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技术与教育

数字技术与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技术与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技术与教育

篇(1)

关键词 信息网络技术 平面设计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 面对全球化 寻求差异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其高速、海量的特点使之成为当今各行各业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新媒体”一词用来描述近几年才出现的各种数字媒体,包含社交网络、游戏、移动设备等各种数字形式的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要求,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平面设计教育目前依然以平面、设计、广告、电视为主轴,基本上还是遵循传统思路教学。面对这些新技术的冲击,如何改革现代平面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呢?

一、当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如今,我们处于数码网络时代,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MP3,我们每天都被淹没在由众多“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网络技术对新世纪的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 具有视觉、听觉、互动交互信息的第四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是继纸媒介(报纸、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后出现的第四媒体,是平面设计的新舞台。数字媒体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虚拟世界。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形式辅助展现信息内容,使得画面美观、表达直观,兼顾图文、声情并茂,更富趣味性和人性化;同时,新的资讯和前沿信息更新速度快,不论是娱乐休闲还是获取信息,都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数字化媒体日益普及,对传统印刷媒体有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这成为当代多个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平面设计教学、信息科学等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2 数字媒体技术交织着科技的助力而发展壮大,传统科目也要借“科技之壳”复兴

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视听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官的需求。但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数字媒体技术也不例外。数字媒体技术得益于计算机、网络、软件等多种学科交叉作用,而各种视听效果又与传统艺术如平面、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结合,是经典艺术与当代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例如新数字媒体技术――数字电影发展迅速,在电影中,若没有CG特效的运用,大场景的视觉效果和气势就会大大消弱。著名导演卡梅隆说:“通过3D技术来制作电影,我们将进入电影界新的时代,观众会看到数码时代前任何技术都达不到的特效画面。”

在时代要求下,传统科目也必须要借“科技之壳”复兴。当电脑和各种科技成为你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数码科技取代纸和笔,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形式成为平面设计者下一个开拓的目标。

3 数字媒体的新时展和对平面设计提出的新时代要求

因为媒介发生了变化,不断有很多新的媒体形式出现。近年在日本首见“数字纸”,能够将每个广告牌、广告柱,或是悬挂式活动广告变成数字屏幕,并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和近乎网站的营销功能。文字及影音简讯能够跨越地域接触消费者,甚至包括从前那些传统平面设计无法到达的地方。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平面设计空间正在发生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

展望未来,新数字媒体的数量将会持续攀升,并且更具渗透性及侵略性。因此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以往的教授知识与技巧,应该与网络时代更多融合,引导学生立足设计基础,确立新媒体的观察方法和思维习惯。

二、当代平面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包括很广的设计范围和门类,平面设计、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等等。平面设计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形式的创造,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经历了手绘――铅印――石版印――摄影――计算机――数字化等阶段。当前大多数平面设计作品都是运用数字化设计完成的。

在激烈市场竞争的今天,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把提高平面设计水平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品牌到包装、从广告到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的功能不断放大,其影响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也加速了平面设计行业的竞争。

当代高校平面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

1 平面设计学科和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平面设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带来学科定位不清晰、教学不规范、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育思想和方法比较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2 平面设计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平面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落后。对于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一直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技术教育在我国平面设计教育体系中的长期缺失,应该值得认真反思。很多学校教学模式上未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同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甚少,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对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影响当代生活了解不够,学习态度过于被动,学生只是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需要的基本课程,没能在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上大步提高。

3 平面设计教育面对时代趋势改革的局限。随着新数字媒体设计范围日趋增大,时代对平面设计教育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各类设计学科的交叉化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当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大众化、全球化以及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这些对平面设计及其教育体系带来革命性冲击。教育需要面对商业化,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产业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却极其迅猛。但是,我国数字媒体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内容的生产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数字动画、游戏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出版、网络广告、影视特效等数字媒体技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而我国平面设计教育体系面对时代趋势转变机 制不够迅速,如何应对数字媒体产业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快速调整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

