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经济管理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经济管理专业

篇(1)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1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1.1经济管理的内涵

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促进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原因在它能体出社会发展的综合特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呈现,而体现其综合社会状况的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社会经济的实现是通过经济管理来呈现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经济管理,因此,缺少扎实的经济管理就会减慢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1.2 经济管理现代化内涵

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是对其模式、思维以及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系统,形成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管理朝着民主化、网络化以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当前,人们已经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现代化正在飞速发展,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现代化不断推动经济管理的发展,经济管理不能脱离现代化,二者同时存在,互相促进与发展,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2 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

2.1 重理轻管

在经济管理现代化中,明确经济管理的核心是重理轻管。也就是说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关键在于理清其中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而不是能够掌握多少程度,因此,只有重理轻管,才能彻底掌握经济管理的含义,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2.2 科学化、自动化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特点之一。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探索和挖掘事物的内在规律,保证科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将借鉴和吸收的科学成果有效的运用到经济管理中,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和财富,从而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3 专业化、民主化

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让经济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水平发展。此外,经济管理还需要广大的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能力,从而有效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2.4 能动性、创造性

实现经济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的预定目标。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要求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水平,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充分参与其中,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和优势。

3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1 管理观念的革新

随着全球经济朝着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经济管理的观念。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跟不上潮流的发展,正在滋生新的管理理念,对旧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进行革新,以适应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健康稳定的发展。当前,大部分企业已经将现代化经济管理放在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第一位置,改变旧的“重技轻管”的管理理念,对管理理念进行新的认识,加强对管理的关注和重视。此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和潮流,也发生了改变,并将现代化技术贯穿到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2 企业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买方市场与卖房市场互相进行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曾经亲身经历过以及经过大脑深思考的企业,才能判断出企业平稳发展的根本是消费者。在企业的整体经营程序中,将消费者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以及管理人员也是主导因素,然而直接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还是消费者,所以,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趋势逐渐导向消费者。

3.3 组织结构扁平化

在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指挥与服从,要求必须对组织忠诚,遵循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这种组织结构完全限制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组织结构的发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时代,只有带动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中,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创造出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能够自我控制的知识人才进行主观性和能动性的激发,在组织结构上已经分散,但是却把信息和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要有敏锐的应变能力,而且还要有团体协同和具有创造性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结构随着管理层次的不断减少,朝着扁平化的趋势发展。

3.4 民主管理方式

大部分企业的决策模式都是通过企业与组织的重心下移达成的,这种决策的模式能够快速形成核心价值,大部分优秀的企业在进行工作任命时,都会花费很长时间进行研究,而且还进行的装也分析和讨论,一旦出现不正确的任命,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而且需要花费好几年来承担这一结果,对于重要的经济管理决策也需体现民主化,通过全员进行表决,只有这种先进、人性化的方式,才能促使决策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更加适应,有利于实施决策。

3.5 实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管理也随着人们的观念在逐步的发生转变,知识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企业及组织的最核心资源。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软件管理也逐渐取代了以“人”、“财”、“物”等硬件作为重点的硬件管理的主导地位。软件管理即是对“知识”、“经验”的管理工作,将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成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发展的资源。任何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理论及经验,在这些理论和经验上,不断创新,企业和组织才能不断良性健康、充满活力。

3.6 更注重团队合作

当前社会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想要稳定、顺利的发展,就需要具有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鼓励团队协作,建立团队激励机制,融合管理者和操作者的优势,激励并强调团队进行自我管理及组织工作。这种团队随着任务的出现而组成,随着任务的改动而及时做出调整,团队中所有的成员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之充分共享。目前这种新型协作。

总之,经济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完成经济管理现代化并非十分简单的事情。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全以及社会经济的进行,开展现代化经济管理也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了解时代的精神,清楚经济管理的特征,清楚其发展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的推动经济管理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梅丛开,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J],房地产导刊,2014(17)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市场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应用的一项有效的手段就是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主要是来源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争睹实现对经济发展干预的一项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工商管理的职能,强化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政府正在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简述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的定义

工商管理是一种管理专业,主要在市场经济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工商管理是指工商企业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工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企业实施的内部行为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在企业中应用工商管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

我国的社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工商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对我国经济社会管理中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作出清晰的定位。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我国政府在实施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依法履行市场监管的基本职责,积极的实现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实现市场监管基本职责的同时,还需要履行一定的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职能。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主要负责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监管职能,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工作,所以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工商管理的特点

