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6: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研究
1“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的基本定义
1.1汽车金融的定义
汽车金融是为汽车产业链中各个重要环节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举措,主要为汽车行业中汽车设计、制造、生产技术的研发;销售模式改进以及多方发掘销售渠道等环节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因为时代影响与国情等多方面因素,我国汽车金融行业起步比较滞后,相较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汽车金融市场才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通群众固有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相对传统。大部分人依然青睐全款消费方式,当人们购买力无法满足商品标价时,人们宁愿选择放弃,也不愿意尝试贷款与分期等新兴消费方式。据有关部门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金融市场覆盖超过80%,远远高于我国40%的市场份额。即使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努力追赶过去漫长岁月中落后的市场发展步伐,汽车金融市场仍然有很长一段前行道路。因此,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迎来最合适的市场氛围与巨大的发展空间。
1.2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近些年崛起的金融服务方式,为金融服务提供优质、全面、便捷的交易平台,丰富金融服务手段;特别是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兴起,一时之间将此种依托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金融服务的方式推向大众,掀起一番。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资金融通、资产管理与线上交易支付等金融服务重新定义,使用一种令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服务方法取代过去繁琐、复杂的金融服务交易方式。目前,我国自2013年开始打开互联网金融行业局面,经过数年不断摸索与壮大,国家互联网金融行业业已成为新型主流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凭借信息时代这股强劲东风,在原有服务项目基础上,添加网络信贷与投资信贷等高级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系统颇为壮大。
1.3“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的定义
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尚有巨大的开拓空间,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金融服务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汽车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机结合,势必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汽车金融市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互联网+”是我国大力提倡的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互联网+”核心发展理念是汽车金融行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为汽车金融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是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同,“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服务能够实现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使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增多。汽车金融行业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先进管理模式,深化改进自身管理系统各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汲取丰富的管理技巧与营销手段,为汽车金融行业取得长足进步打好坚实基础。
2“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发展机遇
2.1实现实时线上操作
传统汽车金融行业服务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服务周期长,完后一项服务需要的资料与手续繁杂,致使汽车金融市场流失大量潜在客户。过去汽车金融服务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人工搜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资料,核实客户实际信用情况。在服务周期内,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资源。汽车金融项目服务效率不高,客户满意率低下。“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将繁琐且复杂的相关审批流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变得简单高效。互联网无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只要客户身边拥有能够上网的设备,就能够随意挑选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审批工作。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汽车金融行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短汽车金融市场的办事周期。
2.2主流消费群体转变
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受限又一大因素在于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落后,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消费观念的滞后,无法带动汽车金融市场扩大服务规模、吸收大量客户的趋势。随着时展与进步,80、90后渐渐成长为社会新生的社会消费主力军。面对80、90后购买力不断扩大,“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进退得宜,是难得一遇的大好发展机遇。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80、90后作为最早一代接触信息技术并熟练使用的人群,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消费观念新颖,是最符合汽车金融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超前消费本身对年轻一代有着深远影响,我们不能完全屏蔽超前消费为一大部分年轻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无法完全阻止超前消费在年轻人群中迅速蔓延的趋势。只有顺应局势,合理把握好“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风向,引导社会年轻大众正确的超前消费方式。既满足一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同时又避免因超前消费问题为80、90后带来众多困扰。
2.3风控能力增强
信息技术强悍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数据信息的超强分析能力,以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超大计算量。市场风险评估是组成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传统汽车金融行业无法妥善完成市场风险评估预测工作,根本原因在于客户基数较市场规模相比过少,反馈的信息数据量不足以支撑风险预估分析。即使强行进行预测,也需消耗大量的人力,最终结果参考价值偏低。现代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能够实时、准确记录大量客户数据,无需消耗大量额外资源记录,但远比传统记录方式储存信息量多。通过不同功能的数据分析模型,依靠信息技术中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汽车金融市场进行风险预估。保证评估结果准确无误,帮助汽车金融市场及时规避风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4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保证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笼统且单一的服务方式很难使客户满意。限制汽车金融市场服务多样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当下我国汽车行业金融市场尚未系统化,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规模参差不齐。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满足大量客户需求,例如:汽车租赁与购买的市场不尽相同,导致汽车金融行业所提供的有关金融服务截然不同。互联网技术创造的线上交易平台规模,可以完美弥补实体公司的不足,只需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核,合法的交易平台就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客户获得使自己满意的金融服务,有助于公司打造属于自己的良好口碑,在汽车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发现市场之下隐藏的潜在客户,加大汽车金融市场开拓力度。
3“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
3.1汽车金融行业残酷的竞争限制市场发展
残酷的金融行业竞争是限制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行业需要面对多方面竞争带来的冲击。首先,拥有专业线上汽车金融服务技术的公司数不胜数,没有影响力的企业几乎无法在行业领域内存活,导致公司在发展前期被扼杀在摇篮里;并且汽车金融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为了达到独占一块区域内汽车金融市场份额,使用不良手段排挤其他公司,没有完全将公司全部精力致力于改良自身服务水平,致使在残酷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公司服务水平过低。上升到整体金融市场层面,汽车金融市场仍需面对来自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的冲击。银行资金来源丰富,自身资金储备雄厚。多年来的发展探索,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系统化程度,是仅起步数年的、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汽车金融行业所无法比拟的;银行等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市场风险预估水平更高。
3.2新型汽车金融市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资金来源单一
当下,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受制于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市场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投资股东原始资金投入、银行借贷、吸纳归并同行公司以及小量债券融资。资金匮乏使行业发展几乎寸步难行,经过其他金融机构挤压的市场份额所剩无几,缺乏资金的市场开拓无异于纸上谈兵。
3.3我国征信体系的不足影响汽车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
我国现有征信手段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绝对指标,互联网技术对个人信用分析手段为辅的方式,对相关客户进行金融征信。我国征信体系存在诸多不足,较为突出就是征信系统覆盖范围不够宽泛,存在无法受理一些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客户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时,易造成有关工作人员错误判定的情况;无法准确征集客户信用实际情况,基于此类信息的风险预估同样会产生偏差,使汽车金融服务能力低下,对汽车金融行业发展起负面影响。
4“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建议
