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2: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

篇(1)

要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哪些学校最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肯定是执牛耳者。要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牌专业是什么,当属国际经贸。很多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不知道除了教材外,应该读哪些专业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洪教授为同学推荐了七本必读书。

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是对当时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经验的总结、描述,吸收了当时比较主要的经济学的思想理论,但他是批判性地吸收,并不是完全照搬别人的,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做了比较系统的描述。这本书在经济学的地位很高,被称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作为入门书来说,大家需要读《国富论》,虽然它的写作年代已久远,但是对现在来说,很多方面仍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阅读,可以启发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本书,大家可以了解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如果说只推荐一本本专业的必读书,那也当属《国富论》了。

第二本是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的地位也非常高,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书中提了很多概念和思想,比如比较成本学说、货币理论等,比较成本学说成为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的讨论基础,货币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形成自由贸易思维,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好地掌握后来蓬勃发展的自由贸易学说。

第三本是罗纳德?麦金农的《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麦金农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这本书主要介绍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工业快速发展,出口快速扩张,成为实现经济成就的主要推动力。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东亚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原因,了解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第四本是伯纳德?霍克曼和迈克尔?考斯泰基写的《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这本书可读性很强,讲的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结构以及潜在的影响。我们知道世界贸易组织是二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它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对现在的全球贸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了多边规则。虽然现在面临一些问题,但还是起到支柱性的作用。我国也一直强调多边的重要性,对我国来说,世界贸易组织其实还有些特殊的意义。理解该组织的范围和相关性相当重要,对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商业管理和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第五本是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的《现代自由贸易》,讲的是自由贸易与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和穷国的贫困,以及自由贸易的现代走向,商品和服务贸易与美元贸易的差异等内容。巴格瓦蒂是现在自由经济学派的权威,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国际贸易、福利经济学和财政学等,是国际贸易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现代贸易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较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很多思想对于现在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保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读这些对我们了解中国、了解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书适合大一大二的学生看,下面的两本书更适合大三大四的学生看,如果一开始就看下面这两本的话会比较吃力。

第六本是保罗?克鲁格曼的《流行的国际主义》。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实证研究。通过阅读此书,有助于大家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了解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应用,非常适合大三大四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其中实证分析方法和手段也值得学生借鉴。

第七本是蒙代尔的《汇率与最优货币区》。20世纪宏观经济政策革命的核心是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以及对过去认为正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组合的怀疑,现在很多时候看一些传统的政策组合,其实是有些问题的。有一定国际贸易学基础的学生看了此书之后,能够加深对国际货币理论与政策的理解,领略精妙的经济学思想。

以上这些书是比较经典的,知识也是比较传统、基础的,如果想获得国贸方面最新的知识,可以多多关注WTO(世界贸易组织)网站、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网站及出版物,比如《世界投资报告》,它的影响非常大。还可以关注世界银行以及美国的一些智库,其中很多东西都是最新的。还可以看一些专业性的期刊,比如英国的《经济学人》,美国的《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都有利于大家跟进、了解最新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

篇(2)

关键词:贸易;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关系

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致使污染曲线下降。换言之,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那么,是否可以验证经济增长促进环境改善的真实性呢。事实证明,通过实施合理的市场机制,能够处理好一部分的环境问题。比如,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升,那么人们更愿意花高价去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为了占据绿色产品市场份额,也会革新生产技术,通过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来减小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只有最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才主张,要想把市场力量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去,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性的干预措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这种冲突正好形成了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1.国际贸易促进环境改善

首先,由于贸易体系具有开放性,因而其能够对全球各地的资源起到合理的配置作用。如果资源水平一样,那么开放的贸易体系就占据一定的优势,能够增加更多财富。根据以往传统的贸易理论观点,不管是从绝对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其具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贸易之后的福利提升的幅度较大。国际贸易跟国内贸易相比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其能为我们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各个参与国家的居民赚取到更多的收入。当人们的收入见涨后,根据库兹涅滋有关理论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善,收入也会增加。因此,可以这么说,贸易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多财富。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那么他们会更加注重环境的质量,也会更有能力为保护环境而付出,如此,环境质量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压力得到减轻。其次,随着国际贸易的推行,国际分工程度增加,使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这样也会节约环保技术使用的均摊成本,用于环境改善的成本也会降低。若贸易不存在,那么这个国家的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再次,如果一个国家推行开放的贸易体系,随着其持续的发展,环保新技术得到研发和提升,随着其在各个国家的推行和使用,环境恶劣的地区的状况得到改善。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导致科学技术的流动量增大,速度增加。这样对发展中国家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国家就可以通过开放性的贸易体系来改善环境恶化的情况,将库兹涅滋环境曲线的形成机制和形状进行变化,提前到达该曲线的转折点。图为库兹涅滋环境曲线。

