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15:47: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拆除工程风险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关键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桥梁工程的建设是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开的,其中,设计,规划,施工,以及使用和维修这些阶段都与桥梁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每一环节都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桥梁工程能够长久的为人类使用。
一、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桥梁工程不论是哪一个阶段都会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风险,所以为了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就必须找到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这样才能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1、桥梁工程在规划中的风险
在桥梁的规划中会涉及到周围环境以及交通状况等问题,而且同时也对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后期的修护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规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桥梁工程的规划过程中做好规避风险工作,才能减少的桥梁修建工程中造成的损失,尽力减少修建过程中经济方面的压力和负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武汉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桥,它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成功的应用了新型的施工方法,不得不说这是桥梁工程中一个很好的案例。
2、桥梁工程在设计阶段的风险
在桥梁工程的设计阶段存在的风险也是很多的,其中在设计阶段中对理论,科学模型以及对其他桥梁工程的借鉴的应用,也应该适当的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不能只是完全依赖书中的知识,否则会造成很多的风险。其中,桥梁工程的设计阶段中选址的工作也是相当的重要的,不仅要结合当地的状况,分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对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而且在设计阶段,有可能会由于技术人员的设计,计算的不够准确,会导致接下来的施工工作中存在更多的风险,但是由于这些处于设计阶段,所以还是处于风险潜伏阶段,不易被发现,但是如果真正到了实施过程中的时候,可能会由于这些人为的失误,使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在设计阶段,工作人员要相当认真细致的进行测量,分析,计算,以避免风险的发生。
3、桥梁工程在施工中的风险
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相当的严重的,是最应该加以重视的。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做不好的话,会造成很多的风险,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技术等应用不当,设计不精确,可能会使施工现场出现一些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受到一些威胁;还有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暴雨,泥石流等,这些对于桥梁工程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虽然是人类无法阻止的,但是也是不得不考虑在内的风险,而且同时也会超出预算成本,所以这项风险是相当严峻的;还有一项风险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了,如果监管人员管理不当,不能很好地按照桥梁工程的设计方案实施,那么就会造成很严重的风险,对将来桥梁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隐形的风险。
4、桥梁工程在维修中的风险
桥梁工程实施阶段的完成并不能代表这整个过程的完成,因为在之前的阶段中可能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桥梁工程进行的并不是足够的完善,这就需要后期的维护工作,或者是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桥梁工程会发生一定的状况,这就需要对此进行维修,所以维修的过程也是桥梁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且这个阶段是需要由桥梁修建成功持续到拆除之前的,这样一项长时间的工程当然也会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在维修工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交通状况的影响。
5、桥梁工程在拆除过程的风险
当桥梁在使用时间过长或者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时,就需要对桥梁进行拆除,可能之后还需要进行重建,看起来拆除的过程似乎已经不再存在什么风险了,但是这其中的风险也是应该相当重视的,桥梁拆除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周边交通状况的影响,有可能会造成交通阻塞等状况,还有可能会对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拆除过程中工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也需要做好安保工作。
二、桥梁工程风险评估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
在桥梁工程方面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其中他们做得最好的也就是在风险评估体系方面做得完善,而这些先进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通过借鉴其他的先例,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做出的风险评估体系就会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尽量保证安全。谈到桥梁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赵州桥,赵州桥之所以修建一千四百多年仍能使用,最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在于桥梁完美的结构设计方面,还与当时人们对于它的风险评估体系做得足够完善有密切的关系。
2、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在桥梁工程中有很多风险是不可预测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所以对于风险人类能做的也只有是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的发生,例如,选址时可以选在自然灾害发生比较少的地方,或者是自然灾害对所选地影响比较小的地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力做好周边交通疏散工作,避免交通拥挤现象发生,技术人员要做好技术操作方面工作,避免发生工作人员受伤的事件。
3、对风险分级测评
对于人类不可预知的风险或者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来说,我们人为能做的只有是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合适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这些,在做风险评估体系的时候就要对发生的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这样做不仅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对风险对桥梁的影响程度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寻求恰当的解决措施时也能够有正确的判断。这样做不仅能够使风险评估阶段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化,而且也能够帮助决策者在众多的解决方案中寻求最佳方案,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小结
桥梁工程中每一个阶段中存在的风险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对此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每一个阶段的风险都进行分析,并据此找到科学全面的解决措施,尽最大的能力避免风险的出现,以便于决策者对风险的准确判断和采取规避措施。以上是基于本人多年经验所写,若有不足之处,望加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道银.滨海高速桥梁工程中的施工组织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4)
[2]白士卓.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及监理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4)
[3]余梅群,陈磊.浅谈桥梁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1)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引言
桥梁工程施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更加复杂,加上桥梁施工环境大多比较恶劣,都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是降低风险、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常见的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实例分析风险识别评估的过程,仅为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法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故障树分析法的多余量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下文结合桥梁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介绍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以及专家调查四部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桥梁工程基础数据库,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实际的事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将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起来,并进行详细分析,为本次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一内容即事故总结。桥梁工程多种多样,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不同桥梁结构选择的施工方法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的风险也各不一样,因此风险识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对整个桥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及时发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消除风险。现场调研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自然气候进行详细了解,对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桥梁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专家调查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施工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308.04m,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3.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3.2.1事故总结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3.2.2结构分析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2.3现场调研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7℃,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210.37m,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3.2.4专家调查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3.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袁鹏飞.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8(5):189-190.
[2]李金刚,孙新亮.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
[3]吴永锋.浅析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4]霍东发.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识别的综合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
[5]段超.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219.
[6]欧阳心和,李志勇,郑祖恩,等.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与评估方法[J].公路工程,2013,38(5):30-33.