4.1增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客户良好的信用是金融行业开展相关服务的基础,也是评定此次金融服务风险的重要依据。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国家征信系统健全。面对客户人群多样化,客户基数增多,高效、准确、详实的信用评定系统是保证高质量、低风险金融服务的关键。汽车金融行业尚不能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客户进行评定,同时无法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可靠数据挖掘信用度高的潜在客户群体。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考虑合理开放自身征信系统,为其他金融企业提供方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短期内无法真正实现开放,是否可以启用第三方征信平台,将客户在该平台的信用度作为评判依据。诸如“芝麻信用”等评定客户信用的支付平台,国家能否进行大力推广,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汽车金融行业服务水平提升。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平台无法开放的尴尬,也为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提供真实数据。
4.2努力发掘汽车金融市场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犹如大型建筑的地基,倘若地基不稳,势必会造成整体“建筑”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汽车金融行业资金来源单一,极大限制行业发展,国家层面暂时无法落实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解决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行业应努力探寻合适的资金渠道。例如:汽车金融行业可以适当发行金融债券,通过该种方式克服短期内资金短缺,保证公司资金周转正常。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影响安全风险
1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1.1产品安全因素
消费者对于金融理财产品的安全问题尤其关注,购买理财产品其收益是第二位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作为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是理财产品安全问题。互联网自身的安全问题就非常的多,消费者对于网络产品的信任程度明显低于实物产品,因此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安全因素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网络金融产品的重要因素。
1.2企业营销效果因素
随着金融理财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在日趋激烈,想要更好的实现金融理财产品的出售,需要加强市场营销管理,通过营销加强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认识,在了解产品特征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理财需求才能购买到需要的理财产品,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受企业自身营销效果的影响。
1.3产品特征因素
消费者在选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期限、收益、投资方式的理财产品。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金融理财企业需要设置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被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与接收。
1.4政府因素
政府的政策倾向以及法律的完善性是消费者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能够激发消费者更好的购买相关的产品,实现金融行业的全面发展。另外,政府法律方面的完善性能够更好的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运营与发展,对于消费者更好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具有积极的影响。
1.5行业自律因素
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行业内的自律情况直接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规范的行业规范能够有效地约束金融企业的行为,提升金融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如何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
2.1注重产品安全防范,降低用户风险感知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消费者重点关注的话题,为了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企业在开发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产品安全的重视,从设计方面加大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提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产品安全防范,在互联网上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消费者购买相关的理财产品后,其资金安全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为了提升产品安全性,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需要加大其他金融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提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安全性。
2.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需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让消费者加大对于理财产品的了解。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为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企业需要加强对于互联网的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消费者的理财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更好的了解不同销售方式下的销售效果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理财销售渠道,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的力度,通过精准销售提升销售效果。另外,为了提升市场营销力度,需要利用网络的传播途径,设置新颖的事务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实现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
2.3优化理财产品
想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实现金融理财行业的全面发展,企业应该优化自身的理财产品,建立有效的理财产品才是提升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了优化理财产品,企业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首先,企业应该降低理财产品的门槛,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比较高,很多的消费者无法达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条件,因此无法购买自己需要的理财产品。金融企业想要提升竞争力,需要降低理财产品的购入门槛,这对于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帮助金融企业更好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其次,企业应该进一步优化产品流程,简化金融产品的购买流程,方便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金融理财。再次,应该进一步加强理财产品存取的灵活性,降低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的后顾之忧,通过理财产品实现各种费用的缴纳,提升理财产品的便捷性、流动性以及收益性,保证金融理财产品能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最后,为了能够更好的优化理财产品,保证金融理财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应该充分挖掘原有的客户的价值,为客户提供网络服务,通过网络服务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对于客户的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理财产品能够形成更强的吸引力,对于提高消费者欲望,保证理财产品能够尽快实现销售,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想要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信赖,需要我国政府加大管理,从宏观的角度为金融理财产品提供可靠的保证。政府机构应该从法律与监督两个方面加强管理,这能够充分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金融理财产品的信任,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就从法律与政府监督管理两个角度对于如何提升互联网金融产品应用提出意见与建议。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针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问题以及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金融行业的发展。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因此法律的约束性作用是非常强的,想要有效的规范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实用,帮助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发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势在必行的。为了进一步发挥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与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产品销售与管理中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效的规范相关行为,提升法律规范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提升法律规范的约束性作用。再次,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应该建立专门的金融法律体系,针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进行全面的规范,细化法律规范,提升法律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法律的效用。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法律,主要是通过政府规章来规范相关行为,但是规章的执行力度不足,规范效果不明显,因此把细节的行为通过法律的方式进行约束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法律的约束性效力,提升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的发展。从监督管理方面分析,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的管理与控制,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业的运营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监督约束互联网金融理财企业行为来规范该行业的运营与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成本控制效果,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招聘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聘请专业的监督人员,对于金融产品以及如何实施监管都具有专长。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监督管理人员的独立性,保证独立性的基础上提升监督管理的效用,为监督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为了提升监督管理的效用,政府监督结构应该加大惩处力度,提升企业对于监管机构的重视,积极配合监督管理机构开展日常的监督管理活动。另外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的监督管理方式。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自己的特征,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金融理财产品的特征出具适合的监督管理方案,这对于提升监督管理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2.5实行行业自律,加强内部约束