4 设计教育目的是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是最自由、最具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和平面设计都将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新的艺术创意。

5 平面设计教育缺乏实际设计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对设计的理解非常概念化,其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不足。这是实践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缺少持续创新能力。这给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变革应从普及化到专业化,分层次地发展。教育内容和结构都应改变固步自封的模式,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做较大的改革。使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意识和形态的变化,新型的平面设计素质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三、信息网络技术下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探索

法国国立布尔日艺术学院保罗・德沃图指出:“所有艺术领域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可以说电脑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艺术。我们更习惯用新的工具去做以前的艺术,只要一点点变化,新的事物就会产生。”

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各行业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国际化进程加快,不少高校平面教育体系却显得滞后于时代的需求。传统平面教育体系如何打破传统粗放式、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快速与时代接轨?

为了适应数字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平面教育体系应有机融合各自的学科资源,通过优势与特色的互补,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结合教学,推动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1 归纳教育科目创建新体系。教育理念上,要将数字媒体领域和计算机技术与平面设计完美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多层次培养大量具有竞争力的实用型、国际化数字媒体设计技术人才;以面向需求、开放式办学为指导思想,在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要研究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激发创新活力;提倡重视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努力把中国文化和世界现代设计相结合。“东方+西方=我”,在传统和创新中注入崭新的设计文化理念,使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信息时代特色。

2 转变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平面设计最核心的教育问题是对学生树立现代平面设计观念,设计的实践过程里二维或三维的空间中,要设计者展开无限的遐想,达到确切传达沟通信息的目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艺术造型能力强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因此高校平面教育体系应该以实施创新教育为前提,转变学生的设计观念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3 为传统产业加入灵魂元素。平面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体裁要紧跟信息网络技术步伐,反映信息网络技术特色,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设计切入点。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能为传统产业加入灵魂元素。打破呆板的思维创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学生对新现象新事物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

4 平面设计教学要面对全球化,寻求差异化。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教学面临的挑战即数码媒体所带来的网络化环境。要面对全球化,寻求差异化。我们需要提升创意这一灵魂元素,用文化创意实现价值再造。如果创意产业能够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一定能产生1+1>2的效果。

平面设计教学要以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跨学科能力培养,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与社会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数字媒体技术、数字艺术设计、动画等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实践的基地。

篇(2)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 人文意蕴 缺失 回归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产品的普及,一股强劲的数字化浪潮正在向我们袭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然而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教育福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数字化教育过程中人文意蕴的缺失。

一、数字化教育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我们已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成为新时代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教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潮流。数字化教育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校园等等。具有如此宽广的范畴,我们无法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去界定数字化教育,而仅仅是将数字化教育作为对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概括。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化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何为数字化

数字化原本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加工、传输、存储都是以二进制数(即0和1)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将二进制数的一个位称作一个bit(比特),并用bit来表示计算机所有的信息对象和计算机指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亦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的数字化已不再是最初0和1组合的比特数据,它大大超越了静态、直观的数字符号的本意。0和1的不同组合,种种不同的0和1的字符串,在构造着生动、形象、更具仿真效果的世界图象。如果说通讯和交往工具是一个时代的主要标志,那么,数字化以其不同于农业时代的信鸽、驿站,工业时代的电话、电报等通讯和交往工具,引领着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1]。如今数字化时代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迈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特征的最新发展阶段,而数字化教育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2.数字化教育的特征

(1)开放性

数字化教育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领域的开放性。现如今,我们谈及数字化教育,总是可以很容易地想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校园等等。然而,数字化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某一领域的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被卷入数字化的潮流之中。其次是交往的开放性。数字化的语言,以其特有的便捷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拓展了空间的范围,不仅给教育中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还将人们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展。除此之外,也使得教育自身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以更加自由便捷的途径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为丰富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再次是思维的开放性。数字化的巨浪帮助人们冲破了以往狭隘、固定、封闭的牢笼,摆脱了思维的桎梏,向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开放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质疑、交流、学习,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最后是价值的开放性。置身数字化教育的人们,有着多样的信息获取途径,海量的信息资源,加之数字化教育下人们思维更加开放,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观点、价值观念也随之变得多元化,而数字化教育以一个开放的价值态度允许多元化价值的存在。

