扣这一点,以文学作品阅读为主线,最终使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充满兴趣。阅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别致新颖方式的实施。比如,引导学生吟诵诗词,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相结合的方式,把诗词歌赋的教学阵地延续到课外。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习惯中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逐步向文学素养靠近。读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发散思维,它带给我们的成效往往不是一两天能看到的,而是在不断的累积中汇聚成巨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的阅读从硬性规定到后来兴趣而为。每一阶段都要为学生推荐书目,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及深,由近到远。由此,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下,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营造班级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

四、文学是思想与情感的聚集地,是灵魂与生命的艺术创造

篇(3)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我认为,如此强调语文课外阅读,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是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影视广播及报刊的普及、网络的渗透,学生几乎无时无地不与语文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可以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也是由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延伸。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单一的课堂教学等于掉了阵地的一半。

第三,加强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职业学校的特点,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考试课程学习,于是把课外阅读视为不务正业而不屑一顾。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学生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视野狭窄,知识贫乏,课余生活枯燥,致使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加强课外阅读可以说克服了此弊端。

况且职业学校学生无升学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增强文学修养。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能力做起,而不能把学生苑于课本和课内的小天地。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我在开展课外阅读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生进校后,召开学生会,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印发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大都是女生,进校年龄十六岁左右。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这为初期文学欣赏提供了便利。首先利用五年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前两年长假时间。一、二年级学生基本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充裕,压力不大。语文的讲授也贯穿这两年。两个寒暑假里,学生没有假期作业。老师开列阅读书单既能为学生提供参考阅读书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正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在选择什么书籍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及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书籍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有趣味,可读性强。第一学年我先安排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读的有《人到中年》《北方的河》《今夜有暴风雨》《棋王》《飘逝的花头巾》《芙蓉镇》《活着》《古船》等等。通过我国正统文学的熏陶,增加她们对社会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另外每个假期学生可以自选一部中长篇小说,比如她们喜欢的校园文学。第二学年长假我安排学生系统阅读外国文学。必读的有《简•爱》《红与黑》《复活》《老人与海》《雪国》等,让学生领略别样的风格。此外我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等篇幅较短的文体。如报刊类的《读者》《小小说选刊》等。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再有专门的语文课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由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这使她们有能力自主选择读物。她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形式加以引导。

二、指导读写

周末开设文学讲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开展文学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学期开设专题两讲,第一讲:阅读常识;第二讲:《怎样摘抄》《如何写内容提要》。第二学期专题:文学欣赏常识。第三学期安排小说欣赏专题。第四学期开展文学评论写作专题。对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指导,主要通过不定期文学讲座以及定期的读书比赛。

三、督促检查

在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是书面检查读书笔记,对部分学生也可以口头检查。在校学习期间的检查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查形式,所有检查结果与语文成绩挂钩。

四、组织交流,总结表彰

篇(4)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上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核心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0.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7-02

作为全国优势特色专业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兼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近十年来不断改进的“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在本科教学上是一大创新,其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但是,如果我们不固步自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会实事求是地直面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最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程度有限,效果并不特别突出。它集中表现在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进。笔者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已经有十余年,平时也担任《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多年的经验,我以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均是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特有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中文系各方向论文写作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改进及学生专业学术研究训练等多角度入手,别无它途。下面我就以外国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范围

虽然从比例上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不少,但具体到写作内容,则呈现了选题较为陈旧及视野较为狭窄的特点。四年本科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基本奠定了学生外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影响巨大。它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典范性的文学人物及文学现象、关注对作家作品的美学及人文批评。一些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涉及,即使学生写作切入角度会略有变化。比如,英国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俄国十九世纪文学,而涉及到的作家有勃朗特姐妹、哈代、司汤达、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笔下的简・爱、苔丝、于连、卡拉马佐夫、安娜等,也往往成为学生人物性格分析的常客。不同届学生的论文选题,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上力图避免这样的重复。这一现象,与为期一年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相吻合的,能反映课程教学对学生外国文学接受与理解的影响,因为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比较强调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那就是学生在论文写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外国文学视野,受《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是明显的。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近现代文学、关注文学的思想及美学价值,始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显著特征。而由此反映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不足、写作视野的相对狭窄,也无庸讳言。如果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课时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延伸,能在二十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学生的写作视野无疑会开阔得多。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当大力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