为了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于金融行业的信任,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实行行业自律,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行为规范,提升金融理财产品的可靠性,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任度。首先,为了更好的实现行业自律,金融行业应该建立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于金融理财行业中企业的产品以及相关的运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金融理财行业行为的规范性。其次,为了实行行业自律,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统一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有效的约束内部员工的行为,保证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在网络上按照既定的程序实现销售,规范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的行为,提高行业统一性,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内部制度保障。再次,行业内部应该建立行为约束机制,针对行业内部违反相关行为准则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督促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更加的关注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行业行为准则开展日常的运营活动,保证企业在良好的行业规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想要提升行业自律性,应该制定有效的产品规范指标,通过良性竞争实现行业的全面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行业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金融服务业;市场;合作
汽车产业是技术与资金双向密集型的产业,从汽车产业的整个生产链条上看,它与金融服务是密切相关的。汽车金融服务就是把汽车产业与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了整合,如何让汽车金融服务中的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合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关于汽车金融服务业
汽车金融服务业最原始的概念是消费者在进行购车需要贷款时,可以向汽车金融公司进行申请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汽车金融是新的购车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汽车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也相对的拓宽了,现在汽车金融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包括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及相关联的服务组织,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汽车的生产企业、消费者以及汽车经销商,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提供金融服务。
汽车金融服务业由最初的提供贷款职能转向了现在多种职能并存的服务方式。现在完整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具备三种职能:第一种是为消费者提供贷款、维修融资、保险等业务;第二种是为厂商提供市场信息,维护销售体系以及整合销售渠道;第三种是为经销商提供相关融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汽车金融服务行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涉及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金融业与大众消费商品的同体系经营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新途径。
在以前,汽车金融服务业是归国家的商业银行独享的,这种模式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原则,而是听从计划指标的安排,在制度上存在着弊端。在现如今的汽车金融服务业中,不同主体的不同诉求也阻碍着其向前发展的步伐,消费者是为汽车消费来的,厂商是为生产销售获取利润来的,保险公司自然是为收取保费来的,多种诉求使得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如何利用市场主体中的有效合作来促进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其在未来发展中要进行探索的。
2 市场主体的合作
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市场主体合作是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在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中资金与产品形成的活动链条对于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产品可以看作汽车的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资金可以看作金融服务的过程,这两个重要的部分在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中是交叉并行的,二者进行顺利的交叉循环是市场进行良性运作的重要保证。这种合作式的服务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且相关的参与者能够从这一过程中获得期待的价值。其中,服务的品质是循环的核心内容。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必须要进行沟通与合作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众多的主体中,银行是向其他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的,消费者、生产商和经销商是资金的需求方,他们作为银行的客户享受银行提供的资金服务。作为资金的使用者,要在各个环节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如果在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如此进行下去必然会形成恶性的循环,长此以往,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受到阻碍,相应的各个市场主体的价值也无法实现。市场的良性运作能够让各参与主体在整个市场的运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银行在汽车金融服务行业中属于发展的源头,它能够满足汽车生产企业在金融方面的需求。银行在对其进行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在此过程中还能够获得优质的客户。而汽车生产企业在汽车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者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3 合作形式
在汽车金融服务行业中,各主体间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特点进行合作。现如今的汽车市场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各地市场所呈现的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在主体间的合作方式上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主体会在不断的交流与磨合中找出最佳的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双赢"的合作效果。
在众多的合作主体中,汽车信贷中介服务机构也需要被重视,它是市场分工专业化的需要,它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流程,给汽车金融服务业提供有力地支持与协助。在信用体制还不太完善的市场中,由于缺失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使得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对于资信的调查以及贷款后的相关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加大,汽车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与银行的合作,汽车信贷中介服务机构降低了信贷的风险,银行也解决了业务人员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双方的合作中同样体现了"双赢"。
4 结语
在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合作主体中还有许多文章中未涉及到的,无论有多少市场主体,合作都是主体间要选择的方式,各主体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要及时关注市场中的变化,积极创新合作的方式,紧密协作,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建立健康的合作模式,在共同的努力下,为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许会斌.汽车金融服务中市场主体的合作[J].中国金融,2003(10).
[2]栾航乾.汽车金融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于颖.中国汽车金融服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关键词: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服务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004-05
一、消费金融发展状况
当前由于全球经济的低迷以及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都呈现出疲软之态,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消费金融机构较快发展
消费金融,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四大领域:房贷、汽车金融、信用卡和消费贷款。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形成由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参与的多元化消费金融业态。消费金融机构在融资的便利性、及时性上更加优越和快捷,一方面扩展了贷款的投放范围,另一方面有效刺激需求,自身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2015年末,我国共有25家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强化公司治理能力建设,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发挥促进汽车生产和销售、满足居民购车和升级换代需求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实现业务稳健发展。2015年,汽车金融公司累计发放经销商批发贷款6210.25亿元,对应车辆超365万台;累计发放零售贷款2572.87亿元,对应车辆近293万台;累计发放新能源汽车贷款21.21亿元,同比增长94.94%,对应车辆11592台。
2015年末,我国共有12家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面向消费领域提供融资。消费金融公司充分发挥差异化金融服务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将业务拓展至三四线城市,重点满足消费者在耐用消费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信贷需求,提高了消费信贷产品的普惠性和可获得性。2015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服务客户超过710万人,累计发放贷款598.71亿元。其中,5万元以下的989万笔,占全部贷款的94.05%。
(二)房地产信贷、网贷、信用卡快速增长
当前房地产信贷的金额最大,远远超出汽车金融、信用卡和消费贷款。这与近年来我国房价持续高企,房屋总价要远高于汽车、旅游、教育以及日常支出有关。截至2015年末,房地产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14.18万亿元,同比增长23.2%。
随着我国网贷行业监管政策及实施细则逐步落实,网贷行业不断整合,行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业务总体呈现扩张趋势。截至2016年6月末,运营平台2943家,贷款余额5957亿元,比一季度末增加843亿元,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7393亿元;运营平台累计参与人数2833万人,比一季度末增加474万人。
2015年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54.42亿张,同比增长10.25%;受理市场环境持续完善,全年银行卡渗透率47.96%,比上年上升0.26个百分点。信用卡信贷规模继续增长,授信总额7.08万亿,同比增长26.43% ;期末偿信贷余额3.09万亿元,同比增长32.05%。
