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司的风险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型活动 风险评估 主体 模式 保安服务
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是指评估主体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安全的各类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并提出防范对策以确保活动安全的一项工作。可以说,风险评估是对大型活动查补安全漏洞、布控安保资源、协调指挥力度的依据,是保证大型活动安全的一道重要关卡,对保证大型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起步较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评估模式,尤其是在评估主体确定上还显得比较混乱。进入行业的门槛过低,造成很多不具备资格的企业也参与到活动风险评估当中;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安全管理过程中职责定位不明确,大包大揽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推进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健康开展,适应不断增长的大型活动安全需求。
1 我国现行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方式
目前,我国现行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工作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公安主导下的极少数社会力量参与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1)公安主导。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由公安机关来完成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基本国情,为了保证安保过程中警力的合理部署,确保活动安全,公安机关往往会在活动之前对活动的整体安全水平进行评估,以确定警力投入的数量和部署的位置。
这种公安机关为评估主体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是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的审批机关,活动主办方需聘请第三方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因此,如果公安机关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就是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种方式不仅让公安机关忙于应付,也影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我国公安民警很少有全面了解风险评估理论知识和评估方法,由民警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照搬模板的现象,使该项工作失去了科学性和真正的意义。
(2)少数社会力量参与。由于我国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日益增多,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市场也慢慢吸引着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一线城市已陆续出现了专业从事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这些地方的公安机关也已渐渐退出了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而改由专业评估公司来完成。
虽说我国已出现了专业从事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然而,这点星星之火还远未形成燎原之势。以北京为例,每年在北京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近2000余场次,且每年都会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而北京专业从事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公司却不足10家,这种大型活动的发展速度与风险评估的需求之间严重不相匹配。
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领域发展极为不规范,在评估主体选择上更是显得混乱,造成了我国现行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实践难以适应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要求。
2 国外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操作模式
由于国外很早以前就将风险评估引入了大型活动领域,因此,国外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模式较为成熟,在主体选择上走的是社会化路子。对于官方举办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和活动安保工作一般由警方来完成,而对于民间举办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和活动安保工作则主要由社会力量来完成。
国外在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的社会化上采取的是“保险”模式:活动主办单位为大型活动购买公众责任保险,由保险公司对活动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在这种方式中,由于保险公司承担着活动安全事故的赔付责任,所以在活动现场踏勘、排查风险因素和监督现场安全措施等方面将会做得更加细致和全面,这将给活动主办方了解活动风险、开展活动安保提供极为有利的参考。与此同时,一旦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保险公司也可以快速反应,及时启动事故处理资金和善后赔偿资金,避免了安全事故进一步引发社会恐慌,降低社会纠纷的政府解决成本,减轻相关部门处理事故的工作压力。
3 “保安服务”模式的提出
针对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选择现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状况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模式:“保安服务”模式。
3.1“保安服务”模式
所谓“保安服务”模式,就是将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全权委托给专业的保安服务公司,保安服务公司在策划和组织开展活动安全保卫工作之前,必须对活动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因此,在此种模式中,对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成为整个活动安保服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与国外大型活动的“保险”模式相比,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方面,首先,两者都提倡社会力量参与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压力;其次,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两者都会将活动前的风险评估工作尽力做到全面与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大型活动风险评估质量的提高。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保安服务”模式的风险评估工作是由保安服务公司完成的,因此,保安服务公司对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也最为清楚,这就为其后期安保活动带来便利;而在“保险”模式中,风险评估工作由保险公司来完成,负责活动安保的单位还需花时间进一步熟悉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可知,“保安服务”模式侧重于活动的安保,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而“保险”模式则更加侧重于事故发生后的赔付。因此,相比与“保险”模式,“保安服务”模式更适合在我国现阶段的状况下推广应用,除了我国保险业自身目前发展尚不健全的因素外,保安服务业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也注定了“保安服务”模式更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
3.2“保安服务”模式推行的可行性分析
(1)有依据。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保安服务是指保安服务公司根据保安服务合同,派出保安员为客户单位提供的门卫、巡逻、守护、押运、随身护卫、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技术防范、安全风险评估等服务。由此可见,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保卫等基本内容已经成为保安服务公司的常规服务内容,当前环境下推行“保安服务”模式有法可依。
(2)有力量。近年来,我国保安服务业得到了充分地发展。首先,表现为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经公安机关批准组建和管理的保安服务公司2258家,人数已达103万人,在公安机关监管之下的物业公司的保安、商场的保安和其他一些地方或企业自建的保安大约有300万人。其次,表现为业务范围日渐拓宽。保安服务业发展至今,已从提供一般性的人力防范发展为人防、技防、犬防、押运、保安咨询、劳务输出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保安服务网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保安服务并存的保安服务业务体系。保安服务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业务的日益拓展,为保安服务业涉足大型活动风险评估领域提供了可能。
