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苗族文化论文

苗族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苗族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苗族文化论文

篇(1)

首先,苗族人民由于山地的原因,居住环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导致居住较为分散,居民之间的交流一般只是局限于家族间的交流,导致武术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相互交融。其次,苗族人民当时的发展情况并不算文明进步,因此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山地地貌无法改变,就导致传承武术的范围只局限于家族之间,并且在封建宗法的影响下,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就大大限制了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山地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明清两朝所修建的苗疆边墙,使得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封闭式的影响。这些对武术文化也不例外。由于无法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武术文化,导致苗族传统武术只能呈现重复性的循环发展,这些都是由于山地的闭塞性而导致的。

2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

2.1苗族传统武术简介

苗族武术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几百年之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25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苗族武术是中华武术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武术几经演变,不断地吸收民族文化涵养,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而其实,苗族传统武术的出现与发展,与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2.2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且不说苗族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主要始于原始民族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当时的苗族人民为了生存,采用击打等方式与野兽进行搏斗。而现在历经千百年的积累和演变之后的苗族武术,就不得不追溯到明清两代时期。当时的明朝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明军政府与苗族人民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其损失简直不可估量。在这种与苗疆地区大规模军事的冲突过程中的损失让政府无法负担,因此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大规模修建苗疆边墙,对苗疆地区采取了隔离与区分的方式。清政府更为残酷,使用了以苗制苗的策略,挑拨不同地区苗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利用民族矛盾的激化来达到自身侵略和占有的目的。但是在这种强硬的压迫之下,更加激起了苗族人民与日俱增的反抗情绪。在这种被垄断的情况下,苗族人民不可抑制地激发出了更加强烈的反抗斗志。随着这样一股热血的斗志,与此相对应的出现在苗族人民之间的,必定是武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出,苗族历来是封建统治者征讨的对象,因为苗族人民生性不畏、崇尚武力,具有十分良好的反抗精神。因此,在苗族边疆地区,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这种武术的普及程度在中国是十分罕见的。明清时期的苗族人民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侵略和歧视所持有的态度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这种奋起反抗的现象让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无可适从,因此,战争就成为当时不可避免的主题。从历史上看,苗族是中国众多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与封建统治者发生反侵略战争最频繁的民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知,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苗族人民的反抗意识不但没有磨灭殆尽,反而日益增长,保护自己家园的强烈愿望促使人们开始提升自己的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苗族人民的习武过程深受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那种不抗威严、面不改色、拼死抗战的态度占领着苗族习武者的内心。这些内心的思想活动也出现在武术当中。苗族武术的主要形式就是搏杀,以军事战争为目的进行习武训练。其价值功能就是在军事战争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毙敌人。为了实现这种军事目的,苗族人民开始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锻炼自己的体格,这就是苗族武术出现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发展,社会需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同时期的人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这种需求也逐渐展现在对于武术文化的需求方面。虽说武力冲突和战争是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出现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高涨情绪是苗族传统武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强大推动力。正如上文所说,明清两朝的压迫促使了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在封建统治者土崩瓦解之后,随着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日益和谐,文化交融进一步加深之后,苗族传统武术也开始吸收和接纳来自中国大地各大武术系别的精华,如少林寺武功、武当派武术等,使得苗族传统武术的拳种更加丰富多彩,武术系别更加精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战争已经成为不再提起的话题,民族关系也日益和谐,民族矛盾也相对缓和,民族冲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这种情况下,以前以搏斗技能为主要价值导向和追求目标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今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已经囊括了强身健体、文化娱乐、竞技体育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这些都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程度有关。由于人们现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苗族传统武术更多的要朝着表演性、娱乐性的方向进行发展。现在的苗族武术中还增添了舞龙舞狮的内容,这些都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而使得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发生的文化价值导向的变化。现在的各种苗族武术活动已经成为健身娱乐的必要选择之一,并且在节日的庆典、祭祀联欢活动中也经常看到苗族传统武术的身影。在时代的引领之下,现在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已经有了崭新的内涵,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3结语

篇(2)

【关键词】苗族;刺绣;保护

一、苗族刺绣的起源问题研究概况

我国关于苗族刺绣的著作有:中国民族博物馆出版的《苗族服饰研究》,介绍了苗族刺绣在夏商时期就已具雏形;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族简史》介绍了苗族在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西南山区,为了让后世子孙不忘自己的迁徙历程及曾开垦耕耘过的富饶故土,便用彩色丝线把象征性的符号绣在衣服上。

在学术论文方面,主要有以下论文对苗绣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

吴平的《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写到苗绣究竟起源何时,在史书中并未记载,但是从《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的苗族先民――“三苗”“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来推算,至少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

杨涛的《黔东南苗族刺绣工艺研究及其运用》一文中写到蚩尤时期的苗族服饰只是简单的粗布麻衣模样,当时的苗族刺绣很可能就只是服饰的缝合的针脚线迹而已。文中还写到秦汉统治时期,朝廷实行贡赋制度,巴郡及武陵郡的“蛮夷”要交纳色彩斑斓的布匹。说明了当时苗族祖先拥有先进的染织技术水平。

王小营的《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写到《后唐书・南蛮传》中对当时南方苗族祖先“横布两匹,穿中而贯首”的着装方式进行了记载。但对苗族服饰比较系统的记载则是在明清时期。

综上所述,苗族刺绣最早可能起源于蚩尤时期,但发展水平不高;在夏商时期就已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正式产生,秦汉时期在全国水平先进,唐宋元明时代苗绣传入民间,呈现繁荣景象;清朝康熙年间,在苗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使得苗绣得到空间发展。

