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资发展趋势

外资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3: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外资发展趋势

篇(1)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

2010年,金融危机逐渐衰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金融危机的滞后反应仍然存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要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9%,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不振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由于后危机时代竞争的需要,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各国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出口企业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风险。三是利用外资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中低端产业方面,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在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我国低生产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中高端产业上,我国也将在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直面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推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举措,这将给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促进外资结构调整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2009年我国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外贸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因此,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三是引资新优势有待提升。在产业优势方面,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对外投资结构不相匹配,承接国际资本转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要素成本优势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税收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此前过分依赖要素成本优势的引资策略有待进一步调整。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利用外资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79年到1986年,外资主要来自于港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1987年至1991呈稳步上升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台湾地区的投资增加,投资区域向东部地区扩展,投资产业投资于出口型生产项目;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至1993年,是高速发展阶段;1994年到2000年是调整发展的第四阶段,跨国公司较多进入,更多行业开始利用外资;2001年以来进入了成熟稳定的第五阶段。2001年至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4382.88亿美元,年均626.13亿美元。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了535.0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5年实际投资603.25亿美元;2006年全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了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74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从199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储蓄也相当不足,缺乏经济建设资金。从1979年开始,中国利用外资总额快速增长,至1993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则达到748亿多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1979———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298个,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引进外资的70%进入到了工业制造业部门,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28%,到2007年已经超过了30%。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雇员有2800万人。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1%,税收占全国的20%,进出口占全国外贸58%。

(二)我国外资经济运行特点

近年来,我国外资经济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外贸发展环境,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外商投资引导,扩大外贸环境,努力开拓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我国外资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外贸出口总量略有下降,结构有所优化。我国加工贸易逆势增长,外资企业出口相对好于内资企业。传统市场比重降低,开拓新兴市场效果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中,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境外返程投资仍然是拉动外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国别看,亚洲资金仍占较大比重,但外资来源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合作方式看,独资企业占较大比重。外商投资开始,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而以企业经营不善等借口通过增资扩股,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独资占有。

3.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地域分布,三产比重分布不同。一直以来,第二产业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

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境外资源开发成为境外投资的热点。2010年,我国增加境外投资开发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逐渐增多,占全国境外资源开发中方投资的比例增多。境外并购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境外并购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已经逐渐占到境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工程承包带动作用明显,占全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增多。

三、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

2011年,我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稳外需、促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把扩大开放作为拓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的一项基本政策,把保持外贸稳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外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目前经济企业回升的大趋势仍然蕴含着很多机遇。

一是世界各国投资限制的放宽为“走出去”创造了良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振兴计划,放宽投资领域限制,为我国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建立对话机制和平台,并不断研究和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二是全球经济的回暖为“引进来”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的复苏,外商投资能力逐渐回升,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演进,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放宽了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环境和新能源领域技术输出,合作态度积极,有利于提升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三是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促使国际贸易回暖。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2009年三季度以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有所回升,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都将由降转升,其中,全球贸易将增长3.9%,贸易增长5.8%,投资增长15%,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出现复苏态势,有利于遏制国际贸易下滑势头并逐步回升。

四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为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在企稳的基础上持续回升,不仅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也使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扩内需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高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挑战分析

尽管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蕴含着重大机遇,也要看到还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仍然阻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

二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地区分割、行业垄断仍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低,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逐步消除上述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政府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挑战就是政企不分,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按照WTO规则不允许政府的权力进入市场,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内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政府的职责是搞好宏观调控,但是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企不分,政府干扰企业的活动多,企业还没成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与入世后的客观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已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已经取得明显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缺少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国际知名品牌会使得企业更顺利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它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市场,未来世界地图就是世界品牌的版图。根据世界著名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2003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100家品牌”评选活动表明,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达到704.5亿美元。而我国最有价值海尔品牌的价值只有265亿人民币,可见差距是巨大的。塑造企业的国际形象,学习和借鉴国外著名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创出世界名牌,已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二是企业管理水平差距大。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管理较落后,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三是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2003年,国际竞争力中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要素中,中国除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外,其他要素都在低水平上。在参与排名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综合生产率是泰国的60%,巴西的46%,马来西亚的33%。在获取合格工程师和称职高级管理人员状况的国际比较中,我国仅排名在51位和50位,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4.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虽然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历了多次改革,但现行体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弊端,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国有银行呆账、坏账等现象严重,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不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还很不完善,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国情,为国内发展服务,若偏离此道,就谈不上国家发展。必须明确国内发展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在转型期,我们要立足国内,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要鼓励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的管理、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壮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引进来”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引进来”,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引进来”并不是只要是外国的就都无条件地“请进来”,而是要在综合考虑对国内的产业和产品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影响下决定是否引进。同时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有能力的尽力自主开发,增强我国技术能力,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要求也更迫切。我们要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引进来”的规模和质量,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首先,在政治上,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其次,在经济上,实施“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我国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可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法宝是加强金融体制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规模明显加大,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工具明显增多,金融风险已不可避免。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首先,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预警网络机制;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严格把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维护国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其次,加强政府对外债的统一管理,合理控制间接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要统一债权,加强债权集中管理,同时注重外债的使用效益,杜绝消费化使用外债错误倾向。第三,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卸下国有银行和企业的包袱,加快国有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科学转变的改革,重构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银行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第四,稳定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应建立具有自我约束、公开透明、高效运作、监管严密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应尽快抓住当前亚洲经济复苏、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等有利条件,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改善贸易环境。根据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亚洲传统市场,继续深挖市场潜力,重点做好钢铁、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市场开发。积极开拓非洲、俄罗斯、印尼等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把抓洽谈、抓成交当作对外贸易工作的重点,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洽谈成交、小组出国推销成交、函电往来成交以及交易会、博览会参展成交,通过开展各种贸易方式,争取多成交,早成交,把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境外办企业、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带动我国产品的出口。坚持主动出击与积极应对并重,努力降低贸易摩擦影响。加强检测预警,密切跟踪主要市场贸易保护措施动向,适时国际贸易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对策,保驾护航,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做好钢铁、纺织、化工、轮胎重点商品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提高应对率和胜诉率。