(3)有意义。推行“保安服务”模式,将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全权委托给专业的保安服务公司,可以让公安机关从繁琐的活动安保中抽身出来,在~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警力不足的难题。同时,一旦活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由保安服务公司承担全部的安全责任。因此,保安服务公司必然会将事前的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做到全面与细致,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对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质量,为大型活动的安全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4 “保安服务”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目前,在我国推行“保安服务”模式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专业从事风险评估的机构与保安服务公司间的关系问题;第二是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划分问题。
4.1专业活动风险评估机构与保安服务公司间的关系
《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中虽然规定了保安服务业务包含安全风险评估,但是该项业务只能算是保安服务业务里的一个分支,现有保安服务公司许多还没有开展此项业务,一些甚至还未具备开展此项业务的条件。所以,目前在我国承担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业务的主力还只能是专业从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由于目前我国专业从事风险评估的机构和保安服务公司分属于不同行业,因此,在我国大型活动风险评估领域实行“保安服务”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尝试的做法是将专业从事活动风险评估的机构划归至中国保安协会的名下,即认为专业从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的业务范围也属于保安服务业的业务范畴,对外统一称两者为保安服务公司,从而理顺两者的关系。这样做既能做到让专业风险评估企业物尽其用,又解决了专业安保服务公司风险评估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4.2保安服务公司业务范围划分
保安服务公司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大型活动的规模也有大小之别,类型多种多样。为了保证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质量,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大型活动,应当配备与之相匹配的保安服务公司来提供服务。为此,对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合理的划分显得尤为必要。在划分保安服务公司业务范围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确定服务对象的优先级。
保安服务公司的服务对象可以简单划分为大型活动和其他服务领域两类。由于大型活动的特殊性,可认为其相对于专业保安服务公司的其他服务领域的重要程度要更高;而同为大型活动,也会因为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的多少而使得活动的重要程度各有不同,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多的大型活动的重要程度显然要更高。所以,划分服务对象优先级时可以按照如下思路: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多的大型活动>参与人数和资金投入少的大型活动>保安服务公司的其他服务领域,如图1所示。
第二,划分保安服务公司资质等级。
与此对应,可以将保安服务公司在资质和业务等级上做出划分,例如:能够为大型活动提供风险评估和安保服务的保安服务公司的资质定为甲级,而将只能为其他领域提供服务的保安服务公司的资质定为乙级。在这两级中,又可根据保安服务公司的自身实力,分别定出一二三等。在业务范围划分上实行“向下兼容”的方式,即资质等级高的保安服务公司能承揽资质等级低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相反,资质等级低的保安服务公司则不能承揽资质等级高的保安服务公司的业务。同时,为了保证保安服务公司业务等级划分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应当适当引入升降级的机制,如图2所示。
5 结论
本文在全面分析总结国内外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操作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大型活动风险评估主体操作模式:“保安服务”模式。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由谁来评的问题。这点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即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应由相关机构来完成,同时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method and assessment criterion of X electric vehicle project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had been made in development phase and production phase, the risk assessment result of development phase provides reference for decision of production phase, phased risk assessment promotes the expansion of business and model innovation.
关键词: 项目风险;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评估
Key words: project risk;project risk management;project risk identification;project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143-02
0 引言
某电动车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决策阶段的风险是项目风险管控的核心,在整个项目投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风险管理从项目立项和研制阶段就开始介入,真正将风险管理流程融入项目管理活动中,项目研制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为业务后续发展提供决策信息。通过业务运营模式创新来转移和控制项目风险。通过对比发现,风险管理在A公司电动车项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今后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1 总体思路
某电动车项目风险管理遵循识别风险、强化管理、融入业务、指导业务的原则,以风险评估结果推动业务,促进管理提升和业务模式创新,有效降低风险。以项目研制阶段和产品批产阶段的风险评估为例,说明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研制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为业务后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选择有效的业务运营模式以降低风险。
2 项目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
将电动车项目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评价、风险应对三个阶段,使用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工具,建立项目风险的风险评估表。
2.1 风险识别方法 电动车项目风险识别采用了项目团队头脑风暴法、部门访谈法、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等多种方法。风险识别是确定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可能影响项目目标的风险事项,其结果体现在风险评估表的风险识别部分。
2.2 风险评价标准的确定 针对识别出的风险事件需要评估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采用5分制。风险影响程度包括进度、成本、质量、经济损失四个维度,计算时取四个维度评分中的最大值。
2.3 权重分配方案的确定 针对识别出来的风险事项,业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需对同一风险事项进行评分,然后对他们的评分结果进行加权汇总。因此,在风险评估之前就需要各部门对各类风险的评分权重。
另外,即使采用的是同一评价标准,由于评分人的风险偏好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评分人的标准基线差别较大,对同样的风险事件,有人所有评分集中分布在3~5分,而有人评分全部集中在1~3分之间。为了降低评分基准线不同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先对各评分人的评分表进行了均值化处理再进行风险评分汇总计算。
2.4 风险等级判定及控制措施 根据前述的风险评价标准,由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分别进行风险评价,将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得分相乘得出风险事项的风险度,按照风险度进行综合排序,对照风险等级矩阵确定风险等级,对关键风险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并设定风险责任人或部门。
3 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3.1 项目研制阶段风险评估结果 某电动车项目研制阶段,共识别出二级风险30项,根据风险评估的排序结果绘制风险图谱如图1。风险集中分布在高风险区域,整体风险程度较高。
3.2 产品批产阶段风险评估结果 产品进入批产阶段后,依据风险分类框架重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风险评估,共识别出二级风险20项,风险图谱如图2。
3.3 风险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对比研制阶段和批产阶段的风险图谱,可以看出产品批产阶段的风险程度明显低于研制阶段的风险程度。Ⅳ级风险由研制阶段的5项减少为1项,Ⅲ级风险由研制阶段的18项减为2项,Ⅱ级风险由6项增加为9项,Ⅰ级风险由1项增为8项,Ⅰ级风险、Ⅱ级风险明显增加,但总体风险明显下降。
原因是A公司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达成与RH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A公司负责产品设计和销售,RH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和组织生产,抓两头中间在外的业务模式充分发挥了A公司的技术优势,抓住了产品的高利润环节,规避了批量生产和质量管控等A公司不擅长的业务和低利润环节。通过上述资本合作,A公司的电动车项目风险大大降低。
4 小结
