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3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代文学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苑”(gx.省略),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自行设计和建设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网站。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该网站几经变更,几经扩充,几经升级,目前已具备丰富的内容、稳定的受众、成熟的管理模式以及活跃的影响力,充分显示了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全体教师将现代化手段应用于传统课程教学的观念与实践、艰辛与成绩,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的最新数字化成果。
一、“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建设的缘起及历程
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时,大都采取纸质平面教材、课堂口头讲授、课后查阅资料这三种传统的也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形式。虽然有不少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制一些计算机课件,但仍然苦于没有丰富的相关数字化资源可资利用,而陷于东寻西找、重复劳动的低层次循环中。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既难以有效地调动高校内外更多的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课程建设,也难以调动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促进对课程自身的积极建设。
有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所教师提出实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的设想,力图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教学及传播工作,建立一个融合国内外各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开放的、立体的、共享的平台,尝试一种进行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并探索与实践其作为进行互动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的实际效果,最终建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
上述设想的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以校园网为平台,建成“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网。2006年,北师大古代文学所所长郭英德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工程”被批准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随之初步成型。200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CENTV)签订协议,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利用该台“学习超市平台”(果实网(省略))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对“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建成一个全新的教学资源网站(gx.省略/)。该网站的建成与运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进入了良性循环的成熟阶段,确立并发展了一系列创新特点和创新功能。以下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主页面:
二、“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创新特点
一般而言,高校传统的课程教学,在教材上选择纸质教材读本,具有平面化特点;在教学模式上采取课堂口头讲授方式,具有单向性特点;在学习模式上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具有封闭性特点。在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交往理性”、“公共领域”等理念成为社会共识的时代,高校传统的课程教学也需要突破平面化、单向性、封闭性的窠臼,而“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就是力图在教材、教学、学习三方面都突破常规的创新典范。
(1)“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教材建设呈现立体化特点。
该网站以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版《中国文学史》、北师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三套教材的全部文本为对象,按照断代、文体、主题、思想、流派、群体、作家、作品等不同层面,分别提取和加工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细致的信息标引工作,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同时,建立丰富的关联功能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使任何一个知识点经由超级链接功能出现在不同的知识谱系中。
新建成的立体化电子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包括“大文学视野”、“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主题文学史”、“文学思想史”、“文学流派与文人群体”、“文苑传”、“艺文志”等板块,看似是各自独立的部分,其实相互之间具有极为深细、广阔、多元、多变的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页面左侧是网站整体框架的压缩,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实现跨越。页面正文提取自北师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标引为“《西游记》成书过程”。这不是原教材的一个完整小节,而是网站编辑对教材内容所做的更为精细的单元切割和意义概括。不仅具有独立的知识内涵和逻辑结构,而且具有可引申性、可发挥性甚至可研究性的丰富价值。标题下方“《西游记》成书过程”等三个主题词,则是对标题的进一步提示和引申,便于搜索功能的最大化发挥。页面下方“明中期文学”等6个分类,则足以实现丰富的关联功能,导引出新的“知识簇”。比如点击“白话小说”分类按钮:
学生可以从“分体文学史”的角度检索到白话小说的发展史、概念流变,还可检索到该文体范围内的文学主题、主要作品、主要作者等等相关信息,从而迅速地形成发散性思考,便捷而有效地把握多套知识谱系。
因此,这种新型的立体化电子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不仅突破了纸质教材读本平面化的单线式信息结构,构成一种立体化的网状式信息结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基础知识全新的传授媒介,更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新想法、开发新课题的催化剂,从而促使学生把知识记忆和创新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法汉语言文学
0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关系作为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虽然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重新焕发了活力,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仍然是个冷门专业,被打上了“不好就业”“脱离生活”的标签,使得学生不太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同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认真地思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当今高校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承担了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将古代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使命,另一方面该课程在当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关注由古至今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汉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容地研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化作品呈现着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都有其特有的演进历程,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没有像经济学一样提供了明确的一套理论,也不具备会计一样的记账准则,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它传承着我们古代先贤优秀的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每个人提供一丝久远但又格外珍贵的启发。而大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此门课程总有“是否有用”的疑问,整个教学改革应引导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深远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原本就是“无用之学”,然而“无用之学”有“大用”,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2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在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还了解甚少的时候,教师仍需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对所学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有所明悟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对各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进行教学,例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结合动画、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组织专题并就专题内容查找资料,各式各样有趣的专题在学校内的宣传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增添魅力,既让课堂中的学生有成就感,也带动整个高校学生对古代文学产生热爱之情。
3具体的教学方法