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工商管理主要的运行方式是监督管理,不需要实际的进行经济运行和操作;管理方法丰富多样,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工商管理是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保证社会环境的和谐和稳定,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工商管理工作是一项日常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具体,需要管理人员及时的实现对企业日常经济运作的有效监督;细化和落实工商管理的具体工作,才能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

二、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部门的促进措施

经过一定的经济实践研究可以发现,在企业的经济运作中实施工商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这种职能,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需要在现有的工商管理基础上,对工商管理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有机的结合我国的其它行政部门,例如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等,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提高工商管理的工作效率,不断的完善工商管理机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工商管理部门对社会经济的促进,还需要提高经济促进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中的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准确掌握,应用一定的宏观调控措施实现对经济环境的调整,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政法在实施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标准操作。因为我国的经济立法,不仅提高了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制约了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一切的管理活动都应该符合基本的经济管理法规,实现对我国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维护。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执法,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对企业的一些违规操作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程序。

(二)工商管理的改革

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企业,很多是跨越地区、部门和不同行业基本界限的,主要是企业和企业之间自由联系或者自愿结合组成的企业集团。这种组成方式,很容易分化和脱离企业中的利益,形成超脱在外的基本模式,致使原本隔绝的部门相互联系和结合。这种交叉和融合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管理造成影响,动摇社会经济的分隔基础。流通体制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实施政企分开的方式,是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我国的企业采取釜底抽薪的基本方式,避开行政枷锁,不断的结合互相联系的不同经济企业,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新的经营和指挥中心。而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都不属于任何的行政部门。所以,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也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企业集团的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不能直接进行经济干预。这种工商管理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企业集团对政府的依赖,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自身的主动性,也提升了企业集团的工作效率。这些都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集团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促进的作用。

三、总结

工商管理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全面认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篇(4)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在设备更新换代,周边环境配套等方面做了一定努力。但仍存在校外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实践教学计划脱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教材等有待于做进一步适合继续教育学生学习特点的整理与规范;包括文化等继续教育软实力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在职业环境氛围营造、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人性化、运行机制灵活性等方面做出改进。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稳定且具实践经验的师资与管理队伍。长期“重理论,轻实践”思想,使相当部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难以在综合性、时效性、灵活性、仿真性、系统性较强的校外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继续教育发展逐渐被边缘化的现实,更阻碍了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如校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假设性居多,真正能结合经济管理运行规律,体现经济管理运作环节,注重产、学、研横向及纵向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题目较少,因而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

3.合作方的观念差异阻碍了校外基地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建立。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自不断扩大,单纯靠传统行政命令安排学生校外实践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不符合学科建设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再加上相关单位无法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且认为继续教育毕竟不如正规院系响亮,故大多数单位通常以各种借口不愿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即使勉强答应也因诸多因素影响而投入不足、管理不好。同时继续教育学生的实际特点使双方在指导思想、运作理念、投入区划、责任分担等方面存在相当分歧,导致长效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很难达成互利共赢局面。

二、基地建设原则

1.突出行业、专业与职业特色。生存发展压力的增大,使个体对自身职业发展定位更加关注经济活动各环节及规律。继续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建设经济管理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时,就须充分认识到行业、专业特色的重要性,在人员配备、场地选择、计划指导、时间安排、考核评价、合作伙伴筛选等方面,做代表性的优化组合,从而突出自身专业、行业与载体特色,以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需求,凸显继续教育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效果。

2.建设基地项目库,施行动态管理。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知识信息的集成化,技术技能的创新化,生活方式的快餐化,价值观念的多维化,加深了继续教育对象投身实践的难度。按发展理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科学技术创新程度,个体职业规划要求,以及学生和社会单位反馈情况,建立起信息完备的可建型基地项目库;基地建设还应依据企事业竞争发展结果,在综合评价基础上,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实行动态化管理,推进继续教育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

3.坚持与时俱进,秉承综合与开放。继续教育体现着时代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进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在规划设计、课程安排、项目实施等方面凸显时代气息,真正成为学科与专业发展引领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得以生存发展,关键是遵循继续教育学习者特点,以实现基地综合化目标,即必须按照实践手段和环境仿真化、训练内容统和化、技能训练专业化、综合素质行业达标化、基地功能模块化的要求来进行基地建设、发展与评估;信息交流互动是基地得以持续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强与更多专业基地及社会经营活动主体的沟通互联,形成基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开放,展现出基地体系的作用。

