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15:42: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游戏教学法把游戏和教学相融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穿插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和欢快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必须掌握的课外知识。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与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经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课桌旁,这样的课堂不仅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效率低,而且长此以往会令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到学校,不愿意上课,甚至有的学生一看到老师上课就喊“肚子疼”等。
智障儿童由于身心发展受限,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抽象思维欠缺,对所学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差。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授课,往往事倍功半。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中心。他认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因此,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游戏来进行教学,便成了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我开始尝试给学生上游戏教学课。
二、怎样组织与设计特殊教育课堂上的游戏教学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这时可以把游戏教学法运用在课前;为了巩固之前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缓解之前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惫,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游戏教学;为了泛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教学也可以放到课后进行。
2.教师在游戏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游戏教学也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教师不仅要懂教育学相关理论,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适时适当组织和设计游戏教学;教师备课要充分,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给学生预留出游戏的空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要确保随时随地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地做好游戏前材料和场地的准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游戏教学的组织与设计,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要通过讲述或演示,使学生明白游戏规则;教师要参与到游戏教学中,并及时调控;教师要在游戏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游戏情况,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3.注重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
游戏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是游戏的目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游戏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设计与组织,游戏内容一定要与学生当前所具备的实际知识与能力水平相符合,要扬长避短,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方法
1.游戏气氛要浓
为避免游戏教学出现枯燥的现象,可以伴有音乐,可以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或玩具,可以分组进行,激发学生游戏的热情。
2.游戏准备要充分
比如音乐、头饰等。
3.游戏规则要讲清
弄清规则是玩好游戏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办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游戏规则。
4.游戏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
为使游戏教学长期有效,建立一套奖励机制是很必要的。同时,奖励机制要注重全面,要能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5.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特殊教育课堂上游戏教学的不断观察、摸索和实践,我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游戏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一定要选择孩子感兴趣、易理解、容易进行的游戏项目。智障儿童意志力薄弱,不能持续做一件事情,所以游戏项目设计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贴合学生发展需要。另外,智障儿童行为动机偏低,容易产生自卑感,简单些的游戏项目更容易使学生建立自信。比如抛接球、传球、击鼓传花等,这些游戏简单易学,深受学生喜爱,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穿插在教学任务里。
第二,游戏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之前带领学生做过一个“跳房子”的游戏,结果学生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学生不具备单脚跳的能力,所以游戏不欢而散,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游戏教学要注意时间的安排。由于智障儿童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时间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所以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其用法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宗旨。
第四,游戏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要在生活中游戏,同时游戏也要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智障儿童缺乏辨认的能力,分不清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借由游戏教学正好可以教会孩子一些生活的技巧和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方法。
第五,游戏一定要具备某种教育目标,或促进学生生理发展,如手眼协调、身体平衡、语言发展等,或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等,最终通过游戏,为其走向社会,回归主流奠定基础。智障的孩子与人沟通有障碍,包括语言上的障碍及非语言上的障碍,游戏教学必须注意这一点。
第六,游戏前一定要讲清楚、说明白游戏的规则、任务的分配、具体玩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玩此项游戏。对智障儿童来说,有时说得越多越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不妨多做些示范,一定要教会。
第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智障儿童存在注意力分散现象,思维缺乏独立性,但是如果有老师和他们一起,效果会好很多。
第八,游戏要在不同情境中多次泛化。学生掌握方法以后,要经常变换每个人的角色与任务分配,以便学生真正掌握游戏的玩法。智障儿童缺乏后设认知,抽象思维能力差,迁移能力差,所以一个游戏要反复多次。另外,智障儿童思维刻板,不会变通,所以要经常变换场景、角色来进行巩固。
第九,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要单纯追求游戏的效果而忽略游戏的作用。游戏虽好,但是如果一味玩耍,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比如,在复习新学的生字时,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上一棵大的苹果树,把写有生字的小苹果粘到上面,然后告诉学生:谁能读对苹果上的字,苹果就送给他,苹果后面更有神秘礼物。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最后每名学生都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小粘贴。这种游戏的目的性很强,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也较充分,放在复习单元里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十,游戏教学要注意分组的技巧,要使学生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初学抛接球时,我让有拍球基础的学生带着拍球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都在抛接球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十一,游戏教学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多样性、可应用性等原则。