二、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研究概况

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文化的传承除了口头文学外,另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苗族刺绣饱含了苗族妇女朴实的感彩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苗族妇女感情的宣泄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苗族刺绣创作的灵感、主题及色彩除了依附于本民族的及伦理道德和民俗的基础上,还积极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苗族刺绣文化。

(一)宗教意识

苗族的原始宗教是由“万物有灵”演变发展而来的信仰多神的宗教。主要有三种形态: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古时候,苗族祖先认为很多动植物都与自己有着某种神秘的血缘关系,并将它们作为图腾物来崇拜。

吴平的《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一文中写到苗族刺绣具有历史回顾的作用。苗族服饰被世人公认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缅怀祖先是世代苗族妇女刺绣必不可少的主题。

(二)民族工艺

李彦的《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探析》写到苗族姑娘从七八岁便开始学习刺绣,当地居民把刺绣水品作为能不能干的标准,并且在婚配上作为一条重要的取向。由于刺绣是当地女子必备的技能,为苗族刺绣的发展奠定了前提,有利的促进了苗族刺绣的发展。

朱和平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了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理论的确立和艺

术风格特征,刺绣是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刺绣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传统刺绣在服饰上起到装饰作用,刺绣后矸⒄钩晒ひ掌吩黾恿松竺拦δ堋

(三)情感寄托

吴平、杨f的《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写到作为刺绣的制作者和创作者,苗族妇女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的理解以及母性情感都倾注在刺绣的创作中。如,婴儿的襁褓绣的是“蝴蝶妈妈”的图案,借此祈求蝴蝶妈妈的保佑;一对喜鹊在花上或是一对鸳鸯在水中是苗族妇女期盼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刺绣是苗族妇女寄托情感的唯一有型载体。

骆醒妹的《黔东南西江镇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研究》写到苗族刺绣图案象征了苗族人民的幸福观。苗族图案象征最多的便是吉祥、幸福。吉祥图案寄托了苗族人民的信仰,表现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苗族妇女通过刺绣将这些美好的愿望展现在服饰上,将对幸福的向往表达在图案中。

三、苗族刺绣如何保护与传承研究概况

勤劳聪明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作为文化遗产的苗族刺绣工艺濒临灭绝的危机。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苗族刺绣这一文化资源加以保护。

王孔敬的《论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案。就政府而言,进行全面摸底,找出重点刺绣传承人及传统刺绣工艺形式,及时做好档案调查和采访工作。就社会民众而言,不仅要有发展和传承苗族刺绣的责任心,还要自觉参与到苗族刺绣文化保护的队伍中。

罗林的《试论苗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提出要抓紧将苗族刺绣的绣法、专门技艺和图饰等进行注册,申请专利进行保护,保证苗绣的知识产权和民族艺术资源不受侵犯,避免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

龙英的《传承保护视角下贵州苗族刺绣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意义与策略》提出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与地域传统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苗族刺绣用专业的旅游商品设计程序,把设计专业知识与苗族刺绣商品开发相结合,深层挖掘旅游商品的潜力,突出内涵与特色,提高设计含量。树立苗绣品牌意识,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特色,开发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刺绣产品。

四、研究综述评述

(一)研究特点及不足

以上分析介绍了苗族刺绣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是关于苗族刺绣的起源、文化内涵、衰落原因及如何保护与传承。研究硕果丰盛,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1、目前学术界关于苗族刺绣的研究,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刺绣的图案、习俗的文化分析和解释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对刺绣工艺的传承及传承过程中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要使苗绣在民间中能生存发展,必须要研究如何进行传承,这是以往对苗绣研究的忽视之处。

2、由于缺乏专业的文字资料记载,苗族刺绣的具体起源时间尚未做出定论。在以后的研究中,希望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

3、关于苗族刺绣文化及如何保护开发这方面的论文很多,但是关于苗绣色彩的研究成果则较少。

(二)研究的改进办法

针对学术界关于苗族刺绣研究的种种局限性,笔者希望学术界引起对刺绣工艺传承及传承过程中实践主体之间关系和关于苗族刺绣色彩的研究的重视。研究领域需要拓宽,是否苗族刺绣对其他民族刺绣产生过影响,苗族刺绣哪方面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五、总结

苗族刺绣是我国刺绣领域中独特魅力的一种,是我国不可计价的文化物质财富,苗绣蕴含丰富的苗家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保护苗绣的足够重视,加上外国大量收购苗族传统服饰,苗绣濒临灭绝的危机。据媒体报道:《文化遗产流失让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国外》,文中法国一私立博物馆馆长说:“百年后,中国人要研究民族服饰,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这种文化流失状况希望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学习和研究苗族刺绣有助于了解苗族习俗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护我国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32

[2]《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236

[3]吴平,杨f.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3)

[4]杨涛.黔东南苗族刺绣工艺研究及其运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5]王小营.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6]李彦.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探析[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2

[7]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149

[8]骆醒妹.黔东南西江镇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9]王孔敬.论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6)

[10]罗林.试论苗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N].贵州民族研究,2008(5)

[11]龙英.苗族刺绣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篇(3)

【关键词】湖南麻阳;盘瓠;盘瓠文化;保护;传承

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具有至今保留完好的世界仅有的盘瓠图腾族徽、家祠性质的规模化盘瓠庙建筑体系和独一无二的祭祀习俗,是盘瓠文化的古都。盘瓠文化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大的重视。截止2011年12月麻阳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8个。①下面着重介绍几个与盘瓠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的情况。

