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技服务项目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

篇(1)

根据会议议程,我代表科教司向大会简要汇报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情况,就如何做好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思路与具体措施讲几点意见,并对《中国奥委会兴奋剂控制规则》(征求意见稿)做一说明。

一、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

继我国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成为承上启下的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奥运会。为实现既要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又要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锻炼队伍的目标,体育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备战工作,全方位地开展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

(一)基本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悉尼奥运会刚一结束,就开始着手研究、组织科技备战工作,先后下发了《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等文件,从“组织科研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开展科技服务、促进‘科训结合’,加强科技建设、改善科研条件”等三个方面对科技备战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01年,研究制定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重点研究领域实施方案》,确定了11个领域的60个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今后重点攻关课题。几年来,针对备战雅典奥运会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147项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体育总局还制定了国家队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管理办法,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岗位正式列入国家队编制,并发放驻队岗位津贴,从制度上和政策上调动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随队服务的积极性。

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把科技备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许多中心领导和国家队的主、总教练直接参与或主持了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射击射箭、重竞技、小球和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还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成立了专门管理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重竞技和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普遍在所属项目的国家队配备了科研副领队或科技教练。

2001—2004年间,国家体育总局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直接投入经费共计4800万元,近1500人次直接参与了147个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经费投入比上一个周期(1997—2000年)增加了3倍,直接参与人次和组织攻关课题数分别增加了58%和65%。

从2002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逐步为7个国家队训练基地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力量训练、科研测试、体能恢复、医疗康复等器材设备,并在训练局建立了康复中心。2004年,又为国家队配备了一批先进、实用、便携的测试、医疗及训练辅助器材,使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赛前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备战2008年奥运会任务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训练监控、运动心理、运动医学、运动营养、体育信息、体能训练与恢复等6个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项计划实施以来,正在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并将大大提高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能力。

四年来,广大科技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密切合作,深入训练实践,全方位地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为国家队不可或缺的组成人员,为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备战雅典奥运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研、训练“二张皮”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体育科技的攻关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深受运动队欢迎和好评的科技骨干,为深入开展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顾4年来的备战工作,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对科技的需求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空前的,广大科技人员为运动队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也是空前的。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对这次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的评价、肯定和鼓励是空前的,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对体育科技的关注、报道也是空前的。

(二)主要经验

总结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技工作,主要有以下六条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科技工作必须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的实践导向,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训练的紧密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始终坚持了把满足一线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导向,正确处理全面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关系,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立项管理方面,坚持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实践,坚持以国家队和项目管理中心为主确立研究项目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有关程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过程管理方面,在加强中期检查的同时,充分依托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加强对攻关课题的指导、管理、监督,并可根据训练需求的变化对课题及时进行调整,该上的上,该并的并,该停的停。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

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科研攻关项目经费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中心对攻关项目的管理职能和调控力度,制定并逐步完善国家队科研测试、营养、医疗、文化教育等经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提高国家队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第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1999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对所属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目前已基本到位。通过改革,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力量分散、重复投入等问题,科技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研机构的方向和任务更加明确,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工作。

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进一步明确了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方向任务,强化了科研工作面向体育实践的目标导向。把按传统学科专业设置的二级研究室改为按任务领域设置,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有利于统筹安排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

调整、充实后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组建了以为国家队提供医疗保障为主要任务的体育医院,开展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运动性伤病防治,承担了国家队医疗管理、业务培训、组织专家会诊巡诊等任务。改建后的体育医院面貌一新,有利于解决好科研和临床长期脱节等问题,在备战雅典奥运会以及防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68-02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紧密。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总结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途径。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涵义

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概念。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技能教学型等四大类。各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定位不一样,因而社会服务的内容、途径各有侧重。高职院校属技能教学型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途径与高职教育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密不可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因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内容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示范院校要积极地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师资进行培训,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途径探索

2.1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订单班”由学校和公司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公司提供部分教师和实验设备,培养的毕业生全部或大部分输送到合作企业,为企业提供大批“用得着、上手快、留得往”高技能人才。如学校与深圳天音公司合作招生开办“天音班”,与武汉丽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合办“丽岛物业管理班”,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联合开办“富士康SMT工程师”订单班等,每年为合作企业输送上千名优秀的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有11个专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其中航空乘务、动画等专业实行100%“订单式”培养,基本形成了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格局。此外,学校还通过与区域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就业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为双方选择牵线搭桥。

