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2: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篇(1)

关键词: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

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即是指跨国经营零售企业或拟将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零售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经营环境,为了实现零售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以本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为出发点,制定的有关指导本企业跨国市场选择、组织运行、营销和管理活动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决策和规划。在发达国家零售企业跨国经营风起云涌的今天,中国零售企业也在积累和创造条件并尝试着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但具备条件的中国零售企业,必须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中国零售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从而对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活动进行宏观指导。

一、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到国际市场开辟新的利润源泉。

(一)战略目标

1、提高资金利润率。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国内外商业平均经营成本和利润的比较,在发现长期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国外,运用各种形式在国外从事零售经营,以提高资金的利润率。

2、转移经营能力。当某些零售业态和商品在国内市场已饱和,而与此同时在一些国外市场却存在不足或短缺时,我们就可以到这些国家投资开店,在转移商业经营能力的同时,实现更大的利益。

3、利用境外资源。零售企业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通过实施本土化策略,将使国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为我所用。

4、拓展市场空间。零售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商业经营,自然就将企业的市场空间从国内延伸和拓展到了国外,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

5、发挥带动效应。当有企业在国外从事跨国经营取得较大成就后,应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以带动更多的国内零售企业跨出国门。

(二)战略重点

根据零售企业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借鉴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主要将体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作为战略重点,一是要寻找在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商业结构上与本国有较大差异的国家作为经营对象国;二是将在国内经营能力过剩和急需调整的零售业态,向发展不足或有需求的国家进行转移,并努力在国外进行业态创新;三是鼓励在国内商界名列前茅、有一定国际竞争实力的零售企业率先开辟跨国经营之路;四是在跨国经营中要选择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作为零售经营主力商品。

二、目标国战略选择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零售企业应在对国际零售市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和挖掘出适合自身进行跨国经营的理想区位,并加以确定。从总体来看,理想的跨国经营目标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与本国民族文化相同或相近;二是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等与我国有较大区别或互补性;三是零售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本国零售企业进入后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四是地理位置相距较近,或交通比较方便,运输成本较低;五是对方国家对外来投资或企业能够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较为优惠的条件。再有就是政治风险较小、经营费用较低、利润空间较大等。中国零售企业的投资目标国基本可以分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由于它们在经济和市场环境上具有不同的特点,零售企业在对这两种类型国家进行投资时也有不同的优缺点。在经济发达国家投资具有以下优点:经济政策较为稳定,国民经济基础良好,消费水平高,市场容量大,信息通畅,通讯发达,人员素质高;缺点主要有贸易保护程度较高,市场进入难度大,市场竞争激烈,投资优待少,经营费用高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与上述正好相反。中国零售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重点选择投资环境好,限制因素少,同业竞争程度低和消费潜力大且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较为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具体来讲,根据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现实情况,在选择跨国经营目标国时所坚持的方针应是:在地域和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上由近及远;在空间大小上由点及面;在血缘关系上由亲及“疏”;在选择目标国的数量上由少及多。

三、进入方式战略选择

在零售企业跨国市场进入的贸易式、投资式和契约式三种方式中,究竟选择哪一种进入方式或模式为最佳,零售企业必须根据东道国市场状况、自身条件和竞争特点等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选出那些最适合当时和当地具体情况的进入方式拓展国际市场,中国零售企业跨国市场进入方式的战略选择也应遵循这一原理。一般是依次运用贸易式进入、契约式进入和投资式进入的方式,具体情况还应具体分析。仅就零售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方式而言,主要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方式虽然可以使投资的零售企业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投资风险大和对经营管理的要求高等原因,使得独资经营很难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中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或机构的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将中国零售资本和东道国商业资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降低我国零售资本的投资风险,并可以获得当地资本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投资方式不仅适合中国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而且适合于进入那些不准许外商独资经营的国家和地区,对当地的法律、商业习惯和消费文化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目前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宜以合资经营的投资方式为主,以降低风险,提高适应性。

