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践的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践性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代名词,它充分表现出了在抽象的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课外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存在的不可代替的价值表现.
1)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能够保证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把握的精准性、科学性课外实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让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对于相关的物理知识点更加容易理解,保证了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比如说:电学知识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物理阶段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现象,影响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在课外实践课程的帮助下,一个简单的现象就能够让学生切实理解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在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之余,还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实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把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2)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公式定理成为了组成各个物理知识点的重要元素,在若干个知识点相互融合,密切联系下才构筑成为了整个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的脉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物理概念和公式定理的学习和把握对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量众多的物理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混淆概念成为了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通病,不利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课外实践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课外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课方式,活跃了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触到全新的物理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物理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学习物理知识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3)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认识,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识从表面逐渐深化,进行深度挖掘,深刻把握到物理知识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它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还能够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探索,自主地学习,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对于知识的探索创新.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方案的研究和讨论
高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知识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不显眼的自然规律,往往就蕴含着某种物理学定律,而且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虽然都是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但是存在着质的区别,初中物理更加注重基础,高中物理则更加注重实践,对于课外实践的方案就成为了能否实现预期课堂效果的保证,这就要求课外实践的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机动性,以合适的教学实践方法来进行相关的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勇于创新,在新颖的授课氛围中,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加强高中物理教学课外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和学习到高中物理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结束语
【关键词】理论课的实践;知识内化;设计理论与实例
在艺术设计专业全部所学课程中,作品是活生生的、视觉化的东西,是容易让大众亲近和鉴赏的,设计师在创作他们作品时,其哲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凝结但隐藏在视觉形象中。但当设计实例归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教材内容时,开始静态化、平面化、抽象化,特别是抽象化后,生动的、可感知的部分在离我们远去,吸引力也在离我们远去。如何在知识的掌握和课程的吸引力上找到平衡点,笔者进行了一些总结和尝试。
一、处理知识点与实例的关系
一个知识点往往有证明它的经典实例。我们在讲授该知识点时,利用其经典实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始人在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大脑在发展,外在的世界成为意识认知的对象,认识对象、美的观念、设计意识等人类独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缓慢地发展起来。石器形制的变化、陶器的色彩、纹样是清晰、直观的,我们进入到这些图片暗示出的原始世界中,设计起源的认识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其他的知识点,如农业社会的设计特点,也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设计器具中得到实证。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也体现在抽象的设计理论中。但理论创新我认为要紧密结合设计实践,减少思辨所生成的理论。设计理论虽说是具体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但它一旦生成,就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作为融众多设计实践的理论形态,其必然为艺术设计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它为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设计道路上节省了大量的理论摸索时间,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采用具体实例来阐释理论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
二、理论课的实践
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理论与实例。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诸如讲到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时,除了课程上的理论和实例外,因为仅仅课堂上的理解是相当有限的。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有众多的实践和争论,而且又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自然有莫大兴趣,而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学生学习消化着自己搜集来的东西,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也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当然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且把其他人的观点,特别是不同人对同一现象互相矛盾的观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信息搜集的结果是要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不全面),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要求,这个过程的理论实践提高了同学的辨析和总结能力。
接下来可进行讨论课,把上面理论实践的知识延续与升华,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另一种方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运动,促进理论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是检验设计理论具体实践的很好方式。理论的实践当然更多地体现于实践性强的设计课程中,我们很多老师是理论与实践课程双肩挑的。参与比赛或项目,我们首先在理论上进行思考和定位,然后再具体设计实作。最后形成的具体化的实体里面,仍然融合很多精神性的、理论化的东西。所以,设计比赛与项目应争取理论老师的加入,只有这样,才更助于这些设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三、知识内化
我们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能力作为评判该门课程效果的依据,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指导方针下。知识的内化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提升至个体自我设计思想的生存,意即完成意义的建构。学生学的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构建、内化完成的,我们要将设计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设计意识的一部分。理论知识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以无意识的方式流动出来,影响着设计者的认识和实践,但理论的建构却需要通过明确的意识活动。具体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
1.注重对设计实物、设计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并与所学的理论相联系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过,设计理论知识多来源于具体设计的总结与概括,因此思考并总结设计实物和设计现象就显得很重要。这里有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从具体的设计中去概括它的抽象形态,另一方面运用抽象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设计。这个交互过程并不止于解释与说明,其往往能扩展为新的理论形态,并产生新的设计可能。
