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4: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民币证券投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投资存量的变动
国际经验显示,资本账户开放可促进跨境资本流动快速增长,从而导致各类跨境资本流动的存量,也就是国际投资头寸,显著上升。
我们发现,25个发达与新兴经济体的总体经验表明,伴随着一个经济体的资本账户从最封闭进入最开放的状态, 其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存量从平均相对于GDP的5%和3%分别上升到36%和52%。外来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存量也会经历类似的变化, 但由于初始存量较大, 增长相对较小。
然而我们也发现,国际投资头寸的波动普遍随着资本账户开放而上升。这表明,除了资本账户开放度,其他经济因素, 如经济增长速度和金融市场深度,在决定一个经济体的跨境资本流动中也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另外,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跨境资本流动情况与非储备货币国家也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假设到2020年中国资本账户已完全开放,结合国际经验以及中国未来基本经济状况的判断, 我们通过计量预测模型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比来华直接投资增长更快, 但由于来华直接投资初始存量大,中国净直接投资头寸仍将处于负债状态。
我们预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从2010年相当于GDP的5%,增加到2020年相当于GDP的27%,部分反映了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有助于国内企业从事国际并购。来华直接投资存量则从相当于GDP的20%,上升至相当于GDP的35%,反映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体制改进和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 将继续吸引外国投资者。净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将在2020年仍然保持负债状况,约为GDP的8%。
我们的分析亦显示, 对外证券投资将高速增长,部分反映了国内投资者分散风险的愿望。我们预测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从2010年相当于GDP的4%,到2020年增加至相当于GDP的29%, 而来华证券投资存量将从相当于GDP的4%,上升至相当于GDP的18%。对外证券投资存量将超过来华证券投资存量。
一方面,外国投资者将因为中国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增长前景乐观,增加他们在中国股市的投资。另一方面, 中国和国外资产回报之间的差距将会因资本账户开放而收窄,可能削弱他们持有中国资产的动机。
根据上面所预测的各项跨国资本流动趋势, 我们可预测中国的净外汇资产投资在中长期所带来的收入。基于经合组织主要成员的经验,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净投资收入与GDP比率将逐渐增加,从2010年的0.5%升至2020年的1.2%。
同时,我们预测中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收窄,从2010年占GDP的3.9%下降至2020年的1.7%。结果是, 经常账户盈余与GDP的比率将由2010年的5.2%下降至2016年-2020年的3%。
相应地,外汇储备将从2010年底的28470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底的5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与GDP比率将先升后降,到2020年降至相当于GDP的29%左右。总净外汇资产头寸将从2010年相当于GDP的34%下降至2020年相当于GDP的31%, 而净外汇资产头寸的组合将会显著改变。
私人部门的净外汇资产头寸在2010年处于负债状态, 但于2020年将会变成相当于GDP的3%的资产状态。 这表明,中国的私营部门到2020年将从净债务人变成净债权人。中国政府将继续保持其净债权人地位, 但所占总净外汇资产头寸的份额将下降。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
资本账户开放,会通过影响一个经济体的净外汇资产头寸,来影响其货币的实际汇率。一个经济体净外汇资产头寸的下降意味着净投资收入下降,从而拉低国内需求,降低本国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的价格,对本国货币实际汇率带来一定的贬值压力。另一个影响实际汇率的主要变量是相对人均收入。例如,因收入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推高非贸易品相对于贸易品的价格,导致本国货币的实际升值。 收入增加也可能反映国内相对于贸易伙伴的贸易部门有更高的生产力, 相应引起本国货币的实际升值(即“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
基于上述对净外汇资产头寸的预测以及相关国际经验,我们分析了由资本账户开放导致的中国净外汇资产头寸的变动将如何影响人民币的均衡实际汇率, 也就是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的实际汇率到2020年会怎样变化。
我们的研究显示,资本账户开放只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产生轻微的下行压力,这是因为中国净外汇资产头寸到2020年将基本保持平稳,相对于GDP 只下降2个百分点。
中国较快的经济增长前景则继续支撑人民币汇率。我们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假设中国GDP于2012年-2015年间平均增长8.4%,而从2016年起年增长率为7%。如果同时考虑资本账户开放和未来经济增长两个因素,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将升值10%左右。这结果符合日本和前西德在资本账户开放的过程中货币实际升值的历史经验。
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影响资本流动和汇率?
一个经济体的货币若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债券市场需要具有较大的规模,以及具备充足的流动性。例如,在2011年,全球约有60%的外汇储备投放在美国债券市场。我们假设到2030年人民币已成为主要储备货币, 而中国的债券市值占GDP比率将达到经合组织成员的平均水平。
具体而言,假设中国的私营债券市值和总债券市值从2010年相当于GDP的15%和52%,分别上升到2030年的59%和116%。我们的研究显示,国际直接投资净头寸相比上述基准情形几乎不变,但证券投资净头寸会下降。对外证券投资存量和来华证券投资存量到2020年分别将达到相当于GDP的35%和29%, 高于基准情形下的29%和18%。而私营部门净外汇资产头寸将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2020年外汇储备将达到624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3%,高于基准情形下的29%。中国总净外汇资产头寸到2020年将达到相当于GDP的30%,与基准情形相差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与基准情形下预测大概一致。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不会带来太多额外影响。
结束语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资本账户开放将会导致跨境资本流动双向增长,资本流动存量也将更加平衡。人民币汇率对资本账户开放并不很敏感,而中国相对强劲的增长前景将继续支撑人民币实际汇率缓慢升值,即使它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之一,情况也不会有很大不同。
关键词:RQFII;证券市场安全;建议
2011年12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人民币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lI)投资境内证券的试点的出台预示着国际资本对中国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一、中国RQFII的运行状况
2011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在香港举办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提出,“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投资境内证券市场”。2011年12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第76号令,以下简称《试点办法》),标志着我国RQFU的试点业务正式启动,国务院批准了首批试点人民币境内证券投资额度共计200亿元。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业务和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不断发展深化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增加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鼓励香港中资证券经营机构拓宽业务渠道,RQFII业务作为又一项资本市场开放的试点制度应运而生。RQFII试点业务借鉴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的经验,但又有几点变化:一是募集的投资资金是人民币而不是外汇,二是RQFII机构限定为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三是投资的范围由交易所市场的人民币金融工具扩展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四是在完善统计监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和便利对RQFII的投资额度及跨境资金收支管理。
为积极落实RQFU试点相关工作,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试点办法》配套出台实施细则,明确了相关的管理要求。截至2012年1月2日,首批共计2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投资额度已分配完毕,共有21家符合条件的试点机构获得了首批试点资格(见附录表A2)。部分试点机构已在香港开展资金募集和产品发行工作。
二、R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加我国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入
国际资本的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能够将投入进来的外汇资金转化为本国货币,从而可以有效的扩大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容量,为我国建设规模强大、流通性强的证券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国际资本进入我国证券市场,从而扩大了市场参与者的地域范围,增大了证券市场的规模,这样更能够吸引更多优质的上市公司、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集资金,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品质,而上市公司的质量越高,又能为证券市场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形成良性循环。
(2)有利于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国际资本的进入,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提供较好的参照标准,引导资本市场走向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的正途。到目前为止,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主要还是通过短线操作以获取股票在二级市场上流动的价差。投资者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而对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和业绩效益则了解不多。而我国在引入QFII制度后,境外投资者的进入资格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限制和审核的,能够符合审核条件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理念大多比较理性和稳健,这些都能够有效的改变我国证券市场上盲目、高度投机的投资理念,带动国内的投资这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投资氛围和理性的投资策略。引入QFII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短期炒作,吸引境外的中长期投资。一般来说,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都具有较为成热的投资理念,倡导中长期的价值投资。
