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能的时间管理

高效能的时间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1: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效能的时间管理

篇(1)

誉满全球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时间是最高贵而有限的资源。”这充分体现了这位大师对时间的高度认知及对时间管理的重视程度。相比而言,中国人更早地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在见到弟子用白天的时间睡觉时,就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再如炙脍人口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有涯”等名言警句更是将时间和人的生命与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每天时间银行都会为每个人存入86400秒,而每天这86400秒也会毫不留情的流逝,不会因为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做任何停留。既然时间的流逝是一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更合理的规划、利用和管理自己的时间,通过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学习与掌握时间管理方法,制定并执行时间管理规划,检验时间管理效果,并不断修正时间管理方案,高效能完成日常工作生活中相关事宜,充分利用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这一宝贵资源来创造自己的价值。

一直以来,我对时间管理的概念存在一定误解,认为时间管理就是为每件事情安排时间。通过培训学习,我才明白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利用时间。时间管理一方面要确定该做哪些事情,按照怎样的顺序完成这些事情,另一方面还要决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尽可能地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通过事先的规划与时间掌控,降低时间安排的变动性,为进一步执行时间管理奠定基础。因此,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要求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而非“一刀切”式的为所有事情平均分配时间,也不能按照事情的先来后到进行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的应付各种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些事情往往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时就需要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明确、能够衡量、可达成的、相关联的、有期限的五个原则,将中、长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能够实际指导行为的子目标,并定期检查各个子目标的执行情况,不断的修正,通过子目标的逐步完成以实现最终目标。

篇(2)

【关键词】时间管理 现状 对策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公平性、不可再生性、不可逆转性、不可增减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蓄积性,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使用。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它是以高效完成预定目标和避免浪费时间为目的的自我管理活动。时间管理的有效性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效率。作为即将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对时间如何管理直接影响着其学业成绩、大学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个人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利用时间资源。大学时期作为人生短暂而关键的时期能否有效合理地对时间进行管理利用,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因此,进行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概述大学生时间管理及意义

认为,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时间管理就是要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从被动的自然经历与随意打发,转而系统地、集中地、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分配使用,进行高效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时间管理是指在日常事务中执著并有目标地应用可靠的工作技巧,引导并安排管理自己个人的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支配的时间。总之,时间管理就是指有计划、有目的、高效合理的利用可支配的时间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时间是我们所不能左右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有效地管理利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能否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将不仅关系到我们大学时代的成败,而且将会影响到我们的个人未来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大学时期是人生最后一次比较系统、集中时间地接受教育的阶段,这段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合理管理时间、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期,抓住机遇,为自己走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成因分析

大学生时间管理呈现出各种问题,其重要原因有:

第一,缺乏明确的目标、自制力偏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等是导致大学生时间管理存在问题的主管因素,此外也有不少的客观因素在影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如宿舍环境、课程设置等等。

第二,大学生对时间监控能力较弱,时间分配不合理,主要源于没有很好地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中学时期,学生可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几乎为零。中学生对于时间管理的概念可以说是比较模糊的,管理行为是被动的。进入大学,一晃基本什么都变得与中学相差甚远,最明显的是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裕。然而,面对充足且宝贵的自主时间,他们却不懂得应该如何去分配,怎样进行有效的利用。

第三,高校培养专业化人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很少针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明确地指导训练,缺乏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对策

1.强化时间观念

时间是一种特殊资源,任何时候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都不为过。因此,大学生必须珍惜时间、学会驾驭时间。利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生活管理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时间管理氛围,使其体验到时间的有效利用,让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真正价值,认识到科学地管理时间是学习、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合理利用业余时间,才能使它发挥最大的效力。

2.提高时间监控能力

明确的目标是对时间进行高效管理的前提。为此,应该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确立职业方向,引导其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制订可行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方案与计划,并不断地监控计划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这样才能加强大学四年的时间管理,才能正确对待时间、把握时间、利用时间,成为运筹时间的人才。