关键词:安全风险评估;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交工验收安全工作
目前,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桥涵工程逐渐增多的同时,工程的安全风险也在增大。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的因素比较多,我们必须对每个建设阶段的重点工序进行控制,才能保证整个工程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1、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工作
2011年5月13日,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公路桥涵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的文件,要求对于2011年8月1日以后列入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计划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拆除、加固等高等级公路桥涵和隧道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应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安全风险评估是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在施工阶段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1)在工程实施前,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公路工程建设的安全。
(2)风险评估后,施工单位应根据评估结果,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并将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报告一同提交监理审批。
(3)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还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项目施工过程实施预警预控,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4)对专项风险等级在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业活动,应注意:
①重大风险源的监控与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后,由建设单位组织论证或复评估后实施。
②建立重大风险源的监测及验收,日常巡查、定期报告等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③施工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及交底;施工现场应的危险告知牌。
④适时组织对典型重大风险源的应急救援演练。
⑤当专项风险等级为Ⅳ级(极高风险)且无法降低时,必须提高现场防护标准,落实应急处置措施,视情况开展第三方施工监测;未采取有效措施的,不得施工。
2、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工作
(1) 建立安全生产体系
按照规定的数量配备专职的安全员,并保证持证上岗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2)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办理进场报验手续
特种作业人员包括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人员、爆破作业、电工、预应力张拉、水上作业、大中型机械操作员。
(3) 规划并落实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
规划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时,应从安全的角度考查合理性和符合性,主要包括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施工现场的生活生产房屋、变电所、临时油库均应设在干燥地基上,并应符合防火、防洪、防风、防爆的要求。
②施工现场要有足够的消防设备。
③生活生产房屋应按规定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④对环境有污染的设施和材料应设置在远离人员居住的空旷地点。
⑤场内道路应保持通畅。
(4)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
依据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
①施工单位应当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专项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
②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不需专家论证的专项方案,经施工单位审核合格后报监理单位,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包括: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搭设高度5m及以上、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2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包括: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2及以上。 开挖深度超过16m的人工挖孔桩工程。
(5)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根据项目施工现场和周边单位、社区的重大危险源类别、周边重要基础设施以及本工程特点、环境条件、人员素质、物质资源评估等情况编制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应急救援体系。
3、施工阶段的安全工作
桥涵工程施工前,应详细核对设计图纸和文件。高墩、大跨、深水、结构复杂的大型桥涵施工,应对施工安全基础措施做专题调查研究,采取切实可靠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防护措施。中、小桥涵工程施工应制订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技术。每单项工程,在开工前应根据规程规定安全操作细则,并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桥涵工程施工的辅助结构、临时工程及大型设施等,均应按有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各项安全设施完成后,经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特殊结构的桥涵,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必须制订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通过试验和检验,证明可行后方可实施。
桥涵工程施工,应尽量避免双层或多层同时作业;当无法避免,而必须双层同时作业或桥下通航、通车及行人通道等立体施工时,应设防护棚、防护网、防撞装置和醒目的警示标志、信号等,切实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有电焊作业的桥涵,防护棚具有绝缘、防护性能。手持式电动工具,应按规定加设漏电电保护器。
高大的自行式施工机械在移动转场过程中应放倒钻架,在高压线下施工时应采用相关技术措施,保持最小安全距离。
任何工程的施工应尽量避开夜间施工。因连续不间断要求进行夜间施工的工程,施工现场应有足够的照明,并保证施工人员有充足睡眠时间。
4、 交工阶段的安全工作
(1)桥涵工程现场修复时,应设置交通标志。桥面应按作业控制区布置要求设置相关的渠化装置和标志,并设专人负责维持交通。
(2)桥涵修复作业时,应首先要了解架设在桥涵上下的各种管线,并应注意保护公用设施(煤气、水管、电缆、架空线),必要时应与有关单位联系,取得配合。
(3)在桥涵栏杆外进行作业须设置悬挂式吊篮等防护设施,作业人员须系安全带。
(4)在桥墩、桥台修复时,应在设置安全设施,夜间必须设置警示信号,必要时应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相互配合。
5、结束语
桥涵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安全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只有通过对各个施工阶段的系统控制、主动控制、事前控制才能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铁工程;隧道结构;地铁车站
一、结构模型设计方案的选择
(1)明挖矩形结构
明挖矩形结构的地铁区间隧道设计又称明挖法,是指现将隧道部位的岩体或土体全部挖除, 然后修建洞身、洞门,在进行回填的施工方法。明挖法是城市地下隧道式工程发展初期优先采用的一种施工方法,其施工工艺经过多年发展已趋向成熟。明挖法具有施工简单经济的特点, 车施工风险小。使用一明挖法利于施工者控制施工过程,减小施工风险:可以将工程分进行段。 工程作业同时进行:对地质条件没有特殊要求。 适用范围广:容易对隧道进行防水处理。明挖法在拥有以上几项优点的同时, 由于其施工特点, 在工程期间对周围环境有较大的破坏, 需要较大的地面环境支持施工。在城市内进行地铁隧道工程建设时, 会较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作息和城市交通秩序, 工程地点埋设的地下管线都需要拆迁。
在施工地点的地面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埋深较浅、跨库较大的工程区间应该优先采用明挖法以减少施工风险, 减低工程造价。