2.2 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先后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红人服饰有限公司、武汉众友科技公司等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曾完成汽车涂漆工艺温度、湿度控制系统技术改造,半导体二级放电管自动测试分送系统,部队军礼服、常服设计等项目。2003年,学校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7年9月,由省政府主办的“湖北省第三届中小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上,学校一次组织了10项技术(项目)参加洽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08年底,学校承担的由中国人民总装备部973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的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子项目“大型激光器特种零部件加工工艺研究”,获得主项目组专家一致好评。目前,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能力,学校一年的科研项目经费已近百万,学校职教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2.3 以“实训中心”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实习实训中心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学校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与企业集团合作共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途径共建实践教学中心,以求充分运用企业工作场所和产学结合或高度仿真的校内生产实训中心。如应用电子技术实训中心、棉纺织实习工厂、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海尔培训服务中心、激光应用技术培训中心等,为学校师生开展科技服务、培养实践技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捐建的SMT生产线,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为世纪同洲科技有限公司试生产读卡器主板等器件,为学生开展岗位针对性实训,取得很好效果。如生物制药专业推出后,学校就积极与李时珍药业集团、中联集团、沃尔药业集团、红桃K药业集团、联合药业集团等达成了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协议。近几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数控技术操作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服装设计与表演大赛上均有斩获,与我校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是分不开的。

2.4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2006年底,学校牵头成立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等三个职业教育集团。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内40多所职业院校和省内外120多家企业齐聚一堂,共商振兴湖北职业教育大计,共谋服务湖北经济发展大业。三个职教集团在已有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以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由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建的校企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随后,学校以此为平台,经常举办企业家联谊会,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为校企、政企间、校校间、企企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如2007年3月,学校和省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组织召开“省信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课题调研座谈会,开展 “省信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课题研究,就我省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各层次人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以创新教育培养机制,培养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推进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为企业和职教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5 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积极开展区域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区域企业职工素质,是直接推进区域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来,学校依托继续教育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各学院办学资源,先后开展了中法・湖北职业教育第二期教师培训、海尔网点经理培训、中铁十一局员工岗前培训、大冶有色金属集团职工企业文化培训、天河机场公共空间管理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建三局职工培训和再就业人员计算机技术培训等多个项目,既增进了与企业的交流,也直接促进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

2.6 引厂进校,积极打造科技工业园

学校在武汉药谷――葛店,购置了大片土地,运用学校的人力、智力、以及生产场地等资源优势,吸引和扶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小企业,到科技工业园办厂创业,以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本规划已获得当地政府以及许多中小企业家、特别是校友中的成功者和创业者的支持。

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和企业对高职的支持不够

从客观上讲,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但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许多学校负债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比如说,高职要生存,必须多招生,而学生太多,学习生活设施都跟不上,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也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因而,他们很难在内地或者说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区域内找到工作,而东南沿海的生产线却不会拒绝他们,那里也就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起点。为此,内地政府或企业应该将眼光看得远一些,舍得出钱改善高职办学条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让这些高职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区域企业的生产岗位,并能逐渐走上关键岗位,那么,劳动者素质高了,企业的腾飞也就指日可待了。

3.2 校企联合比较松散

目前,尽管理论上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高职办学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学校方面“剃头挑子一头热”,区域企业往往认为校企合作只是用工的问题,而现在人力市场上人力资源比较充裕,很多企业都有市场的压力,但他们一般都没有用工的压力,反而,他们往往会觉得校企合作,费时又费力,对他们没好处,因此一般并不热衷。但有远见的企业就不一样,他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愿意为学校实习实训提供方便,甚至愿意抽出人力、物力,支持学校教改和发展,如学校与富士康的合作,他们不但捐设备,帮助培训教师,还愿意派员参与学校教改,甚至每年捐资百万发放富士康奖学金,这些都是因为他把学校看成是他的人力资源库,他把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搬”到了学校,甚至节约了不少人力培训的资金。因此,他们比较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开展深度的融合。

3.3 社会服务内容有待拓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上,而以教师为生力军,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进行的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还没有或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还存在制度欠缺,没有相应的制度去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对企业生产现场一线新技术、新工艺的陌生,对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动向的不了解,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成效不够理想。另外,即使有少量的科技开发服务项目,因为市场上科研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还不完善,致使科技开发项目的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体现。

3.4 教师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因为专业造诣不如一般本科院校教师,而实践经验又不如一般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高职教师科技开发能力比较有限,这也是校企合作往往得不到企业真正热情的一个原因。在这一方面的主要对策还是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供吸引人才的条件,企业也愿意支援一些高技能人才或为高职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帮助,只有师资水平提高了,对企业的发展才说得了话,解得了难,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作用。

(本文为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产业发展需求与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欧阳培城.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J].辽宁高职学报,2007(8).

