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篇(1)

关键词:后物欲时代;社会价值观;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这一概念由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首次提出,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长期物质匮乏的难题已破解,当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裕后,人们开始觉得空虚无聊。暴力、、沉迷于网络等问题在社会中的泛滥,凸显后物欲时代社会价值观问题的严峻性。在我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们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曾适用于一切人的生活意义已不复存在了,每个人必须重新为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精神的空虚无聊已经压倒社会物质匮乏,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大大超越了对物质欲望的需求。进入后物欲时代,面对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带来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当代大学生如何去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如何建构高校社会价值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担当起时代的责任重托。

一、文献综述

通过文献综述,高校教育者有关社会价值观研究大都把社会价值观既已存在作为理论预设。在此理论预设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理念。例如陈立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薄爱敬等人思考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有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角度,康来云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考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房正提出了高校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崔振成认为价值观的教育直面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危机,呼吁构建良善适切的现代价值系统。这样的研究兼具时政性、引领性和概括性,缺乏专门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空虚和无聊进行的教育研究。本文在吸收、借鉴上述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后物欲时代高校的社会价值观提出一些设想。

二、后物欲时代高校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1.注重道德传承,遵守道德规范

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认可、集体评价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自律完善的一种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努力成为中华美德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沉迷于网络游戏、逃学、校园暴力与社会广泛存在的无聊空虚有很大的联系。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的教化上,将“立德”立于“三不朽”之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古人圣贤提出了诸多修身之道:“内省”“慎独”“重行”等。高校社会价值观的教育一定要汲取中国传统美德精华。

2.呵护心理健康,共筑精神家园后物欲时代

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正因为如此,现代大学生吃普遍缺乏对困难生活的体验,心理承受力弱,行为极易走向极端,在无聊空虚时为了寻找刺激,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失范,是否会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危,而往往会放纵自己。2015年3月20日,杭州某高中一学生胡某某手持刀械砍伤学校多名同学,而后跑出教学楼时,不慎坠楼。据新闻报道,该事件发生之前,胡某某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或者行为异常。近年来,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多发,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知理论,“游戏是公民从认识兴趣过渡到感情兴趣的一个媒介”。游戏满足了人们对新奇刺激的需求,又具有发展认知的功能。兴趣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外部刺激会影响兴趣程度。当兴趣程度过高,个体就会回避刺激;当个体刺激不够,个体就会寻求刺激来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游戏就是强有力的媒介。我们谈论游戏,大家会联想起“丧志”,后物欲时代我们要重新定位游戏,不仅满足新奇刺激的需求,还有人际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平台,呵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重新定位游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着力内涵发展,锤炼高尚品格

为远离贫困而奔波,乃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温饱难题已经解决,人们的生活失去目标迷失方向,乃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社会中最初的一小部分人率先突破温饱难题的是我们历史上的贵族们,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和反思。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诗书礼乐,为社会培养有内涵、品格高尚的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书礼乐对高校社会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教育面对富足的挑战对策是:寻找生活的意义,让艺术化的生活来应对物质富足带来的空虚无聊。现代教育是以专业为基础,专注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生产资料的能力,忽视引导学生学会艺术化的生活的能力。在物质丰裕的社会,艺术化的生活可以驯化物欲,锤炼高尚品格。教育面对富足的挑战对策是:寻找生活的意义,让艺术化的生活来应对物质富足带来的空虚无聊。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专业为基础,以现代职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注于让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生产资料的能力,忽视引导学生学会艺术化的生活的能力。在物质丰裕的社会,艺术化的生活可以驯化物欲,锤炼高尚品格,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2]陈立中,赵志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高校德育体系[J].社会科学家,2014(11):110-113.

[3]薄爱敬.关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3):53-54.

[4]康来云.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看社会整合的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12(10):64-67.

[5]房正.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J].高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4(21):96.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安全; 保卫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45-001

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骤增,在校学生数量随之增加,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占有欲强,自我观念强烈,使得高职院校安全保卫工作出现很大的难度。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基于此认识,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浅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1.目前高职学生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教学目标与一般学术型大学有本质的区别,入学学生人群、素质、层次、接触面有很大不同,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也同样存在其特殊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高职学生心理状态不理想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定位和学生的特殊性,存在性格孤僻、极端、嫌贫爱富、攀比心理强、忧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增大。我院曾对2011、2012级的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统计,发现13.5%的学生存在性格内向敏感问题、23.1%的学生攀比心极强、8.5%的学生在对待问题时会有极端表现,从统计数据上看,我院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院只是几百所高校中的一所,从我院的统计情况看可以推算出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同样存在心理失衡问题。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遇到挫折、外界刺激等因素,会做出出乎想象的事情,引发悲剧的发生。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毒害舍友黄洋,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因打游戏发生口角引发一学生死亡;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一学生手拿水果刀将在该院培训的学员曾某刺伤,学校暴力案件越来越多。