总结A公司电动车项目的风险管理做法,成功之处在于:①通过在项目研制阶段加入风险管理,了解投资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针对这些风险的控制措施,使可研报告真正起到论证和评估的作用。②风险管理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选择合适时机介入,项目阶段性风险评估结果作为下一阶段项目开展的决策依据。在投资决策时通过将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生产人员管理等存在重大风险的业务环节外包来转移风险,降低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③通过阶段性风险评估结果验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管理效果。通过对比发现,通过资本合作产品批产阶段风险程度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石丽霞,胡庆培等译.The CRM project management handbook-零风险CRM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符志民.航天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王景山.项目投资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电力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电力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环节较多,处理的事宜较为复杂,在财务方面会面临着诸多的细节性的障碍以及不确定性的风险。由于电力财务的风险与财政的经营者管理者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合理地对电力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重视,再在适当的方法引导下根据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电力公司内部运作的基于层次的分析法,帮助电力公司进行系统的财务风险评估。
一、企业财务风险理论
财务风险根据其划分的标准不统一有不同的类别,广义上的财务风险不仅仅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资金风险,还包括其无法预料以及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而狭义上的财务风险指的就是跟企业运作有关的相关性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融资风险、理财风险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更能够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面临的全部障碍以及可能性的危险。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评价就是指企业根据内部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所列出的有关企业的资金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等等一系列数据的调查结果,这些数据结果均是在考虑企业实际运营以及企业真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性、整体性的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具有强烈的目标性,针对性较高。另外,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还有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其一系列的资金流入流出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求减少企业的运营风险,达到贷款标准以及资金流动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详细的规划,帮助企业稳定地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和正常的工作[1]。
二、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据有关数据分析,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全国已经有49.6%的电力公司已经将内部的财务风险评价的评价方式改为层次分析法,在层次分析法的投入使用之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评估已经有了极大程度的工作改善,以此来帮助企业不断的发展向上,谋求利润。层次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的,它是指将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式相互结合,进行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的运用,层次分析是根据企业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关要素的列举,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准则以及运营方案进行量化的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评价当中进行层次的分解,构建一个详尽的模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层次分析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电力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当中[2]不仅仅如此,还被广泛地运用到员工素质的评估、科学成果的评估等等方面。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内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最好使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能够将复杂的财务风险评估进行简单化处理,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风险分析,降低风险指数。
2.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层次分析法比起一般的财务风险评价方式具有应用原理简单的特点,由于其分析的方法不同,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参入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不需要考虑复杂的数学模型,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就可以使得公司的财务风险罗列清晰,为企业的决策以及领导查看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清晰的展示。其比一般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实用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其通过层层分析之后,已经将原本的大量数据减少以及详细化,这里所说的详细化不是指将原本数据扩张,而是将重要的数据提炼出来,从实际出发,看清问题的本质,帮助决策者以及管理者进行主动性的判断,使得风险评估的范围更加的灵活,而且层次清晰。另外,采用层次分析法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准确地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直接和间接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复杂的问题以特定的标准展现而出,评价结果一目了然。
3.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方式
想要很好地使用层次分析法的方式进行企业的风险评价,首先要了解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以及运用模式,然后对公司的基本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要保证收集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详细的、确实有效的,另外,就可以针对公司历史的发展情况以及资产流动情况进行一个对比的分析,确保财务风险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效性以及准确度。然后就可以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式。就拿秦皇岛的一家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结构模型举例,其将公司的风险评价分为运营能力的评价、偿债能力的评价、盈利能力的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等,根据这些不同的分成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出公司内部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权益净利率等等。另外,还可以将相关数据进行矩阵的方式详细列出。还可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公司内部的财务指标和相关的重要程度,可以将问卷调查发放给不同阶层的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管理层人员。还可以发给同行以及其他公司的相关财务工作人员,或者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等等,以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岗位的人对相关数据的了解进行一个汇总,最终列出一个矩阵。进行这种程式化的分析,就可以此为依据帮助整个公司调整内部的负债结构,帮助公司进行短期和长期的目标设定,以建立完整合理的资金结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的创新,帮助企业加强对主流产品的研发,不断吸引新的客户,进行资金投入和资产的增大。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规模和运营能力的提升再结合时下的流行元素以及行业形势不断的调整,调整自我的发展战略,以此来帮助企业谋求长远发展和稳定持续的增长。总之,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背景和实质性的进行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分析,一般来说都是要紧密结合电力公司的运营现状,进行发展目标的制定,保证企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魏晓颖.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公司财务风险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2.
