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技术创新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引言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2]张世君.论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关系及技术创新模式[J].特区经济,2007年01月
1.技术创新资金匮乏。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的时间不长,规模较小,企业的自有资本偏小,技术创新活动的高投入性决定了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其技术创新以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因此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相对较小,资产少,资信程度较差,在筹资借贷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体系不完善,使企业资金匮乏,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小型企业的“巨大化”,技术装备率低,产出规模小,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一般一次性投资量较小,进入的限制条件较少,使用的多为传统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这种设备水平的落后最终导致技术创新难以维系。
3.技术创新人才短缺。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因而技术研发人才严重短缺。另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相对于大企业更难吸引到人才,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4.技术创新信息短缺。信息化潮流的到来,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发展高科技十分有利。在信息方面,中小企业同大企业获取的机会是平等的。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却未能充分认识和抓住这个时代契机,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信息的收集方法和渠道依然偏于传统形式,导致技术创新信息短缺,阻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1.自主创新。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它需要有较高的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基础,技术和市场风险较高,投入较大。
2.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不是原样仿造,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改善。其风险小,投入少。
3.合作创新。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或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创新的组织方式。合作的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也可以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一般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三、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是一种先动行为,可以是根本性的变革,也可以是渐进的改变,是一种对领先企业较为适用的模式。对于自主创新模式,中小企业最好是在通过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模式的过渡阶段,逐步积累自己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人才,为进行自主创新创造足够条件后采用。“北大方正”推出电子出版系统便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典型实例。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和研究成果积累,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否则是做不到率先创新的。自主创新应该是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所要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有很大差距,所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自主创新。过早地提出以自主创新为主对中小企业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
2.模仿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首先要对被模仿的产品进行技术解密,再对其进行各方面的技术改进,使模仿创新后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它是一种跟进行为,是一种从渐进走向根本性变革的技术创新过程。
中小企业在新生期和成长的初期,创新能力一般都较弱,中小企业一般应当先选择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模仿创新模式。值得强调的是,模仿创新模式的重点不在于技术引进而在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小企业必须在模仿时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在创新上下大力气,而不是单纯意义的“模仿”。在实践中,很多逐渐成长为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在成长初期引进模仿外国产品的同时,都是努力吸收其中的先进技术,并在新推出的产品中越来越多地加进自己的东西,在模仿中实现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积蓄经济实力,直到最后赶上并超越强大的竞争对手,产生“后发优势”。因此,中小企业通过成功的技术引进再创新可以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领先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领先创新企业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形成并掌握新的核心技术而建立的。显然,新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自然壁垒,即模仿跟随者要反求或仿制其新技术成果存在一定的困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由于现代检测分析的手段不断发展,对复杂技术的解密能力日益提高,因此,要保证创新企业对新技术的独占,仅仅依靠技术壁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求助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保护。领先创新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哪些技术需要保护,哪些技术不需要保护;应该使用哪些机制或机制的组合来保护有价值的技术;企业保护技术的能力取决于企业运行所处的法律环境,应根据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保护力度与保护措施。
二、模仿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并在创新过程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相对率先创新的企业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薄弱,技术人员缺乏,因此,模仿创新不失为我国企业现阶段创新战略的现实选择。
图1 模仿创新的一般过程
从中我们看出,模仿创新虽以模仿为基础,但并非单纯机械模仿。
技术引进是模仿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而技术成果引进的优劣与否,关键在于引进之前掌握该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不同法律状态下的技术成果其价值一般不同。总体而言,成果受法律保护的程度越高,其技术的“含金量”就越大,引进的价值和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大。对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评价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权利化性质(技术成果所属知识产权类别)、保密程度、专利审查状态、技术转让状态和技术成果受保护的地域范围。对于一项具体技术成果而言,应该由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专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上述五方面因素来确认其法律状态的好与否。这样,模仿创新者便可以根据被引进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来决定引进与否,评估引进的价格,不至于引进价值低甚至无效或非法的技术成果。
企业在采取模仿战略时,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还要重视对过期专利与失效专利的合理使用。首先,由于专利期限所限制,许多领先研发企业为抢先获得专利,往往在发明构思阶段就申请了专利,事实上从申请专利到该专利技术开发成功,再到市场开拓成熟,通常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过程;再则人们对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加上其它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少专利技术在专利有效期内并不能开发成产品投放市场,反而到专利过期了才有市场需求。不要认为过期专利技术一定是落后技术或过时技术,许多情况下反而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用技术。作为模仿者,只要检索专利文献,完全可以将这些有用的过期专利技术“免费”占为己有。其次,模仿者也可从失效专利中找到自己模仿的技术。失效专利往往是由于专利权人未按时缴纳专利年费等原因,致使专利提前失效,而成为可公用的技术。模仿型企业在失效的专利中不仅可找到免费使用的企业急需的运用技术,而且可从其中受到启发,萌发新的研发思路,直至开发出新的工艺与产品,获得意想不到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三、合作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的主要方式是联合研究,是两个以上企业之间的联合。一般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与对手之间的联合,另一种则是与非竞争对手之间的联合。一般而言,竞争对手之间的联合研究,往往发生在那些离商业化的利用距离还远的技术上,这样的联合研究,在得到政府或一些研究基金机构的资助时,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此外,当需要建立新标准或对法律施加影响时,往日的竞争对手也会坐下来合作,以共谋利益,这种模式是企业完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与完全利用内部技术资源的一种中间形态,它对于那些无法单独完成的一些重大研发课题,更具现实意义,从社会层面而言,它还有利于技术扩散,但是它存在诸如战略伙伴的选择、战略合作成果的分享等矛盾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邵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战略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1996. (4):85.
