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6: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讲座风波”空余悔
研究生的上课地点,要么在小型的会议室,要么在老师的办公室,一张圆木桌,本专业的学生团团围坐,有时候会夹杂一两个陌生的面孔,可能是同宿舍一起过来蹭课的学生。我的舍友肖宁就跟我一起来上过当代文学的作品解析课。
研究生的课业很轻松,唯一让我觉得有压力的是每周必有的文学讲座。我们系的讲座一般都在16#201这个教室举行。16#201是一间多功能教室,里面可以举行一百人左右的中小型讲座,也是文学院很多老师喜欢给研究生上课的地方。从作家、文学作品再到文学史,每一次讲座的内容都颇为丰富。听讲座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做一个倾听者,从做笔记到理解再到对固有思维模式的拓展,每一次听完讲座都像经历过一次脱胎换骨的知识架构重组,每一场讲座全程都听下来会感觉特别累,而且最后的提问环节对我来说是最难熬的。于是,对待讲座,我就产生了一种抵触的情绪,越来越不想听这类的学术讲座。
导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真正能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都很少,更不用说学生了,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即便是在学校也没法利用一切时间来看书学习,外面的诱惑太多,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是很不容易的。
虽然老师时不时耳提面命地教导,该玩的我也还是一样没落下,到了期末傻眼了,因为最终考核还有讲座这一栏,从主讲人到讲座内容都需要自己填写,只要参加的都会有记录,但是别人在听讲座的时候我好像正在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看着我欲哭无泪地拿着一纸空白的讲座记录表,肖宁合上她手中厚厚的一沓古文字研究资料,“这学期你其他的科目考试都通过了吗?”
“通过了,就只有这个讲座考核差一点,而且我们导师还要找我谈话,这才是我最担心的。”
看着我一脸焦虑,肖宁耐心地安慰我:“没事的,只要跟老师好好沟通你对于讲座的感受就好。下学期再重新开始,端正态度好好听课,到时候我陪你一起去听讲座!” 听了肖宁的安慰,虽然心里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到底还是平静了很多。
良师提点始发愤
这学期的最后一天,忐忑地坐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做好了被老师训话的准备。
老师下课回来,整理好刚刚在课堂上用的一沓资料,指着茶几旁的沙发说:“坐在这里吧。”
如果是平时我肯定很乐意地就走过去了,但是今天心情还是有点沉重的,连带着脚步都一起慢了下来。虽然这学期我与导师见面的次数并不是很多,而且每次都是围绕专业的问题,并没有好好进行交谈的机会。
办公桌上的水仙开得正好,白色的花瓣与绿色的叶子相衬得惹人怜爱。还记得老师刚把这些不起眼的小块头带到办公室的时候我是多么不屑。当时它们只是一些看着毫无美感可言的大蒜,并不像现在这样让人看了会满心欢喜。
“没有想到以前那么其貌不扬,现在也可以扬眉吐气吧!”没有我想象中的严肃,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笑眯眯。
“说说这一段都去了哪些地方吧?之前就听你说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在旅途中肯定有不少新鲜事。”老师放下手中的书,一脸慈祥地看着我。
虽然很好奇老师没有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开始训话,还是带着一些顾虑向老师讲了一路上遇到的各色的人和各种好玩的事情。
讲完这些,老师看着我说:“的确,一直在路上也是一种修行,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看老师这么诚恳,我渐渐地放下了心里的不安。老师接着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里路已经有了,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万卷书啦?”
“可是,老师,我不太喜欢这种形式的讲座,有点像应试,所以才会排斥。”看到老师这么坦诚,我索性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你觉得你不喜欢听讲座只是因为排斥这种学习形式吗?”老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认真又严肃地反问我。
我一时语塞。
办公室里静得诡异,我几次试图打破这种沉默,但是又不知道说什么。过了很长时间,我才听见老师说:“读书人最忌的是心态浮躁。你觉得自入学以来,你的心思是都放在书本上的吗?很多时候,社会上不好的风气对还在读书的学生影响太大。从本科到研究生,虽然你的知识架构比之前更完善了,经历过的事情也比以前要多,但是你觉得放任现在的生活不管而去迫不及待地体验以后的生活,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在听到最后一段话之前我一直都是漫不经心的状态,因为之前也隐隐地感到老师会跟我说什么,但是老师的最后一段话点醒了我。直到这一刻之前我还惦记着那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发生的奇闻趣事,但是正如老师所说,现在与未来的这种交换真的值得吗?
“一些事情你经历过了,相信会让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比以前更加成熟。讲座是有你之前所说的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它其实是一条很好的了解外界学术资讯的途径,虽然也是一种学习,但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站起来整理了一下桌边的教案,“下学期我们一起试试吧,让自己爱上讲座!”
最美讲座印象深
蛰伏了一个寒假, 研一下学期,我回到16#201这个“讲座教室”,尝试着重新认识讲座这种学习方式。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严重的“讲座综合症”患者来说,重新认识了解并爱上听讲座有着很大的阻力。首先,我需要清除既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这并不难,难的是我如何使自己飘忽不定的思绪融进每一次讲座的氛围,做到真正的投入。
几场讲座听下来,我不得不向经常出现在讲座现场的“讲座达人”们请教如何能让自己真正爱上讲座,肖宁就是讲座达人之一。于是,从心理上以及行动上,肖宁都成了我的讲座辅导老师。按照她教我的方法,在上每一节课或者听每一场讲座的时候都会拿一个小本记下我所听到的重点,下课的时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也会跟肖宁或者老师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原来听讲座与旅行一样,只要不停下前行的脚步,就可以看见别样的风景。而在16#201我所看见过的最美的风景,无异于是年初的那一次。
春寒料峭,隐隐有冷雨飘洒,而我这时却跟肖宁各自带着每次听讲座专用的笔记本,走在去往16#201的小路上。之前从研院办公室了解到,今天是我们都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位诗人来这里开讲座的日子。熟悉是因为早在小学的时候就听过“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陌生是因为从学这首诗开始直到现在都未见过作者本人。还未走进201,便看见门口已经熙熙攘攘挤满了来听讲座的人。过了一会儿,一位和善瘦弱的老者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进教室,从容不迫,举手投足间自带着岁月沉淀的睿智,我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些从诗中浸润出来的细腻情感从何而来。诗人从乡愁说起,从在异国他乡求学经历说起,讲到诗与文学,诗与生活……教室内外都站满了同学、老师,但是全场静穆庄重,除了诗人的说话声以外没有其他杂音,从《舟子的悲歌》到《五陵少年》,从《天国的夜市》到《莲的联想》,大家都沉浸在诗人为我们描绘的诗歌世界里。
到了提问环节,从学生到老师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的问题从诗人的背井离乡到异国求学,再到和睦的家庭生活,内容繁杂。诗人说,在诗的话语里,一个字,一组词,一句话,什么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在场的每一个问题,无论浅显或是深刻,都得到了诗人极为认真的回答,而诗人的每一次回答都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