(五)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是积极稳妥丰富外资利用方式。

1.首先用好内资。从当前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看,我国有着庞大的内资储备。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当前。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健全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拓宽储蓄转为投资的渠道,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内资。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要加强对普通百姓的贷款权,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并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再由外资增补。国际经验表明,凡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方面提升迅速的国家,基本上采取吸引国际间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包括证券融资、利用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和BoT投资等等。我国应在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积极运用企业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境外上市等形式利用外资,以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尽早与国际资本市场连接,完善经济发展体。

篇(2)

到2011年12月,按照高技术上市企业所属行业划分,电子类78家,机械、设备、仪表类261家,石油、化学、塑胶、塑料187家,医药、生物制药115家,其他制造业14家,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48家,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16家,计算机应用服务业60家,综合类103家,共计882家。企业数超过200家的有机械、设备、仪表类。企业数超过100家的有机械、设备、仪表类,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医药、生物制药,综合类。企业数不到50家的有其他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在882家高技术上市企业中,电子类占比9%,机械、设备、仪表类占比9%,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占比21%,医药、生物制药占比13%,其他制造业占比2%,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占比5%,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占比2%,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占比7%,综合类占比12%。

本文采用财务会计指标对我国高技术上市企业外资长期效应进行研究,讨论高技术上市企业各财务指标的长期变动。

1选取指标和样本。本文选取的财务指标有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其中,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是最常用的两个赢利指标,每股收益是投资者最常关注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之比,是紧跟每股收益重要的财务指标。总资产利润率是税后净利润和总资产之比,该指标是企业财务业绩的综合反映。本文选取外资组和非外资组作为样本。对于外资组,选取原则,第一外资股份在高技术上市企业中的股权占比在15%,且是前十大股东之一。第二在研究过程中外资股份稳定保持前十大股东地位,不能有剧烈波动。第三该外资股份是相对独立的,消除某些外资股份盲目追随行为。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选取10支股票。对于非外资组,选取原则,第一上市企业为高技术企业,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外资股份参与前十大股东,都是A股。第二在研究过程中,企业持续经营无巨大变革行为,股票无剧烈异常波动。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选取10支股票。本文研究时间为2007年6月(第三季度)到2011年9月(第四季度),共18个季度。

2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每股收益比较。每股收益即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和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和股本总数的比率。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能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该比率反映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比率越高,显示创造利润越多。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每股收益(图1~图3)看出:第一,两者发展趋势一致,都是波动式上升,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周期为两个季度,波峰波谷之间的周期大概是一年。第二,在选取样本中,外资组最高每股收益超过非外资组,最低每股收益高于非外资组。从每股收益看,外资组优于非外资组。第三,从样本平均值看,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波动趋势相同,但在每一个时间点外资组都高于非外资组。显然,从长期看,外资股份在促进上市企业获利能力上起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一作用并不显著,企业每股收益变动趋势仍以大盘变动为主导,外资股份起催化剂的作用。当每股收益上升时,是正催化作用,下降时是负催化作用。

3外资组和非外资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净资产收益率又称净值报酬率或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例。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显示投资带来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能衡量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净资产收益率(图4~图6)看出:第一,两者在发展趋势上一致,都是波动式前进,波峰波谷之间的周期大概是一年。第二,在选取样本中,外资组最高每股收益超过非外资组,最低每股收益也高于非外资组,但这种优势不显著,只属于个别现象,缺乏普遍意义。第三,从选择样本平均值看,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波动趋势相同,两者在最高值处各有千秋,外资组缺少优势。在最小值处,外资组显示显著优势,每一个波谷处外资组都高于非外资组。显然,从长期看,作为投资者,投资外资股份或非外资股份投资收益相差不大,外资股份不一定是获得高收益的优质股份,它的优势仅在于比较保险,当市场低靡时,它的最低收益仍高于其他类型的股票,这显示外资股份比较灵活,对股票市场具有调节剂的作用,对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篇(3)