二、消费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从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传统观念还是主导着国人的行为。消费金融这种提前消费的观念在中国还并不能被大众群体接受。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认为,观念的东西都有很大的 “刚性”,短期内可以视为一个不变的量。从消费习惯上来看,中国人依然对“透支未来”持谨慎心理。
例如,我国信用卡的参与率高,这说明信用卡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选择信用卡作为日常支付的手段。但统计显示,信用卡信贷负债额度比较低,占家庭每月平均支出总额的 13.5%,这一方面说明在日常消费中,信用卡的支付功能受到了渠道的限制,另一方面说明信用卡的信贷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更多地是承担支付的功能,其信贷功能仍有深度挖掘的空间。
汽车金融的参与率最低,仅有2.3%,金额也远远低于房贷,这可能是由于汽车本身价值相对较低,而且保值功能远远低于住房,多数家庭购买汽车仅仅为了消费,而不会像购买住房时具有投资的动机,所以在购买汽车时会倾向于选择全额购买或者不购买。
(二)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加快创新步伐
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法律法规障碍。虽然有关法规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行做了相关规定,但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在短期内还难以完成。由于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模式在我国实践的时间较短,因此缺乏相关的例如借款人违约处理、客户信用状况查询等体系和制度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是信用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落后的市场往往存在道德风险,由于消费金融涉及的贷款量大、贷款人群的层次不高,收入相对较低,所以道德风险就显得尤为突出。面对道德风险,金融系统往往采取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降低损失,但这样会引起另外一种风险――逆向选择,从而吸引了更多有信用瑕疵的群体,最终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借贷市场变成了“柠檬市场”。
三是消费金融公司面临融资渠道窄、融资难等问题。消费金融公司按有关规定不能吸收公众存款,除了自己的资本金之外,可以通过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以及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进行融资。但这依然无法消除消费金融公司自身融资渠道窄、融资难的困境。
四是自身信贷体系不完善。一个具有良好风险控制能力的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还要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办法。在市场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下,专业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很难与传统银行进行竞争。
五是产品定位有一定局限性。相对于其他金融信贷产品,消费金融公司的最大特点是小额、短期、无担保和抵押,这决定了其业务范围不能包含汽车和房屋等金额高、风险大的大宗商品,而只面向家电、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目前中国消费信贷市场80%以上是房贷和汽车贷款,其他消费信贷,如教育、旅游、婚庆等,一般的商业银行也提供相关服务,所以从产品覆盖范围上看,消费金融公司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消费金融发展前景
(一)消费金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经济增长和转型促使消费金融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担当了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头架马车,消费升级的步伐一直在加快。数据显示,当一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就将进入快速增长期。2015我国人均GDP约合8016美元,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3.7万美元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随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城镇化、消费观念加快转变,消费金融市场未来有巨大的释放空间。
2.政策利好促进消费金融发展。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消费金融: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2016年3月17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到,“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以及“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3月30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从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央行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同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成长。通过“精准滴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10万亿元,同比增长11.4%;狭义货币(M1)余额45.45万亿元,同比增长25.3%。
3.人口结构和消费观念改变促进消费金融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消费增长的机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比达到16.2%。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会有4亿老年人口;同时,保障基金的抚养比例将由当前的3:1变为1.3:1。老龄化社会需要养老、住房、医疗,以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消费,同时由于中国养老准备不足,今后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推出对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的支持和激励政策,鼓励更多人在税收激励下为未来养老做准备。各项政策措施将会促进中国养老基金的快速增长,也会释放出消费金融的巨大空间。
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促使消费升级。在政策与消费需求的双重刺激下,消费金融正迎来大发展时期。高中低端各层次客户人群的消费习惯更加开放,也敢于尝试新的消费方式,讲究效率。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在多样化,消费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涌现,正好使得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空白得到弥补。
4.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消费金融发展。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推进速度非常快,牌照的管制越来越放松,将会促进消费金融创新和运营模式多样化。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资产总额为199.2万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末达到208.6万亿元。2015年末,保险业总资产12.4万亿元。2015年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迈入15万亿时代;全国39家金融租赁公司的总资产近1.5万亿元;各类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和贷款规模也迅速增加。消费金融市场上不同期限、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各种产品也越来越多,促进消费金融多样化发展。
(二)消费金融加快创新发展
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8.4%,这一比例在近10年来首超50%。2016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环比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电子商务1-8月比上年同期增长26.7%。消费市场的扩张带动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务规模、盈利能力、客户群体增长迅速,消费贷款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国消费信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是一个几十万亿级的市场;国内消费金融渗透率可以在未来十年从目前的10%提高至30%甚至更高。
1.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我国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逐步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一是银行加快创新和发展。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个人消费金融将成为银行业务增长的下一个蓝海。个人贷款在银行信贷业务的占比逐步提升,客户需求挖掘和风险管控能力成为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我国汽车消费金融的市场余额将超过1万亿,以汽车消费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将能稳固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二是消费金融公司谋求深度发展。消费市场的欣欣向荣为消费金融公司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广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截至2015年末,包括北银、中银、捷信、海尔和苏宁等20家以上消费金融公司已获得银监会颁发的消费金融牌照,其中由银行主导或者银行参股的占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为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是小额信贷公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加快发展。小额信贷公司从事消费金融业务有先发的优势,尤其是拥有大数据信用审核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的互联网公司,如开辟了国内网络借贷行业的超小额、超短期细分市场的手机贷等。
四是消费企业在消费金融市场将占据重要市场地位。目前中国的消费市场由于受到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刺激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居民的消费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日俱增,尤其是现在的农村市场,表现出了较以往较强的消费趋势,很多的大型消费品企业开展了一轮又一轮针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攻势,并且都收到了良好效果。综合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京东、天猫的研究案例,以及海外的消费金融企业美国运通、日本乐天的发展状况,消费流通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地位将逐步提升,并成为未来该领域的核心增长力量。而这种产业链地位的提升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自主开发消费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来自于消费金融公司与消费流通企业之间合作的愈加紧密。
2.业务模式呈现多样化。随着我国各种不同领域企业参与消费金融市场,消费金融从业者的业务模式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消费金融企业的垂直化发展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垂直化包括两个维度的垂直化,行业垂直化和用户层级垂直化。一方面来自于行业的垂直化,了解行业。消费金融领域横跨众多产业,如汽车、旅行、教育、数码、家电、家具、房产等等,各细分领域之间的生产经营模式、产业链格局均有不同发展特征,这对消费金融企业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单一细分领域的垂直化耕耘也更加适合于中小型消费金融企业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用户层级的垂直化,了解用户。将用户进行分层,分为高中低收入群体,以便明确自身的目标市场定位,了解不同用户的综合性需求。垂直化发展在专业化、需求把握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会面临所处产业整体衰退或高消费经济下滑等细分领域的市场风险的影响。