(2)圆形盾构结构
盾构法属于暗挖法的一种, 它是全机械化的施工方法。盾构是一种施工机具,同时也是一种强力的临时支撑结构, 盾构机在地下掘进时, 盾构外壳能够对周围的岩土起到支撑作用, 前方的土体被切削装置破开后通过土运机械排出,再将预制的混凝土管片拼装, 从而形成隧道结构。盾构法施工因为采用复合防水封垫和预制的管片近行隧道的建设,隧道防水性能好且工程质量易于控制。同时,这种施工方法对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等地面活动的影响小,施工速度快并且不受施工深度的限制。从另一方面看, 盾构法由于需要在地下掘进, 从经济角度而言, 购置新型盾构机械的费用高昂,对连续施工长度至少300米的施工区较为适用。盾构法在有相对均质的地质条件的软土地基段施工是顺利的, 但是地层中若是有坚硬的岩层或球状风化体时,盾构机的刀盘磨损较严重,会造成掘进进度慢甚至施工停顿的状况
二、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
与其他工程相比, 地铁隧道工程是技术要求复杂、投资大、工程建设周期长的大型土术工程。由于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复杂, 施工地点地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工程在施工期内的所具有的风险种类纷杂。为了保证施工安全, 减少工程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在地铁隧道工程进程中要严格做到风险控制。
(1)风险分析
风险的分析即是将己经识别的风险因素, 如安全性,隧道掘迸和自然环境等,进行量化处理。目前多数学者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即用两个数据相乘得到的量作为风险大小评价的标准。但是, 这种评价标准会使两者产生不符合实际风险水平的稀释作用或者放大作用,在风险评估上存在巨大的盲区, 不能切合实际地反映出风险水平。因此,适合地铁隧道工程的一套风险评估系统的建立已经十分必要。
(2)风险识别
通过事先对地铁隧道工程进行风险识别找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就能有效地做到对风险的规避。由于当前对于地铁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资料较为缺乏,需要对风险进行种类划分, 如矿山法隧道施工风险、盾构隧道施风险等, 采取专家调查的方式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度, 有效地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
(1)案例工程
某市地铁1号线A站是连接室内地铁线路与机场线路的换乘站,是一种双层岛式的地下车站, 采用双层多跨钢筋混凝土结构。该车站设市四个出入口;其一是与机场线的换乘通道, 采用暗挖法进行施工;一个安全通道和两个风道, 采用明挖法施工。
结合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根据对A站地质环境的分析研究,综合1号线地铁隧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其施工方案如下:
使用盾构法和明挖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先使用盾构法利用盾构先行过站, 建立车站雏形, 而后拆除车站内部大部分的盾构管片, 使用明挖法修建车站。这种新型的盾构过站法命名为盾构扩挖法, 即使用盾构法完成地铁隧道的行车隧道, 再拆除一部分管片使用明挖法在已建成的有车隧道上扩建地铁车站。
施工设计情况:首先, 在站厅及附属结构用房基坑使用盖挖逆作法施工,基坑埋深约为21.6米, 标淮段宽13.7米;其次,开挖拱形断面跨线风道,其长度约为25.7米, 宽度约为9.5米, 高度约为16.2米;再次, 在车站出口及联络风道外口处使用外径十米的大盾构迸行进洞与出洞施工;第四, 破除扩挖部分的临时封堵墙, 形成扩挖工作面从而进行扩挖施下,扩挖形成后其断面如图1所示;最后, 扩挖施工完成后分段拆除管片, 设置横向临时支撑并且施做二次衬砌
图1扩挖完成后标准断面剖面图
工程地质条件:填土层厚度较厚, 局部地区达到了四米, 土层稳定性差,
对基坑支护有不利影响, 边墙土体围岩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塌落;粉土及粉细砂地层的渗透性差,注浆效果难以保证。而且该地层受到多次的施工扰动,容易出
现土体坍塌的现象;砂土层中有较高含量的石英和长石, 使用盾构法施工时容易造成刀具磨损, 同时为盾构的掘进造成难度。
(2)案例分析
地铁车站的建设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设计方案,选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为了确保地铁车站工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车站规模、地质条件、地面坏境、车站运行要求及技术经济指标等多个方面都要在考虑范围之内。使用盾构扩挖法完成地铁车站结构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车站内行车隧道在原有的盾构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不采用专门的车站盾构, 使用柔性连接之主体结构和原有的盾构管片的连接处上;提高主体结构与原有盾构管片的连接处的防水性能, 加强盾构管片纵向连接紧密性、防止相邻管片在拆除管片以进行车站建设时发生相对位移。
在目前国内经济水平下, 盾构扩建法的提出为今后的隧道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其实践的成功有效的解决了盾构技术发展不足与施工要求的矛盾, 奠定了今后科研工作的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建筑领域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开发出来, 建筑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增加。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当前地铁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 在肯定地铁隧道设计结构与施工方法专业化、多样化的同时, 也要注意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厦漳跨海大桥 施工阶段 风险分析及管理
一、概况
厦漳跨海大桥是一座特大型公路跨海大桥,跨海总距离约为8km。大桥工程路线全长9.333 km,其中桥梁长度8.555 km,北汊桥梁长6.69 km,南汊桥梁长1.865 km。
二、风险分析方法
本文施工阶段风险分析过程主要考虑的风险源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天气、水文、地质等)、施工技术等,不考虑政策变化、汇率调整等影响。关注的目标包括施工质量、进度、安全。
风险分析采用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结合的方法。首先识别各种可能的风险源,然后针对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情况开展风险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和风险概率分级进行细化。通过分析确定各种风险事态的基本对策(可忽略、可接受、合理控制或不可接受) [1,2]。
然后,不可接受的风险事态将被标识为重大危险源,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更加详细的对策分析,要求将风险等级降低到至少为合理控制的水平。
三、风险识别
与一般的大桥相比,本项工程主要特点:⑴自然条件恶劣。⑵海域宽阔,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海上作业。⑶钢栈桥和钢平台等大型临时设施成为主要保障体系,将海上作业转化为陆上作业。⑷施工作业使用大量的钻孔设备、移动模架、塔吊和履带吊等大型设备。
3.1海中钻孔桩工程风险辨识
经过多次组织施工方案评审的基础上,整理出有关风险因素: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台风袭扰,施工水域流速急,波浪高、潮差大等。
⑵组织因素主要有钻孔平台搭设和拆除困难,钢护筒定位沉放困难,抗台风组织等。
⑶其它因素还有钻孔平台防撞等。
针对上述的风险因素,组织专家多次研究,归纳出的主要风险有:
⑴钢护筒的定位沉放精度控制失误。
⑵机械设备和人员受损。
⑶钢栈桥、钢平台及桩群毁坏。
3.2海中承台、墩身施工风险辨识
根据海中承台、墩身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与此相似的施工经验,可确认有关风险因素:
⑴钻孔平台拆除
⑵钢套箱和钢板桩围堰安装。必须在低潮位完成钢套箱安装,时间短,精度要求高,同时要求套箱封底止水效果必须确保能够提供干环境施工。
⑶现浇承台和墩身。施工周期长,混凝土数量大,质量难以保证,且易受极端气候的袭击。
针对上述的风险因素,组织专家多次研究,归纳出的主要风险有:
⑴钢套箱和钢板桩围堰被水流力和波浪力破坏。
⑵大体积现浇混凝土的质量通病。
3.3移动模架箱梁施工风险辨识
南汊北引桥和北汊南引桥采用移动模架现浇上部箱梁施工范围长2685m,可确认有关风险因素:
⑴移动模架设计制造。
⑵移动模架现场拼装、主梁和牛腿过孔、拆卸等。
⑶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的浇注。
针对上述的风险因素,组织专家多次研究,归纳出的主要风险有:
⑴移动模架主梁和牛腿过孔时出现危险。
⑵主要设备故障、全桥工期拖延。
3.4索塔及主梁施工风险辨识
北汊主桥桥型为主跨780m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钻石型塔高约227m,斜拉索锚固结构均采用钢锚箱。南汊主桥桥型为主跨300m的双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H型索塔高度137m,斜拉索锚固结构均采用钢锚梁。可确认有关风险因素:
⑴自然因素有台风袭扰、雷暴天气。
⑵索塔高空作业安全。
⑶索塔高空泵送混凝土。
⑷钢锚箱及钢锚梁安装。
