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

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1: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

篇(1)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首先,一些地区对于生态旅游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盲目进行发展旅游业,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形式雷同,盲目地抄袭国内外的典范,并未针对该地区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其次,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时候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进行,比较轻视环境保护问题,使得所谓的生态旅游规划名存实亡。最后,还有的地区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管理并不规范,依然采用粗放型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上述种种现象都表明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必须要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找到规划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使得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事业,就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更好地规划,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态旅游能够稳步发展。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联系

生态旅游的概念原本来源于西方国家,美国生态旅游协会曾经对其有过专门的定义,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生态旅游这个概念。①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态旅游并非简单的旅游产品,它也不是简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要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寻求的是和生态保护的共同促进。生态旅游不应该破坏环境,而应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要保持各种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帮助当地的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能够更好地维持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它必须保持自然性,是一种原始的旅游方式,在远离城市的自然风光中,人类能够更好地领略大自然原本的风貌,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生态旅游还必须具有保护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注意重复利用原则,寻求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要通过合理的谋划来保持长久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还必须具备科学技术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对环境容量进行检测,对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研发的基础上,开发者要能够充分体现环保意识。

由于生态旅游具有和一般旅游不同的独特特性,这也使得它具有了一般旅游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要更好地规划生态旅游,就必须对它的功能有所了解。②生态旅游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由于生态旅游全面协调自然、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可持续地为某地区提供经济收入,并给当地人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有旅游界的人士开始关注并引进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但是它真正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则要晚得多。1993年,我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文件《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

自此,国内学者便开始关注生态旅游这个概念。首先,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和规划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例如,张秋菊、海鹰撰写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一文,就依据近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也有学者通过设立专项项目,进行了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例如,赵磊发表的“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文,就以湿地作为研究重点,论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进展。最后,还有学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王会娟的论文“关于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就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资料的收集,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清晰了,2006年,国家旅游局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旅游进行讨论,会议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达成了进一步共识:生态旅游不光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更是强调和谐的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践。我国不仅对生态旅游的课题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研究,更致力于具体实践。早在1982年我国便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尝试将旅游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同步开发。此后我国的生态旅游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2349处之多,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网络覆盖式结构,证明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有以华山等为代表的山岳生态景区,也有以天池等为代表的湖泊型生态景区,此外以神农架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景区和以内蒙古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景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不乏以冰雪、海洋等为代表的生态景区。③在开发旅游产品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除了一般的野外观光旅游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观鸟生态景区,以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探秘旅游等。

篇(2)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我们必须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看清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沿着生态旅游正确的道路前行,才能使旅游业真正走向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旅游新需求、反思传统旅游活动弊端而产生的可替代性旅游。多数人认为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公认。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主题。生态旅游活动获得世界性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延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观长期受到旅游业是高产出低投入产业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掠夺式、粗放式”的开发实践,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相关制度、措施的有力实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还强调了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为未来各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的新型文化形态。生态旅游一方面关注自然保护及环境生态,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知识和文化的洗礼,使生态旅游成为环境友好型旅游。

三、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东邻上海,北濒太湖,西接安徽,南连杭州,是太湖南岸的一座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它是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冲,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之称。自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春申君筑菰城至今,湖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市内名胜众多,古迹遍布。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湖丝衣天下”的美誉。历代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也产于湖州。湖州山水清丽、景色秀美,正在向经济更繁荣、社会更文明、功能更齐全、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湖州作为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的诞生地,有许多文化资源堪称国内外精品,如世界最早的丝绸文物遗址——钱山漾遗址、名出天下的湖笔、大书画家赵孟

与吴昌硕故居、千年古镇南浔及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等人文资源,纳凉胜地莫干山、黄浦江之源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城内河网密布、北靠碧波三千顷的太湖、名茶—安吉白片、安吉竹博园、江南小巧别致的城郭匀称错落的格局,为湖州打造出一道道美丽风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以“山、水、湖、竹”等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以“古镇、园林、丝绸、湖笔”等为特色的人文景观。