银行主要通过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两大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银行为适应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纷纷加紧推出线上信贷产品,其中比较活跃的有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等。
消费金融公司在深化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自身风险管理措施的完善,而且需要同其他金融工具相结合进行金融创新来谋求深度发展,其竞争优势在于围绕特定消费产品,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全能化的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通过分支机构网点营业不同,它广泛依托零售商渠道直接对接客户,与商户合作发挥协同效应,能够迅速扩大业务的涵盖范围,并且也为商户留住了那些本来无力一次性付款消费的客户,形成了良性互利共赢关系。例如,它可以与商户合作,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环境中,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商户,也可以由消费者直接向其申请贷款,审核通过后贷款资金直接打入消费者的银行账户。
消费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用户。用户的日常行为更多发生在消费流通企业中,因此消费流通企业更容易把控用户的消费行为,包括品类的偏好、价格的偏好以及其他数字化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消费流通企业可以快速发现用户的消费金融需求、了解用户的消费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还款能力。二是掌控交易。无论资金来自于哪里,交易环节一定是发生在消费流通企业的势能范围内的。一方面是对于产品、物流等信息的掌握,另外一方面掌控交易则进一步明确了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因此,消费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依然有明确的发展优势,并将逐步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
小额信贷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的业务模式以互联网消费金融为主,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通过互联网分期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取现、O2O商户交易、充值等服务,也有部分公司选择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如手机贷已经与网购、租房、招聘、教育、社交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平台合作,为它们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后者则依托自身平台而推出类信用卡产品。
3.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程度逐步加深。消费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包括产品的互联网化、风险管理模式的互联网化以及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
一是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渗透逐步增强,互联网生态本身存在大量的尚未开发的金融需求,覆盖保险、基金、证券、银行等诸多传统金融领域,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要求在迅速提升。
二是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也是互联网化程度加深的重要表现。互联网企业将对现有的消费金融体系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包括对于用户的教育和使用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产品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等等。
三是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支付的方式、消费的场景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传统金融必须在服务模式和渠道方面有所创新,才能满足用户对于服务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将拓宽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广度和宽度,提升服务效率。
四是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线下经济的渗透,未来所有的数据都将是可数据化、可被记录的,而数据资产则成为在金融商业模式下可变现的重要资产,数据模型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工具。
4.加强风控管理和提高效率。互联网在消费金融领域中的快速渗透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形式和风险管理模式。消费金融产品的单笔交易金额小、应用场景比较分散,风险管控难度大,一些盲目跟风的从业者,因为对风险控制的理解和准备不足,以致很快就被过高的逾期率和坏账率拖垮。因此,消费金融从业者的风控管理能力很重要。如果对每一个消费者都做到贷前贷后线下审查,可能这个过程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这就与传统贷款无异。然而,小额、快速、便捷才是消费金融产品的精髓所在及生存之道。因此,消费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以后将会更多依赖于大数据的分析运用,以达到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高效风控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琼.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金融,2009,(20):60-63。
[2]王江.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0,(01):5-29。
[3]许清林.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02):14-24。
[4]余丽莎.浅谈消费金融及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2016,(06):116-119。
[5]张学江.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35-4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ina’s Consumer Finance
LI D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800)
从金字塔尖跌下
十多年来,中国汽车金融宛如大海中航行的一条船,在风雨中颠簸,几经周折、几经沉浮。国内车贷业务自1998年推出后,先是风光无限,以年均200%以上的速度猛增。2002年汽车信贷一片火爆,建行成立汽车金融服务中心仅两个月,个人汽车贷款余额就已经突破1亿元。而交行当年的成绩是,汽车信贷完成“几个亿”的增长,比2001年翻了两番。据统计,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在刚起步的1998年为4亿元,2003年各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余额突破1,800亿元。
然而进入2004年后,如遇急刹车,车市一下子进入下行通道,汽车金融市场也从金字塔尖跌入谷底。当年的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国内几大商业银行输得一败涂地,在汽车信贷业务中积累了大量坏账。
就在中国汽车金融市场遭遇急刹车之际,跨国“汽车金融公司”却高调登场。2004年8月,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4年9月,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挂牌;2004年12月,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进入中国汽车金融市场。
当时,大部分人都相信,新的法律法规加上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带来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将使得中国汽车金融业从此走上快车道。然而,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并没能取得人们所预想的业绩,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开业后一个月内,只有100多个贷款协议。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让这些雄心壮志的外国汽车金融公司大失所望,当时,大众汽车金融表示,“春天并没有想象中来得那么早。”
十年来,中国汽车金融在曲折中缓行。截至目前,虽然国内已有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不同股权形式的汽车金融公司18家,其中不乏响当当的企业――通用、福特、丰田、大众,但狭窄的融资渠道和营利渠道,以及并不明朗的市场前景,令中国汽车金融业仍然在十字路口徘徊。
刚出炉的民生金融银行“2012~2013中国汽车金融报告”显示: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在2013年的增长,依然没有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市场占有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刚起步的水平,市场渗透不足15%,与美国近70%的市场渗透力相比,差距悬殊。
诸多“藩篱”挡道
上汽通用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文国表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金融行业催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虽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发展很快,但商业银行仍然是中国汽车信贷的主体,占据2/3以上的信贷余额;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较多,汽车信贷仅仅是其中一项业务,并不被重视。更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的只是获得存贷款的利差,不能保证对汽车企业持续和稳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行业发展。
“我国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汽车金融公司在推广汽车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表示,他认为还存在消费者承贷能力低,金融领域行政垄断,法律体制、社会保证不完善等问题。而贷款门槛过高及手续复杂、产品单一等金融服务机构本身的不足,也影响到汽车金融业务的拓展。
业内人士指出,没有市场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就不会有完善、成熟的汽车金融服务业。目前,我国还是政府计划性很强的金融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体制还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才刚刚起步,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还未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汽车金融市场已历经百年,而中国自主品牌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由于缺乏经验,往往鲜有作为。一家国内汽车金融公司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显示,全行业截至2007年才首次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当年全国汽车金融公司盈利仅1,647万元,不少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只有上汽通用汽车金融一家连续九年盈利。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2011年比亚迪与法国设备租赁总公司合资的汽车金融公司未能顺利成立,原因是双方对业务的风险判断存在分歧。国内汽车金融业务在2000年后逐渐繁荣,但由于监管不力和信用机制缺失,造成大量坏账死账。此外,中国消费者仍不习惯通过贷款购买汽车等大型商品,这意味着,短期内汽车金融服务的市场仍然有限。而环保压力正促使更多城市减少车牌发放,也会挤压消费者对汽车金融的需求。如此看来,要拆除限制汽车金融发展的“藩篱”,使汽车业融入金融圈,还需较长时间磨合。
路在何方?
一方面是利润渐微的车市,另一方面是潜力无限,但业务相对落后的汽车金融市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车市,如何才能迎来汽车金融的春天?
