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3: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

篇(1)

系的课堂教学实验。该实验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回顾现金周转期的概念并阐明基于现金周转期的营运资本的效率性;接着指导学生获取一组公司的财务报表并计算其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指标;最后指导学生运用Excel电子数据表进行营运资本效率变量和公司收益变量的相关分析。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实验 现金周转期 盈利 相关分析

0 引言

本文的目的在于设计一个完整的课题教学实验来强调营运资本的效率和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该实验框架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回顾现金周转期的概念并阐明基于现金周转期的营运资本的效率性。接着要求学生获取一组特定公司的财务报表。该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这些财务报表计算净交易周期这一能反映现金周转期的经营性指标。该实验也要求学生计算衡量盈利能力的各种指标,如资产回报率和利润率。第三,该实验最后通过指导学生运用Excel电子数据表进行营运资本效率变量和公司收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本文最后通过描述上述课堂实验回顾了营运资本管理及其对公司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1 营运资本管理

营运资本管理文献中常见的观点是营运资本管理对公司绩效的重要性以及在该领域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正指引着大多数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是公司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很好地创造股东价值。[1]

虽然对营运资本管理决策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速度已经变慢,主要研究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该变慢的速度已经扩展到了财务管理的教学。即对于介绍财务管理的课程而言,营运资本管理的教学仅仅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教学结果导致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将缺乏对营运资本管理及其对公司成功运营的重要性的基本理解。

2 现金周转期和公司的盈利性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进行比率分析的能力。因此学生应当通过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分析公司的流动性。而且分析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管理也能通过计算各自的周转率。然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比率是孤立的,很难看到这些比率的综合性。但是对这些比率的有效管理事实上对现金流量有着重要影响,现金流量反过来又影响了盈利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周转率的综合影响就是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影响,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又可通过现金周转期来体现。现金周转期是营运资本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计算资金投入到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天数扣除向供应商延期支付的天数这一指标,使现金周转期这一概念更具有操作性[2]。该指标的计算如下:

现金周转期(CCC)=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因此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可以通过计算现金周转期。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管理其采购、销售、收款及付款的同步性。而且,Shin和Soenen指出公司的现金周转期与其盈利性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为了证明其观点,Shin和Soenen使用了一个现金周转期的替代指标即净交易周期。该比率基本等于现金周转期,但更易于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估计和计算[3]。该净交易周期指标的计算如下:

净交易周期=(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365÷销售额)

从而该净交易周期与现金周转期实质上是相似的。由于教学的目的是要强调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性与公司整体盈利的关联性,公司净交易周期是衡量短期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指标。

计算了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指标后,还需规定两个衡量盈利性的简单指标,即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其计算如下:

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资产总额

利润率(PE)=净利润÷销售额

3 实验流程

各种课程和不同类型的教学任务中应该设计能体现现金周转期和公司整体盈利性关系的实验。设计该实验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营运资本管理管理这一主题的理解。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实验,将其作为财务比率分析章节的补充。

上表1和表2所列示的样本数据就是学生完成实验所需使用或收集的数据。注意本实验所需的样本公司都是零售商和大家熟知的公司。本实验选择零售商的原因在于,其消除了生产周期的时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实验的重点。本实验选择大家熟知的公司的原因在于,增加了学生对该实验问题的熟悉度从而提升了学生对本实验的关注度。表1包含现金周转期的数值,这些是学生在相关性分析中需要使用的输入变量。表2涵盖了所有公司在相同样本期内公司盈利性指标的计算,即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大商股份2011年的数值可按以下步骤计算而得:①登录http:///搜寻大商股份2011年度财务报表。②下载大商股份2011年度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③使用这两张表里的相关数据,进行如下计算:

CCC=(17,549+1,118-10,257)×(365÷137,634)=22.3

ROA=4,430÷49,996=0.088

PM=4,430÷137,634=0.032

一旦上述计算完成,学生随后就可以运用相关分析来确定现金周转期的长短与公司盈利性之间的关系。这将涉及运用Excel数据表中的皮尔生(PEARSON)相关系数的计算。下表3列示了该实验的计算结果:

表3的数据反映出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性与公司的盈利性之间是负相关,这种负相关性强调了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性与公司的盈利性之间的关联关系。

4 结语

营运资本管理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没有达到同步,其不得不寻求额外的高成本的融资。如果该融资所需的时间延长了现金周转期,其将对公司盈利的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其还决定了公司的存亡。即,现金周转期提供了一种简单且实用的方法,该方法能衡量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及其恰当管理对公司整体盈利的影响。

本文所设计的实验要求学生以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使其能深入理解营运资本管理质量的重要性。该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学生可通过使用该工具理解管理层对营运资本关注度对其公司盈利性的影响。该实验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看到许多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Ricci,Morrison.International Working Capital Practices of the Fortune 200[J].Financial Practice & Education,1996,6(2): 7-21.

[2]袁卫秋,董秋萍.营运资本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57-162.

[3]于东智.营运资本管理、现金转化循环与销售规划比率[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210-213.

篇(2)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实证研究 综述

一、引言

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几乎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关于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此,本文拟对实证研究方法在这三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营运资本管理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二、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张宁在(2010)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8年10年间营运资本管理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营运资本政策与公司绩效、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作者采用托宾Q和权益报酬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代表变量,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剔除相关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从而使结论更加客观。

陈晓霞(2011)采用实证分析法对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实证研究模型检验中,分别采用了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并给出了经验公式。作者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较好地完成了营运资本管理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红娟(200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现金周转周期与企业资本回报率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而企业增长率与营运资本管理各方面都不存在相关关系,现金流量也只与现金周转期即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相关。

柯宝红(2009)以2007年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论是:公司营运资本对企业绩效有影响但不显著,并就此提出了改善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对策及建议。

张梅玉(2010)以零售业沪、深两市A股2001年前上市的62家公司为样本,选取2001-2005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零售业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能够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二者间的关系。

三、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王帧(2011)利用2005-2009年连续五年上市的房地产公司营运资本管理财务数据,对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和实证结果诠释得出结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存在流动资产占总收入水平较高、易变现率较低、营运资本总体管理水平上升。

