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07:35: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质学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却遭人诟病。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是:在目前体制下如何要求研究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强化训练?结合多年来培养地质学研究生的经验,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在野外基本功和文献阅读两个方面进行严格训练,激发他们的好奇与质疑精神,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地学人才。下面我围绕这几个方面与大家讲讲我指导研究生的故事,欢迎大家讨论。
野外实践
地质学是每个研究者一生的科学,实践越多,认识才能越深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地质学实验室。鉴于此,我每次招进研究生后都要想方设法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认识野外地质现象,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地学原理的过程,也有机会发现前人没有识别的新现象,为创新获取第一手实际资料。
我在中国石油大学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每年都随我出野外1~2个月,在沉积构造、构造变形等方面获得了很多野外经验,读研时便被多次邀请与其他老师一起到山东新汶带本科生进行野外实习。我招收的第二个研究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转过来的,本科期间没有进行过地质学的野外训练。入学前的暑假我就要求他到秦皇岛、新汶等地与本科生一起实习,深入认识不同的岩石、地层与常见的褶皱与断裂构造等。他也非常勤奋,每当观察到不认识的现象就与老师讨论并及时做笔记,野外实习过后地学基本功明显提高,很快填补了本科期间地学野外训练的空缺,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我曾经一年同时招收三名女生,照样让她们跟本科生一起完成了野外实习。尽管野外实习都在炎热的暑假,需要在烈日下爬山,体力消耗巨大,但三位女生都坚持下来,回来后感觉收获不小。不过我还是建议如果本科阶段不是地学专业的学生,最好别转专业攻读地质学研究生,特别是女生。这不是歧视女生,而是野外考察性质决定的,因为野外徒步考察有时需要翻越很陡的山峦,加之装着工具和标本的地质包有时非常重,体弱的女生难以应付。当然地质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女科学家。
我常对学生讲:如果想真正成为地质学家,就不能省却野外实习的环节。我每次带学生出野外,都会就典型现象当场讲解清楚,并鼓励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回到学校后也会鼓励他们查阅基本定义并找出不同点,以便发现创新之处。这样的反复训练虽然辛苦和枯燥,却能为他们今后成为合格的地质学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阅读
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光靠野外也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过去的研究基础等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否则就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做起,即使野外看到某重要现象,也不知道前人是否已经研究过。缺乏高的起点就无从把握研究方向,无法从理论上真正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文献阅读,同时也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
我曾经的一个研究生,跟随我野外考察训练的时间最多,因此野外能力提高很快。然而他经常偷懒,不能自己独立阅读文献,结果硕士阶段在地学理论掌握方面一直未能让我满意。这就说明,仅有野外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经常追踪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而这些都必须通过阅读文献获得。
而那位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转过来的研究生,野外努力观察,勤做笔记,平时刻苦读书,掌握了许多重要文献。比如我安排他查阅地幔柱相关文献,掌握地幔柱研究现状时,他几周就将反映国内外现状的上百篇重要文献阅读完毕,并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到硕士毕业时他已经具备很高的地学文献阅读能力,相应地科研写作能力也提高很快。后来我鼓励他报考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的博士生,在南大深得导师信赖,完成了重要的科研任务。现在他即将到某国家级地学研究机构工作,顺便祝福一下他。
上述两个实例告诉我,只靠学生自觉读文献是不够的,导师必须有意识地尽早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文献训练。2011年我录取了两名硕士生,都是本校地质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为了尽早让他们过文献阅读关,我在暑假前就给两位新生布置作业:如果愿意就别回家度假,利用暑期阅读Davis and Reyholds的原版教材《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学习地点是我的办公室(我的研究生很少,向来常驻我的办公室,同事调侃说“享受教授待遇”,我则一般在家办公,要与学生讨论时才到办公室)。