四、游戏教学的具体案例
感统教学“抛接球”单元,学生熟练掌握抛接球技巧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给学生加上了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游戏之前,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球,谁想和老师玩抛接球?”同学们都举手时,我说:“大家都想和老师玩抛接球,谁先玩?谁后玩?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个帮助大家做决定的小游戏。”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石头、剪子、布”;其次,我又给学生讲解了游戏规则,学生两两一组,采用车轮战,最终谁赢谁先玩;再次,我找程度好的学生和我配合进行示范表演,然后让生生间尝试表演,老师从旁指导。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我又教学生多人之间玩这个游戏的方法,最后再把游戏放到生活情境中反复应用。比如,大家都想听一首歌,意见不统一时;再如,班级就一架电子琴,都想弹,谁先弹……经过反复,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游戏,并能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好,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教会了学生一些生活的技巧。
游戏教学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注意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从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增加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游戏教学益处多多,我会将这种教学法一直坚持下去。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特殊教育 音乐教学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到特殊教育的音乐课堂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多模态形式把教学内容、视频资料等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想象、观察等能力,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多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后,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魏春子,201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课例。
下面笔者以《十二生肖歌》为例,以案例举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培智生和盲生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以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魏春子,2011)。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怎样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
智障学生的特点,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且持续时间短,是削弱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目光的课堂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运用十二生肖的Flas导入,并且每一种生肖都配有相应的叫声,真实的动物叫声不仅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动物,而且培养学生学习《十二生肖歌》的热情,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课堂,引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关注,让学生乐于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新知识的愿望得到满足。
(二)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音乐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充满美好的音乐旋律(董小锋,2010)。有的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窄,对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感知困难,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和学生已经习得的生活经验相呼应,强烈的真实感可以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教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以此丰富智障学生和盲生的音乐课堂,实际上动物的叫声也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丰富学生学习视角的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充满音乐旋律。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在相同问题的处理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语言、色彩、动画和声音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优化的各种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既省时又高效(张贵霞,陈秀丽,2009)。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画面,问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某一种动物,而不喜欢其他动物。老师向学生讲述,无论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些动物濒临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这样,在音乐课堂中向学生灌输爱护动物不虐待小动物的思想。在教学生学习唱歌的同时,更让学生学会保护珍稀动物,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寓学于乐。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兴趣越高,学习动机却强,有趣的知识学生更容易记忆,从而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老师教一遍,学生跟唱的方法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创建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张贵霞,陈秀丽,2009)。
笔者的音乐课堂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方面,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创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画面,问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然后,通过播放动画依次讲述十二生肖故事的来历,让学生明白十二生肖的顺序为什么是那样的。在教会学生《十二生肖歌》之后,再向学生提问十二生肖的顺序。这样可以通过故事让学生记住歌词,从而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
三、结语
学习音乐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对学生严谨而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的能力有重要意义(王佩玲,2011)。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觉。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特殊教育的音乐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拓宽学生的生活视角;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设情境,寓学于乐。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盲生和培智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小锋.新课改背景下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0(7):98.
[2]王佩玲.浅谈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堂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8-89.