    关键词:金融 发展趋势 监管

    金融机制改革是金融业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受经济体制的影响、金融改革滞后的约束以及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和技术进步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我国金融创新速度相对落后,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又将为金融创新及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金融创新定会进入新的周潮,与此同时,由大量金融业务创新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及不断增加的混合经营趋势,也会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金融机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将迅速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外资金融机构广泛介入我国金融市场,将直接带来创新业务,竞争的加剧也将迫使国内金融机结构加快创新步伐,同对,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管制必将趋于放松,宽松的外部环境也将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毋庸置疑,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同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并将成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1.在现行金融管制范围内的金融业务创新将出现突破性进展

    当前,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和地域限制已基本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将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全面业务竞争。外资金融机构的母公司均为实力雄厚、经营历史久远、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其必然迅速推出各种金融创新业务,如资产管理、现金管理、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商人银行等,以优质服务争取优质客户;还将以先进技术挖掘国内金融机构尚未开发的潜在优质客户——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中小企业,扩大在传统金融业务和中介服务中的市场份额,为了在竞争中求取生存,获取发展空间,国内金融机构也将在国外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迅速跟进,从而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深化发展。

    2.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扩大金融创新的业务范围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逐步拓展,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已实现自由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必将加快,而一旦实现利率自由化,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将产生对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的需求,与利率相关的金融业务创新必将应运而生。如何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背靠背贷款以及可实现储蓄收益最大化的现金管理业务、资产管理技术等都是金融界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颗。

    3.资产证券化和证券投资机构化将成为金融发展的新兴领域

    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很高,蕴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在1999年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之后,目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仍在25%以上。为化解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1999年,我国金融机构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转股等方式专门处理已剥离的1.4万亿银行不良资产,但面对巨额的且不断增加的不良资产,仅仅通过债转股和出售等方式显然不能满足金融业尽快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需求。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正在考虑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当今国际金融业流行的方式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金融风险。资产证券化必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业务创新领域,资产证券化离不开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崛起也将为机构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外保险、证券投资机构的涌入也将加快国内投资者的发展壮大。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一样,我国证券投资机构化的趋势也将不断增强。

    4.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成为必然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会迅速扩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将面临更多、更直接的国际市场风险,对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商品期货、外汇期货、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其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会引起对汇率、货币衍生工具以及互换交易的需求;为完善国内股票市场,引进期权交易也是现实需求。因此,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5.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增强

    我国日前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内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活动受制于这一原则只能在各自经营业务范同内进行,但逃避监管以获取竞争优势始终是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介入和同内金融市场垄断格局的打破,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将加剧,各金融机构为提高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必然将通过业务创新规避或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走向混业经营。对国内金融机构而言,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战略结盟是当前不同金融机构实现资金融通和业务相互渗透的合法途径。这一合作方式将会进一步深化发展;对外资金融机构而言,母公司多为混业经营的金融财团,即使母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按中国金融法规从事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从事不同业务的分支机构仍可通过母公司实现混业经营。当前,外资金融机构介入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方式是收购、兼并或成立合作公司,大量合资金融机构借助上述两种方式将进一步增强混业经营的趋势。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即外资金融机构将广泛介入国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走出国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而世界其他同家金融业多数已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内资金融机构即使在国内坚持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其国外分支机构也将进行混业经营,国内部分金融机构将因此而成为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

    二、金融业务创新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

    金融适度发展是经济实现最优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金融发展,特别是适应实体经济结构升级而进行的金融结构提升,又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实现的。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金融监管机构应鼓励而非限制金融机构为满足个体经济需求而进行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但许多金融创新工具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并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对外资金融机构而言,许多在成熟市场条件下已操作多年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新的环境内推出,依然会产生新的风险;对不熟悉多数金融创新工具的国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而言,是更难以鉴别或准确度量新推的创新工具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入世后大量深层次的金融业务创新,既会促进我国金融业向现代成熟金融工具发展,也会对我同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是:其一,在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而依靠金融机构自身又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化解的情况,金融监管机构如何把握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国内金融机构盲目创新所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其二,如何处理同国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关系。如果片面抑制国内金融机构的创新业务——譬如当前对内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需要审批,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没有任何限制的不平等规定,这会使内资金融机构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没有持续发展的支持,内资金融机构更难以化解现存的不良资产,有引发内资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危险,并会危及金融安全。其三,由业务创新引致的混业经营趋势必然会对当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形成冲击。如何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以顺应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

    为了化解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改革与完善国有金融机构的治理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手段尽快剥离和外置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应改变监管理念,实现从管制为主向监督为主的转变,不断增强市场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再次,统一对内外资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管理,对传统业务领域的创新活动予以鼓励以促进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的深化,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必要限制,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和监管机构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逐步推进,以控制金融风险。最后,改革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加强协调监管能力,建立统一监管的职能体制。

    参考文献:

    邵敏.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理中的运用[J]国际金融研究,1999(3).

    张亦春,许文彬.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再考察[J].金融研究,2002(3).