较之选题范围上的相对狭窄,学生在外国文学论文写作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陈旧和单一,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我们反思。究其原因,我以为还是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文艺学方法论的忽视密切相关。在中文系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除了《文学概论》一课外,并没有其它的相关的文学方法论课程,也没有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相关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没有接受到文学方法论的课程教学,这使得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相当陌生,没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他们只能模仿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在作品与作家、社会及读者的四维关系上做文章,内容也无外乎作家传记研究、作品主题及思想价值分析、人物典型性格研究等方面。而从形式主义的角度、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几乎没有出现过。曾经有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是《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风格》,应该说已经论及到一个新的角度,但遗憾的是,该学生在写作中不过强调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韵律上对欧洲十四行诗承前启后的贡献,浅尝辄止,并未能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语言学角度的形式主义分析。究其原因,还是缘于对形式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不熟悉,对“文学性”和“陌生化”等概念的不熟悉,在写作中不能运用这样的理念去分析文本。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思维。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许多外国文学选题直接就是比较文学或与比较文学有关的,也表现在学生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能自觉地置研究对象于世界文学的语境,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剖析问题。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人物性格分析,不少学生都自觉地将其与同类型的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典型进行比较,试图从比较中确立其文学和艺术的价值。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方法,对外国文学研究而言,也许较之希望其在方法论上的变化,有更多的价值和更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在比较意识和思维上的期待,应该高于对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变化的期待。而且就文学研究的价值而言,比较文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使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呈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新的姿态。这一点,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

三、问题反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教学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讲授――阅读――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法的构想和实践,通过对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多层次积累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至今已近十年,成效显著,已经得到了教学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长达三年的培养过程,其人才培养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有效地集中反映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仅就多年来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选题写作的情况看,我认为无论是论文选题范围、研究和批评方法,还是论文的写作规范,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很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了。只有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写作指导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方足以应付这样的变化。学生对论文方向和选题的抉择,无疑与《外国文学》课程给予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背景是相关的;他们的学术兴趣,主要也是由这样的知识背景提供的。很少有学生能越过这样的背景,去独立地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如何拓展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范围,让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与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及文学背景联系起来,应该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我以为,如果现有的教学课时不能有大的提升的话,那就加强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已经成熟的没有大的争议的内容,如古典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不妨让学生主要用自学的方式去掌握;而一些未有定论的领域,一些与今天的文化文学密切相联的文学现象。

学生在文学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训练。为此,我以为急需设立一门文学方法论研究的课程。这一新课程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中外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二是对古今中外典范的文学研究实践和范例的介绍。这一门文学方法论课程,还应该涉及学术研究基本条例和规范的介绍与研究。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问题。我们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了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注重了学生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学术素养的提升。

篇(6)

中学生英语教学偏重应试教育,出现了对外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不高的现象,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两者相结合可弥补中学生交际能力不足的窘境,为中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该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课外辅导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的教学模式,以期发现一条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路。

关键词:

英语课外辅导;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英语课外辅导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要在中学生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并培养其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在英语课外辅导时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使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重。这样做既是由语言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也符合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思想,同时达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核心课程标准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到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找出目前课外辅导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为提升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2研究过程

2.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属于量的研究范畴,而访谈法是质的研究体系中的一种。质的研究具备人文性、情境性和灵活性等优势,量的研究更具科学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2研究对象

对湖北省黄石市的课外辅导机构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发放60份问卷,收回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83.3%。同时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模拟训练,以此考察初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有效问卷50份的统计,得到表1。由表1可知,被试男学生居多(64%),女生偏少(36%),在课外辅导机构中,男生补习英语的较多,女生补习英语的较少。从大体上来讲,可见男生比女生在英语方面要弱。由于针对的是中学,所以普遍年龄分布在12~15岁,其中14岁居多。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大部分的学习年限在6~10年,占比64%,少部分学生在1~5年,占比36%。

2.3调查结果

在数据输入和整理工作完成之后,首先统计了各种策略的平均分,得到表2。表2可初步反映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的总体水平和趋势。通过整理、统计数据后,获得了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得分情况。从平均值结果来看,中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西方习惯(习俗)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外国人交流时表现趋于一般。从这三个方面看,中学生比较了解西方习俗,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从标准差结果来看,中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表现方面个体差异最大,在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方面个体差异最小。总体来看,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于一般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

3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男性中学生参与课外辅导居多,英语学习的年限达到6~10年。由此可见,尽管英语学习年限较长,但是学习效果不甚明显,尤其是男学生。这从侧面反映出男学生在英语知识或者英语文化方面有待提升,学习需求明显。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学生对外国文化包括历史、地理知识、文学知识、社交规则、宗教礼仪、政治经济文化、非语言交际知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表现出了解不足,且差异性不大,换句话说,中学生对外国文化了解不足是普遍现象。中学生对习俗的了解相对较高,但整体水平不高,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中学生对外国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够全面。与外国人交流方面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近年来,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成效甚微,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仍有许多中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会表现出羞涩、胆怯等不良情绪。

4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

4.1教师设计不同情境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后,教师要善于依据实际的交际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将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4.2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实际交际情境为依托

既然很多学生对教材不太满意,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那就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来设置中学英语课程,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形紧密结合,帮助学生顺利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协作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社会需求既要来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要有长远的目光。这些因素都应为教学内容的选取作参考。

4.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灵活化

不同于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本文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塑造。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式教学,以期在短期内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设置阶段性教学目标,逐步实现。交际能力的塑造采用现场实践式教学,带领学生体验、自己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以内容为主,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结论

在我国,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太局限于词汇和语法知识,家长、学校、教师都更注重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校外的辅导机构、辅导教师更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这样的环境导致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层层障碍,英语教学无法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即运用。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我们的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称呼使用的误用、礼貌的不得体、忌讳的忽略等尴尬局面,这些都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薄弱的体现。因此,在课外辅导机构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地有目的地导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学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朱波.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高中生英语写作训练[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刘丽.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3.5:161-162.