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娘的宠爱,学校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方式,使得这些学生对自身行为和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情感和心灵教育,极易走极端。

1.2院校内外环境混乱

一所高校通常会带动很多行业发展,比如餐饮、旅馆、超市、网吧、KTV和其他娱乐行业,校园内外环境学习氛围日益减弱,社会气息日益浓重。以笔者工作院校为代表,校园外大小网吧有15家,网吧内均提供包夜上网,有的提供快餐,让打游戏者足不出户,校园内几乎每个宿舍都有宽带、每人有一台电脑;大小饭馆23家,均提供烟酒服务;超市5家,均出售避孕工具;KTV5家;足疗店3家;校内小旅馆4家,校外小旅馆10家;等等。这些场所除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外,更多的引发学生同居、逃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社会气息浓重,拉帮结派现象增多,干扰了学校正常管理,污染了学生的心灵。校园内外环境必须整治,否则象牙塔将不再纯洁。

1.3学校安保管理存在漏洞,工作停滞不前

学校安保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管理人员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安保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也造成安保漏洞。面对校园暴力和不良势头时,安保人员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无法预测事态的严重性,没有及时上报;对校园施暴人员无法产生震慑力,打击力度不强。

2.高职院校安保工作对策和建议

2.1加大高职院校心理课程教学力度,配备心理辅导室

几乎每所高校都会开设心理教育相关课程,学生认为此课程不考试,老师认为此课程无关紧要,放松课堂纪律,导致上课者寥寥无几。学校管理层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教育作为一门正科去对待,必要时要和毕业挂钩。同时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的辅导队伍,一所学校至少配备2个心理辅导室,每天都有专门辅导人员坐班。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障碍,让学生懂得心理障碍不等同于精神病,几乎每一个健康的人都会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勇于向专业老师倾诉,接受老师的专业治疗。

2.2联合相关部门对校内外环境进行整治

校内外环境治理单靠学校的安保人员是无法做到的,涉及到工商、城管、卫生等很多部门,学校要积极和这些部门沟通协调,对校内外不良场所进行整治,还学生一个纯净的空间。

2.3加强学生危险敏感度,提高防范意识

大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共十二年的教育,从小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思想比较简单,危险敏感度不强,容易被外表迷惑。例如今年接连发生的大学女生失联、最后惨遭不测事件。学校要不间断的开设安全大讲堂,邀请公安部门人员为学生讲述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在遇到危险时保持冷静,正确分析和处理突发事件,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家长也要教育学生远离“垃圾人”,不要为了一时之气,丧失生命。

2.4完善学校安保工作制度,充实安保力量

学校管理层要高度认识安保工作的重要性,事关学校长久发展,校园恢复了宁静,学校的教学成果将更加突出。学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安保制度,应对不同的安保事件。充实安保力量,招聘有经验的安保人员,提高安保人员的待遇,激发安保人员的积极性,做到尽职尽责。发现不良态势要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建立奖惩制度,管辖范围内发生不良事件及时进行惩罚,发生率为零进行奖励。

3.结语

安全无小事,高职院校的安全工作牵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院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如何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如何应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每一个从事安保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让高职院校的安保工作踏上一个新的旅程。

参考文献:

[1]卢斌,贾鲁晶.高校安全保卫的执法诉求,中国教育报,2011(12)

篇(3)

【关键词】流动儿童 现状 成因 对策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我校是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佛山的一所城镇中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镇工厂企业不断增多,我镇的外来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大批儿童跟随父母离开故乡,来到我镇生活,我校学生中外来务工子女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本学年,我校学生共1266名学生,其中外来工子女共405 人,占总人数的31.9 %。七年级学生共393人,外来工子女学生157人,占总人数的39.9 %;八年级学生共429人,外来工子女学生132人,占总人数的30.7 %;九年级学生共 444人,外来工子女学生116人,占总人数的26.1%。从这些数据,我们很容易发现,外来工子女队伍在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出台了有力措施保障这些儿童顺利就近入学就读,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入学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