3.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为大学生推荐、提供大量的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并丰富自己的时间管理知识;组织时间管理效率高且经验丰富的优秀大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开设有关大学时间管理专题的选修课与讲座,传播时间管理理论与实践实务;教师科学地利用时间,运用时间管理技巧,培养一批得力学生干部,使之在实践锻炼中掌握时间管理方法与技巧,为其身边同学树立榜样。要指导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技能,使其时间利用率不断提高,进而提升他们对时间管理的信心。

总之,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科学的指导和影响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时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笔财富。而善于掌握和运用这笔财富,则是一种对生命的经营。将你身边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利用起来,你将会积累一大笔财富,不要让他们从你身边匆匆溜走,否则你会追悔莫及。为了我们的明天努力。同时,高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J].潍坊学院学报,2009,9(5):150-151.

篇(3)

[关键词] 教学环境;时间分配;把握尺度;提升效益

有效的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产生高效的学习效益。那怎么才能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呢?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调适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效能

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跟不上“大队伍”,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多教师束手无策,并为此陷入了困境。怎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个体和课堂整体的学习效能,实现有效教学呢?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调适课堂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仅包括教室的布置、室外的光线和噪音等外在条件,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友爱的同学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勤奋乐学的学风等。温斯坦教授指出:有效的课堂首先要营造“尊重他人、井然有序、卓有成效的课堂环境”。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中,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如,不起眼的座位安排。亚当斯和彼德尔研究发现:不同的排座位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室的中间位置,即教师上课时能够关注到的行动区,坐的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四周的位置,,坐的学生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参与讨论也有困难。因此,限于空间限制,可定期更换座位,以实现班级内学生在教学环境上的公平,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遵循时间分配律,提高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是上课后的第五至第二十分钟,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这一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解决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最优化呢?先看一个例子:课堂上,一位教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玻璃罐,先拿出一些鹅卵石放满罐子,然后问学生:“这个罐子装满了吗?”学生齐声回答“装满了。”接着这位教授又把准备好的一袋碎石子倒进了罐子里,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回罐子装满了吗?”这次,有些学生迟疑了一会答道:“可能没满。”教授再拿出一盘沙子,倒完后问学生:“这个罐子现在装满了吗?”学生这次都学乖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满。”教授又把几杯水倒进了罐子里,水丝毫没有溢出来,这时教授问学生:“从这件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一阵沉默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平时总觉得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再也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了,看了这个实验我明白了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授听完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说:“你回答得很不错,的确我们每天可以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你们再想想如果把放的顺序反过来,结果又怎样呢?学生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教授告诉他的学生:如果你不先将大石子放进罐子里,而先用水把罐子装满,这样的话石子就没有机会放进去了。我们平时做事应分清主次,要先做重要的事,这就是教授给他的学生上的一节“时间管理”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时间分配律公式:时间管理=事件顺序+时间分配。

要进行有效教学,优化设计非常关键。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最优化分配,教师应该事先整合教学内容、定位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还要让学知道学习的顺序及重点。由此可见,立足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效地判断学情,弄清楚学生的现有知识及对所要学习知识的认识程度,再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然后在各时间段里依次放进“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和“水”,这是课堂教学首先遇到的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最优化的关键性问题。

三、把握课堂教学尺度,提高效益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深湛的专业素养、高超的教学技能、很强的反思能力、似火的教学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教师的专业化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处理上,有些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需要透过字里行间去领悟。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而且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发掘出文本内容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推陈出新,感悟出具时代精神的富有个性的新意内涵。这就是教师需要把握的教学尺度。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写作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部分领土被金人占领,诗人在临终仍心系祖国的统一大业,进而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这才是文本的内涵,才是课堂教学的意旨所在。

总之,只要我做到上述三点,就一定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志成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时间管理 自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49-02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

但是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学生素质又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通过单招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和部分普高生。其中普高学生思想活跃,灵活好动,经过高考前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但自控能力较差,比较多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不强、目标意识不清、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职高生源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明、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推行。

高职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旨在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而高职教师过多地采用注射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迫进行接受式学习,做学习的奴隶。学习与研究严重脱节,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性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应该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这样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将由学校学习阶段扩展到终生,在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凸显其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和自学问题现状

