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1: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篇(1)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就得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他们想说、要说。

1.营造说的氛围 激励想说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尽可能减少统一要求,吸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给予充分肯定,激励学生想“说”,有信心“说”,喜欢“说”。

2.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但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他们编成口诀、童谣、歌曲、故事等用于数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便于掌握,而且能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索的兴趣。例如:学生初学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我教学生唱四舍五入法儿歌:“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宝。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是‘5’大‘5’向前进,小于‘5’的全舍掉。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这些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让学生通俗易懂,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并很快地跟老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说”

数学的三大特点之一是逻辑的严密性,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语言,让学生会“说”。

1.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注意语言的规范化,用词要准确。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同时,也学会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我教给学生一种算理: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相乘,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两数相乘得整数,再与另一个数相乘得出结果。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如灵活运用乘法分配率。通过几道类似题目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以自说和同坐互说等形式进行训练,在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

2.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提高数学语言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参与并进行引导。指导学生了解说的内容,说的形式,认识说的环节步骤,让学生学会说。教师在倾听学生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适时补充,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提高听说能力和说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画图、拼图得出结果。同时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过程和结果。学生掌握方法后,再要求学生叙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领会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训练过程 ,让学生“善说”

我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说的过程,做到三个“鼓励”

1.鼓励学生说算理

数学课中计算的重点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如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老师不要仅仅满足答案,而应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被除数和余数的,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这个信息源,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学生思维的优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2.鼓励学生讲思路

精练的数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训练学生从条件出发可以怎样想,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关键要说清楚思路,如从条件出发可以运用:根据什么和什么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和什么 又可以求出什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通过反复训练,逐渐提高表达的要求,学生就会将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同学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3.鼓励学生说操作过程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 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 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学习,但这种互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 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

篇(3)

【论文摘要】本文力求从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学生的调查访问,合作学习的进行,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知识掌握为终极目的,忽略了人的学习特性,教室成了学生静听教师宣讲规则的课堂。传统教学虽然在学习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差,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种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等的含义不明白,就会造成学习困难。本人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同时鼓励同桌之间相互演示上述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的含义,为应用题的学习分散难点,扫清障碍。这种借助多媒体的教学,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从心底产生准备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能学好”,从而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就要为学生建造民主的平台,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5/7和3/8大小比较时,一般教师教学往往把它们化为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我在上这课时,出示例题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得出了过小组讨论还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5/7超过一半,3/8不到一半,所以5/7大于3/8。(2)5/7有5个I/7,3/8由3个1/8,1/7大于1/8,5个1/7当然大于3个1/8。(3)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三、以生活问题分层指导,训练学生的思维

生活问题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最佳导火线,利用好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生活体验的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剩“吃”得好,让潜能生“吃”得饱。本人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或一时一事的教育就能达到的目的。只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才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的转变。

四、组织社会生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调查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通过调查访问,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业务知识;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来讲课堂是主要的教学阵地,要想提高教学实效性,就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以满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从教师的业务知识能力、课堂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出发,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能够更上一层楼。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应努力提高老师自身的业务知识能力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改变观念,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注重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应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书籍,还应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新的教学方法。同事之间也应经常探讨教学方法,并珍惜出去学习的好机会,使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着课堂主导角色,老师的水平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具体而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考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能力,使老师能够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并使老师能够在数学上有一定的造诣,实现对学生全面有效的指导。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提高老师自身的业务知识能力。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应适应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现在提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由于以前的教学方法有些陈旧,要想按现在的要求去上课,首先应做到备课与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力争上好每一课,在教学中老师应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指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指导,学生看懂后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

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达到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及时表扬先进,鼓励进步;常给每个学生设置一些力所能及的“成功案例”,采取争五星、讲故事、比一比等方法,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小学生特有的表现欲望和比拼精神等。

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鼓励式教育往往能够取得积极效果。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老师的鼓励能够让小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信,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提高老师自身的业务知识能力、适应课堂教学新理念以及学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侯广标.几节校内研讨课引发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1).

[2]曹新顺.立足课堂 提高质量[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4).

篇(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策略;分析

一、模仿型课堂练习

众所周知,在人们对事物进行理解与记忆的过程中,模仿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材当中,大部分的“做一做”练习题目内容都是模仿练习。这种练习的方式就是利用模仿练习来使学生自主进行挖掘,并且全面思考进行理解,理解解题的详细思路,最终找出适当的解题方法,深入掌握与巩固所学知识,这也是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1]。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过程中,关于“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原理的练习设计。首先,可以设计基础性题型,例如:以下各组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的是()

A.6cm 8cm 7cm B.3cm 6cm 9cm C.1cm 6cm 10cm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发展型的练习题,这种练习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强化和运用训练,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提高型的练习题,也就是拓展练习,这种练习题能够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创造性与思考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延伸课堂的知识。例如:在一个三角形当中,有两条边的长度是3cm和7cm,那么,其余一条边可以是多少?并且计算出周长最长三角形的周长。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应该注重题型的难度,而且不能够过分地重视强化基础的训练。如果练习的要求相对较高,想要获得预想效果就很难,如果练习的要求相对较低,那么就会影响优等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题型的差异性,更好地体现出练习的层次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口头型课堂练习