但是只是停留在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工作上是不足够的。这些远飞到异乡的小鸟,即使顺利地走进了新学校,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但是,从那一双迷茫、自卑甚至是敌意的眼睛里,我们意识到:这些孩子需要我们的特别关怀引导,因为他们面对新环境,他们心理上承受了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冲击。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爱护指导。而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上,班主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在综观全校流动儿童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以本校九年级一个班级内的流动儿童作重点观测对象,探究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作者调查的班级共48人,其中流动儿童工2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3.7%。在这群流动儿童中,有13人是小学阶段已来到我镇就读的,有9人是初中阶段转学到我校就读的。

这群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表现不够理想,作者参照七、八年级四次期末考试成绩发现:这群学生中,在班级内学习成绩优秀的有2人,占流动学生总人数的9.5%;学习成绩属中等或以上的有11人,占流动学生总人数的52%;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有8人,占流动学生总人数的38%。而本地学生的比例则分别是:29.6%、44.4%、25.9%。从数据可看出,流动儿童总体的学习情况相比本地学生不够理想。

遵守纪律方面,通过访问该班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以及参照学生的德育操行得分的方式进行调查。纪律方面表现能达到合格要求的流动儿童共11人,占流动儿童总人数的52 %,而本地学生能守纪能达到要求的有19人,占本地学生的70%。

作者还通过检查学生作业、观察课堂表现、跟踪学生课余活动等方法,考察学生的做事态度、人际关系、自我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发现这群学生较容易出现自卑、冷漠、冲动、敏感等不良心理现象。

总体而言,流动儿童相比本地儿童,因为要适应环境、融入新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比同龄人更多的困扰,如果没有得到关怀、适当引导,极容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不良现象。

这群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文化程度不高、从事体力劳动的外来工,工作的辛劳、家庭教育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这群儿童不能得到父母的细心关爱、教育。由于外来者身份,他们在班集体中可能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容易产生悲观、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学习上,因为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学业上容易受阻,导致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如果这一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老师、家长的正确心理疏导和学习上的帮助,这些儿童就会变得厌学,甚至辍学。

二、教育问题成因的深层探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人口流动性加大,流动儿童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解决。但当前社会主要关注的是保障流动儿童就近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研究、重视还远远不够,保障流动儿童入学仅是就学的开端,教育权利的平等也极其重要,由于户籍、学籍管理问题,学校对流动儿童学生的流失并不关注,甚至不把流动学生的成绩列入教师考评中,造成教师对流动儿童在教学和管理上采取忽视态度,甚至对这些学生存在歧视。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的宣传培训公益讲座等活动欠缺。

学校未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而制订的工作指引不够细致到位,导致许多班主任、教师工作不够深入、工作方法不够科学。部分老师不把流动儿童当正常学生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缺少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怀。家校联系制度未能落到实处,流于形式,与家长联系的方式只限于一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而且家长会的内容多数是介绍班级情况,汇报学校及班级工作,分析各科成绩等,最后往往是寄语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但是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家长会,班主任缺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是流动儿童出现严重违纪甚至辍学了才告知家长,未能切实做到家校联手,共同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方面。流动人口家庭中,流动儿童家长多数从事个体生意或工厂务工,工作辛苦、忙碌,无暇照顾子女,更忽视对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流动儿童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使得他们即使想要辅导子女学习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的学业缺乏具体指导帮助,孩子容易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引导和关爱,学习主动性较低。

生活的环境也是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客观因素。儿童生活的地方往往是出租房聚集的地方,常见有赌博、打架、等不良社会现象,生活环境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我校附近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杨和对川村,小饭店、发廊、桌球室等林立,龙蛇混杂,生活在这里的流动儿童对那些不良现象见怪不怪,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生活环境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往往会缺乏学习动力,无心向学。

三、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1、政府有关部门要完善保障措施,积极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开展宣传培训活动。

国家有关部门充分重视流动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省、市、区、镇为把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落实到实处,已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要真正实现流动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必须细化规定,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明确要求流动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不受歧视。明确学校对流动儿童学生的教育责任,保障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呼吁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儿童关注、帮助。

2、学校要完善、优化教育方式。

制订措施明确学校、教师对流动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保障流动儿童不受歧视,平等接受教育,除了智育,还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定期找他们谈心,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开设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孩子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促使流动儿童融入集体中,结交更多朋友,身心健康发展。

