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交通科技与管理

交通科技与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通科技与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交通科技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58-02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一个国家具有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的体现,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它的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不难看出“创新”在交通科技大赛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取得优秀比赛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不怕吃苦,敢于创新的学生,从中我们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简介和我校参赛情况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从首届比赛开始,以后每一届比赛的规模都超出上一届。2014年5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比赛中,共有109所高校252件作品报名参赛,经过专家评审,有54所学校的80件作品进入决赛。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于2011年,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分别参加了在北京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大赛。两届大赛学院都在内部初赛的基础上遴选出3件作品提交大会。在首次参加的第八届大赛中,《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二等奖;在第九届大赛中,《基于GPRS和GPS的船舶安全行驶预警与决策模拟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三等奖。

二、依托交通科技大赛搭建交通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平台

1.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交通科技大赛是多学科立体交叉的复合型赛事,学生们围绕每年大赛所制定的主题,找好切入点,精心选择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选取,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提供了学生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机会。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制作,要求学生广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们将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相互联系,实践验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资源,开展学习、交流、协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为了取得理想地成绩,必须要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勇于创新。所以说,交通科技大赛这一平台,提供了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交通科技大赛的覆盖面广泛。从我院开展交通科技大赛的实际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兴趣非常高,他们都认为这是交通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世界杯”,代表了最高水平和荣誉。来自交通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队与相关专业老师联系,营造出良好的学术、学习氛围。在参加近两年比赛选拔时,来自交通三个不同专业近百名学生参加,可见竞赛的覆盖面之广,也为选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基于交通科技大赛促进交通专业学生创新培养

1.交通科技大赛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从目前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缺陷急需解决。首先是理论知识体系跟不上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环节,从而学生的工程能力较弱;最后,填鸭式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差。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更希望老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加直观性的教学演示或该理论直接用于社会生产实际的范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更生动,而且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掌握理论。而交通科技大赛的作品制作过程恰恰能够围绕相关课程展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有效的对传统教育缺陷进行弥补。

2.交通科技大赛提升交通专业学生多方面的能力。①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在交通科技大赛中,组委会仅给定比赛的相关主题,而创新性的“新”课题选取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且有较大灵活性供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学生们需要从无到有,将想法变为现实。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始终都会处于探索、刻意求新及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下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解决每一个问题,从而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运用更为灵活。此外,设计出的作品还要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考虑,这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②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将平时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提炼升华,通过不断的观察、想象、实操、总结来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③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是一个团队合作项目,需要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完成竞赛工作,在作品准备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取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课题任务,最终达到1+1>2的效果。④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准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当这些“瓶颈”阻挡了前进脚步时,他往往承受着方案被淘汰、作品被否定的压力。入围决赛后,学生都是在国内相关领域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其他院校的师生前进行作品汇报及问题答辩。这些都需要参赛学生调整自己、积极适应、灵活应对。

四、面向交通科技大赛的创新活动组织实施办法

1.基础培训对创新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创新能力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我们利用课余、周末、假期等时间段,在赛前准备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的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提高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则不能一味求“高”求“深”,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上。

2.合理的专业搭配促进团队协调能力。交通科技大赛的整个过程,团队的组织协调很重要。整个参赛作品的完成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它需要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各自特长。为此我们将现有三个专业的学生分好组,利用他们不同的专业知识、设计水平和思维方式团结协作,以取得最佳设计效果。实践证明,合理的专业搭配,对竞赛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交通科技大赛的主角是学生,指导老师是“导演”,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咨询。我们在大赛的准备中,都是让学生主动提出思路和实施办法,由学生负责软硬件的调试,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我们参加的两次交通科技大赛都有实物模型:小车、交通指挥机器人和轮船,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传感器、每一根线都是在学生反复测试、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也是由学生通过讨论、验证,最终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如说第八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在这个实验项目的进行中,模拟公交车与小轿车在一条路径上行驶的时候,无法按照设想的“公交优先”这一原则顺利同行。甚至出现两车相撞的情景。最初学生们认为设置的路下检测装置出了问题,经过更换装置和不断的测试才发现原来是检测算法没有做到系统完善。