一、盘瓠祭

盘瓠祭是盘瓠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巫文化宗教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祭祖为核心的端午习俗,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麻阳五月划龙舟是为了祭奠先祖“盘瓠”而非纪念“屈原”。麻阳盘瓠祭是以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漫水村为核心区域,一锦江河沿岸村镇、兰里镇、绿溪口乡、隆家堡乡、江口墟镇、长谭乡、锦和乡、郭公坪乡、尧市乡10乡镇各村寨为中心区域,辐射麻阳境内所有的村寨。整个盘瓠祭的过程大致分为:开神门——唱大戏——龙下水——龙舟赛。目前已查明的盘瓠庙及其遗址18处,分布于麻阳境内锦江河沿岸11个乡镇,但是由于破四旧等因素使得各盘瓠庙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只有高村乡漫水、兰里镇新营、郭公坪乡陈家坪三处。

为了更好的保护盘瓠文化和盘瓠祭,1988年,漫水盘瓠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漫水盘瓠庙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漫水村被湖南省苗学会确定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2006麻阳苗族自治县申请将盘瓠祭加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参与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五年计划。至2011年,该项目保护计划已搜集各类媒体报道12次(篇),接待专家学者38人次,搜集影像资料11小时,制作光碟3套,文字资料积累30余万字,数据资料22G,投入2万元启动资金建立传承人保护基金,建成盘瓠文化展览馆,搜集盘瓠文化论文12篇,组织撰写学术论文15篇,完成盘瓠大殿室内外雕塑15座,雕饰300余平方米,积累照片2000余张。于此同时,为了发扬盘瓠龙舟,政府耗资550万元修建了千米龙舟大看台。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摄制组来到漫水,拍摄制作了内容精彩的旱龙舟专题片,6月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②

二、花灯

花灯本是汉族艺术,随着苗汉文化相互交融学习,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为苗汉人民所共同喜爱的民间艺术,有“南方二人转”之称。麻阳花灯是湘西花灯的典型代表,它具有一套完整独特的表演程式,并在原有汉系花灯中融入了苗族特有的巫傩文化创造了一系列深受群众欢迎的戏曲。“麻阳花灯戏”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定型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并在1990年被收入《湖南地方剧种志》。

但现在花灯剧的发展状况却很不乐观。一方面花灯剧团本身存在着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能力不强,年轻人对传统剧目缺乏兴趣不愿继承,遗留资料不多,观众群体萎缩,剧团经费不足,缺乏财政补助,演员待遇低等种种问题,另一方面,花灯戏的项目保护单位履责力不从心,花灯戏演艺业未成规模,经济效益不高,少有传承活动和展示,这导致花灯剧团在传承和发扬花灯戏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甚至有面临失传的危险。

现在,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下,麻阳花灯开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07年12月,麻阳花灯戏入选《怀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麻阳花灯戏正在申报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和发扬花灯戏,麻阳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项目保护规划,成立了麻阳花灯艺术研究领导机构,寻找和保护老艺人,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供支持,确定了传承人32名其中代表性传承人3名,搜集和整理花灯剧本126本(套),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2套,数据资料16G,每年举办进200场送戏下乡演出、接待演出、商业演出活动。③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花灯戏的传承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民间绘画

麻阳民间绘画,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是麻阳现代民间绘画的特点,麻阳民间绘画融汇了麻阳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将湘西苗绣、挑花、蜡染、印花、剪纸、雕刻、木板年画以及我国传统美术、儿童绘画等造型、用色、构图的手法融入绘画之中,生动的描绘出了苗疆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宗教习俗。④

麻阳民间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跻身于画坛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88年,麻阳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被重新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画乡自1984年至2011年28年间,共举办156期创作培训班和基础美术班,共培训作者4100人次。作品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专题美展8次,还举办过为国际友人展览等大型专题展6次,共展出作品2067件。麻阳苗族现代民间绘画还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展和全国第八届美展、中国第一届艺术节、全国八届群星奖和全国性各类大型美展20多次,展出作品293幅。画乡作品代表国家捐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5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日本中日艺术研究会”等永久收藏。作家和记者在国内外发表画乡报告文学、评论、介绍文章130篇。曾50多次被中央、省、地电视台、电台录相、录音专题报道和录制专题片播放。⑤

综上所述,可以将麻阳县保护、继承、发扬盘瓠文化的主要措施概括为:1.建基地——湖南省盘瓠文化研究基地;2.报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3.打品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积极培育传承人——确立花鼓戏传承人、举办创作培训班和基础美术班等。但是,盘瓠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文化工作者们的努力,这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盘瓠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当中。笔者认为,应该将盘瓠文化渗透到日常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主动保护和继承盘瓠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盘瓠文化才能长期地充满活力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盛斌 . 湖南省麻阳县政协委员忧心非遗保护 建议进行保护性创新性开发[N]人民政协报,2011-12-28. A02版

[2]薛重庆 . 挖掘地域特色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J].对外大传播:地方外宣版,2003(04).