进一步说,零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还可根据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和文化差异的大小来考虑。当市场进入比较容易,文化上没有什么距离时,采用有机增长的方式,即零售商运用自己的资金和资源从国外零售商那里购买现有场地、设施等进行经营,或者从零起步,实现自我滚动式发展,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充足的资源,投资回报期也比较长,风险较大,一旦失误,损失较大。当市场进入难度较大、又与我国的文化距离较大时,可采取合资方式进入,以回避和减少因市场进入障碍和文化差异等所带来的风险。当市场进入比较困难,文化差异并不大时,可以采取连锁设店或并购的方式伺机进入,迅速越过障碍进入对方市场。当市场进入难度不大,但文化上有较大差异时,可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授权人大范围地克隆成功的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和资源增值。

四、战略模式选择

在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模式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分类方法――分为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集中战略(或称多国化战略)两种,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也有这两大战略可供选择。全球整体扩散战略是指零售企业在跨国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者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零售企业同时将市场力量分布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企业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有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

法国家乐福采用的就是此种跨国经营战略,在全球树立了具有统一店面设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综合超市的形象。实施这种战略要求零售企业具有全球化视野和统一经营理念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这种战略可使得零售企业商誉在世界上达到较高的外溢程度,经营得好将能塑造出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但不足之处是在短期内对局部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全球区域集中战略是指零售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高度重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从而将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用于开发少数的几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市场,并根据目标国市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重零售模式的本土化转化,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并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巩固稳定和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尚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乃是最佳选择。

五、业态战略选择

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应选择什么样的业态模式呢?零售业提供的主要是附加服务的有形产品,通过无形的服务将实体的产品递送给需要的顾客。不同的零售业态反映了实体产品和零售服务的不同组合。

目前,世界通行的零售业态主要有超级市场、百货公司、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仓储超市、便利店、专业商店、邮购、网上商店等。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业态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市场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居民住宅与居民区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

如果两者之间的共同属性较多,则可以采取相同或相近业态,继续发挥本企业经营系统的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特点的零售业态。具体来讲,一是要考虑当地市场的消费者购物习惯和同业竞争态势;二是要充分利用本企业原有经营业态的优势和特点;三是要善于针对当地市场的现实状况及其变化,选择新型而适用的零售业态以增强适应性。如在目标国市场开设超级市场和大型综合超市,既顺应了世界购物方式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但必须学会根据不同国家零售市场的需要,形成一种业态为主、多种业态并存的海外零售投资格局,既要坚持以超级市场这种现代零售业态为主,实现超级市场的多元化组合,如综合超市、专业超市、仓储超市等,又要针对当地顾客的实际需求,对百货店、杂货店等传统业态予以足够的重视。

六、速度战略选择

一般来说,快速扩张是大型零售企业比较偏爱的方式,因为对于地点营销特点尤为明显的零售业,迅速占领有限的地理资源,可以占得先机,具有战略意义。而且以多个零售“据点”为中心不断增加店铺的数量还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降低经营成本,获得价格等竞争优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零售企业扩张速度过快,不仅会带来资金紧张,而且会对企业组织和管理等提出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策略要求零售企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否则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并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全球品牌形象,降低赢利甚至出现亏损。即:一方面要求企业的经济规模庞大,因为规模庞大所表现出来的优势能使企业在快速进入后进一步实现扩张,并容易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要求公司具有全球运作管理的能力,如能够迅速地将新产品、服务或营销创新推广到所有的子公司。这一策略比较适合世界一流零售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使用。

篇(2)

[关键词]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货危机,以及引发由此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如何克服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特别是应对后经济危机时展环境的变化,进而谋求自身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的必要性

首先,实施跨国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摆脱国内过度竞争,绕开非关税壁垒,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是竞争压力更大,竞争对象更加强大。为克服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中国的市场必然会更加开放,将给予外国企业和商品以国民待遇,使得本来在市场竞争中就属于“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在失去政府保护后面临的生存竞争压力更大。二是国内市场被挤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因为外国产品的进入更加严重,使中小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更加减少。

其次,实行跨国经营策略也可以使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一方面,在出口国当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可减少运输等出口费用,同时能够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条件和消费者偏好;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实施跨国经营策略也是企业取得合理生产规模的必然要求。随着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品位和对产品质量期望值的增高,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研发费用迅速攀升,这就迫使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经营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使企业的研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会对区域内国家和企业有利而对区域外国家和企业不利。这些集团内国家之间彼此削减关税限制,降低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成本,必然有利于增加相互的贸易机会,而对外筑起各种贸易壁垒,这在客观上就增加了非集团国家产品进入的困难。打破这种无形的束缚,向集团化市场渗透进入,实施跨国经营策略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形形的非关税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出口面临着严峻地挑战,只有采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方式,才能“躲过”种种壁垒,打入保护壁垒后的集团国家市场,并以“当地企业”的身份来分享壁垒后的自由贸易的利益。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跨国经营可以使我国的中小企业摆脱单纯的地域界限,成长为面向整个世界的国际型企业。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信用较低、风险较大,以及由于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日益突出的融资困难问题。融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获得充足的贷款,中小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国际化经营步伐严重受阻。