⑸斜拉索及钢主梁安装。
针对上述的风险因素,组织专家多次研究,归纳出的主要风险有:
⑴塔吊和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
⑵索塔液压爬模安全。
⑶钢锚箱及钢锚梁安装失败。
⑷斜拉索及钢主梁安装出现问题。
四、主要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4.1台风风险分析和对策
台风影响不确定性高、定量分析难度较大。研究中首先分析前期风洞试验数据,基本排除了施工期间由于风作用引起结构性严重破坏的可能。同时考虑了东海大桥施工中应对台风“麦莎”的成功经验。最终确定大桥施工期间防台对策主要是制定和落实防台风预案。
防台风预案内容应包括防台组织机构、船舶防台措施、机械及大临设施防台措施、人员防台措施、应急处置、风后检查等。同时建议增加台风风险的保险对策。
4.2海中钻孔桩工程风险分析和对策
⑴对施工海域气象、水文和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⑵施工前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⑶严格审核论证钢栈桥和钢平台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时制定并严格执行栈桥运行管理规定和严格控制钢平台荷载分布。
4.3海中承台、墩身施工风险分析和对策#p#分页标题#e#
⑴组织专业人员对历年潮位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借助专业单位进行桥位区海浪预报、流速测量、潮水高度计算,据此制定作业计划。
⑵细化钢套箱安装方案并提出详细的计算书,对方案和计算实行三级审查制,即由承包人提出方案和计算书,其技术负责人第一级审查,监理第二级审查,业主召开审查会,邀请专家参加,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控制,在施工前技术人员要做好安全及技术交底工作,明确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4.4索塔及主梁施工风险分析和对策
⑴经过专家和有关部门论证,开展索塔钢锚箱(钢锚梁)、斜拉索和钢主梁安装工艺研究,细化安装方案,对方案实行三级审查制。
⑵ 液压爬模的安全工作风速为19.4 m/s,采取相应措施后的极限安全风速为45 m/s。计算表明,气象风速为5级时,上塔柱区段就接近安全工作风速;而其极限安全风速接近桥址30年一遇风速水平。
明确模板风险管理对策以管理措施为主,并考虑保险措施转移风险。针对各种风速等级,制定了不同的模板安全保证预案。并建议保险措施中增加模板赔偿附加条款,同时也对日常施工管理提出建议,以便出险理赔。
⑶塔吊及电梯等大型特种设备必须按有关规定报特种设备管理部门进行检查验收,核发使用许可证。
明确大型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认真对设备进行安全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制定有关危险源控制重点、控制程序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使用过程的严格控制管理。
4.5移动模架箱梁施工风险分析和对策
⑴跟踪移动模架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调试过程,强化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的完好率。
⑵移动模架的使用过程管理要求同塔吊及电梯等大型特种设备。
⑶落实工艺方案,严格保证梁体质量。
4.6其他风险分析和对策
⑴建立和完善海上栈桥和水上交通指挥系统,统一协调和管理海上船舶,保证施工运输畅通。
⑵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风险,首先抓好安全生产并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其次是落实各类风险预防措施,尤其对安全风险较大的海上作业,严防群死群伤事件的出现。
五、风险管理手册
为便于现场管理,总结编制了风险管理手册,供参建单位现场管理使用。风险管理手册中明确识别的各种风险事态的概率、损失等级、风险特征分析、己有工程事故的经验、建议对策和管理制度汇编等。
六、结束语
本文综合应用了工程管理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厦漳跨海大桥大桥施工过程建立了全面的施工风险管理体系。有些风险防范措施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施工中,操作性较强,可供其他在建大型桥梁借鉴。
参考文献
信息系统是智能建筑与社区(以下简称智能社区)的重要基础系统,确保信息系统自身及其所传输、处理、存储信息的安全,是保证智能社区各个子系统正常运转、确保人身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
标准中对信息安全的规定是针对智能社区中各种信息系统安全的特点,结合国家相关信息安全政策、标准而制定的。智能社区的建设和运营机构应对信息安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领域。
智能社区的建设与运行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建筑及住宅社区的设备研发机构、运营服务商应采取一定的信息安全措施,保障信息系统(包括智能建筑的控制系统)的安全,确保运营服务系统不会对用户造成信息安全损害。可逐步建立起建筑及居住区设备及应用系统的认证体制,以提高建筑及居住区设备的安全、有效管理。
建筑及住宅社区运营服务商应明确系统本身可能受到的安全威胁以及可能对用户造成的安全威胁,采取措施应对和消除安全威胁。
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行机构应该清楚信息安全领域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阶段的专业领域,各种信息安全漏洞、缺陷、威胁和攻击会不断出现和发展,因此,不存在一种静态的、一劳永逸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本标准、本指南在内的相关内容都处于不断发展只种,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行机构应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进展情况,及时采用最新的、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研究成果,以确保智能社区安全运行。
等级保护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和公开信息,以及对存储、传输和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进行响应、处置。
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的精神,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效地提高我国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确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信息安全设施,保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协调,同时有效控制信息安全建设成本,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重点保障基础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营单位应按照等级保护的要求开展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根据智能社区及其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以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要求及信息系统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的安全保护水平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程序和方法确定智能社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国家标准将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
1. 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适用于一般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
2. 第二级为指导保护级,适用于一定程度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一般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3. 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较大损害。
4. 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5. 第五级为专控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国家对不同安全保护级别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第一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第二级在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指导下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第三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第四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强制监督、检查;第五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国家指定专门部门、专门机构进行专门监督。智能社区建设与运营机构应按照上述国家的规定接受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