(3)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资本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引人国际资本之后,不仅能够获得国际资本的资金支持,而且能够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市场理念、投资策略以及先进的管理方式等,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融合,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2、消极影响
(1)减弱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独立性。
开放的证券市场的国家一般都会开放它的资本账户,国际资本能够在其市场上自由流通,货币也能够进行自由的兑换。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Robert MundelI和J.Marcus Fleming就曾在他们各自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的经济体中的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个目标中最多只能达到两个目标,而不可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从该理论可以得出,如果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就必须放弃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这一目标,即只开放其经常账户,而对资本账户实行一定的管理,但这又与开放证券市场的目标出现矛盾。从长远来看,开放证券市场是必然的选择,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的主管部门只能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性两个目标之间选择一个,就目前央行不断放开人民币利率看来,我国政府的选择是逐步坚持货币政策独立。
关键词: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
一、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达到7.5万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6%;经常项目顺差1931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42%;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逆差,达到168亿美元,致使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缩减为1763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56%。
二、经常账户分析
1.货物: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7922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6%,增速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0569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8%,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17353亿美元,同比增长5%,增速回落20个百分点。我国进出口增速回落至个位,传统出口市场需求低迷是首要因素。2012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下降4.1%,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7%;同期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下降2.9%,连续五个月负增长;美国经济在2012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但增速低于预期。其次,国内成本上涨直接导致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对外资吸引力降低。再次,部分国家或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出口。在出口增速下滑的同时,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中国进口增速回落百分比远远高于出口增速回落百分比。由于进口相比出口更加疲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321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32%。大幅扩大的货物贸易顺差在短期内推动人民币持续走强,进一步恶化了货物出口环境。
2.服务:
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同比增长9%,增速较货物贸易高3个百分点。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89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领域,反映了国内经济和货物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国际航运、货运保险、先进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不强。值得一提的是,旅游项目首次超过运输项目,成为逆差的最大来源。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出境旅游及留学的人数大幅增长,大量资本汇出;另一方面,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更加刺激了旅游项目的逆差扩大。
三、资本和金融账户分析
1.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2年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净流出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直接原因是对外直接投资资本金跨境流动规模大幅增长。受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535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根据UNCTAD 的《世界投资报告》,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2012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为1:0.25,超过发展中国家,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进一步拓展。同时,外商大量的直接投资将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金融安全问题、市场环境问题和宏观经济稳定问题。
2.证券投资:
2012年,由于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大幅增长,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实现顺差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0%。相比2011年62亿美元的净流入,2012年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64亿美元,其中新增301亿美元,撤回237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6%和下降7%。对外证券投资恢复增长体现了藏汇于民的积极成效,但由于资本流出渠道仍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和激励,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仍呈现金融部门多、实体部门少,债权投资多、股权投资少的格局。2012年,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新增593亿美元,撤回51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40%和下降61%;净流入542亿美元,增长3.1倍。相较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我国信用评级较高、资本市场容量较大、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加之国际金融环境的调整改善,全球投资者选择人民币进行分散投资,激发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境外投资的活跃性。
3.其他投资:
2009年到2011年,我国其他投资表现为净流入,到2012年,净流入转化为2600亿美元的净流出。其他投资的净流出,是造成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首次出现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投资净流出中,其他投资资产净流出2316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这些净流出主要表现在贸易信贷、贷款以及货币和存款项目,三者规模分别为618亿、653亿和1047亿美元。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预期分化以及境内外利率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和银行大幅增持境外资产,外汇资产从央行转向境内机构和个人分散持有。除了对外资产增加,对外负债由增加转变为减少也在作用着其他投资的大额净流出。相比2011年其他投资负债净流入1923亿美元,得益于贷款负债以及货币和存款负债的减少,2012年我国其他投资负债净流出284亿美元,说明了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外在还本金额高于新借金额,市场借用外债的意愿下降;随着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拓宽,非居民以存款形式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大幅下降,转为以购买人民币债券或以RQFII的形式回流,形成外来证券投资负债。
关键词: 金融开放 国际资本流入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资本与金融项目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7-028-04
中国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国际资本从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资本外逃到重新回归中国。 据统计,2001年-2007年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3%,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流入国。然而2001-2007年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的数量、期限、投资区域等结构特征与2001年之前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重新审视分析国际资本新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我们合理引导资本流入,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综述
国际资本流动(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指资本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国际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资本流入和国际资本流出两个方面,两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差额称为资本流入或资本流出净额,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中。根据时间的长短,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流动,根据资本流动的方式,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而国际证券投资包括股权证券投资与债权证券投资。