[3]麻阳花灯戏 项目保护工作自查报告 . 2012.01.20

篇(4)

民族刺绣概念

我国的刺绣文化源远流长,作品也十分的广泛丰富,民族民间刺绣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外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为人民百姓的服饰文化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容,这些刺绣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某种经典的文化意义,通过时间的沉淀,它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刺绣工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体系,每个地区有着本地区明显的地域特色,尤其以苏、粤、蜀、湘等地的刺绣最为突出,被世界所公认,称之为“四大名绣”,我国的民族刺绣,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手工艺,是各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作为民族文化被传承和保留下来,积累、升华形成各民族特有的风格。蜚声中外的“四大名绣”,针法细腻精湛,常常因为他们绣的“像”“活”,博得人们阵阵喝彩,但是如果说汉绣是绣给人的礼物的话,那么我国苗族传统的苗绣是绣给祖先和神灵的礼物,区别在于灵魂、精神、意义,一个是“物”,一个是“灵”。

苗绣的区域性

苗族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广东、四川等地区,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苗族刺绣也因为地区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例如黔东南地区、湘西地区等等,色彩、图案也都有些不同,黔东南地区是我国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苗族文化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地区,苗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除了口头文学以外,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服饰上的刺绣图文了,这些图案也都大多保留下来了,刺绣上的纹饰也成了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让服饰上的装饰性图案具有承载文字与图像的功能,不仅仅是装饰性的意义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纹饰上的创造力往往强过于有文字的民族。

苗族地区的服饰色彩浓艳鲜丽,形象古朴夸张,纹样造型保留了远古祖先的痕迹,图案内容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大多都保留了传统的图案和色彩构图等等,湘西地区的刺绣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外界影响,图案、纹样、色彩以及表现题材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中多为带有装饰性的写实花鸟,也有吉祥、长寿、喜庆等表现题材。此次论文主要研究黔东南贵州苗绣的特征以及色彩分析,通过对黔东南的刺绣色彩、图案、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苗绣的主要纹样解读

1.蝴蝶纹

苗族敬奉蝴蝶,认为蝴蝶是万物始祖,他们恭敬的吧蝴蝶成为“蝴蝶妈妈”,在传统刺绣中,总是可以发现蝴蝶的踪迹,对蝴蝶妈妈的敬仰成了苗绣里永恒的主题。

2.鱼纹

苗绣里的“鱼”不是在水里的,苗家古歌里说鱼是有枫木的锯末飘到水里衍化来的,它是女性的象征,从形状,寓意,都在象征着女性,是寄托了求孕多子的吉祥符号。苗区绣片上能频繁的看到“阴阳鱼纹”,引人深思,这些类似于汉族道教文化中的阴阳图案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也不是普通的装饰图案,肯定有一定的含义,而从早期采访苗家老人的报道中了解到这个代表“一家人”的含义。

3.饕餮纹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古玉器、古石器中有个著名的图纹“饕餮纹”饕餮纹源于5000多年前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也是苗族先民蚩尤九黎的发祥地,饕餮纹是好多动物图案的结合体,含义十分复杂,在夏商周以后几乎失传的图案,却在苗族服饰中所保留了下来。

4.太阳纹

很多书上都把太阳纹称之为“铜鼓纹”,也是与这个纹的形状有关,这个纹样是被中华各民族广泛使用以及被赋予尊贵含义的图案,在苗族古老的传说中,部落人民在战争迁徙的时候,由于向往光明而追逐太阳,一直往西到了黔地,被这里的高山所阻挡,从而定居此地,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是从这些传说中可以了解到苗族先民对于太阳的崇拜和执着。

5.万字纹

在印度、古希腊、波斯等国家,这是太阳和光明的象征,后来成为佛教的护身符,被解释称为“吉祥云海月”经过考古发现,在甘肃、青海等地区,“万字纹”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早已出现,并非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万字纹寄托了人们对光明、吉祥、兴旺的美好愿望。

6.乳钉纹

乳钉纹是一圈圈线从外向内缠绕编织,或者是凸起的乳排列成单行或者方阵,这种纹理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汉文化常用的纹饰之一,例如中国古代建造的红漆的大门上的黄色凸起,都是古代母系崇拜的象征。

苗绣色彩分析

苗绣的色彩主要有朱红、品绿、青、粉红、桃红、天蓝、黑色、金色等等,色彩以红色系为主,粉色系为辅,纯度较高的蓝、绿作为色彩间隔中的点缀,配色以暖色系为主,中间以纯度较高的粉色、金色形成对比,色彩协调,配色以通过大面积的主色,小面积的肤色间隔装饰产生精致细腻的效果,常常会使用绿蓝、黄紫的对比形式,颜色既对立又统一,整体颜色沉稳,温柔和谐,典雅生动,拥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小结

篇(5)

[关键词] 民族民间服饰现代买场国际化

中华民族民间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苗族服饰不仅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表现该民族特征的物品。

在经过了产品竞争、形象竞争之后,近年来,服装品牌的竞争开始升级到终端卖场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意识到,买场能在给消费者带来体验的同时,有效地扩大商家的利润。如今,消费者购物一般都会把买场体验添加到购买行为中。服装品牌对终端买场争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谁控制了终端,谁就控制了市场。那么作为中国特色品牌的民族民间服饰如何在现代买场中立足呢?

