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实践研究

篇(1)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吉林大学附属第三幼儿园分园抓住自身的优势,以幼儿科学教育为载体,打破在以往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途径比较单一,较多的采用“教师做幼儿看,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为忽视对幼儿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兴趣、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基本科学的启蒙教育等,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确立了此课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重点以萌发幼儿科学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初步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以点带面,促进全园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从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对这种周围现象的探究过程,以科学的知识、精神、态度与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2.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有一定经验和感受的内容。

3. 选择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

4. 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和把握,对幼儿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内容。

5. 选择科学技术进步给日常带来显著变化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文献查阅,据相关的已出版或发表的文献资料和未出版发表的资料,确立课题。

2.形成研究方案和开题报告。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课题方案。召开题会议,以研究人员分工,向总课题组申请。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反思实践――归纳总结――指导和改进实践

1. 学习有关理论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2.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施、观察、积累、记录。

3. 对实施教学进行评价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

从以上实施过程,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1. 幼儿在宽松的环境和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参与尝试,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拓展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空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我园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有力也有明显提高,同时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思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篇(2)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有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下我们就以科技型企业-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实践加以研究。

中控集团是一家以创新为立身之本的企业,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创新之路。中控始终把科技创新当成企业的生命线,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前列。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机热冗余DCS系统;率先开发生产了无纸记录仪;第一个尝试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在工业场合;推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一个推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也正是因为创新上的成功,中控集团的产业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目前的30亿元。产业方向从原有的单一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拓展到公用工程信息化、装备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公司下辖15个子公司和1家研究院、全国分区域设有16个分公司,并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设有办事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已成功进入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已成为国内一流、产品门类齐全的自动化综合性集团公司。企业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各种肯定,获得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单位"等多种称号,可以说,中控集团是创新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

分析中控集团的创新实践,中控集团创新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

一、 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研发创新体系

一个企业必须建立适合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一个企业的创新体系不能一成不变,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研发体系也必须进行创新,以保持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活力与源泉。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控通过创新体系建设,紧紧把握自动化行业的趋势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可从图1.1得到直观的体现,即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初创阶段、调整阶段、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

1993年到1996年的初创阶段,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的自控产品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这些产品价格高、维护难,导致一般的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购买与应用,严重影响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进程,同时本土相关自动化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日益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望于"产业报国"的中控以20万元资金在浙大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始创业,在当年(1993年)在国内首先推出了1:1热冗余DCS系统;1994年又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的记录仪,而到1996年推出国内第一块现场总线圆卡时,公司销售额已经由40万元增长到了近1000万元。

1997年到2000年的调整阶段,随着市场份额扩大及客户需求变化,四个分散的开发部门已经不能及时有效整合公司技术力量进行重大的技术攻关,这导致了公司又一次重大的创新体系调整,即于1999年成立了技术中心。在这过程中,中控,打破了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的垄断,并第一个把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隧道的监控。从2000年开始,中控又第一个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着手制定工业通讯的国家标准。

2001年到2006年是成长阶段,在这过程中,为了把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更好地进行动态组合,中控于2003年把原技术中心折分为技术中心和产品中心,技术中心任务是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等研发,产品中心任务是产品开发、完善等工作。此次调整加快了公司从1亿元产值到10亿元产值的突破,当公司产值超过10亿元后,整个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都成了复杂的系统,公司通过整合内部研发资源建立了集团层面的研发中心,统领全集团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于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尤其重要的是2005年中控把EPA国家标准上升为中国第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2007年至今是公司的快速发展时期,针对公司规模的又一次突破预期,中控随之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中央研究院模式。研究院作为前瞻性技术和产业的研究机构,对整个集团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驱动的作用,因此把研究院定位为:战略研究中心、资源整合平台、新产业孵化器、复合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体系的建立从组织上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与创新成果的产出。

二、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建设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中控尊重自主创新的客观规律,倡导自主开发形成一种创新的张力,针对普通研发人员、核心研发人员、技术带头人三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实施三轮驱动的人才激励机制,结合三层次人才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创新激励。对普通研发人员在给予良好薪酬待遇的同时提供各类培训,给予技术、营销、专业和管理等方面的多轨晋升通道,对于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研发人员,通过股票期权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并保持核心团队的长期稳定。对于技术带头人给予首席科学家待遇。