其次,缺乏国际经营经验,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远比在国内经营复杂的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上个世纪后期以前几乎没有跨国经营实践,国际经营经验几乎为零。中小企业由此而引发的问题较多。例如,由于缺少国际投资经验,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做出的投资决策很可能是错误的或因准备不足而使国际化进程受阻。国际经验的缺乏还导致中小企业不了解国际商务中的必要手段,如减少缴纳税款、跨国转移资产和专有技术资本化等,而上述手段的采用本可使它们处于一种更有利的态势。

另外,海外投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管理偏向:一种是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严重束缚了海外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另一种是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放任自流,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母公司的支持而困难重重,不利于海外企业发展。

三、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本土化策略

“所谓本土化策略”就是指企业在海外经营时,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来规划运营海外企业的人员、组织管理、资本、产品、技术等各个层面,使之适应本土的社会、文化、法律、宗教、政策等惯例,使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融入到本土的社会中去。

(一)产品本土化

产品本土化的宗旨是当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就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由于各国社会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产品本土化首先要针对当地消费特征进行前沿追踪调研,然后生产和销售符合顾客具体需求的产品。

(二)文化本土化

文化是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文化是具有相同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文化差异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有着深刻地影响。因此,跨国企业的成功运行必须要妥善处理文化本土化问题。文化本土化就是要入乡随俗,并适当地融合于当地的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与当地消费者情感上的沟通,取得认可,而且还可以培养并保持竞争优势,经受得起瞬息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的考验。

(三)管理和人才的本土化

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海外经营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东道国法律、精通业务、懂当地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境外企业雇佣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国内公司的外派人员,这些人员在国内一般都属于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比较熟悉国内市场。然而一到国外,市场环境变了,加之语言、文化的差异,单靠外派人员根本无法打入当地市场,因此只能从事过去在国内的老业务,在华人圈里转,企业经营做不到国外主流社会中去。而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直接聘用当地管理人员,一方面获得人才的速度较快;另一方面,这些人熟悉经营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善于与本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打交道,这将有助于我国海外事业的快速开展。

实施人才本土化的关键环节是管理本土化。目前我国很多跨国企业对国外子公司的管理不力,其根源往往在于对当地人员的控制没有做好。管理过松,会造成当地人员的松散,工作效率低下;而管理过严,却又会限制住当地人员的经营积极性,丧失了实施人才本土化的意义。一般来说,通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跨国企业可以通过“文化熏陶”等软性渠道来增加与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经营人员的感情交流,利用他们的忠诚来实现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通过他们,中国企业可以把母公司的战略与政策更有效地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有利于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四、结论

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走出国门,谋求世界市场,正是这次经济危机给予我国中小企业的一次难得机会。因此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正是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 考 文 献]

[1]krugman p, fujita m, venables a. 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9

[2] 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 methuen & co ltd,1957

[3]郝大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回归: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视角[j].经济评论,2009(2)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时代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跨国经营战略规划

跨国经营是民族企业国际化,成长为 TNC的必经之路。要开拓和占领同国内市场迥异的国 际市场必须要有企业发展战略预案。但纵观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0多年的成长史,尤其是一些 重大的失败案例来看,均缺乏明确的跨国经营战略规划。具体表现在对于分析企业的优劣势,做好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锁定,企业要进入市场商品和服务的定位,产品价格策略、品牌战略、人力 资源开发渠道策略,同国际同行企业的竞争战略、区域及国别发展战略等都具有明显短期行为,很 容易受国际政治气候及东道国的社会舆论、贸易纠纷的左右及影响。

2.缺乏技术优势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方面,中国在桌面电脑的产 量跃居第一,但电脑核心部件 CPU则完全依赖美国 Intel公司和 Microsoft等国外企业提供。同时 研发经费、人力资源不足,制约技术的创新且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