一、苗族服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苗族服饰,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宝,苗族女性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苗族服饰又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史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苗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女性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等装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要以地域而定,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苗族服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存于其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跌重构成部分,是历史来源与文化因子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物质和精神花朵。通过本身的系统将象征符号与意义结合起来并使之意义符号化。

多姿多彩的头饰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佩戴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共同习俗。苗族也不例外,他们把自己的图腾牛的大角顶在头上,对牛的崇拜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苗族女子戴银角的习俗,当是图腾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苗族通过精美的装饰形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绣饰是苗族服饰的重要部分,它凝聚着苗家人的情感、期望、崇拜和信仰;它记录着苗家人过去的经历。同时,绣饰和银饰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整体。逢年过节,苗家女子都要穿花着银,精心装扮一番,是规矩亦是信念。

在苗族传统服饰中,一个突出的情结就是对自然和原始的依恋。他们从蓝天上找到符合本民族情绪特征的服饰色彩基调,又从山间植物中找到能够吻合蓝天色彩的靛青;他们四季观花草,五方看禽兽,从朝阳里品红,从春草中找绿,把从山野间摹写而来的花草禽兽恰当地安排在衣袖、衣边与裤腿之间,在胸部大面积安排如天空一般素素净净的蓝,或如夜晚一样平平淡淡的黑。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素净与平淡的衬托之下,再把闪烁的银饰配上,把硕大的绒线红头套或绚丽的野鸡毛头套戴上,把镶花边的绣花鞋穿上,那种和谐中的炫目和可爱的张扬,与大自然造化的一束灿烂的花、有着一身漂亮羽毛的鸟一样的美丽、一样的纯真。苗族服饰真是苗族人的典籍,记载着他们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

我国苗族服饰的视觉情感语汇极其丰富,不仅注重研究表象外在形态,更深入内在的深层结构,洞察苗族服饰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苗族服饰造型的现代意义、苗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以及远古太极阴阳哲学的宇宙观、民族习惯、民族传统等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深远影响。捕捉苗族服饰情感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通过其造型、色彩、材料等呈现出来的浓烈、粗犷、直白、简朴、纯真等特有的性格,多视点、多视向反映潜在的情感意蕴。

二、民族民间服饰国际化的发展

1.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对苗族服饰发展趋势与特点的把握和分析.目的是投射出对整个民族民间服饰市场化、时装化和国际化的思考。服饰产生于社会物质文化的大环境,脱离时代的大背景去研究所谓民族服饰的市场化、时装化和国际化,是不现实的。只有对民族与传统服饰进行深入的概括和提炼,才可能把握民族服饰的精髓,把握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辨证关系,设计并生产出既有民族与传统意味。

时至今日,面对国际流行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服饰的发展虽说多少有些无奈,但是在中国服饰的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继承、改良、发扬光大的东西。我们首先需要对中国民族民间服饰中已不适应现代人生活的结构和样式实行结构性否定,并进行结构性重建。这种重建需要立足高远,突破对服饰已有具象形态的禁锢认识,将具象的形态抽离成某种精神,并以此符号化,从而实现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全面的蜕变与更新。

2.对内如何继承与创新

服装品牌定位、设计品位、以及延伸出来的流行特征都直接影响到其在现代买场中的形象,成功的服装设计应该做到能营造出品牌定位、设计品位和品牌背后演绎给消费者的生活概念和文化理念。

民族民间服饰的发展面临着正确定位,也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由于民族民间服饰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以色块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明亮、鲜艳、热烈、奔放,显示出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所以在继承时不应该只是把祖辈们的东西完全的照搬过来,因为色彩附着的是图案与面料,民间的图案、面料与现代的面料自然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借鉴民间的配色方案加上现代化的图案巧妙地搭配,或者是民间配色与现代面料的结合,以及民间配色与装饰部位的关系等等。我们的目的是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心理视觉需求的服饰,不是为了传统而传统,只是因为传统中确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使服饰既体现传统又不失现代感,还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视觉需求。民族服饰色彩作为审美符号应从以下三个方向发展创新:

色彩的功利性增强。实用的服饰色彩将向着审美的方向不断跃进。由于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许多民族服饰中关于“美”的观念主要还是从其自身的文化观念中引伸出来的,即“善”、“真”就是美,而色彩本身的审美规律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色彩的规律化。民族服饰色彩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美”多是本能的、不自觉的。随着色彩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色彩的本质和规律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他们将从本能中解脱出来,在色彩的利用上完成一次飞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

色彩的个性化。民族服饰色彩还将从表现群体审美意识逐渐走向表现个性化、表现自由,这是社会平等、文明、繁荣的象征。

民族民间服饰的表现材料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材料的更新替代,始终以审美信息传达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式样、色彩、纹理、结构等构成元素的变更,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艺术交流语言,这些艺术语言即构成了不同民族特定的造物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又与服饰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等相互交织、渗透、聚积和综合反应,促进并形成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织花、刺绣、蜡染、挑花、银饰等多种材质及形式混合并置,传达着共同的主题思想。但无论采取何种材料或何种表达方式,都具有装饰和表意的双重功能,具有符号性、象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征,甚至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重要标志。在今天的“东风西渐”时尚中,猎奇、好奇、欣赏者有之,根深蒂固的殖民意识对落后民族的傲慢审视也有之。但这毕竟在以西方为主流的时装界拓展出了不同文化的空间,并激发起设计师超越民族、地域、时空的创造激情,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对外如何借鉴

对世界性服饰文化与时尚潮流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同,伴随现代设计思潮进入后现代以后,回归古典和注重人文,似乎又为中国传统服饰和民族化服饰的国际化找到了复苏的依据。我们从不否认民族化服饰存在着可取的因素,但并不能成为反对其进行结构性改良的理由,民族化只有融入了时代精神和切合时代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中国民族服饰新文化的重建。值得称道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服装文化和服装设计领域,中国的民俗艺术形式受到设计大师的格外青睐,成为许多服装设计师设计灵感的来源之一。

篇(6)