【关键词】Logistic模型;KMV模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1.文献综述
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中,主要是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一般性的统计方法,进行较为主观的判断,运用比较广泛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专家测量法,指以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依托,通过专家间的商讨等形式,以主观判断为主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如德尔菲法。另外,企业的信用风险会通过相关财务指标的恶化体现出来,因此财务分析法也可以用来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杜邦分析法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Fisher[1]于1936根据已知类别的若干样本,总结出分类所具有的规律性,进而建立了判别公式以判别新事物的类别。国内外学者从中受到了启发,基于统计判别分析方法的预测模型在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ltman[2]在1968年通过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运用数理统计从筛选出22个最能反应借款人财务状况、对评判信用风险最有价值的指标建立了Z-score模型。1977年,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在原有的Z-score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改进,建立了适用范围更广、精确度更高的ZETA模型[3]。Henley[4]开发了logistic回归模型是最流行的分类统计工具之一,它克服了判别分析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不足,因此在不满足正态的情况下其准确率要高于判别分析法。该模型于1977年被Martin[5]首次用于银行破产预测,后来Ohlson[6]于1980年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研究发现用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变现能力进行预测的准确率高达96%以上。Wiginton[7]也是较早将Logistic回归用于信用评估的人员之一。
1995年,美国KMV公司基于Merton期权定价理论,用预期违约频率来计量公司违约概率,这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被称为KMV模型,主要是利用预期违约率EDF(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的值来衡量企业市场价值降到违约出发点水平之下的概率,其中EDF可以通过分析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得到。
国内学者主要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市场的信用风险识别评估方法,在引进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基础上,运用国内数据加以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改进模型使之适合于我国的经济状况,并对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
郝项超,梁琪[8]引入偏最小二乘法,结合Logistic模型对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的经营失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Logistic模型对企业经营失败有着较高的预测能力。张星文,廖英霞[9]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A股市场2009年因财务原因新被ST的43家上市公司以及与其行业、资产规模相当的43家非ST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财务预警模型,得出的回判正确率较高。时务指标信息和非财务指标信息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检验出模型的评估正确率高达96%[10]。2008年,汪莉以现有的信用评分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分指标,然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一个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11]。
张泽京,陈晓红等[12]指出经过提高股权价值波动率精确度KMV模型对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状况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可以通过设定两条信用预警线,来监控中小上市公司的信用危机。郑茂[13]基于EDF模型,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度量,发现对于绩效好的上市公司,该模型没有给出错误的信息,而高风险的上市公司的资产市值和股权市值被高估。刘博[14]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在KMV模型中引入资产连续回报率这个模型最适合中国国情,灵敏度和预测能力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韩艳艳,王波[15]选取沪深两市2009年68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了13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选取5个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将Logistic回归模型和KMV模型相结合,研究表明混合模型能取得更好的评价结果。
2.基于Logistic理论与KMV模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
2.1 KMV模型与违约概率
(1)KMV模型属于期权定价模型,运用其作为信用风险评估,需要测算借款人或者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进而计算其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
由于不具备稳定性,并且对资产的市场价值特别敏感,所以一般应采用迭代技术计算,本文均借助Matlab软件,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为借款企业当前的市场价值;为指定期限(一般为一年)内的违约点;为资产的预期净回报率)。
并且,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具有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两种性质的股票,因此本文用上市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市值之和作为公司股权价值的值,并运用历史波动率法计算公司股票收益波动率。此外KMV公司根据对大量违约事件的实证分析,发现违约发生最为频繁的临界点处于公司的流动负债加百分之五十的长期负债,本文即遵循该规律,将违约点设定在该点上。因此,本文通过Matlab软件,结合2012与2013年随机选取的100家中小企业(50家出现违约,50家没有出现违约)的相关数据,对其违约概率进行了计算。
2.2 Logistic理论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二元分类模型,其核心分类思想为:时,客户发生违约行为;时,客户没有发生违约行为。由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随即干扰项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可以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对进行测算,可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本文所构建的Logistic回归指标体系包括的指标有:速动比率(C1)、资产负债率(C2)、现金比率(C3)、成本费用利润率(C4)、利息保障倍数(C5)、营业收入增长率(C6)、每股收益增长率(C7)、应收账款周转率(C8)、主营业务利润率(C9)、总股本(C10)、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C11)、净资产收益率(C12)、股东权益周转率(C13)、领导者学历(C14)、公司存在年份(C15)、是否为其他企业担保(C16)。
本文以随机选取的100家中小企业(其中50家存在信用风险,50家不存在信用风险)为样本,结合其2012年及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得到方程:
通过所获得的100家中小企业的相关数据,计算其违约距离,并且运用SPSS软件,将中小企业的违约距离当做因(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37页)子引入回归模型,进行重新因子分析以及方程回归,得到方程:
本文通过将100家中小企业2012及2013相关数据,对Logistic模型进行了拟合和风险预测。由于使用KMV模型计算出违约距离同样可用于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因此本文将违约距离、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KMV模型与Logistic模型相结合三种不同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效果进行对比。实证结果表明,通过将违约距离引入Logistic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3.结论
本文以100家中小企业2012至2013年9月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KMV模型计算其违约距离,Logistic理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将违约距离DD作为变量引入Logistic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如下:将违约距离DD与Logistic理论模型相结合运用,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财务数据缺乏、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相应的提升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Fisher R A.The use of multiple measurements in t axonomic problems[J].Ann.Eugenics,1936(7).