汪平等(2007)以截至2004年末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是:企业价值与营运资本周转期负相关,而与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无关。

韩庆兰等(2008)结合2003-2006年沪、深两市房地产公司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价值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价值受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预收账款与营业收入之比、预付账款与营业成本之比以及金融流动资产负债率等因素的影响。

王治安等(2007)从管理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2003-2006年上市的1 050家A股公司进行了研究。通过Pearson检验分析,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GLS估计。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为:营运资本需求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董海婷(2010)对2003-2007年394家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通过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营运资本管理越有效率,企业价值越大。

由上分析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从而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四、在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应用

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可归结为两个方面:营运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和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营运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万玉晶(2011)运用散点图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现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法研究营运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并进行盈利分组研究。研究得出:盈利好和盈利差组盈利能力受不同的营运资本结构指标影响。

李治国(2008)对沪、深两市2006年上市的注册地为山东的企业2006年年报数据采用二步模型法进行了研究。第一步,用简单因子分析模型确定综合盈利指标;第二步,首先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确定第一步确定的因子与资本结构变量的相关关系,提出回归模型假设;然后对样本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因子得分对其影响,并同时进行显著性检验。实证分析结论是:山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资产债率负相关,同长期权益负债比正相关。

张淑英等(2008)对安徽46家上市公司2003-2005年财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对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长期负债资产比率与盈利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宋晨曦(2009)将深市中小企业板块的268家企业划分为九个行业,以2003-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对这九个行业的营运资本结构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将营运资本结构指标作为自变量,盈利能力指标作为因变量,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表明:合理确定营运资本结构,选择营运资本政策对盈利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不难看出,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二步模型等方法,从而较好地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更具说服力。

(二)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王丽娜(2009)对1998-2007年工业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极值分布模型,分析我国工业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盈利性现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类型;使用极大似然法求得概率模型参数,运用极值分布模型求出不同重现期对应的各指标预测值。

王丽娜等(2000)以沪、深两市1998-2004年90家样本A股工业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与极值分布模型方法对其管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以中庸型和稳健型为主,且中庸型多于稳健型,中庸型政策的盈利能力高于稳健型政策,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是盈利性较好的中庸型政策。

辜玉璞(2006)首先对沪、深两市1995-2004年的14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建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占用水平与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另外,建立流动资产持有水平与销售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模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匹配模型、营运资本水平与现金流量相关性模型等。研究表明: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无显著相关性;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现金周转周期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

高飞(2008)对1998-200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提出的假设加以验证,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越稳健,其盈利能力越强;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越激进,盈利能力越低。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极值分布模型等方法,从而更准确地分析了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从研究现状看,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是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就应用的主要情况看,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此外,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比较关注长期财务决策,而对企业短期财务管理的核心和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政策之一的营运资本管理,目前在我国的实证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证研究方法在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研究中应用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在营运资本管理实践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2.陈晓霞.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3.张红娟.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5.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6.王帧.基于企业价值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7.汪平,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

8.韩庆兰,颜敏.房地产上市公司营业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10).

9.王治安,吴娜.管理资产负债表视角下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10.董海婷.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2010,(1).

11.万玉晶.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

12.李治国.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相关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13.张淑英,张菊,蒋蕊.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

14.宋晨曦.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15.王丽娜.我国工业企业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6王丽娜,庞亮,高绪亮.营运资本政策及其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8,(4).

篇(3)

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对虾饲料行业的发展。2001-2010年是我国对虾饲料增速最快的10年,2011年达到对虾饲料产销量的高峰。然而,受病害及养殖环境影响,我国对虾饲料年产量3年来出现下跌或较低增长的徘徊态势。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已经形成,可以预估我国对虾养殖及饲料行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提高效率和内涵式增长,而单独追求量的野蛮性生长时代已经过去。我国对虾饲料行业在经历了2000年前后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之后,近年来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目前,我国对虾饲料经营企业主要有恒兴、海大、粤海和通威4大集团,对虾饲料年产销量达到我国对虾饲料年产销量的60%以上。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业内大量规模小、技术落后、品牌较弱、管理粗放、轻视战略的小型企业已逐步丧失竞争能力并退出市场。然而,在养殖行情低迷及总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以人海战术及挖掘竞争对手客户为代表的营销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庞大的销售队伍及相应升高的销售费用日渐蚕食对虾饲料企业不高的经营利润,服务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促销、折扣、赊销等传统销售手段达到的增量效果也越来越有限。面对对虾养殖及饲料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如何调整和解决对虾饲料营销方面的问题,改善企业经营质量,已成为对虾饲料企业需要面对的严峻课题。

2对虾饲料企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现实性与必然性

客户的价值是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已证明企业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而这20%的客户大多是老客户。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对客户价值的量化评估,能够帮助企业找到价值客户,从而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向价值客户,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此外,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客户忠诚度,进而拓展销售市场。有证据显示,若客户流失率降低5%,则企业利润率增加30%以上。对虾饲料市场已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加大,买方对产品供给方的要求发生改变,客户期望普遍延伸。因此,重视和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虾饲料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企业综合实力与企业网络关系能力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挖掘和积累客户信息,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发展和管理企业与客户之间利益、情感和伦理上的关系,培养客户长期忠诚度,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和企业收益最大化之间的平衡成为对虾饲料企业的必然选择。受各种条件限制,短期内饲料企业可能还难以实施系统的CRM软件。客户关系管理不仅是一个软件而已,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商业策略。在目前情况下,通过将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些理念应用到对虾饲料营销之中即可以提高对虾饲料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和经营业绩。