作为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一名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3.1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的教学任务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可以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者是给学生留下针对所讲内容或下次课内容的课后作业。可以采用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次课开始的时候,学生都要对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就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先行自学课本。引导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3.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个有人物、事件的场景,可以选择再现古代文学中所描述的场景,也可以根据古代文学所描述的场景,然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创造新的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场景的人物和事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课程所讲的内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情景再现,提高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效。
3.3演讲辩论法
演讲和辩论都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理解度。演讲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种观点或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并锻炼学生人前演讲的勇气。所谓辩论法,即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个问题分为正反两种观点,然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准备,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例如就可以对《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进行辩论,分为“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本无性”两个观点进行辩论。演讲辩论法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4研究性教学法
所谓研究性教学法,即教师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有关内容集合起来形成专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专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查阅相关知识,研究现阶段其他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掌握现阶段该问题的进展,同时也可以集合所有学生的见解,进行专题讨论。这种研究性教学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5分类教学法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要深入了解这些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需要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教学。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教学方式,即按照高校学生的年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为每个年级学生的文学功底、知识面都不同,按分类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总结
【关键词】中学古代文学 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 教学情景
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大多是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与实习过程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懂得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高校师范生一走上中学讲台,却不知道该如何讲起。究其原因,应与师范院校教学的两个盲区有关:一是教学法中教师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学的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不够熟悉;二是相关科目的教师重视本科目知识点的讲析,对中学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也很陌生。正是这两个盲点,造成了高校师范生面对中学教材无所适从的困境。鉴于此,笔者以古代文学为例,探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在师范院校古代文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元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要素。所谓课堂教学情景就是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以教材、教学设备为辅助,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的课堂教学状况。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时,应该熟悉古代文学教学情景。要做到熟悉教学情景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日常教学中,要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提醒学生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教学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重点的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的篇目是为了佐证具体的知识点的,重在论证;中学的古代文学教学重在将古代语言翻译为现代汉语,同时渗透审美教育,还要对古文进行赏析。二是教学的对象不同: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有自学的能力;中学的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深,学习的依赖性相对较强。高校的古汉语教学教师要关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教学情景的差异,学生在日后走向中学课堂,具体面对中学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才会心中有数。
二、高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前要精选古文,教学时要设想中学古文教学情景,与中学的古文教学作好衔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创设中学教学情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选取中学课本与高校古代文学都讲到的古文名篇进行比较。这需要上做到三点:
一是根据古文名篇,提示学生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首先教师根据具体的古文,明确告诉学生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不同。首先是教材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选讲该名篇重在论证作家的作品思想与艺术风格;中学的古文名篇重在将古代语言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还要赏析古文,培养学生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想艺术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有一定古代文学功底,自学能力强,一般可以准确理解古文的语言,在教师的点拨下,完全能够消化和吸收相关的古文知识点;中学生接触古文名篇不多,对古文文意理解不透,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然而就中学生来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因此编者得考虑该篇被安排在中学语文的哪一册,关注此学段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教师根据古文的具体篇目,引导学生创设中学文言文教学情景。首先,明确该篇目的教学要求。这需要做到两点:明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能力的要求;明确该篇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次还要明确该篇目的体裁,根据体裁特点确定重、难点及选择教学方法。最后是根据该篇目所处的教学阶段,评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收能力。
教师在明确高校与中学教学的差异、中学教材要求、篇目体裁及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情景,采用切合中学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小石潭记》,高校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学课本都有,教师在讲析此文前,先明确此文在古代文学课中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的艺术特点,因此讲析该篇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艺术特点讲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古代文学的不同,并根据不同预设中学教学情景,并撰写教案:
第一步,引导学生查阅中学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由此看来,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应是在语言点的解读方面。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中学课文该篇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2]。由以上二点确定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采用串讲法疏通文义。串讲法是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先讲字,再将词,再讲句,最后讲文,如同丝线串珠般的理解文意。第三步,明确本文的体裁为游记散文,确定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按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分析该文的优美意境以及其后隐含的情感。第四步,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语言解读与游记散文的情感理解。本课在八年级下,就学生而言,自七年级接触文言文以来,已有三学期数十篇课堂内外文言文的积累。学生适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简单常见的字词、语法现象。
