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房地产近期的走势分析
时间:2023-06-04 09:34: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房地产近期的走势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商品房价格;多元线性回归;灰色GM(1,1);预测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70-03
自2004年以来,随着各大城市房价飞速上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成为理论研究和房地产市场中的热门话题。住宅价格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是政府部门、房地产行业、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昆明市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昆明市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阶段,通过搜集相关经济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作多元回归分析,确定昆明市商品住宅价格与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第四部分用GM(1,1)模型,对昆明市商品房价格进行预测。第五部分提出政策建议。
1.2 研究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法:运用有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影响昆明市房价的因素。
实证分析法: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影响因素与房价的关系,预测昆明市近期的房价。
文献检索法:主要是了解目前我国对商品住宅价格问题及其相关内容的主要研究成果,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初步认识。
2 昆明市商品房市场概况分析
2.1 近十年来昆明市房地产投资情况
昆明市房地产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上升幅度达到了71.75%,创下新高。之后2006年开始增速有所下降,2010年绝对值达到了4406800万元。
2.2 昆明市商品房价格走势分析
笔者查验了近十年昆明市房价相关资料后发现:自2005年以来,昆明市商品房均价突破2500元每平方米,快速上涨,到2009年达到十年来的新高3807元/平方米,在2010年以来房屋均价有下降的趋势。
3 昆明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
3.4 模型分析
1.人口数量对房价的影响:常住人口量与商品房平均价格呈正相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有效需求也相应增加,商品房价格上升。
2.房屋销售面积对房价的影响:一般来说房屋销售面积越多供给越多房屋价格会降低,但这里呈现的为正相关,可以解释为,人们的收入水平已经赶不上房屋价格的上涨速度,导致销售面积越多房屋价格反而增加。
3.利率对于房价的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利率对于房价的影响系数偏大,说明房地产价格的涨跌与利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利率水平决定房价水平,利率变动决定房价走势。
4.土地开发投资对房价的影响:在本文中并不是说土地开发投资对房价没有影响,而是 它们呈现出了多重共线性,这种影响被其他变量所解释。
4 昆明市近期商品房价格预测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灰色预测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建立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预测。
总结:从灰色预测的数据来看,房价在短期内仍然存在居高不下的趋势。由于笔者所做的只是短期的房价预测,无法据此判断我国房价的长期走势,也无法预测我国房价是否出现拐点。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人口数量,销售面积,利率,土地开发投资等影响昆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其中利率对房价影响较大,对房价有负相关影响,人口数量,销售面积对房价影响呈正相关。
从后面的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分析来看,预测出的结果昆明市商品房均价在2012年保持在6000元左右,2013年房价在7000左右。也就是说昆明市商品房近期均价价格略高于前期价格,昆明市房价在近期内应该会在保持原来价格的基础上平稳上升。
5.2 对策建议
(1)重视土地价格对商品房销售价格的影响。房价与地价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有较多土地供应的情况下,地价水平主要取决于房价水平。
(2)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完善供地政策。要通过土地价格的标底的确定和建立土地拍卖后评估等制度,合理确定土地价格。同时,政府要改变出让方式,将招标作为出让的“单一规则”,在制度上进行约束。
(3)合理的引导房地产的国内信贷。一是要加强开发商房地产的信贷监控。二是应该加强投资者购房信贷的监控。
(4)银行应尽可能进行金融创新。银行应根据现有法律的有关规定,尽快进行相关金融创新,使得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建房,这样能够使房地产价格较快回落。
参考文献:
[1] Geoffrey K. Turnbull. Information, search, and house pric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1993, 23(4): 545-557.
[2]Dan Knudsen. Residential investments and house prices in Denmark[J].Economic Modelling,1994,11(2): 201-214.
[3]Thomas A. Downes, Jeffrey E. Zabel. The impact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n house prices∶Chicago 1987—1991[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2, 52(1): 1-25.
[4]A.Cz马利亚里斯,W.A.布罗克.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随机方法[M].陈守东.[J],李小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 (美)Edward P C.Kao.随机过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 张红.房地产经济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邓聚龙.灰映射.灰色系统论文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一、2014年轻工行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7.9%,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与全国工业持平。1―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6%,高于全国工业0.3个百分点。全年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2014年12月轻工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较11月有所回升,其中,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回升7.2个百分点、采盐业回升6.9个百分点、金属工具及金属制轻工制品制造业回升4.5个百分点。
部分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落,其中,自行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落5.1个百分点、眼镜制造业回落4.0个百分点、陶瓷制品制造业回落3.0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回落1.1个百分点。
三、中轻景气指数进入渐冷区间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 2014年11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9.68,较上月回落1.23个点,为全年月度最低值,并首次进入蓝色渐冷区间。
四、轻工出口情况
(一)轻工行业出货值情况
2014年1―12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2.72万亿元,同比增长7.2%。12月出货值同比增长5.7%,比11月回升2.16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出货值增速情况。
(二)海关出口增幅回落
2014年1―11月,轻工行业出口额5569.4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33%,同比增长10.63%(高于全国4.93个百分点);进口额14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4%。轻工贸易顺差4156.87亿美元,为全国贸易顺差的1.25倍。
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额53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比10月份回落5.26个百分点。
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是出口增幅继续回落的主要原因,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增幅虽然继续回落,但月度出口额绝对值仍保持全年高位。
(三)主要轻工商品出口情况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提高的有:玩具出口额增长13.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冷藏冷冻箱及空调用压缩机出口额增长6.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出口额增长5.2%(比上月提高0.35个百分点)、工艺美术品出口额增长44.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回落的有:陶瓷制品出口额增长28.3%(比上月回落2.08个百分点)、照明器具出口额增长16.0%(比上月回落2.01个百分点)、纸浆、纸张及纸制品出口额增长13.4(比上月回落1.43个百分点)、乐器出口额增长2.7%(比上月回落1.25个百分点)。
五、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2%、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1.4%。
六、主营、利润增速趋缓,库存与亏损增大
1―11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84万亿元,同比增长8.97%,较1―10月回落0.33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4.69个百分点。轻工六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快速消费品主营业务增速8.29%,比上年末回落6.09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9.21%,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情况。
1―11月实现利润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01%,较上月回落0.39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7.6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利润率5.88%,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11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扩大到10.8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24.65%;产成品库存增速从上年的7.97%上升到13.23%。
七、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目前,轻工企业总体上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而负债增速下降,轻工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也逐年下降,已从2012年高点54.94%,下降到目前的51.7%。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八、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具体原因是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以来,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1―11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主营业务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回落2.93、4.53个百分点。1―11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
九、轻工行业政策建议
从2014年轻工汇报情况来看,10个方面的建议获得政策支持,国家微刺激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如一些企业反映得益于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滴灌信贷等,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些缓解;商标法修正案实施细则的客观执行缓解和减少了企业的压力和损失;促进消费支持网销新业态措施激发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和产销率提高;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扩大出口180多条政策措施促进轻工出口的企稳回升等。
期待政策加快落地:年初向国家呼吁的扩大造纸、皮革加工贸易范围、恢复回收废旧物资增值税返还两项重大建议还没有得到落实,行业特别是造纸行业目前已陷入比2008年还困难的境况。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能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困难,为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我们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建议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
十、2015年走势分析
2015年,在进入新常态化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政策及市场因素将对轻工行业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后的环保法,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新环保法实施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力度的加大将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退出市场,进而影响轻工行业发展速度。
内容提要:2006年1~11月份,反映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3%,上涨幅度很小;但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11月份累计上涨6.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9%。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
关于2007年价格的走势,大多数人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对此判断经济学家们的分歧不大;但由于目前美国经济下滑的走势愈加明显,近期内国际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关于2007年价格走势的分歧,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一是生产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是否会出现明显下降;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提高还是下跌。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一、2006年价格走势的回顾与分析
(一)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走势
2006年1~11月份,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走势,月度同比涨幅一直保持在2%以下,1~11月份累计上涨1.3%。进入三季度之后,月度同比涨幅出现轻微提高的态势,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消费价格的各构成成分来看,受节假日因素和上年基数的影响,食品价格月度涨幅波动幅度较大,高峰与低谷相差1个百分点。(见图1)