(2)跨时空性

数字化教育的跨时空性,首先表现在促使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由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转变内部因素,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教育自身体制、政策的改革还是教育内部人们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其背后重要的推动力正是时间与空间因素的改变。其次数字化教育不仅仅只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是一个对时空进行重组的进程。正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才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拥有技术支持与保障,让教育全球化成为可能。最后,数字化教育并非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稳定结构基础之上,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传统教育的生命在数字化教育的进程中依旧延续。

(3)虚拟性

数字化教育的虚拟性,表现为数字化教育营造的空间,不仅是实现符号流动、信息交换的场所,还可以满足教育活动的特殊需求。凭借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在网络空间虚拟出一个类似现实社会的生存空间。虽然只是一个由0和1数字符号编码交织而成的空间,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却能够实现模拟真实世界的效果,使数字化教育中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4)符号性

数字化教育的符号性,表现在数字化教育为教育领域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教育生活,处于数字化教育生活中的人也被简化为其中的一个符号。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2]。在数字化的教育生活中,人们作为符号动物充分发挥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最大限度地摆脱物质现实的束缚,用新的符号组合表达个体内心的想法,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扩大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有限性。

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教育变得强大起来,学习变得自由,思维变得开拓,教学变得轻松,资源变得丰富,环境变得智能等等。然而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数字化教育推进过程中,由于数字化教育自身的特征,极易造成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背离教育的宗旨。

二、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

我国关于“人文”的记载最早见于《易・贲卦・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而在西方,人文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虽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人文”一词,而只有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表达,但我们可以通过humanity之前的词culture和pedagogy发现,其含义就是指人经过培育而显现为人。教育学是育人之学,是以个体成人为根本指向的学科,人文品行理应是教育的基本品行[4]。因此教育中理应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才可以充分实现对人的关照。然而,在数字化教育进程中却极易产生教育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

1.情感教育欠缺

情感是人类一项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对人的发展有着认知、动作技能难以取代的作用,所以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当中,将情感目标列为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数字化教育现实中却存在着情感教育欠缺的情况。首先,数字化教育中的教师可以凭借数字化技术轻松实现对学习者的知识传授,这种以数字化技术为渠道的教学虽然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现实课堂教学,但由于教育者与学习者置身虚拟的教学环境之中,缺乏现实情境中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动作交流、表情交流、情感交流,不免使得数字化课堂沦为只是对知识机械、枯燥的传递,忽略了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怀,更难以达成情感教育的目标。其次,情感是人类一项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是难以实现显性观察、准确测量的,不像知识那样可以实现准确的编码、易于量化,实现数字化技术的传播。即使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中有意识地实施情感教育,客观的现实困难也使得教师望而却步。最后,数字化教育营造的是一种虚拟化、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学习者是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像传统教育方式那样,每个人都处于班集体之中。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彼此独立的个体身份极易造成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淡漠、情感薄弱,对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2.教育功能单一

数字化教育中存在教育功能单一化倾向。数字化教育中,技术的威力在不断地增强,借助技术,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技术,学习者在不依赖教育者的前提下仍可能以便捷有效的途径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这使得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地位一落千丈,同时,对学习者在人格塑造、道德引导、文化熏陶、情感影响方面的作用也大大减弱。教育已不再是与人的精神相契合、追求智慧、传承文化的活动,而是逐渐演变成单纯的知识获取手段,技能的训练。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社会化、个性化、个体享用功能丧失,处于这样的教育之中,人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3.交往陷入困境