3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营销变革探索

3.1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思维转变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未来的3~5年,对虾饲料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但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而且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对企业而言往往还可能是致命的。为此,必须首先转变自身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理念,培训整个经营团队树立以顾客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的客户观,即:客户保持时间越长,获取该顾客的成本在每期分摊越低;长期客户更倾向于购买公司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会对企业的新产品、附加产品和相关产品感兴趣;长期客户更倾向于习惯易,交易稳定、持续,所以交易成本更低,交换效率更高,而其管理和服务的成本却更低;长期、满意的客户更乐于为企业免费进行正面的口传和推荐,从而吸引更多的新客户。站在对虾养殖客户的角度来说,目前对虾养殖已成为一个多种技术集成的行业,养殖户在资金、产品使用、养殖技术、信息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越来越希望能够得到供应商的长期支持,因此也希望与对虾饲料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3.2基于客户终身价值的客户组合分析

客户分析是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客户分析的目的是帮助企业了解客户的构成与价值,从而能够寻找合适的目标群体或个体,针对性的发展关系战略,合理配置资源。对对虾饲料企业来说,目标市场是确定的,即养殖对虾的养殖户是我们的目标客户,但是我们的客户组成是不一样的。例如,客户的养殖面积是不同的(10亩、20亩、50亩、100亩),用料规模可能是不同的(50t、100t、500t、1000t),养殖模式可能是不同的(高位池养殖、粗养、精养、工厂化养殖、冬棚养殖等等),养殖技术可能是不同的(成功率50%以下,50%~80%,80%以上)。因此,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根据大量客户的特征、购买记录等可得数据,找出谁是企业有价值的客户,这个过程一般称为客户识别。客户识别通常要进行客户盈利性分析。以往,客户盈利性分析常采用产量成本法(VBC)进行计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ABC)对客户盈利性进行分析,即将费用的发生情况细分到每一个客户,从而能够准确计算该客户对企业盈利贡献的大小。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条件下更多引入客户终身价值(CustomerLifetimeValue)的概念进行客户盈利性分析,指每个购买者在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该分析方案不但考虑到客户当年的利润贡献,还对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折扣水平、销售费用、服务费用、维护成本、资金成本、维持年限等进行计算,从而更为合理的评估客户对企业价值贡献的大小。根据客户识别,我们可以应用帕累托原则对客户进行分层,从而识别出企业的黄金层级客户、钢铁层级客户和重铅层级客户。公司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来维持与黄金层级客户的良好关系,减少此类客户的流失。同时,要采取措施,使钢铁层级客户能够上升转变为黄金层级客户。

3.3基于顾客价值设计的产品创新

在明确客户贡献价值的相关信息之后,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如何深层次挖掘出客户的真实需要,开发出令客户满意的价值组合。如何能够获得顾客价值优势,并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将其转化为产品的独特竞争能力己成为企业最难以被超越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在目前市场竞争条件下,对虾养殖客户在方案、体验及绿色环保等几个维度需要更多的价值提供。我国的对虾养殖业目前仍以散养户为主,大多数散养户缺乏养殖专业知识和改进养殖模式的意识。水产养殖特别是对虾养殖需求的技术较为复杂,除饲料外,种苗选择、养殖模式、水质调控、疫病控制等因素都会对养殖效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水产饲料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能力更为重要。对目前的对虾养殖来说,养殖成本的高低其实对客户的盈利影响不大,对客户盈利影响最大的是是否能够通过改善其养殖技术或者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成功率。这就要求对虾饲料企业必须通过在种苗培育、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全程养殖技术服务。此外,给予客户更多好的购买体验和对环境更加绿色环保也对产品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对虾饲料企业应逐渐将自身打造成专业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可以适当增加产品结构(例如优质种苗、调水或动保产品),从而为对虾养殖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更好的购物体验,使养殖的对虾更加绿色环保。

3.4应用关系管理的几点体会

1)严把产品质量关。

产品质量是企业为客户提供有利保障的关键武器,没有好的质量依托,企业长足发展就是个很遥远的问题。饲料本身是一种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影响客户的满意度,还严重影响客户的养殖收益。因此,对饲料企业来说,必需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这是建立稳定长久优质客户关系的基础。

2)建立和完善对虾饲料客户满意度评价模型。

客户满意与客户的付出相关,一方面在于客户对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的满意,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要求、期望的吻合程度。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构建对虾饲料客户的满意度评价指标,探索利用决策诊断工具分析矩阵模型,使企业定量的理解自身在区域的客户满意度,满足多样化客户的需求,合理优化企业资源,提升客户对企业忠诚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合理的销售方案及销售考核指标。

目前,对饲料销售业务员的考核,更多还是以销量和回款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引入客户关系管理思维之后,在制定销售方案时,考核指标应考虑客户流失率、客户满意度、客户价值开发等指标。例如,一个养殖户如果仅仅购买公司的饲料,那么其价值与采用公司提供整套方案的养殖户相比,肯定是有所差异的,对此要有所区分。此外,对新客户开发的认知也应有一定的改变。过去,一个客户开始购料或达到一定销量即视为新客户。从更为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这个客户进行了重复购买之后,才能够认定这个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意了,成为了公司的客户。基于此思想,我们在认定新客户时,要求养殖户在一个新的养殖周期还使用公司的产品才能视为此客户被成功的开发。

4)为黄金层级客户设置客户经理。

在过去的销售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业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是一样的,甚至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低价值客户身上,这样是非常不经济的。因此,在未来的对虾饲料营销工作中应该为黄金层级客户设置大客户经理,大客户经理与销售经理区分开来,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养殖技术服务,针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快速诊断并提供解决方案,并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工作。除此之外,公司还应要求所有对外部门员工能够识别大客户,在大客户订单处理、开票、资金办理等各方面给予特殊关照,从而大幅度改善与大客户的关系。

4结语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盈利持续性;长期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分析美国证券市场,众多学者经验表明美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公司上市后短期内存在超额收益率,长期业绩却呈下滑趋势的现象(Jain & Kini(1994),Siew、Ivo & Wong(1998)和Ritter(1991))。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各个行业各个板块上市公司的绩效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严轶斐(2011),祝锡萍和严轶斐(2011),梁乐(2012),Guihai Huang & Frank M.Song(2005),黄惠春和于润(2009))。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看来,公司上市后短期存在超额收益,长期业绩下滑是存在于各国市场的普遍现象。各国学者主要对比公司上市前后的业绩变化以及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进行纵向研究,除了Ritter和Levis简单对比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以外,其他学者很少涉及到类似的横向研究。除此之外,各国的长期绩效研究时间跨度均在3年以内,无法对Ritter提出的问题“公司上市三年之后是否依然存在绩效变差的现象”进行充分解答。因此,本文打算延长长期绩效的考察时间跨度,从企业盈利持续性这一角度入手,结合文献中提到的相关衡量指标,对比我国市场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详细探究公司上市对企业盈利持续性的影响。

