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与技术创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学管理安全生产 煤矿产业
1 井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比如在2009年5月19日,西南油气分公司管理的四川德阳新场气田有限公司发生井喷事故,926-2井在下压列管柱过程中发生井喷。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在周围被困的群众心中留下了心里阴影,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操作违反井控管理规定,监管措施不严格。华东石油局5.29重伤害事故,重伤2人,也是由于违规操作导致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乱。
等等这一系列的油田事故,都说明安全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在长期的实践改革中,我们在提升油田井下安全方面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年来灾难性事件并没有完全消除,一系列井下安全事故依旧让人们很寒心,包括由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物、触电、起重伤害等原因导致的工人死亡或者伤亡仍旧是保障井下安全过程中的难题,所以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科学管理上更加的重视井下安全问题。
2 改进技术保障井下安全
2.1 改进油田开发方法
汲取国内外油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油田开发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应用油气开发中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基于知识库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类型的油田开发应该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技术和方法。
2.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安全管理和预防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对油田井下的安全管理,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预防和防治办法。比如:吐哈油田井下公司在吐鲁番油田萄北5-2井使用多氢酸酸液体系,有效解除注水井因长期注水引起的深部伤害和喉道堵塞问题;针对裸眼封隔的新技术――自膨胀式封隔器,是利用可膨胀橡胶包覆在膨胀管外部,利用不同橡胶遇特定流体膨胀的原理封隔环空,实现无水泥的层间封隔,可用于裸眼井或者套管井。
2.3 引进人才
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开展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推进实用技术落实到生产过程中,突出群众性技术创新。油田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普通的技术管理还是关键时刻的应急管理,都需要储备人才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3 实施科学管理保障井下安全
3.1 对职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让每个员工都重视安全管理,要让工作人员知道安全第一、工作第二,首先保护生命财产,才能更好的为工作而奋斗的安全理念。加强企业劳动保护,特别在安全、劳动卫生、及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保护。特别保护作业人员的体能,坚决杜绝2 4小时连班上岗的现象。加强和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又特别是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安全卫生事故的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2 加强科学管理
转变开发模式提高产能,为了提高产能,可以实施科学开发政策,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管理,狠抓钻前、钻井工作。
加强基建工程和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比质比价管理,严格准入制度,规范招标程序,增强物资采购和基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程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
全安全环保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积极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活动。
健全各项环保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完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筹备联合站建设,做好油区绿化和清洁文明生产,防止“跑、冒、滴、漏”。对旧井改造的同时,新建油井必须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3.3 落实安全检查措施
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设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做到每月一查,各生产车间和采区做到每周一查,各生产工段和班组做到一天一查。对消防、交通、压力容器的安全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面落实检查、整改和监督责任。加大石油管护工作力度,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建设油田井区。
3.4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安全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带有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也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方案。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实现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推行本质安全化理论的开展,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对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控制有指导意义,从而能不断完善安全体系,消除灾难发生的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每个人、每件事情都要严格要求和规范,实行对全部生产过程的严格监控和对全员控制、重点人员重点监督的政策。
4 总结
石油、化工的开采工作难度大、危险性高,是高危行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导致小到人的身体受到损害,大到毁灭性、难以想象的群体性伤亡。所以石油井下安全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下作业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安全工作对其正常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规定和企业规定,提高每个人的警惕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井下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状态。
参考文献
[1] 朱红旺,郭建设.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服务油气―为公司持续有效协调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0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
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
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进;哲学分析
一、引言
如果以熊彼特在1920年代提出的创新概念作为创新科学化的起点,在短短的80多年历程中,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壮观的知识图景。新体系、新视角、新领域层出不穷,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廓清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基本架构,加快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趋势,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术创新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的演进是多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形态的技术创新理论总是在该时期主流观念中获得理论支持。其中,哲学作为对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解释,总是以其特有的学术特性和深刻内涵,能够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方面提供有力的诠释工具。从某种意义而言,技术创新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校验的素材,而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观察和理解技术创新活动准备了分析视角和思辨知识。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技术创新理论获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并因而在实践中更具有发展的冲力,技术创新哲学也获得了经验上的普适性支持。因此,从哲学方法及技术创新理论演进的互动过程进行考察,西方技术创新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脉络。目前,哲学层面的研究处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边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从而为技术创新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
二、有关文献回顾