3.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按照美国世界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David Asker的说法,一个企业的品牌是赢得顾客忠诚进 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市场竞争是企 业的产品质量、技术、价格、渠道等综合实力的竞争。但最终要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

4.缺乏优秀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人们一提起跨国经营,以为只要外语好就可以。实际上跨国经营中的障碍不仅在于语言文 化关,而且还必须要有一大批懂国家政治、金融、财会、工商管理、熟悉国际市场及海外投资操作 ,能够驾驭跨国生产经营管理,了解和适应东道国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商业操守、政治、法律制 度、宗教及工会势力、利益集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目前,中国企业的人才状况却是严峻的。一是 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很难适应紧张而又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二是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 熟悉西方发达国家财务及国际营销及投资环境的人员奇缺。三是既懂技术、管理又通晓国际商务惯 例和外语纯熟的本土人才少。四是大多数外派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国际背景实践经验。五是存在关 系和照顾出国较多,更有甚者将参与国际经营活动作为出国镀金,轮流坐庄等。这些人才队伍建设 的弊病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企业正常的跨国经营活动及效率。

二、针对性的对策

1.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实行全球经营战略

首先完成企业转制。必须按 《公司法 》规定理顺政企关系,政府肩负监管和仲裁之职, 企业则为经营法人,自觉履行法律赋与的权、责、利。 同时在用人制度上,打破用人机制,不管 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具有国际企业经营才干,愿意为中国企业效力和服务,我 们都应当不惜重金聘用。其次,在管理决策机制上。大胆引进和借鉴创新西方企业的管理决策方法 。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效能,弱化高层微观管理职能,重市场调查和宏观调控。 最后实行全球经 营战略。中国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包装、销售、运输、品牌等必须按国际标准进行。在适应和 满足国际标准后,要创新本国企业的产品及行业标准,以打破西方企业的垄断地位。

2.大力培养和引进跨国经营人才

其一,眼睛向内,主要依靠企业自己培养。有的企业一提及国际经营人才就眼睛盯向那些 学外语、外贸专业的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抑或花大钱聘请外国人来装点门面。实际上, 任何一个著名的国际企业,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大多来自于企业自身所提供的成才环境及用人机制。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眼睛首先向内,从制度、机制、经费投入、环境等方面入手来制定人才的培养 、引进规划,逐步实现人才的现代化。其二,眼睛向外。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其经营活动本身 带有国际性,其管理的对象、内容、过程都带有非常强的跨国背景。因此,完全可以实行人才的本 土化、多样化、国际化战略来解决国际经营人才问题。在人才招聘管理、奖罚制度等方面,大胆引 入发达国家企业的人力资源。

篇(4)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跨国经营不再是大企业的事,中小企业在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进行跨国经营,开辟国外市场。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70%,己经在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营和投资。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冲击了世界经济,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金融危机产生的威胁影响到了各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使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增加;但是金融危机也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了机遇,各国恢复经济的政策减少了对外资的限制,中国逆市发展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奠定了基础,中小企业通过制定适宜的跨国经营战略就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的完成该论文,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具体有:徐艳梅、徐先航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研究》;马建国、梅强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源》;崔建华的《人力资本与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研究》;陶振民的《.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研究》;尹柳营的《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王乃静、马刚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李盾的《关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张增日的《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思路》。通过仔细阅读上述参考文献,我对本次论文课题的背景,主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为我接下来进一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以上各位专家与学者的观点,我做出了比较翔实的归纳。

1、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其成效是举世瞩目的。城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国已经注册的中小型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并对我国经济每年以8%的递增速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战。

2、关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

抗风险能力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较低,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短缺。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体素质也不高,跨国经营人才短缺。跨国营销策略不完整。

3  问题解决方案

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建立技术联盟,形成开发体系,提高经营者素质,造就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实行网上跨国经营,降低销售成本节省所需经费。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营销发展战略,塑造优秀的营销组织团队。

三、论文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跨国经营的概念

2.2 跨国经营的优势与劣势比较

2.3 跨国经营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

3.2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3.3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对策

   4.1 加强风险抵抗力

   4.2 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4.3 选择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4.4制定新的国际营销策略

毕业设计任务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方法:

1、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拟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我国加入 WTO为背景运用市场营销和管理理论,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及经营战略,为日后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抗风险、提高竞争力、赢得国际市场,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性战略。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篇(5)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要素以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开店,去开展竞争与合作,又称跨国经营战略和全球化经营战略。一般而言,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是指货物、服务的输出,即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是指对外直接投资,即采取参股、控股、独资等形式到海外投资开店。如果海外投资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这家零售企业就变成了商业跨国公司。第三个层次是品牌输出,主要是指品牌授权经营,这是“走出去”战略的最高层次。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的紧迫性

“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零售企业经营诸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市场全球化,零售企业商品购销、资金筹措等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才能最优地实现“贱买贵卖”,获取最佳效益。一个仅在国内配置经营要素的零售企业,面对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经营要素的竞争对手,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因而,“走出去”成为零售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国内竞争国际化迫使零售企业“走出去”

我国零售商业领域向外资有限开放以来,大批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年内将取消商业外资进入的所有限制,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在国内进行愈益深入。而一定时期内我国的购买力是一个常数,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必然此消彼长。只有“走出去”,才能确保效益稳步提高。

国际市场的无限商机诱使零售企业“走出去”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商机所在。同时,各国的文化、产品、服务也存在着差异,而一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要求有多样的产品、服务与之相适应,这也为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盈利的机会。同样的产品、服务在不同国家存在价格差异,较大的利润空间诱使零售企业“走出去”。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生产水平较低,商业发展滞后,市场供应总量、结构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都为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舞台。

“走出去”是零售商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国际零售商业巨头基本上都已进入我国,目前,这些巨头加快了在我国扩张的步伐,展开了扩张竞赛。完全可以预见,在25年内,外资商业网点将遍布中国各地、商业竞争将空前激烈。我国零售企业只有“走出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才能稳步发展;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快、更直接地培育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果局限于本土作战,将会非常被动,防不胜防,最终节节败退,丧失市场“疆土”。从零售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总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自国内至国外逐步发展壮大的。零售企业要壮大乃至成为长寿企业,就必须“走出去”。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理论优势

学者邓宁提出,企业要想实施跨国经营,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即“三优势模式”,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才能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

我国零售业具有所有权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零售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从形态单一的传统的封闭式的零售业,发展为今天的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的零售业。零售业的所有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初期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外商投资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随着所有制格局的改变,新的业态纷繁而出,特别是自199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商业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的决定以来,一些新的零售业态在市场上相继出现,如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店、仓储商店、专卖店、便利店、大卖场等。一些具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零售商的私有品牌经营问题受到关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零售业经营的模式和组织结构体系。据《中国信息统计网》显示,2003年我国零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初步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所有权优势。

我国零售业具有区位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理大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海陆空交通便利,特别是与邻近的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南亚等国的往来十分便利;与西亚、非洲等国家间的交通也比较方便,而且,我国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较丰富,这为我国零售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撑。而今,国家的开放搞活政策,作为WTO成员国所能享受的贸易优惠政策,无不为我国零售业实施跨国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市场,便能发挥出我们的区位优势。

我国零售业具有内部化优势

实施跨国经营可通过三条途径:特许经营、许可证经营和直接投资。前两者比较适合具有纯技术性优势的行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技术易于转让,交易容易完成。而零售业的内在优势往往体现在企业文化、人员管理及物流管理中独特的经验的运用上,是与企业中人的素质紧密相关的无形资产,这是不易进行交易和转让的,具有这类优势的企业适合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因此,零售业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连锁经营等方式,形成内部一体化,取得竞争的成功。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的可能性分析

WTO的竞争规则减少了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企业应享受的权利主要有: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享有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权利,等等。就零售商业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世贸组织成员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零售企业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这就为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跨国商品交换的成本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应用于零售经营,不受时空限制,不需店面租金,不需支付薪水,节约水电成本,能轻易迅速更新与获取交易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商品交换成本。据专家估计,目前互联网上的交易成本约等于传统方式成本的1/10,这使零售企业在跨国发展交易成本上大大降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零售商业的“引进来”战略为“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992年7月以来,中国零售商业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管理乃至整个外国零售企业,既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学习了国外商业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又激活了国内商界,锻炼了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拉动、促进了零售企业的成长壮大,为“走出去”获得了宝贵的国际竞争前期经验。