2.环境保护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开拓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对环保产品产生了更高的追求,从客观上来讲,环境质量的改善是能够使国家的生产更加清洁化的,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实现产品结构的“绿化”,促进绿色GDP的增长。与此同时,为国际贸易所交换的商品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只有拓展国际贸易的内容,转变交换方式来提高国际贸易的可持续性。

三、实施环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影响的经济分析

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可发现,环境保护对于企业的生产和价格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微观领域的改变会导致宏观领域的改变,比如会导致宏观的资源配置、贸易方式和贸易条件等的改变。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来,一个国家的环境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收入造成一些负面作用。这是因为环境成本的内化使得企业的竞争加剧,甚至导致整个产业环境的改变。如此一来,国内的商品会被价格更具优势的进口商品所取代,进而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水平降低。除此之外,如果需求和收入发生改变,由此导致的放大效益更加突出,最后可能减小国内收入总量和进口量。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发现其中的原因是环境政策的严格执行的结果。

2.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由贸易理论可知,一个国家要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那么其技术要素是要求得到体现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技术优势要能使其生产成本降到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水平,而且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或者说该国家的某种特有的资源极其丰富,那么这个国家的贸易竞争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环境政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从目前的情况来观察,可发现,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并不高。况且,在不同的行业,其所承担的成本的差异也较大。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在生产总成本中,污染控制成本实际上是很低的。在环境政策被执行之后,污染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会降低。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在环境敏感型产业中,环境保护的影响是不利的。

3.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进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当商品价格变化,那么贸易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使用环境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可发现环境税收比环境规章的经济效率要高一些。事证明,环境税的实施,使得管理的成本降低。对进口的生产部分进行分析,可发现生产税的征收对生产与消费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总之,环境政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一定程度的扭曲。

四、小结

由于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差异,外部成本内化差异在产品价格上的表现也会更加突出,这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年鉴.我国GDP的增长.2010.

[2]薛荣久.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问题[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3]国家统计年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指标居世界的位次.2010.

[4]曲如晓.环境政策的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

[5]李仲周.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6]范柏乃,毛晓苔,王双.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2003年[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7]高峰,范炳全,王金田.我国进出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篇(3)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5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1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以1990年为100,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86上升到107;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货物与服务)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3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1980-1981年的6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种。4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5国际贸易趋同化。它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贸易合同标准化。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三)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2地区性经贸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将演变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3金融市场迅猛扩大。到1995年,外汇交易额已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国际信息的网络化,外汇市场的资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四)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新支点。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额与年均国际贸易额的比例在缩小,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为41,14571亿美元;同期,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56535亿美元,二者之比为160∶1,差距进一步缩小。1991-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

第二,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55578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46824亿美元。同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45005亿美元增长到2,94732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932%下降到849%;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51469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从1,41930亿美元增长到3,4922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从1,16744亿美元增长到2,08226亿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中的比重从822%下降到596%;发展中国家从24736亿美元增长到1,28741亿美元,所占比重从174%上升到369%。第叁,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并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发达国家中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1995年,德国、法国、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国家占当年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3%。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1985-1995年,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国际借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权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增加为9534亿美元,1995年增加为12,584亿美元。与外国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少数新兴市场国家,1995年亚洲就占了流向新兴市场的外国证券股权投资净流量的53%。此外,外国证券股权投资的来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这种投资35%以上来自美国,15%来自日本,11%来自英国。近几年来,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也向新兴国家进行这种投资。第五,投上日程。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签署这种条约1330个,涉及162个国家,在5年里条约数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国政府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个国家的112项立法变化中,106项属于趋于自由化或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立法。国际社会为达成国际性的投资协议开始行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的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出现通过协商建立一个综合性多边国际直接投资框架的行动,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对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已达成协议。