学生从高中初始进入大学,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节奏能力普遍不强,自我管理与自律意识较差,在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的环境下,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与如何加强其时间管理观念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但是,在时间的分配和管理上,有如下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学习的观念。

没有按事情主次排好序,没有学会从日常事物中理出条理,没有设置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后期限,无法分清事情轻重缓急,造成对计划执行的厌烦,结果什么也不想做,无法实践,造成学习的低效率。而造成学习的拖延和混乱,最终导致要改变学习计划。

(二)缺乏恒心,拖延执行计划。

由于高中的习惯具有学习依赖性,习惯于教师“包办”学习计划、进度、学习材料,而对于自主学习不能很好的适应,缺乏必要自学技能,独立学习变得困难,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拖延学习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

有时学生追求知识面广而缺乏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具有盲目性,学生对学习根本没有什么计划,根本不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造成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学不成,造成学习的低效率,学习目标无法实现。如果此时不加以教育与指导, 容易进入“学习失败―失去信心―影响学习”的恶性循环中,不仅仅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达到,更会直接影响其整个大学生涯与今后的工作、生活。

二、高职学生自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时间管理行为训练。

时间管理行为训练就是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时间管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辅导、咨询、授课, 对个体的时间管理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包括启蒙时间管理意识、习得时间管理的技能、发展自律能力、克服时间浪费习惯等,其最终目的为帮助个体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行为。而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接受过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课程或指导,所有学生几乎依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加强对时间管理的引导,是应及早纳入教育的重要一环。

(二)缺乏自我监控能力。

每个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对于自己时间管理和自主学习都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容易表现出极大的不持续性,自己排定的时间表、设定的目标,自己却没有严格执行,无法完成自己定下的学习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计划本身不合理,大多数则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需要通过相关的训练,对学生的个体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的监控能力加以指导和提高。

三、建立基于时间管理的自主学习体系方法

(一)进行时间管理行为训练。

启蒙时间管理意识,加强对时间的自觉控制。主动对时间加以控制,培养实时时间管理能力。设置时间的目标、优先级、计划和安排。培养实时时间管理能力。即增强在具体的情境中时间管理。要能辨认出会浪费时间的事情,学会如何计划,安排先后顺序,学会提高效能。

(二)建立在线时间管理监控系统。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计划、要求进行主动的反思和调节,以保证学习者自我监控的实施。在学习平台中引入时间管理监控系统,实时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时间管理行为。特别是教师和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要求、任务、期望、关注等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从而实现教师对学习者在时间管理上的外部监控。通过外部监控,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向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过程转变,将外部约束的行为转化为自身的时间管理技能。

(三)为学生建立详细的时间管理评估量表。

为学生建立详细的时间评估量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习者认清目前的学习习惯究竟把时间浪费在何处。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正确观察时间管理的有效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个人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按轻重秩序将所要做的事情排列,把每天活动的时间记录下来,记录下浪费时间的有关事件,并记录下浪费时间的原因,以提供一个纠正的依据和方法。

四、建立基于时间管理的自主学习体系的组织实施

在具体的实施组织上,是在学院管理层支持的前提下,需要高职学院的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紧密配合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时间管理中的自学内容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因为课后的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继续,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的目标;其次,整个时间管理的过程的实施需要辅导的的指导,由初期的督促执行逐渐转变成自觉的行为;第三,最重要是学生要和教师和辅导员紧密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和计划,分清轻重缓急,坚持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朱帅.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美]马歇尔・库克著,王楚明译.时间管理,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高效能 习惯 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7-01

一、由内而外的自我修养圣经

1.问题及解决方法。每个人都会面临问题,万能药方治标不治本,真正成功高效的人是拥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人格魅力的产生来源于从内到外的自我塑造、习惯的培养。

2.透过自己的镜头看世界。思维定势决定你看到的现实,也决定你追求的价值。我们面临的问题不能用简单肤浅的方法来解决,需要深入思考转变思维定势,由内而外改变自己寻找答案。七个习惯所提供的就是由内而外的自我塑造的工具。