[3]陈志昂.跨国公司知识产权转移新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
[4]郑成思.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M].法律出版社,1999.
[5]温旭.专利保护——为企业入世支招[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暂行规定》的界定,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见表
1)。
表1 中小企业划分指标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产生核心技术或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模式:①强调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核心主导技术必须是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研发的;②强调技术与市场开发的先导性;③强调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创新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自身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支持。自主创新大多为突变型创新。
(二)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以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为依托共同合作进行的技术创新。这种模式强调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共同合作和优势互补。
(三)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进、购买等合法手段,吸收和掌握自主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充分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二次创新,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创新行为。模仿创新不是简单的照搬行为和拿来主义,而属于一种渐进型的创新行为。
三、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现阶段,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创新速度快、创新效率高等优势,然而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落后等制约因素。
1.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据统计,发达国家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年销售收入的5%一10%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这一比例不足1% ,而中小企业这一比例更低。另外,中小企业的创业资本较少,在贷款和市场融资方面又处于明显的劣势,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时期,融资更是困难重重(如2008年上半年);此外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较少,难以达到银行发放贷款的最小限度;最后,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支持也略显乏力。
2.人才制约
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因素。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求企业创新链上的各个部门都具备创新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的科研力量都集中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能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研发队伍。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提供给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都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和挽留技术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 风险因素
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只能进行单一的研究开发,难以像大企业一样进行系统的配套的研发,研发产品缺乏替代品,这无异于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系数很高。据统计,企业在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时,失败率达到近85%,即使是开发出了技术或者产品,市场成功率也很低。对于中小企业,一旦这一项研究开发失败,则意味着整个创新的失败,投资将血本无归。此外,即使研发成功,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往往新产品刚刚度过“沉默期”,模仿者就已经生产出更为先进的换代产品,导致中小企业原有的研发成果前功尽弃。因此,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很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
上述分析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前在提倡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合进行自主创新。同时鉴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应以以模仿创新为主。
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三洋、联想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已证明,模仿创新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仿创新模式的企业在技术方面,不做原理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跟随学习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产出。从市场开拓方面来说,模仿创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创新者已经开发出的市场领域,享受自主创新者开辟新市场产生的诸多外溢效应,最大程度地避开了市场“沉默期”,减少新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风险。
四、模仿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区分"拿来主义"和模仿创新的区别
“拿来主义”就是对自主创新者的成果进行简单的照搬照抄。这种方法即使未触及知识产权问题,也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因其未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和技术能力进行改进融合。模仿创新是指对自主创新者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去粗取精,在吸收其技术精华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的技术能力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革新,使自己模仿生产的改良产品更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模仿创新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
(二)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
本文中强调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优模式为模仿创新,但这并不是对自主创新的全盘否定,事实上,模仿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进行自主创新。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生存期(根据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三阶段论,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划分为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自身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通过模仿创新,吸收先进的技术,壮大和发展自身的实力,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拥有实力进入成熟期后,中小企业应进行自主创新,此时自主创新就成为中小企业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所在。
参考文献
[1] 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2] 李奎、范京、宋元粱.基于博弈分析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动态,2OO6(9).