4.梯队式培养形成持续性创新环境。交通科技大赛作品在设计思路、创新点、软硬件设计及实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参赛学生一般以高年级为主。但是高年级学生的流动性很强,他们往往会因为实习、就业、考研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创新队伍,这样会对整个队伍的延续性带来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创新社团开展一些宣讲、作品展示等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对交通科技大赛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为他们开设基础知识的讲座以及必备能力的训练,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为高年级的学生“打下手”。二是“大手拉小手”,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当助教,排课表,利用空余时间指导新队员,把自己参赛的经验与教训和新队员分享,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少走弯路。通过这两种方法,增强了我院参赛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五、总结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从多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对于我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来说,交通科技大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17).

[2]张诗波,骆勇.从交通科技大赛看我校交通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7701

1深化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1)加快公司组织机构改革。信息公司要发展,必须拥有改革的魄力和智慧,无论如何要发展必须改革先行,如无法摆脱现阶段“政企不分、权责不分”的管理现状,发展只能是空谈。对企业现有内设机构按照业务开展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并根据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服务和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对部门职责进行清晰的划分,同时对现有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过程以及技术创新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实施由企业高层全面参与的改革,实现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2)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严格分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放开企业自主经营权力;改革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优化制度的实质性部署,迅速规范职工行为,保证企业融合运转的良好秩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公司制度。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根据新的生产经营体系修订《薪金管理办法》、《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对比、梳理,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制度执行。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着重检查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推行总经理负责制下的周计划、月考核、年评定工作流程,不定期指导项目及工作协调,有效解决工作运转中存在的政令不通、效率不高等问题。并通过内控质量管理措施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三是优化制度管理。为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通过对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深入研究,对制度进行整合。将流程体系、内控体系、标准体系中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规定相结合。形成以收入分配体系为核心,考核、奖励和日常管理体系相互支持、配合的基础管理体系,大大加强制度的合力,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2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

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家、部省及行业相关标准管理项目建设。以项目流程管理为中心,从项目需求调研、编制技术规范、框架结构,设计建设方案、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硬件集成和部分软件的安装调试,并针对不同用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等各环节实行文档化管理,对技术目标和实现方式、进度和质量的要求均以文档的形式加以明确,项目参与人员均可以此为参照,迅速定位并开展技术工作,公司还应对项目进度、质量能够实行内控,以此避免以人为中心管理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质量难以控制的情况。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主动的开展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工作。一是对已有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完善、跟踪服务;二是配合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及相关单位完成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和编制;三是完成对道路运输系统人员信息化操作系统的培训。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巩固交通运输业领域的客户。

3积极开拓市场,加大项目开发

篇(3)

期间并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后成立了“河南省道路材料与结构研究中心”、“河南省桥梁诊断与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公路交通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桥梁新材料与结构耐久性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桥梁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成立了“岩土与隧道工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郑州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产学研基地”、“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地”等产学研用基地;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河南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交通科技自身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和效率低下,整体水平还相对薄弱,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存在的问题

2.1总体水平较低河南省现有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水平较低,目前仍无一部级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或行业研发中心。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交通行业研发中心两种,重点实验室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交通行业研发中心是以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成果转化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及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的“领头羊”,非常有必要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总结成熟研究成果并在行业内推广应用,扩大社会和经济效益。2.2缺乏整体建设规划长期以来,河南省交通行业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形成整体部署,缺乏科学化决策程序。交通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不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尚未按照市场机制建立可以实现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的交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内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对科技开发的重视普遍不够。多数企事业单位没有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项目研究主要依靠合作单位,不利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地市交通科研主管部门不健全,管理职能不统一,造成交通科技工作开展不力,制约了交通行业的科技发展;行业学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尚未充分发挥出科技中介的作用。2.3财政投入分散,总量不足,配置不当由于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力度不够和财政支出结构缺陷,缺少科技平台建设的投资导向,交通行业科技平台年均经费投入较少,经费来源单一,目前主要靠国家和上级主管交通行业部门拨款、单位自筹维持运转,尚未有效吸引各种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平台建设,经费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科技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购买和正常工作的开展。2.4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河南省交通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发展不平衡,重点不够突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人才缺乏,对外科技合作水平不高,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2.5人才紧缺,创新能力相对滞后目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分布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匮乏、人才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不强等矛盾更加突出。