【关键词】融合教育;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57-04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3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指出:大力提高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接受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应当实施融合教育,为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康复训练。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山东、浙江、陕西、湖北等省市在下发的《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也都提到了积极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积极推进残疾幼儿随班就读工作。这些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无不渗透着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倡导“零拒绝”,主张所有儿童都有权利接受高质量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1〕这就意味着学前融合教育在中国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理念指引层面,而是开始强调实践应用了,具体地说,就是强调融合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了。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为3~6岁特殊幼儿创设正常化、非隔离的教学环境,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从而促使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达到真正的融合。〔2〕以融合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 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态惠及广大残疾儿童。〔3〕但是,当前我国各地学前整合教育发展的水平并不均衡。例如,李伟亚曾在对浙江省269名幼儿园教师所作的调查中发现,特殊幼儿参与幼儿园活动和课程的类型有限,尤其是社会、科学和体育活动方面的参与程度较低;在社交活动中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尽管27.3%的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和26.9%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能得到与其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的教育,但参与的质量仍存在极大的问题。〔4〕这表明,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融合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大力倡导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今天,作为承担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深入思考在培养学前融合教育师资、促进学前融合教育良性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学前融合教育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挑战
当前,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体现是随班就读。〔5〕学前融合教育也倡导“残疾儿童的随园保教”,即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幼儿园教师在关注正常儿童的同时,也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个别化教育服务。但是,据叶小红2014年对江苏省9个地区的调查发现,普通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的“合”,即只是提供了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与普通幼儿一起学习的空间,而没有考虑如何让两者在融合教育中获得最大效益。〔6〕要保证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配备符合学前融合教育所需要的师资。这就要求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既要掌握促进正常发展幼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掌握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阶段,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机构――高校提出了挑战。
(一)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模式的挑战
高校通常对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分别设置。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专业活动等方面基本无交集。学前融合教育要求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科学开展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让普通教师具备开展特殊教育的技能;依托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能科学开展融合教育的专业化人才,让特殊教育教师具备开展普通教育的能力。〔7〕依据当前融合教育倡导的“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园保教”的具体要求,学前教育迫切需要培养“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时代要求和行业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主动与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人才或管理人才。
(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资源的挑战
学前融合教育兼具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专业的特点,在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都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为达成这一人才培B目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须在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就业体系等方面作出调整。不仅如此,学前融合教育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有教育资源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配置符合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的各类教育资源,为顺利组织学生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前融合教育普及型人才提供支持。
二、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
学前融合教育能否真正促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而这一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职前培养阶段习得。何叶曾对成都市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职前并没有接受过与融合教育相关的培训,不具备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8〕因此,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需要结合学前融合教育的实际需求,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渗透融合教育理念,以培养出既可以教育正常发展儿童,也可以兼顾特殊儿童发展需要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
(一)确立渗透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设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建构实践体系、规划就业体系的依据。与特殊教育专业不同,学前教育专业不是培养专门学前特殊教育人才的专业,而是培养具有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即要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正常发展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同时,掌握特殊儿童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与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不同,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在保教正常发展儿童,促进正常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兼顾特殊儿童的发展教育,推动所有适龄儿童真正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二)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活动
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掌握实施融合教育的能力。〔9〕特殊儿童能否在普通幼儿园享有与正常幼儿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平等的权利,取决于幼儿园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观念与技能。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需要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师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1.设置融合的课程体系
2002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要在高校师范专业开设与融合教育有关的课程及讲座。〔10〕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也建议提供特殊儿童教育的课程模块。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11〕但是,目前国家并没有对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作出强制性要求,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据教育部下发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核心知识领域和核心课程的要求自主设置课程,很难形成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对此,我们建议可以借鉴某些国家的做法。如英国教育与科学部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必须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高校的教育学院必须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12〕日本的特殊教育学和特殊儿童心理发展都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修科目;〔13〕2001年以后,瑞典实施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方案规定各类师范生都必须修满60个学分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中就包括专门的“特殊需要教育”模块。〔14〕就目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可以重点注重两点:一是要帮助今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学生具备融合教育理念,了解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具备初步设计课程的能力。各高校要在充分调研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细化、深化课程设置,以原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优先设置部分实际使用频率高、实际效果好的特殊教育课程,如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和教育诊断与评估、学前融合教育的环境创设、特殊儿童沟通、特殊儿童班级管理等,同时开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设置学前融合教育方面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可以保证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受学前融合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职前培训,专业选修课程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素养。
2.选择实用的课程内容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是否认同融合教育理念、能否胜任融合教育工作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选择紧密相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考虑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程内容应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培养。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了解并认同融合教育的理念。二是要确保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既要强调其自身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完整性、前瞻性,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三是注意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将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沟通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建立起相对密切的关系,产生交互影响。