关键词:高新技术;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一、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在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能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外部环境变化瞬息万变,企业不创新必将走向衰亡,但若是创新模式选择失误,同样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解体。所以,如何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当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之一,选择何种模式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注定其成败程度。企业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使自己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我们发现关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是在对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状如何?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遵循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最佳路径是什么?并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及作用
近年来,海南省连续出台了系列的政策,积极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成功建立了药谷、海生态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等,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海南的优越条件,扬长避短,加快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我省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同时,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省经济水平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以及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生物与新医药领域的37家企业实现总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43.3%,推动该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电子信息领域的11家企业实现总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52.8%,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新材料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效也较为突出。
三、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经营机制灵活,反应敏锐,技术更新、产品调整便捷,实现创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是同时我们也非常清楚,由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少,研发机构数量不足。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但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企业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才数量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据统计,全国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研究人员,企业占60%,高校占20%,科研机构占6%,而在海南的科技研究人员中,企业仅占1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自身建立研发机构的数量占的比例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回答“您认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哪些”?的问题时,80%的认为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调查的企业中,只有 60%的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26.67%的企业正在筹建,还有13.33%的企业尚无此方面的计划。在企业的专门的研发人员的人数方面,46.67%的企业表示该数量一般,26.67%的则比较少,分别有20%和13.33%的企业表示该数目非常多和比较多。
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科研经费不足。企业要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除了有人才还远远不够,仍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否则科研人员也难以开展工作,创新工作也会大打折扣。海南省也出台有关政策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发经费应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以上。但是,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省4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总支出4.8亿元,占总收入的3.84%,达不到一般高新技术企业5%的比例。可以看出,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仍需不断增加。此外,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48%的企业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终止、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工程化阶段的资金”。
3. 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换有待提高。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将有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多方的多赢局面。产学研的成功合作,需要多方的很好对接,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需方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供方的优势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或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不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很难真正应用到企业当中去,难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此外,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企业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在问卷调查中,回答“您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因”题项时, 46.67%的人认为是“企业在合作中主动权太小”,40%的人认为是“科研院所积极性不高”。
4. 技术创新平台有待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打造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平台,另一方面是省里的服务平台。若是企业没有好的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平台载体,高水平的人才过来同样发挥不了作用。此外,全省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系统化、集成的支撑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平台还比较薄弱,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政府一直在扶持和鼓励,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交流平台的支撑,导致企业创新速度慢,研发成本过高,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的界定及选择
1. 海南省高新技术创新模式的界定。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主要反映一个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方面是如何产生新的想法或是思路,然后应用于产品或是工艺方面改造的。简单地说,技术创新模式就是指技术创新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当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有多种,如,根据创新来源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及两者结合的模式。
本文根据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和技术创新现状的访谈调查,整理分析后发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二次创新。其中,原始创新主要是指自主开发的技术,并拥有发明专利或标准;集成创新是指围绕需求委托研发、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合作研发等实现创新的方式;二次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进行创新。
2. 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本研究根据访谈高新技术企业部分高层管理者界定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后,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08%的企业进行过“原始创新”,26.92%的企业进行过“集成创新”,54%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引进设备为主,或是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实现创新,即“二次创新”。可以看出,海南省高企业技术企业选择的主要创新模式是“二次创新”,即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集成创新”;最后是“原始创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这样的创新模式选择,与其自身条件紧密关联。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采取的创新模式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如技术状况、市场情况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来进行抉择的。一般来说,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的主要力量。当前海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甚少,把“二次创新”作为首选战略,这是由于海南省目前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因为当前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匮乏,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产学研合作也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二次创新可以说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
集成创新也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可实现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共赢。调查的数据也显示,海南省不少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机构,即使有的,据了解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也较弱。另外,省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现状科研设备都很先进,这些年也引进了不少能力非常强的科研人才,但是他们强于技术开发,而不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所以,实行二次创新,有利于合作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企业的角度看,也大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企业要实现原始创新,需要具备更高要求的条件,一是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二是需要更好的科研条件和设备;三是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的支持;四是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对海南省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要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不容易实现原始创新。所以,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原始创新的模式,不具备的可以选择强两种模式。
五、 结论与建议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不创新就就意味着很快面临被市场淘汰。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外部不断变化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现实,结合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选择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再逐渐通过原始创新发展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符合发展规律。所以,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以“二次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辅,符合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但是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把原始创新要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把原始创新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创新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们可以相互渗透,配合使用。总之,高新技术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选择适合企业的创新模式。从政府角度来看,建议出台一定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加入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的投入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鼓励创新;以及不断完善创新的服务体系,为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 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Landon:Heinemann, 1985.