智能社区的信息
安全要求
标准对智能社区运营机构信息安全相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即:
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
风险分析与评估;
安全策略
安全体系
标准中对这些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运营商应根据最新的信息安全相关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自身完整的智能社区信息安全运行保障体系。
1. 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
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是指智能社区运营机构在负责运营智能社区信息系统过程中应该开展的相关活动。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是由运营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的活动,并确保这些活动的质量和所涉及范围的完备性。
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包括:
(1)根据运营服务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
(2)安全策略的制定、、教育、评价、修正等活动。运营机构必须保证行政管理范围的所有实体对安全策略正确理解、实施与保障,并有相应的考核等管理措施予以监督和检查;
(3)建立信息安全相关的机构,设置相应的岗位,确定相关的责任,并建立相配套的管理、考核和奖惩体系;
(4)保障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投入,建立相关的人员选拔、考核、培训体系,并规划和实施针对一般运营服务人员和普通用户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5)确定运营服务系统中的关键信息资产,并进行资产分类管理;
(6)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相应的物理和环境安全保护体系;
(7)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8)建立和维护系统的运行安全体系,主要包括针对运营信息系统以及普通用户的应急响应体系、安全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定期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等;
(9)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相应的信息系统承包商、信息软硬件产品进行安全资质审查、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10)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升级、完善等活动做好安全规划,对系统的拆除应提前做好规划和处理。
2. 风险分析与评估
按照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组织和开展信息安全评估工作。
标准在以下几方面对风险评估提出了要求:
(1)运营商应对运营服务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作为确定相应系统安全等级的主要依据。
(2)运营商应建立定期和不定期风险评估的机制。
(3)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宜由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完成。
(4)风险分析与评估宜采用适用的方法,对每一个识别出的信息资产,按照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受到的威胁和后果,提出相应的安全需求建议。
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时候,要注意相关国家政策(如等级保护等)对风险评估的要求,组织好智能社区相关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工作。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包括:
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应针对智能社区信息系统对社区运行的作用(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确定系统建设应达到的安全目标。分析的重点在安全威胁,应根据未来系统的应用对象、应用环境、业务状况、操作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规划阶段的评估结果应体现在信息系统整体规划或项目建议书中。
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需要根据规划阶段所明确的系统运行环境、资产重要性,提出安全功能需求。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应对设计方案中所提供的安全功能符合性进行判断,作为采购过程风险控制的依据。本阶段评估中,应详细评估设计方案中对系统面临威胁的描述,将使用的具体设备、软件等资产列表,以及这些资产的安全功能需求。
实施阶段的风险评估。实施阶段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系统安全需求和运行环境对系统开发、实施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并对系统建成后的安全功能进行验证。根据设计阶段所分析的威胁和制定的安全措施,在实施及验收时进行质量控制。实施阶段风险评估主要对系统的开发与技术/产品获取、系统交付实施两个过程进行评估。
运行维护阶段的风险评估。运行维护阶段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和控制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是一种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真实运行的信息系统、资产、威胁、脆弱性等各方面。
废弃阶段的风险评估。当信息系统不能满足现有要求时,信息系统进入废弃阶段。根据废弃的程度,又分为部分废弃和全部废弃两种。
3. 应制定明确的安全策略
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营机构应针对相关信息系统,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策略规定的是智能社区中各种人员对社区信息系统资产(包括:软件、硬件、数据)的访问权限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典型策略规定的内容包括:访问范围、访问时间、访问方式、访问地点、访问手段等。
标准中规定的安全策略包括:
(1)物理安全策略:确定在物理访问、保护方面的安全规定;
典型的物理安全策略包括:机房、机柜、电缆等的访问、使用、检查规定;
(2)访问控制策略:规定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以及内部网段之间的访问规定和策略要求;
典型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网络访问策略、应用访问策略等;
(3)安全检测策略:规定对系统安全实施定期检查的周期、方法等;
(4)审计与监控策略;
(5)网络防病毒策略;
(6)备份与灾难恢复策略。
4. 安全体系方面
(1)信息安全措施
信息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安全措施:
建立明确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明确的安全策略、安全的网络系统配置等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运行说明,指明在哪些部位必须配置哪些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以及规定如何进行安全管理;
采取措施保护局域网;
采取措施保护基础通信设施;
采取措施保护边界;
配置或依托公共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具体安全措施的采取应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
(2)保护局域网计算环境
局域网可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建立用户终端、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系统保护机制,以防止拒绝服务攻击、未授权数据泄漏和数据修改;
保护操作系统,确保操作系统的自身安全;
保护数据库:对数据库应该实施细粒度访问控制、关键数据加密、重要服务器用单独网段、强身份鉴别、备份恢复应急措施、安全审计等安全保护措施;
身份鉴别和数字签名:对于系统中重要的服务器、应用系统的访问,应采用统一的身份鉴别,并对用户访问行为采用抗抵赖措施;
建立入侵检测体系,防止内部局域网受到非法入侵;
建立病毒防范体系,防止局域网计算环境受到病毒破坏;
具有足够的防止内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和攻击的能力。
(3)保护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
可采取的保护网络和基础设施的措施有:
保证基础设施所支持的关键应用任务和数据资源任务,防止受到拒绝服务的攻击;
防止受到保护的信息在发送过程中的延迟、误传或未发送;
防止非法数据流分析;
保护各种应用系统中的用户数据流;
保护网络基础设施控制信息。
(4)保护边界
可采取的边界保护措施有:
建立网络级物理隔离体系,实现物理隔离(这是一些高敏感度网络必须达到的);
建立系统的防火墙体系,实现进出网络边界的细粒度访问控制;
建立系统远程访问安全系统,以保护系统边界远程访问的安全;
建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以防止入侵者的攻击;
建立基于网络的防病毒系统,以防止病毒入侵;
建立漏洞扫描系统以改进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设置。
(5)支撑性安全基础设施
可采用的支撑性安全基础设施有:
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I);
密钥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
应急响应体系。
关于嵌入式与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
智能建筑中存在大量的智能设备,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社区(建筑)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确保智能社区正常运转的基石,保障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安全是智能社区信息安全的关键内容。标准中在控制协议中从协议层次对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规定和描述,涉及控制系统设计、建设、运行的信息安全问题则应按照标准“运营”和“评测”部分的规定执行。
鉴于智能控制系统对于智能社区的特别重要性,本节对其信息安全体系的实施提出具体指南。
1. 嵌入式与控制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智能社区嵌入式与控制系统面临的典型安全威胁有:
控制网络中的信息流被阻塞或延迟,包括干扰通过网络实现的各种控制操作。这些阻塞、延迟、干扰有可能是由于产品和系统设计、实现、部署存在缺陷和故障引起了,也有可能是恶意行为造成的。
向系统操作员发送不准确的信息,以实现非法的修改或者引发操作员不正确的操作。智能社区中会存在有很多分布式的、人机结合的控制系统,有大量的状态和控置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和处理,引发或指令各种设备(或操作员)的各种管理和控制行为,因此通过恶意发送不正确信息,有可能对智能社区运转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发严重的犯罪行为。
直接干扰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安全保护系统。网络在实现远程状态监控和监控的同时,也为通过网络远程干扰系统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对安全保护系统的干扰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非法修改各种可能损坏、关闭设备的指令或报警参数设置。破坏设备是干扰智能社区运行的一种手段,网络为这种行为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通过可能造成设备损害的指令、关闭设备指令都可能造成设备失效。采取修改设备报警参数等方法,造成设备大量告警,造成设备(或系统)无法应对突然出现的大量告警而崩溃或失效,也可以达到破坏的目的。
修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软件、配置信息,或者传播恶意软件,以及其它可能造成负面效果的问题 。智能控制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远程设置、软件升级、补丁分发等操作,通过干扰这些操作行为,除了可以对设备直接造成破坏外,还可以散发各种恶意软件和木马等程序和软件,为智能社区运转埋下严重的隐患。
2. 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目标
针对前面提到的威胁,智能社区嵌入式与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目标如下:
限制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网络的逻辑访问行为。这包括:通过设置DMZ区,防止社区其他网络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网络的直接访问;智能社区控制系统和社区运营机构内部管理系统使用不同的鉴别和加密机制。智能社区控制系统应该使用多层(级)的网络拓扑结构,以确保关键通信是通过最安全和可靠的层。
限制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网络和设备的物理接近。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部件的非授权物理接近,有可能会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应使用多种物理访问控制措施,如:锁、读卡器和保安。
要防止智能社区控制系统部件被非法利用。这包括:对安全补丁,应该尽可能快地完成现场测试,并部署;关闭所有的不使用服务和端口;限制 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用户的权限,确保只拥有完成工作的最小权限;跟踪并监视系统设计数据;使用防病毒软件、文件完整性检查软件等安全工具,来监测、确定、防止、消除恶意代码。
确保极端情况下的系统功能。要确保每一个关键部件都有冗余和备份部件。除此之外,还要确保一个部件失效时,应该是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失效,即不会在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系统中产生不必要的通信流量,也不会带来其它问题,比方说连串的事件。
3. 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智能社区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要根据本标准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防护体系,在体系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重视智能社区专用的安全策略、流程和培训宣贯材料的制定。
按照“等级保护”的 思想,制定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策略和流程,并根据威胁级别的增加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
关注智能社区相关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包括:架构设计、采购、安全、运行维护和拆除。
将嵌入式与控制系统网络部署成多层(级)的网络拓扑结构,以确保关键通信是通过最安全和可靠的网络。
在控制网络与其他网络,尤其是与其他用途完全不同的网络系统(如: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等),之间部署逻辑隔离设备(比如:基于状态监测的防火墙)。
采用隔离区架构,防止其他网络和控制系统网络之间的直接通信。
确保关键部件有足够的冗余并联接在有冗余的网络之上
将关键系统设计成“容错”系统,以防止“级联”事故的发生。更进一步,系统应设计成“安全地“失效。
在控制系统测试完成后,应关闭不用的端口和服务,确保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限制对控制系统网络和设备的物理访问。
限制控制系统用户的权限,确保只授予他们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少权限(例如:部署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并赋予每一个角色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最少权限)。
智能社区运营机构在控制系统和其他系统应分别使用完全隔离的鉴别机制(例如: 控制系统不要和机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一套用户管理系统)。
使用强度更高的身份鉴别技术(如:智能卡)。
部署安全措施(典型的措施包括防病毒软件、文件完整性检测软件等),以检测、防止恶意代码的传播。
在存储和通信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
各种补丁、修订在正式安装之前,应尽可能在现场环境下完成所有测试。
对智能社区内所有关键区域内控制系统的运行进行跟踪、监控和审计。
信息安全检测与验收
1. 检测
(1)信息安全活动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活动的计划、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成果。具体的检查项按照GB/T 20299.1-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 系统通用要求 的7.2.1中规定的内容进行。
(2)风险分析与评估核查
核查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记录和报告,系统例行风险分析计划、记录和报告;还应对风险分析具体完成人员(或机构)的资格(或资质)、能力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查。具体的核查项按照GB/T 20299.1-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 系统通用要求 的7.2.2中规定的内容进行。
(3)安全策略检查
系统安全策略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安全检测策略、审计与监控策略、防病毒策略、备份与灾难恢复策略。安全策略应在系统的建设、运行、检测和验收等相关文档中有明确的规定。实施检测时,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完备性、法规符合性进行检查。具体检查项根据GB/T 20299.1-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 系统通用要求 的7.2.3的规定。