[2]Altman E.Finane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e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Finance,1968:589-609.
[3]Altman EI,Haldeman RG,Narayanan P.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
[4]Henley W E,Hand D J.A k-neares-t eighbor classifier for assessing consumer credit risk[J].Statistieian,1965,45:77-95.
[5]Martin D.Early Warning of Bank Failure:A Logit Regression Approa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1):249-276.
[6]James A Olson.Financial Ra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09-131.
[7]J.C.Wiginton.A note on the comparison of logit and discriminant models of consumer credit behaviour,J.Financial Quantitative Anal.,1980,15,757-770.
[8]郝项超,梁琪.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偏最小二乘logistic方法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4):100-103.
[9]张星文,廖英霞.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53-55.
[10]申义,张学农.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J].金融论坛,2007(3).
[11]汪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张泽京,陈晓红,王傅强.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J].财经研究,2007,11(33):31-52.
[13]郑茂.基于EDF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9):
151-154.
[14]刘博.基于KMV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10):844-847.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披露
一、引言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自此之后我国在内控制度上开始着手建设。2002年的安然事件的同公司财务欺诈案后,美国随即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2002 USA),而在2008年6月28日,我国在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国版的“SOX”法案将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推到了一个高水平上。然而中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目前多是集中在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问题上,对内控缺陷的关注度较低。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的核心信息之一,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则不能得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因此可见,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研究的思路为:针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我评价报告中的内控缺陷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分别归纳出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以及未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从总体上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再根据COSO报告的五要素将出现的内部控制披露缺陷具体分类整理,探究其成因。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总体情况分析
本文选取沪市主板A股347家上市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样本,逐一审查每一家公司的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主要集中在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与对策”、“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估”等部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如表1所示。
(一)本文选取的347家沪市上市公司均在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其披露率为100%,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可观的。
(二)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只有81家,占所有公司的23.34%。不到四分之一的披露比率可能的导致原因如下:在选取审核的上市公司时,注册会计师可能更偏向于一些问题不明显的公司。而内部控制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公司,要么选择不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评价,要么注册会计师为了不必要的责任见而躲之。正是这样不正确的认识造成了目前这种披露不完全的情况。监管部门可以出台强制性的政策或者加强对企业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正确领导对目前情况进行改善。
(三)承认存在一般缺陷的公司有75家,占81家披露内控缺陷公司总数的97.53%。反观承认存在重大内控缺陷的公司只有2家,分别是中恒集团(600252)、黑牡丹(600510),仅仅占到81家公司中的2.47%。由此可见,即使上市公司敢于披露自己的内部控制缺陷,但是很可能存在避重就轻的嫌疑。企业对于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瞒,削弱等情况。相对于公司长远的发展而言,一时的遮蔽大众视野避免市场对公司利润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取的。“大事化小”的原则只会对上市公司的健康成长造成很严重的问题。
(四)未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数量达到了266家,占347家中的76.66%。这并不意味着这266家公司的内部控制都是没有问题的,其中,语言难以辨认的公司有6家占到266家中的2.26%;仅提到未来整改方案的公司有18家,占到266家中的6.76%。可见,在目前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下,未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可能出于公众影响的原因,对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信息披露存在敷衍和粉饰的行为。有关监管部门可以着重加大对于语言难以辨认以及仅提到未来整改方案的公司进行审慎调查。
三、基于COSO报告的细化分析