数字化教育中的人们在交往时常陷入困境。马克思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指出对物的依赖所造成的新桎梏,然而,随着工具理性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的出现,技术环境下人的困境问题日益凸显。数字化教育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学习者营造出一个广阔、丰富、多样、新奇的学习环境,这是一个由数字化符号交织而成的环境,环境中的人们不必考虑原有现实社会的利益关系、背景环境、规范约束,充分显示着公平、自由、平等,张扬了人们的个性。然而,这样的环境却让人们的交往陷入困境。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较低的个体,容易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发生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造成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符,给自己与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对于控制能力较低的个体容易产生对这种环境的依赖,甚至沉溺于这种环境,导致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能力退化,甚至造成对现实社会的淡漠、麻木甚至厌倦、逃避。

4.个体异化

数字化教育中存在个体的异化现象。数字化教育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发展教育,促进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就当前现实状况而言,似乎有悖于数字化教育建设的初衷。首先是个体独立思维的退化。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为个体的学习提供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提供的资源不仅有文本,更有绘声绘色的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源。加之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纸质的文字读本,他们更青睐图片、视频带来的强烈刺激。相对于独立思考探索问题,他们更喜欢唾手可得的网络搜索。原本希望数字化教育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全面的发展,怎奈在数字化技术的包围下学习者异化为没有思考、只会搜索的机器。其次是沉溺于娱乐,难以自拔。数字化教育中网络学习、网络教学、网络资源等,无论对于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对于正在发展变化的青少年,原本是学习利器的网络,却变成了游戏欢乐的新天地,他们沉溺其中,被网络所“奴役”,严重影响着身心发展。最后是人们面临变为符号的危险。数字化教育是社会在数字化时展的重要进程,在这个由0和1数字符号编码的时代环境下,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符号。符号本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创设的,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下,符号却反过来成为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如沉溺于虚拟世界而迷失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又如虚拟与现实的混淆,造成主体的判断力缺失[5]。人们如同符号一般,迷茫地生活在数字化世界之中。

数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蕴的种种缺失,既与数字化技术本身的不足有关系,也与人们应用的不恰当有关。既然发现了数字化教育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极力扭转,以确保数字化教育的发展不会背离初衷。

三、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回归

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人的事业,数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蕴的缺失已不容忽视。以何种途径才可以促使数字化教育中缺失的人文意蕴早日回归?该问题解决的关键要落实到人,要对数字化教育中的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把握。

1.以人为本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其对象都是指向人,而优秀的教育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爱护人,要充分地认识到,人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诸方面存在有机整体性,而且在有机体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6]。

(1)在数字化教育中确定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对主体的态度确立、行为的指引和调节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人文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是数字化教育发展中的必要环节。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习者身上的人文需要,向他们传递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促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7]。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才可以确保数字化教育下教育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对学习者实施道德、精神、人格等方面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2)要摒弃技术至上的理念

当今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异化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至上理念作祟。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技术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人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主体,而成为附庸。因此,我们要让人重新回到教育的核心位置。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更要注重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人们在知、情、意融合的高级智慧思维方面的潜力。

(3)在数字化教育过程中要创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应是以人为中心的,强调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类开放式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生活的平台,满足学生和教师多方面精神生活的需求[8]。

2.回归现实生活

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不是我们的家园,现实的生活世界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生活家园。数字化教育面对的人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任何脱离生活的教育都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我们在教育中既要认识到人的个体性的存在,更要认识人的社会性的存在。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活动是发生在他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中的,其最终的目的也是要服务于个体的社会生活的。

回归现实生活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要抛弃虚拟世界,彻底地回归到生活世界,而是要求数字化教育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保持合理的距离,既不要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混淆在一起,又不要完全地对立隔绝。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与数字化教育都是教育发展的潮流,现实的生活世界不仅奠定了人类个体存在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化教育发展壮大所要牢牢抓住的坚实根基。我们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之所以会陷入当前的尴尬境遇,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妥善处理好现实与虚拟两者的关系,没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3.数字化人文资源的开发

