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篇(1)

(一)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优点1.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向决策者提供前瞻性的专业帮助。从国会的角度看,一个议案将要实施前,审计人员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可以给予国会决策者专业的帮助,并且让他人对新议案的基本理念和可行性感到信服。从议案角度看,前瞻性评价综合法有助于提供议案前瞻性的信息和提高议案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审计人员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可以在新议案实施前帮助国会决策者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议案的成功。2.前瞻性评价综合法是系统性的方法,可靠性较强。应用此方法,审计结论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不会受人员安排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能够按照确定的程序收集、审阅相关研究文献,并且较为清晰地阐述审计证据和表明议案未来执行中的不确定因素。综上所述,应用该系统性方法更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3.前瞻性评价综合法成本较低。与其它前瞻性方法如实验性的测试等相比,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主要收集、审阅已经有的研究文献,用以评价议案的可行性,因此所需的人力、财力、时间较少,成本较低。

(二)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缺点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适用对象主要是针对未来的议案,它不能解决所有的前瞻性问题,如对政府未来的需求、成本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可能更多地要运用模拟仿真、预测等前瞻性方法。在结果的可靠性方面,前瞻性评价综合法要比试点试验等前瞻性方法稍有逊色。另外,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前瞻性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三)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适用条件前瞻性评价综合法既可用于评价单一的议案,也可用于两个及以上备选议案的比较和选择。在评估单一的议案时,确定明晰的评价标准十分关键,同时也比较困难,因为提案在未来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未来的实施过程而非现在订立的目标。另外,评价两个及以上的议案往往会更容易,因为作出相对评价(如哪个更好)比绝对评价(如它每个方面都很好吗?有多好?)更简单。审计工作的客观条件也会决定是否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虽然应用此方法进行审计评价时,所需审计时间通常较短,但也不能马上开展评价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两个及以上议案的评价至少需要两个审计人员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人员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回顾、综述已发表以及未发表的文献,向技术专家咨询以及对最终信息进行详细透彻的分析。如果这几个议案相当复杂,没有相关充分的研究文献,或者大部分研究文献因未发表较难收集时,通常需要更多的审计时间。因此当GAO接到任务时,应该尽早开展工作,如果时间紧迫,则不适用此方法。另外,在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回答某一前瞻性问题时,如果这个前瞻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则在短时间内针对同一个前瞻性问题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议案,这会引起逻辑上的或其它方面的一些问题,导致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不再适用。但如果这种情况是在开展前瞻性评价工作过程中出现,审计人员应避免审计范围的扩大,或者要求延长审计时间。前瞻性评价综合法是否适用于绩效审计工作还受到其它很多因素影响。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包括三个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定义问题和选择评价对象;第二阶段进行概念分析、操作分析和测试模型;第三阶段是列示结果。

(一)定义问题定义问题是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第一步,由GAO审计人员与客户(提出前瞻性问题的人)充分交流意见,明确议案所关注前瞻性问题的范围和性质,以及判断议案是否偏离预设目标。定义问题这一步骤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并且为确定最终审计建议的适用范围等奠定基础。这一步骤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人对于某一看似确定的问题会作出不同的定义,而且对于相同内容的议案,其目标也会大相径庭。比如,许多议案旨在提供粮食补助、推广营养教育和进行身体检查。这其中有些议案致力于解决低收入女性和少女妈妈可能出现新生儿体重偏轻的问题;另外一些议案旨在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与体重的正常增长。具体的定义问题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二)选择评价对象选择评价对象这一步骤由审计人员与客户共同参与,鉴于议案的提出者已经确保议案是有用的,为了进一步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并不提出新的议案,而是在满足预设目标的已有议案中进行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议案都适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选择评价对象这一步骤需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筛选出不适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议案。比如有些议案不稳定,处在频繁的变化中,或者与以前GAO评价过的议案类似,应用现有知识就可以确定议案未来成功的可能性。第二,对于适用此方法的议案,需要进一步选择最佳的评价思路。最佳的评价思路包括对议案各种因素的考虑,这些因素包括客户的特定利益,各项议案在成本、目标群体、政府措施(监管、税务政策、补助金等方面)上的差异。例如,美国国会曾提出给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的议案,众多议案在成本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成本主要受公共费用、环境条件、护理的持续时间等因素影响。一些议案每年要花费数百万元,有些可能达数十亿元。对这些议案的选择体现了对各因素的考虑,也进一步确定了选择评价对象的标准,这有助于明确审计工作范围,防止审计资源的浪费。当备选的议案都无效时,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已经有的研究文献和审计证据来完善可选议案。如果之前的研究不能支持现有的可选议案,但前瞻性问题的复杂程度在合理范围内,则审计人员会选择处于最切合实际的研究范围之内的议案。