(五)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第叁,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年到1995年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以协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强联合。1995年缔结了近4600项这样的协定,而1990年只有1769项。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第四,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现了无国界经济。

(六)经贸文化、人才出现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形成。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国际人"战略。他们认为,国际人应具备以下10个基本条件:积极肯干,但是不蛮干;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行动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适应并爱上异国他乡;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此外,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衡量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权益的概念与统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

1.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

2.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到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

(二)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1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2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3变被动接受经济全球化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4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以邻为壑的措施,已开始由自我保护的工具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其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促进双方的经贸发展,取得"双赢"。

(三)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

(四)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20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新贸易理论将产品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工业组织理论引进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它仍然假定企业只在某一个区位生产商品和服务,将对外直接投资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各类贸易流动,但仍是以单个企业为依据的投资分析,未推广到国家层次。8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产品增值链活动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生产加工。在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

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再分为上游生产(中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所有这些行为都被假定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由于总部服务的运输成本极低,企业可以将生产行为从总部分离出去,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将某些生产行为集中在某一区位。在贸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两国均衡框架,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企业在两个国家进行活动时,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母国进行,但其实际生产或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纵向一体化),或者既安排在国内,又安排在国外进行(横向一体化)。因此,现在的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质量进行竞争,而且还通过生产的组织进行竞争。这些理论模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国内、国际经营企业的总格局。这一问题属于理论分析中的国际化生产部分。一旦国际化生产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国际贸易的格局便随之确定。贸易与投资理论的一体化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五)经济全球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叁,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2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来源于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各国的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之都有相应的条款和协定。在国际贸易局限于产业间和投资不普遍的情况下,按原产地进行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贸易国的贸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按原产地统计则会出现两种误差。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经营,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按价值链、资本所有,理应属于母国,但却计入东道国的贸易统计。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

(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资本外投。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第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改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在加剧。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在拉大。1965年,七个主要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世界最贫困国家的20倍,1995年扩大到39倍。

篇(4)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经济效益 分析

一、前言

21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仍呈现着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视,进而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采取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途径来实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以下就是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的浅析,望其能为我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致使我国在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能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概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力推动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方面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外贸易甚至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对于此现象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在产品生产方面,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导致我国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引进而来,因而生产率较低。因此,促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引进来的产品比走出去的产品要更多,致使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第二,由于我国商品结构的设置不符合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了限制了其健康的发展。因而,我国应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发展放到我国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以便促使其能带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1]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

为了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首先,我国相关部门应针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有利的条件。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具体的作用的方向尚未得到有效的统一。部分人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即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例如,部分专业学者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而证明了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的销售带动经济的增长,并同时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部分人认为对外贸易只是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并无因果关系,有专家学者在发表观点的过程中利用了各种方法估计出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而间接地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必然会从中找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2]

四、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

在传统的对外贸易活动中,进出口结构的设置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增长需求。因而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必须从优化进出口结构入手。在优化进出口结构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传统进出口结构中只注重产品引进来的贸易形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以便为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在优化进出口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扩大,以便满足社会发展对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时,也应采取相应的途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避免其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服务质量。对于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律机制,进而实现限制不符合对外贸易要求的产品的出口。第三,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过程中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便促使我国部分企业在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能通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并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对外贸易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在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转变政府的职能,促使政府在职能转变后能为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政府职能转变后首先可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树立一个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进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高相关企业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并致使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升上。其次,转变政府职能,也可对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利的条件,并推动企业逐渐向股份制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并间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再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促使企业为了顺应时代的进步而加强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因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也要求企业在经济核算的过程中要更为谨慎认真,并在节约开支的基础上对加强核算能力,为我国对外贸易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3]

(三)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

就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导向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效战略,但是由于在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数量存在着一定差异的问题,因而致使该战略的实施无法促使我国在对外贸易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应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现状来说,实施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平衡型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我国的资源、资本和技术现状进行分析,以便确保在战略实施之前可以对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有助于平衡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能落到实处。其次,在实施平衡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应合理运用国外的资源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增长的策略,促使我国国际经济日益增长的环境下,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加强。[4]

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从而促使我国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结论

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于此现象的发生,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有效利用我国的相关资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提升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在制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增长的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战略的实施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其次,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应突出我国贸易发展中的特点,以便吸引国际投资,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竞争力的同时,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菲.中国对外贸易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03):112-114.