(4)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检查和测试
a. 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完整性检查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策略和实际情况,对系统局域网、基础通信设施、系统边界、安全基础设施等几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检查。
b. 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检查
检查的重点有:
安全措施本身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
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安全策略要求;
安全措施的选择和部署是否合理;
安全措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备、合理等。
c. 系统安全测试
应根据GB/T 20299.1-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 系统通用要求 的7.2.4规定的内容,按照系统所确定的等级或系统本身的安全要求,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准备相应的测试表格和测试工具,并根据相应的测试流程,对系统相关的安全技术文档进行核查,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现场测试。系统安全测试工作宜委托国家认可的安全检测机构进行。
2. 测评机构
测评须由获得国家认可的相关测评机构承担,测评完成后由测评机构按规定格式出具测评报告。
3. 验收
(1)验收条件
系统试运行阶段结束,并提出试运行报告;
本章“检测”部分中规定的检测工作已经完成,并形成相应的检测结论;
所有信息安全相关文档。
(2)验收文档
a. 系统试运行记录和报告
b. 检测报告
由国家授权测评机构进行测评的测试报告;
第三方测试小组提供的测试报告;
承建单位进行测试的测试报告。
c. 系统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d. 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的应用需求及总体设计方案;
网络规模和拓朴结构;
信息流描述;
安全威胁描述及其风险分析;
系统主要安全功能及其实现方法;
系统主要环境安全功能的实现方法;
网络管理方式及实现方法;
安全设备管理方式及实现方法;
主要软硬件设备及性能清单;
主要安全产品安全选型依据。
e. 管理文档
(a)管理机制
工程适用的法律法规;
安全策略文档资料;
安全策略审查和评估的相关规定;
信息资产管理规定;
安全事件处理规程;
物理安全规定;
资产移交的管理规定;
安全事故管理规程;
用户口令管理规定;
备份策略规程;
计算机介质操作规程;
系统工具使用规程;
系统审计规程。
(b)人员、机构与职责文档
安全决策机构组成图及职责分工表;
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表;
安全顾问的资质评审记录和聘任书;
安全管理人员履历及专业资格证书;
人员保密协议范本;
人员岗位职责规定。
(c)安全运行资料
安全策略有效性审查和评估的记录;
安全管理会议的会议纪要;
安全专家的建议记录;
系统和设备维护记录;
访问控制策略文档;
定期的审计分析报告;
异常情况审计日志和安全事件记录。
(d)工程实施文档
施工管理文件;
变更文件;
系统调试分析报告;
系统培训文件;
系统移交清单及文件;
工程监理报告。
(e)其它文档
项目相关的合约;
产品的法定安全测评机构的评估证书;
外包服务的合同;
外包软件开发方的资料;
外包工作人员合约;
质量手册;
以上未涉及的且与系统安全相关的文档资料。
以上要求提交的文档,可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f)验收结论
由验收组依据上述检测、检查报告和各项记录文档,通过专家评审,做出验收结论。
安全保密
如果智能社区为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数字化工程,则应严格按照保密机关的安全保密要求,开展相关建筑数字化工程。
1. 通用要求
GB/T 20299.1-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 系统通用要求中强调,凡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网和非网建设、专用电话(红机)、通信线、电源线、地线的布线以及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均须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一些具体要求如下: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应满足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数字化系统工程应与保密设施同步建设;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使用的安全保密设备,应通过国家保密局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的检测;
从事系统集成业务的单位,应经过保密工作部门认定,取得《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简称《资质证书》);需要建设系统的单位,应选择具有《资质证书》的集成单位来承建。获得《资质证书》的集成单位,可以从保密部门取得相关保密标准和指南遵照执行;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系统工程应经过国家保密部门的审批才能投入运行;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应与外国人经常居住使用的建筑物(如外国机构、涉外饭店、外国人居住公寓)保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规定请参照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2. 安全保密检测
【关键词】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管理;NOSA五星
1 前言
1.1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概况
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简称惠蓄电站,下同)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城北郊,距广州112km, 距深圳77km。它是广东省内第二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也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成的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2400MW(8×300MW),工程动态投资概算81.34亿元,施工总工期8年零3个月。枢纽工程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洞室群及永久公路等组成,主体工程于2004年10 月开工,首台机组于2009年5月19日投产,第8台机组于2011年5月28日投入试运行。至此,该电站8台机组全部投产。
1.2 安全管理难点
惠蓄电站工程建设有五个难点:①发电水头高,井深管径大,斜井、竖井等高危作业面多;②地下洞室群埋藏深,输水系统战线长,施工通风和给排水困难;③地下洞室群密布,纵横交错、平竖斜相贯,交通调度、出碴、砼入仓难;④A、B两厂同期建设,工作面多,相互干扰大,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⑤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普遍较差,流动性大,安全隐患多。
2 安全管理措施
2.1 完善组织机构
为做好电站安全管理工作,业主组建了惠蓄安委会,安委会成员由各参建单位第一负责人担任,主任由电站总指挥担任。安委会下设安全监察组作为日常工作机构,安全监察组由业主、监理和安全咨询机构的专职人员组成,负责全工地的安全监督和NOSA五星推行工作,对业主和安委会负责。各施工单位均建立健全了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网络组织,构成了四级安全网络:①惠蓄安委会(安全监察组)是惠蓄电站安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安全政策、目标和管理标准制定等工作;②各主要施工单位安委会(安监部)为二级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③各工区和车间设安全第一责任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工区安全管理工作;④班组和作业面都有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对工序的安全进行监督和检查。
同时,将全工地划分为30个安全责任区,书面委任了责任区负责人、安全代表、安全监察员、卫生监督检查员、堆放负责人、交通负责人、急救员、消防负责人、义务消防员、危险品负责人和仓库安全负责人等共13类安全职位,安全管理网络覆盖整个电站的生产、生活和办公区域。
2.2 健全制度保证体系
惠蓄安委会参照国际上“NOSA五星安全系统”的管理理念,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结合水电站工程建设施工的特点,适当增减“NOSA五星安全系统”中的管理元素,制订了具有“惠蓄特色”的《NOSA五星安全系统惠蓄电站工作标准》(简称《工作标准》,下同)。《工作标准》共分为5大部分,72元素,每个元素又提出了安全、健康和环保管理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制定了与《工作标准》相配套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实施细则》和《安全文明施工考评办法》等,使各类不符合标准的现象及各类违规事件有了奖罚的依据。具有“惠蓄特色”的NOSA五星安全管理系统,使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生产评比、考核及奖惩等各项措施均有章可依。