篇(4)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强化,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日益加强。从长远看,新世纪中期国际金融的发展将会继续加快速度,并以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也将继续以经济为依托的发展方向,突出以新经济、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继续会以全球化作为基础,强化以全球化、跨国集团和产业优化为目标的发展格局;国际金融将继续以高科技的发展理念,加快以网络化、科技化和效益化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但是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的风险预期,国际金融压力乃至危机的冲击力度和打击程度将不断加深。因此,伴随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不仅将直接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且在信心心理上也具有重要支持意义。美国经济的发展,既有经济金融规模的效应,也离不开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美元贬值或升值的影响,已经显示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对全球汇市和股市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价格、政策的主导,由此产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愈加重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与规划。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与发展,同样也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与重视。

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与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愈加显示实力与规模的效益,特别是伴随金融核心作用的强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在美欧货币竞争中,美国依仗规模庞大的各地市场与网络,借助美元的优势与作用,占据了国际金融竞争的优势与主动,其中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主导性,是其最为重要的支持;其不仅引领了全球金融市场,也影响着世界金融交易、结算、储备等金融和资源产品的走势与趋势。因此,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强大,必不可少需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扶持与推进。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模式以及理念的变化,国际金融中心内涵、作用与影响也出现变化与调整。从传统角度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其中涉及到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黄金、石油、外汇等交易买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功能的不同市场组合型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纽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士、东京、卢森堡、新加坡、香港等。而从现代经济和新经济的角度看,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从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发展成推动新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伴随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与规模的加快,资本流动对经济乃至相关领域的主导或影响逐渐上升,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资本流动的重要集结地、调配地,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与地位更为醒目,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渐上升,甚至主导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调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领域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效益与规模,国际金融发展趋势愈加引起关注,直接对经济信心和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和干扰,金融信誉与信用影响愈加突出。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大,经济发展趋势利好中的调整性、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使得金融信誉信用面临风险与挑战。尤其是伴随发达国家经济自然周期性和结构周期的调整,美国经济面临的转折与风险依然明显,经济波动与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并将可能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前景具有重要影响。这直接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压力与风险上升,美国重要金融产品和资源产品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使得各地国际金融中心的波动受到牵连,既给予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有助于提高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用以及影响,同时也给予国际金融中心巨大挑战。尤其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国际环境中不确定的经济、金融、贸易、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可变数较多,且较为突出,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趋势面临改革与调整,国际关系与区域合作联盟面临更新与发展,区域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发展将对国际金融中心起到推进和促进作用,整个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发生本质的变化。

作为一个重要或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与环境,其中包括政局相对稳定、没有外汇管制或管制比较松动、货币信用制度比较发达、金融机构比较集中且有一定规模和效率、交通和通讯便捷快速方便等等,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依托。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看,其不仅有利于本国、本地区经济、金融、贸易的快速发展,更为资本流动和投资融资提供了充裕的市场与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动力与推力。但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险逐渐扩大,金融泡沫,乃至金融危机的潜在规避与防范,也已经是当前各国和各地区关注与应对的重点。

我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在稳步推进,成效与影响逐渐扩大,中外金融机构、产品和市场云集上海,已经促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规模和比重的提升和扩大,使上海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10.1%,上海金融交易比重已经占到全国的50%以上,而初具形态与规模的股票、黄金、债券、基金、外汇保险等重要的金融市场也在上海落地结果,不仅推进上海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增长,并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扩大。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在上海和全国从吸引金融机构集聚、拓展金融市场功能、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规范发展上市公司、深化金融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加强地方政府的金融服务、实施金融人才战略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卓有实效的进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效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创新化的新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并逐渐显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地位与作用。

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进程

借助地理位置与时差的优势,亚洲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在亚洲地区相继建立了多个国际性或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继东京之后亚洲两个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且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亚洲后起的金融中心,与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之处为:(1)香港与新加坡一直是全球重要的自由贸易港口;(2)香港与新加坡都曾经受到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因而金融业发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而1965年新加坡宣布独立后,政府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国际贸易港的有利条件,即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作为既定国策。1968年,新加坡政府与一些外资银行达成协议,创立“亚洲货币单位”(ACU),即“亚洲美元”;此举不仅形成了亚洲美元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新加坡未来发展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先决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香港与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多种专业性市场,主要有: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市场、黄金市场、亚洲美元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而为本国乃至亚洲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新加坡为例,其外汇市场的日成交金额目前达到1000多亿美元,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达近5000亿新元,亚洲美元市场的资产负债总额达到5000亿美元。由于新加坡是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以及低税地,因此不宜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以配合经济贸易的交往与发展。目前,新加坡共有本资银行6家,而外资银行却有116家,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境内银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为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三大措施,从而不仅维持金融对外开放的局面、同时还有限度地保护了本国银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合理地位与利益。(1)实行银行执照分类制度。按照目前新加坡的金融法规的有关规定,新加坡的银行执照划分为三种类别:1全面银行执照,2批发银行执照,3岸外银行执照。对于本国的6家本资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基于其实力与数量与外资银行相比均处于劣势的考虑,全部给予全面银行执照,而对于外资银行则根据其实力与信誉等因素给予不同的待遇。2002年在新加坡的116家外资银行中,22家获得全面银行执照,19家获得批发银行执照,75家获得岸外银行执照。(2)实行内部政策掌握制度。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给予本外资银行以不同待遇的同时,还采取内部政策掌握向本资银行倾斜的做法,从而区别对待本外资银行;其主要做法包括:1对于外资银行设立业务网点的限制,2对于外资银行自动柜员机联网操作的限制。(3)确立本资银行为银行业主导的监管宗旨。尽管新加坡目前仍在进行金融业的改革,但是金融管理局明确表示,确保本资银行在市场开放后继续占有主要市场份额,是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与发展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国际结算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概况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是指为客户办理的发生于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及清算。这种货币收付可能是与两国贸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资本转移、劳务输出、偿还利息等非贸易产生的。国际业务大体分成三大类,即包括外币兑换、外币交易等外汇业务,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国际结算相关业务和进出口押汇等国际融资相关业务。