业内人士认为,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体的中国汽车金融产业。通过市场良性竞争和建立行业合作交流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汽车金融产业,最有利于我国汽车金融业的理性发展。近年来,自主品牌也在向汽车金融方面渗透,建立汽车金融公司。通过市场的良性竞争,互相促进和提升,加速行业的转型与跨越,汽车金融公司将成为汽车金融市场一股强大的力量。
针对汽车金融在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科瑞爵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整体出行方案”。
所谓“整体出行方案”,就是汽车金融要由过去单一提供融资服务,发展为多种服务业态,刺激并支持汽车销售,包括汽车金融、保险、延期保修、售后服务、二手车置换等多项服务。科瑞爵表示,“我们着眼于用户使用成本,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使其在汽车生活的每个环节上都能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这一点得到了业界呼应。宝马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销售部总监刘军介绍,宝马金融与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及太平洋产险共同签署了保险业务战略合作协议。这一业务覆盖所有客户群体,包括现金客户及贷款客户。沈阳鑫通集团董事长杨伟平指出:汽车金融业务的服务产品已经由以前的单一产品变成现在多样的产品,它不仅能提升经销商的售后利润,也能挽留客户,将客户变成经销商的忠诚客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金融与财富管理等金融创新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消费金融的使命,正在于如何能够更好地将金融市场、消费行为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认为,市场的力量能够推动个人消费金融体系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市场有信心,政府则应把自己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
他认为监管层对此的主要职责在于宏观审慎监管、系统风险的防范以及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如果政府一味为个人消费者或企业提供隐形的信贷担保或救助的话,只会导致市场越来越扭曲。任何金融创新只要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被消费者接受,就表明它是好的创新。
显然监管层的思路也在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日前透露,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制度设计已基本完成。这意味着政府将逐渐放任市场自行主导金融机构的存亡,不再实施过多干预。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怎么样?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什么差距?又应如何加强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
朱宁: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们消费金融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消费金融给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体量相对较小;二是给消费者提供的融资方式局限于信用卡、人人贷或学生贷款等等。无论从体量还是方式来说,可提供的产品种类较为有限。
在美国,消费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包括消费信贷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还有票据贴现公司、当铺、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我国目前能够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仅仅限于银行或者小贷公司,但在海外,信用卡的发卡公司只是提供信用卡,可发行信用卡的主体则涵盖有电商、商户、加油站、学校等等,它们都可成为提供消费金融的主体,比我们要丰富得多。
我国消费金融的土壤、环境也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包括:消费习惯保守;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缺乏创新产品等等。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国际化(出国、旅游人数增多)等因素影响,中国的消费金融环境会逐步变化。
但消费金融如果要大规模发展,必须得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体系。比如阿里巴巴就建立了对各家商户的征信体系,但其涵盖面较小。
无论是政府机构或者是第三方商业机构,都需要建立大规模完整的征信体系,才能识别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只有对不同信用级别提供不同的信贷优惠、利率优惠,才会激励厂家和消费者关注自己的信用质量和信用评级,同时也才可以使消费者注意防范不当的融资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将如何建立更专业化的个人消费金融体系?“余额宝”等新的金融产品,会对消费金融带来哪些影响?这类业务将对传统的银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朱宁:与上一问题类似,我们首先还是需要有完善的征信体系,才能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会给今后的消费或融资带来什么影响。只有更好地识别个人的金融消费需求才能够实现金融创新。正是由于存在购房、购车和入学需求,才有房贷、汽车贷、学生贷等金融产品。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风险给予一个正确的判断和估价,之所以现在金融机构不愿意推出很多产品,很大的原因是担心会出现违约和恶性骗保骗贷的行为。今后需要从政府层面来推动立法约束或者禁止这类行为,市场参与者才会通过交易互相了解建立信任,降低风险。
我们也应注意,市场的力量大致能够推动个人消费金融体系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市场有信心。政府应该把自己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一味地为个人消费者或企业提供隐形的信贷担保或救助的话,只会导致市场越来越扭曲。任何金融创新只要能被消费者需求所接受,就表明它是好的创新。
如何更好地将消费行为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是消费金融的使命。监管层对此有三个很重要的职责,第一是宏观审慎监管,第二是系统风险的防范,第三是对于违法行为的追究。从技术上来讲,政府的监管职责并没有包括是否对创新产品进行限制。
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一类的业务,对银行有一定的压力,可以倒逼银行苦练内功推出更好的理财产品,消费者也因此受益。这甚至对于今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都大有裨益。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过多年经济发展已经涌现出富人阶层,现在的国内银行也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目前中国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处于什么水平,还有哪些不足?
朱宁:目前国内的私人银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毕竟国内富人阶层的出现也才十多年,这可以理解。而海外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已经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券商还是银行,对此业务都没有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个复合型的业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首先要求一个人既有丰富的金融方面的知识又同时具备很强的客户服务的态度,而要将这两方面都结合起来,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挑战不小。
其次,这一领域也面临人才短缺。能够从海外引进回来的人才很少,而且很多国际人才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我们高级金融学院或许能够成为财富管理人才培养的很好平台。我们拥有高端人群的生源,又有教授是金融方面的专家,同时还有第三方专业的教学平台,但我认为人才的培养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一些民营企业正在申请银行牌照,民营企业进驻金融行业,对于财富管理业务来说会带来哪些变化?
朱宁:我觉得短期之内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虽然很多民资都想进入金融行业,但是具体实施的阻力还蛮大。
第一,创立新的金融机构本身比较困难,并且整个银行金融体系已经固化了,新的进入者会面临严峻的竞争态势,短期之内不会对行业有很大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的进入会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发现真正的均衡利率、公平的资金市场价格,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银行业 资产负债结构 金融危机
一、引言
2008年席卷而来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00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得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此美国政府不断降息,以提振美国经济。较低的利率使得一时间银行抵押贷款的存量剧增,银行都希望能增加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演化为房地产价格泡沫,证券化产品的价格随之被越拉越高,导致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为遏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不断调高利率,随之贷款利率也不断提高,购房者的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当这种压力不可承受时,导致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市场的需求下降,被严重高估的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降,银行等金融机构坏账剧增,次贷危机就此爆发,随后演化发展为金融危机。在这期间美国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除了现金项目外,大多数的会计项目的增长率都是先大幅度增加,接着突然减少,然后再慢慢回复,这些增加或减少都能在经济变化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痕迹。
本文通过对危机不同阶段的市场及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发展的详细过程,分析为什么风险管理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看似固若金汤的美国银行业,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节节败退,并从对美国银行业的分析中得到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诸多启示。
二、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与金融市场变化
1791年美国第一家银行美国银行成立,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相分离,并实行了重要的联邦存款保险制度。1994年美国颁布了《里格一尼尔州际银行及分行效率法》,允许银行跨洲经营,这个法案使得银行兼并浪潮风起云涌,银行体系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大银行”。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多德一弗兰克法案》,针对银行的某些具体业务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些法案使得美国金融法律体系看似完善,但它并不像想象般的坚如磐石。如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能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中获取更多短期盈利,而放弃了长远的利益,纷纷调低购房贷款的申请标准,这就为之后的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表明,美国金融业中存在诸多监管漏洞,从下面对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市场表现变化的对比中,这些漏洞显而易见了。