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利用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我们可以选取古代经典、区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富有人文情怀的素材,利用数字化技术加以开发,成为数字化教育中宝贵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在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同时,更要保证教学资源的人性化,不仅要有认知、技能的成分,更要有融合道德、情感、精神的元素。除此之外,选取的教学资源也应更多地贴近现实生活,能够让学习者在数字化教育中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人,能够让学习者通过汲取数字化人文资源的营养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4.情感互动的教学设计

以往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情感教育目标易被忽略或难以得到较好的实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教学设计者对情感教育因素的忽视导致设计不周;另一方面是对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不够。在今后的数字化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做到这样几点:一是要将情感教育目标纳入数字化教育实践的目标行列中去。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有利条件,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利于情感互动的学习环境。该环境不仅可以增加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更要增加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保证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育者与学习者都能获得现实般的情感体验。三是要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选取更多具备知识性、情感性价值的教学资源,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兼具情感教育。针对教学资源中不同的情感素材,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加以实施。开发智能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变得人性化、智能化,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学资源进行情感互动。

数字化教育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为教育带来了新面貌,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应正视并妥善处理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缺失的问题,让数字化教育发挥应有的价值和积极作用,让技术真正起到推动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 周易[M].张善文,译.广州:广东省花城出版社,2001.

[4] 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人文意蕴[J].教育研究,2008(11).

[5]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

[6] 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数字校园 大数据 信息化 教育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将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将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代接着一代保留下去。从古代的孔子教学、古希腊思想家传学到学堂、学校的出现扩展,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到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的融入。教育始终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跟随着时代一起进步与改革。数字校园,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并开始被广泛讨论与接受。

1 发展背景及现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催化教育的改革与飞跃

1.1 何谓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作为核心技术,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作为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以及自主选择多种媒体匹配组合的学习资源,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应用和创造资源的能力。

数字校园具备当下数字互联网时代所呈现的交互、开放、融合等特性。

1.2 数字校园的诞生和发展

数字校园的发展历史源于上个世纪,起源于国外,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起了一个项目,项目名为“信息化数字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数字校园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发展开来。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网,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同时我国开始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我国的高校也是在此时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大力提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开放的教育网络,促建终身学习体系。我国的高校数字校园在政策和时代的背景下高速发展着。

1.3 发展现状: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仍需构建

我国的高校早就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数字校园的建设之路,走在了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前列,以高校作为代表,形成了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数字校园建设发展之路。从诞生到发展,到进入校园进行实践与推广,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初现。

通过数字校园构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优化社团管理、机构管理、学生服务等,并且通过网络教学进行知识共享、资源共用,并将数字校园容纳于服务中去,如现在高校基本都有的校园一卡通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但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仍需继续推进,除了高校之外,要对中小学及特殊教育学校也进行数字校园的尝试与建设,将覆盖面推到更广,而不仅仅停留在高校层面。

2 内涵与特征:数字与智慧融合,带来教育新时代的全新体验

2.1 以技术为支撑,搭建信息平台

数字校园是要以技术为基础的,需将计算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统统融入到数字校园的搭建中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实现学校的综合管理,如现在高校的校园一卡通、图书馆识别、课堂多媒体都属于数字校园建设的体现。

因此数字校园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技术为支撑,搭建校园信息平台,进行综合管理。

2.2 以管理为核心,实现民主化

数字校园虽然以技术为支撑,但其终极核心仍然是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对学生、校园、社团的多方面管理,实现文化、生活、学习等多方位的服务,真正地通过数字校园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民主化进程的实现与推进。

2.3 以服务为宗旨,提升教育品质

数字校园的宗旨是服务学校、服务学校、服务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改变传统教育意识的僵局,把教育与现代信息化进行联系,进行融合,为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更高品质的教育环境,从而真正推动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品质。

3 发展趋势:技术化、信息化、智慧化,打造全方位数字校园

3.1 提升技术,打造新一代智慧校园

新一代的数字校园要在传统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新一代信息基础支撑,进行全新的数字化改造,改造的方面包括基础设施、教育信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最大化地优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打造一个更完善、更现代化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