2.注重理论考试试题的设计
考试当然是促进知识内化重要的途径,因此考题的设置显得很重要。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已有十数年时间,积累起了自己的题库,为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提供了保障。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有时是通过设计实践来完成的,有毕业学生与我交谈时说到,他在完成某项业务时,经常会想到老师曾经讲过的理论方面,这当然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因此,理论考试试题设计可以不以抽象的问答为主,而换作学生已有的设计或可能的设计的内容组成的试题,只是回答时我们更强调它的具体理论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考试不仅更新颖一些,而且设计理论知识此时已经成为一个活的东西,而不是死的知识。
总之,设计理论课程的有其独特的特点,也具有具象、原生态、生动形象的个体案例集合的一面。它的这个特性,能使它从抽象的、形而上的方面转向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一面。在教学中,围绕着这些特点,我们的设计理论教学进行着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方面是生动的实例状态进入到抽象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是从理论形态转向为具体的设计实践。它们最终汇聚于一点:理论内化为人设计意识的一部分。只有当设计理论成为设计者设计意识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实现了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章.“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装饰》,2008.5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课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专业课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知识时,易受到晦涩的理论、抽象的专业现象、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日新月异的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1-3]。因此,如何讲好一门专业课,如何使学生在愿意听、听得懂的基础上,还能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是高校专业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专业课的教学难点
在完成前期的通识基础课程学习后,学生就会开始学习专业课。专业课不仅是对前期通识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升华,而且能体现与强化专业特色和方向。尤其是对工科类学生来说,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还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一)多学科交叉,知识点繁多
高校专业课程一般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学生在学习机械故障诊断技术这门专业课程时,不仅需要掌握机械原理、测试技术、力学、工程振动与测试、高等数学等多门前置基础课程,而且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同时,专业课面向工程实际问题,涉及诸多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适当地补充工程案例以及工程设备、工艺、工况等工程概念和相关的知识点。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专业性强,知识涉及面广
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专业课只需要讲授专业知识即可。然而,专业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讲授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不只是传授技能、技巧,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原理与逻辑。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更新速度快,新兴知识点难以把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在高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利用传统的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而且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手段缺乏创新,跟不上专业发展前沿。同时,一些新概念、新技术并未得到有效验证,导致一些教师并未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比较多样,因此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做好把控和决策,避免专业课课程内容陈旧。
(四)学时较短,重难点规划困难
专业课的课时较短,无法像基础课程那样系统、深入、全面地讲解各个知识点,而且专业课的知识点繁复密集,信息量较大。因此,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使专业课教学既不至于“蜻蜓点水”,使学生学得不过瘾,又不至于“满堂灌”,使学生难以接受,难以消化。
二、专业课教师的改进要求
(一)夯实基础是根本
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必须对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理解透彻,这样才能讲得出、说得清、理得顺、阐得活。因此,专业课教师要精通专业课的教材,同时至少精读6—8本相关的专业教材,做到博而广,广而深。尤其是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更应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就会出现教师囫囵吞枣,学生稀里糊涂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科学研究是灵魂
专业课往往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开设的,相关知识点来自专业领域长期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实践的成果,具有典型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特征。如果教师仅仅理解教材知识,而本身没有参与过相关研究,必然会在“知其所以然”、问题分析、研究思维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无法做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更不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很难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
(三)与时俱进是活力
专业课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当今社会,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使课程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特征。
(四)专业实践是工具
专业实践是专业课的落脚点,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因此,教师应具备足够的专业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讲透彻,才能有丰富的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五)创新教法是手段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专业课知识点繁多、专业背景强、理论体系复杂,加之课时短,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创新教学方法:第一,课程教学和课程实践交替进行,趁热打铁,巩固理论知识点,提高教学活跃度,避免纸上谈兵;第二,要尽可能提供现场实践机会,加强理解,学以致用;第三,要合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4],除了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以外,还可以结合视频演示、外聘行业专家讲解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第四,要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扩充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建议
(一)理论实际,双管齐下
专业课来源于专业实践,更要回归于专业实践。脱离实践的专业课,枯燥乏味,华而不实;脱离理论的专业课,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教师应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合理规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既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魅力,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问题的奥妙。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面向实践,寓教于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主动开展理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实践锻炼,参与解决专业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只有自身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经验,才能将知识点讲透、讲活,逻辑才能更清晰,思路才能更明快,答疑解惑时才能一语中的,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具体。此外,专业课教师还应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做到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攻坚克难,脚踏实地
专业课教师需要具有主动钻研的精神,这不仅体现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专业技术研究、知识体系不断更迭等方面。只有充分发挥攻坚克难的专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持续不断地优化教案,做好课后反思和总结,才能将专业课讲好,并获得学生的认可。综上所述,专业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科研能力,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同时,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杰堂,孙振生,胡宇,等.略论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314-315.