二、研究变量与样本数据

(一)研究变量。本文参考严轶斐(2011)《中小板公司上市前后盈利持续性分析》一文中用于衡量盈利持续性的四个变量作为公司盈利性指标,分别是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样本公司四个指标的时间跨度为1999~2009年。

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重点考察上市年数、公司规模、发行规模、初始收益、留存股比例和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因素对公司盈利持续性的影响。其中,前两个变量为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变量,对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都进行考察,后四个变量为纵向对比研究变量,仅对上市公司进行考察。

(二)样本数据。本文选取的样本主要分为两部分:上市公司样本与非上市公司样本。本文主要考察样本上市公司上市前一年至上市后七年的盈利水平变动情况,上市公司的样本取自于2000~2003年的111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业、房地产行业以及能源业),上市样本为单一公司作为主发起人的上市公司,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9~2009年。本文根据2000~2003年上市公司的样本,选取总资产规模在上市公司样本上市前总资产规模上下限之间,且符合上市标准之一的连续两年盈利的非上市公司作为非上市公司样本,又根据上市公司样本总资产规模相近这一条件,从30余万家公司中筛选935家数据作为参照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0~2009年。

三、公司上市后对盈利持续性影响统计分析

(一)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盈利持续性的横向对比分析。表1为上市公司样本与非上市公司样本的基本特征。以t=0时刻作为参考点,对于上市公司样本来说,0时刻为上市当年,考察时间段为-1年至+7年;对于非上市公司样本来说,0时刻为相应时间根据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选取非上市公司样本的时间点,考察时间段为0年至+7年。表1统计中选取综合性较强的净资产回报率作为考察盈利水平的指标。此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后文所有与资产相关的数据均以2000年为基准年(CPI=100)进行了相应的物价指数调整。(表1)

1、上市年数。对于上市年数与企业盈利水平的关系,本文将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考察,样本上市公司上市前1年至上市后7年和同时期的样本非上市公司的四个盈利性指标变化如表2所示。各年份与上市当年的盈利水平中位数变化差异的显著性由Wilcoxon检验法的Z值和P值表示。(表2)

如表2所示,上市公司样本从-1年至+7年,除了销售净利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在上市当年有微小且不显著的上升以外,其余年份各指标均显著低于上市前1年的业绩表现,且随着上市年数的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呈逐步下降趋势,除了主营业务利润率以外,其余三个盈利指标于上市第6年达到最小值,第7年起有所好转。其中,综合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虽然在上市当年就出现了-8.91%的下滑,但之后6年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说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为稳定。

如表2所示,非上市公司样本,虽然第一年各指标的变化并不显著,且各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小,但也在-1至+7年出现了盈利能力下滑的现象。其中,总资产回报率、销售净利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三个指标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而净资产回报率虽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在7%~8%之间波动。此外,除主营业务利润率以外,其余三个盈利指标均在第7年达到最小值。非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作为对照组,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段经济环境不够景气,也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图1的横向对比来看,上市公司(IPO)与非上市公司(SU)的四个盈利指标从-1至+7年间均有所下滑,且由于上市公司上市前1年的业绩表现较好,上市公司的下滑幅度显著大于非上市公司。其中,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三个指标,上市公司均优于非上市公司。两组样本中,净资产收益率表现较为特殊,下滑趋势不明显,主要呈现波动状态,上市公司上市第一年净资产收益率就出现了显著下跌,之后与非上市公司基本持平。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6与+7年表现都达到最差,上市公司第7年起业绩好转,但非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依然处于下滑趋势,并没有好转的趋势。(图1)

2、公司规模。为了考察公司规模与企业盈利水平的关系,本文将运用分组统计的方法对样本公司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考察。如表3所示,此处累计收益率是指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企业的盈利持续性用7年期累计收益率衡量,公司规模用总资产衡量,按总资产大小将上市公司样本从小到大平均分为五组。A组和B组数据为111家上市公司样本的累计收益率统计,A组数据根据公司上市第7年的公司规模进行分组,B组数据根据公司上市前的公司规模进行分组;C组数据为935家非上市公司样本(剔除缺失数据后剩余918家)的累计收益率统计,分组与B组相同,根据上市公司样本上市前的公司规模进行分组。A组与B组对比为纵向对比分析,A组与C组、B组与C组对比为横向对比分析。(表3)

A组与B组上市公司样本纵向对比来看,根据第7年公司规模分组的A组数据可以看出,公司规模与盈利持续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规模最小的一组累计收益率均值仅为26.38%,规模最大的一组平均累计收益率高达119.06%。上市公司样本上市前公司规模分组的B组数据,公司上市前的规模与盈利持续性并没有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大致呈倒“V”型,第二组的累计收益率最高。A组与B组的纵向对比分析说明,公司上市前后相对规模扩张的幅度不同,导致上市前不同规模的公司收益率发生较大变化,纵向对比说明了公司上市前的规模与盈利持续性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B组与C组横向对比来看,虽然C组公司规模的分组与B组完全相同,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样本在每个规模区间的样本数目大不相同,B组每个规模区间数量基本相同,而C组样本数目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迅速减小,虽然总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上市前样本相近,但小规模的非上市公司多于大规模的非上市公司。由于非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分布状况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A组与C组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与A组相同,C组公司规模与累计收益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横向对比也再次说明了公司规模与企业盈利持续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综合三组数据来看,上市公司的累计收益率均值显著低于非上市公司的累计收益率均值,而两组样本累计收益率的中位数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非上市公司累计收益率的标准差为3.15,上市公司为0.61,这说明非上市公司的收益波动较大,而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较为稳定。