学校尤其是高校要积极建立如网络教学、数字图书馆等工程,确保教师与学生尽可能地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知识共享、资源再用。此外,要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平台的搭建,通过双向互动与多方联合来全面检测教学质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2 统筹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一方面考验了我们对于信息的检索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建立更完备的信息平台,以应对在海量化信息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有效便捷的信息。高校需要促进数字化的技术与学校相关的系统融合,将网络信息服务与学校相关的业务领域互通,实现信息的“四通八达”,加强学校各部门、各领域的联合与协作。

在着重服务信息以外,也要加强学习的信息化程度,贯通数字校园学习的两方面,即正式与非正式,满足广大学生及有关人员的各种学习需求。

3.3 多方面推进,扩大覆盖面

数字校园的发展,应该多向纵横,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覆盖面扩大,除了快速发展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培训学校等等多种形式样态的教育机构都应该着重搭建数字校园,将数字校园推广到更高、更大的层面。

(2)教育应自身进行改革以适应数字校园的发展,教学、课程、学校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转型改革,以适应数字校园的发展,突破传统的教育固有模式,打造全新的数字智慧校园,让教育焕然一新。

(3)明确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培养全面的人才。无论数字校园如何发展,最终服务的仍然是教育,仍然要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因此在数字校园的发展中,切莫舍本逐利,忘却初心,单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忽略了人本。

4 结语

时代仍旧在发展,在进步,数字校园也依旧在建设,在成长,智慧的校园让大众有着期待也有着担忧,因此,需要各方进行协调,进行构建,为我们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成长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突破与转型:数字校园及其智慧化发展趋势[J].中小学管理,2015(05).

[2]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8).

篇(4)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现今2016年,十余年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巨力支持。各地职业教育均有所受益,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都得以提升。

国外在这一方面是走在前面的,1998年2月加拿大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就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能实现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甚至是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视野。

相较之,国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无论是认知还是基础设施上是存在差距的。彼时有许多老师对数字校园网络认知停留在只能用于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经常以非计算机专业或年龄较大等原因疏于数字化的学习和使用。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思想上的以及技术上的滞后限制了数字校园网络发展的。如今这些现象仍旧存在。

数字化校园应该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一体化自动办公,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目前在网络功能,使用效率等方面,许多学校都拥有一支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队伍。省市各级教育部门也有专人负责。但推广有余却创新不足,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创新,开发人员也相对缺少,从而影响数字校园网络为现代教育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以湖南省教育部门力推的“世界大学城”为例,每年也有教师相关培训,但是并不能摆脱其创新缺乏力度的困境,其教师个人空间使用上的不便和技术上的滞后屡遭教师吐槽。

回到数字化校园的话题上来,对于数字化校园网络应用,当前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重管理轻服务。表现在小看或者忽视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教育目标与数字化校园应用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科室无纸化办公,百兆光纤上网,全校园WIFI覆盖等等,但这些并不代表数字化到位了。各个科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科室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科室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建设基础的管理平台、门户系统、家校通工程、校务系统、教育资源库、自动化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等也仅仅只是数字化园的一角。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并且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实现全过程运用宽带网络与通讯网络、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来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规划和管理,使之构成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资源平台、规范的管理与教学秩序,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家庭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社区。

数字化校园的使用,应该要起到改善学校领导、教务人员、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的信息传递途径的作用,方便促进了解,拓展信息来源。其与因特网集成在一起的方式则更令人兴奋,因为这将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环境,种种更为直接的沟通方式,使教育真正做到学校、家庭与社会全方位的最佳配合。这里有一个误区,各省的教育平台也好各校的数字化校园也罢,本来旨在方便沟通的教育网络自身就缺乏沟通,各省教育平台只是形式上的能互相访问。各个学校之间更加如此。为了避免竞争或者说怕竞争,大家都还是留有余地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否者就会演变成一个“填鸭式”数字化建设。建设的流程会随着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再造,其软硬件平台也会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我们不是为了有数字化校园而数字化,我们是为了使用数字化校园而数字化。要真正将数字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师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作、学习效率,方便师生生活,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这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与初衷。请注意一个细节,学生在学校接收的快递逐渐增多了。为什么?方便呀。