(二)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2005下半年到2006年年初,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一度呈现逐步回落的走势。但随着2006年投资增长率的加快和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提高,加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步伐加快,2006年二季度开始,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出现提高。无论是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的流通领域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反弹的态势。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双双下跌;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生产资料价格涨势也出现趋缓的态势。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环比涨幅来看,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见图2、3)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较快上涨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走势与生产资料价格的走势类似,也出现了先反弹、后减缓的走势。(见图4)
二、2007年价格走势分析
虽然目前的价格走势对未来一段时间将产生一定的滞后影响,但分析2007年全年的价格走势,还需要分析国内外经济的走势和其它影响因素。由于消费品分为食品、工业消费品和服务,食品价格与农副产品商场价格密切相关,生产资料包括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下面我们首先分析国内外经济走势,然后分别从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和服务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2007年价格走势的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走势对各种价格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
1.世界经济将出现明显回落,带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涨幅下降。展望2007年的国际市场价格走势,首先要对今后世界经济的走势做出判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预测,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经济呈现轻微减速趋势。但这一预测报告做得比较早,近期得到的一些信息表明,世界经济有可能向下调整的程度更大一些。
图5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的成员国经济先行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4月达到峰值以来,先行指数的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但目前还保持在3%左右的中等偏上水平。据此判断,2007年世界经济将出现下降,但仍有望保持中等发展速度。(见图5)
2006年11月7日,美国著名经济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的经济预测报告,预测美国经济206、2007年分别增长3.3%和2.6%,按照这样的预测,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较2006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左右。(见表1)
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将使得世界经济对各种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放慢,生产资料价格高位回落。
2.国内经济增长放慢将带动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下降。2006年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生产增速出现下降,三季度GDP增长率由二季度的11.3%下降到10.4%,降幅近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超前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在2006年三季度已经出现回落趋势,说明经济运行将出现高位趋稳、稳中趋落的基本态势。因此,预计2006年四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将继续有所下降。国内经济增速的下降也将使得对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放慢,在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回落的大背景下,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出现下降趋势。
(二)世界粮食减产使得农副产品价格涨幅提高
1.2007粮食价格年涨幅将有所提高。2004~2005年,我国连续两年获得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6年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4亿公斤,增长7%;早稻产量319亿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最近的预测,2006年粮食产量将超过4900亿公斤,连续三年保持增产;有专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4.96亿吨,较上年增长2.48%。
国内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基本原因是,尽管国内粮食连续三年丰收,但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况。根据一些经济学者的估算,目前我国粮食年度消费量大约为4900~5000亿公斤,前两年尽管增产,但产量仍然低于消费量,仍然需要通过动用库存来满足消费需求。由于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低于消费量,连年依靠动用库存来满足消费需求,估计目前商业库存量已经下降至较低水平,供应趋紧。
国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由于2005年度世界粮食减产,消费量增加,致使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由于2005年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回落,国内外粮食价格对比发生变化,导致我国2005年粮食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谷物及谷物粉出口达1014万吨,比2004年的473万吨增长114.1%;相反,2005年进口谷物及谷物粉为627万吨,比2004年的974万吨减少35.6%。总体上由2004年的净进口501万吨转为净出口387万吨,这样对国内供给的影响正反相差近900万吨。加上2006年1~9月份净出口126万吨,自2005年以来净出口达500万吨以上,占到2005年国内谷物产量的约1%,在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的状况下,已经可以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状况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仍将出现高位振荡。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减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1月份的粮食展望报告,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将减少5480万吨。在此背景下,2007年世界粮食的储存与消费比例将出现大幅下降,达到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粮食展望》预测,2006年谷物产量再次小幅下滑,总产将达19.94亿吨,比去年产量低2.7%;2006年世界小麦产量约为5.918亿吨,比2005年减少近3300万吨,下降5.2%;2006年世界粗粮产量约为9.812亿吨,比2005年减产2.1%;全球2006年稻米产量约为4.209亿吨(以碾米计),比2005年下降0.2%。2006/07销售年度总体谷物供求形势将会趋紧。预测2006年谷物产量略有下降,加之受饲料用粮回升和工业用粮不断增加的推动,预期谷物利用总量增幅提高,可能造成库存量的大幅减少。
根据目前对2006年产量的预测及2006/07销售季节供应总量和价格前景的情况,粮农组织预测世界谷物利用量为20.6亿吨,比2005/06年度利用总量下降1%。鉴于新季节的产量和消费量前景情况,粮农组织预测2007年各国作物年度末世界谷物库存量将大幅下降。(见表2)
另外,前不久世界银行也对2007年世界粮食价格进行了预测,主要粮食价格都将出现明显上涨。(见表3)
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世界粮食价格保持上涨态势,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预计2007年国内粮食价格将继续小幅上涨。
2.国内肉禽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由于2004年我国肉禽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很快,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导致2005年年中以来出现了价格持续下跌的走势,价格的下跌导致投入的大幅度减少和供求平衡关系的变化,近期肉禽等副食品价格的同比跌幅有的在缩小,有的已经出现上涨势头;近期环比都出现较高涨幅,预示着未来同比涨幅将会提高,从下降周期进入上升周期。
如果上述关于粮食价格的分析成立,2007年粮食价格继续上涨,尤其是作为饲料的粗粮产量降幅较大、价格上涨幅度将会较高,将直接推动饲养成本的提高,这也将从成本角度推动肉禽价格的上涨。
此外,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它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来看,粮价上涨也将推动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总体来看,农副产品价格在2007年将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
(三)原材料价格涨幅将呈现下降的走势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在8、9、10月份持续回落,11月份出现小幅反弹。7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与2005年12月相比,累计上涨25.26%;而11月份则比7月下降11.77%。这样的走势与世界经济的走势基本上吻合。
1.国际石油平均价格将低于2006年。2006年国际石油价格曾经出现了强劲的上涨势头,一度达到每桶70美元以上的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下降的预期强化,加上传出美国在墨西哥湾发现新的特大油田的信息,7月份之后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回落。但即便如此,全年石油平均价格达到每桶65美元左右当无问题。由于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是每桶62美元左右,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2007年国际石油平均价格超过2006年可能性较小。
2.钢材等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幅度也将低于2006年。近年来由于各国利率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态势。随着2005~2006年美国多次加息,近期美国房地产明显降温。美国三季度国民核算数据显示,三季度美国投资出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对钢材、铝材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将会减少,进而会减少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的需求,这类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也将会出现疲软的走势。
此外,由于2004~2006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一直处于快速上涨的态势,其中有世界经济高涨、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放慢、美国多次加息对美元形成一定的支持,这些影响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的因素就会相应减弱,已经上升到很高水平的有色金属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回调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见表4)
3.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将限制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价格要通过进口价格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但近期人民币升值幅度略有增大,人民币升值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加上国内投资增速的下降,国内总需求扩展的放慢将减弱工业品上涨的压力,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势将放缓。
(四)服务价格涨幅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来,国内服务价格涨幅一直高于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涨幅,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2007年,一方面国家将会继续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的调整力度,粮食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将会对服务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考虑到2007年燃料价格上涨幅度不大,许多领域的服务价格与运输成本密切相关,据此估计,2007年服务价格涨幅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三 、对2007年价格走势的初步预测
根据上面对影响2007年价格走势各项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2007年原资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将会下降,预计全年上涨4.5%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的走势将有所不同。上面分析了影响价格变化的各项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都是单项因素,这些单项因素的共同影响究竟将导致价格出现怎样的变化,需要将他们的影响用某种方法合成起来。从各项因素的影响来看,工业消费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服务价格将保持与2006年大体相当的上涨幅度,但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可能会有所加大,总体影响可能会使得消费价格涨幅比2006年提高,但涨幅仍然不会很高。
再者,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滞,使得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判断更加困难。为此,我们根据消费价格的先行合成指数来进行判断。
【关键词】:宏观经济 走势 政策调控
经济涵盖面很多“形势”又是一个军事术语。就我来说,研究经济形势,关键是要看“势”。按照《孙子兵法》里的“善战者谋于势”这句话对“势”的解释“势”为“力量聚集的方向”。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中央“十一五”建议里的第一段,表述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5年”。第二层意思是“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什么说过去5年是不平凡的5年,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三个“面对”。