从19世纪初期,各国经济学家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直进行着持续、深入的研究,如俄林(B.G.Ohlin)的 “购买力”观点,金德尔伯格的汇率变动与短期资本流动的理论,纳克斯(Rsgnar Nurkse)的“差异的收益率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观点,托宾(J.Tobin)和马柯维茨(H.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等,这些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说明了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流动的导向是金融市场反映出来的汇率波动、利率差异以及证券收益率差异,资本总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中介作用从收益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从收益率低的金融商品向收益率高的金融商品流动,从而达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最佳配置。
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只有在1982-1984年我国刚刚改革和对外开放、1997-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两个阶段出现大的逆差,属于国际资本的净流出状态,而在其他很长时间我国都处于国际资本净流入的过程。我国的经济学者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2001年前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国际资本流入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国际资本流入的数量看,以外商直接投资(FDI)占主导地位,对外借款处于辅助,而证券投资占第三(宋小梅, 1997)。从国际资本流入的区位看,FDI流入中约四分之一流向了以广东和福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江苏、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邱禹嘉,2006)。国际资本流入的行业结构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养殖业、餐饮业。从流入我国资本的期限结构来看,长期资本流入比重大于短期资本流入。长期债务所占比重较大,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较小,而其中官方债务保持较大比重(湖国亮 1999)。
二、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断降低的资本市场准入限制与良好的经济发展状态极大地增强了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国际资本在经历了1997-2001年间的资本外逃之后,又大量进入我国,截至2007年6月份,我国国际资本流入44681.3亿美元, 约为2001年的4.5倍。然而2001年之后的我国国际资本流入在结构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一) 国际资本数量结构的变化
1.外商直接投资在资本流入总量中的比重下降,间接投资比重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不再是我国国际资本流入的绝对主力,间接投资中的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成为国际资本的最大输入口。
外商FDI与国际资本流入总量的缺口在逐渐扩大(如图一所示),直接投资性资本流入在我国资本流入总量的占比显著下降,2001年、2002年外商FDI在资本流入总量中的比重达到47.07%和41.1%,2004年开始下降到20%以下,2007年上半年仅占到资本流入总量的14.03%(如表二),利用直接投资已经不再是我国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途径。而在2001年前,外国直接投资占国际资本流入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间接投资中,从2003年开始,以“证券投资”和“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方式流入的资本总量和占比显著上升。证券投资由2002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6.56%,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在我国资本流入中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超过外商FDI,2004年达到61.44%,2006更是达到76.62%,在2001-2006年通过对外借款和贸易信贷方式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0%,对外举债成为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最主要的方式。
2. 在证券投资中,国际股权投资比重与国际债券投资比重有较大差距,而且二者间的差距有加大趋势。
2001年前,通过国际股权与债券投资的证券投资方式进入我国的资本流量少,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对我国股权与债券投资的数量在增大,而且股权投资的资本流量大大超过债券投资,且近几年差距有加大趋势(如图二所示)。2001年国际债券投资资本流入为14.86亿美元,在证券投资资本流入量中的比重达到64%,但从2002年开始国际债券投资迅速下跌,仅为0.23亿美元,只占证券投资的1%,而国际股权投资资本流入从2001年的8.49亿美元激增到22.49亿美元,占证券投资的99%, 2003-2005年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入我国的资本在国际证券投资中的比重均在80%以上,甚至在2006年、2007年上半年流入我国的证券投资资本全部采用股权投资方式,分别为428.6亿美元和102.52亿美元,而2003-2007年上半年债券投资平均比重仅约为9%。
(二) 国际资本期限结构的变化
1.流入我国的投机性短期资本有增多趋势,短期资本流动呈现波动性
短期资本即通常所谓的“热钱”,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本借助于一定的信用工具(包括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活期存款凭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来实现在国际间的转移。通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保密性,追求高收益承担高风险。基于海关数据的统计方法,粗略计算短期资本的公式是:短期资本=当年新增外汇储备-当年贸易顺差-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当年外债增加额。由于短期资本的高投机与逐利性,在一定时期内短期资本呈现波动性与不规律性。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短期资本流出达到顶峰(1998年其流出额达最高值,为838.65亿美元) ,2001―2003年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发生逆转, 净流向由流出逐渐转为流入中国,2003年此类资本净流入额为48.30亿美元,2004年达到580.38亿美元(如表三),获利的国际短期资本在2005、2006年大规模流出中国,但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短期资本在2007年再次涌入,短期资本由2006年净流出899.5亿美元,迅速飚升至2007年6月的净流入2618.42亿美元(如表三),波动幅度达将近400%,是2004年短期资本流入量的4.5倍。从总量上看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有增多的趋势,所呈现的大进大出的上下波动(如图三所示),充分体现了短期资本的逐利性。
2.从外债的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债务余额比较稳定,而短期债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我国的外债多来源于贸易信贷负债,而非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贸易信贷负债绝大部分属于短期债务,因此在我国的外债结构中,短期外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1-2007年短期外债平均增长率达到15%。2001年我国短期外债只占我国外债总额的35.32%,此后短期外债逐步增长,2005年首次超过中长期债务余额,达到 1561.4亿美元,在外债总额中占比达到55.56%,2006年末短期外债余额为1836.28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274.85亿美元,增长17.60%, 高于总体外债增长水平。2007年短期外债继续增长,在外债总额的比例达到56.4%(如表四)。
(三) 国际资本行业结构的变化
1.制造业的国际资本流入出现拐点
外商来华投资的领域逐步多样化。虽然制造业仍是国际资本投资的主要产业, 但制造业资本流入出现拐点,吸收外资占比下降,增速减缓。
2001-2007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年平均额为387.21亿美元,占外资在我国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平均比重为66%,但从2005年开始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开始下降,由2004年的430.17亿美元下降到424.53亿美元, 2006年下降到400.77亿美元,2007年虽比2006年略有增长但仍低于2005年的外资流入水平(如表五),因此从吸收国际资本总量上看2005年出现了制造业吸收外资下降的拐点。另外,从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及图形结构上看(如图四),2004年、2005年国际资本流入制造业的比重基本持平,分别为71%与70%,2006年下降到64%,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55%,制造业在2005年出现了资本流入下降的拐点。
2.服务业吸收外资快速增长,服务业中以银行、保险为主的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成为外资流入的重中之重,房地产业已经跃升为外商投资的第二大行业。
2005年以后服务业吸收的国际资本迅速发展,由2005年的149.1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99.15亿美元(如表七),增速达到34%,2007年更是一跃达到309.9亿美元,同2006年相比增长率达到56%。从图形结构上看(如图四所示),服务业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2005年后同样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为25%,2006年上升到32%,2007年更是达到41%。
以银行、保险为主的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外资流入的热点领域。2005年金融部门吸收外资流入123亿美元,是2001年的351倍,占当年服务业吸收外资的16.99%,2006年金融业国际资本流入达到67.4亿美元,占当年服务业国际资本流入的33.84%(如图五所示),仅中国工商银行吸收的战略投资者的国际直接投资就达到46亿美元。2001年我国仅有7家外国银行分行,2007年末,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达到26家(下设分行及分支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达到1714.63亿美元,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4%。2007年外资保险公司由2001年的3家发展到的43 家,财产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也由2001年的28.9亿元达到42亿元,在我国保费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9%。
房地产业已经跃升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2001-2007年外商房地产业年平均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在流入服务业的国际资本中44%以上的资本涌入房地产业(如图五所示)。2005年后,外商投资开发经营境内房地产增长进一步加快,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更加活跃,房地产业在服务业流入的国际资本中所占比重呈进一步加速上升趋势(如图五所示)。2006年房地产业吸收外资达8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9%;新设外资房地产企业1180家,同比增长25.40%;2007年房地产吸收外资更是达到170.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07%。
(四)国际资本流入区域结构的变化