2. Johnson, A. & Sharman, D., Innovation in All Things!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1997,29(3):85-8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 刘苏燕.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6. 曾娟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分析论证.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
7. 陈希等.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5,(3).
8. 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9. 崔远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38-42.
10. 贺明,夏恩君,刘伊雯.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9-11.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245);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Hjsk2010-43)。
关键词:策略动机 技术特性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59-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兴起,以及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得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行技术创新,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以获取或维持竞争优势。然而,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模式单一,创新绩效不够理想。
技术创新模式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关技术的来源、选择、组织管理、应用与扩散方式的总和。它涉及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组合及配置方式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有关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类,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类。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1995)在多西(Dosi,1982)提出的技术轨道与技术范式的基础上,提出发达国家的一次创新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二次创新分类说。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技术的来源角度对创新模式进行了分类,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本文遵循傅家骥教授的分类方法,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企业策略动机、技术特性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
一、策略动机与创新模式选择
所谓策略是一系列的决策制定规划,用来指引企业组织的行为。企业行为理论指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基于不同的策略动因,当企业面临绩效困境时管理者往往会对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怀疑,激发创新变革的动力。AlfredChandler(1991)认为技术策略是企业有关技术能力发展和技术取得的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一连串的行动与资源分配,技术策略动机不同,其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也会有差异。
安索夫早在1967年就研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他依据企业进入市场的先后顺序将其技术创新策略分成四类:分别是市场领先策略、追随领导者策略、工程应用策略和模仿策略。Sakakibara(1997)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机包括:实现规模经济、获取核心技术以保持技术领先,以及多元化经营。Zahra等(1994)根据企业技术能力、技术目标、策略范围、技术本质、技术来源和组织机制将企业的创新策略动机分为首先进入市场者、快速跟随者、模仿者和技术应用者四种。Tidd(1997)认为企业的技术策略分为技术领先策略和技术跟随策略两种,企业的技术策略动机不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也不同,强调技术领先的厂商会选择内部研发方式或合作创新方式,而跟随策略厂商则倾向于外部技术模仿或技术合作方式。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是企业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理性选择。安索夫指出对应于不同的创新策略动机,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技术策略不同创新模式选择也有差异,如强调模仿策略的企业致力于制造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而不从事研发工作,因此这类企业往往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模式购入成熟技术,即采用模仿创新模式;实施市场领先策略的企业通常具有很强的研发优势且具有高度冒险精神,因此倾向于自主研发型创新。弗里曼认为厂商面对技术变化时的策略动机主要有攻击、防御,以及模仿等类型,攻击型的厂商为了占领市场先机,会加大研发活动投入,研发密集且倾向于投入基础研究;防御型动机的厂商研发投入也很高,但更注重应用研究,强调技术引进,改良其他厂商的技术创新。
Brockhoff&Chakrabarti(1988)对德国31家公司做的研究中,根据策略积极度将企业技术创新策略动机分成四类:注重创新者、优势竞争者、过程发展者和防御模仿者。他们研究指出注重创新者强调对竞争者策略的整体分析,拥有很强的研发资源,重视应用技术与基础研究的发展,考虑到基础研究常常属于跨学科且技术复杂程度高,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无法独立完成,故可能通过与其他厂商合作或与科研机构合作以取得互补技术,即采用合作创新模式(Yang,1999),在技术复杂程度不高时,此类企业也可能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进行创新。优势竞争者强调研发的专业化和应用研究,关注产品应用技术和工艺流程创新,因此倾向于自主研发型创新;过程发展者是内部导向的,关注企业生产流程的改善和产品的渐进创新,强调通过自主研发提供竞争优势;防御模仿者则强调快速的市场模仿,实现利润目标,技术策略重视短期产品发展,并由其他公司发展技术为主。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动机分为技术领先策略和技术跟随策略,并得出如下推论:
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动机不同,其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会有差异。注重新产品或技术领先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自主创新模式或合作创新模式;而采用技术跟随策略的企业倾向于采用模仿创新。
二、技术特性与创新模式选择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定义,所谓技术是为了制造产品、改良工艺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其本质是知识,具有复杂性、隐含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
1.技术复杂性。所谓技术复杂性指的是各技术之间的系统化与相互依赖性,即该技术的有效运作与完全发挥功能,或达到全面商品化阶段必须依赖其他技术与资源的程度(Lambe & Spekman,1997)。Lambe&Spekman在实证研究中,认为技术越复杂,该技术涉及的知识活动领域越多,技术创新的成功越需要许多相互依赖的技术、规则以及企业资源的多重互动,并且该技术相关技术、规则数量多且难以分割。