从目前文献看,技术创新与哲学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角度出发,陈杰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存在性、特征性和应用性问题的研究、阐述,论证了科学哲学能够对创新理论研究进行理论支持这一基本观点。匡勇兵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创新”: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它在实践中体现矛盾问题的精髓和真理性。哲学与创新紧密相连,所以要用哲学来指导“创新”,以便早日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的。(2)从技术创新的主体角度出发,柳洲、陈士俊、王梅认为,技术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复杂系统,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硬件、软件、协同件和人的非线性作用,技术活动系统表现出实践性、人本性和系统性等特性。相应的,在以技术活动系统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对象的系统性、实践性;同时,通过灵活的组织管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在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联合高度协同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吴跃平提出了一个理解和描述各种传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传统。认为技术传统构成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生存方式的构成中技术传统不仅是一个技能共同体,而且还是生存共同体,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伦理功能,是支撑德性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技术传统能够给知识、技术、世界、生存等概念带来富有意义的变化。(3)从技术创新的价值角度出发,夏保华指出,技术创新的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赵建军批判了自马尔库塞以来的技术理性概念,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4)其他的一些观点,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则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的专著,提出了技术创新本质论、技术创新活动论、技术创新能力论等观点。谢友才、胡汉辉对技术产业标准进行了哲学解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应当遵循其客观性和主体性,应当重视对路径锁定的突破,对标准重新组合。
上述文献从多个角度就哲学与技术创新关系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观点。但我们梳理这些文献后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是截面的、横向的,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演进与同时代西方哲学嬗变关系进行纵向、演进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出发,来尝试探讨技术创新理论诞生以来的历史演变的哲学基础。
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伟大起步——技术工具为主要特征
1920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逐步发展成影响最大的一种科学主义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等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倡导者力图实现一切科学的大统一,把实证主义经验论传统与对科学理论的严格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从实质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分析,强调“科学的统一”,符合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趋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直至1930至1940年代。如果我们把该时期的经济增长发展的方式、哲学发展的趋向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征比较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1950年代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整个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因此技术是从科技发展开始,是一种技术导向的、线形的、自发的过程,市场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成果,表现为技术推动过程;在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供求日渐平衡,营销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场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市场拉动过程。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线形特点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单纯,技术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学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论证,该时期的创新理论中的物本主义特征就是合乎逻辑的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在人类经济社会中诞生了:(1)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概念。1920年代,熊彼特将创新分为:开发新的产品;采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创造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这种创新观十分明显是基于企业经营全过程解构后的提升和改进;(2)Mes-thene认为技术是为了实践目的的知识组织;(3)Kline和Kash指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用它来完成而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务的系统;(4)Void认为技术是为达到特殊目的显示于物理对象和组织形式中、基于知识应用的系统。上述理论都将技术创新作为典型工具论,明显地反映了当时西方主流哲学的影响。在大规模生产时期,效率成为首要目标——不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学主义哲学观已经论证了其合理性。在此种情形下,对于一项为了获得潜在的市场效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创造新的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认可。
在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注重技术知识、规律的运用,技术被看成是“人造物或知识系统”,技术的效用(使用价值)是独立于社会语境的中性物。尽管技术创新理论者也谈论技术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在政治或社会价值被附加于某项技术之前,技术始终是中性的,是由人类理性追求的不受时空和环境制约的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单纯地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都属于线形模式,是内在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典型反映。这类技术观受到了包括技术实体论在内的其他观点的批判。这个时期技术创新理论片面地把技术所具有的多种属性归约为单一的、中性的和目的性的工具,无视技术质的复杂性、社会性,无疑是片面的。同时,虽然技术实体论和技术的社会批判论等对其批判和反思,认为技术是在其中人与非生物发生各种各样关系的生活形式,是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理性达到并且(在特定发展阶段)具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有着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把技术看成某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则是严重忽视了技术的工具属性,这也是十分错误的。
四、结构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高峰——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
19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就是结构,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可以自我调节,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中各个部分可按一定的规则转换。无所谓进化发展。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整体性才能说明各个构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义;(2)强调深层结构,认为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把握现象后面的本质;(3)强调结构的客观性,认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结构“命定”的,强调结构是具有自调性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自然科学经历了由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向系统一结构方法的转变,采用客观主义立场和系统一结构方法,将研究对象模型化、程序化、数学化,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拓扑学等模式使知识形式化。结构主义与技术创新开始较长时期的互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主要有:
到了19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通货膨胀和需求饱和给企业造成变革的压力,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线形模式已显得过分简单,无法描述实际生活中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表明,科技和市场的结合是技术创新成功的保证,这种结合需要同时强调技术推力和市场拉力的配合,被称为耦合模式。自此以后,耦合模式的技术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其后,随着技术创新规模和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对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耦合模式为集成模式所替代。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市场的循序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即研究开发、产品研制、成品制造和市场销售不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序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环节相互反馈、综合集成。最后,这一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第五代的集成和网络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的特征。这一时期出现过一批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阐述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派,将这些技术创新看作为一个系统,创新者需要从整体出发。研究技术与市场、企业、产业关系,通过对创新系统的把握,进行正确的定位、研发和市场推广,以便达到最佳的创新目的。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诞生了:(1)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2)拉卡托斯的科学“硬核”和保护带理论;(3)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论;(4)门斯的技术创新论;(5)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6)诺思的制度创新论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上述理论大都从市场、产业、企业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中探究技术创新,将系统论作为其哲学基石。以系统方法作为其分析框架,表现出显著的结构主义哲学方法的痕迹。
这个时期技术活动的社会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活动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系统,对其各个要素的理解把握也应放在与其他要素的联系中。二是指技术活动的系统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应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对它加以理解和管理,从而实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以及有效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所以,所有现实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都受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才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SST”(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正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技术活动才得以开展,并进而发展。当然,技术对外部环境也有较强的反作用,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自然的面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鉴于上述深刻的技术社会内涵,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考虑社会系统各类因素,积极适应社会系统的内在、客观需求。
五、生态进化哲学背景下技术创新理论的现代观点——动态演化与价值理性为主要特征
进入1980年代后期以来,资本全球流动、知识经济重要性上升、消费者个性化已经展露其独特性,对传统经济形态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完全冲破了以往技术创新理论所确立的分析架构。技术创新活动亟需获得新的解释。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把21世纪黎明之际的变动不居的环境概括为“进化巨变趋势”,也即当前经济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度迅速提高,构成了今天纷繁复杂,涉及包括家庭、社团、企业、城镇、都市和国家,甚至还包括区域之间和洲际之间的跨越全球的复杂的、生态的和演化的系统。这种系统整体动态特征非常突出,而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着眼,把全球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在不影响系统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简化。描绘出系统整体进化的基本轮廓,以此探索全球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生态演化理论开始在经济社会各类研究领域大大扩充地盘。为此,在实践中科技创新人员必须掌握进化论方面的知识,把握今日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日益密切的联系,认清造就这些更大系统的趋势,把握技术发展潮流,这是在当今有高度复杂的技术生态群体中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
首先,技术动态演进特征更加显现出来。目前,技术生态理论、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演化理论的提出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技术创新理论的生态进化的哲学特征。 这些理论从空间、时间演进中的不确定、复杂的整体动态发展中来把握一个国家、地区技术创新的变动趋势。从演进角度探讨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技术发展特征和战略,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尤其需要这种视角。技术创新演化思想是以探索技术系统深层次的、长期的进化和发展为目标,从整体水平出发描述技术系统进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它舍去了局部,而将能够代表技术系统整体的特征保留了下来。技术创新演化观念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结构主义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它是在动态的发展进程中看待技术系统演变的新思路,提供了一条认识普遍存在于周围世界的、发生在系统内部、驱动事物变革原动力的基本线索。技术创新演化强调了惯例、创新和环境选择在技术对国家或地区创新成败兴衰中的影响。
其次,技术生态系统特征得到重视。当代环境资源问题促进了生态与绿色技术的诞生。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来讨论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只有在一定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中技术才有内在价值和理性。夏保华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技术社会学家平齐和比克提出技术社会建构论,用技术创新多向模型替代线性模型。他们指出。对于一个人造物,通常有若干社会群体与之相关,每一社会群体对该人造物提出各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几种新概念,如“技术系统”、“创新者网络”、“创新共同体”、“技术经济网络”等等,旨在揭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构“新社会”的本质。
再次,技术价值理论探讨得到重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功能的发挥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这促使人们对科技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进行伦理学的思考。当前,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应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认识开始重视。因此,陆续提出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技术创新的价值原则,将“绿色”、“循环”、“再生”等理念体现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国外对技术的理性价值研究起步较早。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最早确立了技术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韦伯的工具理性。随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义学者,以及贝尔、格里芬、怀特海、福柯、费雷等后现代主义者,还有拉普、费恩伯格、新卢德主义等现代技术批判主义者,也都遵循着这个传统对技术理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通过对技术理性化内在演化机制的分析,以及技术理性化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的揭示,赵建军口]把技术理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价值理性,并分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根源,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 评价指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和产业优化的大背景下,创新研究必将与产业经济研究相融合,因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有效考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以此研究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中观视角和基础,为决策者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的界定
关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但熊彼特本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定义。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各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探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