论文摘要:原生态的苗族民歌《飞歌》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艺术瑰宝,在作曲家的成功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它也同样闪耀出炫目的光彩。原生态《飞歌》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内涵,旋律具有动力特性,很适合展开,刺激了作曲家成功创作的产生。在保护传统音乐遗产的同时,积极地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既使音乐作品的数量甚至种类得到了丰富,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苗岭的早晨》和《山林》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原生态的苗族民歌《飞歌》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艺术瑰宝,而在作曲家的成功的专业音乐创作(亦即非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中,它也同样闪耀出炫目的光彩。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音乐研究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别来谈这一问题。

一、苗族的历史、宗教和自然环境

苗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大多居住于山区或丘陵地带,节日颇多,其间举行跳芦笙、赛马、斗牛、对歌等群众性娱乐活动。过去苗族信奉原始多神教、崇拜鬼神和祖先,有多种宗教仪式活动。19世纪后期始,一些人开始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历史的、宗教的以及自然环境的等等因素给苗族音乐披上了一层清新、古朴、深沉、神秘而又原始的面纱。

二、原生态苗族《飞歌》的形态特征

苗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是一个充满智慧、忠厚朴实的民族。苗族民歌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在传统节日、亲友聚会、婚丧嫁娶、立房建屋、男女社交等场合,都会用歌唱来表达祝贺或进行教育,或讲述历史、叙述故事、哀悼亲人等。

《飞歌》是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一个歌种,属于苗歌的山歌类。它流行于黔东南、滇东北一带的许多地区,而以黔东南台江、雷山、凯里等县的最有代表性。湘西称“韶唔”即高腔之意;滇东北、湘西南靖县与城步一带叫山歌;云南及黔东南局部和黔西北一带叫“喊歌”、“吼歌”、“顺路歌”等。黔东南苗族有许多居住在半山腰。为了反映生活、抒发感情,使得开阔环境中较远距离的听者能明晰可辨,因而产生了这种曲调明快、奔放豪迈、声震山谷、缭绕远方的歌种。而《飞歌》的“飞”字在苗语中的原意就是“喊”的意思。各地旋律不尽相同,但都是同一旋律的不同变体。所唱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如生产劳动歌、季节时令歌、迎送客人歌和情歌等。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赞颂,又有对亲朋好友的诚挚祝福;青年男女们则用来相互邀约,作为谈情说爱的前奏。过苗年、划龙舟等喜庆场合一般要唱《飞歌》。在湘西及云南等地,情歌占多数。

《飞歌》的演唱形式多为单声部的独唱或二至四人的齐唱,但在凯棠一带流传的《飞歌》则具有一定的多声因素。《飞歌》只在山岗林野与田间地头演唱,音调高昂、气势雄伟。其特征是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以尽气息延长,句间可以任意延长休止,句内喜用滑音级进,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的呐喊。每当劳作间歇,常由两人放声高歌,女用真声、男用假声演唱。在黔东南还分男声《飞歌》与女声《飞歌》两种。各地区《飞歌》虽有不同,但其体裁特征却是相同的。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高腔《飞歌》《客来到家了》为例。它在整个苗族民歌中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风格古老而自由,音域为十一度,五声调式(有滑音、变化音级及调式交替——游移),调式骨干音单纯、清晰,旋律中有个性强烈的下行六度大跳和自由徐缓的上、下滑音。节奏也较自由,节拍为3/4、4/4、2/4的交替。结构为一段体带变奏的分节歌形式。

三、两部非原生态音乐作品中的《飞歌》

《飞歌》曲调简朴,但往往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正是由于《飞歌》具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不仅苗族人民喜欢它,各族人民也都被它美妙的韵律所倾倒,甚至它在世界民歌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于是,不但中国的歌唱家唱它,演奏家也进行演奏,而且作曲家们也都痴迷于它,流连忘返,进而获得灵感创作了一大批以它为素材的各类音乐作品,其中有一些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陈钢于1975年改编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首音乐作品。它的每一段都离不开《飞歌》这一“种子”因素。乐曲一开始就以速度自由的、嘹亮的《飞歌》旋律作引子,一下子把人带入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

乐曲的展开是以《飞歌》旋律进行剪裁、倒影变形等手法来进行发展的。在尾声中,悠扬的《飞歌》声重又响起。

这首乐曲的音乐材料非常统一,其中比较强调主音与下属音即徵音与宫音之间的关系。这是由《飞歌》本身的旋律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就造成旋律的风格既活泼又淳朴,既抒情又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很适合做各种展开。

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作于1979年。作品是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大型套曲。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奏鸣曲式)。序奏主题由《飞歌》略加变化,加花发展而来,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概括了全曲的精神气质。  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复三部曲式)和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回旋奏鸣曲式)也以不同的具体手段体现了《飞歌》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部作品来看,《飞歌》主题始终占据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时并且起着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乐曲要表现的“山林”形象更加明确、清晰。《飞歌》常常是片断的使用,但也许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貌似“简单”的《飞歌》本身隐藏的巨大内涵与作曲家杰出的创造能力的结合形成的。

四、原生态与非原生态《飞歌》之间的关系

不论是原生态的《飞歌》还是以前面所举两部为代表的非原生态的运用《飞歌》素材写成的成功作品,都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实际上,“不具民族属性的音乐目前在世界上还不存在”。“随着东方音乐学界的崛起和第三世界人民的觉醒,当前新的倾向是把欧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等)也看成是民族音乐中的一类。”这已从根本上否定了“欧洲音乐中心论”。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为了丰富,而不是取代。“如果把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都搞成一个模式,变成一种风格,那将不是人类音乐文化进步的表现,而是人类音乐文化衰退的象征。”