3.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实地调研等都可根据课程特点加以运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如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异地互动教学,贯通高校与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开展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学前融合教育机构之间的互动教学,为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等。
4.建设合作的课程师资团队
一般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特殊教育师资相对缺乏。要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需要构建一支合作的专业团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配备有关特殊教育课程师资:一是“请进来”,也即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机构、融合教育机构通力合作,师资共享。如果本校既有学前教育专业,也有特殊教育专业,则同一学校两个专业可以相互协作,实现师资共享;如果本校没有特殊教育专业,则可以联合特殊教育机构或融合教育机构,特别是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如儿童康复机构,实现师资共享。“请进来”的专业师资需要根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教学能够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请进来”的专业师资在讲授课程内容之外,还可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解特殊儿童、观察特殊儿童、学习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教育实践活动。〔15〕二是“走出去”,培养本校特殊教育师资。如果本校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也不易找到对口机构的特殊教育师资,则可考虑选派校内专业接近的教师,如具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进修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相关课程,为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教学培养和储备师资。
(三)建立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实习体系
幼儿园教师教育态度、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实践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积累。通常情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较少会考虑特殊教育机构。架构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实习体系时,必须增加到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实习的内容。
(四)开展渗透融合教育理念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所谓“第二课堂”,是指邀请融合教育研究者、优秀的一线教师或者有专业特长的特殊儿童家长为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等开展志愿者或义工活动,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由组建“融合教育”社团,组织成员阅读融合教育书籍、观看融合教育视频、进行融合教育讨论、开展志愿者活动等等。“第二课堂”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既有利于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也有利于推动普通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迎接挑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需通过整合资源、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增设融合教育课程、优化实习实训工作、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在职前培养中渗透融合教育理念,开展融合教育实践,提升未来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以培养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提高学前融合教育实效,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时,刘慧丽.芬兰融合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8):54-60.
〔2〕张国栋,曹漱芹,朱宗顺.国外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界定、评价和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4):3-8.
〔3〕罗洁.推进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北京市残疾人融合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特殊教育,2013,(6):95-96.
〔4〕李パ.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5〕展雷蕾.融合教育的教育融合,支持教育的教育支持〔J〕.现代特殊教育,2012,(1):5-8.
〔6〕叶小红.江苏省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早期教育,2015,(12):2-7
〔7〕邓猛,赵梅菊.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3,(12):75-81.
〔8〕何叶,彭韵潼.全纳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3-16.
〔9〕汪斯斯,邓猛.印度教师融合教育能力的培养及问题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10):85-91.
〔10〕万莉莉.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8-3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5-03-09〕.http://.
〔12〕姬彦红.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12,(2):17-20.
〔13〕周念丽.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52(12):35-37.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
特殊儿童的教育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他们在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会有所影响。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同时加强他们的教育能够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殊教育要从小开始,尤其是语文,语文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强大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内心的巨人。语文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学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特殊教育是针对一些特殊儿童所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其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针对不同情况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考虑到每个儿童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个性化差异,通过特殊教育使这些儿童能够达到增长知识、锻炼技能、完善人格的目的,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特殊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特殊教育的课堂上,网络应用少,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应用有限,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老师有时又不能物尽其用,导致学生很难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创设情境,情境式教学应用不足,由于特殊教育针对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现有的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师讲授的方式单调,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足,没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特殊教育语文教学面临问题
网络化教学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重点学校会有比较先进的数量较多的机器,而发展相对落后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配置也较低,学生不容易上手,以后到社会上也几乎不用,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这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发展,而且还可能造成特殊儿童的自卑心理,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
特殊教育教学理论不够丰富,相比大众教育,特殊教育由于针对的学生数量少,学生的情况复杂,更多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因此针对特殊教育的教育学理论远远不如针对大众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程度深,教学手段和课堂设计丰富。难以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针对性教学,有一些学生由于先天性缺陷,对教师同样的授课形式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理解程度低,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或者对课程本身有很深的抵触情绪,尤其语文学习很多时候要求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形成形象化的感知和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引导式教学。
二、小学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对策分析
通过宏观调控增加教学设施,丰富网络化教学,改善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应用到网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用处。从理论上重视特殊教育,针对特殊教育的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于聋的儿童就多用文字图片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世界、学到知识;对于哑的儿童就可以进行正常化的大众化教育,但要让他们把想法及时记录下来,锻炼他们的思维;对于智力低下的儿童老师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进行知识点的强化,让学生有最基本的社会认知。最好是将不同的特殊儿童进行分班分组教育,这样教学负担不大,老师也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丰富教学理论采用情境化教学,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存在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明白自己和正常儿童并没有差太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而不是通过语言来创设情境,特殊儿童对感官有着更好的领悟,因此老师也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用身体去感受课文中所讲授的知识。通过图片,食物,文字,甚至还原现场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达成共鸣。老师也可以请同年级的正常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特殊儿童感受到自己于正常学生并没有太大差距,减少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距离和隔阂,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在特殊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发展,更好地获取知识,也更容易融入社会。
老师要格外注意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感找一些励志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特殊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对于语文的教学老师要通过多媒体和情境设计等方式更好地加强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让特殊儿童也感受到语文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萍.《特殊教育中专聋生语文阅读教材选编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07,6,21
[2]徐卫东.《撒播心灵的阳光――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黑河教育,2012,12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英语泛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的探讨 试谈审美教育的迫切性 浅谈美育教育的迫切性 财商教育的迫切性探讨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教学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辩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 浅谈在中职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迫切性及建议 基于设计的学习应用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及迫切性 论生命教育在初中教学中渗透的迫切性及针对性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语文教育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影响 对中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佟月华.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0(4):27-30.