因此,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本文的常用字词、句式采用积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对较难的和初次遇到的知识点由教师讲解。由此确定基本的教案撰写思路: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为理解的文章的语言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为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二是明确授课思路:先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用串讲法疏通文义,教师讲析较难的语言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重点语句所描写的意境美及蕴含的作者的情感。随后可安排学生试讲,进一步感受古代文W在中学语文教学定的教学情景。
再如《观沧海》,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引用该诗是用来论证曹操诗歌苍劲悲凉的艺术风格;中学课本此诗的教学目的不同。新课标对古代诗词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 观沧海的教学目的要求:“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价”[3]很显然诗歌的重点在该篇的审美价值。因此应该在串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广阔雄壮的意境以及该意境下作者广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
当然,高校的古代文学课时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高校古代文学正常的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古文的教学情景,培养师范生中学古代文学教学能力,教师也只有平时多研究高校和中学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行有关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布置有关古文名篇, 使师范生根据中学教材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预设中学教学情景,撰写教案,作为平时作业以便教师指导,提高师范生对中学古代文学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典是必要的。阅读文学经典时,首先是注意端正阅读态度;其次是采取课下教师指导,师生共读,讨论交流,深入阅读的方式。最后,对于阅读结果不做苛刻的评价,达到人人阅读,身受影响即可。
关键词:古代文学 经典文本 阅读态度 深入阅读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功利心很强,这也使得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因此古代文学因为短期实用性不强而日益边缘化。加之,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也使得教师们更加注重古代文学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而淡化文本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不太注重文本阅读。然而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文本比起文学史中的知识系统更能形象而又深刻地体现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经典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一.端正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态度的三个因素中,情感是核心,起决定性作用。阅读文本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基本方式,因此古代文学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经典文本的阅读态度。因此,在学习古代文学文本前,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1.确立非功利意识,培养情感。
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学生要明确自己对它的看法: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文化具有非功利的特点,阿诺德曾说:“文化是一种慢功夫,来不得浮躁,因为它着眼于转变人的内心,而不是急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古代文学经典文本是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也要明白古代文学经典阅读的心态必须是无功利的,自愿的,是放松惬意,无负担的。它要求的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正如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谈到阅读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其二,就努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情感,就是对而培养情感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对待古代文学,尤其是文学有一番诚意,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其三,明白文学文本经典,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极具艺术魅力,淡化重知识轻经典的思想,这些都为日后平心静气的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做了一定的铺垫。
2.持之以恒的阅读态度。古代文学距离现在时间遥远。其语言系统与现在完全不同。这使得文言文功底不深的青年阅读文学经典带来一定的难度。再者,现在的文化特点虽来源于古代,但是与古代文化毕竟有不同之处。即使在古代,每个时期的文化特色也是不同的,人们的思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透过艰涩的文言文理解与自己时代思想、文化有差异的古代思想与古代文化,难度是很大的。而古代的文化与思想恰体现在文学经典中,因此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地系统地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才能够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与思想精髓。
3.科学求真的阅读态度。
对于古代文学经典要坚持科学求真的阅读态度。其表现有三:首先对于经典本身的语言阅读,要准确的弄懂经典语言的含义;其次是要联系作者的时代、思想、系统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其三是结合经典本身及其有关因素,对它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做到这三点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于文学经典要吸取精华,避免就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做出片面的评价;二是要相信自己,避免盲从。
二.深入阅读经典文本
在端正了阅读态度之后,最重要的是进行古代文学经典的文本阅读,这些经典内容过多,大多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授,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经典文本,在课外深入阅读。在阅读时,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教师按照自己的教育角度,选一本经典,提供指导方法,学习要求,师生课下共读。比如在先秦文学中,《论语》是一本比较重要著作,但又不适合教师课上详细讲授。因此布置学生课下深入阅读,其教育目的是了解我国的儒家思想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而古代文学中本身就有论语内容讲授。因此在上课前布置论语深入阅读。要求一个学期完成。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一门功课,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方法。虽然,我们并不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去指导课下所布置的文学经典,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身上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刚开始,我们在讲授古代文学时,有意的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工具书的使用方法传授给他们。这样他们就能进行论语文意的疏通了。在讲孟子、荀子时,有意地点出孟子思想特点及有关经典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与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有助于他们对孔子思想的深一步理解。也使得他们有从经典中理解人物思想的意识。
3.作业深入。作业对于学习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古代文学课的讲授中也有作业要求。对于文本经典的阅读,也需要老师做出一定的作业设计。分层次,按步骤,由浅至深,由易到难地布置作业。如古代文学的整个学期的作业,可以围绕经典而作。比如要求学生阅读论语,可分为如下几步:首先,要求在上《论语》前搜集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等到上课时,准备讲课。之后进入文本阅读,选择较好的论语文本,如论语译注。教之文本阅读方法。其次是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文意疏通与零星感悟;再次是让学生分类总结论语所反映的思想;最后是让学生搜集资料看一下,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与文人的影响,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4.讨论交流,活跃思想。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人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每个人关于文本经典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经典文本讨论,在讨论前,可以让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发言提纲。老师先收集学生的发言提纲,将观点相近的分组,让他们进一步融合观点,选一人发言。分成几组。课上先让每组代表发言,陈述观点。然后再由其他组的人进行品评。
5.选修课升华认识。如果学校开的有相关经典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深入阅读经典后,选上该选修课。如学生在深入学习了《论语》,学校开的有《论语解读》,学生可选上,也会有一定收益的。
在深入阅读文学经典时,我们不能奢望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文学经典,人们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之根,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其内心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他们的内心。
参考文献
[1]高宝营.大学生心理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汤丽萍.阅读经典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阅读研究[D].杭州师范学院,2006.