3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体系深化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是平台运行机制市场化。实行政府主导与企业化运行相结合,让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二是平台服务对象社会化。平台将不再只满足研究的需要,而是面向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三是平台资源条件共享化。破除科技条件的拥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壁垒,形成科技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机制,降低创新平台建设成本。四是平台绩效评估科学化。平台不是以赢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其效果不能实时、全面、直观地显现,也不能用赢利指标来衡量,只有通过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提高间接反映。必须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评估加强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调整和完善平台规划布局。3.2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调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结构,结合交通行业科技平台建设总体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设立科技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平台建设的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使平台运行得到稳定的政府支持。在发挥财政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平台建设项目审理制度,促进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高效运行,切实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绩效。3.3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平台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交流与合作。一是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平台建设和运行。二是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积极探索引进共建平台的新模式,完善各类引进共建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制度。三是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高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水平,积极探索鼓励企业科研机构构建同研究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3.4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队伍。一是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依托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交通行业和区域专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及重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吸引和凝聚高层次人才。二是实施平台建设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平台建设与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以平台建设为条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速培养一批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打造一支河南省在各学科、各产业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精锐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三是健全平台用人机制。实行聘用合同制,平台在编人员按照不同层次、岗位,实行聘用合同分类管理。所有研究人员均以聘用的方式,签订有关协议,确定其准入或退出。

4结语

篇(4)

在建设交通文化特色库之前,界定馆藏资源的范围是最为紧要的部分。因为馆藏资源最主要的存在价值是支持学术研究、教学,并能够提供独特主题学术的产生与拓展。交通文化特色库馆藏资源范围应设定为收集行业文化的各种要素。其中,行业价值理念的展示是行业文化要素的核心内容。交通行业的价值理念泛指交通文化,即交通行业的文化。它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的总和。其中,各种文化要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完整的交通文化体系。第一,在物质文化层面,其文化符号体现为交通行业的形象识别系统。即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平面设计等手法将遵循的价值理念体现在工作环境中,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志和文化传播中展现的外在形象。第二,在制度文化层面,其文化符号涵盖了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制度建设或变革中所产生的行为规范系统,包括交通行业法律法规,以及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行为的道德准则、价值理念和规章制度。交通行业是一个大行业,不论是公路、水路,还是交通建设或运输服务部门,每个历史时期行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各项要求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发展方向也不相同,其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遵循的价值理念也会各异。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度文化指导下的行业制度资料,都有待于我们去收集和整理。第三,在精神文化层面,具有精神价值理念的各种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要素。如交通科技的使命、精神、愿景、价值观、发展,以及交通行业及其各部门、各单位在不同时期创造的桥梁文化、港口文化、车站文化等应用理念。在全面研究交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保管相关文献资料,全面评估其文化价值,可以形成以下馆藏内容:一是交通科技发展研究成果,包括交通科技发展史料、交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专著等。二是交通行业文化建设成果,主要包括交通企业或组织的文化手册等。三是交通文艺作品,包括已发表的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剧、艺术设计作品、摄影、雕塑等。四是交通历史文物及陈列展示,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及与重要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的交通建筑、交通工具、文献、手稿、图书资料、题词、牌匾等。