前文对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内部控制缺陷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遵循COSO报告中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对2011年我国沪市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类型进行分析,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缺陷的分布。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对于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所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的分类和统计的情况。由此可以大致的得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要点的基本框架。从表中可以看到内部控制的五大基本要素上,出现问题的案例数量分别是80、32、57、19、21。显然,我们应该综合的考虑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的对每一个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关键。其他四各要素正是建立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在样本中有80家公司的控制环境存在缺陷。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股东大会的制度、功能缺失;董事会机制不健全,不能对企业重大事项审议、审批;独立董事形式化,无法发挥保护股东利益、与经理层相互制衡的作用;有关企业内部文化建设等问题等。如首商股份(600723)指出公司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条款、内部治理和组织结构、以及个别管理人员素质出现问题。而其他上市公司提到的控制环境的问题还有诸如组织结构的不健全、经理层控制的问题、以及员工控制的问题。
关键词:证实分析 汽车制造业 税务风险
一、前言
税务风险指的是公司的涉税行为并没有正确的理解税收法律或者错误的利用税收法规,从而可能对公司的利益造成损失,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公司经营行为并没有充分的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致使公司面临承担较大的隐性风险;其二是公司的纳税行为存在违反税法规定的行为,例如偷税、漏税等状况,致使公司面临加收滞纳金、罚款、补税或者刑事处罚等,导致公司面临被罚款造成的显性呈现。此外,从风险来源角度来看,公司的税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指的是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违反了相关的税收法规,从而遭受纳税现金流出、处罚加重等风险;外部风险是由于公司外部环境的变换,例如税收法律法规、会计法律法规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导致公司的涉税业务、纳税时间、纳税义务以及纳税额度等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些都会对公司在成税务风险。
二、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为了描述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并且构建了OLS模型:
Taxrisk=α+β1RV+β1RI+β3LR+β4NAIR+β5TA+β6FA+β7Size+β8LnIncome+β9LnCost+ξ
其中ξ表示回归残差,βi表示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α表示截距项,其中汽车制造业公司总体税负/汽车制造业行业年度总体税负平均数=税务风险,通过OLS模型以及公式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务风险与汽车制造业行业年度的总体税负平均数具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该税务风险数值等于1,则表明该汽车制造业公司的总体税负和汽车制造业行业的总体平均税负在同一水平,说明其税负风险为0;如果该税负风险数值大于1,则表明该汽车制造业公司的并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充分的利用税收优惠,导致该公司存在多缴纳税款的税务风险;如果该税负风险数值小于1,则说明该公司的总体税负风险小于行业的总体平均税负,可能存在两种状况,一种是该公司充分的理解和利用了税收优惠,规避了汽车制造业的税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能是存在漏税、偷税的问题,可能存在被税务司法机关查处,并且缴纳罚款的税务风险。
OLS模型中的RC是进行销售成本以及销售收入计算增值税,确定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直接根据,对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收负担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对汽车制造业公司增值税筹划过程和当期增值税负担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LR流动比率指的是公司的短期偿还债务等级指标,对公司是否用于足够的先进缴纳税款、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谁快以及受到税收处罚对公司造成的影响等;RI指的是公司承担的直接税务,其是公司税收筹划的重点工作,其大小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税收额度。
(二)选取样本
根据汽车制造业主要税务风险评估指标,文章以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为实证分析样本,并且以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根据税务风险评估指标,分别对这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进行了税务风险评估,旨在求出各个公司的增值税税务风险及其对应税收负担率,为了说明增值税转型后公司对税收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因运用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风险,文章将所得的数据整理成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评估指标统计表,并将未转型的税收负担率和转型后的增值税税收负担率进行对比,以此完成对增值税转型前后的增值税税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文章采用的税务对比法。即(公司评估的税负率-行业税负率)×100%/行业税负率=税负差异率,将行业税负率当做实证分析标准,对所有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负背离行业税负的异常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制造业所得税税负率俄预警下限为5.95%,增值税税负率的预警下限为4.09%,文章运用税负对比分析法,对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的所得税税务风险以及增值税税务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这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的评估的生产型税负率在0.35%-6.13%之间;税负差异率在-91~48之间;评估的消费型税负率在0.00%-5.91%之间;税负差异率在-100~-11之间;评估的所得税负担率在5.45%-43.40%之间;所得税税负差异率在6%-613%之间。
三、控制和防范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建议
重点防范汽车制造业的主要税种税务风险,例如重视增值税税务风险防范和重视公司所得税税务风险的防范。
化解汽车制造业业务流程隐含的潜在风险,例如严控制汽车制造业收入和成本费用税务风险点、降低公司制造业整体税负水平、根据公司规模合理的选择公司制造业税负风险控制点;
控制和防范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的配套管理,例如重视培养公司的纳税分化、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强化公司在税务方面的沟通能力等。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所在的行业特点,面对不同的经营周期以及不同的市场条件,导致公司面临的税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涉税事务的不确定性,给公司带来了更加严重的税务风险,并且由此引发的税务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多,应该引起公司以及相关税务管理部门的重视。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探析了汽车制造业的税务风险,希望为汽车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税收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为税务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数据。
参考文献:
[1]谭光荣.王贤.机械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2(178);84-86
[2]谭光荣.张立华.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4-87.