表4为上市公司样本四个盈利指标与公司规模关系的统计表,公司规模分组与表4的A组数据分组相同,为上市公司上市第7年的公司规模,按公司规模大小将上市公司样本平均分为五组,考察样本公司规模与四个盈利指标7年期累计收益率的相关关系,通过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样本业绩表现较为稳定,均值与中位数之间差别不大,因此选择累计收益率均值衡量企业盈利持续性的指标。通过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及销售净利率与公司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公司规模越大,各指标累计收益率均值越高,而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公司规模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公司规模对企业盈利持续性存在较大影响。(表4)

(二)上市公司盈利持续性相关影响因素的纵向对比分析

1、发行规模。本文运用分组统计办法对公司上市时的发行规模与盈利持续性进行分析。发行规模为公司上市时发行价格乘以发行数量再根据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数据,将上市公司样本按发行规模大小平均分为五组,考察样本公司发行规模与四个盈利指标7年期累计收益率相关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样本业绩表现较为稳定,均值与中位数之间差别不大,因此选择累计收益率均值衡量企业盈利持续性的指标,如表5所示。(表5)

通过表7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发行规模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发行规模的增大,这两个盈利指标分别在30%~40%和60%~80%之间呈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销售净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发行规模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分别从50%提高到80%以及300%提高到600%,由此可以看出,公司上市时通过公开发行融到资金的规模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产生了正向的作用。对比图1可以看出,公司上市后,公司规模增大,销售利润率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公司规模增大导致的其他成本增加,因此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并没有出现较大变化。

2、初始收益。本文运用分组统计的方法对公司上市时的初始收益与盈利持续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初始收益为公司上市第一天的收益率,将上市公司样本按初始收益大小平均分为五组,考察样本公司初始收益与四个盈利指标7年期累计收益率的相关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样本业绩表现较为稳定,均值与中位数之间差别不大,因此选择累计收益率均值衡量企业盈利持续性的指标,统计如表6所示。(表6)

通过表6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销售净利率与初始收益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初始收益的增加,三个盈利指标的累计收益率均值呈下降趋势,而主营业务利润率在370%~550%之间波动,与初始收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样本公司的初始收益正负各半,这一点与初始收益基本为正的国外学者文献不同,但初始收益与企业盈利持续性的负相关的关系这一结果相同。此外,四个盈利指标第四组数据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一巧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3、留存股比例。本文运用分组统计的方法对公司上市时的留存股比例与盈利持续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留存股比例为公司上市时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将上市公司样本按留存股比例大小平均分为五组,考察样本公司留存股比例与四个盈利指标7年期累计收益率的相关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样本业绩表现较为稳定,均值与中位数之间差别不大,因此选择累计收益率均值衡量企业盈利持续性的指标,统计如表7所示。(表7)

通过表7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留存股比例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主发起人留存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上升趋势,而销售净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仅表现为围绕总均值波动,与留存股比例并没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对公司的营运业绩存在较大影响,表现为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4、国家持股比例。本文运用分组统计方法对上市公司国家持股比例与盈利持续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国家持股比例是公司上市时的数据,国有股股数除以总发行股数,将上市公司样本按国有股比例大小平均分为五组,考察样本公司国有股比例与四个盈利指标7年期累计收益率相关关系,由于上市公司样本业绩表现较为稳定,均值与中位数之间差别不大,因此选择累计收益率均值衡量企业盈利持续性指标,统计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除了主营业务利润率以外,其余三个指标均与国家持股比例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国有股比例的增加,累计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国家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往往营运效率较低,进而导致收益率下降。但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累计收益率均值围绕均值波动,受国家持股比例影响较小。这说明国家持股比例对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影响。(表8)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上文可知,上市年数、公司规模、留存股比例和国家持股比例这四个因素对企业盈利持续性存在显著的影响。虽然横向对比看来,同等资产规模的公司由于上市后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非上市公司,且业绩表现相对稳定,但通过上市公司样本纵向对比发现,公司上市后盈利水平显著下滑,盈利能力远低于上市前的业绩水平。虽然公司规模扩大之后有利于公司业务的拓展,但也可能会因为闲置资金过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留存股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国家持股比例却有相反的影响,过高的国有股比例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营运效率降低,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持续性存在负面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拟对优化上市公司盈利持续性提出以下几个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公司上市前盈余管理的监督。适当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保证公司营运业绩的稳定,但公司为达到上市以及募集更多资金等目的,往往在上市前美化财务报表,通过盈余管理将盈利水平粉饰得过高,误导投资者,上市后无法维持发行时的业绩,投资者失去信心,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适当增大留存股比例。虽然股权分散有利于公司的稳健发展,但留存股比例较大的公司,盈利水平表现相对较好,因为发起人持股比例提高,可以减少成本,体现集权制度的优势,决策能力较强,市场反应能力较快,有利于公司营运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国家持股比例高的公司的管理水平。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背景下,国家持股比例过高的公司,融资相对容易,但公司管理层积极性不高,营运效率偏低。因此,为了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或监管政策,提高国家持股比例过高公司的营运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Bharat Jain,Omesh Kini.Post-Issu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1994.