3.七个习惯的总述。

1)习惯

首先,我必须知道聆听是有效沟通的关键环节,这是知识;其次,我要知道应当懂的聆听的技能;最后,我要有聆听的渴望。

2)成熟的阶梯:依赖―独立―互赖

依赖是人类的天性。随着成长慢慢地变得强大,成为独立自我依赖的个体。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中,个体的生活都与其余个人及团体息息相关。在独立的基础上寻求合作,集合团体的力量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即互赖。

4.P/PC平衡。我们的资产分别是物质资产、财务资产和人脉资产。在培养和运用任何一个习惯时,一定要记住维持产品和生产能力的平衡。

二、个人成功的三个习惯

1.主动积极:你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1)选择的自由

我们能选择自己的行为,但是行为产生的后果却不是由我们自己主宰的,而是受社会法则和事物法则的规律等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积极主动的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主动运用一切资源引导事件向自己向往的方向发展。

2)关注影响圈,主动扩大影响圈

把我们的问题分为三类,能直接控制的问题、间接控制的问题、无力控制的问题,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的是第一类,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是第二类,第三类无力解决。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也就是积极主动习惯的核心,就是在确立每一个目标之后,去履行自己的承诺。

3)习惯的运用

习惯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在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之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优先级,想如何选择,为自己的一切承担责任,不再依赖、抱怨。关注自己的影响圈,实现自己许下的每一个小承诺,运用一切资源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2.以终为始: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以终为始,就是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从而才能定位自己的坐标和方向,避免无效的忙碌,或者被原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弃心中所向。

3.要事第一:实现蓝图。人生也是二次创造的过程,第一次创造是画好蓝图,第二次创造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将蓝图变为现实。在执行中,时间管理的关键因素。

三、公众成功简述

1.个人成功先于公众成功。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养分是我们的品格和魅力。当我们真正独立――积极主动、以原则为重心、拥有清晰的价值观念和优先级,我们才具备互赖的能力。

2.情感账户。情感的维护最形象的比喻就是情感账户。情感存入会增进信赖,彼此高度信赖,沟通就是简单、愉悦和有效的,如果账户透支,信任消失关系荡然无存。

四、公众成功的三个习惯

1.双赢思维: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的改变。

2.有效沟通:先知彼再知己。在人际交往中沟通无处不在,而沟通的最有效方式是先去理解对方,再争取让对方理解自己。最能够理解对方的倾听方式是同理心倾听,即为了理解而不是为了控制、操纵或做出回应而倾听。

1)聆听的层次

最低层次是“听而不闻”;其次是“虚应故事”,第三是“选择性的倾听”,只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四是“专注的听”。听到对方说的每一句话,把注意力集中在语句上而不是意义上。很少有人能达到最高层次的“同理心倾听”。

2)聆听的通病:推己及人

交流时有时候并不需要建议或者忠告,只是想放开心怀畅所欲言,问题的答案会在过程中自然的浮出水面;另一些时候需要一些忠告或者帮助,只有在被感觉自己被充分理解时,才会主动寻求倾听者的建议。

3)寻求被理解

品格是个人信誉,对你的信任程度;情感是感性角度,是你与沟通的人的情感共鸣程度;理性是逻辑,是你的语言是否经得起逻辑推敲。如果你充分理解沟通的对象,双方建立起信任和情感共鸣,对方就会放开心怀,倾听你的声音,达到彼此理解。

3.综合统效:创造性合作。综合统效意味着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综合统效的本质是:勇于冒险,尊重差异,博采众长,共同养育孩子。①综合统效的沟通;②创造性解决争端;③尊重差异;④化阻力为助力。

五、习惯七――持续更新

1.身体。坚持每天安排半个小时运动,对身体的耐力、灵活性和力量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应付其余工作,也是对习惯一的极佳应用,长期而积极主动的运动会让自信心、意志力得到极大的改善。

2.精神。精神世界的更新,就是寻求内心的平静,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安全感,让外界的纷扰无法干扰内心,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

篇(6)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慕课;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10-04

时至今日,互联网在微观领域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在宏观领域,更是引发产业创新、引领新兴业态的强大引擎。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