2.3 实施激励机制,重奖重罚
2.3.1 日常安全奖惩
对于日常安全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惠蓄安委会安全监察组除采取当场纠正、下达整改通知单、找相关责任人谈话等方式处理外,还可依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实施细则》,对各类不符合标准的现象及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处罚。日常处罚在当月的工程进度款中扣除。
2.3.2 季度安全考核
业主对主体工程设立了600多万元的安全奖励基金,严格按照《安全文明施工考评办法》进行奖惩,每季度考评一次,由惠蓄安委会安全监察组根据“安全文明施工考评评分表”(共156个考核项目),逐条对照打分,并按以下标准进行奖罚:达到总分的90%及以上,奖该季度工程进度款的5‰;达到总分的80-90%,奖该季度工程进度款的2.5‰;在总分的70-80%,不奖不罚;在总分的60-70%扣该季度工程款的2.5‰;在总分的60%以下扣该季度工程款的5‰。同时规定,安全指标只要有一项未实现,取消当月奖励资格;发生工伤死亡责任事故每人次罚款40万元;发生重大机械设备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每次各罚款20万元;以上罚款在安全保证金中扣除。
2.3.3 安全生产评比
业主每半年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评比活动,对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
2.4 强化教育培训和宣传
结合国际“NOSA五星安全系统”理念,业主不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①工程建设期间,业主以合同形式邀请国内安全专家开展了18次NOSA五星安全知识培训,培训安全管理骨干650余名;同时,业主督促施工单位内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NOSA五星安全知识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达3500余人次。②业主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园地》(季刊)、《安全简报》(月刊)和《惠蓄信息管理系统》等各种宣传手段开展安全宣传。③多层级、多方式开展安全文化讲座,树立安全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同时推进安全文化制度和行为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
2.5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惠蓄安委会安全监察组每日深入一线现场检查,针对查出的问题,采取当场纠正、下达整改通知单、找相关责任人谈话等多种手段与措施进行处理。同时,结合工程进展,开展以火工产品管理、爆破作业、防火、安全用电以及高空、高边坡、深基坑作业,竖井、斜井开挖等为重点的专项安全检查;针对查出的问题,按照“定要求、定时间、定责任人”的原则下发整改通报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到期后进行复查,严格做到闭环管理。工程建设期间,惠蓄安委会深入开展各类综合性、专项、专业安全大检查共计160余次,下发整改通报90余份,下达整改通知单150余份,现场违规及事故处罚250余次。
3 安全管理经验探讨
惠蓄电站在国内水电工程建设领域首家引进并实施“NOSA五星安全系统”,并结合实际,创建了具有“惠蓄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整个工程建设期间的安全管理水平国内领先,工程建设仅死亡1人,重伤2人,死亡率为0.00417人/(万kW・h),未发生较大机械设备事故、未发生较大火灾事故、未发生较大健康、环境及其他恶性事故。2009年1月,惠蓄电站通过南非NOSA机构总部的“三星”认证,成为全国首家推行“NOSA五星安全系统”并达到“三星”标准的大型在建水电站。2010年,惠蓄电站安全管理又获得中国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惠蓄模式”的安全管理经验,对我国水电建设事业具有一定指导与借鉴意义。
3.1 以人为本
业主一方面应想方设法引导和鼓励一线安全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应努力为一线安全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只有一线安全管理人员敢于管理和懂得管理,才能让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才能真正预防一切事故的发生。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充分调动了一线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一线安全管理人员创新了现场80多项安全预防措施,有力预防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重视制度
业主按照“NOSA五星安全系统”理念,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制定《工作标准》。同时,业主与施工单位、监理和设计等各方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每个人员、每个岗位的安全职权与责任,使每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岗位异同,都能通过明确的职权和制度去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督促整改安全隐患,纠正安全违章行为。
3.3 全面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业主每年举办一期风险评估培训班,持续加强员工对风险评估的认识和理解,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为深入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主体工程开工之初,业主组织各施工单位对电站范围内的活动性和区域性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形成电站风险概述,此后每年结合工程进展进行一次系统性回顾,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对已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严格按照“务必降低高风险,超前控制中风险,持续改善低风险”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系统管理,严格监控和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有效预防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4 尊重科学和勇于创新
惠蓄电站在引入“NOSA五星安全系统”,实施系统化、标准化安全管理的同时,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及技术创新是惠蓄电站工程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斜井历来是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的一大难题,惠蓄电站两条引水系统共布置6条斜井,其中最长341米,最短159米,斜井倾角均为50度,设计开挖直径均为9.7米,衬砌后洞径8.5米。针对大长斜井,惠蓄电站在国内首家引进了RHINO-400H型反井钻机,并进行了改进,形成一整套“300M长斜井反井钻导井施工法”,该项技术保障了斜井开挖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目标,填补了国内300M长斜井反井钻导井施工技术的空白。另外,在大长斜井混凝土衬砌滑模施工中,惠蓄电站发挥已有设备优势,结合英国CSM公司设计的载人/运料系统的安全、快速和自行研制的斜井滑模主体轻便及安装、拆除简单的优点,将二者有机组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XHM-7型斜井滑模系统”。
3.5 聘请专业化的咨询机构
业主以合同形式定期邀请南非和国内的NOSA专家来惠蓄电站检查指导工作。同时,业主还聘请安全咨询机构作为惠蓄电站的安全顾问单位。工程开工之初,安全咨询机构派出3名安全专业人员常驻惠蓄电站,全程配合业主进行专业安全管理。业主根据资源情况,又将业主、监理及安全咨询机构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以业主、监理、安全咨询机构专职人员组成的安全监察组,作为惠蓄安委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惠蓄安委会的日常事务,并对业主和安委会负责。安全监察组除开展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外,还根据工程进展,及时利用安全技术交底会和下发指导性文件等方式,指导各单位有序开展安全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弦,林松斌.NOSA五星安全系统在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中的应用.水力发电,2010,09.
[2]刘亚军.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实践.水力发电,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