篇(5)

关键词:创业板 成长性 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09年创业板正式推出后,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创业板企业基本都在成长初期,发展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及其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评估企业的成长性,并对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提出合理意见。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所有截至2011年4月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企业成长性测量样本,经过筛选最后取得样本总量为197家,其中包括制造业的企业有124家;信息技术业共40家;社会服务业12家;农、林、牧、渔业6家;传播与文化产业7家;采掘业4家;建筑业2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家;批发和零售贸易1家。在行业分类上,本文采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

本文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的4大类14个指标为基础,构建了创业板公司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来考察企业的成长性。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选取的样本公司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求解企业的成长性指数。

三、因子分析

(一)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对样本数据的KMO和Bartlett检验的检验结果如表1。由KMO 检验和巴特里特球形检验表可以看出,所选样本数据的 KMO 值为0.652,巴特里特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概率是 0.000,表明研究中所选用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因子提取和方程构建

通过因子分析,观察特征根及贡献率表,可以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有5个,表明测量企业成长性的14项变量可以载荷于5个因子,这5个公共因子对总体变量解释量达78.596%。在实证处理中,本文采取了方差最大法进行因子旋转,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各变量在任意公共因子上的载荷明显都两级分化。

根据旋转后的公共因子载荷矩阵可得:

公共因子 F1 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负债合计、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指标都与企业偿债能力直接相关,因此将公共因子 F1 命名为企业偿债能力因子。公共因子 F2 在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企业发展能力因子。公共因子 F3 在资产报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上有较高载荷,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企业盈利能力因子。公共因子 F4 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4命名为企业流动资产管理能力因子。公共因子 F5在固定资产周转率上有较高载荷,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因此将公共因子F5命名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因子。5个公共因子分别对企业总体成长性的解释率达到23.119%、19.888%、16.736%、10.341%、8.512%、7.063%,总体解释率达到78.596%,说明本文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指标体系,且通过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可 以看出5个因子互不相关、相互独立。

进一步,通过观察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分别求得各个公因子的得分,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各主成分F1、F2、F3、F4、F5得分表达式如下:

F1=0.004y1-0.030y2+0.161y3+0.295y4+0.295y5+0.235y6+0.238y7-0.022y8+0.020y9+0.018y10+0.000y11-0.010y12-0.026y13+0.029y14

F2=-0.055y1-0.063y2-0.006y3+0.049y4+0.051y5-0.049y6-0.043y7+0.344y8+0.362y9+0.365y10+0.075y11-0.076y12+0.062y13+0.063y14

F3=0.427y1+0.438y2+0.037y3-0.171y4-0.173y5+0.149y6+0.144y7-0.083y8-0.069y9-0.077y10-0.067y11+0.021y12-0.044y13+0.074y14

F4=-0.017y1-0.027y2+0.096y3-0.069y4-0.064y5+0.003y6+0.023y7+0.024y8-0.029y9-0.030y10-0.064y11+0.597y12+0.566y13+0.031y14

F5=0.086y1+0.126y2-0.270y3+0.169y4+0.163y5-0.085y6-0.070y7+0.077y8-0.059y9-0.065y10-0.378y11+0.089y12+0.027y13+0.735y14

最后,进行综合得分评价,设公司成长值为F,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5个主因子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之比作为权重,可由主因子的线性组合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23.119%F1+19.888%F2+16.736%F3+10.341%F4+8.512%F3)/78.596%

(三)成长性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构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将数据代入,可以得到反映企业整体成长性的综合得分,以及各个样本企业在不同成长因子上的得分。

由成长性综合得分排名表,本文将创业板上市公司分类为三类:一类是综合得分最高的5家高成长性企业;一类是综合得分一般的99家一般成长性企业,另一类是综合得分最低的93家低成长性企业。排名最前的5家高成长企业分别是:宋城旅游(社会服务业)、新宁物流(交通运输、仓储业)、朗科科技(信息技术业)、中青宝网络(信息技术业)、易世达(社会服务业),其中,样本中选取的12家社会服务业有2家属于高成长性企业,说明社会服务业成长性普遍偏高,排名最高的是宋城旅游,也属于社会服务业。排名前5名的企业中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占的比重相对较高,这些行业都属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比较迅猛的行业,有产业先进性或技术先进性,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且是技术云集、资源较小消耗、发展潜力大、整体业绩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充满活力,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创业板的行业发展空间决定了公司市场份额的扩大,创业板上市企业多是小行业中的成熟者,这些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积极向行业的上下游发展,进行行业内并购,整合产业链,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使其稳健增长,获得长远的效益。

在成长性综合得分表中,排名最靠后的是盛运机械(制造业)、银之杰科技(信息技术业)、华伍制动(制造业)、天龙油墨(制造业)、华星通信(信息技术业)。124家制造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属于高成长性企业,却有3家属于低成长性企业,说明制造业普遍成长性偏低。这些公司并不具备高成长性是由于行业竞争、以及不断加大的费用的支出、进行行业内并购以及增资扩建等原因造成的,需要企业进一步提高创业板公司资源获取率、利用率以及盈利率,降低资源的成本,集中发展公司经营效益最好的主营业务,优化现有产品结构,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其具备良好的成长能力。另外,40家信息技术业中,有2家属于高成长性企业,有2家属于低成长性企业,说明该行业成长性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结合各因子排名可以得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的因子对成长性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的成长性综合得分情况与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这几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基本相似,从而可得出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较高的资产管理水平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具有较大影响,表明管理资产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在创业板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性普遍较差,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普遍偏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纵观创业板的公司,大多数都是处于成长初期、不确定性风险比较大、主营业务发展比较薄弱、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各项成本支出偏高、行业竞争比较激烈、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突显技术优势。

在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成长性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因素,因此,企业的成长性则更反映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增加,对企业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当拓展业务范围、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各项成本的消耗、提高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四、研究结论

1.本文利用各个因子计算出了19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从得分排名可以看出,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成长性普遍偏高,排名最高的是宋城旅游,也属于社会服务业。124家制造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属于高成长性企业,有3家属于低成长性企业,说明制造业普遍成长性偏低。

2.对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成长性综合得分情况与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因子基本相似,从而可以得出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较高的资产管理水平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具有较大影响,表明管理资产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对创业板公司健康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从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性普遍较差,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普遍偏低。

五、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应该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创业的主要任务,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板市场,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J

参考文献:

1.王道高.全球主要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分析与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9,(1):137-140.

2.尚福林.全面提升资本市场的经济服务功能[J].中国金融,2010,(10):22-24.