一、近几年我国教育网络化进程及其校园实践

慕课(MOOC)是最主要的网络化教育载体,它打破了教室的限制,翻越了院校的围墙,使知识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物品。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edX相继成立,并很快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供应商。2013年5月21日,中国北大、清华在同一天加入edX,在该平台上自己的慕课。国内高等院校迅速跟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985”学校,还有和香港大学等都在同年陆续加入慕课的三大平台之一。国内的慕课平台也陆续上线,如网易云课堂、清华大学(微博)学堂在线、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等,2014年,“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有39所大学的340门网络课程在线。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也是发端于美国,经由可汗学院和TED-Ed的网络推广迅速成为慕课环境下的基本学习单元。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微课网站陆续推出各种类型的微课,微课也成为我国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抓手,仅2013年就先后举办了四个全国性微课(教学)大赛,涵盖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 [1]。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是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据了解,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中学、小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实验规模有班级、年级甚至全校参与的,实验课目有文科、理科、信息技术等,山东昌乐一中于2014年9月实现在全校、全学科范围的翻转课堂,目前属全国首例。各校总结出不少本土化教学模式,比如“二段四步十环节”模式[2]、 “在线导学”模式[3]、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4],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争议与思考。

也许可以这样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是由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校园“三课”――课堂、课程、课本将实现“网络变身”,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身为慕课,校园教室变身为翻转课堂,再进一步,就是学校教育变身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务驱动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偏重互联网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向课堂教育渗透。值得注意的是,“变身”不等于“替代”,学校和网络是差别迥异的场域,需要认真审视两个场域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互动的影响,在对比权衡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本文再次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论题并置,是因为它们与课堂教学发生的关联,并或多或少在改变着现有教学生态。我们试图通过对比分析的视角,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展开思考。

二、两个课堂:网络课堂与学校课堂

慕课的引入与本土化构建,丰富了在线教育资源。慕课平台构筑的网络课堂,其突出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学习门槛的开放性和教学师资的开放性;二是即时性,包括内容更新的即时性、学习活动的即时性、学习效果反馈的即时性以及交流互动的即时性;三是个性化,海量的课程资源以及零门槛让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或者兴趣偏好决定学习的快慢、深度。

慕课作为网络课堂,其内容生产的开放性非校园课堂所能匹敌,其内容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也大大超过课堂教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内容、传播和载体的支撑,更需要教学的互动互促,即师生在智慧、情感、价值观上的成长。从“教”这一端来说,慕课充分利用视频制作的跨时空、组合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教学形式包括出镜讲解、幕后讲解、实景授课、专题短片和访谈式教学等,其丰富程度是课堂难以达到的。但是,从“学”这一端来说,慕课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难掩其学习过程的单一性。慕课所有教学都是以单一媒介――视频呈现,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被动型“观看”占主导,缺乏情境刺激,容易产生注意疲劳和注意涣散。不管是电脑固定观看还是手机移动观看,学习者和屏幕之间的学习场较弱,干扰因素较多。教学双方通过网络进行的主要是信息传递,而缺乏体验与情感的沟通,这是网络课堂的“硬伤”,基于电子载体的网络互动(人-电子媒介-人)永远无法代替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课堂教学创设的场域有较强的凝聚力,教师可以随时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注意涣散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不仅传授“显性知识”,还传达“隐性知识”,因而能够承载更为宽泛的教育功能,实现教学相长[5]。另外,网络课堂的开放性在使学习者获得选学自由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学习的随意性。目前对慕课最尖锐的批评,恐怕就是说它“是最易实施的教育形式,因为它缺少‘教育原则’” [6]。

由此看来,慕课的优势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开放性、参与性、渗透性)所赋予的,慕课对课堂教育带来一定挑战,但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就目前来看,基于学校课堂的全日制教育仍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性和体系化,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但是应该看到,慕课的出现打破了教师-学生二元教育生态,以慕课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教育平台已经迅速成为教育生态中新的独立主体[7]。多元的教育生态需要探索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变化,开掘慕课的资源优势,适当纳入课堂教学与管理体系,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模式。比如,通过对慕课优质师资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非主干课程的慕课引入,降低教育成本;通过慕课学习资源的利用,消化与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果。而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或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人群,亦或缺乏师资的某些校园课程,可以通过扩大慕课传播,共享网络教育资源。