四、目前湖州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意识淡薄

生态旅游刚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还知之甚少,甚至在旅游管理组织者的意识中生态旅游也还没有占据中心位置。当我们跟着一些旅游团去游玩的时候,很难听到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导游团队过于商业化,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有的旅游者片面地认为旅游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活动,而忽视了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开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以及生态旅游地人民渴望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而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没有考虑长远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接待游客,追求收入利润最大化而强化开发力度、对生态旅游地环境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因此造成了生态旅游的负外部性。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影响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进程。有的虽然实施了规划开发,但在规划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一些地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在政策和体制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体系。在安吉县下的一个镇新开发一个叫仙人洞的景区,便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去开发和管理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这样的结果导致最后该景点无法开发下去,却造成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损害和浪费。因此,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十分重要。

篇(3)

    的理论体系。本文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概念、规划原则与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在总结规划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景区规划问题的

    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庐山石门涧景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被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态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本文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其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便为其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到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以探求和欣赏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生态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景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综合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确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种必要的旅游附属设施、服务及环境保育措施,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平衡的旅游经营管理系统。生态旅游景区在中国通常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旅游景区内资源为主,贯彻“保护、利用、保护”的方针,坚持以自然为主,景观协调,工程设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以促进景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任何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生态旅游景区别于大众旅游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旅游的场所不仅有生物和环境条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多因子、多层次组成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因此应该从整体}}{发、综合衡量、全面考虑,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是以当地自然资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首要原则。

    (四)特色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

    (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才能使规划切合实际,才能被当地居民接受。

    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

    (一)确立地方风格

    确立地方风格是制定旅游开发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开发都要根据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背景和旅游资源特征,寻求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环境的条件,确定旅游开

    发的层次和风格。

    (二)功能分区。

    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圆模式。141后来,Nieuwkamp(1996)提出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这些分区模式都在保护景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旅游地担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必须根据目的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区。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但盲目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由此会给生态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动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体现生态原理。

    (四)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产品规划一般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各种游乐活动规划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项目都适宜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而是必须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商品是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还具有环保性和生态性。因此,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综合考虑可能给景区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应突出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六)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解说是指通过人员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有关生态旅游景区知识的宣传过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关景区生态环境知识及其价值,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悉知并遵守旅游行为准则,积极配合与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专业生态保护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因此,人才培训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录用时要经过考察、考试,把好聘任第一关。人员录用后,要分层次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有关科普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

    护素质。

    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一)庐山石门涧景区资源

    庐山石门涧景区位于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2公里,距京九铁路庐山站7公里,为庐山的西大门,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高悬垂落形成壮丽多姿、长达3000余米溪涧大峡谷而得名。景区最高点海拔950米,景区最大落差160米,景区面积600公顷、景观百余处。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900余种,昆虫2500余种,鸟类200余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320余种,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

    (二)庐山石门涧景区规划的现状

    1.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目前庐山石门涧景区有食宿点各一个,餐饮点为“石门山庄”,主要供应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风格的“竹筒烧饭”最为着名。住宿点为“风情竹吊楼”,可提供床位50张,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与景区的天然风格相互呼应。景区内共有公共劂所6处,全部采用免冲式建设,采用化粪池的方式处理产生的垃圾。景区内建有电站大坝,由于庐山地势东高西低,因此庐山的三大水库芦林湖、如琴湖和莲花台的水全部流入电站。无洪期电站大坝主要提供周边居民饮用水以及供庐山发电厂发电:雨量超过100毫米时,则进行泄洪。

    2.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迄今为止,庐山石门涧景区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景区进行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夕阳红》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中都有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身影出现。除了对景区本身的宣传之外,景区内还制定了许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对生态旅游的常识进行了宣传,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同时,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及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

    3.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庐山石门涧景区内共有统一管理的导游人员6名,均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户外运动部共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专职教练7名,专门负责景区内滑锁及其他野外生存训练项目的培训、心理疏导以及救援工作。

篇(4)

【关键词】 低碳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篇(6)