2交通文化特色库空间馆藏内容的安排

馆藏内容往往体现了某些历史发展过程或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在馆藏布局设计上就要求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例如,美国克林顿图书馆的展示面积有1858m2,在一楼大厅有一个33.528m长的时间标尺,它运用了照片、录像以及互动平台等,以巨大的编年表的形式向人们介绍前总统克林顿和当时政府每天所做的工作。与时间标尺相邻的是主题橱窗,里面的展品概要地体现了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内外的政策和成就。其中涉及了各个领域:如在教育、科技上的投资,打击犯罪,应对世界冲突以及环境保护等。这种陈列形式既可以让参观者对总统执政期间的各个机构、美国整个政治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被看成是美国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克林顿图书馆空间设计师拉尔夫•阿佩尔巴姆的设计初衷就是想让大众感受到,小石城的这个图书馆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总统的故事,而是美国的故事。昔日往事经过设计师之手被梳理为一个整体、逻辑的展示线索,将历史融合为一面镜子,反映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通文化特色库空间也可以借鉴其方法,通过图片、模型、纸质文献等载体,按照交通行业的年代和类型,精选名物,揭示其外形特征、技术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古今数千年中国交通进步的轨迹、行业文化历史演进和优秀成果。同时设置参考服务台,协助读者查找资源。

3创造空间环境视觉美感的途径

创造建筑空间的视觉美感是特色空间设计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观点去理解,馆藏内容设定是解决信息储备问题,而创造建筑空间视觉美感是解决读者视觉感受的问题,进而影响读者的情感问题。所以图书馆特色空间设计不仅应该具有好的功能,并且还应该依据它本身的特性成为一个优美的空间。空间中的设计艺术水平,人性化、趣味化、数字化程度,尤其是表达出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品位,应让人难忘、让人思考,并让人自觉投入其中细细品味。空间视觉美感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装饰风格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装饰风格在形象、尺度、比例、色彩、质感等方面按照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设计法则作恰当的处理,使其雅致美观;二是装饰风格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应考虑时代因素对读者审美情趣的影响。由于交通文化特色库位于新馆五层东侧,大面积玻璃材料会产生许多反射光。所以,其色彩配置宜采用柔和协调的中性色调或中性偏冷色调为主要色调,或选用低纯度高明度或中灰度色系,不宜采用过于鲜艳刺激的纯色,使走道、书架、阅览室充满柔和明亮的光线。在大面积浅淡柔和的协调色环境中,还可选用紫棕色家具,融汇东西方书斋格调,会显得古色古香,使人情绪安静、放松。标志系统可采用醒目的纯色,如宝石蓝、绿色、深红色等,既可强调标志作用,又可打破了单调的气氛。例如,上海交大图书馆阅览室地面色彩采用条带造型的灰绿、蓝灰、蓝紫搭配,墙面色彩为乳白、淡绿,天花色彩为珠白,桌椅为灰绿、珠白搭配,书架为粉绿色,都是低纯度高明度色彩搭配,室内色调整体上实现这几种材料光、色的协调,且书架的高度由外而内逐渐升高减少了压抑感。色彩、家具造型、布置形式共同塑造出宁静自然的空间风格,阅览空间自然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品位。

4结语

篇(5)

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交通问题,构建更加便捷、高效、节能、畅通、安全的交通,并通过高技术交通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紧迫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

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车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1]。

ITS通过提升传统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智能

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程度,保障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经济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应用和实践,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公认解决现有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1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

政府部门、产业界以及科研机构的推动和协调配合。按照美洲地区、欧洲和非洲地区、亚太地区划分,分别由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TS America)、欧洲智能交通协会(ERTICO-ITS Europe)和日本智能交通协会(ITS Japan)负责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的协调组织工作[2],同时引领着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这也是国际上最早成立智能交通协会的三大国际组织。为促进智能交通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智能交通协会,各国智能交通协会也是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理事会的成员,代表本国出席各种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地区智能交通协会,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活动[2]。

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由多个政府部门联

合推动,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根据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00年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原国家计委、原经贸委、公安部、原交通部、铁道部等10多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5年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协调指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财政部、原建设部、原民航总局和总后勤部4个新成员单位。“十五”

期间,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协调指导小组是由政府部门组成的临时

机构,开展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国际会议和交流合作方面有诸多不便,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我国交通主管部门多次建议希望由科技部牵头,在“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适应智能交通发展趋势,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此,成立了由科技部、公安部、原建设部、原交通部、铁道部、原民航总局等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的中国智能交通学会筹备工作组。

2007年3月,科技部向民政部正式提出申请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07年11月,民政部批复同意科技部正式开展协会筹备工作。2008年5月14日,由科技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共同发起,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智能交

