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科融合课堂

学科融合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科融合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科融合课堂

篇(1)

一、课堂:凸显学科融合

下面个人从观摩课中搜集了数则案例:

例1:课始,教师出示语文“缩句”: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一看就笑了――数学老师怎么上起了语文课呢?老师也淡淡一笑:“不要奇怪,数学和语文难道不能谈恋爱?”学生很快把句子缩为:“天空飘着白云。”接着教师再出示:“缩句: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结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和除以差”,于是这道文字题的算式便昭然若揭了。之后教师又出示其他文字题,学生便兴致勃勃地先缩句再列式计算。

例2:课始,教师引入文字“游戏”。师:我国汉字结构奇特,上下一颠倒字就不一样。如“杏”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呆”字,“吞”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吴”字。你们能举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纳闷――数学老师怎么做语文练习呢?老师话锋一转: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如,3/4倒过来变成4/3。你们能再举这样的例子吗?之后教师揭示课题:倒数。

例3: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练习时,教师出示古诗:“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学生在美读这首诗的同时发问:老师这里没有数学问题?教师不慌不忙地添加了问题: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例4: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时,师:节假日你们喜欢上哪儿玩?学生有的说:明朝湖广学政田顼北门故居。有的说:朱熹理学文化广场。还有的说:游乐园……几句简短的对话,把学生海阔天宽的思绪拉到课堂,课开始了。随着欢快的乐曲,教师用课件出示“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把学生带进快乐的游乐园。师:这幅图就在你们课本的第2和3页(蝴蝶页),请同学们打开书,象学语文那样给它分成几个部分,并给各部分取个小标题。生(一阵静思之后,有了答案):可分为四个部分――看木偶戏、买面包、玩翘翘板和丢沙包。

例5: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为了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教师制作了三轮对赛课件:随着紧张、激烈、舒缓……错综交织的《赛马》音乐,拉开了《田忌赛马》序幕……接着,教师让学生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列举田忌所有对赛方式和取胜的概率,感悟统筹优化思想方法的魅力!

走进课改课堂,“软化”的课屡见不鲜,或是数学课串入了语文味,或是数学课串入了科学课味,或是语文课串入了数学味……

二、思考:追求课堂和谐

新课程“软化学科界限”理念派生出来的现象,引起了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融合要巧。学科之间有相通之处,我们不能只抱着本学科不放,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打开学科之间的内在通道,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断地去反省自己教学。这样有利这种“软化课”尝试的深入展开,浓厚研究气氛,提高尝试成效。学科的融合,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融入的过程中,要讲究实际效果,要依据学科的教学需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学科之间的融合要巧,要讲究实效。

2.本质要保。每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如明理、导行是思品课的特点;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训练的基本点,这就是语文的“特味”,数学也又自己的特点,象上述例1:数学教师用语文的“缩句法”为数学文字题的解题分析服务;例2:用语文文字结构的奇特性与数学倒数的相似点,巧妙解释倒数概念;例3:古诗只是用来作数学题的素材。例4:借用的是语文的教学方法;例5: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负载统筹优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元素,虽然串了味,但本学科特点的 “原味”不能变,否则,数学教师就“耕错了田,荒了自己的园”。

3.提高素养。底气十足一定来自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想和高深的专业修养。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教学元素,课外工夫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小学是基础教育,更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如果一位教师对天文地理知之甚少,对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对古今中外名著从不涉猎,很难想象他能在自己学科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内容。教师只有在课外博览群书,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才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展望:绽放生命课堂

关注生命过程才是和谐课堂之根本,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更是成就人的智慧的课堂。软化数学学科界限,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让每日重复的讲课变成清泉,变成小诗,用爱心呵护学生的成长,让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

1.“软化”是生命课堂的需要。学校的工作是“教育”,但许多学科教师把“教育”理解为“教学”,更有甚者把“教学”理解为“教书”。“教书”就是照本宣科,题海战术;“教学”是将书中“知识”转为学生头脑中“知识”;“教育”才是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育人”。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基点。“育人”是任何学科教师都应当承担的责任,要让“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都融入“育人”中,“软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软化”,“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既彰显学科本色,又不失“育人”特色,最后达到在异彩纷呈“教育”中完成学科教师“共育”重任。