关键词:财务控制;COSO理论;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85-04
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各国经济都有所好转,但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企业的筹资和投资的控制,资产保值和增值控制等。国美事件也引起学界和社会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深入讨论,帮助公司达到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控制的研究目的
P.T.Menzies在1986年提出了财务控制的概念,他认为,财务控制的作用就是协助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能做正确的事,它的目标首先在于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得到可靠的信息,使管理更有效;其次财务控制的目的还在于可以了解实际情况与计划的偏差,然后采取正确的行动来纠正偏差,必要的时候需要修改计划来达到目标。而且他还提出了财务控制的两种手段:预算控制和成本控制。
在中国企业要协调好不同产权主体财务目标取向的差异性,整合好企业产权多元化基础上内部多重财务控制主体等问题,需要尽快构建一种适合产权多元化的财务控制机制。
二、中国公司财务控制现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国内对财务控制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财务控制环境欠佳。(1)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财务核算环节的资金实收、实付等事项只是业务收付类业务事项在财务数据中的一种体现,这些业务起不到实际控制风险的作用,影响了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2)部分基层单位的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许多公司的各基层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其对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缺失情况比较严重。由于人员管理权限、监控手段等原因,只能实现间接的、事后的监控,无法达到有效防范风险的控制效果。
2.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有的企业由于产品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造成了资产负债比率高,财务风险大。另外,大部分子公司都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借入资金往往不向总部报批,使财务风险控制存在很大难度,公司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其原因有:(1)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大多数公司所制定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制度的完善。(2)缺少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当公司在经历了风险冲击之后,由于缺少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恶化了企业管理;企业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滞后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
3.财务活动控制力较弱。(1)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资金控制分散的情况,责任中心对现金管理不够严格。对现有的资金缺乏投资方向或战略储备,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而在资金支付结算程序中,对其审批不能完全按照制度和计划执行。虽然建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但部分责任中心仍然存在账外资金循环现象。(2)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而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导致预算执行的灵活性相对较差。由于部分单位的具体预算指标是由单位负责人制定,使得财务预算缺乏科学性,给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带来了更多不可预测的风险。(3)财务控制实施过程存在漏洞。已有的财务控制措施主要是财务工作中的岗位分设、职责牵制以及财务授权审批制度等基本的财务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不利于控制的细化执行,也没有形成制度之间的协调综合控制作用,存在着控制分散、标准不规范的问题。
4.财务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和沟通存在于所有企业的活动之中,许多公司只有会计部门,没有财务管理部门,有的负责人也错误的认为会计就是财务,应由会计部门负责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事项等业务由会计部门承担。而这些业务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大,所采用的方法也特殊,其结果就是既影响财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度,同时也为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基于财务收支需要和业绩的需要而虚构会计信息提供可乘之机,无法从系统的角度对整个公司进行财务控制。
5.财务监控系统不完善。(1)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只对经理负责,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受主观意愿影响相对较强,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也不利于本单位财务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不利于公司整体的财务控制制度的贯彻。(2)业绩考核体系不全面。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考核的都是单位负责人的当年效益,这样容易造成公司的所属单位只顾当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容易使企业负责人产生短期经营行为,也可能使业绩考核指标失真,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财务控制体系的改进建议
COSO模型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和监督这五个方面。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框架”后,理论界开始倾向利用COSO框架对财务控制进行研究,史蒂文・J.鲁特(2004)的《超越COSO》提出严格的框架体系使公司的执行官和领导者将财务控制职能转化为有价值的战略工具,这在平衡公司各种力量以提高业绩方面尤为突出。
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与运行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公司整体内部控制体制的规划和运转,最终的执行效果也同样受到内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取得最佳的控制效果,必须同时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几个方面,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上均处于良好的状态,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控制活动效果的下降甚至无效。
(一)改善公司的财务控制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是财务控制最重要的控制环境,为财务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制度基础。公司财务控制制度的改进就应以完善股东大会、总经理、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等自上而下、从外到里的全覆盖式连贯一体的监督链,对不良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实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的指导思想为中心,为在财务职能部门中进行相应的改进。
1.明确财务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集团公司可采取向下属单位派出财务总监,构建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部是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的,难以承担对领导层和对各部门的控制职能。可按企业与各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的隶属关系、管理权限、逐级委派各级财务总监。此外,公司还应建立与其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如对委派财务总监的资格确认、业绩考核、奖惩、报告、述职、培训以及轮换制度等,以保证顺利实施。
2.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委派制在中国已有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它对加强企业财务监管,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了会计服务功能和目标责任制管理。(1)明确财务人员职责权限,强化委派管理。对委派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其职责、权限及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正确履行职责。(2)实行量化考核制,严格业绩考评。由委派单位和受派单位共同进行考核,以委派机构为主。