得益于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自2001年至今的数据显示,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量都翻了两番以上。而中国银行在2008年更是累计完成各项国际业务总量近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1%,再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银行同业第一。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与外资银行相比,业务效率低下、风险管理制度不科学、营销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支持不够等因素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的全球化是也成为了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为了顺应这样的潮流,国际上各大金融机构,包括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必须把今后发展的战略要点放在经营国际化上。只有实现了跨国经营,我国银行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有足够的能力与强大的外资银行竞争。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探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趋势

(一)以一定区域为主要市场并向全球辐射

即立足于一定区域,并向其他地区延伸,设立分支机构。在区域内广设分支网络,在区域外则主要靠行或其他形式的国际业务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采用这一战略,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给客户提供更高的运作效率,较高附加值的贸易服务,并将国际业务服务融人其它公司业务之中,是一种比较稳健的发展模式。

很多老牌的外资银行采取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广设机构的发展模式。他们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他们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了充足的资本,并在各个国家金融业还不太发达的时候占领了先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是很多银行国际业务的主要客户。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扩张产生了国际间巨大的资金流动,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来源。很多银行就是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而设立境外机构的。而当今,老牌外资银行的实力已十分强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剧烈。而在国内,跨国公司又不是很多。在短时间内,国内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实力上得到很大突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国采取在全球范围内广设机构的发展模式有太多风险。而以一定区域为主要市场向区域外扩张的模式所需要的境外投资相对较少,又能把握住我国众多的中小级客户。我国巨大的国际业务市场也能够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得到巨大的利润增长,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向区域外扩张。因此,这种模式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必须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一方面,通过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更快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加快在国外主要国家建立金融机构并与更多国家的银行建立行关系,来实现更大的服务范围,争取更多客户。

(二)提供理财、咨询等相关服务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的服务仍然是以国际结算业务为主。这类业务的发展前景远不及理财、咨询等创新业务。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银行会越来越多的为客户提供信托、理财咨询等“智力型”服务,并实现从存、贷款到资金理财的全套服务,优化客户的资金运营,也从中得到更多的利润。在国际业务方面,因为涉及资金量大,国际业务存在着发展“智力型”服务的巨大潜能。在今后,银行要想实现经营的全球化,就必然要注重向客户提供“配套服务”,通过向客户提供外汇理财、短期存贷款、国际融资和信用担保等等组合产品,实现资金管理的一条龙服务。

(三)全方位的合作

在未来,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将以更多样的形式在更广泛的业务范围内进行合作。合作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减少业务办理环节、开发新型国际业务产品、并培养综合性的国际业务人才。合作的形式将会更多样化。例如国内外金融机构合资或者控股,利用双方优势,扩大客户市场并未本公司客户的海外贸易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或者是通过签订协议,由两家或者多家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就各方在某方面的优势在某些业务领域内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以此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产品。第三种合作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外包服务。提供外包服务的银行用以个别标识的形式为对方提品,对方银行用自己银行的品牌直接向客户推销这些外包产品。

(四)客户型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基本上是业务型组织结构。即以产品为中心设置各个部门。这种结构不够灵活,容易忽视客户。客户型组织结构是根据客户的需要来组织结构,将客户的全部信息合并为一个账户进行综合管理,把贸易融资结算、资金收付、外汇交易及财务管理这四个相对独立的产品作为整体产品交叉销售。因此,这种组织结构要求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来设置各个部门,通过培养各个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完全实现客户与部门、团队的一对一对应。同时,由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来实现产品与产品间的灵活组合,产品与客户需求间的契合。这种组织方式能够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增加收人并获得客户忠诚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具体措施

基于对对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展望,同时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国内银行效率低下、人才流失、机制不够科学等各方面问题,国内银行在现阶段应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变以更好得适应日趋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改变组织结构,建立高素质专业团队

首先,在国际部内增加营销人员、产品开发人员、风险管理人员,这些人员接受国际业务、营销、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并分别受到国际业务部和营销部或产品开发部等部门的双重领导,提供双向报告。这样可以让国际部自身拥有根据当时的经营状况自行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风险管理,也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其次,将客户经理直接派驻到国际部,由客户经理带领国际部成员直接面对客户,并定期对一些业务和服务进行市场调查,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让国际部直接获得市场反馈并及时地对业务进行调整。同时,也能让客户经理与国际部营销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组成专家团队为客户提供一对一式的个性化服务,设计最适合客户自身情况的产品组合。