第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第二,面对着非典型肺炎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第三,面对着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这3个“面对”在去年及过去的5年中,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点。去年以来,中央实施了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文件中使用了三个“显著提高”。即我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取得了显著提高。为什么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因为这个阶段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即我们不但要发展,而且要和谐发展,不但要建设和谐社会,而且要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身,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应该说,这方面在过去的5年,有非常明显的轨迹。现在讲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际上就是我们要用强烈的忧患意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应对挑战,显著地增加“三个力”――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经济增长趋缓背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怎么看待当前的形势和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这3、4年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政策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三、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2、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并非是单一的减税,在税收上存在着有增有减,但总量上是在减少。目前我们的消费呈现升级的趋势,前一阶段消费升级主要是依靠政策扩大消费,而我们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推动消费升级,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3、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一、宏观经济环境及新挑战
1.2005年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2005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仍达到4.3%,比2004年增长率回落0.8个百分点,仍为高增长年,4月份七国集团在美国纽约召开会议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仍表示乐观。
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呈现新一轮上升期。世界经合组织预测: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3.7%,日本经济增长2.8%,欧盟25国经济增长2.6%。近期美国股市强劲反弹,主要是对美国今年经济增长保持强劲的信心没有动摇。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加快趋势。亚洲、南美、独联体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中国正向工业化阶段大步前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但全球经济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主要是石油价格高企和美元汇率的无序变动、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根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权威机构预测,15年我国GDP增长8%以上,中国社科院最新预测全年GDP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居民消费价格指受(CPI)增长3.4%,进出口总额增长接近3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均为15%左右。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我国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分析研究钢够市场变化的根本依据。
2.2005年关注新变化,应对新挑战
——全球钢铁产能处在上升期
全球钢铁产能处在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全球粗钢产量,10.546亿吨,比上年增加8530万吨,增长8.8%左右。中国钢产量占25.8%。国际钢协最新预测2005年全球钢材消费量10.04亿吨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推算全球产钢11亿吨以上。2006年全球对钢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4.8%,达到10.5亿吨。
中国钢铁产能迅速扩张,2005年已具备生产3.5亿吨钢身能力。各企业追求产能扩张、实现规模经济的欲望依然强烈。
世界发达国家采取稳定本国产能、扩大海外投资的战略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产能,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这种趋势导致市场竞争、资源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市场钢材消费转为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市场钢材消费由前几年高速增长转为平稳、较快增长,钢材表观消费量已由2003年增长率28%回落到2004年增长率15%,回落1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进一步回落到11%。
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钢材强度由2003年的4900吨/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4500吨/亿元,消费强度减少400吨/亿元,下降8.2%。预计今年投资强度下降为4200亿元/吨左右。钢材消费强度减弱的原因,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国家大力加强一、三产业发展,钢材高消费行业增长速度放缓。这对于科学地把握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钢铁生产成本呈现全面上升
钢铁生产成本上升幅度加大,部分企业消化困难,经营风险增加。国际钢协分析,从2002年以来北美钢铁联合企业生产原料和能源成本上升53-74%;电炉短流程成本涨幅为116-119%。
2004年中国炼钢生铁成本比上年上涨46%,预计2005年成本上涨15%左右。原燃材料、运费支出占总成本比重加大。由于全球石油,煤炭、焦炭、铁矿石供应趋紧,推动价格大幅度上涨原燃材料、运输成本的增长远远大于人力成本的增长。从2005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煤、焦、矿、油、电、运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一批中小企业难以消化,如钢材价格不能随之上涨,转移上升成本,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成本比较优势呈现缩小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国钢铁企业采购低价原燃材料的优势将逐步减弱;大多数企业供、产、销、运上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进口铁矿石等原料和海运缺少长期合同,相应增加成本支出。主要优势是人力成本低于国外企业。
——钢铁企业利润格局转移
利润向生产板材为主的企业转移。2005年高附加值产品带来效益的优势将充分显现,板材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将大大高于长材企业,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利润向装备先进的大型企业转移。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先进,消耗水平低,消化原燃材料涨价的能力强,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其利润水平将好于中小企业。
利润向工艺流程合理、前后配套的企业转移。有矿、有焦,前后配套、具有综合生产能力的企业,市场高价原燃材料对其成本影响较小,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润向出口产品和替代进口产品比重大的、国际化水平高的企业转移。其产品拥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空间,获利机会好于其他企业。
2005年钢铁行业虽然面临成本大幅上升的挑战,但仍将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二、国内外钢材市场变化趋势
1.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走势分析
尽管影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全年钢材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已形成共识。CRU首席代表约翰?约翰逊先生认为,今年全球钢材价格将会出现阶段性震荡,但全年价格水平有可能略高于去年水平。
支撑全球钢材价格高位运行有三大因素: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钢铁市场板材资源供给偏紧;钢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国际市场钢材价格走势取决于四大市场版块:①北美市场;②日本市场;③中国市场;(多欧洲市场。这四大市场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决定全球价格走势。
北美市场主要看美国市场,一季度美国市场价格小幅回落,今年美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对钢材的需求基本保持去年水平,目前库存量接近正常水平,世界废钢和钢坯的价格水平对美国市场钢材价格产生主要影响。
亚洲市场价格小幅上升,日本市场板材资源仍紧张,铁矿石、炼焦煤价格大幅上涨对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日本钢铁企业提出上半年每吨钢材涨价1万日元的目标,现已涨价50美元。
欧洲市场价格相对平稳,欧洲经济今年将小幅增长,钢铁产能释放不大,一季度欧盟25国粗钢同比下降0.3%,欧盟15国仅增长0.2%,原计划钢材提价乏力,最近南欧的西班牙市场钢材价格上涨10~20美元/吨,二季度随需求增加,价格有可能小幅提升。
2.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今年一季度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强劲攀升,主要是受国际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预期影响,板材资源供给偏紧,国内外价差太大造成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4月份以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波动,板材价格平均下跌400元/吨,长材价格华东、华北平均下跌400~500元/吨,已跌破含税成本价,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受宏观调控政策消息面的影响,市场出现过度敏感和恐慌,引发终端用户观望待降,从而打乱了正常营销秩序,库存有所上升,3月进口大幅增加,经销商资金压力大,竞相抛售资源,推动了价格快速下跌。
一季度国内市场板材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大部分品种价格已处在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水平,适度回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目前板材有些品种市场价格倒挂是营销体制造成的。
目前长材价格已处在全球市场最低价位,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三个不合理”:一是国内长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1000元/吨左右是不合理的;二是长材与板材价格相差2000-4000元/吨的比价是不合理的;三是市场价格已低于行业平均含税成本,大部分生产企业经营亏损是不合理的。出现这种情况既有供求关系的原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长材价格应该回归到合理价位。
3.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总体变化趋势
2005年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仍将在高位区间运行,总体钢材价格水平不会回落到2003年的价格水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关联度提高,各类产品和品种将按照比价关系及成本水平,在合理价位区间波动。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品种不排除阶段性价格下滑的可能。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钢材价差呈现缩小趋势。2004年末国际与国内综合指数价差26.89点,其中板材价差22.67点,长材价差40.35点。到3月末,国内外价差降到15.07点,缩小11.82点;其中板材价差9.92点,缩小12.72点;长材价差28.14点,缩小12.21点。
板材价格与长材价格比价关系呈现扩大趋势。主要原因全球板材资源偏紧,国内外市场关联度高;板材价格保持高位运行的趋势。长材国内资源充足,受国际市场拉动效应不明显。目前这种比价关系已偏离了正常区间,今年一季度长材价格在成本大幅上升的推动下,从低位攀升,具有补涨的性质,四月份以来,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应保持合理的价位水平。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生产成本变动成为引起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2005年钢材价格波动将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变化和成本变动。正确理解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维护市场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实现钢材价格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
三、保持国内市场平稳运行的建议
2005年钢铁行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持钢材价格在合理价位平稳运行是今年钢铁行业价格工作的首要任务。
1.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趋势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钢铁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钢铁工业还要发展。钢铁行业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总目标、总趋势,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正确理解宏现调控的宗旨和政策取向
今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要对国家已经出台或今后将可能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克服对宏观调控预期的恐慌心理。如国家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取消钢坯、钢锭、生铁出口退税,控制“两高一资”产品过量出口、调整部分产品加工贸易政策等,都是为了经济稳定发展。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虽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但仍然偏高。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认为,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保持在20%左右,对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3.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持钢材价格在合理价位平稳运行,作为今年钢铁行业价格工作的首要任务
钢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不仅对钢铁行业是有害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不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材经销商,都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钢材价格在合理价位平稳运行。所谓“合理价位”,应该依据生产成本水平和各类产品及品种的比价关系,市场供求关系和终端用户的承受能力,保持公平合理的成本费用利润率。由于板材国内国际市场关联度高,应把握国内市场价格水平略低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水平,这样有利于抑制过量进口,防止冲击国内市场。长材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低,影响价格因素主要是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应该把握既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又能抑制低水平产能的过量释放,有利于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4.钢铁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对市场钢材价格平稳运手起主导作用