2.“软化”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软化”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最有效的是未被点破却深深扎根,乃至回味悠长,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让课堂绽放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例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重叠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之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其中一个学生既做了“抢椅子”游戏,又做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他首先站在表示“抢椅子”的呼啦圈中,但站在“石头、剪刀、布”呼啦圈中的学生也在呼喊他,他自己也认为应该站在那个圈中,此时的他正处于进退两难中。教师望着台前的这些学生笑着说:“该怎么办呢?自己动,我不管!”教师随即退出了学生的视线……等到全场的听课教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教师知道了这个学生已经被两个呼啦圈套住,站在“交集”之中了,学生们成功了。

3.“软化”要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心灵感动,让孩子们始终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聆听美的声音的耳朵、易于感动的心灵和富有爱心的灵魂与充满阳光和色彩的童年,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学生资源是五花八门的,五花八门的学生资源是无法一清二楚的学科界限的,因此,从预设走向生成“道法自然”般地软化学科界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篇(2)

从3G到4G再到今天的5G这两代技术的发展用了不到八年时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的速度。无论各行各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早已开始普及和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信息技术也在各个领域成为最为活跃的因子,从这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现阶段教育领域普及信息技术教学的今天,如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更深一步的融合是一个大家都不能避免的问题。同时随着“三通两平台”工作的不断推进,交互式触控教学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被普遍装备,互联网接入带宽成倍增加,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显著改善,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大幅提升。因此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老师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课堂的教学,但是这样也存在老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频繁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在某一方面来说是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难以理解。比如在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中,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老师是采用板书的形式来慢慢让学生领会解题步骤或者是证明步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有着充足的思考时间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都处于一个高效的状态,虽然板书教学比较慢,但是确实利于学生吸收消化。当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一部分老师会将某一到题的证明过程直接运用信息技术投影到屏幕之上,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相关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的吸收效率也就大打折扣,学生就处于一种记笔记的死循环当中[1]。

(二)老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抵触心理

虽然说现阶段我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信息技术教学也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国范围内的老师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不少老师依旧坚持板书教学,但事实是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纯粹的板书教学模式。对于英语这门学科而言,老教师存在着抵触信息技术教学,但是英语却是十分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学科。同时一些年轻的教师因为专业技能的原因以及自身技术不过关的也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比如进行PPT制作,一些年轻教师没有那个能力完成相关制作,也就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自然而然的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入融合[2]。

(三)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老师在课堂上是否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这是对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过程,因此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科老师就算不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也会使用,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流于表面,仅仅只是为了一个教学评价,而不是为了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同时公开课评价人员对于老师在一堂课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的评价也仅仅只是通过信息技术使用数量而并非质量,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教学质量无法立刻看到,因此只能从一堂课中信息技术使用数量来判断老师是否合格的使用了信息技术,这样也就导致老师在公开课上大规模使用信息技术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往往使的信息化教学流于表面。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效措施

(一)对老师进行合理的培训

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想要合理并且正确的使用信息化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也是需要一个学习和练习的阶段。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是要通过自我的学习来提高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保证能够在课堂是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并不是将一个课堂教学指标扔下来就不管,然后在评价的时候将这个指标考虑进去而已,而是需要对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老师能够尽可能的学习怎么使用信息技术。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老师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其中的原因是他们不会,因为年纪或者教学压力的缘故没有机会去自学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学校要重视相关问题,定期组织老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并且接受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3]。

(二)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

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其实就是新型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有部分老师不愿意改变或者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会导致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抵触心理。学校在面对这一情况应该要合理引导老师的教学理念,通过理论学习以及个人实践告诉老师新型教学理念的优势,让老师尽可能的去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老师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抵触心理,让老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学的观摩,让老师切身感受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帮助。让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和学科深度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老师建立新的教学观念。

(三)做好相关规定,实行制度化、规范化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技能教学;一课双师

目前,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技巧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课程。因此,它不能只是完成单一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技能的教学,而应该将传授操作技能与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相融合,发挥技术学科注重应用的特点,有效地支持学校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目前,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普遍要在一个脱离互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内,完成诸如文字处理、计算机常用设置、幻灯片制作等计算机基本操作内容的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激发教与学双方的兴趣,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简单、滞后,学习目标不明确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很难跟上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速度,其内容偏重于基本操作与应用,简单、滞后,即使涉及一些程序编写、网页制作、互联网操作等内容,也都因为不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简单、虚化,加之没有考试任务,很难激发教与学双方的兴趣与激情。同时,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的认识大多数停留在娱乐功能上面,没有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完成学科学习、协作交流等意识和动机,也导致其学习目标的偏向。