图1显示的是从2007年到2011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对比走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美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和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6323。所以下面就对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和市场表现的深入细化分析,从两者的对比中得到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和发展的详细过程。
(一)美国银行业2007-2011年资产负债结构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发展和演化的各个阶段。2007年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银行业的总资产的增长率已经开始下降,其中房地产贷款、银行信贷和封闭式住房贷款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但现金项目的增长率先是大幅度上升,然后才逐步下降。银行业的总负债的增长率也开始下降,其中存款和大额定期存款的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随着美国政府的救市,大量资金被注入银行体系,金融机构的大量坏账被剥离,而且放弃实行两年左右的紧缩货币政策,由对通货膨胀的关注转变为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政府的一系列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所以从2009年起银行业的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增长率都开始回升(见表1)。
表1列示的是从2007年到2011年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年增长率。下面分阶段对比分析金融危机演化过程中,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对应的市场表现的变化,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市场表现变化的对比分析
1 金融风暴的前奏
(1)市场表现
此次危机爆发看似显得很突然,但是引发危机的潜在原因却往往是在蕴含着风险的繁荣阶段就已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了,事实上,在美国房地产市场2001到2005年的繁荣期间,就已经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并在之后给美国银行业带来无穷的苦果。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场从衰退到复苏的逆转,长达十几年的繁荣使得房价不断高涨,以每年高达10%的增幅不断攀升,住房销售量的纪录也不断被刷新。1995到2001年间由于互联网技术爆炸式的发展,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出现,随着该泡沫的破灭,2000年美国股市暴跌,企业投资持续收缩,美国经济陷入中度衰退。为了遏制经济的下滑,美联储短时间内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其他的各种利率也纷纷下调,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也大幅度的下降,货币金融政策极为宽松。这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持续下调的利率政策,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繁荣,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全国平均房价上涨了近80%。
(2)银行业表现
2001年以前,银行业中次级抵押贷款余额在美国增长缓慢,此后由于国内宽松的货币金融政策,使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2003年到2005年增长格外迅速,2003年达到了近4000亿美元,到2004年就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05年更是达到了1.4万亿美元。在此期间,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2%左右,增加到2004年的近12%,至2006年第四季度,该比例攀升至15%。所以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规模增长迅速(见图2)。
图2显示的是1994-2006年美国银行业中次级抵押贷款的增长率(单位10亿美元)。
由于银行业住房贷款业务的规模增长迅速,所以银行必须增加自己资产的流动性,增加自己的融资能力,银行不会允许长达几十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这样会影响银行资金的回流,从而影响赚取更大的利润。为了缩短这些贷款的回收期限,银行就将这些数额庞大的贷款证券化,所以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证券化产品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次级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次级债简单的说,就是银行打包次级抵押货款,然后由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评级后在债券市场发行,信用评级机构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给这些证券很高的评级,因为在激烈的信用评级市场竞争和如此火爆的资产证券化大潮中,如果评级机构不给出很高的评级,就会失去众多商业机会。为了生存,信用评级机构大多给金融产品高出实际评级的评级水平。但与其他AAA级债券相比,同一信用等级的次级债风险收益更高,所以次级债市场在美国也异常的火爆。正是次级贷款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次级债的火爆,反过来,在次级债的驱动下次级贷款市场更加火爆,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表2反映的是2001到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债券发行额。
表2列示了2001到2006年的按揭贷款总额、次贷总额、次贷占比、次债总额、证券化占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证券化占比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50.4%上升到2006年的80.5%。
2 次贷危机阶段
(1)市场表现
根据美国联邦房地产企业监督办公室(OFI-IEO)的统计,2007年的5月开始,美国房屋价格指数达到顶点,之后进入了下跌的区间,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房价指数环比下跌了0.34%,第四季度下跌1.29%,两个季度连续下滑在指数编制以来还是极为罕见的,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房价同比下跌0.28%,为该指数编制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跌,加之2006年美国CPI已经接近4%,所以美联储为了遏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的货币金融政策,利率不断提高,使得借款成本不断增加,况且由于房价的下跌,就算出售住房也不能偿还住房抵押贷款,因此拖欠偿还贷款的现象大幅度的攀升,拖欠率屡创新高。截至2007年11月,美国共有200多万家庭因无法偿还贷款而被没收房产。
2007年11月,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调低了大约509亿美元担保债券凭证(CDO)的评级,并表示将要审查另外1714亿美元的CDO,并估计这些CDO也有很大可能被降级。同样2008年1月31日,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对总计5340亿美元的次级相关债券和CDO下调评级或重新评估。
就这样,风险一步步的暴露在了公众的面前,严重的动摇了市场的信心,金融界流传着一句话:市场不缺少资金,缺少的是信心;所以在金融市场上信心比黄金更有价值的背景下,信心的匮乏使得次级贷款市场的前景更加的飘忽不定,投资者纷纷采取防御措施,竟相抛售这些证券,导致资产的价值严重缩水,进一步引发市场恐慌和银行信贷的紧缩,为了控制风险,金融机构出现了惜贷现象,对企业和消费者贷款的意愿大大降低。这些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颇为严重,因为投资者对暂时还没有遭受次贷风波影响的金融机构的前景也持担心和怀疑态度,这样就使得全球金融股出现了明显的调整。
这些金融机构作为次级债券的机构投资者,在遭受损失后,理性对策就是出售一部分股票等资产,提高自己资产组合中的流动性水平,以应对未来的风险和赎回压力,所以为了筹措资金,一些与次贷危机没有关系的股票也被抛售,股票市场大幅震荡。
2007年7月10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宣布下调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评级的当天,纽约股市收盘出现了6个交易日以来的首次下跌,三大指数中的两个均出现一个月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2)银行业表现
由于住房等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不断攀升,诸多相关衍生品的信用评级被下调,导致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缩水严重,这些变化都恶化了银行业的财务报表,导致了这些机构的利润不断下降,图3显示的是2007-2011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和银行信贷增长率的走势图,经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4。
图3表明,从2007年开始总资产和银行信贷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2007年全年增长率为10.4%,到2008年底整个银行业的总资产已出现负增长。截至2008年1月,华尔街各大银行的年报显示,他们都出现了严重的亏损。部分金融机构2007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指标以及他们当时的应对措施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大主要金融机构的季度净利润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林银行的亏损最大,达到了98.3亿美元;各大金融机构都采取了裁员的措施,贝尔斯登的裁员人数最多,达到2000人以上。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巨额亏损和失业率不断上升都摆在了美国人民面前,使得美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看法越来越悲观,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跌。图4是2008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走势图。
由图4可知,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8年1月的78.4下跌到2008年12月的26.0,之所以消费者信心指数会不断下跌,是因为消费者出于预防动机的考虑,更希望将货币以现金的形势放在手中,减少消费等支出。由于人们的消费不断减少,消费信贷的增长率自然也因此不断下降(见图5)。
图5表明,美国银行业的消费信贷从2007年的5.9%下降到2009年的-3.2%,说明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消费支出随之减少,进而与消费支出成正比的消费信贷必然下降。
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严重违约,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银行出于不能进一步增加风险的考虑,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银行普遍表现为惜贷。在2007到2011年间房地产贷款的年增长率基本处于下降态势(见图6)。
图6表明,美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年增长率由2007年6.9%下降到2010年的-5.7%,2011年略有回升至4%。和其他贷款相比,房地产贷款增长率回升的态势是最不明显的,美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极度萎靡不振的状态。