3.吴晓求.中国创业板市场:成长与风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摘要:公司规模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正相关,规模大的公司既有实力也有意愿披露更多信息。本文选取深市2010 年和2011 年披露年报的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中小板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盈利能力与中小上市公司内控鉴证报告自愿披露与否正相关,上市年限、公司是否违规、股权集中度与内控鉴证报告自愿披露与否显著负相关,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影响因素;中小上市公司

一、问题提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未对中小上市公司作强制披露要求。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探讨,但大多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现状以及评价依据作为研究重点,而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深市A 股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中小上市公司数量由2010年的285家增长到2011 年的409 家,披露比例由2010年的51.60%上升到2011年的73.83 %,中小上市公司为何自愿承担额外成本和法律风险去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呢?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上市公司大多仅依照相关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规定强制披露信息。但上市公司为保持竞争优势,除强制性信息披露外,还必须自愿披露更多相关信息。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内控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会自愿性披露更多有关内部控制及相关财务信息,向资本市场传递有关公司质量的利好消息,使本公司有别于其他公司,以取得竞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提升企业价值。此外,根据理论,问题也可能使得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即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冲突较严重时,管理者将更倾向于自愿性披露更多内部控制信息。

(二)研究假设

根据现状分析的结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公司所有者(委托人)与管理者(人)之间是委托关系,当人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矛盾时,人为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忽视公司利益而产生成本。当公司规模越大,其降低成本的动机就越强烈。在面临公众舆论、社会责任等压力时,为塑造良好市场形象,低成本,公司信息披露亦越详尽。

假设2: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

上市公司是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盈利性组织。内部控制能保证公司经营效率,可同公司经营目标形成良好互动。公司内部控制越完善,其经营效率就越有保证,盈利能力也越强;反之,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公司的经营效率越高,内部控制也越完善。公司内控质量越高,管理层越有将内控鉴证报告向资本市场传递的动机,获得广大投资者的支持和认可,引导优质资源流向本公司,提高经营效率。管理层对公司的内控质量有信心,也表明其对公司盈利能力有信心。

假设3: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公司上市年限负相关。

新上市的公司在IPO 阶段会面临更加严苛的监管披露要求,作为资本市场的“新手”为吸引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目光,其对新规则可能更敏感,执行新规章的意愿也愈加强烈,更倾向于披露较多的内部控制信息。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法规是一个逐步完善过程,信息的供需双方以及监管部门都在经历一个共同的学习历程。由于早期内控监管法规不尽完善,早期上市的公司大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证券市场监管的不断规范和制度日趋完善,后上市的公司在内控制度建立方面也可能更具后发优势。

假设4: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公司是否违规负相关。

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企业经营地合法合规。上市公司一旦发生了违规,则表明该公司在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环节存在缺陷,将面临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处罚。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发生违规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的公司不会倾向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假设5: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公司财务杠杆正相关。

财务杠杆将股东和债权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财富从债权人向股东转移的可能性。当公司的财务杠杆比率较高时,其年报信息披露不仅要满足广大股东需求,亦要满足长期债权人希望从公司管理层处获得相关信息以保证他们没有违反或不尽职履行债券契约的特殊要求。上市公司认为,详尽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债权人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债权人的投资信心。内部控制鉴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反应出公司运作和风险控制方面的重要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作为利益相关者重大决策的参考信息,其披露有助于维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假设6: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

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权集中于一个或者几个大股东的数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反应大股东对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程度。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股权越集中,控股股东越有可能拥有公司绝对控制权,控股股东很可能与管理层合谋,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公司管理层和股东往往不会主动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披露水平负相关。

假设7: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正相关

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就是保证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可靠。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可靠性间有一定相关性,注册会计师如对公司财务报告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表明该公司的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可靠性或者其他方面或多或少遭受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运行可能存在缺陷,将会降低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为检验中小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影响因素,设计如表1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二)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需要,因变量ICSAR 为虚拟变量,其取值为0 或1,以公司自身特征、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等为自变量,建立如下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

Ln(P(ICSAR=1)/[1-P(ICSAR=1)])=ΣβiXii +ε=β0+β1SIZE+β2EPS + β3AGE +β4VIOLIT + β5 LEV+β6SHA +β7SJYJ +ξ

其中:β0 为常数量;β1 ~ β7 为回归系数;ξ 为随机项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2011 年披露年报的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ST、金融类、信息披露不规范和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小上市公司554 家公司。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定期报告,其余数据均来源于CSMAR 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 可知,公司规模、上市年限、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呈正相关;盈利能力则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呈负相关;各变量均取得了与预期相同的结果,但T检验结果显示,除公司规模外,其余变量差异不明显。

(二)相关性分析

(三)Logistic 回归分析

因变量ICSAR 为二分变量,本文选择二项逻辑回归方法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如表5。

由表5 可知,模型的卡方值=57.35,在0.05 显著性水平下模型通过整体显著性检验;Nagelkerke R2=0.457,模型可以解释总体状况的45.7% , 模型拟合程度较好;EPS、SIZE、AGE 的P 值分别为0.000、0.019 和0.012, 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 表明回归系数在0.05 置信水平上显著,但VIOLIT、LEV、SHA和SJYJ等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中各自变量的估计系数与预期符号一致。

五、研究结论

公司规模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正相关,表明规模大的公司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有实力也有意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盈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显著正相关,即盈利性越强的上市公司更愿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上市年限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显著负相关,即新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动力强、水平高,这既是资本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的体现,也表明新上市公司更乐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公司是否违规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显著负相关,即违规公司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可能性很小。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呈负相关关系,和预期的方向一致但相关性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公司股权集中度差别不显著。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正相关,同预期方向一致但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是上市公司是否会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既受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到位影响,也取决于公司自身特征及其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选取了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未能全面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仅从公司基本特征,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等三个角度研究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造成个别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假设不相符, 今后将使用大样本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来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殷枫.公司治理结构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关系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88-92.

[2]范德玲,刘春林,殷枫.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04(20):69-75.

[3]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 (12): 31-40.

[4]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85-88.

[5]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1).

[6]曹建新,詹长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研究[J].财会月刊,2010(35):7-10.