(二)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与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主要从业务合作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通过公用双方的交易系统,可以达到减少交易环节的目的,减少手续费用。或者通过规定报文的标准化格式,实现标准报文下的资金实时到账。另外,通过双方的融资配合,还能对贸易双方企业在融资和资信保证方面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员工双向培养合作,让国内商业银行的员工可以到外资银行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科技运用成果,并了解国外市场,成为我国银行向国外延伸的人才储备。

(三)培养国际业务创新人才,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前进的动力,而能够给企业带来创新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不足,员工创新积极性不够,以及高级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三点措施:首先,对员工实行自主轮岗培训制度,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在行内开(下转第96页)(上接第93页)办各种学习课程和业务讨论会,由员工进行选修。对于各项考试、培训参加并通过者实行一些各项奖励措施和考评加分。其次,可以建立员工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创新积极性。定期在国际部内举办由客户经理组织的讨论会。在讨论会上针对特定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创新,并将个别员工的创新成就加以评估,加入员工的考核评价系统。第三,实行内部营销策略,把雇员描绘成各个企业和各个组织机构的“内部顾客”,让各机构的管理层采用营销工具和策略同员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研究他们关心的问题和观点,赢得他们的忠诚,并且获得他们向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承诺。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国际银行学[M].科学出版社,2007.

[2]彼得・K・奥本海姆.跨国银行业务[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9.

[3]王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D].2008,4.

[4]梁晓燕.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障碍与对策[J].财经纵横,2008(10).

篇(6)

【关键词】外资零售企业 中国零售企业 战略扩张

一、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一)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快速扩张

自1992年我国成立第一家中日合资零售业――上海第一八佰伴开业18年以来,外资零售业已占据我国零售业近半壁江山。世界50强零售业中,在中国落户的占70%,主要有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麦德龙、宜家、欧尚、乐购、大润发等。其主要扩张方式有以下几种:

1.扩张投资规模。英国零售企业乐购公布了在华投资5亿元购地建店。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2009年在华开店数超20家,快于前几年。

2.低成本扩张。减少行政、培训、会议各种开支,优化人员结构,把节省的资金用于降低商品成本,扩大销货量。例如吉之岛新店成本下降30%,家乐福人均销货量提高25%。

3.扩张经营方式。零售业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按企业组织形式划分,如超市、连锁店、专业店、仓储店等;另一类是按营销方式划分,如方便店、折扣店、总、批发兼营零售等。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深圳已出现沃尔玛的连锁便利店。

4.扩张市场。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及中西部地区发展。家乐福、沃尔玛分别在十几个二、三线城市设店。

5.实施品牌形象战略。以品牌偏好、品质、价格、服务、促销、让利吸引顾客,逐步培养顾客品牌忠诚度。

(二)外资零售企业发展趋势

1.制定执行战略扩张计划。外资零售企业在本土化探索取得成功以后,先后制定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增加投资、扩大业务,易初莲花、百安居、麦德龙等都已计划在我国扩大店铺。

2.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进军,外资零售企业已经在几十个中小城市开店,还有进入城市社区的试探。

3.外资并购案例明显增加。利用扩张店铺、控股、收购等手段,迅速实行战略扩张意图。第一家独资企业已经成立。

4.向流通领域上游扩张。一方面销售外资自有品牌,一方面在我国建立采购基地,建立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其供应链条。家乐福、麦德龙在亚洲采购额中,中国产品均占60%以上。

综上所述,我国进入WTO以后,零售业进一步国际化,外资零售业进入国内市场,势头强劲,发展很快,明显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二、中国零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国内零售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零售企业采用本地区经营、单体经济,缺乏全国性的大型商业企业,不利于组织大规模商品流通。我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世界第一大连锁商业集团美国沃尔码公司在2000年的全球营业额已超过2 000亿美元,其全球店面已达4 193家。而中国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同年销售额仅为73亿元人民币,拥有全国店面606家。

(二)国内零售商资金相对不足

外资零售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他们资金雄厚,实力强大,多采用买断商品,不采用代销模式。他们采用低价渗透战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使我国一些效率低、成本高、实力弱的零售企业失去竞争的价格优势,面对销售额为数千亿美元的跨国公司的竞争,生存危机显得日益严重。

(三)国内零售企业缺乏现代化科技管理

外资零售商业连锁的经营多是把大工业生产原理应用于零售,实现商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如沃尔玛公司拥有规模庞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拥有自己的商业卫星专用频道,可以及时处理来自世界各地连锁店的订单及相关信息。而我国零售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投入资金甚少,在计算机应用、数据交换、信息传输上都严重滞后,很多环节依然采用人力方式进行低效的采购、销售、物流、财务管理。

(四)规范行政和零售企业监管

总结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及我国零售企业产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以至有毒食品、药品屡屡出现等信任危机,可设立“零售行业协会”,加强自律、监管,完善相关商业法规。