我要求他们每阅读完一章,都用word 文档向我汇报:每章讲解要点(英文要点、重要图表、中文要点翻译)与难点(特别标记)。我则根据二人的笔记看是否理解,并就难点给以详细解释并标注到他们的笔记文档中。第一周他们进展缓慢,而且给我的文档里充斥着黄色条带(难点),要点翻译也错误很多,让我费了好几天才订正、解释完毕。第二周他们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且理解能力也增强了,而相应地我的“订正”工作强度也有所减轻。第三周开始,发现他们大有进步,很多专业词汇即使没有翻译对,也能大致猜测出来。一个暑假他们完成了六章,虽然不能读完全书,但已经感觉到他们的构造地质学理论基础明显提高。这就为第二年的野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献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好奇与质疑
地质学的诸多重大发现往往源于野外实践,而由于地质工作者的水平与经历不同,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就会千差万别,因此前人的理论认识难免存在着错误和遗漏。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开始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包括对导师的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前人有所创新。
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1931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到庐山进行地质调查,首次发现了庐山及其附近存在着大量冰川沉积物及冰川遗迹地貌,随之对庐山进行了多次深入调查,并于1933年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这是中国地质学家在中国大陆东部首次发现的第四纪冰川。
庐山特别发育的伸展构造,形成了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块山。庐山处在华南扬子地块北端,侏罗纪至早第三纪,大陆地壳处于强烈的伸展状态,大规模陆壳重熔型花岗岩侵入,庐山地区在这种水平与垂直力的作用下,庐山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处于盆岭构造的发展阶段。在距今两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庐山便形成了现今断块山形态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
庐山独特的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新构造运动使庐山形成了断块山构造,断崖地貌景观在山体四周到处可见,尤其是东西两侧,这是山体构造上升的体现。庐山山顶相对平缓,古剥蚀面表现明显。庐山进入更新世后,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活动,受第四纪侵蚀作用,全山又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
(来源:文章屋网 )
――《影子中的女人》
让・保尔・萨洛梅执导,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影子中的女人》今年在法国公映,同名小说《影子中的女人》也与近日在国内出版。
这个取材自二战中真人真事的故事,读起来非常冷峻,在战争中,女性要承担的痛苦有时候甚至要大干男性,因为她们是女人、是母亲、是弱者,同时也是内心最强大的、最有爆发力的人。
露易丝和她的丈夫都是游击队员,她的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遇难,露易丝眼睁睁地看着深爱的他在距离她的不远处中弹牺牲,却不能哭出声来。失去丈夫的露易丝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她要求上司说:把最危险的任务交给我吧,哪怕是单枪匹马的行动,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露易丝随后被派去英国,与跟她久不联系的哥哥皮埃尔会和,为配合盟军的登陆执行任务。露易丝是这个特别行动小组的关键人物,也是这次行动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女性。
为了联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英军的地质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侦查地形,被德军发现后,他机智地杀死了德军,换上了他的衣服。在他准备逃离时,英国人误以为他是德国人而对他进行了轰炸,身负重伤的他被转移到了一家德军医院。露易丝和她的特别行动小组的任务就是要救出这位身负重伤的地质学家,保住联军登陆的秘密。
被选中的四个姑娘分别是露易丝、让娜、苏西和嘉艾尔。她们中还有的人从来没有拿过武器,但经过两天的训练之后,她们就要被空投至法国执行任务了。在出发前,她们每个人都分到了一枚白色药丸,皮埃尔告诉她们,遇到危机情况时,只要咬碎它,毒性在几秒钟内就可以生效,她们可以选择生还是死。
1944年5月30日午夜前两小时,她们空降到了法国的土地上。搭救地质学家的计划非常周密,在执行任务之前,嘉艾尔曾经对她们许下过承诺,她说,等战争结束后,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去教堂,为其余的几个人每人点上一根大蜡烛,为她们的幸福祈祷。同时,她也要求大家,无论最后是谁幸存下来,都要遵守这个承诺。苏西和让娜都欣然同意了,但为丈夫的死伤心欲绝的露易丝却说,再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回到教堂里去!
当她们从德军的医院中救出地质学家后,准备登上前来接应的英军飞机,那时的她们一身轻松:没有人负伤,没有人被捕和死亡,她们马上就能回到英国,回到新鲜的生活里去了。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么,她们就都能生存下来。但是,此时只有皮埃尔知道,等待姑娘们的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她们必须要刺杀德国军官卡尔海因里希,因为他已经审讯了英国地质学家,猜测到了盟军想要在诺曼底登陆的计划。而他的前未婚妻苏西,就是此次布下的诱惑他被杀的诱饵。
当姑娘们被阻止登上飞机撤离时,处在震惊和愤怒之中的露易丝给了他哥哥皮埃尔一记耳光:“她们会在巴黎丧命的!你永远不会对男人作出这种事!”