一批零售企业已具备“走出去”的实力

经过多年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探索,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及商品流通网络的逐步构建,一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经营业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使零售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一批有一定实力、经营能力较强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也已涌现,极少数零售企业已经“走出去”接受了国际市场的洗礼,积累了国际竞争的经验。而且,一些零售企业逐步缩小了与国际零售巨头在软硬件上的差距,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与国际强手相抗衡的能力。

零售企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从零售企业的角度来看,要努力加强经营管理、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实力,使自己逐步成长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具体地说:

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从事跨国经营

国际市场的环境错综复杂,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还是法律的等等,都比国内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认真分析环境因素,选定目标市场,制定正确的目标策略。我国零售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选取正确的目标市场,从事跨国经营。

提供有特色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商品和服务的特色性是吸引顾客光临的重要因素。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我国零售企业应注重对所经营的商品的选择,对于大型综合超市经营者,可考虑向国外购买者提供受欢迎的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竞争优势的产品,随着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将是零售业跨国经营的一大卖点。在考虑商品特色的同时,服务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溶进了企业文化的服务特色,同样是赢得顾客,取得经营成功的关键。

做好周密的市场研究

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明显.国际商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零售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周密的市场调查研究。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荷兰万客隆、德国麦德龙进入我国市场.准备工作都在两年以上,花费在500万美元左右。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前期市场调查更为重要。

实行“本土化”策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越来越高,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使人们以电子方式生活、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经营成为可能,更加强化了消费的个性化,因而零售企业“走出去”必须采取“本土化”经营策略,以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商品、服务赢得东道国顾客。同时,为降低成本,迅速熟悉当地的语言、法律和风土人情,与当地政府和社会搞好关系,获得认同,必须实行人才“本土化”策略,聘用当地人为企业员工。

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

零售企业“走出去”后,要把国内国外的业务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统筹安排,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变化,这些都离不开灵敏的信息系统。必须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业务状况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有效地管理商品供应链。必须对商品进货及库存、运输进行电脑管理。

总之,我国零售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零售业国际化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经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分析全球零售企业竞争态势的演变,从全球视角运作零售经营。

篇(6)

【关键词】零售业国际化;SWOT分析;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许多零售企业已经实施了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全球最大的100家零售企业集团中,有50%以上的集团都实行了跨国经营战略。中国加入WTO后,首先对零售业全面开放,截至目前50家零售巨头中已有70%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在此背景下,我国零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1.优势分析

1.1 我国加入WTO后,零售业在进入其他会员国之时,根据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条件被逐步放宽。加入WTO就成为我国零售企业实行跨国战略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我国零售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更近了一步。同时,国外许多国家包括落后国家的招商引资政策,成为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优势。

1.2 我国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010年我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热点商品销售旺盛,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初步估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17万亿,增长15%以上。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汹涌进入,我国零售业顶住压力,充分吸取了外资的优良模式,在经营规模、营销手段、经营理念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善,结合自身实际,拥有了许多自主知识产权,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实力。

1.3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零售业在实行跨国经营时,具有发展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我国的零售业现在已经可以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高效、稳定、成熟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而这依然成为我国零售业实行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

1.4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我国政府积极建立国际情报信息网络,加快立法速度,为我国零售业在国际化中提供了信息依据和法律支持,大力鼓励零售企业实行跨国经营。

2.劣势分析

2.1 我国零售业高度分散,规模较小。像美国的沃尔玛、家乐福等的销售总额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70%,而我国没有这种大规模的零售企业。我国零售企业想达到这种诡秘还比较困难。

2.2 我国零售业营销业态单一,营销方式陈旧。我国市场中存在许多大型商场重复建设,在小城市液态单一,规模小。很多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营销方式落后,零售业态不规范,即使表面上是连锁店,但从配送、核算到管理是分散的,不是真正的连锁经营。这样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

2.3 信息化水平低。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在信息化使用上还是相当落后的。像沃尔玛建立了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尤其是在内部信息总部、供应商和各个分店之间,全球都能够及时交换信息,从而实现了各个商店销售、订货与配送同步进行。我国的零售业在经营中很多只注重在内部装修豪华和美化购物环境上,而忽视了信息化使用。另外,在文化信息上,我国零售业对海外市场的文化、政治、经济、消费习惯上了解不深,不利于做前期的市场调研。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万客隆、日本华堂进入中国市场时,准备工作都在两年以上,花费在500万元左右,我们中国许多零售业还不具有这样的竞争力。