正因为陈钢、刘敦南在这两部音乐作品中保持和发扬了强烈的民族性,才使它们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是不应陷入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的束缚之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当代各国多数民族音乐学工作者极力倡导的健康、积极的音乐价值观念,但在“研究传统音乐事象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音乐生活需求时”,“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可能会与各民族传统音乐永远处于变革和发展的动态观念相抵牾”。因此,“音乐事象本体那种活生生的具有动态生命意义的储存,应该是人类通过研究、设计和创造等,使这一音乐事象与生存环境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相协调和相适应的关系”。显然作曲家必须对原生态的民歌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使其赢得更广泛性的受众。这就需要在保持一些音乐要素重要特征的基础上,在另一些音乐要素方面进行彻底改造或增加新的手法,如曲式的变化、有民族特色的和声的加入等。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欧洲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而使其具有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趋向。而且同时,这一切手法的结合都是有机的、自然的。

在保护传统音乐遗产的同时,积极地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既使音乐作品的数量甚至品种得到了丰富,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双百”方针的要求。《苗岭的早晨》和《山林》的成功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李惟白.苗族传统音乐[G]//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377-1420.

[3]李惟白,吴荣发.苗族音乐[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 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51-454.

[4]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K].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5]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6]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篇(7)

From nature worship, reproduction worship to ancestorsand totem worship, the Miao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connotation which embody on Miao embroidery pattern,and the design of Miao embroidery have been applicatedin much area, it contains a huge spiritual world, theMiao people uses their own unique visual language, in theform of figurative or abstract expression with all kinds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se seemingly ordinary butspecial design, now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Miao iconic symbo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about tribal totem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reproductionworship and nature four aspects of Miao pattern has carried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of Miaoembroidery unique aesthetic value.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体系,但是苗族的图案代替了文字,图案已经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同时也为人们解读苗族的历史提供了一种文化符号,这些图案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表现上都是以题材和内容来进行创作的:一个来源于苗族古歌和神话传说,另一个来源于民族迁徙和自然环境。黔东南地区是保持苗族风俗与文化最为完整的地区,这里的图案纹样是苗族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符号,伴随着苗族的神话传说、巫术信仰而诞生。图案类型丰富多样,造型大胆夸张,以其独有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就且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性意义,象征部落图腾、祖先崇拜、生殖崇拜以及自然崇拜。

图腾是一个部落的精神信仰,对所崇拜的实物判定为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着血缘的关系,并赋予其神秘的内涵与精神文化。苗族自蚩尤时代起,并有了自己的图腾信仰,并视之为部落的保护神,苗族的图腾纹样种类很多,蝴蝶妈妈孕育了12颗蛋,每颗蛋在苗家人的眼里均具有象征含义,代表着不同的精神信仰,例如蝴蝶象征着生命起源、鸭子象征招魂祛病、枫树是蚩尤化身、芒纹象征着富贵光明,修狃象征着富贵多子……与此同时,苗家人深信万物有灵说,由于苗族的地理环境闭塞,依山傍水,以梯田耕作与撒网捕鱼为生,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苗家人的概念里,生活中的一切物质均来源于自然,并且具有灵性和特殊的象征意义。故苗绣中的装饰图案题材大量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是对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而民族迁徙的特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也被苗家人纳入传统自然符号中。

一、图腾崇拜――蝴蝶、鸭子

在苗族人的眼里,蝴蝶妈妈具有祖先象征的意义,是苗族刺绣中永恒的主题。苗语中称蝴蝶妈妈为“妹榜妹留”,苗族《古歌・妹榜妹留》说:万物初始,蝴蝶和水泡孕育了人类文明,蝴蝶产下了12枚蛋,其中11个分别孵化出来,但是其中有一枚却始终不见动静,于是蝴蝶妈妈请来了苗族神鸟――n宇鸟,历经三年,孵化出了人类的祖先姜央,于是人们恭敬地把蝴蝶称为“蝴蝶妈妈”。苗族人民对蝴蝶妈妈的纹样异常喜爱,蝴蝶纹样随处可见,从苗族首饰到服装,蝴蝶纹样几乎出现在所有能装饰的部分。苗族刺绣中“蝴蝶妈妈”的图案,从图案造型上看,最典型的是把蝴蝶妈妈的形象放置于图案的中间,再以鸟、龙、枫树等图案环绕在四周,图案整体以放射或向心式的布局,此种纹样常见于苗族妇女的背儿带上,寓意祖先会给与孩子庇佑,以祈求孩子健康成长。或者用蝴蝶环绕主题四周,起到装饰主体的作用,给人以轻灵的空间感,蝴蝶的造型、纹饰、色彩也十分美丽。

信鬼好巫是苗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并且融合入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和祖先的崇拜中,除祭祖招魂是苗族的特定仪式,巫文化也表现在服饰与苗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苗家人崇拜巫师,认为他们既能通鬼神,和祖先沟通交流,又能治病通灵,而巫师在治病过程中经常会以鸭子为媒介,达到为族人招魂的作用。关于鸭子的文献记载很少,阿多先生的《解读苗绣》中有相关鸭子描述“苗族有这样一个传说,小孩不小心摔倒或在某处受到惊吓,生病或者精神状态不好,老人一般都会带小孩去看巫师。这时,巫师就会认为,这是小孩的魂丢了,要为小孩招魂才能治好。巫师为小孩招魂时,要拿一只鸭和几个鸡蛋,带着小孩去受惊吓的地方举行招魂仪式。据说,这样,小孩的魂就会附在鸭子身上并由鸭子带回家。魂回来了,小孩才会健康成长。”苗家妇女也会把鸭子纹样绣于日常服饰中或小孩子的背儿带中,以达到辟邪祈福,同时祈求孩子不受鬼邪侵害,健康成长,故苗族刺绣中鸭子的纹样多与小孩组合在一起,或成二方连续的样式,装饰袖口,衣领和衣角。