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并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44-02

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要求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是比较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选择[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3],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本文提出的“职业化”,是指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掌握本专业的设计标准,熟悉本专业的施工规程规范,了解本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及管理流程,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土木工程行业的转型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间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际、企业需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即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本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泛而不精,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无法达到土木行业工程师要求的理论及实践层次;另一方面,面向工程实际不到位,与土木行业结合、与企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培养的学生工程素养低。如仅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学生对工程的理解、相应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等各方面的能力尚达不到企业的期盼;学生的岗位知识,包括企业管理岗位、项目管理岗位和职业素养等的知识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学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包括对现行规范标准的掌握、岗位工作语言等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均体现了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实践能力的缺失。因而,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土木行业需求的符合度、默契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2.校企产学协同合作的“融入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合作深度不够,还停留在表层。原因在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这样,校企合作就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深度合作的问题难以突破。此外,忽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多的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学校仍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人情配合”的辅助地位。再者,校企协同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不健全,制约了产学研的深层次发展。

3.实验室建设的“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投资入上千万的经费,购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以满足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的要求。然而,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实验之外,由于受到学校平台的制约,专任教师大都无科研项目、无技术服务项目,整个实验室几乎不会也没有机会向教师、向社会开放,导致部分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甚至闲置,在尘封中锈蚀。

4.专业与课程建设“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交通土建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城市建设正在向“高”和“深”发展,即高层建筑、高架桥、轻轨、地铁。为此,需要深度改革专业建设模式及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做出快速的回应,打造地方特色的专业群。

5.团队建设的行业“把控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进的青年博士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历,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较弱,其技术服务水平远远跟不上土木行业的发展,缺乏行业的前瞻性、主导性及影响度。

二、土木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工程技术职业化人才。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

为此,作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必须及时有效的对接当地的房地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紧密联合当地的路桥总公司、建筑总公司、港口航运公司等施工企业,共同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本专业的实用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土木行业的动态需求。校企共同研讨和制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进程安排上,对实践环节及部分课程将采用导师制,分别进行校企联合指导及企业导师现场授课。

2.促进产教深度专业化及社会化。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企双边共赢为动力,以科技攻关为桥梁,以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民生工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企业的密切交流,致力于校企协同合作教育。

为有效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当地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构建“三从四得”校企双边协同合作育人新范式。所谓“三从”是指,从当地政府的层面加强对区域高教的统筹规划以扶植校企合作,从行业或企业层面注入资金或购置设备真正支持校企合作,从学校层面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攻关优势,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四得”,即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当地政府从中获得本地区社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态势,企业从中获得对口的优秀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学校从中获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技术服务课题,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岗位。具体办法是:第一,将专门成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委员会,并建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此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和合作研究。第二,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研讨和交流。第三,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要充分体现教学功能的发挥。应积极寻求有实力、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重视教学与员工培养的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建立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共同管理考核;从顶岗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企业员工转岗培训和技术升级、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认证、新型施工材料的开发及其施工技术难题攻关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造重构一个多元化、开放式、动态式的理实一体化校企实训中心。一方面,内部挖潜改造。本着“适度先进、突出实用”的原则添置实验设备,既要满足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对实验设备的功能性和台套数要求,同时也要兼顾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时对实验设备先进性的考量;淘汰落后设备、大量增加新型设备、适度补充先进设备;同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配置相关的应用软件,建设仿真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创新创业实验,全天候对学生、教师及合作企业开放,以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另一方面,对外“筑巢引凤”。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比如,为外省驻当地的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检测中心无偿提供实验场地,建立校内的现场实验室。此举在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的同时,教师能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学生能有机会操作企业提供的先进仪器,实现企业实验室与校内实训中心的一体化。

三、结语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发展,不是单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而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逐步推进的。必须明确本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度透视“病灶”、对症下“猛药”,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动本专业职业化转型的实质性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