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智能交通事业在依靠创新机制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起点。近年来,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组织了多次国内外重要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2 历届会议议题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7届,议题始终聚焦ITS的主要领域,紧密跟随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围绕当前智能交通所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开展研讨,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1)2005年12月9日,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高层论坛和学术研讨2部分组成,第一届会议共录用国内外论文165篇,参会人员300多人。会议议题涉及ITS现状和发展规划、ITS解决方案设计、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行为诱导、交通智能控制、电子不停车收费、公交一卡通等内容。

(2)2006年12月20日,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ITS的现状与未来”。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智能交通技术、ITS建设成果与产业发展、ITS新理论与新技术等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此届会议规模空前,共有500余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并首次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和欧洲交通协会的代表参加并做大会报告,加深了同国际智能交通协会组织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年会的影响力[3-4]。

(3)2007年12月14日,第三届年会在南京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让城市更畅通”。重点探讨了我国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以及国外先进理念对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启示。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城市公交智能化技术,基于ITS的道路交通管理、控制与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ITS成果与产业等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4)2008年9月26日,第四届年会在青岛召开,主题为“交通安全”。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发展、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节能减排、智能车辆、交通出行服务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会议

共举办学术交流会6场,征集论文245篇,录用140篇。

(5)2009年12月11日,第五届年会在深圳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创造出行新方式”。代表们就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国家政策及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等进行了广泛研讨。同时,本次年会以促进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进步和协同发展为目标,并首次与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一并举办,为全面展示我国智能交通与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和汽车先进技术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

(6)2011年9月6日,第六届年会在北京举办,年会首次引入了新能源的主题:“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低碳绿色出行”[6]。与第五届年会一样,也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和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此届会议还表彰了对智能交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单位,旨在呼吁更多人为年会的发展献言献策,为我国智能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年鉴》(2010)仪式,这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智能交通年鉴。

(7)2012年9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年会,以“智能交通———感知新生活”为主题,并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大会上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捐赠仪式暨首届智能交通科技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激励利用科技力量促进行业发展。

3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的意义

智能交通年会的如期举办,为国内外专家、学

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了一个需求和展示的平台,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广我国智能交通的成果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证了中国智能交通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开启了一扇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智能交通,使中国智能交通走向世界的大门。

定期举办年会是行业内政府、企业、科研院校

的共同心声,也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进程中的大势所趋,对于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建设、理论知识研究以及产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在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促进低碳高效交通装备的战略转型,提升综合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做出了积极贡献[7]。

4 结语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推进和发展智能交通

系统技术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和支持智能交通的发展。从“十五”期间科技部智能交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期间科技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部署,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科技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为智能交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奠定了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基础,培育形成了智能交通产业。

未来5年,将是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

要提升阶段。这更需要智能交通人在年会提供的广阔平台下加强技术交流,在重点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在关键技术领域内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6)

一、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城市的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控制交通事故的真正力量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将不断提高,作为我们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公路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成效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以我们能否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密切相关的。据美国对其智能交通系统的统计分析认为,如果美国所有车辆都使用智能化交通系统,将使车辆的碰撞交通事故减少17以上,这意味着每年能节约260亿美元的交通事故损失。由此可见,交通管理科技含量越高、智能化程度越强,各种交通事故隐患就能被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就会大大降低事故的机率。

从全球范围看,自1886年世界上第一部汽车问世的100多年以来,人类吃、住、行、穿四大基本要素中行的要素发展最神速。迅猛发展的道路交通工具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至今己有3000余万人死于车轮之下,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目前全世界每年有5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但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干不断改善交通条件,加强科学管理交通,交通事故逐渐下降。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汽车1.2亿辆时,年死亡5.6万人,达到最高年份;到20__年汽车达2.5亿辆,年死亡4.2万人,减少了27.5%。日本在此期间的车辆增加了3倍,死亡人数减少了45%;法国、德国、韩国等万车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