1951年,索罗(S.C.Solo)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价》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伊诺斯(J.L.Enos)在1962年出版的《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缪尔塞(R.Mueser)在搜集300余篇相关论文并对其主要观点和表述做较系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一定义比较简练地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但至今国内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术创新的定义。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国际上提出并研究技术创新能力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对技术创新能力所包括的因素认识不同,导致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但从产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程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同企业技术创新相区别,产业技术创新一般指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几个大型企业主动联手开展研发活动,或单个技术领先企业通过技术扩散进而实现产业内的共同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不是单个企业的独立技术创新和发展,而是整个产业的全面进步,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活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其形成经济效益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做了不少研究,但由于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所以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且能够被所有学者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学者Steele用核对表(Checklist)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价,而Ransley和Rogers则总结了企业的最佳R&D,提出考虑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斯切尔(Scheerer)认为,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的包含很广,而且创新活动方式极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企图找到一种通用性的评价指标或体系是不太可能的。德国在进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用产业技术创新费用(科研开发费、产品试验费、产品设计费、购买专利费、市场调研费和因产品创新而从事的人员培训费之和)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来描述。加拿大的Dehresson教授用8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是: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
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进行综合和总结,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试图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国家统计局在20 世纪90年代初主要以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等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标体系。魏江、郭斌、许庆瑞建立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有: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资金能力。韩景元等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划分知识生产块、直接效果块、综合效果块,共8个指标。常玉、刘显东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五大类13个子指标[3]。
综上所述,由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且某些因素是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但这些指标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众多,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估结果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因此,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产业技术状况的指标。
(2)全面性原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揭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全貌。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多的选取反映被评价产业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以便最终确定时有筛选的余地。
(3)导向性原则。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根据当前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确定并突出相应指标,以引导该方面工作取得成效。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某产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水平上,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定性指标也要能间接赋值量化,以便于操作。
(5)动态连续性原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对其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技术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研究产业潜在的、未来的技术创新能力,利用静态指标反映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水平,利用动态指标预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前景。
2.构建内容
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也不同于科研成果,所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要兼顾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的结合,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的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结合等诸多问题。所以综合上面的观点,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见下表所示:
(1)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即企业为技术创新而投入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质资源,其投入的大小表现为投入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国际上一般将资源投入划分为R&D投入和非R&D投入。主要从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以及除R&D投入以外的技术引进、市场研究等方面来进行衡量。
(2)创新产品产出能力。创新产出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投入要素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未必导致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创新产出要素能够最直接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可以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以及专利和论文数量两方面来衡量。
(3)生产制造能力。生产制造是指把实验室中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的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产业中大部分企业装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技术等级、适应性和质量;三是工艺设计和管理能力。只有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技术的先进性。
(4)创新扩散能力。创新扩散是指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模仿”或“学习”行为。它包括二种形式,即企业之间的扩散、企业内部的扩散和总体扩散。这里所说的创新扩散主要是企业之间的扩散,通过这个过程,达到创新技术在整个产业中实现的目的。
(5)市场结构要素。任何形式的技术创新都不能脱离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结构要素在很多方面对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竞争程度。二是企业规模。三是垄断程度。总之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垄断程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竞争力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竞争力水平指标来表现市场结构要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6)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该产业周边环境的影响,一个产业的经济支撑力不仅因资源约束可影响所有创新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而且对本产业创新意识、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明显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产业技术创新环境支持要素与技术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可以看到,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产品产出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是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前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提炼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但产业技术创新不只限于单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中所有企业或者至少是大多数企业共同实现技术创新过程。因此,根据分析继续提出了后三个影响要素。
四、结束语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真实属性的科学概括,所以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出发,在总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从产业的层面上增加了影响因素,这样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显得更加科学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傅家冀: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史清琪 尚 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