(二)课堂教学场地、环境、设备固定

由于学生认识和动机的偏向,造成其课堂学习兴趣不足。这一现象将导致信息技术课堂难于管理。于是,教师不得已采用一些手段来维持正常课堂秩序,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通常信息技术课要安排在多媒体机房,使用统一管理且带有保护卡的计算机,上课时一般要断开互联网。尽管出于某种无奈,但是在这种教学场地、环境、设备固定、封闭(与互联网断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实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也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处理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机房、多媒体教学系统、简单的任务式教学,这些通常是信息技术课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任务式教学模式已经普遍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但是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任务时,由于诸多限制并不能综合考虑任务的实用性、复杂度、创造性、协作性等因素。这种简单的任务式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并持续维持学生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究

(一)突破学科限制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出现的以上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突破限制,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资源正确熟练地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完成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源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实际,大胆提升。适时、适量、适度地扩展延伸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技能为核心,突破教材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其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场地、软硬件环境以及设备的使用也应该突破传统限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将信息技术课堂放在机房、创客空间、Pad教室等场地上课。即使是普通教室,如果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借助手机、Pad、电子书包等设备的支撑,依然可以完成一堂效果良好的信息技术课。

(二)突出学科特点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在信息社会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突出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与学科教学融合,与信息化学习融合,让信息技术教学融于学科的教与学,突出其学科特点。通过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熟练地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设备、资源实际应用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交流、协作、创新、共享之中,指导学生将各种信息化手段、设备、资源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各种教学活动。

(三)探索“一课双师”课堂模式

篇(4)

但是,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做一名合格的教书匠,只有尽心、尽力的钻研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着学校和教师要做到必学课、选学课和活动课的整合,继承与创新的整合,课内与课外的整合。针对我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应该是以下几点:

1.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由讲的多转到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学好点、得多点,使学生逐步做到“五个当堂清”,即语文知识当堂掌握,语文基本能力当堂训练,语文的基础性作业当堂完成并批改,非智力因素当堂得到培养,当堂受到思想、审美等方面的教育。

反思以前的语文教学,我虽然做到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语文基础知识当堂掌握等要求,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深层次的培养,尤其是课后的巩固检查总因为害怕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放弃。其实,很多时间就应该让给学生说读写。只有转变“害怕学生不会学、学不会”的陈旧思想观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就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做到真正的“五个当堂清”,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也更好的检验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2.导学、督行、自学相整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不同的课型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要优化课堂语文教学方法,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传授方法。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于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教与学相适应。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获取许多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转化。

只有真正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减轻课业负担,才能逐渐热爱学习;老师也才能在教学中更加轻松,有更多的充裕时间研究摸索更加切合实际的新教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3.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落实学习目标,注重学生学校实际效果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及时总结归纳,并结合各学科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落实学习目标,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

篇(5)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下流行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缺少多媒体的教学是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更加生动细致地讲述课堂内容,将视觉与听觉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和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最为普遍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好多媒体,才可以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进展更加迅速,学习兴趣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一、多媒体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本的内容的,学生只是单一地接受老师的知识,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其少,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解决这种局面,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计算机在课堂上的应用使得原来只有在书本中以单纯文字出现的知识点可以在大屏幕上生动形象地用图画、色彩、声音等呈现出来,使整个课堂动态和静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直观的图画声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的授课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更好地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地使课本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事政治,得到身心的双重培养。不过,在应用多媒体时,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不能把多媒体当成信息科学技术课的全部,这样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水而低下。

二、多媒体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一个新鲜事物在普及应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多媒体计算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普及应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在课堂中,多媒体计算机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要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有的对于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新型授课模式感到不适应,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制作高质量的、有代入性的课件,并且对具有这种情况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师生携手打造多媒体课堂。对于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们一起解决而不是独断专行,要积极地听取学生对于多媒体应用提出的意见。单纯地只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主体地位,没有办法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也要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于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练习,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多媒体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过程中与教师自身的融合