2.4 管理水平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的零售业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上比较落后,国内和在国外发展的企业没有实现全球市场营销网络。而且,我国零售业十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缺乏十分了解国外市场的规则、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营销的高素质人才。

3.机遇分析

3.1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为我国零售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带来了机遇。开展跨国经营为实现最优要素配置提供了可能,也是实现最优效益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只有在国际市场上经受住考验,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欧洲共同体、东南亚联盟等一些集团的出现为我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高了机遇。

3.2 国外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为跨国经营提供机遇。像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商业相对发展滞后,市场供不应求,这种现状为我国零售企业进入这种市场提供了突破口。东亚在2004年东亚经济增长率可达7.6%,2005年也维持在6.5%,显示出巨大的零售业市场潜力。而且这些国家积极的外商投资政策为零售企业国家化提供机遇。

3.3 海外华人建立的纽带关系为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构成了相当规模的华人网络。我国零售企业在实行跨国经营时可以借助华人的力量,提供华人偏好的消费品,积极传播我国零售企业在海外的营销。

4.威胁分析

4.1 我国零售业在国际化中面临的威胁之一是:信息技术的威胁、我国零售业在国外实施跨国经营缺乏高科技信息化的经营和管理,尤其是海外市场上存在竞争力很强的零售商。

4.2 我国零售业在国际化中面临的威胁之二是:规模的威胁。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0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沃尔玛排名世界第一。截至2009年5月7日,沃尔玛已经在全国共89个城市开设了3146家商场。其规模之大,我国的零售业是相差很大的。这种大规模的零售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对我国都是很大的威胁。

4.3 我国零售业在国际化中面临的威胁之三是:价格的威胁。国外大型零售商采购价格低,物流成本低,最终商品价格低,整体效益大。我国零售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着价格的挑战。

5.我国零售商实施跨国经营的对策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像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展开了跨国经营。对于很多零售企业,尤其是一些实力强大的零售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时采取合理措施,定能走向国际市场。

5.1 政府提供支持和保护

跨国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需要为零售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法律和法规上,积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大力扶持零售业。另外,政府应培养一批精通国际法律法规的人才和高级跨国管理人才,协助企业顺利完成在海外的经营。

5.2 学习国外零售巨头的先进经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都是十分成功的零售企业,他们的管理经验、营销模式、服务模式以及信息化和物流都是值得我国即将和已经实施跨国战略的零售企业学习。我国零售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跨国模式,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

5.3 选择合理的经营业态,在组织形式上走连锁经营道路

不同的国家适合不同的经营业态,我国零售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前应做好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比如,法国大卖场很受欢迎,但在荷兰就没有市场。目前的潮流是,很多零售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都采用新型业态,但是也要很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具生命力的经营业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力争特色化。在组织形式上走连锁经营道路,相对分散的店面其实是一个整体,最终达到规模化和集约化。

5.4 树立自己的品牌,培养品牌忠诚度

自身品牌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形成信誉优势、成本优势和利润优势,使企业在海外市场稳定发展。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应积极培育自身品牌,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培养顾客品牌忠诚度,最终提高自己的利润。

总之,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零售企业走向国际化,实施跨国经营是潮流的必然。我国零售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一定能立足于海外零售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韦漫江.关于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分析[J].经济观察,2009(6).

[3]杨飞雪,陈丽娜.我国零售业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8).

[4]张亚涵,朱功睿.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8(2).

篇(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01-0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国际生产和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企业,为了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必然要对全球生产体系、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投资战略加以调整,其投资和经营战略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战略联盟方式来广泛开展经营合作,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庞大经营和信息网络;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许可证经营、分包、特许权转让及合作生产等方式,取长补短,优势共享,从而既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又容易获得技术协同的效果;而且现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已不再单纯依靠单个企业自己的内部资源,而是依靠多个企业从研发到销售等系列经营活动方面组成的网络中的共同资源。因此,深入分析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调整,对于研究新时代下企业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

(一)跨国投资规模

截至2013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己达83.57亿美元,由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相当部分是没有经过官方批准的,因此,这一数字所反映出的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规模还比较小。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是联合国专门从事全球跨国投资问题研究和制订政策的权威部门,其每年出版一本《世界投资报告》。