[2] 黄丽萍.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1,16(09):213-215.

篇(5)

[关键词] 物流成本; 出口商品; 竞争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58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03- 01

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口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9.6%,进口年均增长24%。然而 ,受到多种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如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荒”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国际原材料价格攀升及国家政策调控等, 我国出口产品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减弱,出口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持和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中,物流成本的影响与作用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物流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企业、行业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密切相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成本一直偏高。降低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如下:

(1)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物流成本一般是指在货物自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耗费的物流成本的总和。由于对外贸易的物流时间、距离都较长,所以物流成本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成本之一。目前靠降低原材料消耗、劳动力成本或大力提高制造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已较为困难。物流成本下降空间较大,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一个有效且重要的途径。

(2)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几乎可视为同时产生的,国际物流从诞生开始到今天的完善和成熟,离不开国际贸易的作用,但是国际物流的不断完善也从一个侧面促进国际贸易。当更加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建立起来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贸易也达到了极致。

(3)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对外贸易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这时产品竞争已经转化成为成本的竞争。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是所有跨国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他们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就是实现全球采购,将原材料、加工、运输成本统一核算。这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这种寻求高效率的物流途径是对外贸易发展、盈利必须采取的手段。所以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是保证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2 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对国际贸易企业来说,由于实际物流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常用的降低国际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成本。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的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2) 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是减少物流成本的根本措施。它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损失。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额。

(3) 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进行,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 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水平较低,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物流逐渐被重视的今天,改进物流管理方法,降低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对出口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物流成本对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还将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一个层次。

注:本文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莱芜轻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莱芜轻纺产品进出口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结题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敏. 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林青. 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

[3] 杨长春.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 国际贸易,2007(10).

[4] 杨长春. 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篇(6)

关键词:国际化;多元化;网络

一、会计的国际化

在经济与知识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将更加的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将是必然,而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的要求,作为“国际性的商业语言”会计必然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统一到国际化的会计体系之中,而如今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概念,是国家进入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市场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会计向国际会计体系靠拢是要求,国际化会计体系是各国会计沟通,协调的结果。

二、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而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人心所向,任何企业和国家都不能在闭关锁国的策略指向下繁荣昌盛,在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投资、生产、筹资、贸易、技术、潜在能源等在经济与政治的合作中日益紧密。

2.国际经济发展需要会计国际化,国际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在经济谈判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对方的财务状况做出调查与了解。而这就需要专业会计人员做出统计分析,因此会计国际化是必然的。

3.国际资本的流动已然加速,这更加要求企业掌握精通会计的人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掌握先机,为企业谋得发展与生存。而会计人才则必须与国际会计体系接轨。才能使决策者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

4.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协调需要会计国际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各国本土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都需要国际化的会计人才来与各方协调。

5.随着多元化、全球化的经济贸易活动与国际资金流动,则需要会计职业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这对降低国际服务成本,避免可能的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缩小各国会计差异建立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是有利的。

三、会计国际化的内容

一是在财务会计体系的制定、修改、完善过程中,应与国际常用的内容统一从而我国会计能在国际经济贸易上发挥作用。二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应与国际的企业会计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借鉴,在发展会计国际化的同时应注意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切不可一味地追求与国际接轨弃其所有而使得得不偿失,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保留自己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因我国经济市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而公有制的经济市场决定了所有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以维护国家的利益,这使得我国会计国际化必须保留一些我们特有的特色。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关系到各国与各企业的利益关键元素之一。

四、网络会计

现今网络发展迅猛,网络各种交易也层出不穷,而网络会计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会计的新兴领域,它随着网络经济改变生产与变革而出现,它兴起是网络的发展而孕育而生,因此它的兴起与发展必然趋势。如今的网络已发展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衍生品,而这就产生了及众多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再加上税务机关、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在这复杂各方中就需要有一种机构来维持各方的利益——网络会计对各方进行财政的调查分析而给出各方准确的数据。