我国学者在总结归纳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方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陈劲等根据Chiesa和Burgelman的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构建了技术创新审计“C-S”模型,并对中国企业和加拿大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为基础对技术创新审计工具和方法进行了理论和案例研究,提出了综合技术创新审计的“SPRE”模型。马宁等[22]针对企业R&D能力的审计评分卡进行技术创新审计基准研究,陈光对企业协同创新管理的高标准定位与审计进行研究邓艳、雷家骕等对企业协同创新管理的高标准定位与审计、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和从奥斯陆手册①发展角度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管理新动向等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审计的相关研究。我国的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模型构建、审计方法的讨论,对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和应用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更缺少专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从事相关科技服务的机构和企业还未认识到技术创新审计的作用。从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技术创新审计的宗旨是为技术创新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全面、公允的信息,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科技支撑服务,改进和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科技专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创新审计的实质是一项集成创新管理工作,是对委托人的创新活动的鉴证、评价,并提供创新活动的实施建议。
2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价值
2.1独立性的技术创新审计重要性由于我国技术创新审计准则尚未建立,技术创新审计的机理和功能定位缺少理论和实践研究支持,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概念混淆现象。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对特定的用户(委托者)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可行性、绩效和效率、潜在技术和市场风险等进行测度,以审计报告形式给出具体的改进和改善意见。独立的技术创新审计不仅对开拓以建立我国技术创新审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完善我国技术服务市场和提高技术创新专业化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2.2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主要任务技术创新审计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既涉及“审计”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又涉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研究。传统财务审计是定期的、事后审计,按照通用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准则,运用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财务表现与制定标准的一致程度给出评价。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审计可能发生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任何时候,要求“分析复核”的对象是多重的。建立技术创新审计准则和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均存在较大的研究探讨空间,包括提供与技术创新过程相关的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审核、技术市场成熟度评价、技术创新过程成果市场价值评价及成果转让审核、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技术创新成果验收评审、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技术创新措施的改进等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程序和内容存在较多的研究空白和难点。
3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框架体系
3.1技术创新审计的功能技术创新审计是一项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创新管理工作,在功能上与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和技术创新评价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如图1所示。根据英、美、德等国对技术创新审计及应用研究成果,以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为主要委托人的技术创新审计,通过获取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审计证据,鉴定或评价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情况与期望值的相符程度,确定需要改进的环节,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完善。而对技术创新过程、能力、业绩和风险评价是技术创新审计的重要部分和测度依据,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的结果是对技术创新管理及管理咨询的补充和完善。
3.2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框架的建立从审计管理的角度看,建立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鉴证是技术创新审计的“显像”任务,为保证技术创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我国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是实施技术创新审计的基础,也是技术创新审计是否能实施的关键步骤。“技术创新审计准则”是技术创新审计工作遵守的规范,是判断技术创新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准则的公允性可以有效地改善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科学测度技术创新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是为了测度技术创新活动供测度标准和标准数据库,为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的程序化、系统化和标准化操作和开展提供依据。编制技术创新现场工作手册,是指导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针对不同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规范相应的技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包括编制技术创新活动的投资立项审核、技术市场成熟度评估、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的市场价值估值、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评估、技术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价、技术创新活动措施改进建议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程序手册。由于技术创新审计是一项探索性的专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目前还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因此,进行模拟实验工作也是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不同性质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审计实验模拟,验证技术创新审计实施的可行性。
3.3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
3.3.1建立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鉴证是技术创新审计的“显像”任务,为保证技术创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设立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是实施技术创新审计的基础,也是技术创新审计是否能实施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技术创新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技术创新审计准则是技术创新审计工作遵守的规范,是判断技术创新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准则的公允可以有效地改善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科学测度技术创新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审计一般准则、技术创新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和技术创新审计报告准则。一般准则: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职业道德。现场工作准则:审计计划与可行性;对技术创新过程特征充分恰当的取证;技术创新环境与能力测度;研发产品市场成熟度测度等。报告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与审计标准的比较差异披露;审计表达。