三、两种课时:微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

教学单元的时间设置,其基本依据是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保证学习者的注意力维持。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在主观学习动机与意愿相同的情况下,对学习者的注意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面对的是机器(屏幕),多视窗显示以及窗口弹出模式使得学习者随时面临多种选择,频繁的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直接影响知识学习和理解,影响学习效率,尤其是较为陌生与困难的科目;另外,由于网络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人-机之外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成为干扰因素,网络学习者注意力的维持会受到一定减损。因此,网络课程普遍采用了微课视频教学单元。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大多数则在10分钟左右,占用的贮存空间较小(一般几十兆),便于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多手段、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现,形成多维学习刺激;在教学进度上采取“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一组微课可以呈现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微课的这些设置兼顾了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者的注意力特点,成为慕课普遍采用的“默认模式”。而在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讲课内容、改变语音语调、或是直接提示提醒等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把控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他人在场”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与持续,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互动直接、交流活跃,这些都构成围绕学习内容的良性刺激,学校课堂的环境刺激要远远高于网络课堂,因此学习者可以获得较长的注意集中时间,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40-60分钟是被经验证明和普遍认可的课堂教学时长。

以上分析表明,微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是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相应选择。由于对微课的内涵及其功能缺乏正确理解,造成在微课制作与课堂应用上的诸多误区[8]。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将微课简单理解为“10分钟课堂”,一是校园课堂“微时化”,将微课这一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时长照搬到课堂,教师被要求将原来连贯的讲解机械地进行时段切割,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生硬地撕裂、拆散,人为造成“思维断点”;二是将微课制作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分段视频,直接把教师的整堂讲课录像按微课的“规定时间”进行分割。究其原因,就是对不同情境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长的机械理解,导致了“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的错位。因此,首先亟需加强对微课的内涵和功能定位的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制作能力,突出微课“问题聚焦”、“多维呈现”、“同步反馈”等特征。其次,准确把握微课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适恰度,微课应当是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第三,随着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日益普及,微课建设的主战场应当在校外,使之成为共享的新型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个性化需求。

四、两类教学:常规教学还是翻转课堂教学

一般认为翻转课堂“翻转”的是教学流程,即由传统的“先教后学”,改为“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基本要求,是把网络学习纳入组织化的课堂教学流程,学生必须较高质量地先行完成学习任务(视频中会设置问题、习题等跟踪学习效果并控制学习过程),以保证课堂交流的高效率。实际上,翻转课堂所依托的授课视频承担了“网络家教”的角色,教师是虚拟在场。而常规课堂教学也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先教后学”,老师一般都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不过对预习效果难作硬性要求和严格评估,默认学生对新内容的知识掌握为“零”,在实际讲课时仍然会“从头说起”。因此常规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教”与“学”的孰先孰后,而是孰显孰隐。常规课堂中,“教”是显性的,“学”是隐性的;翻转课堂中,“学”是显性的,“教”是隐性的。另外,交互性被认为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而常规课堂教学也存在交互性,学生发言、提问、上黑板做练习、做演示等等,都是穿插于讲授之中的师生互动。相比较而言,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是更高层面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高度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则答疑解惑启发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的主要价值在于问题导向的知识生成价值,即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互动探讨,加深知识理解,产生“新质”。