五、会计的大方向发展

企业财务会计发展方向应是多元化的、全球化的。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企业的经济发展是多方向的,这就要求企业对多方的财政、负债、经济效益、未来效益做出评估。这就要求企业要掌握能懂得各方商业语言的机构——企业财务会计,这样企业才能均衡各方利益,为自己谋的生存之道。企业财会在当今的企业之中应是多元化的,在国际上是统一化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展。但这也要求企业对财务会计管理进行改革、完善使企业财务会计能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企业财务会计的大方向发展是企业多元化,国际统一化。企业财务会计国际统一化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实现更大的利益,这就要求“国际性的商业语言统一”所以关于这套语言的规定与流程就应该有一定的规则——国际会计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使合作双方财政透明化,使各国企业、国家充分了解合作双方,促进合作长远发展使双方紧密相连,更可以全球经济贸易发展。

六、会计的细分方向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财务会计也出现了新兴分支——网络会计,网络会计将是会计发展趋向中的重要分支。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而电子商务成为现今主要方式,且企业已越来越离不开电子商务。另外,采用电子方式管理和信息采集的企业以越来越多,使其实现企业数字化,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后虚拟企业与新的企业形式出现,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方向和目标。由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使其对企业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会计就是这次变革的产物。通过对企业的各种交易和各项资金的确认,对网络会计来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为网络会计是依靠网络而生存的。网络会计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由于经济的复杂性网络会计是不能取代传统会计的。因此网络会计需要对自身明确的定位,保证自身的长久发展。

七、结束语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人才是分不开的,因此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就要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高素质与高水准的道德水平队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之相关的部门需尽快地制定财务会计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质量。另外,对于财务会计发展趋向,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发展战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崔爱国 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博,冷亚男.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优势结合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07):147-149.

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互联网;国际经济;贸易

一、网络经济的特点和目前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

可概括为:成本低下、高效率、覆盖面广、发展速度快、管理层面弱、高风险。在网络经济下,买卖双方之间突破时间和国家的限制通过网络来寻找客户,完成国际贸易交易,无中介费用、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操作简单标准化,处理速度快,高体验,形成经济社会全球化形态。中国在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兴起、进出口贸易的顺差,中国在贸易收支上保持快速增长,国际环境略有改善,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

二、网络经济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有利影响

网络经济大大的缩小了中国与其他国之间因为距离而产生的问题,并从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管理方面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1)网络经济的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主旋律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在国际安全论坛上提出“网络竞争的重要性已经超核竞争”后。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办公、理财都可以通过一台电脑或者平板达成跨国际的交流沟通,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我们完成一次国际贸易需要满世界带着货币跑,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付。促进经济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出了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幅提高了生产率。

(2)网络经济加快了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扩宽了中国原本贸易地区的范围

为了使之发挥其最大限度的作用,网络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与经济结合在一起。古代有丝绸之路,现在我们有一带一路。一个国家仅仅依靠自身的消费来提高经济增长是极为有限的,凯恩斯提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就是向我们阐述了必须要把消费、投资、出口相结合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世界是一个圈,它把国家与国家都联系在一起,网络经济在最大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投资领域以及投资渠道,在出口本国过剩的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在他国家投资建厂,实现我国的“走出去”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网络经济完善国际贸易的秩序,大幅度的提高了中国国际贸易的水平

自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强调信息、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的重要性,开始不断强化这一类生产要素,例如,信息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制度,逐步提高了我们从一开始对国际贸易的要求,从而走上了一条国际大道,与时俱进,融入国际大环境中。

(4)网络经济大大的增大了中国国际贸易的经济规模

在一定的限度内,经济规模增加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大规模的生产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本设备和自动化生产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经济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分工和专业化也大幅度的被淡化了,减少了网络建设成本;信息的传递成本;信息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打破贸易分工的限制,被联接经济性替代了,相互介入。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与企业间集聚在一起,形成贸易经济圈,利用共通生产要素,减低成本,创造乘数效应,进行复合生产或联合生产。

(5)网络经济形成中国国际贸易的新经济体

“作为提高生产率、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起的作用是明确的”。在2012年5月世行报告中,根据1990年的购买力平价测算,中国在1990年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0%及以下,但到2010年就升至20%左右。在互联网金融中,就以余额宝为例,到2014年这一季度末,其总规模已达到5412.75亿元,这使天弘基金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收益高、利率高让市场参与者变得更为平民化、大众化。国际贸易市场所产生的收益将更有益于普通人民。