3.3.2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既是建立标准源的基础准备工作,也是修正和完善技术创新审计标准的交叉互补工作。主要研究任务要解决以下问题:收集哪些数据?用什么方法收集信息和数据?如何甄别和筛选数据?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为了保证测度的质量,应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分析处理数据。检验指标效度,修复数据,提炼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特征数据,技术创新审计测度也是量化技术创新过程的主要环节和步骤。技术创新审计测度工作路径,如图3所示。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是一个广泛收集数据、甄别、筛选、分析数据和评价数据的过程,也是量化技术创新过程的工作。为了保证测度的质量,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可采用变换映射、SPSS统计软件、结构方程),检验指标效度,修复数据,提炼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特征数据。最后以技术创新卡片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测度的结果。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是一个广泛收集数据、甄别、筛选、分析数据和评价数据的过程,也是量化技术创新过程的工作。为了保证测度的质量,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可采用变换映射、SPSS统计软件、结构方程),检验指标效度,修复数据,提炼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特征数据。最后以技术创新卡片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测度的结果。
3.3.3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是技术创新关键成功因素的集合,以此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成熟度标杆。“标准源”实质上也是“标准库”,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不但可以减少目前技术创新管理中的“多重评价”和“任意评价”现象,而且可以规范技术创新管理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标杆,更重要的是使技术创新审计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验操作有标准可依。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构建工作量庞大,需要不断数据积累和更新。经合组织(OECD)为测度不同国家(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奥斯陆手册(OsloManual),作为OECD成员国创新数据采集指导范本。以技术创新审计测度获取的数据为依据,集合技术创新成果因素,分类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如图4所示。为提高技术创新审计的操作性,标准的选择要简明、可度量和便于使用,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在重多数据中甄别筛选。技术创新成功因素诸多,有些是显性的,可以测量,有些是隐形的,很难观测到。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数据,建立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通用标准:适用于任何企业;分类标准:适用于不同规模企业、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标的(测度对象)等。建立技术创新过程标准化的不同用途的“指示器”。
4实施技术创新审计应用价值的讨论
4.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对于占我国企业组织总数85%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说,普遍面临着创新资源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企业需要务实的、可操作的、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以企业的集成创新管理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审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本文作者调查研究报告显示[15],91%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除了需要资金和政策扶持外,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得到专业化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服务。例如,新产在开发过程占领战略性商业领域的信息(测度)、企业创新潜力的鉴定、新商业领域的评价和原技术创新计划的改进和变更。专业的技术创新审计服务是中小企业急需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和应用给出了很好的范例,他们认为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都有改善的潜力,主要问题是企业本身缺乏自身判断能力,一个独立的、具有专业水平的科技管理服务(技术创新审计)机构,通过“现场创新审计”———对技术和市场的测评、鉴定和取证,以技术创新审计报告的形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改进意见。
4.2优化科技服务市场的需求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与投资人、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技术创新的进程,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干扰企业技术创新的视线。作为外部的、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审计不仅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对改善、优化科技服务市场。技术创新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这种直接的、专业的、规范的和可操作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对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对专业化技术创新管理和服务的需求不亚于对资金和政策扶持的需求,在我国建立专业的技术创新审计的组织机构和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培养技术创新审计的专业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审计的学术研究,推广实施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现场创新审计”的方法,对开拓我国技术创新管理领域、创新技术创新服务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论文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企业把握技术创新的本质和规律,在竞争中检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结创新经验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策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创新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介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措施和建议。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寻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企业正确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以研究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劣势。
1 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概念
Bargelmm M.A.Maidigue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对行业发展的认识能力,对企业发展的认识能力,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对企业的管理能力。
D.C.Barton认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能力和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
王伟强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组合,是两者的耦合及其决定的整体能力。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耦合,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以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为目标。
魏江(199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6个能力组成,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和组织能力。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国家对其评价的指标也是不同的。例如意大利采用的是专利、技术贸易和进出口额三个指标;日本则采用专利、技术贸易、技术密集产品输出和制造业总附加值四个指标。我国使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作为技术开发的指标。这被大多数学者认识能够反映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被用于评价各个区域的技术创新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研究的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对于研究企业的相关指标很难搜集。远德玉等(1994)论证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也是不同的。Robert J.Watts,Alan L.Porter(1997)从三个方面预测了技术创新的前景:技术生命周期、创新环境和产品价值链,但这并不能运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王伟强将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子系统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指标的组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别为企业产品研制周期、产品研制效率、综合商品质量;样机生产周期、模具生产周期、工艺准备周期。
国内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问题还存在空白。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够清晰,结论差异性较大。其次,虽然意识到了环境和时间在技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将其纳入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未来评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没有反映各要素间的关联性,使得评价结果的现实意义降低。因此,有待对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