3、父母要与儿童加强沟通,创造和谐、宽容的家庭教育环境。理性对待学业问题,鼓励孩子进步。

要家长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来帮助孩子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为解决孩子教育问题,家长可从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开始,创造更多机会让家人与孩子融洽交流,让孩子在长辈的身上感受到爱,以及学习到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让孩子有宣泄不良情绪的对象,积极鼓励孩子加强同龄群体的交往。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朋友交往和行为选择,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乐观、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努力创造及优化孩子的学习成长的教育环境。理性对待孩子的学业问题,积极与老师沟通,鼓励孩子争取进步。

四、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班主任起主导作用。

1、用爱温暖流动儿童孤独的心灵,赏析教育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和勇气,有效疏导促进孩子驱走心理阴霾。

对于年纪尚小的流动儿童来说,离开熟悉的环境、朋友、邻居,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心里肯定是充满不安、迷茫、焦虑甚至是恐惧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理解、体谅这些孩子,并且帮助这些孩子尽快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生活。让这些用不安的眼神打量着新环境的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班上新转来的流动儿童蔡雨,是个敏感、偏激的学生,在新环境里明显不太适应,与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心,引导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生活,在与别人相处时学会换位思考。在班际篮球比赛里,我鼓励他勇敢地站出来为班争光,我带领其他同学在场边为他加油助威。他在比赛中英勇负伤了,伤了膝盖,其他同学经此一役对他明显友好了很多,我及时在班里表扬了他为班争光的行为,倡导大家帮助有脚伤的蔡雨。大家都很乐意帮助蔡雨,在互助中增进了友谊,蔡雨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很快就能结交了新的好友,融入到集体中,学习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2、积极开展班级活动,促使流动儿童融入集体。

流动儿童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新环境的适应困难造成的,因为他们没有融入新集体,没有朋友,因而产生孤独、被排挤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引发更多问题。班主任要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流动儿童和其他同学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学会合作交流,结识新朋友。在活动中关注流动儿童的表现,给予表扬和帮助,增强孩子的信心。如班级二人三足比赛,又如篮球比赛、知识竞赛等。让流动儿童在活动中冲破隔阂,融入新集体,找到新朋友。在学习上,班主任可在班内开展结对子的活动,安排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学优生与成绩欠佳的流动儿童结对子。帮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在优秀学生的带动、感染下,激发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成功感。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能促进流动儿童更快融入班集体。

3、加强学法指导,借助科任老师的力量,帮助孩子体会成功感,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成绩的下降,挫伤流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失去自信,表现更为自卑。要改变孩子的心理状况,提高学习成绩是让孩子重拾信心,走向阳光的重要一步。很多班主任关心流动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专门与学生交流,热情鼓励孩子用心学习,叮嘱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讲的话虽暖人心,但对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实质帮助并不大。要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的学法指导。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架起亲子桥梁,通过建立健康的亲子教育关系,实现教育长效性。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新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携手解决。每一个儿童都是祖国的美丽花朵,应该得到同样的阳光、雨露的滋润,得到同等的关怀、爱护。如何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群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1-03

大学数学课程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和数学教师,众多高校数学教师在为此不懈地探索、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数学的应用性出发,以复变函数课程为例,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在强调数学思想的介绍基础上,探讨目前大学数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数学来源于实践,数学主要是在解决各领域中各类实际问题而产生,并通过抽象和概括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数学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计算工具和理论论证。因此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应用的广泛性。对多数人来说,对数学的学习源于其广泛应用性。

二、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学最本质的就是其思想。能否把数学思想很好地介绍给学生,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兴趣,而实用性恰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生活中,我们更喜欢说:“我可以给你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因为后者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而不是信手拈来,逐渐地,人的兴趣被压抑和扼杀了。这是非常糟糕的现状。作为高校数学教师能做点什么呢?我们从学和教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学习分为两个大的层次,首先是学以致用,其次才是兴趣使然。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多数课程的学习都属于第一层次。另一方面,在教授环节中,教育理念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材的内容,体现着作者的教育理念;教师授课过程和考察制度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做到:结合学习者和讲授者两方面因素,倾听、感悟学习者的心声,理解学习者的困惑,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分析大学数学教育中问题的根源所在、寻找对策。