[3]汤利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与中学英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付国庆.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跨问卷交际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8.

[5]邵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J].外语学刊,2011.3:144-147.

[6]李华,徐敏.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3.7:71-73.

[7]余菁.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

[8]高晓艳.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赵立娜.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10]刘宇虹.高中文理科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1]宋艳.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2]黄月华.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4]李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下中学语境语法教学[J].教学研究,2010.1:74-77.

[15]王晖.跨文化交际障碍分析及能力培养[J].技术与教育,2012.2:38-40.

[16]田荔.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17]宋蕾.论英语语言教学中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8]丁琼.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79-181.

[19]张丽.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0]刘庆国.中国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1]季静.中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6.

篇(7)

一、有意增加限制条件。

既然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篇目,对名著的课外阅读考查就要尽可能避免在学生不用阅读原文就耳熟能详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上打圈圈,而是要扩大范围,并适当增加一些限制条件。这样,阅读与没有阅读,肤浅的阅读与深刻的阅读才能见高下。请看,2006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请写一段话介绍一部文学名著。

要求:(1)从《水浒传》、《西游记》和《繁星・春水》中任选一部。

(2)这段话中必须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两个。

备选词语: 深入浅出大气磅礴清纯自然 直抒胸臆曲折跌宕栩栩如生情真意切行云流水

分析指要

如果说“恰当使用两个词语造句”还是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符合作品特点”就是实实在在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考查了。在所备选的八个词语中,既有涉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也有是作品风格的。有意增加限制条件,增加了考查的难度。

再看2006年浙江省金华中考语文试卷:

下面备选的四个情节都出自《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文学名著中,请任选一个按要求填表。

A.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B.武松打虎

C. 曹家遇险

D、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

序号、出自哪部作品、作者、简要写出书中另一个情节

分析指要

这题新在C、D两项。A 、B两个太常见,小学生都知道,没有太大的考试价值。而C、D既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的篇目,而知名度又不太高,考查的价值就相对大一些。它提醒我们,作为一个命题者,要熟悉《语文课程标准》,不要除了《西游记》,就是《水浒传》。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也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请看: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你从《西游记》、《水浒》、《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

《 》的阅读心语:______

分析指要

《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既是示例,也是标准,当然也暗含着一些限制条件。示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句,是选取人物最典型的一些细节,概括出人物形象。后一句是选取两个典型细节或场景,引出自己的感悟。尽管给学生提供了三部名著可自由选择,但不认真阅读文学作品,是无法圆满完成任务的。

二、借用片段考查人物形象。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以往对文学名著中人物形象和主要情节的考查,大多只要求学生写出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这种题型已经不能有效地判断阅读名著的质量了。借用学生应该熟悉的文学作品片段,考查人物形象和相关的知识,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学生要熟悉相关内容,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答好题。请看2006年江苏省扬州市一道考题: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被武松奈何得没了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节选自《水浒》第二十三回)

根据选段回答,大虫的动作行为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表现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关于武松你还知道哪些故事(至少列举一个)?

分析指要

第三问是一般性的文学常识性的考查,比较简单。而第一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问则是对文学手法的考查,增加了一些难度。当然,借一个片段,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也应该成为今后考查的一个方向。

其实,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即使不借用一个片段,而是用给人物写传,写生平或模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写颁奖词等形式,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深度。如2006年太原市中考语文试题,第三小组组织了“我最喜爱的名著人物”评选活动。请帮他们完成下面这块展览板。

人物:林 冲 出处:《水浒传》

人物小传:______________。

看看答案示例:林冲本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起初只想忍气吞声,无奈之下奋起反抗。最终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

分析指要

给人物写小传,对人物生平事迹要大致了解,如果仅仅只背诵与林冲相关的几个情节,对作品没有真正的阅读,似乎很难将这题答得圆满。这种考法,给今后文学名著的考查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向。

三、扩大考查文学知识的范围。

前几年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大多集中在中国的四大名著、现代几个著名作家、著名作品上。2006年,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也开始扩大了范围。请看2006年山东潍坊市中考试卷:

回顾所读的文学作品,按要求答题。

鲁迅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严肃、深刻和冷峻,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也有温情、仁爱,其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其中,专门回忆父亲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纪念一位留学时代的同学又是后来同事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

分析指要

对鲁迅的作品的考查,大多集中在学生熟悉的小说集《呐喊》和相关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散文集《朝花夕拾》及相关作品《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今年山东潍坊市中考恰好考查的是相对生疏的知识,这似乎也是一种启示。

再如2006年江苏盐城市中考试题:打开名著

(1)读到《西游记》第60回,我们知道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二调芭蕉扇采用了______________方法。

(2)《鲁滨逊漂流记》结尾告诉我们,鲁滨逊一生中最可怕的一次遇险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