再以铁岭境内高速公路为例,从1998年沈四高速公路开通至20__年7月,共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142起,死亡179人,伤159人,造成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如20__年“1.28”特大交通事故,一次死亡17人,震惊全国。20__年3月连续发生“3.17”、“3.27”死亡5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批评。在困惑之余感到,仅仅靠有限的警力管理交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以科技的手段,借助科技的力量,延伸纠正各种交通违法的触角和覆盖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这样总的思路之下,20__年7月以来,铁岭支队加大了科技投入,把科技强警作为第一要务加以考量,制定了总体规划,推出了科技强警工程。在市局的总体部署下,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投入1200万元,在高速公路和在市区的八街八路、19个主要灯控路口、5处无灯控平面交叉路口和2处主要路段上建设了道路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覆盖面达百分之百。可以说,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无论是科技先进性、投资规模,还是社会效果,都是铁岭市公安史上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运行以来,高速公路违法超速行驶的车辆大幅度减少,平均车速下降了10至15公里。20__年7月以来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特大事故;市区内的闯灯越线等交通违法行为大为减少,由每天的几百车次下降到几十车次,秩序明显好转。20__年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08起,死亡58人,受伤337人,直接经济损失144万元,比20__年分别下降了36.9、49.6、46.9、45。仅发生特大交通事故1起,死亡3人,分别比上年下降83.3和87。

目前,铁岭市高速公路交通违法抓拍系统及城市道路电视监控系统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产生了立杆见影的工作效益:一是实现了从科技要警力的目标。交通管理武装了这些高科技项目,不但加大了交通管理的力度,还极大地缓解了警力紧张的矛盾,使科学合理地使用警力变为现实。如支队的交通管控中心,通过大型电子屏幕墙,及时掌握交通动态,通过迅捷的指挥调度,能够科学合理地调配警力,实时疏导交通。二是延伸了交通管理的触角。以上这些高科技项目,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而不知疲倦,这是正常人力所做不到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科技的力量极大地延伸了交警管理的视野和触角,使交通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提高了执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监控设备所抓拍的数据信息,据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只要交通违法被抓拍,被处罚者都能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交警用肉眼去判断违章,而致起的执法纠纷,有效地降低了上访投诉率,使交警的良好形象得以提升。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已过了高峰期,进入相对平稳期。我们国家的各级交管部门也正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等手段,使交通事故逐步下降。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城市交通管理己完全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自动化监控管理;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程监控管理;普通公路交岔路口和复杂路段也基本上实施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管理控制交通。正是整个道路交通网络的现代化科技管理,确保交通网络安全、有序、畅通地良性运转,把汽车的副作用降到了最低限度。

纵观世界道路交通发展史及我国道路交通发展历程,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有把科技有效运用于控制交通事故,置于预防交通事故的第一地位,才能实现在交通管理方法、手段上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才能遏制交通事故高发势头并逐步实现明显下降的目标。

二、我国道路交通科技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道路交通管理科技手段主要体现在静态路面监控、汽车安全技术和动态的路面管理两方面。目前,无论从静态监控和动态管理方面,各地科技的投入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在我国,绝大部分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普遍建立了指挥中心,城市中心路段、路口基本实现自动监控,加之大城市交通流量大、车速低,城市交通事故以刮刮碰碰居多,死伤率低,相对来说,大部分中小城市、城镇及城市城郊结合部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低,交通秩序较为混乱,交通事故死伤率较高。

(二)全国高速公路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尚不完善。大部分高速公路的管理仍然采用简单的、以人力为主的监管手段 。重建轻管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了路越好、交通事故越多的反常现象。

(三)普通公路里程占整个交通网的绝对数,建设速度很快,管理监控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公路基本上无任何管理监控手段。从近年的数据看,日本交通信号机数量是我国的16倍,交通标志数量为9倍。动态管理手段上,全国不少地区不具备测速仪、酒精检测器等基本的科技手段。

究其原因,

一是各级政府对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局限于浅层次,一般化,尤其对科技管理认识不到位,往往重基础建设,轻科技投人,重人防、轻技防;