钢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稳定市场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是国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原因。企业稳定市场才能稳定,钢铁生产企业应该对市场平稳运行起主导作用。
一是钢铁生产企业是钢铁产品的生产者、供给方,拥有产品定价权,可以通过合理定价引导市场平稳运行。
二是拥有保持市场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调节手段,如果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时,可以通过适当减产或增加企业库存来调节。欧佩克就是通过调节产量来调节价格水平的,而我们铁铁行业,由于集中度低,也缺乏行业规则,做起来有些困难,通过行业协调自律也能有所缓解。
三是可以发挥国际市场的调节作用,平衡国内市场资源余缺,国内供大于求的产品可以适当多出口,国内资源供不应求的产品可以适当少出口,从而保持国内市场的平稳运行。
5.规范营销秩序,建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方向的营销体制
一是规范钢铁企业产品出厂价格调整时间,解决企业频繁调价对市场价格带来的波动。板材生产企业原则上可选择月度调价、双月定价或季度定价制度;长材生产企业最低坚持月度定价制度,从而给市场形成阶段性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是严格合同法,合同一旦签订,即锁定资源、锁定价格,坚决取消“保值销售”或“售后追溯”,遇涨则涨、遇降则降的做法。
三是发挥贸易商稳定市场的作用,规范流通领域经营秩序,防止流通领域价格暴涨暴跌。
四是钢铁企业与固定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减少中间环节,使用户降低采购成本,长期合作,实现共赢。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外汇管理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货币对美元或出现较大幅度贬值,或表现的十分疲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民币汇率却表现的异常稳定,成为全球最坚挺的货币。尽管如此,国内外市场上还是产生了强烈的人民币将贬值的心理预期。从国外看,有人认为人民币贬值是迟早的事。从国内看,1998年1月和7月,在各大城市出现了两次黑市炒汇;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骗汇、逃汇、资本外逃问题十分严重。这些现象说明国内外人们对于人民币汇率缺乏信心。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信心问题对货币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谓信心主要指某种货币的持有者愿意继续保有它,而不会发生惊慌地从一种储备货币转向另一种储备货币的情形。在上述背景下,针对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所持的怀疑态度,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人民币不会贬值,以此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那么是否说,中国政府强调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就稳定了呢?换句话说,是一种权益之计,政治上的需要还是基本经济因素起作用呢?人民币汇率今后走势将如何呢?
一、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直接因素
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和影响一定货币汇率变化的直接因素。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供应增加,顺差国的货币汇率就会上升;反之,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就会引起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应短缺,逆差国的货币汇率就会下跌。就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看,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其中外贸顺差,资本项目下净流入,外汇储备连年增长,由1993年底212亿增加到1998年底145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稳定,由1994年底并轨时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这表明国内外汇市场在相当长时期内已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人民币有升值的要求。为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入市操作,收兑美元投放人民币。但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又使央行货币政策选择空间狭小。因此,政府适时推出外汇改革措施。一是扩大居民因私出国个人用汇的范围和标准;二是把外商投资企业纳入结售汇体系;三是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额度的现汇。这一系列改革使人民币没能进一步升值,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我国未来的国际收支会如何演变,这将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走向。
1贸易收支状况分析。从中长期看,贸易收支状况在整个国际收支中具有决定的意义。1997年,我国外贸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2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209%,进口14236亿美元,增长25%,全年贸易顺差403亿美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日益显露和加深,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3239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出口18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5%,进口140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贸易顺差4359亿美元。1999年,我国外贸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仔细分析,也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从外部看,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最大的亚洲金融危机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形势已经稳定,经济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1999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货币币值稳定并可能出现一定程度升值,这有利于我国恢复对该地区的出口。同时,我国实施的出口多元化战略仍会继续发挥作用。从内部看,决定贸易收支最基本的因素是国内经济状况。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将在低位徘徊。在这样的局面下,外贸出口面临的有利因素是:首先国家对外贸出口给予政策支持。国家采用出口退税、税收优惠、出口信贷等手段鼓励出口。由于亚洲货币贬值的压力,国家一方面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另一方面,从1998年1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和机械产品的出口退税率,6月1日起提高煤炭、钢铁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1999年1月1日起又一次提高了机电、纺织、钢材、水泥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的提高出口退税率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银行加大对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特别是对机电产品出口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向外经贸企业贷款比例。这些政策措施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改善。其次,出口成本的稳定为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企业产品成本主要是由原材料、工资、运费及税金构成。从原材料看,1994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这使得以进口原材料从事生产的外贸企业成本相应下降。与此同时,国内物价逐步下降,原材料价格也呈跌势。从工资看,我国工资增长率不断下降。自1995年以来,我国工资增长率下降30%多。原材料和工资下降,使企业换汇成本下降。据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的统计,1997年退税后出口换汇成本为7966元人民币。估计1998年以后仍会大体如此。这是因为,一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六次降息,贷款利率水平不断下降;二是1997年10月中国又一次较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幅度达26%,这使以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从事加工的出口企业可以相应地降低其成本;三是物价稳定,并略有下降,因此,可为出口的稳定和增长创造相应的条件。再次,国有外贸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近年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以及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压力,使国有外贸企业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依靠本币贬值刺激出口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开始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大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技术改造,调整商品出口结构,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逐渐走上效益型的对外贸易之路。因此,作为出口规模扩张主导因素的一般贸易,其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已相对稳定,今后将继续发挥作用。第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外商投资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较高,对外熟悉国际市场,应变能力强;对内管理完善,机制灵活,企业新建,人员负担轻,自有资金充裕,成本控制好,同时又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出口换汇成本普遍低于中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国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从前几年的10%上升到1997年的407%,1998年进一步上升为42%。上述分析表明,现行的汇率水平是有利于出口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在东亚各国货币大幅贬值的严峻形势下,1997、1998年贸易顺差403亿、3459亿美元也支持这一论点。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至少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高估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199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向亚洲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应该说主要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当然,在现行的汇率水平下,部分企业、主要是中资企业出口亏损,企业在补偿可变资本后,仅能补偿部分不变资本。但即使这样,国内宏观经济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迫使企业通过出口去寻求市场,这既符合企业本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需要和利益,同时也会获得政府的支持。
2资本收支状况分析。影响外汇供求从而影响货币汇率的还有资本项目收支状况。当一国有资本大量流入时,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外汇求过于供,外汇汇率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流入中国的外资4200多亿美元,其中2747亿美元为直接投资,外债为1460亿美元。在借入的1460亿美元外债中,85%左右是长期债务,仅有15%是短期债务,外债结构合理,无论偿债率、负债率和短期债务比率都大大低于国际通行标准。具体看,从1994年以来,资本项目下净流入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1994、1995、1996、1997年四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26亿美元、370亿美元、400亿美元、452亿美元。我国连续四年成为全球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居第二位的国家。外资大规模的流入,外汇供过于求,给人民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为避免本币升值幅度过大给我国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央行入市在外汇市场上大规模收购美元。可以说,近年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是市场供求关系演变和央行干预的结果。央行不会也不应该在贸易持续顺差并规模较大时应部分企业要求及市场预期引导本币贬值。亚洲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吸引外资,但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对华投资。因此,近期我国外资流入规模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为抵消其对我国吸引外资的消极影响,1998年我国政府已出台了进一步吸引外资政策措施,其主要有:第一,实行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需进口的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投资于其他鼓励类项目需进口设备减半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第二,补充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加大开放的程度,拓宽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引导外商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第三,引导和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对我国产业政策中限制外商投资,但能发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的项目允许外商在中西部兴办;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和沿边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在今后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我国避免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1998年1—11月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417亿美元。中国仍然被列为最佳的投资国之一。因此,可以预计,从中长期看,只要中国改革开放方针不改变,外资就会继续大量流入。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调整,巨大的人口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张潜力,极高的储蓄率所转化的投资率,低廉的劳动成本和充裕的人材,教育投资的持续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政治的稳定等已经变成投资的良好预期。
分析显示,中国的国际收支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直接因素。
二、低水平的通货膨胀是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