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给企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本质就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使企业获得利益进行评估,对以往的技术创新进行经验总结,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潜力的评价,为企业探索、发现和应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基础。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能力的评价,可以得到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能力,只有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企业才可以说是在技术引进后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否则知识提高了生产能力。对企业长远的技术要求的分析,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企业创新倾向的评价,反映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且创新氛围浓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的持续性研究,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饿持续性;自主创新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可以看出企业市场研究的水平、对消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营销体制适合度。这些因素对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都非常重要,而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将大大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不论是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日益频繁,科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成为企业发现劣势,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国目前的技术转移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战略中存在诸多缺点。短期的技术引进有时并不会带来效益,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对我国经济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其次,种类繁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理解不够,不能正确给自己正确定位。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是迫切并且是必要的。
3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3.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战略依据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在企业制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受环境的影响很大。Fransman是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系统研究的最早学者,他的观点是国家技术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科技环境的不完善造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UNESCAP(1989)通过对国家技术能力的分析,认为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Nawaz Sharif(1994)通过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构成时,认为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受到四个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技术所有者和供应者、国家的政策法规、技术使用者和社会以及技术竞争者。首先,在现有的环境中,对企业核心技术进行优势和劣势分析,风险性分析以及市场前景分析,可以得出这一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带来多少的利润,确定技术存在的瓶颈,给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资源的分析,根据不同的资源的贫富程度,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向。例如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哪些投入的增加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而提高利润,哪些投入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会减少利润,这就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较少资源的使用量或者提高使用的效率。
所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指引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
3.2 技术创新环境的分析,保证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协调性
通过对技术创新环境的深入分析,了解企业在国际、国内环境中的优劣势。同类企业的技术水平如何,现有的最高技术水平状况,自身技术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是什么,抱枕过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协调性。
3.3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
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进而制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通过科学的评价模型,确立了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不会迷失方向,不被短期的收益迷惑,保证了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3.4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利于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宏观管理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国家不再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通过政策制定进行间接的宏观引导。国家通过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
首先,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是国内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宏观环境改变影响企业的发展。例如,日本就是通过反垄断法改善了宏观环境,给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条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技术政策。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企业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是国家技术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战后实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不仅就科技战略,还从政策、财政、税收等方面,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最终带来了经济的复苏。
4 推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其原因之一。因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着手。
4.1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最大障碍就是注重技术的短期收益。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企业的行为,不能局限于当前的技术创新优势。其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机构建设存在空白。企业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并没有设立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机构,要想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不得不注重评估部门的设立。
4.2 国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推广力度
首先,国家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法律地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样企业才会大范围地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其次,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和长远的利益的技术,在政策上可以适当鼓励和指导性规定,这也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作用之一。最后,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工作还相对不足,国家可以提供技术部门和专业人员的便利,给企业市场的帮助。
随着国内外技术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也逐渐受到重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必将在国家和企业的支持下越加成熟,推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Xu Qingrui, Wei Jiang. The Concept and Assessment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Research Report. Research Center of Management Science & Strategy,1995.
[2]D.L.Barton.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gt.J.13,1993.
[3]王伟强,组合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1995.