1.教学内容。目前数学教材普遍问题总结为:①序言或绪论部分过于精致,不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足够期待。②教学内容的展开枯燥、机械。抽象地陈述定义、定理,而很少提及它们的产生背景和应用;很少阐述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这难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使数学学习成为机械地记忆、复制过程。③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的完整性轻发展线索。很少介绍知识的背景材料和具体应用,而只关注知识本身;对定义及定理证明缺少必要的分析和概括。这样学生头脑里会产生很多问题却得不到解答,困惑使学习数学变得痛苦。④教学内容重细节轻整体,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书中的各个细节,但是对于理论发展脉络不清楚,这门课实际上就是肢体完整但失去了灵魂。⑤课后习题缺乏创新性、思考性和应用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大学数学教育在教师的工作强度、学时减少的压力及秉承传统的习惯等因素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主要问题表现为:①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处在主体地位。老师通常是把定义、定理、推论及相关证明逐一给出,而对于证明思路没有足够的分析,不考究为什么,学生通常做的事情只是理解和记忆,然后套用所学,而缺乏创新思考。②强调知识的逻辑线索,忽略了知识的发展线索,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③过于强调细节,忽略知识的整体结构。通常是详尽地证明定理、问题求解过程等,而常常忽略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乃至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关系框架以及此刻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④没有恰当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一种是教师没有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另一种是现代化教学资源利用过多或不当:有些老师定理证明甚至整节课都用幻灯片,这对学生来说整节课就像走马观花一样,根本提不上课程的整体性。

3.考核模式。目前,高校在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上,普遍是“重知识和理论,轻能力和应用,忽略创新”:①考核内容不科学。考核内容多局限于基本知识和理论,这导致记忆性内容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考察。②考核方式单一。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基本上取决于出勤和作业情况,而作业情况的真实性较差,故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通常并不奏效,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背几天、考后就忘掉”的学习状态。因此考核模式及内容亟待改革。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我认为作为大学数学教师,能够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数学的应用性”为主线,遵循人类认知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现代手段,展现在数学“冰冷美丽”背后的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思想,就已经是完美了。

1.教材或教学内容,应该把学习者都当作是该领域中不谙世事的孩子而不是经历风霜的长者。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在陈述上要尽量直观、通俗。

2.给学生一个精彩的绪论。当学一门新课时学生都会有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这门课有什么用?怎么学?作为教师,必须在第一次课给学生一个精彩的绪论,来回答这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学生请假 学习态度 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71-02

请假,百度百科词条中对请假的解释是因病或因事请求在一定时期不工作或学习。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的请假都有相应的制度管理,做好学生的请假工作,有助于优化学习氛围,维护课堂秩序,化解师生矛盾,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作为年级辅导员,批准学生请假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请假一般分为“正常请假”和“非正常请假”两种情况。“正常请假”指客观情况的确需要请假,而“非正常请假”是指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病情或事务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根本就没病的情况下,提出请假要求,其实质是变相逃课。非正常请假受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笔者以海运学院2011级全体同学大一两学期的请假情况为例归纳发现:非正常请假行为多发生在某些“特定时间”,“一小部分”同学和某些“固定”的理由上。笔者通过分析非正常请假的规律,揭示其隐含的学习态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海运学院2011级全体同学,共494人。

2.调查方法

笔者根据海运学院2011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把学生所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课,比如驾驶专业的航海英语,船舶结构与设备,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等考证科目;轮机专业的轮机英语,船舶辅机,船舶柴油机等课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船体识图与绘制,船舶原理等专业课。第二类为非专业课,包括水上专业的非考证科目,陆上专业的公共科目以及选修课,早晚自习等。笔者统计2011年下学期和2012年上学期共两个学期海运学院2011级学生的所有请假条存根共436份,根据请假原因把假条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请假”,如重病的确不能上课,或家里有急事必须回去。另一类为“非正常请假”,如小病小痛不妨碍上课、兼职、外地朋友过来等小事。

对于“正常请假”的情况,大多数由于客观原因引起,不受学生的主观意志控制,在讨论从请假反应学习态度问题上,这一部分应排除在外。这种情况在2011到2012学年海运学院2011级学生的所有请假中出现99次,占总数的22.7%。

而对于“非正常请假”的情况中,一个同学请假的原因最能反应他的学习态度,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这种情况在2011到2012学年海运学院2011级学生的所有请假中出现337次,占总数的77.3%。

3.调查结果

首先,在统计结果中发现,有一小部分同学经常请假,见表1。

由表1可知,请假多于2次的34名同学占海运学院2011级全体494名同学的6.9%,但请假次数却占海运学院2011级全部请假次数的7.8%。

对请假次数多于2次的34名同学,笔者通过同学、老师、家长等多渠道确认,其中有8名同学属于“正常请假”的情况,而其余的26名同学在班级里面学习成绩落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中大多数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由于请假次数过多,反感笔者的批评教育,其中部分同学旷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笔者多次协同班委与这部分同学家长联系,效果当时有所改善,很快又恢复原样。通过与这部分同学沟通,笔者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心态消极,几乎除了网络游戏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未来迷茫也不愿去思考未来,在学校度日只希望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