2.不利影响

在2013年我国网民由于网络安全所造成的损失,估计已达到1491.5亿元。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会有很多关于语言、文化、观点的摩擦,需要我们去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从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1)国际信息不对称和商业间信誉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萧琛指出“网络经济依赖于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和国际社会”,网络的交易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不是面对面,交往和交易只能由诚信来维系。我国信息共享程度低,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通常贸易人员依据通常的价格、质量进行比对,调查对方公司资信,从而决定自己是否下订单,但难免还是会导致误差,加大了购买后产品退换货物的麻烦,致使我们加大了时间和成本上的花费。

(2)人力资源短缺,质量水平低

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根本,具有新兴信息观念和新型网络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的中坚力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不够高;对于企业间的管理观念相对来说要落后一些,每个企业中缺乏有效的鼓励机制,因此会导致人才流失。网络仅可以完成信息流与资金流之间的问题,但是国际贸易完整的过程必须要有物流的配合,才可以完成,需要大量的物流管理人员,并且网络建立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人才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于网络经济人才的竞争也会愈发的激烈,这将对网络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不完善的基础建设

一项国际贸易的完成需要涉及到货物、物流、销售、售后服务管理等多方面信息,都是建立在健全的基础设施之上。中国现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各个地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尤其是通信网建设的基础设备,“宽带不宽”,上网资费过高,制约着网络经济对中国国际贸易。在一些重要领域国家实行国家垄断政策,这些都将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4)经济结构不对称的问题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一、二产业的“中国制造”仍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中国创造”所占比重较小,网络化改造进程慢,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5)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电汇在国际贸易中相对来说是最为简便的支付方式,要在网络上进行支付就需要网上银行。现在我国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技术普遍较低,安全性也不高,各个银行网络之间的交流也是相对的闭塞,因此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重任,就无法实现在网络上实现交易。

三、网络时代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在针对上述情况所产生的问题,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才能有效发挥网络经济对中国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走开放性道路,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GDP一直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处于顺差,创造属于中国的神话。广大中国企业在全球国际贸易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了斗志斗勇的竞争,想在众多国际化企业之中脱颖而出。首先,我们正确对待网络经济,与时代一同进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有效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同时,我们要形成一个行业的同盟,相互交流信息,降低信息收集、整理费用,将这部分费用用之于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路、增加投资,加强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与我国国际贸易的运行方式牢牢的结合在一起,集中我们广大的智慧积极探讨我国国际贸易与网络经济发展的问题。

其次,在国家政策上,我们要制定正确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有便利合法的保障网络经济,才会使企业敢于利用网络开展国际贸易。《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说过,“为更好地促进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应将信息基础设施摆到同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同样的高度来重视,加大无线和固定宽带投资,积极推进电信改革,打破电信垄断,推动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产业合作”。国际贸易不仅仅需要交通设施的完善和产品的制造,更重要是依赖网络开拓自己贸易板块、改进中国的,结合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网络需求,科学有效的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网络经济规范化并为它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优化偏远地区的通讯设施,接受新观念,提高自我知识面,降低城乡差距,不单纯依靠原材料,要创新提高产品的额外价值,就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并加以完善我国网络建设,结合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用高效有用的政策措施,改进并巩固我国现有的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21世纪缺的是什么?人才。网络经济的发展对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要制定出网络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信息知识,树立科学人才价值观,要求国家创建一支适应于网络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贸易的高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欠发达地区要投入大量资金创造优秀的人才发展环境。在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大教育力度,在必要时候引进国外网络经济人才,并为己所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和方法。在外贸型企业里,建立健全的职工培养计划,全方位打造贸易型人才;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改进考核制度,预防人才的流失。对于人才还不能单靠知识面的广,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实守信是我们与别国交易的重要条件。

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也存在技术和观念问题,这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网银支付是一种创举,便民便国,但是若没有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系统将危害着社会的安定。实施严格的流程控制,完善技术性保护措施,加强信息互通,强化动态监测,舒通损失赔偿渠道,充分有效的借鉴国内外网络经济的运行方式,结合我国企业的上网特点,研究、开发、制定适合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技术安全保障系统,保障我国网络经济的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