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及其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并且一经出现就收到全世界政府与旅游者的喜爱,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满足生态旅游需要符合以下标准:(1)以相对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为基础。(2)不破坏、不降低环境质量,并能够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3)对被利用的自然区域作出直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贡献,并服从予相对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生态旅游较比传统旅游方式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二)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从出现开始就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法国,瑞士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旅游发达国家,这种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观光、探险、等形式更为流行。

在欧洲或是北美等经济比较发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人们休闲度假时间非常多,各国境内建立了超过3000座自然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大多数国家的生态旅游的收入已经占到国内旅游收入的60%甚至更多,并且对景区实行了严格的管理措施,防止生态被破坏。

2.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生态旅游的客源地主要集中于欧美以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而生态旅游的接待地区则大多属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集中于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部分地区。这些地区仍然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自然风貌,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有些地区政府出于经济考虑,没能好好保持原始风貌,甚至为了迎合消费市场以破坏为代价来提高经济发展,从整体来说,生态旅游也在这些国家普及开来,政府为了保持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也加大了监管力度。

二、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问题

生态旅游所倡导的就是旅游者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知识,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素质,并通过自身了解更加广泛的宣传。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拥有良好的素养,这需要社会对旅游者教育的提高来达到,所以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

1.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开发商与政府在开发之前缺少对生态环境进行正确评估、论证与规划,不经仔细考虑就盲目对景区进行开发。为了短期之内见到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不顾景区长远发展需要,肆意破坏生态资源,导致很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被浪费,甚至有的景区打出“野生大餐”的招牌来吸引游客,猎杀野生动物,更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失衡的原因之一。

2.肆意破坏风景区生态平衡

伴随着景区的开发以及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交通、食宿等等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为此许多开发商开始修建大型停车场、星级酒店等等,有些开发商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景区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景区规划出现问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发旅游而造成被保护对象的严重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3.污染风景区的环境

以四川九寨沟为例,2013年10月2日,由于大量游客涌入景区而造成的交通拥堵,数千名游客滞留景区,造成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壮观场景,现场场面十分混乱。这么多的游客,衣食住行全部都要在景区内完成,而相对来说我国国民环保意识较差,每年在景区中所丢弃的垃圾远远超过了景区的负荷,可谓是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就到哪里。

(二)生态旅游的教育问题

1.生态旅游的教育与发展不协调

生态旅游无论是在出行的人数,还是旅游者的消费水平,都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而且生态旅游各个景区提供的生态旅游形式、种类也日益丰富多样。据估算,世界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一25%,是所有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

尽管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经济能力,但有时旅游者并不能真正做到二者兼备,这就需要社会对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化,一如上文中所述,由于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导致的资源退化现象比比皆是,可见旅游教育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2.加强生态旅游的教育

学术界理论上应统一认识、明确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产品,但一些旅游和生态专家在制定旅游规划中强调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强调了生态平衡,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规划方法,甚至作为旅游业经营管理的一种方法,而无视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产品。这实际上混淆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生态旅游置于一个不很适当的位置,模糊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基本概念。

三、开展生态旅游教育的措施

(一)将生态教育普及到基础教育

将生态教育普及到我国基础教育当中,是当下急需完成的任务。生态旅游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同时又不损害满足下代人旅游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每代人的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到如同我们日常行为一样,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良好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规范我们的旅游行为,减少旅行中不文明行为,提高旅游者的审美品位。

(二)树立环境道德理念

人们要倡导全社会负起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要对生物和自然界存有公正的言行;要在代际之间公平分配资源和环境;代内要公平分担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要敬畏生命,反对无故伤害生命;要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的多样性;要保护、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取利除害要适度;要尊重自然的限度,反对掠夺性开发资

源;要节俭使用自然资源;要倡导适度消费,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崇尚简约生活,反对奢侈浪费;要参与绿色消费,抵制有害生态环境产品;倡导对环境友好的精神消费。

(三)通过媒体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通过报纸、旅游杂志、专刊、以及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有效地向群众传达相关旅游知识,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各省市在每年度导游培训中要加入相关信息的培训,让我们的导游人员在带领团队游览时候通过讲解对我们旅游者进行教育,直接的说教和直观的视觉体验,往往比传统的广告宣传更有力度,同时导游人员也要担当起责任,对游览中游客不文明行为加以制止,并给予适当的劝说,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应从每个公民做起的理念。督促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从中体验生态旅游的真正意义。