3 经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阶段
(1)市场表现
从2007年9月起,危机逐步恶化: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申请破产保护;作为美国第三大投行的美林也因为急切的扩张战略,导致巨额亏损,被美国银行收购。之后,在全世界赫赫有名的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包括金融巨头花旗集团在内的许多金融机构都遭受巨额损失。这些昔日看似不可撼动的金融集团,陆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财务问题,使得原本井然有序的金融市场,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恐慌之中,世界范围内股票市场频频暴跌。至此,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地区性次贷危机终于升级为一场全面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危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肆虐。
为了稳定市场,控制住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经济体央行被迫从2007年8月开始协同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这在各国央行历史上还是首次。美联储在2007年8月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表4列示了美联储2007年8月9日-31日动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情况。
同时从2008年1月开始,美联储还不断降息,以缓解严重的市场流动性匮乏,表5列示了2008年美国一级和二级市场贴现率、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一级市场贴现率由2008年年初的4.00%下降到1.75%,二级市场贴现率由2008年年初的4.50%下降到2.25%,联邦基金利率由2008年年初的3.50%下降到1.50%。很明显,美联储为了解决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刺激美国经济,所采取的宏观调控强度很大。
除了上面美联储采取的多项货币政策以外,美国财政部还紧急出台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这7000亿的救市资金用来购买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资产,持有住宅及商业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贷款支持证券。
虽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时滞效用和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这些政策没能阻挡住金融危机转变为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美国实体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具体表现为:(1)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房价的跌幅巨大,是近20年来跌幅最大的季度。与房地产有关的如住房投资已连续七个季度拖累美国经济的增长。(2)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房价和股市大跌,使得居民的财富大幅度缩水,这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大减,由于居民消费占到美国GDP的70%以上,所以美国宏观经济由于消费的减少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3)由于市场流动性匮乏,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企业无法得到银行的更多的贷款,来解决企业由于经济形势恶化而带来的流动性不足,所以企业的投资进一步萎缩。
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其进口总额也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15%左右,所以美国经济的不断的下滑,必然会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与美国金融贸易关系紧密的经济体,更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2)银行业表现
2008年10月,美国财政部推出了7000亿美元救助救市计划,2008年底美联储开始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向经济体注资2.3万亿,这一系列举动都向银行系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美国银行业的现金增长率在2008年达到了115.8%,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47.4%。图7显示了美国银行业2007年到2011年现金增长率的变化。
图7显示了2007年到2011年的美国银行业现金资产的年增长率的走势,2007年到2008年增长率由-0.7%剧增到2008年的156.3%,2008年到2010年现金资产的增长率又不断下降到-8.3%,之后略有回升。
美国居民由于财富效应的影响,许多美国人转变了以往过度消费的习惯,这导致银行消费贷款增长率进一步减少,由2008年的5.2%,下降到2009年的-3.2%,2010年的-6.9%。此外,由于美国实体经济的下滑,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加之股市等投资市场持续低迷,所以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大幅度下降。从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来看,在这一阶段美国银行业的各种贷款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如图8显示。
图8显示了2007年到2011年银行贷款中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贷款的年增长率的走势图,包括工商业贷款、房地产贷款和消费贷款,很明显,工商业贷款年增长率的波动性明显大于房地产贷款和消费信贷,这主要因为在危机时期不仅在银行方面银行存在惜贷行为,而且在工商企业方面,由于企业破产倒闭或业务规模萎缩,自身对资金需求也大幅度下降,这就导致了银行业工商业贷款从2007年开始大幅度下降。
三、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变化与金融危机产生与演化的关系
为何风险管理水平还是经营理念都居于领导者地位的美国金融机构,深陷此次金融危机不能自拔,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演化有着如何的内在潜在关系?下面就从这一点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1 由于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的位置,所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果出现问题必然会大大影响人们对金融体系的担忧,对金融危机的到来产生自我预期,并付诸自我保护的行动,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之后的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预期就自我实现了。所以总体来看,当金融危机初见端倪,对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已经造成,且人们此时能够从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读出潜在危机不可控风险的时候,银行业的异常的资产负债表就反过来为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者之后的关系是一种螺旋式发展的形势。从这一点可以得到,当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恶化时,金融危机也进一步恶化;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好转时,金融危机也对应的好转。
2 更进一步的来讲,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二者变化的关系必然具有不同步性,存在滞后或超前的现象,比如现金项目,由于美联储的注资玻璃坏账,使得美国银行业2008年的现金资产的增长率达到156.3%,而此时金融危机还处于进一步恶化发展阶段。
四、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启示
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金融市场因素,主要有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不准确的信贷评级、金融产品缺乏透明性和表外业务,这些因素会影响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所以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进一步分析,以防范金融风险起源于银行业:
1 金融产品过度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金融转型时期,监管部门对金融系统的管制正逐步放松,公司企业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规避所受到的限制。所以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加快,一方面创新产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但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还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丰富了产品的层次和种类,而且还缓解期限错配现象、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了市场约束。但另一方面也为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因为银行业的诸多的金融产品会影响到我们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判断,暂时掩盖资产负债表中的个别项目,起到粉饰财务报表的效果。所以我国应该吸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产品过度创新的教训,正确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合理范围内稳步创新,遵循银监会风险可控的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将创新导致的各种业务的影响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加以有效控制。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金融体制,这样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2 不准确的信贷评级
在我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用评级机构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给诸多金融产品或公司等很高的评级,因为在激烈的信用评级市场的竞争中,金融机构会选择给自己较高评级的评级机构,所以为了增加收益和减少工作量,信用评级机构往往是很不负责任的。这些不负责任的信用评级,不光光会误导投资者,扰乱有序的金融市场,还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较高的金融产品信用评级,使得银行业资产负债的异常膨胀,美国银行业危机的导火索正是从资产负债的异常膨胀开始的,所以我国应该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严格监管,和市场对信用评级看法的正确引导,不能过度依赖。
3 金融产品缺乏透明性
我国近些年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大量增加,但关于这些金融产品的信息服务很不到位,因为有时候产品开发者自己往往都不能深刻察觉金融产品的风险所在,投资者除了金融机构提供的数字以外,就根本无法得知资产的真正价值和所面临的特定风险。银行推出的诸多金融产品缺乏透明性,其价值和风险很难被准确度量,当经济形势变化时,这些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会有较大的波动,可能会引起银行业资产的大幅下降,使得流动性不足,发生银行业危机。所以我国应加强金融产品设计方面的规定,使得金融产品的各类性质和风险都能很好的被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