[2]唐志伟,刘静,周燕昭.如何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J].亚太教育,2019(5):38.
[3]吕晓寅,吕敬,郭易圆,等.专业基础课之课程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20(42):359-362.
【关键词】XML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58-02
1 前言
XML 是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XML是一种元标记语言,即可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内容与格式相分离。由于XML是以文本形式描述的,所以适合于各种平台环境的数据交换。目前在网络服务、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是一门软件业中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本科教学中将此课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课,对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很有意义。
在本科教学中,XML课程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如何解决课时少而信息量大的矛盾。XML技术应用涉及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XML标记语言,文档数据验证、显示输出、文件转换、文档对象等。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对于如此庞大的技术体系,在课堂内不可能完全、透彻地讲解。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能让学生将众多的知识点融会贯通。XML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时如果只简单罗列各知识点的内容,不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或者很多学生虽然对各知识点有一定掌握,但是各部分知识联系不起来,整体感较差。
本文对XML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自始至终以目前流行的RSS阅读器为载体,通过剖析该阅读器的实现技术,将XML课程中各相关章节的知识内容贯穿起来。这样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及其联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相关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相关简介
2.1 XML课程简介
XML是一个技术家族,有一系列相关技术。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非让学生背诵繁多的XML和相关技术的规范和语法,而是要使学生获得XML及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了解XML相关技术规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本科XML[1]课程教学中可能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包括:
(1)XML规范。XML规范是整个XML技术体系的基础,特别是其中的基本语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2)文档类型定义(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DTD)。DTD用于定义XML文档的逻辑结构,规定XML文档中所使用的元素、实体、元素的属性、元素与实体之间的关系。XML允许用户为应用程序创建自己的DTD,并可用DTD验证XML文档的有效性。
(3)XML Schema。其作用与DTD类似,但功能比DTD更为强大。XML Schema不仅可以定义XML文档的结构,而且还允许约束文档的内容,且它本身也符合XML规范。
(4)层叠样式表 (Cascading Style Sheet,CSS)。单纯的XML文档只为数据提供结构和内容,不涉及数据如何显示。CSS是用于为XML数据定义显示参数的一种技术,它利用简单的规则来控制元素内容在浏览器中的表现方式。
(5)可扩展样式表语言 (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XSL)。XSL可将XML中的数据用指定的显示格式输出。XSL包括XSL转换 (XSL Transformation,XSLT) 和格式化对象(Formatting Object,FO)两部分。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用法是利用XSLT将XML文档转化为html。
除了以上部分之外,XML还会涉及到XML数据源对象(Data Source Object, DSO)和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DOM)等编程接口的知识。
2.2 RSS简介
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XML应用。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它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连锁。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资源描述框架站点摘要。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其实上述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企业联合组织的技术。RSS目前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和blog(例如新浪RSS等),主要的版本有0.91,1.0,2.0。通过RSS规范,推出RSS信息的网站将各自的新闻或blog内容都按照规范输出为XML文档。这样RSS阅读器就能够主动地接收各站点的信息。
3 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方法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教育学家李秉德认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的总称[2]。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过程。在XML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会孤立存在,它与XML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与技术等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还是在教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3.1 教学方法的总体设计
本文提出的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是将讲授法和演示法融合,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在演示和说明RSS阅读器各功能实现原理的过程中,系统讲授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
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授课需求开发一个RSS阅读器(本文以RSS2.0标准为基础)作为授课载体。该阅读器应具备RSS阅读器的常用功能,特别是本科XML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且除XML相关技术外,涉及的其它技术不宜过于复杂,否则很难突出XML课程知识。