二是对交通事故重在预防认识不足。往往重事故的处理,轻事故的预防,对交通事故虽有切肤之痛,但是亡羊就是不补牢,一旦出了事故,宁可花巨资处理善后,也不肯事前多投入一点科技装备防患于未然。对事故的处理抓得实、抓得紧,对事故的预防抓得空、抓得松。如果拿出一年的事故损失投入公安交通科技装备,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一些交通管理部门重实干、轻巧干,重体力的奉献,轻智力的投入,科技思想、科技意识、科技素质亟待提高。

三、实施交通管理科技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交通监控能力,挖掘其潜能,强化其功能,发挥其效能。目前,全国城市大部分实现了交通管理自动化监控,但功能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动态科技管理手段亟待提高。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作好科技管理交通规划。在新增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一并完成交通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切不可建设超前、管理滞后,避免建设过程中重复投资和浪费。

第三,在公路交通管理中,静态方面要阶段性推进基础监控设施,逐步完善路面监控、信息提示、急救报警等交通安全服务系统;在动态管理上,要加大投人和增强有效性,要灵活机动,要管用。

第四,制定有利于科技有效运用于交通管理的政策措施。一要发挥国家和地方的整体优势,整合科技力量,促进交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拓宽筹资渠道,解决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分享和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知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汽车生产制造业要注视汽车安全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汽车安全技术涉及到安全防范、避免碰撞、减轻损伤程度、实施乘员保护等事故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各个环节。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切实加大开发应用力度。

篇(7)

【关键词】超限治理 动态称重 视频监控

1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量迅速上升,车辆超载、超限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重[1,2]。交通部颁布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和国家八部委联合了《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交公路发(2004)219号),规定运用经济与行政相结合的手段对通过的超限车辆进行必要的执法处理,以有效保证桥梁和公路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超限车辆动态监控及非现场执法系统,24小时检测通过车辆的实时总重、轴重、速度等信息,并对通过车辆的车牌号进行抓拍和现场取证,为公路桥梁管理部门提供养护和决策依据,也为交警部门提供超限执法依据,以达到保障交通安全和维护桥梁道路设施的目的。

2 系统组成原理

图1 系统组成

系统整体主要基于动态称重技术[3-5],依次由高速动态称重子系统、车牌识别及现场取证子系统、车牌逆向抓拍子系统、报警显示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高速动态称重子系统设置于公路主线适当位置,负责检测通过车辆的重量及各种交通数据;车牌识别及现场取证子系统负责检测通过车辆的前后抓拍图片及车牌信息,并与重量数据对应存储;车牌逆向抓拍子系统设置在没有中央分隔带的路段用于检测逆向行驶车辆车牌号码,并实时报警;报警显示子系统通过LED可变情报板实时显示超限车辆车牌号码,及时提示驾驶人员;视频监控子系统负责监控路段车辆的通行状况信息,并实时上传至监控中心硬盘录像机。

3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无人值守,在不限制车速的情况下自动检测通过主线行车道车辆的各种交通数据,并实时的将交通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可选)传输至大桥管理处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发现超限车辆管理计算机进行报警提示,并在该车辆数据处做超限标记。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工作流程

4 系统应用

根据超限执法相关需求,本文系统在重庆万达高速开开段进行了应用,实际安装的主要设备包括弯板传感器、动态称重仪、野外机柜、门架、车牌识别模块等。检测车道为开江至四川方向的2个车道(每个车道安装弯板传感器4块)和1个应急车道(安装弯板传感器2块)。安装应用的整体效果如图3所示。当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动态称重区域可以定制不同动态汽车衡产品。

图3 超限车辆动态监控及非现场执法系统应用效果

5 结语

超限车辆动态监控及非现场执法系统不但可减轻超重车辆对公路的损害,而且可以减少治超检测站人员配置、资金投入,保护执法人员的生命安全。随着公路里程进一步增加及政策支持,超限车辆动态监控及非现场执法系统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魏连雨,李巧茹,张多马.超载交通运输对津围公路路面和桥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天津公路,1999(5):44-48.

[2] 曾凡奇,黄晓明.超载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3):8-10.

[3] 贺曙新.车辆动态称重技术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外公路,2004(6):104-108.

[4] 李扬.国外汽车超载治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公路工程与运输,2004(9):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