[3]杨民.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0(4):31-34.
[4]韦小满.英国的残疾人与全纳性学习[J].现代特殊教育,2001(1):47-48.
[5]张家年,朱晓菊,程君青.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盲区:残疾人群的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6(4):13-15.
一路成长一路歌
有一种责任,叫做守望家园;
有一种信念,叫做永不放弃;
有一种成长,叫做破茧成蝶……
昌乐聋校,这个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聋教育学校曾一度闪耀着特殊教育的辉煌,在九十年代,昌乐聋校已经成为全省特教的标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达·累斯先生曾驻足于此。这里自建校以来,就有一批又一批的聋教育专业教师为聋生的成长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曾几何时,聋哑教育被视为一项专业性极高的教育;曾几何时,聋哑教师那岀神莫化的手语美到让人心醉。但是,随着社会对儿童健康的关注,聋童的出生率及后天因病致残率迅速降低,今天的聋校的老师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尴尬局面:聋生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教育该走向何方?
是守着寥寥聋生熬天混日?还是另辟蹊径,自我变革?
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2012年,昌乐聋校毅然选择了学校发展转型这条道路:确定了“做强聋教育、做大智障教育、做好自闭教育”的发展思路。然而要实现这样的一种变革,学校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教师的专业化。
是呀,虽同为特教领域,但聋教育与智障教育、自闭教育仍有很大区别,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课堂教育教学规律等等,对于这些从踏上岗位之初便从事聋教育专业的教师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在困难面前,聋校的领导老师们没有退缩,在需要面前,县教研室的领导们给予了亲切的指导和帮助。为了让教师提高专业理论知识,2012年——2013年,学校连续两年开展以“书香溢校园,读书伴成长”为主题的专项科研活动,刑同渊教授著写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房军民讲授著写的《特殊教育学校实用培智教学法》、王伊友教授著写的《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及发展模式》等必读书目成为教师们每日研读的功课。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开展了读书辩论赛、专业理论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会、专家网上论坛等活动,丰富的活动、热烈的争论、会心的交流激发了老师对知识的渴求,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学习研究氛围中,奠定了教师们对智障学生和自闭症学生教育的理论基础。
“凡事预则立”,2013年,在教科研的推动下,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团队,由此,学校开设了第一个智障班和全县第一个自闭症班,分别由教科室主任和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从理论走向实战,也就意味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真正落地生花,为结出丰硕的果实,学校不断完善教科研队伍,组织骨干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程教学任务,并由这些教师成立了智障教学研究和自闭症教学研究小组,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教育进行实践探究,学校关于智障和自闭症领域教学的科研工作在群策群力中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因爱而教,因教而研”,当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升腾在每个老师的心中,以教科研助力成长便是教师们的一种主动追求。根据学生实际,学校确立了“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课堂教学研究”三大研究科题,专人负责,分组实施,交叉进行,教研组的老师们白天实践操作,晚上翻阅资料,到兄弟学校学习观摩,请专家来校指导……,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教师们逐渐研究出了对智障学生以生活化教育进行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由此,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纳育人”的四全育人策略,在这里,每一个环节都蕴含教育的意义和契机,每一个场景都是教育的实战场地,每一个教职工都是教育的施教者,“四全”育人策略是学校教科研深入实施的成果,更是特教人对特殊儿童的心血凝聚,它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了适于智障儿童成长的教育,引起了潍坊市教育局领导的积极关注。