基于实践的XML教学方法总体思路是:
(1)首先在综述性课时中,通过RSS阅读器让学生了解到XML的实际应用意义,并对各部分知识的用途和相互关系产生整体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力图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分析RSS阅读器的实现原理和过程,讲授XML各部分知识。
(3)对过于复杂的内容,通过拆分逐步说明。
本文作者在授课时各部分分配学时和RSS阅读器的对应如表1。
下面将以XML基本语法和DTD为例,说明如何以RSS阅读器为载体,在其上进行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它内容的教学类似,本文不再赘述。RSS阅读器的具体功能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来设计。
3.2 XML基本语法实践
RSS阅读器的阅读内容是符合RSS规范的XML文档。授课时从该RSS阅读器可以正常阅读的一个RSS文档入手(如图1所示),分析XML标准的相关内容。讲授内容的顺序可如下:
(1)说明什么是标记(Markup),引出XML文档中元素的概念。
(2)XML文档的结构:
>XML文档构成包括文档头(图1中的前2行)和文档体(出文档头之外的部分)。分析说明各部分作用。
>文档体是一个树形结构。分析图1中的树形结构(元素间的包含关系用树中的父子关系表示)。
(3)XML文档的语法。
>说明标记的命名规则和使用规则
>说明XML文档中各种部分的作用。例如图1中第一行为处理指令。其语法格式为:
>说明XML文档的基本语法规则。例如文档体中根元素有且只能有一个等。
>引出什么是“结构良好”的XML文档,即满足所有语法规则的文档。在结构良好的XML文档中添加一些语法错误,通过错误提示等使学生加深对语法的理解。
3.3 DTD实践
DTD用来定义XML文档的逻辑结构。在RSS阅读器中可以设置一项功能,即利用预定义的DTD检查某XML文档是否符合RSS2.0规范。
授课时根据RSS2.0定义DTD文档。在定义文档的过程中说明DTD的相关规则和用法。
例1:RSS2.0规范中有一个元素为 “”,它不再包含其它元素,只包含字符串,这是一个典型的简单型元素,在DTD中应将其定义为:
(1)
例2:RSS2.0规范中规定元素“”的所有子元素都是可选的,但是其子元素“<title>”和“<description>”至少保证有一个存在。定义如:
<!ELEMENTitem((title|description)+,link?,(author|category|comments|enclosure|guid|pubDate|source)*)>(2)
这个例子比较复杂,可将其拆分逐步讲解。
(1)定义一个包含两个子元素的元素<item>,子元素必须存在且顺序不能改变:
<!ELEMENTitem(title,link)>
(2)定义一个包含两个子元素的元素<item>,子元素存在且只能存在一个:
<!ELEMENTitem(title|link)>
(3)定义一个包含子元素的元素<item>,子元素出现的次数满足一定要求(说明次数控制符“*”、“+”和“?”的作用和区别):
<!ELEMENTitem((title|description)+,link?)>
(4)最后定义如例2的完整元素。
在讲授DTD各知识点时,用该DTD去验证某个XML文档,通过错误提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语法点的含义和作用。特别是通过实例对类似的语法点做对比,例如上述的次数控制符,通过实例说明“+”和“?”的不同。
在定义符合RSS规范的DTD文档过程中,不但可以讲解DTD的各基本语法,而且也是对规范的一个分析过程。这样,在分析语法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通过某个特定规范来定义DTD的过程和方法。这在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实际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一项技能。
4 教学效果分析及总结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学生学完知识不知有什么用或如何使用。
本文所提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该教学方法的整体思路是通过RSS阅读器将XML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通过对RSS阅读器实现技术的剖析,使学生体会各技术的实用价值和各技术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讲课中处处以实例说明语法,验证其正误和效果,而不是单纯讲解空洞的语法知识。此类教学方法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类似的教学方法已实际应用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之中,在授课的2个大二班级中取得一定效果。基于实例讲解语法,并通过对比较深对类似语法点不同内涵的理解,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但是全部以RSS阅读器内的实现技术为起点讲解各部分内容,有时起点太高,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例如3.3节的例2。这些部分需要先对其分解,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设计合理的分解步骤。这是今后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通信技术近年来发展之快,应用面之广,在通信发展史中是非常罕见的,部分通信用户还没有从2G时代过度到3G时代,以TD—LTE和FDD-LTE为标准的4G时代已全面到来。光纤通信在通信行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力量。光纤通信课程涉及内容覆盖面广,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概念多而抽象。
(1)理论和实践脱离日益严重。目前,光纤通信教学仍然以原理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实验实训环节可以看作是光纤通信中的局部功能体验和仿真。因为光纤通信设备昂贵,更新换代快,很多高校的实验实训基本上有一个实验箱来实现,无法和现行主流的光纤通信接轨,理论和实践脱离严重。
(2)光纤通信考核方式单调。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也降低了光纤通信在部分高校的核心地位,甚至沦为“副科”。一般的课程设计为理论授课和期末考试结合,考核方式为学生理论课程的表现和期末考试,方式单调,无法体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理论的实践。
(3)学生缺乏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有机认识。高校光纤通信教学和实践脱离日益严重的同时,伴随着学生对现行主流的技术只是存在于认知状态,无法把所学知识串成有机的整体,对不断发展的4G乃至5G缺乏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光纤通信学习游离于通信专业和通信行业之外。
2光纤通信项目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和主要措施
光纤通信实践教学改革应该充分考虑通信行业的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接轨。基于此原则,光纤通信课程应整合好课程体系,将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增加、删减、合并、更新,建立以面向项目实践的教学手段和过程。