三、建立有效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创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惟一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反过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中控在199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记录仪,却没有形成垄断地位,仿造的非常多,虽然市场上占有率全国第一,但是比例不是很高。中控第一个开发出来而现在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关键是忽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当时知识产权保护内外部意识都不强)。这样在1995、1996年以后,同类的产品就冒出来了,虽然中控技术最领先,但还是有很多的市场被人家占领了。正因为有了这一经历,中控的知识产权工作也经历了觉悟到认识、再到高度重视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到现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工作思路,一整套完整的 "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以及采标与制标相结合的知识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的过程。目前中控已拥有各类专利334项(其中发明专利214项),软件著作登记权223项。主持制定1系列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参与制定11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的促进了创新并给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

综述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存根本,有效创新体制、人才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建立是技术创新成功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9):16-18.

篇(3)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生物制药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基于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育现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中职机电专业工程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试点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开创服装纺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汽车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基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EDA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宁夏大学电气信息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语言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 开放性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蒋春露,刘琼,王勤.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问题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7-42.

[3] 刘瑞江,张业旺,于小凤.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735-1737.

篇(4)

关键词创新 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面对社会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在办学的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迅猛,很多院校或专业的招生人数成倍或几倍的递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这几年来,教育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特别是专业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和有效的解决。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所以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学习机会,它的教学计划集中针对学生的智能和实践。它提供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以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是发明创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 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实践性专业教育有异于其他学科教育,除了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市场及行业运作经验的培养。对于高校技能型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认识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了解国内外发展动向,熟悉本专业的各项工作,并对本专业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业务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全面设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

(3)道德品质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理念,形成立足专业、心系公众、关心社会、献身国家的价值取向。

3 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对人才的成长与成熟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方法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专业的感悟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效作用呢?

(1)把项目引进课堂,让学生走入市场。技能型的教学应以创新观念为第一要求,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中,在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把一些实际的招标项目、课题引入课堂,让课程转为课题,将作业变成实践;使实践与教学接轨,营造一种虚拟的竞争氛围。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强调课题的“原创性”。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思维,杜绝一切抄袭的行为。以真正的社会实践代替虚拟作业练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专业的动力更强、目的性更明确,对社会的需求能深入了解,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的时间,大幅度提高就业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以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查找差距,再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

(2)把企业引进课堂,把教学放在现场。为更好地实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岗位所用”三所对接,使学生真正明白并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水平,我们的做法是:各专业按照职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根据项目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按照项目过程分为多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与企业一起设计开发,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育整合,将其涉及的知识、技能、企业的管理和职业素质融合在一起,开发学生学习材料。此外,结合“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全”、“实”、“新”、“变”的特点。在课堂里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把每次虚拟的作业都当作一次真正的实践来完成。让他们与当地的公司、企业大量接触,在感受到成功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刺激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还特地邀请社会上一些公司、企业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训,使学生们还没走出校门时,就能与企业进行实际的接触,明白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到在以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把专家引进活动,构建“双轨制”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就技能型专业而言,技术的构思和技能的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构思必须考虑人文、历史、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其结果是解决实践的“概念”层面,而如何将概念层面的构思转化为现实的操作能力,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市场需求、成型技术等。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技能型专业教学中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相当缺乏,教师不熟悉技术流程与要求,不熟悉市场,不熟悉新材料。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然十分薄弱。为打破这种局面,国内不少高校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想,力图通过此举,培养一批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现实情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而成就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我们在教学上采用了所谓“双轨制”的教学,即每一门课程均是由一位“理论教师”的形式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的导师来共同教授,实现“理论+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同时接受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影响。“理论教师”负责教授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内容。在学校课程教学中让学校教师充当理论教师形式导师,另可根据课程的需要,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专家充当技术教师和实践导师,二者共同实施并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让学生接受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影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

4 创新性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全员(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参与,而且需要大家统一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和学习观。

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实践模拟的机会,同时新的方案注重了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了专业技能之间的整合,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对知识掌握若即若离、只会说不会做等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大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把握机遇能力。

5 结束语

创新性教育是适应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头脑灵活、见解独到、富于创新的高级复合性人才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技能型专业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技能型专业教育绝不能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整合专业优势。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地提升技能型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A].2001.