随着教科研的深入,聋校对智障学生和自闭学生的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2014年,智障学生已经扩展为三个班级,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4%,自闭症学生达到六人。当这类学生的教育教学走向了正规,老师们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智力残疾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为他们的将来负责呢?在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对课堂改革的思索在聋校教师们的心中酝酿开来。14年5月,在生机勃发的春天,借势县优质课评选,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也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了,在众多优秀的课堂中,从幼儿园调来的一位年轻教师的音乐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位老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大胆的表现自我,这节课生动有趣,智障学生爱唱歌、喜欢音乐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在师生互动中,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场听课的县教研室刘学梅老师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节课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春天的大门,老师们发现趣味化的情景教学更容易引起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教研组们请进县教研室领导及专家反复探讨论证,教师们课堂上不断的进行实践尝试,一次次成功,一次次争执,一次次喜悦,一次次思索,公开课上了无数次,教研组办公室常常灯火通明,教研室刘学梅老师专门来校盯课两周,就是这样的一种教科研精神,终于破解了智障学生课堂教学难题,形成了聋校针对智障学生实施的“基于生命 整合资源 灵动课堂”的特色课堂,课堂以尊重生命潜能为基本价值观,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家长社区资源、生活环境资源、课程教育资源,让智障学生的课堂充满灵活、灵气、灵巧、灵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心、动情中获得身心发展。在这一理念的实施中,智障班和自闭症的课堂“活”了起来,餐厅寝室是生活的课堂,区域活动是体验的课堂,社区实践是社会的课堂,在这里,我们淡化了生活和课堂、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的区别,形成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
深入细致的科研为聋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三年来,在校学生从二十几人上升到了近百人;2014年,学校在潍坊市特殊教育学校点评中,其教育内涵获得了领导的肯定;由智障学生和聋哑学生共同演绎的舞蹈《组诗吟唱》登上了《我是小明星》的决赛舞台,并获得第一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大赛金奖;2015年,聋校自闭症课堂教学在潍坊电视台进行报道,聋校实施的“灵动课堂”被申报为潍坊市特殊教育特色研究项目,3月份,全县特殊教育教学研讨会在聋校召开,教师出示的公开课赢得了县教研室领导刘雪梅老师及来自普通学校教师的高度好评。
一、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发展总趋势
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加劳德特首次对 聋校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此后,各国相继建立 了一些学校、学院和机构,对特殊教育的师资进行职前职后培训。①并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 对师资教育进行改革。近年国内外特殊教育 师资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a)特教教师职 前培养向高学历、专业化方向发展如美国、菲 律宾等;(2)特教师资培养形式、机构多样化; a)特教师资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4)普教特 教师资培养一体化如英国;(5)培训机构与特殊 学校合作化;(6)培训课程综合化、专业化;(7) 特教教师资格和在职培训法制化。
二、特教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研究专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目标和方向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目标的 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 现在更重视特教教师的相关学科知识、专业理 论知识、专业操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及团队 合作能力等的培养。
1.国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目标和方向
国内有些学者对欧美等国的特教师资培 育目标和方向进行了专门研究。我国学者马 庆发研究认为,瑞士特教师资培训重心主要集 中在职业性的培训,如与障碍学生家长的合 作、社会的合作、促进意识及咨询意识等;关键 能力方面的培养,如与不同需求、异常的人打 交道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参与学校发展 的能力等;与此同时,未来特教师资的学习能 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己成为瑞士特教师资培 养的重心转移。②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 制定了知识和技能标准,强调“以教育对象为 中心,以理论为先导,以实用性为原则,以学校 为纽带,以促进学生发展、与社会融合为目 的”。?英国经过培训的特教教师要具备“鉴别课堂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能力,并具有 能够给予他们特殊教育的能力;掌握针对能 力、行为、社会背景不同的学生各科教学所需 要的技能和方法。”?使普通师资培养特殊化, 特殊师资培养普通化。赵斌等人还认为,澳大 利亚重在培训直接从事各类残疾儿童教育的 特教师资。?综观各国,在强调专业理论指导 的同时,更强调理论内化后的各种能力等。
2.国内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目标