[4]杨春福.数学“小组讨论学习法”对师生的要求[J].内蒙古教育,2008(4).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现状 改革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学是基础性的主干课程,它具有传承性。古代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学的灿烂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因此,对于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掌握文学史知识并且学会如何鉴赏文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潮等影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但是,古代文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正在“边缘化”,所以,作为高校为了加强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应该加大对教学改革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现阶段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
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
现阶段,古代文学课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几首诗词这么简单,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文学改革思维模式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现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都是采用论文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樊笼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观,未来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开设专题讨论评分制,以某一个课题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古代文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性。
3.改革古代文学的培养目的
古代文学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而这就需要通过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前指定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篇目,在课堂上不采用讲授法,而是采用讨论法进行,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现实结合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改革课程设置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其的学习并不能由其单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汉语课程以及现代汉语课程做支撑,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类课程,特别是古代汉语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文化类课程选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储备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思想知识,文学和文化其实质是相通的学科。
三、结语
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与现实之间所能够共有的空间太小,因此,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通过古代文学这样的课程形式培养学生的实用问题以及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养。
改革势在必行,而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中首先要求学生端正思想,使他们对古代文学有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其次是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教学法的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三,以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轴心,改革评价体制,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其改革的顺利完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以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克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11(1).
[2] 韩国良.论当下我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关键词:多媒体 古代文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74.
自我校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至今已有8个年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古代文学的授课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弊端,在此略加探讨,有待指正。
1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优势
首先,可以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作为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这样一门集文学、史学、哲学于一体的中文传统专业课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却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也使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教师们深感头疼。当然,这并非是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厚,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从2008年起,招收的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学生是伴随高科技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非常活跃,但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二是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素质的传统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三是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的内容尤其是先秦两汉部分文言成分较多,学习过程中需要跨越的语言障碍较大,使学生疲于学习;针对当代大学生和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片和影音资料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使用多媒体可以大大增加古代文学的课堂信息量,提升教学效果。
古代文学上迄先秦时期,下止清近代,时间跨度长、内容含量大、问题头绪繁多、作家作品众多,而有限的教学课时远不能满足庞杂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教学课时的压缩,更是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以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古代文学课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周课时6节压缩至周课时4节,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又进而压缩成周课时3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便成为古代文学老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一些古代典籍,由于文字艰深,口头介绍学生又很难听懂,板书又受时间限制,上述众多难题却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迎刃而解。且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容量,也不至于使学生久听乏味而导致疲劳。首先,以图而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迹,如佛像、书法、绘画、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图、图表、示意图,戏曲中的生、旦、净、末等角色形象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次,以声而论,如诗词诵读、古曲演奏等以音频形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手、眼、耳并用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如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经典作品配以音配画的朗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带入诗境中,体会其“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的基调;再次,以动画而论,如戏曲片段等视频材料的播放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的魅力,比单调地讲授文字剧本,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授课内容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示,不但丰富了课堂知识量,加深了学生印象,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问题思考
首先,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变多媒体为电子黑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取代了板书,甚至个别教师直接将教案的word文档当做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重点不明晰,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抄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的“三笔字”不过关,羞于在黑板上写字,完全依赖多媒体;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特性认识不够,造成单纯使用课件而不能掌握其特点来辅助教学。具体来说,多媒体的内容往往是按照一定顺序逐一点开展示给学生,是事先准备好的静态教案的浓缩,通过PPT的回放可以进行整体回顾;而板书所展示的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对学生迷惑难解的问题尤其是字词进行板书,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为具体透彻的把握,使多媒体和板书两者相结合,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其次,忽视教学对象,将课堂变为教师个人的单纯演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投影仪等设备状况不是最佳状态,造成屏幕不清晰,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将窗帘拉得很严实,上课就像放电影,教师似乎变成了电影放映员,以至于根本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存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变成了以课件为主体和主导了,完全背离了教学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引进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之后,很容易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屏幕而非教师身上,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多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再次,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问题较多。目前本校的课件制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件过于单调或过于花哨。第二,课件背景色与字体选择不当,导致课件模糊不清,致使观看者感到视觉疲劳;第三,以教案取代PPT,文字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辅助功能,也致使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而不能当堂有效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内容。
3 对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建议
首先,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流于表面效应,还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更应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辅助进而促进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做到尽量避免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要做到图片和影音资料的适度,不然会喧宾夺主,使课堂教学偏离重点;再次,文字不宜过多,尽量展示重点,不要将电子课件变成电子黑板。
参考文献:
[1]涂育珍.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2]刘继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