篇(5)

讨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学科点的设置和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过程要注重

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研究生的指导方式要适应知识经济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教育部推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动“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论

创新和实践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2年,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达172万人,这一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类型结构以学术型学位为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一、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指出: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发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在当今经济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智力。现代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的

矛盾,满足社会公众改善知识结构、追求高学历的迫切愿望,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的素质,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革,不断发展和

增强自身实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形式范畴,是指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格质量,对研究生所采用的各

种教育措施的总体方式,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类主要有: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可以把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学

术型和应用型两种模式;以教学、研究和实践等培养过程中的活动要素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硕士研究生培

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是培养目标的社会适应性。第二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生教育是培养

人的活动,两个主体分别为研究生培养者“教育者”和研究生“受教育者”的理念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第三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经过

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成熟起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却不断下滑,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弱化,研究

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社会急需的人才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改

革现存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

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研究生

培养模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来源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学术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动因。当前的硕

士研究生教育仍然承担着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人才储备的功能。在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点的设置方面,应从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考虑,从

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以专门的理论科学探索为主。学科点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因为不能反映社会需求,社会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是多样

的,对高级人才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和多形式的,所以高校和培养机构力图改革之。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要求,我们也应该调整学科专

业建设方面的布局和结构。在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一定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专业科目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和

应用型学科。由于全国范围内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匮乏,分布不尽合理,所以应该对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或者需求量不大的学科专业

减少招生人数,甚至停招,这样才能优化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研究生教育体现市场取向的一个必然选择,研究生招生的规模、人才培养目标,同样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研究生不是

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就会形成教育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研究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也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我

们也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形势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模式创新,形成符合国情

、有利于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要重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酝酿并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其宗旨就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体表现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

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具体的内容是要求建立

共享的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和建立研究生培养实训基地。

学位论文的撰写着力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确立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状况,寻找问题,解决

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发展研究生教育,所以研究生教育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

因此,加强学术修养和锻炼,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始终,研究生的论文关系到为国家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研究生导师应尽可能地向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研究生教育也应该注重教研产一体化,密切大学与企业界的

联系。开拓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拓宽研究生科研实践经费的渠道来源。鼓励定期举办或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随

时掌握学科最新动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创新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平台,具有非常多

的优点。譬如,创新实践基地一般都选取那些直接面向社会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由于与市场接触紧密,了解本专业迫切需

要的人才类型。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与这些单位交流的机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从而为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直接参考。创新实践基

地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基地最容易发现实际问题,这也是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体协作能力的最佳时期

。此外,通过校外实践,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是联系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一

座桥梁,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

另外,研究生的三种主要指导方式也应适应知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

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学生作为科研教学助手的形式跟从导师从事相关的工作。其次,产学研模式可以表述为学校本位制,依托大学、科学

研究院和企业集团建立的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了这种模式的发展。在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开展应用研究,既增强了社

会实践能力,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再次,将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加工整合使之本土化形成学科本位制。研究生教育将密切结合社会的需要

和学科发展规律,采用班级分组授课的形式,形成了学科和专业组织教学的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提高了办学效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一个国家科技与文化的全球竞争力

。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

国际竞争力,就必然要大力发展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改革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耿有权,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

[J].现代教育管理,2012,(1)

[2]孙艳.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及其实现[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3]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张乐天.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

[5]张亚丽.21世纪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必要性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3)

篇(6)

关键词:联网工程 实践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篇(7)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颖的有待探索研究和积极构建的教育实验课题,也是一个宏大、复杂,牵涉面广,事无巨细的教育工程。进行“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课题实验和工程实施时,难免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行为和困惑阶段。学校构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模式,包括以下自成步骤,又逐次提高,紧密联系的几项大举措。

一、夯实基础——形成创新气场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其次,加大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最后,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组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确定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动类型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一)普通参与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参与,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二)实践探究型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学习内容有所加深,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综合主题型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以一种科技主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教学改革

(一)强调实际操作——构建由“读”到“做”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及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设计,初定方案——动手操作,大胆探究——汇报交流,适时点拨——深化总结,拓展延伸”的以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强调自主体验——以活动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活动课程,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三)强调创新实践——以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建筑模型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能在比赛中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自己在结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学校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活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2年的FLL主题是“食品安全”,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激动,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在场地的搭建中,学生热情很高,想了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以解决。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学生只是知道简单的方法和过程,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般性的方法,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完善课程活动资源的配备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将本地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学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科技活动展示,组织亲子互动实验,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手创作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