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的。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因此,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中的基本因素。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联系的条件下,一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反映在经常项目收支上。因为,高通货膨胀率会降低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继而出口外汇收入减少;同时,又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引起进口增加,进而外汇支出增加。这一减一增会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汇率的变化。其次,通货膨胀的差异还会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反映在资本项目收支上。一国通货膨胀率较高,货币对内价值下降,人们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下降,由此进行货币替换,即把手中持有的该国货币转化为其他国家货币,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现实下跌。总之,一国通货膨胀高于它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则会升值。中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商品市场与国际商品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内价格体系与国际价格体系逐渐接轨,国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78年至1997年20年间,我国通货膨胀年均约725%。与此同时,人民币连续16年贬值,由1978年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下跌到1993年底的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年均贬值约116%。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即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合二为一,将人民币兑美元由57比1的官方汇率下调为87比1市场调剂汇率。从此以后,人民币市场汇率即名义汇率开始稳定并缓慢升值。从理论上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基础。实际有效汇率是按照对外贸易国别权重加权平均计算的多边汇率指数。实际有效汇率一般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长期汇率水平。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1994—1996年中国国内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三年累计高达426%,这说明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对内贬值426%。由于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因此,人民币对外价值即名义汇率也应贬值426%。但实际情况是,人民币的市场名义汇率不仅没有贬值,反而由8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升值到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小幅升值约4%左右,两者相加约升值466%。如果考虑到美国同期每年有约3%的通胀率,三年累计共有9%通胀率的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大幅升值376%左右。近年来,国内学者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国际比较项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远远低于现行的人民币市场汇率,具有潜在的长期升值压力而非贬值压力。事实上,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中趋升走势,也就相应地奠定了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基础。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看,自1993年下半年宏观调控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商品供给总量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已相对过剩,物价持续回落并稳定,买方市场已经出现。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快速增长的存货是当前的主要特征。在这样一种宏观经济背景下,预期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现较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其原因是:第一,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近期内会比较稳定。近年来,由于中央始终把农业放在工作的首位,狠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粮食连年获得大丰收,国家和广大农民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这就为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提供了充分保证。第二,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在逐步变硬。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投资饥渴症现象大大减少。投资需求疲软使生产资料商品价格难以大幅上升。第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经济效益。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实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日益规范。首次普遍出现了惜贷,国有商业银行年度贷款额度没完成计划的现象。这不仅显示出银行贷款讲求效益,还使贷款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受到强力制约。第四,财政赤字带来的货币超经济发行导致通货膨胀因素被杜绝。中国人民银行法禁止中央银行向财政透支,这从制度上排除了财政出现赤字挤银行,央行印钞票弥补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第五,央行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约束自己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国内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随着多数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革成功并走出困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将长期保持稳定,可能持续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三、强劲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物质基础
货币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经济状况是决定货币的基本因素。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经济的强劲增长是货币稳定和升值的物质基础。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每年平均以98%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总量按现行市场汇率折算已据世界前列。从改革开放的20年看,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人民币汇率先是经历了不断下跌的过程,由1978年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一直跌到1993年底的87元市场调剂价,汇率走出了与基本经济状况不一致的走势。然而从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汇率才开始稳定并缓慢升值,呈现了与基本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一致的走势。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化的情况下,虽然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坚挺给我国外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形势分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仍居主导地位。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增长速度下降后,1999年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这是因为,一是大部分金融危机发生国和地区经济出现了稳定和复苏的积极信号,经济与金融混乱和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1999年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增长或增长。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美国经济增长仍保持强劲势头,继续承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欧盟由于统一货币的实施,成本的降低,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日本由于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出台,估计1999年以后经济会有一定的起色。三是全球性的降息活动为投资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对汇率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基本经济状况。1999年以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及近年逐步回落的经济增长率,政府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适当调整扩大内需的重点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投资向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倾斜,大力支持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积极支持灾区重建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继续支持发展居民住宅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根据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深化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逐步消化过去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房地产过度投机造成的泡沫经济,积极引导和规范国有企业按市场规律兼并和重组,促进产业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以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为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结构矛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经济结构基础。再次,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是我国特有的自然优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梯度推移有着广阔的空间,借助于江河流域,使经济增长由东向西推移,使东中西部发展相连结。这是周边国家所没有的自然优势,也是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同时,我国人均GDP水平仍很低,经济增长仍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这种情况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仍会保持适度的快速增长。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经济质量会有较大提高,经济效益会更好,通货膨胀会明显地低于改革开放前20年,这将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合理、有效、完善的外汇管理体制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充分吸取了国际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采取了积极稳妥又渐进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不断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了适合我国国情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但何时达到这一目标还没有时间表,要根据国内外条件去逐步实施。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仍实行较严格的管理政策,对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都实行计划和审批管理。在这样的体制下,居民和非居民都不可以在我国境内进行人民币与外汇的自由买卖。市场参与者也不能根据其预期自由买卖外汇;同时,国际投机者也难以获得人民币对市场形成冲击。因此,市场预期并未扭转也不可能扭转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人民币仍面临升值压力。
目前,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基础上,正完善资本项目的管理。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国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合理外债结构,严格控制短期资本比例。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汇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售汇必须有真实的商业单据和有效凭证,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实盘交易,对企业外汇帐户有限额规定,外汇指定银行也受到周转头寸的制约,并进行监管。还建立了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事后监管机制,这从制度上根本堵住了国外投机性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套汇、套利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这也制约了国际投机资本向我国流动的动力。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看,国内货币市场随着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拆借市场的建立而起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刚刚允许准入市场。股票市场分设A、B股市场,A股市场禁止境外投资者进入。人民币债券市场刚起步,境内发行外币债券也只是试点;国债的二级市场欠发达,国债的流动性较差。国内房地产市场随着1993年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以后,一直市道低迷。国内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并且只有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品种没有开办,国际短期资本在中国境内不具备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套利的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实行较严格的金融管理,外资非法进入不受法律保护,制度成本约束会使投机性资本望而却步。
最近,针对国内外对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增加,逃汇、骗汇、黑市外汇交易猖獗情况,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以堵塞漏洞。一是开展外汇大检查。对于那些违反外汇管理有关规定,以虚假或伪造的凭证到银行骗购外汇的非法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二是完善外汇管理法规。陆续制定并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以弥补监管中暴露的薄弱环节;三是加大打击力度。对参与非法逃套外汇或黑市交易的不同行为主体明确了相应的处罚力度。上述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外汇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及外汇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连平论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N]证券时报,1998-01-22,
[2]杨帆人民币汇率能否实现跨世纪的稳定[J].金融研究,1997,2.
[3]刘光灿七大因素支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N].中国证券报,1998-06-11.