她是一名优秀的游击队员,她亲眼见到自己的丈夫死在德国人的枪下,对露易丝来讲,战斗就是她生存的信念,而对其它的姑娘们来讲,她们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受到了欺骗。在充满敌意的她们藏身的地窖里,让娜和苏西都决定要离开,她们说,我们不是抵抗战士,也不是间谍,战争一结束,我们就又变回从前的身份了,没有人会记得我们……当她们还在争执的时候,德国兵赶来了,四个姑娘只有协力作战才能逃离此处,她们就是在这残酷的现实和斗争中慢慢开始相互了解,并达成团结,形成生死与共的关系。
在开往巴黎的火车上,露易丝晕倒了,她醒来后惊讶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的心里充满了矛盾的想法,她深爱自己的丈夫,深爱腹中的幼小生命,那一刻,她甚至有种想法,丢下任务,从此隐姓埋名,直到把孩子生下来为止。她应该让这个小生命有生的机会,哪怕整个世界都要在她身边崩溃了。
当她们走出巴黎火车站时,已经暴露身份的嘉艾尔被德国人逮捕了,其余三个姑娘则趁乱逃了出去。
面对严酷的审讯,嘉艾尔,这个优秀的爆破专家胆怯了,酷刑才刚刚动用,她就供出了其它姑娘们的藏身之地。
又一次从德军的追杀中逃出的露易丝、让娜和苏西别无选择,她们开始按照指示,实施对海因里希的刺杀计划。在她们执行任务的地铁站台上,早有准备的海因里希又一次逃脱了,这一次,露易丝被捕了。在牢房里,刚刚经过拷打的露易丝原谅了嘉艾尔对她们的出卖,嘉艾尔不愿再经历酷刑,选择了咬碎白色药丸,自杀而亡。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美丽的江郎山,很荣幸由我来当大家的导游。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江郎山脚下,江郎山为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江郎山海拔824米。三座石峰呈川字行排列,分别称郎峰,亚峰,灵峰。石峰高369米,状如天柱,摩天擦云。三峰之间有大弄,小弄可出入。小弄内岩壁如削,高312米,长298米,宽仅3米余。被华东56为地质学家勘定为“中国一线天之最”。郎峰平均坡度88度,历来无人可上,让无数游客浮想联翩。白居易诗云:“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现沿石壁凿有3500余石阶,曲折攀岩而上一公里可达峰巅。伫立峰巅,时有白云从身旁飘过。俯瞰脚下,百里山川尽收眼底,颇有登天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大家跟我来,这就是江郎山的一线天,高312米,长298米,最宽出4米,最窄处3.5,被华东56为地质学家勘定为“全国一线天之最”。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致的“一线天”,有时是阿拉伯数字“1”,有时是中文的“一”,有时是个半圆,就像天空被两座山切成了一个条形了!
现在自己游览,注意不要乱涂乱画,不要破坏美丽的景点。2小时后在原地集合。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总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风景区,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1988年以来,丹霞山先后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五项国家级牌子,2004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中国 石油 地质
一、中国石油生成的地质研究
20世纪20代时,由于国外专家认为贫油,从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人探索中国土地上的石油的思想。但到了40年代末时,中国的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勘探的经验指出当时美国的美孚公司的失败,并不一定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油可办”――李四光)。 从20~30年代,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沙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陆续钻浅井6口,发现了老君庙油田。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正是以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诞生的序幕。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4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玉门油田所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又为证实“陆相地层”生油提供了新的佐证。从1955年开始,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找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陆续在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气田,这一切充分展示了陆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5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根据陆相生油理论,进行了找油重点战略东移。至50年代末,松辽盆地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这庆油田的发现雄辩地证明了陆相油气藏的形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存在很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形成大中型乃至特大型油田。这不仅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而且表明了依靠对陆相地层的研究可以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从60年代以后,中国根据陆相生油理论找到了渤海、胜利、中原、 江汉、南襄、苏北、北部湾、二连等油气田。尽管中国的陆相生油理论取得了如此成就,但直到1966年仍有外国的著名地质学家发表文章说“陆相生油论”和渤海湾取得成就只是巧合,毫无依据证明。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
油田原油中铼的存在由生物化学作用富集于有机质中的可能性极小。因为,迄今无人在中国沉积层、上地壳与陆壳中检测出铼的存在,故原油中的铼来源于地球深部的可能性是较大的。由此是否可以推测,沉积岩中的原油也可能是来自地球深部。
近10 年来,专家学者发现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无机成因天然气。如彗星尾端存在固体甲烷;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中多次发现了富含挥发成分的烃类物质,已经有许多刊物正式做过报道。世界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火山喷发,经测定,其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很重的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属甲烷分解而成。东非大裂谷基伍湖底层水中含大量的甲烷,其单位体积水中的甲烷含量比水体其他部位大1 000~10 000倍,而湖底几乎没有沉积物,整个湖区由新的火山岩组成,湖岸还有活火山存在。最不容置疑的实例是:位于斯德歌尔摩西北的斯里扬古陨石坑中,从波罗的海地盾深部的结晶基底岩石中首次获得了石油,基底之上并无沉积层。这些资料是深部无机生油无可辩驳的证据。显然石油和天然气均可以无机生成。
二、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石油后备储量不足。石油生产量高于石油储量,石油储采比很低,石油资源接替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刚刚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目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商业储备能力十分有限。三是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相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我国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装置规模和生产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是中国石油企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四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五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营销能力较低。我国生产高标号清洁汽、柴油所需的技术、装备和资源仍显不足;长期以来处于垄断经营下的油品销售在市场放开之后,营销理念、渠道建设以及销售队伍素质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六是生产成本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国内石油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工效率较低。虽然经过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国内石油企业的效率已经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与外国石油公司相比,无论管理水平还是人工效率均有较大差距,桶油管理成本较高,而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远低于国际水平。