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根据商务部的划分标准,按照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国际资本流入最多的区域,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平均比重将近达到85%(如图六所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北京5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金额合计保持在占全国的七成左右。为引导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早在1995年我国及各级地方政府就相继出台了一些诸如税收优惠、放宽行业限制等投资鼓励政策,但中、西部地区所吸收的外资在外商投资中的比重不仅未见明显上升,持续保持较低比重,而且呈下降的趋势。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平均占比仅为8.6%,西部地区还不到4%,2004年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66.8亿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11.02%,此后缩减为2006年的39.22亿美元,占比下降到5.65%,2007年这一比例虽略有上升,但也仅为7.52%,东西部国际资本流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如图六所示)。
(五)国际资本来源地结构的变化
2001-2007年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分别稳居对华投资的第一、二位,其次是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虽然几十年来这几个国家的投资排名互有高下,但可以确定流入中国的大额直接投资不是主要来源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而是多集中在亚洲经济体。根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本金来源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中国香港(105.39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75.93亿美元)、韩国(18.73亿美元)、日本(18.07亿美元)、新加坡(12.78亿美元)、美国(12.57亿美元)、开曼群岛(11.55亿美元)、萨摩亚(8.38亿美元)、中国台湾(6.87亿美元)、毛里求斯(5.5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6.48%。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三、影响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与加息的预期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预期升值率的变动是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2005年7月后中国汇率改革步伐加快,名义汇率在波动中不断升值,但是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扩大。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加之美国、日本等国的频频施压,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短期资本仍将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同时,国际收支顺差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如果人民银行对新增加的外汇储备进行冲销操作,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通货膨胀的加剧,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与货币流动性的扩大,中央银行还会不断调高人民币基准利率, 这样就会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基础上,又会进一步产生人民币加息的预期,而这两个预期都会进一步鼓励热钱流入。
(二) 美元与人民币利差的波动
2001~2003年6月间由于美联储连续l3次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5年来的历史低位(1%),从而使当时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由负转正,形成一定的利差空间。为获取利差收益,一些国际热钱开始以各种方式流入我国,以投机渔利,所以国际短期资本在这段时期持续流入我国。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美国房贷市场盲目扩张,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为次级债危机埋下伏笔。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开始进入“加息周期”,连续17次提息使利率由1%提高至2006年的5.25%,高利率使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为应对信贷危机,美国又在2007年9-12月连续三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原来的5.25%降到4.75%,而在此阶段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人民币自2004年起持续加息,2007年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到4.14%,而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外汇贮备的进一步累积以及已经提高的CPI指示,又都造成了人民币需要加息的预期,从2001-2007年中美两国的利差呈现出扩大――缩小――扩大的趋势,这种利差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短期资本流入的扩大,并使短期资本流入出现波动性。
(三)资本与金融项目逐渐开放的趋势
我国持续多年的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膨胀,资本管制的逐渐放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释放积聚的外汇储备,在在平衡国内投资与储蓄、国际储备与稳定币值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逐渐开放的端倪起始于B股与H股的发行,B股与H股的发行上市成为国际股权资本流入的重要渠道。2002年QFII制度在我国正式推出,此后我国在降低QFII资格门槛,鼓励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慈善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加入,完善监管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QFII制度。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新模式,B股、H股与QFII制度的顺利推进,使全球股权资本可以进一步投资于我国证券市场,降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门槛,鼓励其进行股权与债券投资,加大了国际资本证券投资的流入。
(四) 境内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境外上市规模的扩大
伴随着国有银行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不断深入,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海外上市的意愿不断增强,企业按照国际规范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概念”股票日益引起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我国境外上市机构数量和筹资规模大幅度迅速增长。2001-2007年我国境外上市机构达到154家,累计筹资总额达6813.9亿元,是2001年前的5倍。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中,境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上市机构中表现突出。2006年继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发行H股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首次公开发行H股,三家合计筹资额占2006年H股筹资总规模的80.96%。国内金融企业境外成功上市,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方式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投资格局,导致以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主的国际资本投资快速增长。
(五)房地产、股票虚拟资产投资价值的增加
促进房地产与股票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股权分制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资金占用的清理,治理结构的完善,我国股票市场逐渐进入价涨量增的牛市,股票价格指数连创新高;人民币的升值、年度增长率达到10%的不断高企的房地产价格促使房地产投资激增,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我国实施了适度从紧的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开发商流动资金的短缺也为境外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流入提供了契机。在资本逐利的本性的驱动下,我国虚拟资产投资价值的增加, 国际资本必然要流入到我国的证券与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与投机交易, 利用不断提高的虚拟资产价值牟取价差或长期投资的收益.
(六) 利用离岸金融中心避税
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是一种自由交易、不受管制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些自由的金融贸易港,从事批发性银行业务,存贷款金额大,交易对象通常是银行及跨国公司,其业务通常为引进外来资金,再将资金贷给外国,对人们取得的国际资本利得提供免税或低税待遇。在资本流入的来源地结构中,一些小经济体如维津群岛和西萨摩亚群岛对我国的资本流入份额在过去几年有所上升,这些资本流入决大部分实际上是日本、台湾和美国等地的资本通过离岸金融中心的一种借贷套利,这些资本如此流动是为了规避来源地的税收与资本管制。
通过实证分析,与2001年之前的资本流入结构相比,2001-2007年流入的国际资本呈现了以下的变化特点:间接投资与股权投资增多的数量结构、以短期为主的期限结构、以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为热点的行业结构、东西部不平衡的区域结构以及亚洲经济体的来源地结构。归根结底影响国际资本流入结构新特征的主要因素在于决定资本利得的关键变量,即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汇率、利率以及资产价值等,对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结构性变化的分析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相符,成为理论研究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国际收支统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2001-2007
2 商务部. 投资统计. 商务部中国投资指南网站, 2001-2007
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统计年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001-2007
4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7 ,107-260
5 邱禹嘉.浅析中国的资本流入模式――形成动因及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1-20
6 张斌.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研究―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视角(D).天津财经大学, 2006,1-10
7杨玉凤.话说我国资本流入. 农村金融研究(D),2006,(6): 10-12
8王世华 何帆. 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J),2007,(7):6-9
9胡国亮. 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初步研究. 经济评论. (J),1999 ,( 2):15-16
10高翔.QFll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世界经济(J),2001,(1) 10-11
.