其次,在“非正常请假”的情况中,学生在请假课程方面就有明显的“偏好”,见表2。

由上表可见,有68.5%的“非正常请假”情况发生在非专业课时间。经笔者了解,这种现象有如下原因: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学习更重视实用性,功利心比较强。尤其对于航海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通过海事局的相应适任证书考试,所以对于需要考证的专业科目尤其重视,很少有人请假。一是这些科目比较难,一旦落下不好补课;二是如果证书考不通过,影响就业,一是找不到工作,二是薪资待遇和有证书的同学有天壤之别,所以受到学生重视。

(2)对于非专业课,同学们都偏向于找借口不去上课,较多同学请假去兼职。海运学院兼职的同学很多,一部分为了锻炼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赚钱。海运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情况普遍较困难选择兼职。由于高职学生兼职一般都是做服务员,按小时计工资,所以很多学生在不重要的课程请假做兼职。

(3)对于非专业课,学生感觉不重要,任课教师也放松要求。有部分老师喜欢照着课本,不管学生反应,考试时划重点,所以学生觉得上课也没用,全靠课后自己看,考试临时抱佛脚,这也是找借口不去上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职学生“非正常请假”原因剖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高职学生“非正常请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未来迷茫、没有学习目标、对课程缺乏兴趣、基础差、高考的挫折感和未来就业的压力,也有迷恋上网、谈恋爱、懒惰心理等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身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主动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分析,动力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作用。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引起学习动机的缺失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少数学生由于家里条件好,父母溺爱,未对其提出过高的要求,等到毕业家里安排就业;②有的同学远离家乡,冲破高中时候的种种束缚,认为大学就是放松享受的时候,不去想未来;③受社会的一些偏见影响,人们对高职院校定位不准,认为职校没有前途。还有的学生认为就读高职是高考失利,产生自卑感,觉得没有前途,整天消极度日。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部分老师熟视无睹,有时怕点名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高估了高职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从而纵容了部分学生不上课的心理。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太恰当,上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考试时候划重点以提高考试通过率。这些原因都使学生对课程缺乏主动和热情。

3.管理方面存在的因素

存在因素:①学校检查和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每个学校都有学生管理制度,当学生旷课次数达到一定课时,根据制度学校要给予相应的处分。但在实际中落实中却有很大出入,这使相关处分的威慑性降低,很难对学生起到约束作用;②辅导员管理和队伍建设不完善,作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与本科院校相比,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各项制度也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

三、高职学生“非正常请假”应对策略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最直接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教育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很多辅导员所带班级多,涉及事务多,在学生学习生活等日常管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面对学生的请假要求,辅导员如果来者不拒,则容易损害班风班纪,丧失威信且引发安全隐患;如果拒之千里,则会影响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逃课心理。对请假工作必须深入了解,理性分析,把握尺度,并辅以相应的制度管理,才能逐步遏制不良请假势头蔓延,防患于未然。

为了方便学生,有效地做好“正常请假”,并从根本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非正常请假”,根据上述分析的原因,笔者提出四点改进策略。

1.重视入学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各高校在新生报到后,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包括校规校纪、大学生行为规范等。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意识观念,通过军事训练课,养成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

2.真诚体贴,认真核实,辨别真伪。

学生提出的请假要求,辅导员都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认真核实,要通过向其室友、同学、班干以及其家长多方咨询,了解原委。对于必须请假的同学,要指导其做好善后工作。对于不必请假的同学,一定要果断地拒绝并予以批评教育,帮助其纠正不良思想。对于不必请假的同学,应予以耐心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转化工作。

3.制定符合实际情况,便于实施的考勤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辅导员要结合校规校纪和班级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出符合班级管理要求的考勤制度,通过宣传、教育、奖勤罚懒等措施将其内化为每个成员自身的行为要求。

对于每学期出勤较好的同学,要积极予以表扬并作为推优对象,对于那些经常以各种借口和各种方式请假甚至未经批准擅自离校缺课的同学,要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必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同时,辅导员要掌握请假的审批权,不能将其轻易下放,以免造成权力泛滥的局面。

4.妥善保存信息,做到有备无患。

由于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一旦其实施了请假行为后,往往就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监督。因此,面对学生请假要求,辅导员在核实了解的同时,还要及时将信息保存并记录,包括电话、短信、假条。这样可以作为意外发生时的查询资料,还可以作为学生考核测评资料和推优的参考。为此,辅导员还要做好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工作,及时收集信息,做到有备无患。