俗话说“知易行难”。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知已不易行更难”。虽然现状有这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处,但思想上的禁锢以破除,总会越来越好罢。

参考文献:

[1] 和汇等,信息化教育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篇(5)

近百年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昂首走来,以数码技术支持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现,几乎涉及了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数字化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与传统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教育职能的不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师生之间是“主客”关系;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也要“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使各种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络中,甚至形成数据团上传到“云”上,校际间、国际间的教育资源互通交融。数字技术使得“教育云”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极不对称的状态,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汲取,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再造的紧迫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席卷了全球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数字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是一定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物流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物流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覆盖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视频、图片等丰富翔实的物流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由于各省财政实力差异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以及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导致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的时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实现物流管理资源的共建、共有与共享。

2.2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

数字化浪潮对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数字化技术已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各环节中。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各地教育机构的物流教学单位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为教学理念变革、信息化设施与设备、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基本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建设是工作重点。

2.3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理念革命,在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塑造方面,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方面,在受教育者的性格培养和生活学习方式变革等诸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理想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数字化技术改造了传统教育环境,彻底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远程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模糊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对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虚拟的教学空间依据自己意志,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平等交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随时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从知识发送机的身份转变为知识导师,引领学生参与求知历程。在数字化教学新理念指引下,大学生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获得尊重,其逆反权威与创新意识得到鼓励。教育理念改革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案能力,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环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新型物流人才。

2.4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趋势

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物流巨头都十分重视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物流产业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业在未来物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层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将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并据此开建互联网络“百校工程”。1998年英国政府《我们的信息时代》宣言,提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纵览全球,数字化教育已然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的轴心,我国教育界亟需积极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模式和教学教法,升级师资培养和学校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教育界追赶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数字化教学变革。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性教育。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

第一,提升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尊重学生作为求知主体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培养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意识强,独立思考能力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思想倾向,且迫切企盼社会尊重其个体独立意志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结合,通过各式渠道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态变迁,在尊重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展开因材施教[1]。第二,革新交互式教育模式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变革中,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对教学质量的理解方式,要认识到教学质量不单是通过管控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确保知识传递,还应当涵盖教辅部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环境的内容。传统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数字时代的物流互动教育则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师生互动全面的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教务后勤乃至社会企业之间的多方互动。数字化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技术手段降低互动交流成本,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育各相关方的零距离的、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责任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还应当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物流知识信息的发送者,而应当是物流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物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者。

3.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工具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素材数据库。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工作需从软硬件支持两个方面展开。校方是硬件建设的直接责任方,负责提供必要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等硬件支持[2]。在软件建设方面,软件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手段将其外包处理;数据库内容建设则建议以系部或教研室为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的组织方,将数据库建设按照物流教学环节分解为课程建设、教学参考、在线课程、实验教学、作业习题、考试测验、在线答疑等若干功能模块,落实到具体任课教师身上[3]。数据库的具体内容建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和获取知识的特点,要注意数据信息涵盖生动翔实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建设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第二,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应包括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及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两块。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例如精品课程数据库、专业课程数据库、教学视频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教师个人网站等[4]。而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则是以WEB2.0时代的技术为基础的双向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例如基于Wiki技术建构的物流百科,基于即时通讯技术构建的在线教学辅导聊天室等。WEB2.0较WEB1.0而言更重视用户交互式体验,凸显网络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用户从教学内容的浏览者升级为内容的浏览者和制造者,有效满足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互动、开拓创新专业知识的诉求。

3.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篇(6)

我们理解的数字课堂,是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网络及互动媒体技术、合适的教学软件与数字教学资源,为师生营造高效、平等、可互动参与的网络数字化教与学环境,其宗旨是促进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及师生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转变,提升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综合素养。在高中阶段,数字课堂建设还处于摸索期,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还未获得社会,尤其是多数家长的认可,因此要顺利开展数字课堂实验,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应建立良好的数字课堂实施体系。笔者结合学校实践经历,认为可从五个方面构建数字课堂实施体系,有力支撑数字课堂高效实施。