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关于加强特殊教 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02年 左右使80%以上的教师达到大学专科毕业程 度,10%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程度;培养若 干名特殊教育专家。? 2001年全国第三次特殊 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教育部将制定特殊教育教 师资格条件,建立特殊教育专业高等自学考试 制度;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求高 等师范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要努力培养特殊 教育高层次人才等。?除此以外,一些学者对 此也作了大量研究。杨晓等人认为,中国的特 殊教育师资培育目标应为:培养有重点倾向 (按障碍类型划分)的特殊教育师资,使其具有 关于特殊教育的理念与满足课堂上学生特殊 需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和形成具有从事特殊 学生培养的各种关键能力,如与不同需求、异 常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诊断残疾学生障碍程度 与己有学习程度的能力等。具有对一些富有 争议的特殊教育事项作出反思并加以改进的 意识与能力。⑧马庆发也认为,特殊教育具体 目标的多元性取向,勾勒出特殊教育师资培育 的目标重心在于:培养掌握拟订一般教育目标 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拟订特殊教育目标的功 能性的、个性化的、专业化的并适应个别差异的能力。⑨张文京还认为,一个专业只有明确 了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双方才有方向,才有 自己的定位。[⑨马庆发: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比较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3月一?张文京:高师特教通识师资的养成性教育,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0月。] [华国栋:小学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华*出版社20C年3]这些足以表明我国特教师资培 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它己不仅仅是学者研究的焦点,更是国家关注 的重点。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模式研究
在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进程中,各国的特 教师资培育模式出现了多层次、多类别、一体 化和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综观众多学者的 研究,可以把当今的培育模式概括为两大类: 职前培养模式;职后培训模式。
1.职前培养模式
从发展过程看,特教师资职前培养正在由 封闭式、定向型师资培养向开放式、非定向型 师资培养模式转变,同时体现出学历的多层次 性、专业的多类别性和普教特教师资培养一体 化趋势。
(1)中等学历培养模式(“专门化”或“定向” 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侧重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能使 学生较快进入临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长 于设计并完成单课课堂教学,具有学科教学能 力(张文京,2002)。如我国中等特殊教育师范 学校和部分普通师范学校特殊班直接招收初 中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各类特殊学校、特殊 班担任教师或负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辅导 工作(赵斌,2000)。瑞士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 养机构,招收持有小学、幼儿园任教证书及手 工业或家政任教资格的教师以及高中毕业生, 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特殊学校和小班或全纳 性学校任教资格证书或从事语言矫正、精神疗 法领域的工作。(马庆发,2000)。上述模式虽 然注重了特教师资的方法能力,但培养出的师 资教育教学理论广度不足,教育观念、教育判 断力及把握完整、系统的教学活动能力有限 (张文京,2002)。因而该种模式正逐步为大专或大学学历培养模式所替代。
(2)高等学历培养模式(“非定向”培养模 式)
高等学历培养模式是在综合性大学设特 教学院或师范大学设特教系培养高等学历的 特教师资,是众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之一。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出的师资具有较强的 教育心理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特殊教育 观,较能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方 向感、判断力较佳涨文京,2002)。如我国。此 外,瑞士的一些大学也设置教育学、特殊教育 学、心理学和医学等专业为特殊教育培养师 资。菲律宾的大学则培养具有理学学士学位 且修过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教师资(马庆发, 2002)。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师资虽然具有系统 的理论知识,但临床实践不足,基本功不足,进 入教育教学实践需较长时间。因此,各国都在 探索进行改革,积极増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或开 办临床学校,以期培养学生的实作能力。
(3)叠加法”培养模式