(五)我国国内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劣势

有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外资零售企业常胜的法宝,他们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培养并给予优厚待遇,为企业进一步快速高效运转提供无形的动力。我国零售企业严重缺乏现代化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与此同时,面对外资零售业良好的培训机制、优厚的报酬和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现有人才不断外流到外资企业,这严重制约着参与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我国国内零售企业的对策

(一)注重规模效益,推进大型连锁集团发展的步伐

中国零售业想实现低价战略和保持市场占有率,就要扩大经济规模,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发展。大力推进连锁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包括强强联合,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发展大型连锁集团的经验,最终使之成为与跨国商业集团竞争、抗衡的生力军,成为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

(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后劲

国内零售企业实现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做大资本,增强后劲,实现连锁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政府也对国内大零售集团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对国内零售企业的合理投资项目进行贷款支持,为零售企业的提供相关金融工具,提供必要的担保等等。

(三)发展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机制

我国零售业应该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科学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最优化的管理和控制,使业务流程的运转不再是传统的手工行为,从而解决企业效率化和随意性的问题,从而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学性。

(四)培养国际化高科技人才

人才是我国国内零售企业目前相对缺乏的资源之一。我国零售商企业应该建立合理可行的人才考核选拔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大力推进人才的发掘、吸引和培养工作,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员工都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秦兴俊,郑淑蓉.中国外资零售业30年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篇(7)

KA渠道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KA渠道的销售额占整体销售额的比例将越来越高,KA销售额占比高的区域市场将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KA的开店步伐也将逐步加快,过去家乐福开店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现在很多地级市就有好几家门店,以后会逐步开到县城,现在在华东和华南的很多县城和镇上已经开了不少国家性、全国性的KA卖场,且KA的费用将越来越高,传统企业将越来越难赚到钱,这个趋势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而不是回避这个问题去深入开发县乡渠道,去做我们从那里学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事,那我们就将从一线城市退到二线城市、再退到三四线城市,最后只能上山打游击了。

二、渠道发展趋势之二:便利店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非常之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便利店的发展带来机遇。而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便利店行业的发展经验,平均每2500人至4000人就应该拥有一家便利店。依据这个比例来看,中国今后的前景市场极其巨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例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地,包括不少省会城市,已经完全俱备了便利店发展的基本条件,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甚至已经进入了便利店的成熟期,这些地方因此也成为中国便利店发展最早和最快的地方。另外还有很多地区,其经济水平已经接近便利店导入期,今后必将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便利店自身具有商品少而精、利润率高、辐射范围小、采购方便、贴近消费者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便利店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多,而便利店也将大有所为,它必将成为未来我国零售业中的又一主力业态,小巧、快速、节时、有效的便利店必将取代超市成为城市小区内的主要商业经营实体,有效地市场营效策略将使我国便利店产业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便利店的规范经营和去便利店购买的消费者的指定品牌购买的习惯,使便利店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主流品牌,且是主流品牌的最畅销的几个单品,这样才能和超市具有竞争能力, 这就是便利店商品少而精的内涵。

三、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在不断的加强[/b]

21世纪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强调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这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营销学经历了生产阶段、产品阶段,到推销阶段,再到如今的市场营销阶段,之所以有这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是因为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引起的。强化品牌,尤其对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带来的收益将是巨大的和长远的,比如凉茶,王老吉的品牌给其销量带来了巨大的保障,且不说可口可乐之类的世界级品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城市消费者已经有了很强的品牌消费意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品牌意识也在快速增强。有个调查机构在2005年的时候就品牌意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结果是58%的消费者对品牌重视,35%的消费者非常重视,仅有6%的消费者选择不怎么重视和1%的消费者选择了对品牌完全不重视。从调查结果可以直接的看出目前中国九成以上的消费者拥有较强的品牌意识,这也是现代品牌竞争的基础。

四、高毛利和高流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

应对KA和便利发展趋势的根本方法就两个:高毛利,高流量。

高毛利: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产品差异化之外,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只有强势品牌才有高毛利的权力,强势品牌一需要规划,要有个性;二需要投入。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但首先要有建立强力品牌的意识,其次才是建立强势品牌的方法。

高流量:有高毛利但没有高流量,产生的毛利额不足以抵消或者摊薄渠道费用也没用。要做成宝洁、雀巢的样子,既有高毛利又有高流量。据一项统计数据,某个国际性品牌就几个一线城市的销售额就和其他国内品牌所有省会城市的总销售额一样,且在其集中的几个城市里,市场占有率几乎是内资第一品牌的几倍。

实现高流量还有个方法就是并购。2005年10月1日,之前历史上最大并购:宝洁570亿美元揽得吉列。宝洁年销售额超过10多亿美元的品牌已达23个,玉兰油、潘婷、海飞丝、威娜、护舒宝、和吉列在中国无人不知。对宝洁来说,规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果宝洁的品牌不强,就很可能会被占有地利人和的零售商挤垮。因此,宝洁一方面在淘汰那些不具优势的品牌,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强势品牌的投入。

五、成功的品牌战略就意味着高毛利和高流量

基于关于KA和便利店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加强的分析,一个强势的、有个性的品牌将是应对这个趋势的核心工作,要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是高毛利的保障,品牌是高流量的保障。当然品牌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总曾说过三句发人深思的话:“我们卖的是水,消费者买的是广告。”“如果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烧光,第二天我就可以再造一个可口可乐!”“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如果不进行广告宣传,那还有谁会去喝它呢?”