在现代课堂中对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教师要有着清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虽然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不可以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授课内容的讲解。尽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人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更加科学、更加高效,但是过度依赖计算机始终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如果完全把课堂交给多媒体计算机来进行,教师的教学过程完全照搬多媒体课件,就会造成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丧失,使得学生厌倦课堂,最终起到相反的作用。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处理好自身教学和多媒体的关系,即要求教师运用自身授课的灵活性去弥补多媒体的机械性,也要运用多媒体授课的快捷性加快教师授课的进程,控制教学的进程,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不过,教师要防止学生被强行带入到多媒体课件的既定学习计划中去,要切实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任务,多媒体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加强自身和多媒体计算的融合,取其长处,去其短处。想要在现代课堂中,真正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好现代教师自身和多媒体计算机的融合关系,只有教师和多媒体计算机做到了更好的融合,才可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如果缺乏了多媒体,那么信息技术学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坚信,多媒体计算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其发展会得到更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跨界融通;学习资源;学习时空;学习方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0-02

【作者简介】俞亚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美术学科带头人。

儿童的成长始于艺术,艺术是人的整个精神、心灵世界的缔造者。每个儿童的视觉世界都是五彩缤纷的;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都是广阔无垠的。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是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之道。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从“生命美学”的视角出发,以“爱学课堂”为载体,用课程革新的力量,跨界融通的表达,创意实验的精神,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生长,满足儿童的艺术审美需求。

一、以“爱学课堂”为核心的艺术跨界学习

艺术跨界,从本质上看并非新鲜事物,一如靳尚谊先生所说“跨界原本是很自然的事”[1]。艺术跨界是时空、视听、造型与表演、描述与形象的跨界。以“爱学课堂”为载体的艺术跨界学习基于儿童差异,坚守“儿童中心”“游戏精神”理念,通过综合的学习资源、融合的学习时空、整合的学习方式、聚合的学习评价,实施融通性艺术教学,儿童感受美与文化的存在,自由呼吸,自觉生长,自然绽放。“爱学课堂”在一个学习主题下,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并进行适合儿童认识需求与情感发展的艺术教学和活动,力求让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位。

二、艺术跨界学习的实践探索

在基于趣、游于艺、臻于人的“爱学课堂”中,我们从跨界综合的学习资源、跨界融合的学习时空、跨界整合的学习方式、跨界聚合的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寻找儿童生命成长的美学路径。

1.跨界综合的学习资源――从技术到体验。

在“跨界生活,综合学科”的背景下,我们不再拘泥于单科艺术知识的教学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二度整合、开发音乐和美术教材,并围绕艺术的育人目标挖掘两科教材间的连接点,同时注重教材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跨界学习不仅包括美术和音乐学科,还包含语文、科学、品德等学科,我们力求实施有边界的聚焦,无边界的学习,让儿童拥有全科视野。此外,我们还根据“爱学课堂”的量规,以访谈、对话的方式,产生新的主题教学内容。如《早安,森林》,印第安神话故事《佩塔利与古里古》,绘本《11只小猫做苦工》等,而“江南”主题内容,则是地域和时节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味的神话、绘本故事,唤醒了儿童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

“互联网+”时代,课程资源日新月异,与日俱增。我们敏感地捕捉与挖掘跨界综合的艺术课程资源,为儿童艺术融通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资源库融合人文、科学等内容,一个主题建立一个资源库,采用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就如建立了一座座儿童的艺术馆。如“江南”主题网页中包含着学生、家长、教师选择的江南园林、民居、服饰、乐曲、舞蹈等内容。资源收集的过程就是儿童、教师、家长发现美、收获美的过程。

2.跨界融合的学习时空――从课堂到生活。

“爱学课堂”打破四十分钟的时间界限,主题活动教学的周期为半个月。教学时,可改变教室格局,并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探究式的科学器具、智力开发式的信息媒体等激发学生兴趣;可改变秧田式座位,W生自由组合,灵活自主;可走出教室,将课堂放入自然、社会中。儿童的世界是感性的、审美的,如我校的“时光隧道”是儿童t望世界的窗口;“童心迷宫”是儿童探求谜底的宫殿;“成长树”上的鸟儿是儿童对生命的呵护;“梦想艺术馆”是儿童实现梦想的地方……正如张晓军所说:“艺术的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狭窄了,只要有心灵的思索,便会有艺术的创造,这是天赋之权。”[2]