二、祖先崇拜――鸟

苗族人尊崇鸟,并极其喜爱鸟纹,把与鸟相关的衣服和首饰盛装穿于重大节日中,苗家最著名的“百鸟衣”在很多苗族地区被视为“圣衣”,一般只在鼓i节等及祭祀的等重要节日才能见到,除百鸟衣以外还有锦鸡与锦鸡舞及蜡染等艺术形式。在苗家神话中,“苗族创世古歌《开天辟地》:很古很古以前,天地只有斗笠大,是经巨鸟科啼和科乐诓哄、孵抱,天地才有现在这么大。《十二个蛋》中说,蝴蝶妈妈和水泡游方生出12个蛋,是靠n宇鸟孵化出了生灵万物和人祖姜央。《蚩尤神话》中说,洪水将吞没蚩尤坝时,是神鸟传递信息才使得苗民得以逃生,又是神鸟冲进洪水中抢叼粮种和树种,今天才有粮食和山林……”所以苗家人尊重鸟,认为神鸟与蝴蝶开创世界万物并能带给他们福祉。把鸟比做男阳是跨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原地区便有“鸟占牡丹”、“鸟啄石榴”的图案,而在苗家一直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蝴蝶妈妈诞生十二个蛋之后,相继孵出了龙、牛、雷公等生灵,但是却有一只蛋迟迟孵化不出来,蝴蝶妈妈便请了n宇鸟,一起孵化出了苗家祖先姜央,这暗喻了鸟作为雄性生殖器的象征,同时也暗喻苗族人将鸟视为祖先的象征。

三、生殖崇拜――苗龙

苗家人极其喜爱龙,苗绣中的龙憨态可掬,造型各异,有飞龙、盘龙、土龙、水龙等。在苗家人眼里,龙是蝴蝶妈妈12颗蛋中,与生灵万物一同诞生出来的,是世间的生命之一,苗龙就住在寻常百姓家中,与万物生灵关系平等,区别于汉家王朝中的龙,龙威、龙颜、龙态、龙形皆有定式,天子专用,王权象征,苗龙的艺术形象在苗女手中肆意活泼,随心所欲,她们可以任意在龙身上加以虫足、兽身甚至草木花卉,故出现了双头龙、鱼龙、鸡头龙、蜈蚣龙、狮身龙、水牛龙、猪龙、象龙、树龙、蛙龙、蛇龙、人头龙、蝴蝶龙、牛角人面龙、人首鸟身龙等等,其表现手法率真稚气、热烈奔放、自由不羁,令人赞叹苗女们丰富的创造力之外,不得不佩服其技法高超,巧夺天工。难怪徐炼在《中国民间美术》一书中提到“中国龙的躯体真正得到随意舒展的地域是在苗疆”。

苗龙有护佑族人、祈风求雨,苗家人保护神的寓意,亦是吉祥、富贵、力量的象征。同时龙身上长出花蕾,结出果实,孕育鱼虾的形象,象征繁衍子孙,生育后代,护佑族人。苗龙保护神的象征,源于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大自然的很多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希望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族人免受自然之害,而这种生物能上天入地,能在天空自由翱翔,能像鱼儿一样,大江大海,无所不在,于是便塑造出了虾眼、鹿角、鲸须、蛇尾、鱼鳞、鹰爪的龙的艺术形象。苗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后,龙的形象也日渐丰富,发展为由各种动植物组成的图案,但是其寓意不变,苗家人仍然相信龙的神奇力量,能带给族人富贵和吉祥,能护佑族人,给苗家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苗族祭祀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便是“祭龙”,宋兆麟在《雷山苗族的招龙仪式》中讲到,苗族的祭龙仪式是崇拜龙图腾的遗风,“祭龙时,在接龙路旁插上许多竹子并拴上纸人。妇女们则持酒村头相迎,并给龙叩头,据说这是向龙要小孩。”在很多苗族刺绣纹样上,龙经常与石榴花,竹子等暗喻孕育的图案组合在一起,这说明龙亦有着生殖崇拜的象征。

四、自然崇拜――水波

水汽和云雾是苗族理念中最早存在的两种物质,早于天地分开伊始。蝴蝶妈妈与多种物质接触后,唯有与“水泡”游方才能孕育后代。所以在服饰图案表现中,水波纹总是出现在图案的最边缘,而这种构图理念也生动地表达了水气与云雾是“物种尽头和边缘”的意义,也是苗家人对万物形成之初世界状态的一种表述。

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苗族图案被赋予了众多的情节象征,担负着苗族文化历史传承的使命,大胆地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处理,把现实与想象完美结合,创造了各种各样不合理但又合乎情感的艺术形象,把神秘、朦胧、不可捉摸、无可闻见的虚幻想象世界具象成某种符号,丰富多彩、朴素拙稚,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活以及观念意识。

参考文献:

〔1〕《苗绣》曾宪阳、曾丽著 2009年出版 贵州人民出版社

〔2〕《解读苗绣》阿多著 2007年出版 名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