技术越复杂,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越困难,此时厂商将倾向于以技术联盟或合作研发的方式,利用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分担庞大的技术设施和研发成本。Hagedoom(1993)认为复杂度高的技术全部由公司内部自主研发不切实际,可以利用策略联盟方式获取外部互补技术同时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Tidd(1997)指出复杂度高的技术企业倾向于研究联盟或与大学或供应商合作,而复杂度低的技术可能考虑到知识的专业化而采用内部研发或契约方式。
2.技术隐含性。技术隐含性则指对技术进行明文化或诉诸于文字的困难程度。隐含性技术具有难以转移、难以共享的特征,技术传递和应用高度依赖于人际互动并深植于个人与组织的特殊情境中。技术隐含性越高,越难以明示,或难以编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通过“干中学”或密切联系才能完成技术的传递。Teece等(1997)认为隐含性技术难以明文化为报告文件,只能通过日常活动观察获得,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经验积累和传承对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
Kogut&Zander(1993)认为当技术隐含性程度越高,技术接受方越不容易了解技术的内涵与价值,因此造成双方协调及缔约的交易成本增加,此时内部研发方式获取技术会比外部契约或创新合作方式更有效率。另一方面,Lambe&Spekman(1997)认为技术隐含性越高,企业会为降低或分散这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而采用合作创新方式。技术隐含性也可以用技术可编码程度表示,指技术可以有系统的方式陈述的程度,当技术具有一些规划的时候,则可编码的程度高。Tidd(1997)认为技术隐含性越高,公司越倾向于自主研究或合资方式,否则由技术授权或契约方式快速取得。
3.技术隐含性。技术不确定性是一种与技术标准化程度和技术扩散程度呈反向变化的指标,高度的技术不确定性意味着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和技术变化风险的增加。由于研发能否成功不确定、研发成功的时间不确定,以及商业化不确定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技术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充满风险。Lambe & Spekman(1997)认为不确定性技术在规格性能方面难以标准化,商品化过程长,不确定性技术在产品市场的获利能力表现良好。
Balakrishnan&Wernerfelt(1986)等人的实证研究显示技术不确定性与厂商的垂直整合(内部化)决策呈负向关系,Klein,Frazier&Roth(1990)则认为在技术快速变迁的环境下,弹性的科技研发组织是厂商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而技术联盟则是适应技术变化与促进组织间技术学习和转移的良好弹性机制。Hamel(1991)的研究亦显示,当技术不确定性高时,为分摊研发成本、及时取得新技术,企业会倾向于以技术联盟的方式,获取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基于上述文献之分析,本文推论,技术的复杂性增加了企业以技术联盟、合作研发等合作创新以获取技术的吸引力。当技术的隐含性愈高时,由于技术内涵不易外显与明文化,此时技术买方因无法了解技术的内涵与价值,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技术隐含性越高交易双方协商与缔约成本越大,因此企业为降低交易成本,将倾向以技术联盟或合资模式以获取技术。技术不确定性程度愈高,企业将倾向以技术联盟方式获取技术。由此,本文提出如下推论:
技术特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对应于不同的技术特性,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也有差异。技术复杂性程度越高,企业采用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技术隐含性程度越高,企业采用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企业采用自主创新模式可能性越大。
三、结论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作为企业的重要决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组织结构和控制方式、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等。然而从技术特性和技术策略动机角度分析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基于此,本文从技术特性和策略动机两个维度,分析技术特性和策略动机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文章将技术特性分为复杂性、隐含性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同时将技术策略动机分为技术领先策略和技术跟随策略两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技术特性分别与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先策略和技术跟随策略对创新模式的影响。
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主体,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是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决定其投资水平和创新模式。由于技术创新行为具有“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的特点,创新模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其创新绩效,更进一步会影响最终的路径演化。本文从策略动机和技术特性角度分析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机理,能够指导企业做出明智的技术能力发展决策。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2011SJD630025)]
参考文献:
[1] Brochhoff,K,Chakrabarti,A K.R&D marketing linkage and innovation strategy:some West German experience[J ].1988,35(3):167-174
[2] Hamel,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3] Kogut,B, Zander,U. 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625-645
[4] Lambe,C J, Spekman,R E. Alliances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7,14:102-116
[5] Sakakibara,M. Heterogeneity of firm capabilities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oti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43-164
[6] Schmookler,J.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7] Shaker,A, Zahra,Rajendra S Sisodia,Sidhartha R Das. Technological choices within competitive strategy types: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4,9(2):172-195
[8] Tidd,J, Trewhella,M J. Organiz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antecedents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J].R&D Management,1997,27(4):359-375
[9] Yang,X, Taylor,M, Stoltenberg,S.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and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on R&D strategic alliance performance: a unified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9,10(1):105-121
[10] 吴晓波.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J].科研管理,1995(2)