理念引领

一种新的教学型态的引入,必然会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的生态平衡。要推动一项新的教学型态的稳步实施,其核心在教师。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推行数字课堂教学实验,必然会让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让教师突破在观念与认识上的局限,将有助于数字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而构建稳定的理念与实践指导机制,将有助于驱动教师持续深入开展数字课堂教学实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建立了理念引领与指导体系,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与教育技术团队参与数字课堂实验指导,在校内组建了面向教育教学的新技术、新应用研究团队,通过不同团队间的协作与互动,向教师传递新技术、新媒体、新思想和新方法,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推动数字课堂教学实验夯实了理论基础。

师资培训

数字课堂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重要突破口,又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主要实践地。推动数字课堂教学实验,一定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实践观摩、技术应用、资源创作等多方面展开师资培训。为此,学校在实践地建立了师资培训与交流机制,在充分挖掘专家资源的基础上,分阶段、不定期、按主题开展了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考察,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拓展育人视野,促使他们尽快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管理

推动数字课堂教学实验,一方面需要突破传统管理,允许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及移动设备,另一方面也使网络虚拟环境与自然的物理学习空间自然联通。在社会环境中,移动设备的娱乐功能远远大于学习功能,要发挥好网络环境与设备终端在学习中的价值,就必须建立稳妥的管理与促进机制。实践中,学校从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技术维保、网络监管等多个角度构建了特色化管理体系。在组织机构方面,学校打破了传统层级管理体系与学科界限,成立了数字教学核心工作小组,负责数字课堂常态化教学实验与研究;成立了技术管理团队,配合学校层级管理体系,从技术层面展开对数字化学习终端的使用管理;在班级层面,设立了数字学习委员,负责按学校管理要求,推动本班同学数字化学习终端的有效使用。在制度建设上,学校立足管理与指导维度,一方面将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终端的情况跟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关联,印制了每人一本的《数字化学习终端管理及使用手册》,以促使学生将数字化学习终端有效应用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形成良性的设备使用疏导机制,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数字课堂互动实验的主阵地,我们既要关注课堂互动生成,又要关注师生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良好的课程实施体系,有助于课堂的高效实施。立足实践,学校已初步构建了良好的课堂实践体系。

第一,从学校层面,营造了和谐、宽松、自主的课程实施环境。在物质上,只要教师们认为必须用的东西,学校大力支持。在教学任务上,学校并未给予教师们硬性的实验要求,原则上倡导教师自主,即选择合适的内容、时机、教学资源与软件,开展适合的课堂互动实验。

第二,对数字课堂发展阶段进行梳理,以目标引领方式,推进数字课堂的发展。基于对数字课堂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数字课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课堂互动入门,主要任务是让师生体验并领悟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数字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具有初步的信息化意识与信息化能力。第二阶段是探索数字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主要任务是研究合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适合自己的、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第三阶段是探索建设适合数字课堂互动教学实验的课程,主要任务是研究并整合学科课程内容,研究适合数字化学习特色班级教学的课程结构,在达成国家要求的课程目标基础上,提高课程实施效率。

第三,引进实验课题,引导教师们基于实践展开研究。在现阶段,学校参与了国家课题——基于Pad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较好地推动了教师们的实践研究。

第四,引进了技术助教团队,为每个学科配备了技术人员,方便了学科资源、学科应用的探索与建设。

第五,创建了定期交流与分享机制,营造良好的实践应用氛围。

技术支撑

篇(7)

全面建设二星级数字校园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例如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在区域统一平台上可以监控到学校每个点位的情况,实现了区域统一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区内信息实时到学校的LED、触控终端上,实现信息的点对点;无线网络方面,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广播方面,学校教师在操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广播播放内容及节目设定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二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四所高中三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今年底,预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8所二星数字校园建设及14所二星升级三星的数字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