(二)跨国投资主体

目前,我国跨国投资主体主要为:一是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直属的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这些贸易大公司的优势是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具有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和广泛的国外客户等有利条件,己成为中国跨国经营的主要力量。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技术进出一口总公司、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等。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这类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由政府委派进行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活动,拥有人才和经验的优势。目前,随着国际劳务市场竞争旧趋激烈和对外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们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工贸集团。通过在国外建立合资、合营、独资企业,使其生产和经营逐步走向国际化,它们在中国对外投资主体构成中的地位日益显露。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包括中国银行等五大专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公司等。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三)跨国投资区域

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分响,很大部分分布在港澳地区,具体分布为港澳占33.46%,亚洲占20.94%、欧洲2.47%、北美洲占12.13%、非洲占5.7%、大洋洲占3.39%、拉丁美洲占2.34%。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可以看到我国每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下面将进一步阐述。

(四)跨国投资行业

我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我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大些。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海外投资结构不合理

理论上而言,后起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不仅要遵循相对优势的一般性原则,同时还应该体现其母国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国内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生产,又有利于整个国家通过海外投资带动国内产业的升级与结构优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实现赶超的战略目的。

(二)政府审批及管理不完善

我国企业海外经营中存在的第二类问题与政府的相关管理和审计体系中的缺陷密切相关,这集中体现在该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三种不对称现象:第一是政府关于对外投资管理中的事前审计与事后监督之间所存在的不对称;第二是政府相关管理体系中所存在的责任与权力的不对称;第三是政府在管理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过程中所存在的规范标准的不对称。在这三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实质是对外投资管理上的多头化以及相关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滞后。

(三)产权制度不明晰

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制度。这本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问题是这种承包性制度往往建立于并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上,在该制度安排下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收益权与使用权划分没有得到合理且清晰的界定,进而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内企业可能过于强调了对海外公司的管理与控制,而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决策权力被大量剥夺,海外经营活动中的“远程遥控”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大大束缚了海外企业的手脚,甚至使得许多良好商机因为报批和审核被白白错过,而海外企业经营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则更是无从谈起 。

三、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事后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一个完备的海外投资监管体系,对国内企业的海外经营实施有效的监管,历来是各国对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执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保证海外企业的正当经营、合理投资,避免不必要的海外投资风险,以及防止国有资产及民间资产(包括外汇)的外逃和流失等等。

(二)调整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事前审批体系与完善

改革现有企业对外经营活动审批制度中所存在的多头管理状况,简化事前审批内容,规范审批程序。目前,我国对于涉外经营性企业的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管仍然存在脱节现象,如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只负责国内相关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事前审批工作,而不承担事后的监管责任,这种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直接导致了我国相关审批工作的无效率,因为它们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对投资结果负任何责任,因此事前审批本身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和存在价值。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战略性规划工作,出台相关的对外投资产业、行业、区位等方面的分类别、分阶段的指导目录,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三)完善对外经济领域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

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与管理措施以规范和促进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这些无疑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初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在对外经济领域的迅速发展,相关的法律建设则略显滞后。截至目前,我国尚无一部正式的以对外投资管理为主要目的的基本法律,而在不同部门管辖范围内以部门行政法规、管理规定代替国家相关法律的现象还屡见不鲜。

(四)强化产权制度与竞争性的外部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它的建立与完善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风险规避与机会把握能力的发挥。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在企业制度的建设方面仍然很不完善,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其中又以国有企业的问题最为严重且颇具典型意义。国有企业改革历来是我国整个经济改革的重点,其核心就是要在我国的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于此类问题我国学术界争论颇多、意见不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和说明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超.跨国战略.现代商业,2011 (3): 43-44

[2] 崔援民.现代国际投资学.商业经济,2012 (6): 53-55

[3] 张旭万.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策略.重庆大学,2012

[4] 袁逸剑,企业的跨国经营策略研究. 时代经贸(学术版),2013, 6(8):59-62

[5] 陈杰,刘妹威. 跨国经营策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0(4):34-39

[6] Hymer, S.H.,1976,“The InternationalOperations ofNational Firms: Study of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Mass: MIT Press 2014(5)

作者简介:白宇曦(1992-)女,黑龙江省富锦人,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学;谢源虎(1969-),男,黑龙江省宝清人,黑龙江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