[11] 陈月梅,徐康宁.技术特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3)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
航空工业不仅是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综合性强和多学科集成的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产业。因此,不论从产业发展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航空工业十分必要。但是由于长期对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始终存在争议,使得我国的航空工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这已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航空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航空工业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创新模式,才能实现航空工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目前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理论界对于航空工业的发展路径也多强调这一模式。刘高悼就曾指出我们在发展航空工业中尝试过许多发展途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航空工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别的路走不通[1];杨关同志同样强调加强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2];陆治原则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航空工业的发展中过早放弃了自主研发,选择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国际合作之路是个失误[3]。当然,自主创新的意义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来说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笔者认为单纯强调自主创新有失偏颇。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航空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并不是当下唯一的可行选择,技术创新有多种多样的模式。根据技术创新活动的自主程度不同,可将其由低到高分为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三种类型。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实际,综合运用不同的创新模式,才是促进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一、模仿创新模式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通过向先进的企业学习或者购买成熟技术,自身只是投入少量的资源用于技术的消化与吸收,然后再进行技术创新。它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技术攻关方向明确,在前人技术创新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可以节省许多研发费用和精力,从而避免自主创新的长期摸索和不确定风险;模仿创新有先行者示范,更加明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因而很容易占领市场,甚至可能通过自己的模仿创新,率先进入者逐出市场。因此,它被日、韩等许多国家的企业实践证明,是弱小的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技术赶超模式。
(二)模仿创新的意义
模仿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其中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目的。当前,有种认识的误区,即把模仿创新混同于“假冒伪劣”,忽视了模仿创新本质上包含创新的成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一种普遍现象,和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对模仿创新模式抱着歧视态度,认为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就可以放弃模仿创新模式。即使是像微软和苹果这样实力强劲、以创新著称的跨国公司,也从不讳言模仿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微软的许多产品都是源自模仿: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的诞生源自于对Xerox和Ap-ple公司技术的引用和模仿;Excel实际上是Lo-tus1-2-3的复制品;Web浏览器是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而微软自己的自主研发产品,如Bob、Msn、Mungo和Park等则并不成功。苹果公司也是模仿IBM公司,通过掌握竞争对手个人计算机使用的方便性、微处理器速度、内存、软驱等方面最优秀的特征,使自己在这一领域和IBM公司的差距迅速拉平。
(三)模仿创新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的现实性
我国航空工业技术水平低,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以飞机为例,我国在2004年形成作战能力的战斗机与欧美相差一代;按单机作战能力比,接近差一个数量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飞机都是在国外援助下研制或仿制的,配套成品如发动机目前还立足于国外,许多飞机的国产化程度相当低。在这种情况下,要和技术遥遥领先的国外企业竞争,不能仅凭想象闭门造车,而要千方百计地借鉴航空工业发达国家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然后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在他国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大量历史事实也证明,模仿创新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有效提高自身实力的模式。比如20世纪50年代,我们从苏联全套引进了7种飞机、1种直升机、9种发动机、5种战术导弹和相适应的机载设备技术,要是没有对这些技术的模仿创新,我国的航空工业不可能在短短的10年内全面创立起来,并跨入喷气时代。还有,70年代我们引进了英国“斯贝”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制造了涡扇9发动机。80年代通过对法国“海豚”直升机的技术吸收,制造出我国的直9直升机,并发展系列改型。这些重大模仿创新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模仿国外的这些先进技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所需的时间将要漫长得多[4]。模仿创新模式看似落后和保守,实质上是一种竞争力很强的模式。这种模式除时间短、成功率高外,还可利用我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在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后,其产品甚至可在国际市场获得比较优势。所以模仿创新模式不仅是我国航空工业技术创新的一个优势,更是一些中小航空工业企业的现实选择,是在一定时期内众多航空工业企业无法回避的技术创新模式。
二、合作创新模式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之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成果共享且风险共担。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发为主要形式。近年来,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式,合作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展。
(二)合作创新的意义