要杜绝大学生非正常请假的现象,仅靠辅导员一方的力量是有限的,各方都应作出积极的努力。比如学校应该积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尤其是考核制度,采取学分制,宽进严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方式;建立家校沟通联系平台,发挥家人的有效监督等等。作为主角的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作为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辅导员更应从内心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学生,做好学生与学校间的桥梁,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爱武、吴伟.从学生请假情况探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相应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7(4):99~100

篇(6)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影响;对策

1 微博使用情况分析

学生在大学阶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微博方便性、及时性和公开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大学生在信息交流上的表现欲和分享欲,由此大学生成为学生用户群的主力。

1.1 研究主体

笔者对江西财经大学学生使用微博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271份,回收了1226份,其中有效问卷1185份,废卷41份。问卷涵盖了我校17个学院,从09级至12级,我们尽可能的将问卷样本范围扩大,使样本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减少偏差。此次调查的样本选择、抽样方法严谨科学,调查数据结果符合基本事实,因此可信度和有效性较高。本文数据运用EXCELL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1.2 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使用微博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比例达到了87% ,微博具有较高的普及率。使用微博的人数比例最高的为11级,达到90% ,其他三个年级的也高达86%。每个年级使用的微博的时间平均为1个半小时,12级使用微博的时间最长,平均为2个小时左右。

2 微博对大学生成长影响

微博以其自身的特点优势,使得“微博文化”成为大学校园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笔者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出微博对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

2.1 微博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其许多功能给大学生带来了便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下表1反应了其积极影响,而表2则是负面影响。

从表1中不难看出大学生主要将微博用于记录心情、发泄情绪、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获取信息和知识;但12级整体比例较之高年级明显降低。而用于塑造个人形象,增强自信心及进行自我评价的较少,只占不到15%的学生,说明微博在塑造个人形象及自我评价的影响作用不大。

表2反映了大学生因为频繁使用微博,使得近半数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11级的尤为明显。其次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微博后养成了拖延的毛病,还有少部分同学因为过多的接触微博而影响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影响在各年级中差异性不大。

2.2 微博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如此之高,那么对于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如何,我们通过问卷对其做了一个调查。表3是我们得出的结果: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年级的显著性不强,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通过微博搜集到满足自身需要的与学习相关信息。但只有一小部分觉得帮助很大,大部分都是偶尔有帮助,其中以12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学习的比例更高。

2.3 微博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

随着大量公司开通企业微博,大量的招聘信息在微博上进行转发,微博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了新的渠道。表4大体反映了各个年级利用微博求职情况。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还是认可微博求职信息的,觉得微博可以辅助求职,但要通过微简历求职成功性不大。其中以10级的同学最为积极,而12级的同学则认为就业还很遥远,认为微博对于求职帮不是很大,可靠性不高。

3 高校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微博的对策

微博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在生活、学习等带来了或好或坏的影响。在问卷中,我们也涉及对江西财经大学微博的了解情况,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微博为“江西财经大学”,从所有年级的情况来看,约有45%的同学关注了它;43%的同学认为学校微博信息效率一般,会出现信息不及时的情况;12级约35%的同学认为学校微博信息混乱;近半数的同学是偶尔才关注学校的微博信息动态。

如何把好的影响发挥到最好同时把坏的影响降到最低,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着手:

首先,从上述不容乐观的情况可以看出,要想通过微博来引导学生,学校领导应该认真看待微博,学校微博也应及时学校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应该时刻记住微博对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海量的信息可以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可以误导学生的思路。所以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参与微博,引导大学生使用微博,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的优势,规避微博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在微博环境下,需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微博不仅仅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也强烈冲击着高校工作者的政治方向感,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政治素质,还需提高实践能力。要像学生一样走进微博,了解大学生们的真情实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时效性。高校教师应该满腔热情积极参与微博,创新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应用,有敏感的信息意识,从海量的学生信息中及时捕捉到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的信息。

最后,大学生本身要提高自律能力,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理性对待微博,针对微博沉迷、网络孤独等网络疾病,从心理上不断进行调适。

4 结论

微博作为一项新兴的校园文化,在高校的应用中也不断推陈出新,微博在高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更高的智慧和更宽阔的胸襟,需要高校领导与社会的密切携手,更需要大学生们自身的严格自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是积极向上的,利于大学生成长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大班课堂教学 案例法 调查