关键词: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75 -02
一、我国资本外流对人民币贬值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当一国的资本外流大于资本内流时,就会形成将本币兑换外币,本币追着外币走,本币贬值,外币升值的结果。从我国资本流动的变化来看,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大部分呈现顺差状态,仅有两年是逆差(2005年顺差639亿美元,2006年顺差67亿美元,2007年顺差735亿美元,2008年顺差190亿美元,2009年顺差1448亿美元,2010年顺差2869亿美元,2011年顺差2211亿美元,2012年逆差318亿美元,2013年顺差3262亿美元,2014年顺差382亿美元,2015年逆差1424亿美元)。2015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表明我国的资本流出规模大于资本流入。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规模的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我国账户经常持续保持顺差状态(2005年顺差1608亿美元,2006年顺差2533亿美元,2007年顺差3718亿美元,2008年顺差4261亿美元,2009年顺差2971亿美元,2010年顺差2378亿美元,2011年顺差2017亿美元,2012年顺差2154亿美元,2013年顺差1828亿美元,2014年顺差2197亿美元,2015年顺差3306亿美元),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增加,且在2013年达到了历史之最(2005年顺差2238亿美元,2006年顺差2600亿美元,2007年顺差4453亿美元,2008年顺差4451亿美元,2009年顺差4419亿美元,2010年顺差5247亿美元,2011年顺差4228亿美元,2012年顺差1836亿美元,2013年顺差5090亿美元),加上2008年以来,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的不断贬值,以及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重大改革,为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持续扩大,人民币对美元呈现出单边持续升值的状态,由2005年末的1美元兑换8.0702人民币,到2006年末的1美元兑换7.8087人民币,到2007年末的1美元兑换7.3046人民币,到2008年末的1美元兑换6.8346人民币,到2009年末的1美元兑换6.8282人民币,到2010年末的1美元兑换6.6227人民币,到2011年末的1美元兑换6.3009人民币,到2012年末的1美元兑换6.2855人民币,到2013年末的1美元兑换6.0969人民币。伴随着201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幅度的减少(2014年顺差2579亿美元,2015年顺差1882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呈现出不断贬值的状态,由 2014年末的1美元兑换6.1190人民币,到2015年末的1美元兑换6.4936人民币,2016年3月末6.4612,到2016年4月末的1美元兑换6.4762人民币,到2016年5月末的1美元兑换6.5315人民币,到2016年6月初的1美元兑换6.5679人民币。
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的逆差增加,逆差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直接投资的顺差规模大幅度减少,我国直接投资差额,2011年顺差2317亿美元,2012年顺差1763亿美元,2013年顺差2180亿美元,2014年顺差1450亿美元,2015年顺差直接下降到了621亿美元。二是,我国证券投资差额由顺差改变为逆差,我国证券投资差额,2011年顺差196亿美元,2012年顺差478亿美元,2013年顺差529亿美元,2014年顺差824亿美元,2015年逆差665亿美元。三是,我国其他投资差额顺差逆差交替,逆差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其他投资差额,2011年顺差87亿美元,2012年逆差2601亿美元,2013年顺差722亿美元,2014年逆差2788亿美元,2015年逆差高达4791亿美元。
直接投资顺差的减少,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逆差的增大,是导致2015年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资本流出入的角度分析,资本的大量流出,特别是非储备性金融账户逆差的大幅度增加是引起人民币贬值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人民币贬值对资本外流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当一国货币出现贬值预期时,将会引起国内资本外流,一定会引起一国资本流出与流入差额的变化,或者是使得资本流出入的顺差规模减少,或者是使得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而呈现非储备性金融账户逆差的状态。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来看,自2013年末创1美元兑换6.0969人民币历史新高以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出现了有升有降,不断贬值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的非储备性金融账户顺差规模在减少,甚至出现了很大规模的逆差,由2011年的顺差2600亿美元,到2012年的逆差360亿美元,到2013年的顺差3430亿美元,到2014年的逆差514亿美元,到2015年的逆差4856亿美元。
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作用下,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下降。2015年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为2499亿美元,较2014年的2891亿美元减少412亿美元,非居民购买我国有价证券的投资规模相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减少的幅度更大。2015年非居民购买我国有价证券的投资规模仅为67亿美元,较2014年的932亿美元减少了865亿美元,证券投资较直接投资而言,对人民币币值的变化则更加明显。这也符合证券市场用脚投票机制的规律性,当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一定会引起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变化,而人民币贬值趋势引起非居民购买我国有价证券规模大幅度减少的现象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结论。
三、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资本流动的特点
银行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呈现资本流出状态。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第一季度,银行累计结汇3500亿美元,环比下降9%,累计售汇4747亿美元,环比下降14%,结售汇逆差1248亿美元。银行客户累计涉外收入6631亿美元,环比下降19%,累计对外付款7754亿美元,环比下降18%,涉外收付款逆差1123亿美元。
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有所缓解。2016年1月份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的逆差为694亿美元,2月份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的逆差为350亿美元,3月份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的逆差为336亿美元。
企业购汇意愿减弱。售汇率由2016年1月的90%,下降到了2月份和3月份的74%。与此同时,2016年第一季度,境内外汇贷款余额下降350亿美元,企业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进口跨境贸易融资余额下降349亿美元。
居民持汇意愿平稳。2016年第一季度,意愿结汇率59%,3月份较2月份回升3个百分点。企业和个人境外外汇存款余额合计增加339亿美元,1月份增加167亿美元,2月份和3月份增加88亿美元,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增幅呈现较大规模的收窄。
银行远期结汇逆差规模逐月缩减。2016年第一季度,银行对客户远期结汇签约环比增长16%,远期售汇签约增长31%,远期结售汇签约逆差363亿美元。,逆差主要是在1月份形成的,1月份逆差247亿美元,2月份61亿美元,3月份54亿美元,表明,远期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
跨境资金净流出的规模由1月份558亿美元,2月份305亿美元,3月份261亿美元。资本净流出规模的减小,人民币贬值的资本流出因素大为减少。
四、人民币币值未来变化的趋势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决定一国货币币值稳定的中长期因素应该是一个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前景来看,人民币具有保持币值稳定的经济基础。一是,我国相对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可以保障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在中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仍保持较快的增长,经济结构在进一步的优化,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不断加深,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较大,外债偿付风险降低,经济金融风险可控,失业率维持较低水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二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年均实现6.5%以上的增长,对于外资尤其是长期资本流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个基本因素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稳定态势,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然而,由于美元加息,美元升值,导致人民币短期内对美元贬值的现象还会继续,未来的市场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应该继续推动外汇市场深化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丰富交易品种,扩大市场参与主体,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制度,引导企业审慎管理汇率风险,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中正确评估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分清交易风险、账面风险和经营风险,估算损失规模及风险头寸,利用外汇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期权交易、期货交易、货币互换等工具进行汇率风险防控与处置,将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刘华,刘红霞.: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无意打货币战[N].新华社,2016-6-7.