合作创新能缩短技术创新的时间,提高企业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并降低合作各方的创新成本及分散风险,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合作创新可以弥补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资源的不足,实现与其他组织的互补和共享。不过合作创新的前提是企业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合作创新的基础,否则企业就只能停留在技术引进的阶段。
(三)合作创新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航空产品的世界竞争日益激烈,所面对的技术集成型越来越强,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国际航空工业企业也都实施广泛、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这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比如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合作的典型是F-16战斗机,由美国和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合作生产。近年出现了武器开发的战略联盟、国防企业并购、国防工业的交叉持股等现象。2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了数百项武器合作项目,巴西、南非、韩国和以色列通过与发达国家联合进行研究和生产,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基础。我国也从国际合作中获益良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在重大项目新型歼击机、新型涡扇发动机以及新型空空导弹上都采取了不同的国际合作方式。现在与欧直合作研发的6吨级直升机,也是通过国际合作,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直升机在总体技术上达到了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还有洪都集团为推进猎鹰(L15)高教机的研制进程,瞄准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有效地借助外力,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实现“撑杆跳”,有力地加速研制进程,提升研制水平[5]。
对我国航空工业而言,除了国际合作以外,国内合作也同样不可忽视。遗憾的是,由于长期的条块分割,再加上航空工业自身相对的封闭性,国内的合作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按照“山、散、洞”的原则和“母鸡下蛋”的方式大量重复建设,使航空工业的生产和科研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的单位和部门。例如,目前我国航空工业有飞机制造厂13家,飞机部件厂6家。重复建设造成了同类工厂间的激烈竞争,相互封锁,国家用宝贵资金建设的设施和引进的设备、软件与技术不能协作利用。面对国外航空巨头的强大的技术和资本实力,相对弱小的我国航空企业单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于与之抗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往往也只能成为一种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国内航空工业企业之间必须尽快完成整合,实现有效的协同合作,还需要和国内的其他企业及科研院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合力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之间的共同发展。
因此,在我国航空工业面临航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技术创新资源相当分散的前提下,航空工业企业在大力加强自身科学研究的同时,以合作创新的模式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向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创新,就成为现有形势下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自主创新模式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模仿和引进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不是来源于外部,而是从内部进行的技术突破,其本质是始终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二)自主创新的意义
不管是模仿创新还是合作创新模式,其前提条件都是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才能实现。作为航空工业来说,始终面临着军事工业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为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工艺或产品的核心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产品技术发展的标准和方向,优先于其他企业获得产品成本或质量上的竞争优势,奠定自己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并取得高于同行的回报。
(三)自主创新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必然性
虽然我国航空工业的规模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由于我国航空工业缺乏各种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水平较低,使得飞机产量非常小。例如,在生产规模及市场份额上,我国50年累计生产的飞机数量只相当于美国21世纪初4年的产量。形势较好的2002年,我国航空产品产值也仅相当于巴西航空公司2001年销售额的73%,不足美国和欧洲的3%,在大型运输类军用飞机和大型直升机的研发制造上还是空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的航空工业就只能从事低端的生产活动,只能为别人去加工零部件,不可能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航空工业。中国已经建设起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设立了诸多研究院所和航空相关专业。如果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个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不少企业只注重引进技术,忽略自主开发,由于依赖国外产品技术而逐渐丧失了技术学习的自,使“技术引进产品引进合资”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条“放弃自主研发研发技术能力消衰退独立研发实体消亡”的道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高端利润被跨国企业分割,使我国航空工业在国际化竞争中面临着被“空心化”(无核心技术)和“边缘化”的危险。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技术,以技术、知识产权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主要手段,赢得市场,获取利益;也正因为技术能为跨国公司带来巨大的利益,于是,跨国公司对技术、知识产权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航空工业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任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依附跨国公司发展;要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资源,寻求自主发展的突破。而只有后者才能真正实现提升一国航空工业技术水平,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方面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2006年洪都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研制K8系列飞机,并占领国际同类飞机出口市场70%以后,又成功地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与国际水平同步的第三代超音速高级教练机猎鹰(L15),使我国一跃成为第三个研制出新型超音速高级教练机的国家。这说明我国航空工业完全有能力在某些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先进的航空核心技术是无法通过模仿或合作获得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公司都不会轻易转让,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对这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自主创新模式对于我国的航空工业来说,虽然在短期内无法全面实现,但从长期来说,却是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必须实现的创新模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路径。