所谓大班,一般指“规模过大的班级”或“人数过多的班级”。蒋士会[1]认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规模应该确定在50~100人之间。吴艳[2]认为大班课堂教学是合班教学,也就是将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班级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我国从1997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相应的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地增加,导致我国高校生师比从1997年的7.8:1上升至2012年的16.6:1[3],而且有日益攀升的趋势。从全校公共必修课到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大班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化学反应工程》属于专业课,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3个行政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1-1班59人、化学工程与工艺11-2班55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升本13-1班20人,三个班级以下分别简称1班、2班、专升本)共计134人一起上这门课。上课前笔者查阅了有关大班教学的资料[4]-[9],了解到优化大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此上课采用案例法多媒体教学。另外还给学生分了学习小组,每组7~8人,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组长由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小组活动任务主要是及时复习该课程的重难点,有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为了考查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笔者在本学期期中编制了“关于化学反应工程大班教学问题的调查问卷”。

1.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不记姓名,学生自愿参与,调查对象是上这门课的三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34份,回收105份,有效回收率78.4%,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

作者简介:赵凌,女,汉族,河南扶沟人,1980.6,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工程、化工设备。

通信作者:张艳维,女,汉族,河北河间人,1980.9,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工艺、精细化工。

本调查问卷共20道题目,涉及各班班风学风问题及大班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堂表现、教学效果和小组学习等六个方面。

2.调查结果

2.1各班班风学风问题

班风学风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听课情况。

表1 你上课时会有以下哪些行为?摇 ?摇

学生不听课时玩手机的占大部分,55.77%的同学表示同意上课前关掉手机或把手机主动交给老师。以后上课时老师可以提前提醒学生关机。

2.2教学方式

表2 大班上课,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摇 ?摇

目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讲授,期间可以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大班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本次调查的是多媒体、板书。

表3 大班上课,你喜欢哪种教学手段?摇 ?摇

“其他”选项中同学们的意见是要求课件与课本同步,便于课下自己复习。

2.4课堂表现

表4 你是否迟到或早退??摇 ?摇

表5 上课对老师提问的问题,你的态度是?摇 ?摇

“其他”选项,有的认为有把握的回答,没把握的听别人回答;有的人思考但没有结果;有的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知从何答起。

表6 上课遇到自己解决不了或没有听懂的问题,你的措施:?摇 ?摇

“其他”选项有的表示记下来问同学或上网查;有的只是记下来,下次课前再看,看不懂就不管了;有的表示对该课程兴趣不大,考研跨专业,无所谓。

2.5教学效果

表7 与之前参与的小班教学相比,你认为此次大班教学效果怎样,为什么?

78.22%的同学认为小班教学效果好,因为小班上课秩序好,干扰因素少,受周围影响小,注意力比较集中,可以认真保持听课状态;人少,看得清,听得也清。小班上课,老师可以注意到更多同学,方便与老师交流,不会的当场问老师,当场就可以解决,而大班人多,部分同学坐得靠后,自制力不好,不能专心学习,还影响别人,效率不高,一般大班上课的教室比较大,喜欢往后坐,影响听课质量。0.99%的同学认为人多交流起来方便,所以认为大班教学效果好。20.79%的同学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讲课只是辅助作用,愿意学习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好好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即使一对一辅导作用也不大。

2.6小组学习情况

表8 你参与小组学习的感受是?摇 ?摇

18.45%的同学认为小组学习效果不好主要是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26.21%的同学认为小组学习效果很好,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和团队意识。52.43%的同学认为没有真正融入小组团队中,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对小组学习方法还不太适应。

3.现存问题分析及思考

目前,大班教学是现有条件下高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并且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大班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容易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都会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和批判,找出影响大班教学的因素,寻找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控制方法等控制策略。根据大班课程教学特点,提出一些可行建议和意见。

首先,大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授课形式以集体授课为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具体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习小组组长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表率带头作用。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注意运用课堂控制技巧和幽默的语言,使用多媒体等辅助设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把《化学反应工程》大班课堂教学上得有声有色,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2]吴艳.大班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9):111-114.

[3]中国统计年鉴[EB/OL].

[4]陈国峰.浅谈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2013,(4):74-75.

[5]李玉侠,王秀芹.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控制的积极策略[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5):103-105.

[6]吴威.高校大班额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6):84-85.

[7]郭锐.高校大班课堂教学准备的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3.

[8]刘晓利.“特朗普制”教学模式与大班课堂教学的控制[J].计算机教育,2011,(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