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将学习的掌控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9],教师、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技能、问题意识、心理品质,才能使翻转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成效的互动教学形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翻转课堂的高效能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方面的高效能,缺一不可。第一是学生自学的高效能。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交流讨论”互动的前提,只有在较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较高层次的讨论,也才可能在翻转课堂促发具有生成价值的互动,否则回到课堂,即便有讨论,也只能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教学内容而已。自学的学习效果除了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这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理解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较好的坚持力、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等。第二是教师在翻转课堂上的高效能。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要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生成式的教学互动,需要更为广博的知识储备、更为敏锐的信息筛选、更为灵活的现场把控,才能聚焦问题、层层推进,促进认识深化。第三是教学媒体的高效能。不管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还是选用网络资源,教学媒体在内容上对学习重点难点的讲解、演示等必须优于现行教材,在技术上保证易操作、有反馈。如果以上条件不具备,这种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如单纯的课堂教学,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很容易陷入“翻转课堂”形式化的误区,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目前一些学校进行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以短时期、单科目实验性教学为主,不能排除“实验性”给师生带来的“社会助长”效应;有的学校用“快班”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其结果不具备广泛的推论性;有的学校占用了学生在校的自习与晚自习时间进行“在校翻转”,增加了学生的时间负荷,违背翻转课堂的初衷。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教学科目多、强度大,学生自学与自控能力普遍欠缺,网络课程资源不尽人意,翻转课堂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使师生应接不暇,嚼多不烂。

我国的翻转课堂是由教育信息化推动、在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的成败与否不单单由数字化技术水平决定,更多地是取决于是否尊重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是否顺应了数字化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发展性、目的性、适切性、变革性”原则[10]。

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翻转课堂的条件目前尚未成熟,需要在充分的适应性评估和效率评估基础上,理性谨慎对待。

五、教育新生态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三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更多、更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一定还会出现。如果把教育领域比作一个巨大的秀场,那么借力于“互联网+”,在传统教育的“校园秀场”外,“网络秀场”蓬勃发展,“校园”与“网络”教育的互动还有望形成更值得期待的“校-网创生秀场”。 因此,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引擎,必须发挥“校园秀场”和“网络秀场”的各自优势,并在融合共赢上多下功夫。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以开放姿态面对“互联网+”,借由网络引擎注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要稳固价值坚守,警惕“技术至上”和“行政律令至上”,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不能无视现实条件。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坚守,都应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汪滢.微课的内涵 、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 教材・教法,2014,(7).

[2]张福涛.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翻转课堂”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

[3]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

[4]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5]范蔚.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及其有效性判定[J].今日教育,2013,(2).

[6]约翰・巴格利.反思MOOC热潮[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7]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8]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篇(7)

发展心理学具体关注些什么呢?怎样运用能帮助孩子?新的一年,有着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俩娃妈妈的陈忻博士来啦!她将和大家讲讲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分享基于儿童成长普遍规律的养育方法。爸爸妈妈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点发展心理学,更好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有趣有益的沟通吧!

我听过一些爸爸妈妈抱怨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比如,大人们早上急着送孩子到幼儿园,然后自己去上班。可孩子总喜欢在路上东张西望,捡捡树叶,摸摸小狗,父母有点不耐烦了,觉得孩子拖沓。又如,放学回家,孩子吃吃东西、看看电视,就是赖着不想做作业,要么磨蹭很久才做完。有的父母甚至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

孩子做事拖延,有客观原因

当我们分析孩子的某种行为时,需从他们的发展现状出发,而不要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有时做事容易分心,或没什么时间概念,这与其成长规律有关。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远未成熟,从而影响大脑的执行功能,而做事专注、有计划、不拖拉等又与大脑的执行功能息息相关。

小知识 什么是大脑的执行功能?

这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对认知/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比如注意力、推理、学习的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计划和执行能力。这些都和大脑的前额叶发展有关。它不是一两年就能发育成熟的,而是贯穿了整个儿童期,甚至青少年期。

当我们了解了儿童前额叶的发展需要很长岁月,就不会以成人的高要求去对待儿童。所以,我觉得把儿童的某些现象称为拖延症是不合适的,也不要因此给孩子贴上“拖拉”、“懒惰”等不好的标签。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父母不需要过度焦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需要从小慢慢培养和提醒,让孩子的大脑执行功能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培养两大能力,缓解拖延的习惯

能力① 抑制冲动

抑制自己的冲动,让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这些能力从3岁到7岁在慢慢地稳定增长。比方说,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时,孩子们已经有能力抑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冲动,知道要先举手示意老师。当然,要记得孩子的前额叶远未发育成熟,所以不能指望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做得到抑制冲动。我们需要帮助和提醒孩子,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1.用外部提示帮助和提醒