3.跨界整合的学习方式――从单科到合科。

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样态,形成以“儿童”为主体,以“生命自主成长”为发展状态的“学”课堂;我们打破学科藩篱,以主题活动促成教学从单科到合科的转变;我们改变过去以技术传授为目的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爱学课堂”既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要教授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教授线条、色彩、造型,旋律、和声、节奏、情绪等内容;另一方面将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融为一体。再者,“爱学课堂”从力求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追求学生生命的生长。通过音乐、美术学习任务书的内容,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组建道具、舞美、器乐、表演等学习共同体。一个周期后,学习小组以音乐的诵、唱、跳、奏,美术的画、舞美设计、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现学习成果。

4.跨界聚合的学习评价――从结果到过程。

我们改变以往考查学科“静态知识”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聚合型多元整体表现性评价体系。我们通过主题展演汇报的评价方式,给予儿童最宽广的舞台,肯定他们艺术素养的提高。评价有策略,原则要遵循,我们要用尊重、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生长的儿童,如音律不佳的儿童,选择创编节奏、设计舞美活动,彰显其对艺术的热爱;我们关注儿童在学习中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合作时的状态,我们主张全面地看待儿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收获他们最想得到的“果实”。

儿童在艺术审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亮点和特色,构成了“爱学课堂”最美的图景。我们呵护儿童的创新精神与探究意识,这是“爱学课堂”的追求。如教学《三只小猪》时,学生运用各种材质的物品,创意设计小猪的脑袋,一次性餐盘成了小猪圆圆的脸,纸杯变成了小猪大大的鼻子,纽扣成了小猪小小的鼻孔,树叶成了小猪肥肥的耳朵。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发现小猪全身是宝,这是跨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儿童的天赋倾向与兴趣追求。聚合型多元整体评价,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人”的价值。

“爱学课堂”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教学改变,趣味足、方式多、秩序美,教师拥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儿童享有一种被抓狂和被震慑的自由生长。艺术跨界融通教学的美学路径,丰厚了儿童艺术生命的质感,学生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气质与品位。

【参考文献】

篇(7)

一、融合社会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带来的变革,遵守信息技术基本的文化伦理道德,掌握对终身发展所需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学生在课堂以外,所接触的信息量,是课堂信息量无法相比的。立足“小课堂”放眼“大社会”,用“大社会”知识丰富“小课堂”内容,将课堂知识与学生身边的实例结合起来,把课堂上的思考范围与生活事例结合起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讲述到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和应用上,我就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的实例,如到超市买菜、银行存款、医院看病、教师上课等,甚至行走在马路上的交通监控系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我们随身的电子钱包、水电表打卡,远到工厂机械加工、新车下线、远程教学、神州号飞天、蛟龙号下海,都有信息技术应用的身影。把教材上原本罗列性的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事例结合,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变教师请学生说,到学生我要说,课堂一下活跃了起来。

在对《常用家用电器综合信息表》教学处理时,我安排了一个“亲历家电商场”的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在课余,到家电商场收集一些家电信息,可以记下来,可以画下来,可以索取《产品广告单》,可以拍下照片,还可以询问商场的叔叔阿姨们。在进一步学习了计量用电量“度”的概念后,让学生计算一下家里的各种电器每月(按30天)所消耗的电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将“小课堂”向“大社会”拓展延伸,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知识的有机结合,扩大“小课堂”知识的应用平台,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巩固,激发了学生问题探究兴趣,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增强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二、融合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加强学科体系的互融互通,构建课程章节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做到知识的“大面”、“大线”、“大点”的有机统一。我们在学习到《计算机中的计算器》一课时,就直接和我们数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起来了,既有因数的概念,又有+ 、-、*、/等的运算符号的认识;既有先处理括号运算顺序的相同,又有计算机中计算器处理四则运算的差异,把数学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

《Windows中的画图》,可以把我们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工具和小学《美术》课程结合起来,绘图工具的线条、色彩工具、拟定图形等,充分给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和发展思维进行创造的条件。画只可爱的小宠物,既可以利用搭积木式的拼图,又可以多种绘图工具混合使用;既可用铅笔工具绘制,又可用刷子或喷枪制作;既可以象模象样得在白纸上作“浮雕”画,又可以在多彩背景中作“镂空”图。

教学中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操作技巧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达到科际这间的“触类旁通”。

三、融合开放教学,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教学,一种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要使用好教材中“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等设问小题目,因为这些设问小题目是开放性的,它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打破教师“一家之言”,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