3.加强财务机构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财务的职能是与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分配等一系列活动相联系的,作为企业服务子系统的会计和作为支持子系统的财务有其各自职能领域,如果人为地将其放于一个机构中合并执行,显然是有悖于科学管理理论。应在下属企业财务机构推广二元制,明确二者的职能。
(二)改进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指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是发现和分析那些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的过程。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分为内部和外部风险,改进其评估体系主要是改进其内部和外部风险评估。
1.改进公司的内部风险评估。针对公司日常财务风险,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风险评估管理目标。风险评估管理的前提是设立目标,只有先确立了目标,管理层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2)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各业务单位中选择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必要时还应聘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专家,由其对公司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出风险分析报告。(3)对重要业务流程实行全面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应当以一种系统方法来进行,以确保组织的所有主要活动及其风险都被囊括进来,并进行有效的分类。风险数据库是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更是评估控制活动的起点。对已经识别的风险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目的是确定内控评估重要性的优先次序。
2.改进公司的外部风险评估。公司的外部风险主要有外部审计风险和涉税风险,有必要加强管理和防范。(1)涉税风险。应规范其下属各单位涉税工作。以明确职责、规范操作等为重点内容。严格按照各单位当地税务部门各项规定按期申报纳税,积极与当地税务部门沟通,定期对报税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掌握当地税务政策的变化并向公司反馈,配合公司财务处做好各项税务管理工作。(2)外部审计风险。公司接受外部审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财务基础控制活动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公司内控中心应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内部控制的各项活动进行协调管理,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估。
(三)强化公司的财务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在财务控制活动中,我们主要对财务预算、决策及企业资产的控制制度进行分析,掌握企业日常财务活动控制的状况,将其产生的数据与预测的数据相对比分析偏差,并将结果进行反馈,最终提出对公司控制活动的改进建议。
1.加强财务预算控制。如何突破现有的管理制度,排除阻力,实施全新预算管理模式,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总体思路是:改进预算制度的长期目标是创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与公司整体财务管理和经营目标相结合的预算制度,应覆盖并连接预算过程的各个层面。
2.强化资产控制。(1)加强资金控制。通过对大多数公司的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应当减少其资金归集次数和加强安全保障。其主要内容有:设置资金清算账户,加强资金管理。确定一家银行为资金清算银行,各基层单位只能在当地银行开立一个支出账户,用于各项业务的支出;不再开立收入账户,原有收入账户全部撤销,所开立的账户纳入公司网上银行系统。规范岗位制约,加强资金安全保障。对于在资金收付操作环节的人为风险,应通过严格结算程序、加强岗位制约来控制。(2)强化固定资产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大,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布局分散,固定资产的核算容易出现偏差,为加强固定资产的控制应实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设立固定资产管理及集中采购评审委员会,在各业务部门中选择相关责任人组成管理及集中采购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各项管理决策及集中采购方案的审批,并指导各相关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
3.严格控制财务决策。企业的财务决策主要是指对投资的决策,可采用投资责任制。(1)组建项目责任小组,明确责任人。责任人具体负责项目的前期准备、洽谈、实施以及全过程的控制工作。(2)目的跟踪监控。投资发展部应对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的跟踪监控,对每一投资项目建立档案,深入项目单位了解进展、协助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3)目的考核。责任公司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的经济指标为参考依据对其进行考核。项目建成竣工或投产运营后,公司将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社会专业机构进行专项投资项目审计。
(四)加强财务控制信息沟通
信息控制主要在其对财务报告和财务网络的控制。公司规模大、层次多,要想了解整个集团的状况并据以做出影响集团命运的决策单凭会计核算软件是不够的,系统高效的应用ERP,使集团管理层方便获得各成员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能使公司很好把握对信息交流的应用控制、运行控制和管理控制。
1.加快信息与沟通的渠道建设。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基础上建立整个公司范围内的信息适时传递系统。加速ERP系统的应用进程,应充分利用ERP系统建立产成品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并能及时提供销售分公司及生产分公司需要的相关数据。进一步推进公司内部所有的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
2.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控制制度。在企业集团层面上建立一个可靠的信息控制系统,涵盖公司的全部重要活动。包括以电子形式存储和使用的数据系统,且必须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这个内控系统需要充分和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和遵从性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与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实现财务、资产、人力资源、采购、统计信息系统统一到操作层面。
(五)完善公司的财务控制监督系统
财务控制制度实现了对公司的监督,其主要形式是内部审计,其职能应侧重在提高风险管理和流程控制方面,并且以一种有远见的方式充当公司咨询顾问的角色,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方法,针对历史数据。虽然很多公司设了审计处,但其方法仍拘泥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完善财务控制监督系统的具体内容:(1)加强财务运行中的监督机制。根据岗位分离、内部牵制等原则对不同环节间的制约监督有许多明确的规定,应通过制度规范执行,确保相应的制约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加强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对照,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如资金控制中对未达账项的管理,异常的成本支出,这些情况在会计核算环节无法及时发现,而在资金控制环节发现后,需要及时与会计核算情况核实,调整不真实的会计处理修正会计信息。财务部门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检查制度,杜绝在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缺陷。(2)定期评价财务控制结果。评估前明确工作目的、拟定评估内容和具体工作计划,评估过程中注意时效性和评估人的独立性等因素,通过评估反映公司财务控制的情况,发现控制缺陷。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明确无误的控制目标为方向,以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为前提,以完善的财务控制系统为平台,通过合理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方法来实现对财务控制体系的完善。
财务控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面对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必然处于变化之中。从战略目标出发构建的财务控制体系也要相应调整,还需运用先进的财务控制手段,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加强财务控制,促进控制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T.Menzies.Financial Control as an Aid to Management.Managementt Decision.1986.
[2]Spreadsheets and Sarbanes Oxley:Regulations,Risks,and Control Frameworks.Dr.Raymond R.Panko 2003.
[3]史蒂文・J.鲁特.超越COSO[M].刘霄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