1.1湖北某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铁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不断地更新和改革,某钢铁企业在这种行业形势下面临巨大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压力。同时由于国内钢材市场上的供求量发生变化,使得企业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的矛盾逐渐显现。面对这种形势,本文将对该企业的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探析。
1.1.1技术创新项目人才投入减少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因素。创新人才的投入直接反映了企业对于创新活动的投入。2013年,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29人,比上一年减少了约8人,从总数量来看技术创新投入在减少。从公司的技术人员的数量与整体员工数量的比重来看,今年的比重为3%,比去年下降了约0.6%。该企业的科学家以及工程师数量为15人,比去年减少了5人。为了对企业的技术人才投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搜集了该企业近5年的人才投入情况进行比较。
1.1.2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增加
一定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企业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4]。就单个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经费、科学技术改造经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费、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以及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的总体费用之和,基本上就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本文主要分析了某钢铁企业近五年的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分析其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力度。
1.1.3技术创新产品产出能力下降
新产品的销售情况是企业技术创新回报的直接体现,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在2009~2013年新产品的产值率和销售率,分析技术创新项目的成果。2009~2013年期间,虽然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新产品的产值率和销售率在这五年内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的产出能力在不断地下降。
1.2技术创新项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国内学者认为技术创新项目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也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实证,证明了技术创新项目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越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之则会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根据上述的资料分析可知,某钢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现状不太乐观,由此可知该企业的技术创新将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技术创新项目对于企业竞争力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产品价格竞争,二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竞争。技术创新项目将会给企业在这两个方面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2.1技术创新项目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
企业投入市场的最终产品以及产品相关的服务均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核心技术相关。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企业获得很多的专利以及产品生产标准,从而生产出具有更高质量标准和使用价值的产品。这类产品在市场上的可替代性较弱,竞争对手较少,由此可以增大企业在消费者市场上的份额,也能增加企业的价值。
1.2.2技术创新项目影响企业的利润来源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项目可以对生产资料、生产环境以及生产工序进行重新编排,从而研究出更高效的生产系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通过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企业的产品类别更加多样化,并使用科学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工序流程,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另外对企业的生产资料进行创新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从而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获取更多利润。
1.2.3技术创新项目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遵守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是未来长远的发展目标[6]。企业也应该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企业的自然、经济和绿色的生产,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2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企业缺乏高端钢铁技术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科技钢铁企业的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根据某钢铁企业的创新技术项目现状分析可知,在近五年中,该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方面的费用越来越高,在学习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方面的费用也很庞大。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对于一些顶级的钢铁产品,我国当前的技术还无法生产,主要靠进口,因此我国当前的生产技术还不能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依靠进口技术和产品不仅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也不利于我国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加强技术创新不仅对钢铁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对于我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来说也是迫在眉睫。
2.2钢铁工业技术改造进程缓慢
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获得一些高技术含量的硬设备,但是对于先进的软件技术却很难获得。某企业当前的技术水准在国际市场处于落后的水平,完全没有竞争力。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该企业每年投入技术创新项目的经费有限,技术创新人才也较为缺乏,严重影响了整个企业工业技术改造的进度。
2.3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成长机制尚未形成
创新是一个社会的经济过程,除了受技术因素的制约外,制度环境也是决定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7]。技术创新过程中,无论是资源的获取、整合,创新动力的提供,还是机制的运转和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制度体系的支撑。制度设计需具有科学有效性,这样才能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意愿。因此,通过制度的安排与优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对于某企业,可从创新动力、创新风险、创新能量和创新融资四方面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
3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项目的策略
3.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以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和降低生产成本为重点,不断地对生产中的工艺环节和现场操作等情况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准,改进企业产品质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用户需求。还要不断开发新品种,坚持优化钢材产品的结构,结合自身的生产条件,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创造出更有利于生产的新技术。
3.2完善科技创新项目体制
企业在推进技术改造的过程中,不仅要改革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体制,还需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生产力[8]。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需要对过去重研究轻开发、重现场轻市场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服务于企业生产,并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3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一个运作优良的企业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优化与整合企业内部结构,加强管理创新。坚持生产能力、科学研究与企业效益的有效结合,创建名牌和精品钢铁产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技术人才更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有必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发展和壮大企业的技术创新队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