(四)旅游行政部门加强立法与行政指导

新的旅游法颁布标志我国对旅游行业的进一步管理,其主要方面在于管理旅游者,旅游从业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对于生态环境方面较少涉及,对于针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对于破坏环境的代价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在国内已经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内甚至连一台必需的监测仪器也没有。针对景区内监管不力的现象,需要旅游执法部门加派人手和资源力量进行整顿。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的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等特点,制定出一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补充性规定,如明确规定出哪些区域严禁开发,哪些区域可适度开发,以及开放季节,对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如何惩罚等。

(五)使生态教育与市场开发相结合

一味的保护教育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开发,但是一味的开发也要注重保护,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起来,将教育市场化,进而指导开发商的开发规划在有效地合理范围之内,开展生态旅游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因为这是生态旅游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这也决定了生态旅游教育必须有市场化的倾向。

四、总结

篇(7)

一、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管理概述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初是IUCN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到1993年才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意义确认,生态旅游通常就是指能够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负责的各项旅游活动。具体来说,它就是指能够为城市居民有效的解决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郊外优良的环境中去保健养生、合家休闲,从而更好的走进自然和了解自然的各种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然环境予以有效的保护。它实际上比较重视的是对于自然景观的保护,此外它也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行业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生态旅游管理通常就是指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将生态学作为指导科学,对生态旅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同时,也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对生态旅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予以保证,使其可以体现出较强的生态整体性,在审美上也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受到旅游行业发展影响的所有生态系统。在管理的过程中,其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要以生态建设为起点,充分合理的去执行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还要不断的去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当中的冲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应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如果站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层面去看,生态旅游在工业文明发展后期就已经出现,它也是人们在首次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多重危机时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是依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者是一些著名的景区、名胜古迹等来支撑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其加以分析和解决。

(一)生态旅游管理意识薄弱,发展思路混乱

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区的相关部门对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属性等重要的内容都没有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认知,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片面性,所以当前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对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对和生态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也不是十分的熟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很多内容的了解也不够充分,所以对生态旅游经营的认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从而也就无法保证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科学,规划不合理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热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部分地区的政府为了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也不是十分合理,对资源没有进行周密科学的规划,所以也就使得旅游景区整体的布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合理性,很多资源的功能同,对资源的市场定位较为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市场定位,开发的深度不足,提供的产品质量也不是很高,所以也就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旅游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专业人才数量欠缺,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生态旅游主要有两大经营主体,一个是国有事业单位,一个是乡村居民,国有事业单位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其在实际的工作中提供的服务质量不是很好,自身也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乡村居民因为自身的素质有限,此外也没有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培训,所以在经营中一直都不能应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此外相关部门在人才储备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系,旅游产品在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一直都得不到改善。

(四)政府监督不力,经营管理规范度较低

我国的旅游市场呈现出了持续走高的状态,一些地区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当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对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政府对这样的现象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经营主体自身的竞争意识较差,经营中有很多环节规范性不足。

(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由于在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所以在景区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此外在某些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产业链,有关产业之间的协调沟通出现了问题,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无法充分的实现。

三、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

政府和相关部分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加强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普及,这样才能让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对生态旅游的实质予以充分的了解,从而也就可以十分有效的改变传统生态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也能够对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予以更加科学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对基本的发展思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

在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才支持,生态旅游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加大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生态旅游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四)采用多种方式强化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五)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游客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景区内和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给游客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游客也可以在旅游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生态旅游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对景区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六)加强立法建设,提升环保意识

我国的生态旅游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好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是地方性的规定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国家相关部分和机构应该加快立法进度,尽快促进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立法进入可操作层面,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的发展。

(七)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调动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开展生态旅游要以生态学为准则,综合分析各因素、全面考虑,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较快的条件下,更应该重视当地群众对资源的经营权,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增强其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从长远的观点和战略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增强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调动其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