三、基地建设模式

1.传统型。继续教育学习者对自身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已有一定了解,他们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兴趣最初都来源于相关人员富于实践经验的生动讲解,都脱胎于对经济实践、社会经验的充分认识与提高升华。因此,由学院或教师个人出面直接联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按照某种传统规矩建立起常规实践场所,进而依据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建立起常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合作共赢型。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托政府,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成立有经济管理专家、企事业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学院学科带头人、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专业委员会,加强对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就业前景、人才需求、技术发展、理论前沿等方面信息的了解,在使行业、企事业专家人员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工作的同时,使学生能更深入融合到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具体生产经营环节之中,为实现互利共赢打下基础。

3.网络结构型。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更需丰富实践经验,需对复杂经济社会现象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分析与研究解决,加之继续教育学习者学习背景、价值取向的差异化,更决定了他们具有管理型、技能型、职业型的综合技术人才特征。因此,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积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基地网络,形成多专业、跨行业的网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之间应注意资源协调整合利用,最终体现出“一专多能、一技多用”的体系实践效果。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现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压力,企业必须要从自身出发,积极查找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才能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积极完善优化经济管理工作,让经济管理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创新意识

在绝大多数企业中,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在运行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十分有限,管理体制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体制和企业实际情况也不够匹配,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企业经济管理由于缺少创新意识,也就失去了发展和完善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二)管理组织落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获得了极大的完善,但是企业中没有形成完善的经济管理组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大多数企业中,普遍存在单一的管理组织,受到计划经济极大的束缚,让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十分落后。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没能跟上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无法完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的决策缺少合理性。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并不能达到市场的要求,导致企业陷入发展瓶颈期。另外,企业经济管理多是由领导管理人员展开,管理职责得不到科学分布,管理质量受到限制。

(三)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企业中缺少人员调动机制,企业内员工的责任不够明确,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人工经济负担有所增加。企业为了控制人力成本,缩减了员工岗位培训,员工由于未能及时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工作质量必然受到影响,经济管理水平无法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重视创新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解决经济管理问题,需要具备一个创新管理理念,在思想上指导经济管理。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尤其要更新管理理念,建设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在创新管理理念的同时,要融入战略发展意识,使用战略发展观念展开经济管理。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适用范围相对广泛,要在科学指导下准确评估风险,方便企业大胆实践经济管理创新方法。在现代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织,必须要不断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组织中存在的模式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企业长远发展的条件。经济管理制度根据企业需求导向,及时修整制度内容,让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保证。企业要对经济管理的权利和职责进行确定,制定更加科学的奖惩制度,保障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实。在现行的经济管理制度中,企业领导负责决策和指导,各职能部门进行制度的执行。因此需要增加评审环节,定期分析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经济管理部门也要执行绩效考核机制,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员工、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果展开全面的评审。

(二)优化经济管理组织

对于经济管理工作而言,经济管理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使用的管理模式各种各样,选择经济管理模式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评审管理体系并展开优化。评审工作可以使用分解评审的方式,根据全方位的评审结果优化管理模式。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经济管理存在的长期问题,则需要展开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从而对经济管理体系展开优化。评审经济管理体系还需要引进绩效考核机制,让项目评审内容可以落实到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身上。在评审之后可以确定出责任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让改革工作获得有力保障。管理组织的优化也要注意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平,优化管理组织能力。企业首先要提高员工的选拔标准,对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优先录用。招聘过程中,需要开展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测评,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情况以及社会背景展开全面考察,细化招聘工作。其次要在企业中执行培训制度,需要定期展开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有针对性的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最后要在培训体系中加入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保证员工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保持严谨作风,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

(三)调整经济管理模式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对管理模式的调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企业目前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管理效果,真实有效的管理方式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真实效果。伴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必须要注意调整经济管理的方式,将粗放型经济管理转变为集约型经济管理,让企业经济管理可以和社会经济环境相融合。所谓集约型经济管理,主要是利用提高管理水平来实现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让社会经济得到增长。以这种方法推动经济的增长,可以以较低消耗、较低成本达到目标,让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经济管理模式的调整要融入财务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建立从风险防控意识出发,对经济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展开经济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是对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缺少创新意识、管理组织落后以及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其次提出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企业要重视创新管理制度,不断优化经济管理组织,积极调整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时玉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1).