四、时间上逐级上升、空间上协同推进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一)创新模式的多样性
航空工业对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个不断的动态优化过程,处于不同的阶段和时期,要根据企业经营战略、技术能力、企业实力、进入市场的时间、产业竞争状况和国家政策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技术创新模式。在坚持自主创新模式这个大方向不动摇的同时,必须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笔者认为,模仿创新模式对于大多数航空工业企业来说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但是一个企业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有利的地位,始终具有竞争优势,仅靠引进模仿是不够的。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可以把合作创新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择,当然最终还是应把主要力量集中到独立的创新发明上,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对于当前我国航空工业来说,这三种技术创新模式各有利弊,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最优选择应该是时间上逐级上升,空间上协同推进。
(二)最优路径的选择
时间上逐级上升的基本内容是指同一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由低到高依次进行,后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应当在前一种完成以后才能实行,后者的实现以前者的完成为前提条件。它可以表示为:ABC(A是模仿创新模式、B是合作创新模式、C是自主创新模式)。技术创新逐级上升的优点主要是面对现有市场结构的现实,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逐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前提下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时间上逐级上升的模式,是由航空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我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并不晚,而且起点还很高,曾经两次走过先难后易的发展之路。第一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准备研制飞行速度达到2.5倍音速,升限2.5万米的高性能战斗机东风113,以及性能稍微逊色的东风107战斗机。在一个航空工业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上马两型高性能战斗机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航空工业强国,也是难以承受的挑战。直到1961年以后,为了尽快实现对米格-19、米格-21的仿制任务,我国才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次是60年代以后,先上轰6、运7、运8等中型飞机,以及更大的运10,再上运11、运12、农5、“小鹰”50等小型飞机[6]。这种急于求成的发展思路,导致挤出技术的根基不牢,反倒错失了宝贵的发展良机,使得到目前为止,大飞机项目还没有取得最终成功。
空间上协同推进是指以上这三种创新模式在空间上同时展开,不同的航空工业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而不是所有企业都锁定在一种创新模式上。空间上协同推进可以表示为:A1A2A3;B1B2B3;C1C2C3(下标数字1、2、3代表各自技术创新水平由低到高上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技术水平上升的过程中可能是不同的,而不一定都按照同样的比例进行。如A2和B2的技术水平不一定相同,很有可能它们的水平都还低于C1,下标只是针对它们自身而言,不具有可比性。协同推进的优势,在于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需要,各自同时进行着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它们之间不但不存在冲突,还可以相互协调和促进。
采用空间上协同推进的模式,也是基于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深刻教训。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发现先难后易的发展之路走不通之后,又换成先易后难的发展模式,在重新注重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同时,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自主创新模式。由于对自主创新完全丧失了信心,片面依赖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合作,这条道路也被证明存在严重缺陷,80年代“运10”的下马就是一个明证。当时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模式遭到否定,完全寄希望于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1985—1994年,我国执行了组组装麦道82的合作项目。此后又从1995年开始执行合作生产麦道90的项目。但这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实际上弱不禁风。1996年底波音兼并麦道公司后,于1997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关闭麦道90生产线。原定生产20架麦道90只生产了2架就草草收场。组装外国整机之路走不通,就走零部件转包生产之路,但转包生产最多只能部分解决吃饭问题,根本谈不上振兴我国航空工业[7]。当年要是能把“运10”这个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平台坚持下来,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也许现在我国的航空工业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所以在坚持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在时间上逐级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在空间上协同推进,只要有条件,三种创新模式都可以充分发展,而不必只拘泥于一种创新模式。
(三)时间和空间上的协同发展
时间上逐级上升和空间上协同推进的关系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两者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分别展开。前者是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言,后者是针对企业的不同技术能力来说。
时间上逐级上升强调的是,作为航空技术还处于落后位置的国家,我们不能不顾及自身的实力盲目赶超,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情况下就完全依靠自主创新,这样很可能欲速则不达,而要遵循技术发展的内在轨迹,充分地吸收别人现有的成果,逐步地提高创新的自主水平。空间上协同推进则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航空工业企业数量众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各个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实力,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不必只限定在一种创新模式上,特别是对于自主创新模式,应当尽可能鼓励和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