此种职前培养模式是在普通教育师资培 育的基础上,补充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和分 门别类的特殊教育能力。这种模式的代表主 要是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澳大利亚从事 各种特殊教育的教师都须受高等教育和师范 教育,在已经具有教师资格的基础上接受特殊 教育的专业培训,且更注重实践培训和实践锻 炼(赵斌,2000)。在美国,要成为特殊教育教 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后,经特殊教育课程培训, 获得特殊教育专业资格才能担任特教教师(顾 定倩,1999)。俄罗斯也用这种模式培养盲、聋、 智力落后教育、言语矫正四个专业特教师资。1 此模式既注重了普通教育的知识、能力,又重 视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方 向更明确,培养更具针对性、专业化,体现出一 种“大特殊教育”的观念,它将成为今后特教师资培养的主流模式。
2.职后培训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多种多样的模式 和途径对特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呈现出培育 机构的多元化、开放化的特征。
(1)短期非学历培训
综观历史,各个国家各种机构如大学、师 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特殊学校以及一 些民间特殊教育专业团体纷纷采用短期非学 历培训形式对特教师资进行培训。如英国除 了长期培训(正规学历培训)就是短期培训,其 主要培训课程目标是提高技能和拓展专业知 识(马庆发,2002)。澳大利亚对特教师资的培 训多是对己经具有教师资格的学员进行各类 短期培训,并重视加强实践培训(赵斌,2000)。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规定:特殊教 育教师每年最少要参加25小时的有关其专业 领域的继续教育,以对知识进行周期性的更新 (顾定倩,1999)。马庆发认为,这种在职培训和 继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用性和先 进性。
(2)长期函授学历培训
这种模式是针对低学历不能适应时 展的特教教师的,通过这种培训来提升低学历 特教教师的理论知识、,改变其教学理念,提高 其研究、应用能力。我国华东师范大学于1997 年开始试行这一模式,为上海市培训专升本的 在职特教师资。2日本规定,在职特教教师从 教5年以上且有3年以上特殊教育经验者参加 长期进修可以获得专科教师任职资格。一?
除了上述模式以外,特教教师在职培训还 出现一些新的模式,如美国校本培训模式;英 国的特殊学校与大学的合作培训模式;德国的 网络培训模式(郄海霞,2003)。日本出现短期 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山口薰,1996)。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特教师资的培育模式 上还存在不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脱离; 职前培养缺乏实作性;职后培训缺乏连续性、 针对性和实用性、研究性和专业性等。因此, 我国的特教师资在职培训应借鉴国外成功的 经验,将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校本培训、网络 培训、特校与大学的合作培训以及自我培训等 模式纳入我们的研究。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课程和内容研
究随着特教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特教教 师的知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单一的教 学知识向诊断、评估鉴定、设计方案、教育和研 究等综合性知识结构发展。而特教教师的知 识主要是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获得的,其 丰富性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 职后培训的课程设置上。
1.课程导向模式和内容
马庆发研究认为,世界特教师资培育课程 一般可归为五种导向模式:(1)能力本位导向的 课程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能力和专业能 力。(2)任职资格证书导向模式:通常由国家或 专业协会指定(如美国的标准要求)。(3)教师 教育一体化导向的课程模式:其内容由两种不 同的形式组成,前者课程强调系统性,后者课 程强调拓展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如英国)。(4) 儿童本位导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除了一般规 定之外,加大治疗和矫正、运动体验和运动行 为的课程功能。(5)知识和技能并重导向课程 模式,该课程可理解为:知识的基础促进能力 的发展,能力或专业发展依赖理论的支持,使 教师从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处在一种自 觉的、主动的状态,可以应变各种情况的水平 上,如俄罗斯、瑞士的课程框架(马庆发,2002)。
2.课程结构模式和内容
不同的国家其特教师资培育的课程结构 也不尽相同。华国栋指出,俄罗斯在课程设置 上采用师范类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特教师资培育课 程体现出综合化倾向,即不再专为某一种特殊学生开设课程,而是针对某一类障碍开设课 程。英国的课程结构是学科专业课程+特殊 教育专业课程(华国栋,2001)。赵斌研究认为, 澳大利亚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课程依据对象 来决定,其内容有极强的针对性,除一般的教 育、教学基本理论及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外, 更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职业技术课程。
上述的课程模式和内容,呈现出这样一种 趋势:国外的课程越来越注重培养特教教师的 素质;弹性越来越大;综合性和针对性、专业性 和实用性越来越强。这正是我国特教师资职 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不足的地方,它将为我国 特教师资培养培训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法制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