篇(7)

【关 键 词】财务指标体系/“双高”企业/传统企业/投资价值

【 正 文】

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评价,从而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股票投资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大量的传统企业,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双高”企业。对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对于“双高”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财务评价,并据此评估其投资价值,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我们将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价值来源的差异性。

一、财务评价与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其目的一般包括:(1 )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做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等投资决策;(2)了解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估计;(3 )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4)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估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估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企业能力、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的主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对企业持续发展潜质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投资者无论投资于“双高”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可接受风险程度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内在特质不同,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同,价值增值方式不同,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该有所差别。传统企业要合理的配置、利用自然资源,依赖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双高”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2 )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3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4 )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双高”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5)企业成长快。 “双高”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传统企业多为基础性产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生产相对成熟,企业大都处于成熟期,因而市场较稳定,风险较小。企业的历史业绩相对稳定,人们对其未来收益预期也相对稳定,波动空间相对狭窄,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稳定与可预计性和低风险性上。“双高”企业则是新生事物,制度创新乃至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创新利润的存在(创新的边际利润大于创新的边际成本),预期的高额利润,对投资者激励作用大。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预期股利收益不断增大,则股价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双高”企业大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费用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利润波动预期也较大。“双高”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高增长与高风险性上。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对于传统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及当前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财务评价更注重企业“目前”价值的评估;而对于“双高”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和现在业绩表现之间没有联系或是联系不大,企业财务评价就应该更注重企业“未来”可能价值的评估。业绩评价和企业估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成为评价的核心,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性(用货币指标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健康性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因为两类企业的价值体现不同,所以对它们进行财务评价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差异性:理论及调查分析

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其中,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等;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财务特征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其高成长性。关于描述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1.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涉及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了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六个比率指标。其中:

3.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认为,从选择投资对象和基于长期投资的目标出发,投资人应当认真地分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及利润构成(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其中:

(1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4.黄磊(1999)认为,根据企业成长期的特点,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前)、净利润增长率(同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黄磊,1999)。其中:

(1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尽管人们对评价“双高”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存在认识上的一定分歧,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认识:

1.增长率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特征的财务指标;

2.成长性既反映为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增长,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又反映为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的增长,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等。

为了更好等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般财务知识的国内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分别从评价传统企业和“双高”企业的目的出发,判断各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最高为7分,然后依次递减,最低为1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30%。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1中的“平均分”为被调查者对各项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的平均值。由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者认为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2.投资者认为“双高”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盈率、每股收益、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

3.两类企业财务评价共同的比率指标有: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存货周转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双高”企业,投资者最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利益这两类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是销售净利率、经营利润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及净资产增长率等。

5.投资者评价传统企业时,更注重的是其经营稳定性和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所以存货周转率也是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有形净值债务率更为谨慎地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有形净值债务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成为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说明投资者对传统企业财务(负债)风险的特别关注。

表1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按重要性程度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由高到低排序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平均分

平均分

1

每股收益

5.8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5.967

2

净利润增长率

5.467

净利润增长率

5.817

3

净资产收益率

5.350

净资产增长率

5.583

4

每股净资产

5.233

总资产增长率

5.550

5

市盈率

5.217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5.383

6

资产负债率

5.200

市盈率

4.850

7

速动比率

4.983

每股收益

4.700

8

流动比率

4.933

经营利润率

4.650

9

经营利润率

4.850

销售净利率

4.633

10

销售净利率

4.833

资产净利率

4.533

11

股利支付率

4.633

净资产收益率

4.483

12

净资产增长率

4.617

流动比率

4.367

13

存货周转率

4.583

资产负债率

4.317

1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567

速动比率

4.300

15

资产净利率

4.550

应收帐款周转率

4.283

16

应收帐款周转率

4.517

每股净资产

4.283

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4.333

总资产周转率

4.267

18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4.233

持续可能成长率

4.217

19

总资产周转率

4.167

存货周转率

3.867

20

已获利息倍数

4.150

已获利息倍数

3.750

21

持续可能成长率

3.750

股利支付率

3.700

22

总资产增长率

3.6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3.550

6.投资者评价“双高”企业,并不看重其当前的盈利性和股利支付水平,而是希望公司将主要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即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从“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是公司生产经营获取利润、增加股东财富的物质基础,这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持续可能成长率是衡量公司凭借自身财力支持成长能力的重要尺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三、“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特征差异性: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1997至2000年共四个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传统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15家选自上海30指数股,另15家选自深圳成分指数股。从“双高”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沪市15家,深市15家,入选的条件是1997年~2000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0.20元以上。这30家“双高”企业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科技领域,也有少数几家主营业务不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正进军高科技产业领域,拟以高科技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平均值与均方差比较

计算值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财务指标

平均值

均方差

平均值

均方差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

7.58

14.04

48.24

38.63

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

-3.66

32.58

56.30

24.19

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3.64

13.52

53.76

23.79

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4.42

13.25

58.32

33.13

主营业务利润率(%)三年平均值

24.47

13.27

32.29

11.24

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

8.85

5.51

16.80

5.06

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

71.58

64.85

84.19

16.19

2000年度每股收益(元/股)

0.26

0.20

0.52

0.17

市盈率(2001年4月30)

56.13

34.82

52.30

24.25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归纳如下:

1.“双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6.36倍;“双高”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传统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减少3.66%;“双高”企业的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3.94倍;“双高”企业的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4.04倍。可见,“双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显著地快于传统企业。

2.“双高”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明“双高”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正高速成长,未来获利将会增加。

3.“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平均值高出传统企业7.82个百分点,表明“双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因此发展后劲比传统企业强。

4.“双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几乎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为股东创造的效益更多。

5.“双高”企业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高于传统企业12.61个百分点,说明“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更突出。

6.“双高”企业2000年每股收益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企业。

7.“双高”企业的市盈率(2001年4月30日)略低于传统企业,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企业的每股收益偏低。

总的来看,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前文得出的“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来源不尽相同。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当前财富的能力、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增值财富的能力、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和高风险性。因此,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就必然地出现了差异。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应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2000.财务成本管理.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戴维.F.霍金斯著.2000.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杰弗里.C.胡克著:.1999.《华尔街证券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瑞、邓崇云著.2000.上市公司分析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庆昌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磊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技巧.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文俏著.2000.高速成长88家上市公司.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主编.2000.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