三、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中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一直被视为近两年来国际油价大涨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预估10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600万桶膨胀近一倍达到1150万桶。到2020年,预计对外需求量至少达到60%。如此巨大需求,必将导致油价的大幅上涨,而油价的大幅上涨,必将带动一系列的价格增长,以至于严重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面前,中国的石油工业究竟会面向怎样的发展呢?根据现在的状况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石油工业必将更加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改革体质、提高技术的发展之路。最终,由传统的石油石化工业转到发展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来。并不断的探索处各种各样的取代石油的新型燃料以及化工产品,逐渐抛掉人们对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直至最终彻底告别石化燃料。
2009年5月26日,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丹霞地貌命名地、中国红石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广东丹霞山召开。150多位国际国内地质地貌专家和中国有关部门、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专家和官员齐聚一堂,就丹霞地貌的科学发展与资源保护利用、丹霞地貌自然遗产保护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丹霞地貌”是一种有待世界地貌学上归类的神奇地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景兰、陈国达两位先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广东丹霞山命名,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地貌类型,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虽然“丹霞地貌”在中国大地上的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但还是第一次走上国际学术殿堂。这也是丹霞地貌学术研究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盛会。会议邀请了五大洲18个国家的国际专家学者27人、国内专家学者31人和我国政府部委办领导20多人,还有6个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共150多人。
大会对于推动丹霞地貌研究事业的发展和交流国际上有关丹霞地貌、红层地貌和岩石地貌(Red beds landform.or Sandstone landform)的研究成果,促进丹霞地貌自然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会对丹霞地貌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形成了世界学术界公认的重新分类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丹霞。
何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质学家命名的一种特殊的岩石地貌类型,其经典定义可简单表述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
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1928年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命名“丹霞层”:1939年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学说;1954年“地形学”改称“地貌学”,因此“丹霞地形”相应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的研究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国内几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各相关领域涉足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丹霞地貌学科研究体系。在中国,从东南沿海至雪域高原,从江南丘陵到大漠边陲,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域,已知数量790余处。以丹霞地貌为主或相关的有:峨眉山一乐山大佛、大足石刻、武夷山、三江并流、承德避暑山庄、丹霞山、泰宁、龙虎山等。
会议背景
1991年,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在丹霞山召开,并成立了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
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至今已召开了11届,出版了11本论文集,发表了各类相关研究论文400多篇,得到学术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2004至2008年,丹霞山、泰宁和龙虎山先后以“Danxia Landform Type”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以来,广东丹霞山、湖南~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等丹霞地貌区以“中国丹霞(China Danxia)”名义系列提名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过程中,部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对“丹霞地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与了相关的科学考察调查论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都认为很有必要将丹霞地貌推上世界级的学术研究层面。
会议达成的共识
经过几天的共同论证,会议通过了题为《世界的丹霞》丹霞山宣言。专家们达成了以下几项共识――
丹霞陆相红层地貌在中国广泛分布;
丹霞地貌与全球大陆红层地貌具有可比性;
丹霞地貌在中国已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同时,具有重要的全球科学研究价值;
丹霞地貌展现了绝妙的景观、重要的美学价值以及巨大的旅游价值;
丹霞地貌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自然遗产价值;
中国丹霞的利用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中国丹霞值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申遗历程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专家提议丹韶关霞山申报世界遗产。但由于种种原因,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一直未能真正进入政府决策。
2006年7月24日,在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由湖南省良山风景区管理处提议,中山大学教授、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长彭华起草的《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作为大会文件通过。
2006年12月12日,“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成立了“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协调领导小组,由各省推荐专家组成申遗专家组,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