有些幼儿园的老师也很有经验,他们利用一些小道具来提醒孩子。比如上课时,需要孩子们保持安静,可是孩子有时一高兴就容易失控,这时老师会说:“安静。”然后,她竖起食指和中指。这是老师和孩子们一开学就商量好的手势,代表安静。孩子们一看到这个手势,立刻就明白了,很快安静下来。有些孩子也会主动举起手指,帮助自己安静。所以,孩子们还是需要一些外部的提示来控制自己。经常这样做,孩子慢慢就不需要手势提醒了,当老师一说安静,他们就能安静下来。

2.玩假想游戏帮助和提醒

在开篇提到有的父母抱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在路上喜欢磨蹭。这很大原因是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理解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点,乐观地想:其实这正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好奇,也能去注意,会关心成年人认为无用或者无关的事物,这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

这种现象并不代表孩子有意拖延,但确实和他们不成熟的前额叶有关,那我们怎么办呢?可以和孩子玩些假想游戏。如父母对孩子说:“啊!我看到一个城堡(幼儿园)就在前方,骑士,你准备好了吗?要进入城堡了哦!”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假装骑马到城堡去,不再磨蹭了。又如,有阵子我家两个孩子很迷海绵宝宝,该睡觉了,他们还没上床。我就说:“注意啦!小蜗,现在是你的上床时间,赶紧去哦!”小宝立刻“小蜗”上身,叫着爬着就到床上去了。父母可按孩子的喜好和心情跟他玩些游戏,不知不觉中帮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在美国,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会使用一些办法,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其抑制冲动的能力得到锻炼,完成马上需要做的事。假想游戏便是其中一大法宝。比如,小朋友们把椅子排在一起,假装是校车。然后大家商量,一个孩子是司机,其余是放学的孩子。游戏时,假装乘客的小朋友要到了他的站才可站起来下车,而不能想起来就随便走。通过类似游戏,让孩子们的抑制冲动能力得到提升。

特别提示 有研究发现,对比从未接受过帮助和提醒的孩子,经常被老师或父母提醒和帮助的孩子,在完成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孩子在将来正式入学时更能适应,独立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更好。

能力② 计划和时间管理

在开头也提到,有些父母说起孩子做作业不专心,有时先玩再做作业,或做作业时人到心不到。还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拖拉,该做作业不做,该刷牙洗脸睡觉,却慢慢腾腾。这和孩子的计划能力也有关。

小知识 计划的力量

计划就是事先明白一系列的行动,并且一步步实现它。研究发现,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事情,不太复杂的事情,他们就可以事先有计划,然后依照计划完成目标。如果不熟悉的事情,或者任务比较复杂,他们就容易分心,不能专心在自己的任务上。

所以,如果父母逐渐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让他熟悉自己的生活,多知道一些步骤,会减少拖拉的可能性。

首先,家里要建立比较有规律的生活。比如,睡觉前有哪些基本步骤。在我们家,依次是洗澡、喝牛奶、刷牙、妈妈陪读一会儿书,然后爸爸妈妈说晚安,他们就知道要睡觉了。

其次,放学后若有特别的活动安排,最好也事先告诉孩子。比如,放学后先上游泳课,然后回家吃饭,再做作业,准备洗澡、睡觉等。因为孩子还缺乏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需要父母慢慢让他明白什么是计划、时间表。这有助于孩子今后学会管理时间。对于刚上学的孩子,也可以把时间表贴在墙上,做好一件事就划掉一项,这样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需注意的是,不过高要求孩子,父母说话也要算数。有的父母看不得孩子闲。孩子做完作业,又给他习题做。这会使孩子觉得,反正我做得再快也没有用,干脆慢慢来好了。所以,我们要说话算数,若父母之前对孩子说做完这些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就应遵守许诺。事实上,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甚至发呆的时间,或让他们到户外去玩,反而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结语:上面提到的这些能力都不是短期能养成的,我们需要耐心,做好长期的准备,坚持提醒,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帮助他们。越早有这个意识去做这件事,越能帮助孩子在正式入学后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