[2]高盛.未来12个月人民币将再贬值3%[N].华尔街日报,2016-6-6.
[3]陈雨露.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
一、个人理财业务
个人理财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业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理财,分为面向富豪阶层的私人银行服务和面向一般富裕阶层的贵宾理财服务。前者的门槛较高,如摩根大通的私人银行服务开户金额为500万美元,瑞士银行为50万美元。2002年,汇丰亚洲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为300万美元,低于300万美元的客户交给零售银行的“卓越理财服务中心”。
2002年9月,伦敦的Datamonitor公司调查后发现,亚洲富裕人数正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长。中国内地的富裕人士人数增长最为迅速。相较1997年,富人人数增长了14.9%,而他们所拥有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增加了20.4%。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2001-2006年,富裕家庭净投资资产年增长率有望达到7.9%,其中中国市场的增长率为13.8%。正因如此,各主要外资银行都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自己在华业务拓展的重点。
汇丰银行北京分行设有“卓越理财服务中心”。加入汇丰的卓越理财,可以享受到三种特别的服务,一是可以享受汇丰专业的理财服务,二是可以获免个人账户存取款的手续费,三是可以享受全球范围所有卓越理财中心及专柜提供的便利。但是享受卓越理财服务要提供至少5万美元或等值外币的存款。汇丰对于非卓越理财的客户,提取外币现钞要支付0.25%的佣金。
渣打银行深圳分行设有个人理财中心。深圳本地居民只要拥有1美元或20港币,就可在该中心开设一个外币账户,而不用交纳账户管理费和最低余额费。客户可选择优先理财或综合理财服务,包括本外币储蓄业务及本外币按揭贷款业务。针对深圳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多的特点,该中心设立了商业理财中心,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该行还设立了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回答客户关于产品、服务、账户余额以及交易记录的任何问题。渣打银行北京、广州分行也设有个人理财中心。
东亚银行也在其多个分行开有“显著理财”服务。个人理财账户的门槛为20万港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荷兰银行上海分行也设有贵宾理财中心。
花旗银行未设个人理财中心,而是通过贵宾服务提供财富管理服务。轰动一时的所谓“花旗银行帮助内地居民违法进行海外投资”就是一项颇具创新意义的理财服务。
二、外汇资金业务
1.外汇资本金结汇业务。FDI(外商直接投资)适用中国的资本项目管理法规,主要如《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暂行办法》、《关于对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的通知》等。国家外汇管理局(SAEF)有专门的一套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管理办法。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支局、外汇管理部(以下简称“外汇局”)核定最高限额的FIEs(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账户内的外汇资金。入账外汇资金必须符合外汇局核定的资本金账户收入范围;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只能用于投资项目的正常生产经营开支。FIEs的注册投资以及以后增资都要通过这一专门的资本金账户管理。过去,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由外汇局逐笔审批,银行凭外汇局核准件办理结汇。2002年6月,改由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授权外汇指定银行直接审核办理。外汇局通过被授权银行对外商投资项下资本金结汇实施间接监管。
2003年1月,东京三菱银行等10家在沪外资银行,获准在上海开办审批投资项下的外汇资本金结汇业务。
2.因私购汇业务。自2003年10月1日起,中国允许境内居民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出境(用于境外经常项目支付)限额提高为:出境时间半年以内的,每人每次可购汇等值3000美元;出境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含半年),每人每次可购汇等值5000美元;而且,居民个人出境后超出购汇金额的经常项目消费或支出,在居民个人能够证明其确属经常项目用汇前提下,允许其回国入境后办理补购外汇手续。随着2003年6月达成的CEPA(“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诸多条款的逐步细化,特别是个人可直接申请进入香港,内地到香港的外汇流量必将大幅增长。由此,使得因私购汇业务规模快速扩大。
2002年8月,因私购汇业务全面放开。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信息系统”,并规定,凡是符合条件的中、外资银行都可向外汇管理局申请开办个人售汇业务。自此,原来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此业务的局面被打破。2003年,东亚、汇丰、花旗银行等挤入对内地居民开办的境内居民个人购汇业务。
三、外汇存贷业务
1.外汇存款。外币结构性存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与利率或汇率挂钩的存款,投资者通过承受一定的利率或汇率风险来提高资金收益。即在存款期内,如果特定币种(如人民币、欧元、港币等)的特定汇率(或利率)始终在特定区间内运行,则投资者将得到较高收益;否则,投资者只能得到较低收益或不能得到收益或承担本金损失。
外币结构性存款,即提供不同程度本金保证、与汇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如:99%本金保证,则收益率(年利率)2.30%;98%本金保证,则收益率(年利率)2.85%;97%本金保证,则收益率(年利率)3.4%;96%本金保证,则收益率(年利率)4.5%。也就是说,投资者选择不同本金保证的存款品种,可以在挂钩汇率达到要求时获得不同的收益。对照中国人民银行小额存款利率表,3个月定期美元存款利率仅为1.1625%,远远低于1.825%的100%本金保证存款,也仅为96%本金保证存款收益的1/4左右。
花旗银行还推出一项外汇定期存款与外汇货币期权的组合产品——优利账户。
2.外汇贷款业务。银团贷款一直是外资银行参与中国大型建设项目的主要贷款形式,且多邀请中资银行参与。2003年7月,汇丰银行及中信资本作为牵头安排银行,并由汇丰银行担任独家账簿管理人,组建了包括汇丰银行、中信嘉华银行、工商银行(亚洲)、新加坡华侨银行、荷兰合作银行、交通银行、东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丰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及永亨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参加的对“天津发展”发放一笔1.1亿美元的5年期银团贷款,贷款利率为LIBOR+80BP(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80基本点)。2003年9月,法国巴黎银行作为牵头安排银行,组建了包括交通银行珠海分行、中国银行昆山支行等5家银行参加对台湾长兴集团旗下的珠海长兴化工、昆山长兴电子及广州长兴电子的一笔6230万美元的银团贷款。
2003年,外资银行还创造出一种外汇—人民币转换贷款。2001年9月外汇利率实现市场化后,外汇存贷款利差已缩小至0.9%,仅相当于人民币存贷款利差的28%。2003年6月,美元短期贷款利率大约是2.2575%的水平,而人民币短期贷款利率为5.04%,相差2个多百分点。外资银行贷给三资企业外汇贷款,后者将之结汇成人民币,即实现了以低的外汇贷款利率借得人民币贷款。即使加上5%0的结售汇手续费(双边报价)支出,通过上述操作的成本还是要低于直接人民币贷款利率2个百分点左右。但中资银行的外汇贷款不能结汇,则不可如此操作。
四、信用卡业务
按照国外的一般经验,在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发展将处于大幅增长的好时机。目前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一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区间。因此,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利润来于年费收入、用卡消费手续费和透支利息收入,其中信用卡透支年息高达18.25%。而银行1年期短期贷款利率则5.31%)。以国内最大的发卡行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其牡丹卡发卡量达到7946万张,其中核心产品贷记卡66万张,比年初增长了4倍多,准贷记卡432万张;信用卡透支余额14亿元,比年初增长55%;牡丹卡直接消费额685亿元,同比增长22%;外卡收单交易额34亿元,同比增长34%。贷记卡、准贷记卡经营总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卡均收入达到398元,信用卡不良透支仅占3.2%。信用卡的互联互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到2002年底基本上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各类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在100个以上城市实行各类银行卡跨行使用,在40个以上城市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识卡。外资银行十分看好中国的银行卡市场。而行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卡管理条例》将允许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和其他外资发卡机构进入银行卡市场。