不断压低iPad和iPhone成本的压力,促使全球最大的合约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将目光从中国转向了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本周透露,富士康将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亿美元。根据协议,富士康将能运用亚洲部份最廉价的劳动力──大约是中国薪资60%左右。
这家 EMS 巨擘头已开始在巴西生产苹果(Apple)的iPhone,巴西政府去年也针对富士康在巴西设立苹果组装厂给了了重大租税减免和其它财政奖励措施。
然而,到印度尼西亚投资一案,却标志着台湾富士康将首次进军东南亚。
其它产业,如纺织业,也早已出现了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和越南转移到印度尼西亚的趋势。
据路透社援引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资料所做的报导,印度尼西亚平均月薪为113美元,不到泰国的一半,更仅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除了廉价的劳动力,另一个投资印度尼西亚的牵动力还包括了当地预计成为一个拥有6亿消费人口的免税区。而到了2015年,采用印度尼西亚制造零件的商品也将在东南亚地区内进行自由贸易。
电子产品低迷 建滔系全倒退
建滔化工业绩报告披露,由于全球电子产品受整体经济放缓影响,令覆铜面板需求下降,加上铜价较去年同期为低,上半年整体覆铜面板付运量下跌6%,每月平均付运量为820万平方米,该业务营业额为62.23亿元,同比下降13.19%。印刷线路板产品业务在期内同样受到环球电子产品需求放缓影响,惟高密度互连(「HDI)印刷线路板的市场非常蓬勃,该业务上半年营业额为35.46亿元,倒退11.83%。
化工部门业务亦受全球化工产品价格低迷,加上内地市场对化工产品需求放缓影响,产品付运量及价格均较去年有所下降,营业额下降22%至71.19亿元。房地产业务投资则为集团带来可观回报,期内租金收入增加64%至1.64亿元,总营业额达8.85亿元,大增7.8倍。
至于建滔积层板,上半年整体覆铜面板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下跌3%,每月平均出货量为780万平方米。复合基材覆铜面板及环氧玻璃纤维覆铜面板(FR4)于期内占集团营业额比重为57%,纸覆铜面板之营业额比重则占20%,其余为上游物料及其他产品之销售。
泰鼎国际机顶盒/LCD TV用PCB订单热络
泰鼎国际(Apex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周瑞祥预计,受客户的机顶盒和LCD TV应用订单提振,2012年第三季度公司销售额将比上季增加20%至17亿泰铢(约合5382万美元),上述客户包括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松下(Panasonic)、东芝(Toshiba)、Pace plc 和 ADV公司。
这些客户的订单将有助于抵消夏普(Sharp)TV板订单下滑的影响。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东芝硬盘(HDD)用PCB的订单已经走强。
此外,第三季度所接到的机顶盒用PCB订单比去年同期上升15%。同时,泰鼎国际已经开始与三星和LG电子讨论2013年TV用PCB订单的事宜,预计在2013年中之前可与LG落实订单细节。
到2012年底,来自韩国客户的订单所占泰鼎国际的产值比重达到20-25%,相比目前15-20%的比重有进一步上升。2012年下半年来自日本客户的订单比重将从上半年的50-55%下降至50%。
泰鼎国际第二季度的毛利率是22%,比第一季度23.6%的毛利率有下滑,原因在于四月份员工平均月薪上调了39.5%。周瑞祥预计2012年泰鼎国际可实现60亿新台币(约合1.99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每股盈余6元新台币。
全球七成以上国家制造业继续收缩
调查机构Markit9月初的数据显示,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持续三个月下降后跌至48.4,为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在其公布PMI数据的26个经济体中,有18个处于收缩区间,包括美国、欧元区和中国,这些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三。
美国、英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继续处于收缩区间。其中,美国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为复苏以来首次出现。欧元区核心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的制造业PMI指数,均低于50这一荣枯线,仍在危机后的底部附近。日本迄今已连续三个月处于50以下。
新兴经济体的多数国家仍在荣枯线上下徘徊,但较7月有所下降。除巴西外,中国、印度、韩国、俄罗斯、台湾、新加坡均出现下降,中国官方PMI更是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跌入收缩区域。汇丰与Markit共同的8月中国PMI从上月的49.3降至47.6,为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
全球制造业形势8月进一步恶化。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制造业仍处于收缩状态,目前还维持弱势扩张的仅有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尽管如此,在印度和俄罗斯,前瞻性最强的新订单指数在过去几个月也呈下降趋势。
第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8750万台
Gartner和IDC发表研究报告称,第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滑0.1%,意味着PC市场连续7个季度略微增长,甚至没有增长。报告显示,尽管仍然是全球第一大PC厂商,惠普出货量减少了约12%。第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8750万台。
苹果是出货量增长的唯一一家PC厂商。据Gartner称,第二季度苹果PC出货量增长4.3%,市场份额为12%。PC出货量减少可能表明,消费者对超极本的热情没有厂商想象的那样高。Gartner首席分析师Mikako Kitagawa在一份新闻稿中称,“多个地区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购买PC意愿低,是PC出货量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尽管厂商对超极本寄予厚望,但出货量很小,对整体PC出货量增长几乎没有影响。由于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其它产品供选择,消费者对购买PC兴趣不大。”
IDC称,由于价格原因,消费者不大愿意购买超极本,他们在等待Windows 8的。
今年全球智能机销量年将增长38%
韩国分析机构TrueFriend最新预测显示,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约为6.8亿部,较2011年增长38%。据估计,诺基亚智能手机的销量约为1020万部(环比下降14%,主要是受WindowsPhone7操作系统将不会升级到Windows8的传言影响),苹果的出货量约2700万部(环比下降23%,主要是受库存调整影响,宏达电为850万部(环比增长29%,这一数字低于此前的1000万部目标,主要是受美国海关延误和欧洲销售疲软所致),三星电子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5000万部(环比增长13%,虽然银河S3系产品的推出稍微延后且中国市场的需求疲软),LG电子的出货量预计达580万部(环比上升18%,3G手机的销量令人失望,而LTE手机的表现则强于预期)。数据还显示,三星电子可能是受今年晚些时候全球经济疲软影响最小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主要是因为该公司的智能手机产品更为多样。
2012年3D电视需求规模预计达2000万台
在中国电子商会举办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业界专家预计,今年在欧洲杯以及伦敦奥运赛事的带动下,3D电视进入高速增长期,全年3D电视需求规模估计将达2000万台。
2012年中国彩电市场整体需求将持续平缓增长,预计2012年全年需求量将至4200万台,但平板电视市场正陷于“量涨价跌”的怪圈。报告显示,2012年1-5月份中国彩电产量4865.9万台,同比增长18.2%。彩电出口2300万台,同比增长22%。不过,出口彩电单价明显下跌,2012年出口均价192美元/台,比2011年的242美元/台下降20.7%。
今年以来,平板电视屏价格急剧下滑,彩电企业依托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愈演愈烈;此外,高价位的高端产品消费者多持观望态度。不过在大中城市平板电视消费增速下滑氛围中,智能电视异显活跃,消费市场认知度一路攀升。随着智能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将逐步加大,数据显示,高达94%的消费者已对智能电视有所了解,36%的消费者打算近期购买智能电视。
电子信息业全年规模增速将低于去年
7月,赛迪智库《2012年下半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运行走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攻坚克难阶段,产业在2012年下半年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全年规模增速会低于2011年水平,“稳增长”仍是当前第一要务。