针对上面的三句话,人们不禁提出三个疑问:“是什么使水变成了可口可乐?”“在大火中可口可乐还留下了什么?”“在可口可乐中剩下的0.39%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品牌。

六、品牌or渠道,外资与内资的营销战略的关键区别

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在营销上一个关键区别就在于对品牌和渠道重要性的理解不同及由此延伸出的营销策略不同。

外资企业更重视品牌的塑造,一个外资日化品牌的北方区营销总监负责的区域年销售额15个亿,其中2个多亿是新品牌贡献的,但其广告费用全部投给了新品牌,金额达到将近1.5个亿,老品牌更多地通过渠道的精耕细作和产品线的延伸来提升销售业绩。

内资企业更重视渠道的建设。最典型的的话,包括得“渠道者得天下”,“得终端者的天下”,“农村包围城市”,都是从渠道的角度讲的。娃哈哈在这个方面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宗庆后给娃哈哈贴上了一个“非常营销”的标签,行家里手不难发现,“非常营销”其实并不“非常”,只不过是将营销中的渠道要素发挥到了极致。就像当年三株通过刷墙、派单打农村市场,娃哈哈将所有的发力点都集中在了渠道上。这是娃哈哈安身立命的本钱,如果透支了这一本钱,娃哈哈帝国瞬间即会坍塌。在非常可乐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说明了这一招很难凑效:眼见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非常可乐”还是沿着宗庆后那一套“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农村市场围着城市不停地打转,也没见过“非常可乐”如何以一种革命者的姿态,大规模杀进过哪间一线城市的零售超市把货架上的“两乐”挤出去,甚至就连“非常可乐,非常可笑”这种嘲笑的话语都已经为人们所遗忘。

在除了可乐以外的品类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娃哈哈的成功,不是因为娃哈哈太强大了,而是其竞争对手太弱了。非常可乐之所以难以成功,是因为有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世界级的对手,而这两个对手不仅渠道上不输于娃哈哈,更在品牌的塑造上让娃哈哈望其项背!

很多内资企业在产品规划时,产品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的不够,结果是公司花费了大量的渠道推广费用来推动其发展,某种程度上讲,即使这些产品取得了很大的销量,也是因为渠道的力量太大,想没有销量都难。而这样的魄力是小企业做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现在看起来很大的企业其实是靠规模取胜,而不是靠效率取胜,说不好听的,就是靠蛮力取胜,而不是靠智慧取胜。某个内资品牌几十个单品的销售额还抵不上外资品牌一两个单品的销售额,这效率的差别有多大。

渠道上好不好的指标无非有以下几个:铺货率(铺货的网点数)、生动化陈列(包括位置好坏、大小、宣传、品尝)、上柜单品数等。以娃哈哈的江湖位置,想做到和两乐一样的渠道表现一点都不难,问题在于,非常可乐即使达到了和两乐一样的渠道表现,其销售表现和两乐比又会有多大的差距呢?我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当前,内资企业靠渠道的力量或者说靠渠道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去取得优势是暂时的,这个暂时可能是一两年甚至是两三年,但终究这是一个效率比较低的行为方式。等到外资企业一个一个区域攻城略地的时候,内资企业恐怕只能一个一个市场丢弃。

七、品牌战略是内资企业强大的必由之路

很多内资企业老板认为:做渠道、做销量是挣钱,做品牌是花钱。于是乎,有些老板整天忙于市场渠道、终端推广,却疏于品牌建设;于是乎,销售部老是在与市场部/企划部/品牌部吵架,因为前者总觉得后者乱花钱。

殊不知,做品牌并不是只花钱。当品牌建设累积到一定阶段,就会有“溢出效应”,从而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销路和现金流。虽然业内有“做品牌找死,不做品牌等死”的笑谈,然而当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不做品牌的企业必定难以做大做强,遇到了金融危机必然是死路一条。

“最深刻的敌人,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厂商的眼前利益。”这是一句可以令浮躁的内资企业冷静下来的名言。渠道只能为你赚今天的钱,品牌却能为你赚未来的钱,哪个内资企业不想基业长青,不想成为百年老店,只看到短期利益花大功夫在渠道上而舍不得在品牌塑造上投钱的行为是不可能成就百年企业的。

习惯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它会有一种惯性,驱使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家往明知错误的方向走。企业家常常能够找到这样做的理由:世界级的品牌和企业,都是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中国公司刚刚起步,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被中国的企业家们所普遍忽视,那就是像宝洁、联合利华等世界级品牌企业,当年起步时也很艰难,但是他们却坚定不移地几十年如一日走上了艰苦卓绝的经营铸就品牌为本的道路。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为消费者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性价比,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