受人民币业务逐步开放的限制,外资银行只能先申请向境内公民发行外汇贷记卡和借记卡。根据国家旅游总局的测算,仅2002年,中国出境旅游者的人均花费就达到了1100~1200美元,目前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总支出已达120亿美元。国际卡业务很有潜力。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已发行国际卡。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允许香港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正加紧开展内地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使用,香港银行亦发行人民币银行卡并在内地使用等工作,内地与香港人民币银行卡联网业务即将开通。届时,内地居民持“银联”人民币卡,可在香港贴有“银联”标识商店的POS机上消费支付,在香港贴有“银联”标识的ATM机上提取港币现钞,并在内地以人民币还款。同时,香港发行的“银联”人民币银行卡可在内地32万多台贴有“银联”标识的POS机上刷卡消费,也可在内地5.4万多台贴有“银联”标识的ATM机上提取现金。这样,设在香港的银行就可以发行人民币银行卡,并进入内地使用。
2003年,花旗银行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合作成立信用卡中心,同时拟经营人民币贷记卡和外币贷记卡业务。预计先由浦发银行发行花旗和浦发的联名人民币卡,然后再发行国际卡。在政策允许后,双方将会组建合资的信用卡公司。汇丰银行和上海银行也已申请推出联名卡。
汇丰银行也在积极准备发行信用卡。东亚银行已把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后期服务中心移师广州。沪、港、台的三家“上海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商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准备在2004年针对内地台商联合推出“上海通卡”。
五、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
1.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2002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根据QFII规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应当委托境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托管资产,委托境内证券公司办理在境内的证券交易活动。商业银行获得央行批准从事QFII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后,方可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获得托管人资格。自2003年1月,花旗、汇丰和渣打三家外资银行获批从事QFII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后,目前已有15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等)获得QFII托管行资格。
QFII托管银行提供的服务包括:为投资者申办QFII资格;代客托管资产组合;提供兑换外汇,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及现金结算;监督合格资格投资者客户的投资运作;向监管机构汇报合格投资者客户的投资活动,收付汇款,兑换外汇,收取本金及指定;人民币户口的活动情况;提供财务报告服务,并遵从公布所规定的一切申报要求。
资金结算和托管的经验成为外资银行竞争潜在QFII客户的利器。汇丰银行称,汇丰是中国境内惟一提供B股结算托管服务的外资银行,汇丰在亚太区有许多机构投资者客户,而大基金一般都会倾向于用一家资金托管和清算银行。汇丰可以由目前的B股结算托管服务,扩展到A股市场。汇丰银行在中国内地的托管服务,数次被国际权威期刊《全球托管人》(GlobalCustodian)的新兴市场服务评比给予最高评级。花旗银行是主要的跨国资产托管银行、一流的全球清算银行,以及存托凭证、和信托服务方面公认的领导者。目前,花旗银行在世界范围内向2500多个机构客户提供证券服务,托管金额超过5万亿美元。渣打银行则强调了其在亚洲共拥有16个托管中心,在中国内地,其深圳分行是深圳B股的惟一外资清算银行。
汇丰银行已夺得摩根士丹利国际有限公司、高盛公司的QFII托管行业务。依照程序,QFII委托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代为申请开立一个证券账户以及人民币结算资金账户,用于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进行资金结算。花旗银行夺得了德意志银行的QFII托管行业务。中国建设银行夺得了汇丰银行的QFII托管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则夺得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和大和证券SMBC公司的QFII托管行业务。
2.QFII业务。到2003年11月,获批QFII投资额度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将达10家,累计获批QFII额度达到17亿美元。这10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分别是:瑞士银行有限公司6亿美元,野村证券株式会社5000万美元,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2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国际有限公司3亿美元,高盛公司5000万美元,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1亿美元,德意志银行2亿美元,荷兰商业银行1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5000万美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5000万美元。
QFII可以在中国投资股票、债券和基金。QFII必须在3个月内将资金汇到在托管银行建立的账户中。根据外汇管理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单个合格投资者申请的投资额度不得低于等值5000万美元的人民币,不得高于等值8亿美元的人民币”
3.不良资产管理及抵押贷款证券化。2003年11月,花旗集团旗下的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购得中国银行18亿美元巨额不良贷款组合资产,支付5~6亿美元。该不良贷款是中银香港2002年为上市准备时,转移到中银开曼公司的。中国银行的这笔贷款组合资产中,包括发放给香港和内地约450家公司的贷款。
2.003年1月,德意志银行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信达公司将与德意志银行通过在境外发售资产支持债券的方式,合作处置由20个项目组成、涉及债权25.52亿元(本金总额15.88亿元、应收利息3.47亿元、催收利息6.17亿元)的一组不良资产。信达将成立一个信托机构,这个机构将运作这部分资产,以该资产作为支持发行债券,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一部分将用于还本付息。信达公司将证券化后的资产处置工作分包给德意志银行,由德意志银行对资产进行处置。引入德意志银行的全球资源,包括资金、管理与技术、战略投资者等,提升资产包的价值,实现资产包后续的现金回收。根据资产回收情况,信达向德意志银行支付相关费用。资产证券化项目正式启动后,由德意志银行主持在境外发债,但价格、项目、投资者由信达和德意志银行共同商定。
4.中资企业海外融资业务。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包括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发债,都是外资银行争夺的业务。
中资企业境外上市,根据上市公司注册地的不同区分为两类: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是指在境内注册、境外上市的公司,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是指在境外注册、中资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对于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通常又根据上市地点将其称为H股(香港)、N股(纽约)、L股(伦敦)和S股(新加坡)等。在港上市的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通常称为红筹股——意即公司的利润规模上有超常规的增长。两类境外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都是上市在境外,营运主体、业务收入主要在内地(中银香港等是例外)。