1-5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1724亿元,同比增长11.2%,比2011年同期(21.6%)减少10.4个百分点。受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全球4G(LTE)网络部署升温的双重带动作用,通信设备行业增速连续7个月居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各主要行业之首,1-5月同比增长18.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念创新多于产品和模式创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尚未形成兼具规模性和带动性的新增长点,终端产品定义能力薄弱和商业模式始终不成熟是造成各个新增长点“名实不符”的主要原因。
“中国制造”悄然分兵海外 代工企业陆续外迁
继阿迪达斯证实将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可能转迁东南亚后,中国制造商也开始把产能分向海外。香港工业总会调查显示,15%的受访企业打算搬迁离开珠三角到外省和中西部地区的占15%;到东南亚或其它地方约占一成。香港贸发局认为,随着中国转向生产高增值产品,厂家把部分低增值生产活动转移到其它亚洲新兴供应地,此举可视为区域生产链的延伸。中国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马小丽认为,简单的加工业外流有一定好处,这种流动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更胜一筹。此外,与越南等地依赖进口不同,中国有不少发达的工业集群,上下游产品供应充裕,例如珠三角众多的紧密联系的市场,可充当不同生产商、零售商和客户之间的平台,减省其时间和成本。香港贸发局指出,其他因素如供应链效率和产品安全等,也是比较不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国的出口表现,反映它在劳力密集制造领域仍有竞争优势,同时也能处理较高增值的工序。因此,内地进行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将决定生产力的增长幅度,长远有助抑制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
20家LED企业结盟欲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LED照明进入商用市场曙光初现,还差“临门一脚”。如何降低成本、扩展销售通路,成为8月16日“G20-LED峰会”上热议的话题。与会的20家LED照明企业酝酿联合成立采购平台和品牌专卖店,来打通成本与渠道这“任督二脉”。
高工LED产业研究所所长张小飞表示,LED市场鱼龙混杂,把优秀的企业联合起来,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可以降低成本。现在LED照明每瓦成本4~5元,如果降到2~3元,就可以进入零售市场,这可能会在明年初实现。这20个企业去年结盟,今年再次聚首。其中包括飞利浦流明、清华同方、华灿光电、鸿利光电、瑞丰光电、阳光照明、勤上光电、联创光电、新力光源、山东浪潮等知名企业。
张小飞认为,上中下游供应链平台打通,目的是集中零散订单,交给优秀供应商。G20里有9家上市公司,6家正准备上市,他们从LED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成品到电源等,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抱团合作,可以使每家企业的产能更稳定,集中更多资源用于产品开发,对产业链清理、行业发展都有好处。
事实上,今年7月,上述20家LED企业已经联手推出了G20-LED照明的产品规范。下一步将进行市场推广。但是,联合采购、共建渠道,如何协调好联盟内部多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许是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
NB厂前景看淡 代工企业面临挑战
联想、戴尔、惠普纷纷看淡NB产业第3季前景,并下修全年财测。NB产业年初遭逢泰国水灾,导致硬盘大缺货,接着英特尔Ivy Bridge新处理器上市时间一再递延,冲击第2季表现,原本市场期待Ivy Bridge新处理器加上Windows 8新系统将引爆新一波换机潮,进而带动第3季“旺季超旺”。不料,众所期待的Win 8新系统也上演“递延”的戏码,迟至10月26日才上市的Win 8,让新旧机种交替期拉长,观望的递延买气意外让今年的“旺季超淡”;各大NB品牌厂对第 3季展望均抱持保守态度,甚至第 4季都不敢乐观以对。
业者无奈表示,今年以来感觉客户就是一直不断“下修”订单,能见度不超过一个月,真是诡谲多变的一年。包括代工业者及相关供应链厂指称,这是多年来首次见到第 3季这么淡,以往景气再怎么差都还是会有旺季效应,今年看来是要落空了。现在大家的寄望也只能跟着递延到第 4季。
其实NB产业成长趋缓的危机,产业界从几年前就意识到;「产品多元化、「上下游整合成为各大厂主要的因应之道,积极朝非NB产业另寻商机,TV(电视)是大家第一个锁定的目标,另外还有包括手机、移动装置、服务器、云端等领域,并强化软件服务实力,力求转型。综观台湾NB代工厂今年上半年表现,多角化转型的成效,似乎已渐渐发挥,企业间的差异化也逐步拉大,业者普遍预计明年将是胜负关键的一年。
上半年我国手机对非洲出口大降
8月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手机出口平稳增长,其中美国是我国手机出口最大市场,但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出口情况不佳,尤其是对非洲出口大降,而对非洲出口的主力军正是山寨机厂商。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出口手机4220万部,同比增长21.3%,在出口总量中占到9.2%;。显然,美国仍是我国手机出口最大的单一目标市场。另外,上半年我国对欧盟手机出口增幅明显,出口量同比增长26.8%,达到4390万部,占总出口量的9.6%;出口额同比增幅达到156%。据悉,出口量保持较高增幅主要是基于去年同期对欧盟出口基数较低,对欧盟出口增幅较大还可能是由于转口贸易的增加,上半年对荷兰、卢森堡、芬兰出口量分别增长3.9倍、36.8倍和6.4倍。
不过,上半年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却出现下滑,出口量降幅分别为0.8%、26.6%和0.8%。尤其是上半年手机产品对非洲出口额降幅为18.8%。非洲和印度都是我国山寨机出口的重要地区。印度手机协会曾称,自2009年开始的三年里,中国输往印度的白牌手机(没有任何品牌营销的手机)增长了整整四倍,其中2007-2008年不过550万台,2009-2010年则飙升至了2000万台,而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3800万台。目前,在中国生产的每100部手机至少有30部是仿造品或者是杂牌手机,也就是山寨机。
台湾出口连月衰退 电子业苦待订单
台湾地区出口连5月衰退,资通讯产品年减3成4,成为产业版图最黯淡的区块;台湾电子业以制造代工起家,厂商每天跟大陆工厂开晨会,下午与欧洲客人连线、晚上还要与美国客户开会,堪称“制造接单日不落国”,但这波不景气冲击全球,电子业的困境也突显出来。台湾电子业者长期依赖“Wintel”(微软+英特尔)体系,曾经创下辉煌的经济成长,2010年苹果推出iPad后,全球计算机产业生态出现变化,笔电被平板取代的呼声四起,代工厂感受到旺季效应不再,“Wintel”惊起苦思反击。
台湾电子业号称“制造接单日不落国”,却始终屈居供应链的最下游,只能被动接单,先天缺乏主导力量,“等待”成为宿命。然而台湾电子产业还有更惊人困境。过去以“Wintel”为主的电子业供应链中,台湾业者经营下游的代工、分工,与品牌厂一起分享利润,尽管代工毛利率一再杀低,但仍可靠规模、量大累积获利。现在苹果计算机“从软件到硬件”一手包办,连终端营销也牢牢掌握,由于苹果“软硬兼施”打遍天下无敌手,其他软件业者有样学样,例如亚马逊、谷歌,乃至于微软都推出自有的平板。
苹果模式引爆电子业结构性变化,软件成了电子产品的价值核心,硬件的生意越来越辛苦。这次欧债风暴拖累全球景气,“美国衰退、欧洲很烂、中国大陆没想象中好,”一位笔电代工公司主管说,我们不好,代表大家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全球景气都差,客户订单一再下修,“谁来都没办法解决。”唯今只能期待景气“黎明”终将来到。
云计算电视争夺战正式打响
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了900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20%。智能云电视发展空间亦十分广阔。这也成为消费电子企业相互争抢该市场的焦点。据了解,电视产业近几年发展疲软,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各大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理想,而价格战、技术升级又让行业竞争越发残酷。所以,智能电视的出现无疑给该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
苹果推出智能电视的脚步声正越来越近。在国内,随着IT巨头和内容供应商纷纷介入智能电视市场,一场围绕云计算的电视争夺战已正式打响。视频公司乐视正式推出了云视频智能机,从而曲线进入智能电视领域。在此之前,IT巨头联想率先抢在苹果之前推出了智能云电视。其实早在2010年,谷歌就已推出GoogleTV,并陆续推出几款平板电视。这也是IT阵营中最早涉足电视领域的。但在智能云电视的发展上,国内彩电企业反应则更为敏捷。去年8月,以TCL为代表的中国彩电企业就率先在全球了智能云电视。