这种课堂练习的形式更便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情况的了解,进而可以及时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予以纠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口算与四则运算等数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卡片来开展口头练习。这种练习的方式能够节约练习的时间,可以实现大量的练习训练,保证获得理想效果。在记忆数学相关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有理性记忆,同时也需要机械记忆。

三、实践型课堂练习

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像超市购物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类,划分成多个小组,并且使学生假扮成顾客与营业员。在模拟的超市工作中,需要考察营业员收钱与找钱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还要考察顾客用钱的合理性,保证能够购买到自己所需商品。这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更熟悉人民币的面值以及使用,认识到商品的标价。然而,这些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联系,来自生活[2]。所以,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并应用在生活当中。

四、操作型课堂练习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地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而是要进行实践,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索。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出具有实践性的练习题目。而学生在经过实践以后,就能够更好地体验所学数学知识,进而在实践当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在学习《统计》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运动会运动项目为例设计题目,其中所包含的项目有跳绳、短跑、长跑。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统计班级内部学生所选择的体育项目,并将具体数据填入到统计表格当中,最终绘制条形统计图。在整个完成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信息收集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逐渐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要求。因为,课堂练习不仅重视的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更加重视学生价值观念、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当中,一定要保证练习的内涵丰富,体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积极地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 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具备多元化知识体系结构、较高的思维能力的人才,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教学来支撑,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要高度重视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新课标”的提出,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理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训练,而小学生的年龄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并且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数学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更是成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将小学生的惯有的单向思维向多方向转变,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融合,学生思维能力在综合、立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被充分挖掘。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常用策略

1.通过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一道数学题往往有多种解题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引导,同时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例如,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数学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如“一个商店里,足球35元,帽子10元,鞋子45元,文具盒8元,橡皮1元,日记本2元,书包25元。”根据给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道题显然可以提出很多的问题,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减法。比如,买一双鞋子和一个帽子需要多少元?解答需要用加法45+10=55(元);买一个足球比一本日记本需要多付多少钱?解答需要用减法35-2=33(元);买一个文具盒、一个书包和一个足球共多少元?解答需要用到连加8+25+35=68(元)。还可以有很多问题的提法和解法。

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很多数学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思考角度不同,问题答案也不同,通过这类题型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打破惯有的单向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分类”学习时,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进行训练,如“请你为班级内的同学进行分类”,这一问题的解决很显然没有固定的答案,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随之发生变化。根据性别不同,班级同学可以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根据头发长短,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两组;根据身高不同,可以把班内同学分成高个子同学和矮个子同学;也可以根据穿着、配饰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划分,分类结果也有所区别。通过类似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3.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迁移思维能力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扎实程度是呈正相关的,知识越扎实,理解越深刻,迁移思维能力越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越有利。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活动,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呈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关联,其本质都是相同数位的加减法,只要将运算法则“数位对齐,满十进一,借一当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样,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本质相同,只是由相同数位的加减法迁移为相同单位的加减法,因此在计算时要先进行通分,保持分母不变,然后进行分子的加减法。

4.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化的掌握,开阔思维,是从一种事物到另一种事物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设法通过形象的教学活动,呈现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联想,唤起已有知识的回忆,认识新知识。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形象、直观地从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变换到锐角,或者模型拼接,计算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引导学生思考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利用模型的变换或拼接验证联想,得到最终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新课标、新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目的,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实践坚持研究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志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1),47-48。

篇(7)

(一)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小学生的智力还未发展到最完善,因此,游戏式教学通过其游戏性、教育性、趣味性、互动性、竞争性、激励性等特性,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锻炼其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值大小关系的变化,并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数学思想得到培养。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好奇心强、爱玩的年龄阶段,所以,游戏式教学的游戏性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游戏式教学能够增加小学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课程当中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三)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游戏式教学具有教育性和游戏性,把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来,能够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能力。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游戏教学凭借着其自身的趣味特性,把游戏式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来,能够通过游戏简化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数的加减乘除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玩扑克牌游戏:一个学生拿着1-9的一位数,另一位学生拿着10-99的两位数,每人出一张,算一道加法题,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这样通过扑克牌游戏,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的加减法。

(二)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后练习当中的应用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小学数学来说,课堂上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完全的掌握数学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练习来不断巩固,才能使学生完全的理解并学会数学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这方面的训练。在小学数学课后的练习当中,把游戏式教学应用进来,用数学游戏代替繁重的书面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因过多的书面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学加减乘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玩“喜洋洋的数学课”“算数泡泡龙”“蚂蚁神兵”等计算机小游戏。这样可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数学加减乘除知识点不断加深理解,在快乐的练习氛围中,达到数学课后练习的目的。

(三)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外学习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