1993年7月15日,第一家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此后经历了1994年、1997年、2000年、2002年四个国有企业境外上市。截至2003年8月,共有82家境内企业(含非国有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流通市值为3776.2亿元。其中,仅在香港上市的有66家,同时在香港、美国上市的有12家,同时在香港、伦敦上市的有3家,仅在美国与仅在新加坡上市的各1家。以上数据只是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对于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一份2000年的统计资料认为有60余家。
六、国际结算清算业务
1.国际结算业务。信用证、托收等基本国际结算业务,外资银行都可以提供。部分外资银行利用离岸结算业务,政策的灰色地带,通过离岸账户办理国际结算,中转费用少、资金在途时间短,很有市场竞争力。
国际保理业务(InternationalFactoring),指出口商以记账、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买进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雹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式。2001年全球保理业务量超过5700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2倍;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保理基本取代信用证。中国保理业务量已从1996年的1200万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12亿美元。中资银行迄今为止只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PCI),能够开展该业务。由于尚无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提供保险,商业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外资银行则在保理业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又或多或少地从事混业经营。汇丰银行2000年的保理业务量已达到20亿美元。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为了控制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从境外引入资金。一方面,境外融资的成本比境内发债低近100BP[ZW(]证券日报:境外融资成本比境内发债低 1 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要学会做“跨境债主”。[ZW)],另一方面境外发债的资金用途上更为灵活。在资金使用上,我国的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银行间市场产品均有明确用途,不得用于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而境外发债往往不对资金用途做出约定。境外发债的难点主要在于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以及境外发债资金入境即资金回流。本文主要针对境外融资和回流模式进行研究。
1 我国资本项下的政策更迭
我国由于资本项下的外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资本项下的外汇管理尚处于一个探索和调整的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调整中。2017年1月,央行了《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我国企业的境外融资额度及管理方式。在境外融资额度上,企业跨境融资杠杆率从1调整为2,在结汇管理上,不再要求“有实际需要”的前提,可意愿结汇。对内保外贷的外汇政策,2011年的《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中规定若将内保外贷资金调回境内使用仍需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而在2017年2月新出台的《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则规定“债务人可通过向境内进行放贷、股权投资等方式将担保项下资金直接或间接调回境内使用”,使内保外贷从贷款流程至资金回流全过程实现政策松绑。再如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RQFII),2011年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有关事项通知》要求在获批的额度内,用于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不得超过RQFII募集规模的20%,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不低于募集资金规模的80%。根据2013年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人民币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不再受上述投资比例的限制,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时设定了持股比例上限,投资自主程度进一步提高。
2 主要境外融资及回流模式
2.1 集团母公司提供维好协议
该模式下由集团总公司在境外设立离岸子公司,由该离岸子公司投资设立融资特殊目的实体(以下简称SPV),由集团总公司向SPV的融资提供维好协议,同时出具股权购买协议,承诺当该SPV无力偿还债务时,集团总公司购买境外子公司持有SPV的股权。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交易结构简单,易于管理;由于使用维好协议,不需在外管局进行登记。缺点在于此模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内保外贷,回流路径缺乏政策支持。
2.2 内保外贷
该模式由集团总公司申请由境内A银行向境外B银行出具保函,由境外B银行向集团的离岸子公司提供借款资金,境外子公司取得资金后以借款或投资方式完成资金回流。由于2017年2月的《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内保外贷回流路径已完全打通,回流更为顺畅。该模式缺点在于境内银行担保额度通常需总行审批;即使批复通过,额度也较为有限;由于占用了银行授信额度,资金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3 集团母公司提供担保+融资租赁公司
该模式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使用该模式下首先需有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做融资通道,集团母公司为外商融资租赁公司的境外债务担保,评级不会下调;由于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是境内企业,因此该担保不属于内保外贷,无须在外管局办理登记手续;集团总公司向境外发债的子公司做出维好协议,保证评级结果。
集团母公司提供担保+融资租赁公司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外商融资租赁公司10倍投入差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因此该模式的关键在于须收购或设立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在融资到期还本付息的环节,同样通过融资租赁公司还本付息,不需外汇局登记而可直接通过银行操作。
2.4 RQFII境外融资
该模式是由境内集团母公司的境外子公司?O立一个离岸SPV进行境外融资,将融资资金以债权方式投入国内某个证券公司设立的离岸RQFII,以该RQFII为通道以境外发债资金购买境内权益资产和集团母公司发行的债券,从而实现资金回流。该方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可用于证券投资和其他固定收益类投资,也可用于认购集团母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固定收益类债券。根据现行税收政策,RQFII购买境内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该模式的难点主要在于需要找到合适的RQFII香港子公司,并要收取一定的通道费,影响境外融资整体可行性。另外,根据2013年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人民币合格投资者投资范围主要是标准化产品以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固定收益产品。若拟用该模式将境外资金回流对接本企业发行的债券,则需将境外发债和境内发债在时间和期限上进行协调,以控制资金成本,避免期限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