为抢占智能云电视市场,国内外传统家电厂商目前已使出浑身解数,外资品牌中三星、索尼、夏普、LG、松下等均已涉足国内智能云电视市场。国内品牌则有海尔、海信、创维、康佳、长虹、TCL这6家国产彩电巨头,相继推出了自己旗下的“云电视”。希望通过舆论影响与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并促成产品消费,以市场份额优势率先夺得产业主导权。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智能电视产品渗透率已达20%,预计今年底将突破30%,销量将超过800万台。
新平板大军来袭 亚洲供应链受惠
新平板电脑来袭,美林证券预估苹果平板今年市占比达61%,明年市占比也有59%的情况下,因此苹果仍为市场主导厂商。其他非苹平板今年可达1亿台,年增50%,明年看增至1.37亿台,年增也达36%,美林证券指出,由于平板市场成长强劲,Google和亚马逊目标就锁定低阶平板市场,以199-249美元抢市,将对传统OEM厂造成更多价格压力。此外苹果可能在下半年以iPad mini跨入低阶市场,在市场竞争加剧之际,苹果将会减少对Google依赖性。
美林证券指出,微软推出平板电脑Surface,其主要策略仍是要让市场聚焦在W8,微软决定仅会在有限通路销售Surface,以降低对OEM伙伴厂的影响性。不过OEM厂惠普、戴尔,以及宏等对此却相对谨慎,可能会改变对W8平板后市的看法。整体而言,下半年因低价新平板上市,亚洲供应链如广达、宸鸿、瑞仪、台表科和嘉联益应可受惠。而亚洲PC OEM厂中,华硕是对平板市场最为积极厂商,并已与Google携手Nexus 7,虽然低价平板获利有限,但华硕仍将Nexus 7视为拓展品牌形象和经济规模的利器。至于宏达电近期仍会聚焦在智慧机的品牌重塑,因此平板电脑应不会是营运的主要焦点。
“智慧城市”提振消费电子业
未来十年,小到我们生活中的一台空调,大到整个城市的管理,智慧城市将跨越式发展,并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变。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也正在给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带来新的希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热门技术的兴起,智慧城市概念炙手可热,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市场和产业机会。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整个相关投入将达到3000亿元,而未来十年,智慧城市建设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其市场预计突破万亿元。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阶段,它强调城市信息的全面性、智能控制和处理。从技术角度分析,目前流行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主要是以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应用,使城市“智慧”起来。从硬件上来说,智慧城市需要以信息基础网络和智能信息终端为前提,但这只是个开始,智能城市的根本是要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这对整个消费电子产业来说,是个莫大的机遇。
2016年全球柔性电路板产值估达132亿美元
Prismark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FPC的产值达到92亿美元,占整个PCB份额的16.6%;预计至2016年,全球FPC产值将达到1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5%,成为PCB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之一,且在PCB总市场中的占有率进一步上升到18.4%。FPC的需求上涨主要来自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触控产品等消费类电子的强力驱动,此外,FPC在高端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中的用量比重也越来越大。
从市场应用来看,现阶段FPC连接器以0.5mm 间距的产品为主,0.3mm间距的产品也已大量使用。总体而言,高度和管脚间距是FPC连接器未来两个最主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后者。例如在消费产品市场 中,一方面,产品趋向小型化;另一方面,各种大量的功能模块不断被集成到系统中去,所需传输的信号也日益增多,这就需要更多的管脚,要求FPC连接器具有 更多的触点数目,甚至更小的间距,以及更加小巧的外形,最终达到高密度集成的目标。
台湾主板PCB厂商将瞄准汽车板市场
据市调大师Nakahara,许多有多余产能的台湾主板PCB厂商将目光瞄准汽车板市场,因为来自PC、TV和其他电子产品应用的订单未能填满生产。Naka估计,2011年汽车板市场规模大约是37.5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40亿美元。目前大量的build-up多层板不仅应用在传统的汽车导航方面,还应用在发动机控制装置上。在2011年汽车板厂商排名中,CMK以5.3亿美元位居第一,排在第二名的是惠亚集团,销售额是4.12亿美元,敬鹏和名幸分别以大约3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在CMK和Viasystems之后。
台湾地区PCB产值Q3重回千亿
据台湾地区工研院IEK ITIS研究计划表示,针对PCB产业,展望Q3,由于Windows 8确定在10月26日正式上市,相关Ultrabook、NB、PC、平板计算机等所需的PCB产品将在第3季开始大量拉货,台湾地区PCB产值将重回千亿达1034亿元新台币,季成长扩大至8.4%。
回顾第2季,IEK表示,随着市场更多厂商推出Ultrabook、平板计算机和智能型手机产品的带动之下,拉升PCB产业在2012年第2季产值上升2.3%,产值达到954亿元新台币的规模。然IEK也提出,欧债问题持续蔓延使欧洲整体经济表现仍然低迷,美国仅呈温和复苏且失业问题仍未解决,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受到欧美需求不振,影响出口导致GDP成长同步下跌,总体经济成长处于相对疲弱状态。然而,新款超轻薄笔电/智慧手机/平板计算机产品于第3季起将陆续问世,预计将略微带动电子零组件市场。
下半年电子零组件跌价速度快于预期
IHS iSuppli报告显示,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今年第3和第4季,包括电容、晶体、滤波器、磁性组件、振荡器和PCB的价格下跌情况都将超越平均水准。“由于返校日和节日需求,电子组件的价格通常在下半年走强,”分析师Rick Pierson说,“今年由于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加上欧洲危机以及中国制造业快速放缓,电子零件架构也随之低落。尽管下半年整体半导体销售营收可望提升,但许多特定零组件定价依然反映整体经济环境而快速下降。”
下半年的疲弱更加凸显出了今年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急剧逆转情况,上半年,许多零组件的价格都呈现上扬趋势。不过,价格快速下滑也代表正是采购时机。Pierson表示,尚未拟订采购计划的公司,应该开始考虑下订单了,这是逢低买进的好机会。
报告预计,零组件价格将持续下跌,直到2013年第2季才会反弹。包括电容、晶体、滤波器、磁性组件、PCB 和振荡器的价格,都可望在2013年第2季上升。然而,尽管许多电子零件价格下跌,但今年第二季全球半导体产业仍较上半年成长。在第一季衰退3.3%后,全球半导体营收在第二季上升了5.4%,预计第三季将上升8.7%,而第四季则仅小幅成长1%。
PCB西进牵动供应链投资效应
在PCB厂积极由中国大陆华东向西部发展的同时,最早提出西进在湖北省仙桃市投资设厂的健鼎科技,其仙桃厂在今年下半年建厂完成,最快将在第4季开出产能;而在PCB厂纷纷往中国大陆内陆设厂的同时,包括上游供应链的CCL厂及玻纤布厂等,也受到牵动投资。除健鼎科技之外,目前包括华新集团的精成科技、志超科技以及欣兴电子及华通电脑都各有考虑而向中国大陆的西部湖北省、四川省投资设厂;而精成科技在永川的新厂也在兴建之中。
健鼎科技在湖北仙桃市投资设立新PCB厂,主要在于生产多层板且为纾解一般多层板PCB对于高附加价值及高占产能的HDI板的产能的占用;健鼎科技的湖北省仙桃厂PCB产能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出产能;而健鼎在无锡合作的CCL厂联茂电子也决定跟随赴湖北仙桃设厂开发CCL生产。
台商在中国大陆PCB生产基地的移动之下,整个供应链的移转效应逐渐扩大,CCL厂、玻纤布厂陆续思考其跟紧客户的移动策略,CCL厂台光电也将展开在中国大陆大西部建厂计画,该公司跟随PCB厂脚步进驻大西部,第1阶段投资金额将达2.59亿人民币,台光电中国西部首阶段产能上看30万张,预计2014年量产。由于台光电规划在中国大陆的西部新厂总产能将上看60万片,在新产能加入之下,加上台光电原有在台湾、华东、华南的产能,有助于提升台光电的无卤基板的全球排名。同时,富乔工业由原有的在台设窑生产玻纤纱到进一步设厂织造电子级玻纤布站稳脚步,富乔工业也正规划再投入资金到中国大陆设立织布厂,加紧掌握其客户端的需求。
韩国PCB产业步步进逼台湾日本
三星、LG智能型手机品牌全球市占率攻城略地,连带推升韩国PCB产业急起直追。下游终端品牌强势,确保韩国PCB厂的出海口与订单,加上韩国官方刻意将汇率操纵在低档,韩系厂商的竞争优势正在崛起,步步进逼台、日业者。
根据台工研院IEK统计,去年韩国PCB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2兆韩元,相当于100亿美元,其中68%为PCB制造,13%为原材料,辅助材料与设备各占2%、4%;化学品、代工分占10%、3%。去年韩国PCB产业应用在软板、HDI板的比重高达40%,超过日本的38%,也超过中国大陆的27%,显见韩国PCB厂侧重智慧行动装置的布局,整个PCB产业的研发重点也落在高端化、小型化、高速化等三个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