篇(6)

关键词:现状;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经济管理学科兼有经济学和管理学性质。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设置有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管理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职学校的重要的教学项目。经济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任务,其培养人才的素质的高低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的增加,我国非常重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取得了很大发展,经管类人才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制也逐渐地成熟。但是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部分高职院校中。

结合笔者的实践,我认为在经济管理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教学手段单一。这是一种通病,也是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弊病。课堂就是三尺讲台,一根粉笔。这种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但是这种授课模式的弊端也很大,它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变成了抽象的课程。当然,在教学中也有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文字太多,制作不合理,没有能够起到应用的效果。其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学校的自身条件有关。经济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学校没有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就将其教学限制理论学习领域内。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因此,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任何教育中,被教育者都是教学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建构中心理论中,更是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二、加强实践教学

在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存在一个显著的不足就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而经济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活动的两个环节。但是,这两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理论,更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实践教学是经济管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按照实践地点来分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按照学生参与程度可以分为自主型实践教学和教师指导型实践教学;按照组织形式还可以分为个体实践教学和团队式实践教学。就以上实践教学模式而言,校内实践教学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但是对很多学校而言,又没有自己的企业,所以,校外教学实践也带有一定的困难。而实践场所无疑是实施实践教学的根本。所以要想真正地实现实践教学,就必须要解决实践场所问题。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和校外企业结合起来。和企业结合实施实践教学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有很大的好处。(1)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2)可以解决企业人才的需求。(3)还可以为学生争取一定的经济补偿。

三、完善课程结构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单纯的管理和经济方面的知识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完善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在实施经济管理教学中,我们要结合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时代需要,坚持深化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立群.新环境下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

篇(7)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素质;人才培养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62-02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1世纪的人类社会经济再次迎来了质的飞跃,完成了工业文明,发展了知识经济。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严峻的问题,比如说如何改变社会管理以此来符合经济管理的标准,如何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这些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相应的经济院校应如何调整教学模式来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这些都是知识经济带来的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的经济管理

知识经济,简单的来定义就是指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的经济生活,相应地,也会改变对各种协调经济活动的手段的管理方式。

1.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发展、知识也在发展的时代,从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层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技术、知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技术的研发到产品的生产之间的用时也越来越短。这表明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大力促进作用,也表明了未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创新。相对应的,管理未来社会的方式也必须从创新出发。传统的、老式的工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创新便是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2.经济管理的关键。正如知识经济的定义中指出的一样,不断的开拓创新、不断的创造才是未来经济的趋势。所以未来的企业竞争不仅仅是产品、价格等的竞争,也是快人一步占领科技、经济制高点的竞争。要想在这股洪流中蓬勃向上地发展,管理人才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制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决策,同时还必须要符合未来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势。因为一旦企业负责人决策错误,将会导致企业失去整个市场,甚至是走向万劫不复之路。

3.经济管理的基本环节。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就是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总结之后再进行应用。对于高质量信息的掌握,能够帮助领导者准确地制定决策。因为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未来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的优先权。因此,信息管理部门及时的收集、分析各种高质量信息,提炼出信息背后的真实意义并加以运用,就成为经济管理的基本却很重要的环节。

4.标准化、国际化的管理。经济管理活动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特色的,因为它是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组织、指挥和协调监督活动。比如说,美国文化里的个人价值、个人潜能最大化,中国文化中倡导的集体主义等。因此,在进一步加快的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管理活动是不能丢弃各民族的优秀传统、优秀习惯的,在保留这些传统的基础上再进行不断的创新,才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正确道路,真正地实现标准化、国际化。

二、经济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心理素质方面。心理素质包括的方面很多,这些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品质是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做到的第一步,只有做到这最基本的一步,才能保证其会对人、对事负责,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其次,人才还应该有坚强的毅力,在面对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时,能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在遭遇失败之后,能够重新站起来面对并勇敢、努力地化逆境为顺境。再次,思维的创造性和行为的挑战性也是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拥有这种能力,能帮助其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最后,团队精神的运用,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创造、创新。

2.业务素质方面。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的人才不只是拥有单一技能的人,而是综合实力强大的人。第一,人才必须要拥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大家对于目标的协调性和服从性,真正地发挥整体的功能而不是部分功能。第二,创新能力的具备能够帮助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再结合不断发展的科技,管理者做出最优决策的难度便会降低很多。第三,经济管理人才要有一定的科学预测能力,才能正确地根据市场发展方向来预测未来,从而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第四,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帮(下转168页)(上接162页)助管理者根据瞬时的变化,来调整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模式,以此来适应最新的市场,提高收益。

3.优化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外,经济管理人才还必须拥有合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一些理论基础,比如说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这些基础知识能让人才充分地了解和熟悉最新的经济动向,掌握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信息,为预测未来做好准备。广博的知识面也是需要的,即未来学、预测学等,还需要掌握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的网络知识。

三、培养经济管理人才

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对培养优秀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应该是重管理、重操作的综合教育模式,以此来扩大人才对信息的接收量,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改为开拓探究式学习,突出人才在教学中的作用,解放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