(1)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增加案例教学。利用好实验实训设备,作为光纤通信课程的基础入门,巩固学生课程学习根基。在此基础上,对某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尽可能地找出具体的项目实践案例,结合多媒体,将光纤通信中应用到的设备、材料和技术展现给学生。比如在讲解光缆敷设技术的时候,可以塑料子管敷设、光缆配盘、钢管引上及封堵、光缆接头、预留及绑扎、光缆端口标识、ODF架标识、子管布放、各个工序以项目实践的案例出现,让学生了解光缆敷设的质量控制点和检查要求。光缆敷设中,要求敷放子管内径为光缆外径的1.5倍,多根子管的等效总外径宜小于塑料管孔内径的85%。这些因为通信设备资源不足无法现场操作的,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
(2)应用过程性考核考查方式,适当增加讨论式教学。光纤通信是通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类专业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之一。光纤通信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面向项目实践的重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合,过程性考核应成为主流的考查方式。在课程的改革设计中,学生平时考核项目占20%,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提高自身热爱专业、吃苦耐劳的专业素养;项目实践考核占60%,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项目考核又分为了光纤接续、光功率测试、光缆敷设、光纤通信线路设计与检查等6个考查项目;期末考试占20%,重视过程考查而不是考试考核。光纤接入技术知识点讲授过程中,也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开展。因其运用PON技术可以与多种技术相结合,比如ATM\SDH和以太网等。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的环节,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沟通表达、研究分析能力。
(3)以通信行业发展为导向,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开展项目实践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培养的是具备项目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到通信企业就业,从事电子通信设备操作,参与电子通信产业的研发和测试。光纤通信教学中,可以将该课程按照面向项目实践的原则细分方向,结合TD-LTE和FDD-LTE标准,划分为光缆线路规划、光纤到户、光缆熔接、通信线路工程设计等项目进行实践。这种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光纤通信学习的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通信企业代表着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探究通信市场人才需求就是通信企业的需求。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为例,该系与广东达安工程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做通信行业的讲座。随着学习的深入,穿插相关知识环节的参观和实践。比如光纤的敷设过程、光纤到户配线、光纤设备安装,学生可以到实际的工程现场进行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设备应用最前线,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结语
一、 结合书本知识拓展课堂的实践性运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最为困难的是对课堂知识点中的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将教学重点内容有机地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到具有实践意义的事例中,让学生可以从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中,通过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了解数学的实践意义,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应用性目标的。
比如,结合苏教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的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张纸,让邻桌的两位学生先任意绘制或者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彼此对对方的图提出关于对称点、对称轴、角、线段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互相印证加深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的物体和图像,并绘制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从课堂出发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概念的特性、规律,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使课堂学习打破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注意对知识点实践性地观察和思考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了解教学重点,更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深入观察和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将教材中的实例、习题、阅读材料反复学习也仅仅只是熟读书本而已,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群书呆子和考试状元,而是要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观察思考之后举一反三。这种拓展性的思维训练会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也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理念。
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时有这样的例子: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植树点在距离学校为15km的山坡上,一部分老师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师生再乘坐汽车出发,然后全体师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求自行车速度。如果设自行车的速度是x km/h,那么学生不光要了解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还要通过更深入的学习求出原分式方程的增根,并对其进行检验。这样从一个知识点出发了解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去思考、观察、求证题目中蕴含的其他知识点,而这些方法能成为学生解决其它类似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使学生能从观察和思考中找到实践的方法,从而使数学知识更具应用性。
三、 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数学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