(三)概念分析概念分析这一步骤由审计人员实施,旨在揭示议案的内在逻辑,即在理论层面上分析备选议案能否在未来可行并且有效。具体来说,概念分析就是识别议案的假设、理念、价值和理论基础。对议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绘制图表清晰地展示该议案的概念模型,并确保审计人员对概念模型的介绍是准确和完整的。概念模型用来回答这些问题:议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或者说议案要采取哪些行动?)这些行动预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审计人员同时也可以与议案的提出者和相关学者进行沟通来获取有用的信息,确保概念模型是正确的。之所以在定义问题、选择评价对象后实施概念分析,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通过概念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建立如何选择研究文献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找寻与备选议案在假设、理念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文献。第二,进行概念分析有助于从逻辑上识别可能导致议案未来不可行的原因。总之,这一步骤确定了需要收集和审阅的研究文献,并且识别了议案逻辑上存在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四)操作分析操作分析是对议案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其重要性和作用与概念分析一样,即有助于找出需要审阅的研究文献,并且从操作层面上找出可能导致议案不可行的因素,最终提高审计效率。操作分析通过对议案内容的细致分析,确定议案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运用绘制图表的方法表示操作模型,以验证对议案具体操作步骤的解释是准确和完整的。操作模型主要用来回答这些问题:议案服务对象是谁?由什么部门提供服务?需要怎样的财务、实施环境或限制条件?操作模型确定了议案受益目标群体、服务的提供者、资金的来源和数目等操作性问题。最后,审计人员可以与议案的提出者和相关学者进行访谈交流,确保操作模型是正确的。

(五)测试模型测试模型包括两个子步骤:第一,确定概念模型和操作模型中需要深入测试的核心假设,概念模型和操作模型包含很多假设和步骤,但面面俱到地分析并不高效,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与客户以及相关学者交流信息,共同选择能体现不同议案本质区别的关键假设和步骤进行深入测试。第二,审计人员收集研究文献作为审计证据,他们需要评估审计证据的质量,最后将审计证据与关键假设对比,找出矛盾冲突之处,并用图表表示出来,从而确定议案未来成功的可能性。这一环节需要应用评价综合法,即对评价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应用评价综合法不同,这里评价综合对象是由概念模型、操作模型的相关假设、步骤和客户认为的重要程度确定的,并且只针对所选的关键假设进行评价综合。测试模型这一步骤最终实现了三合一的分析(概念分析、操作分析和经验分析),使审计结论和建议更为可靠。概念分析和操作分析揭示了逻辑中和操作中存在的缺陷,而测试模型这一过程直接将与研究文献相违背的关键假设暴露出来,这将作为评价议案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如果相关的研究文献表明关键假设在过去实施的议案中是成立的,而且新议案的条件与过去的议案类似的话,则新议案在未来很有可能成功,反之亦然。当概念分析、操作分析和检测模型这三个步骤得出的结果相同,那么审计人员最终得出的审计结论会更加可靠。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在出现分歧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分析。最后,根据未来和过去的相似程度,确定结论的可靠性。当未来和过去的情况在主要方面相似时,审计人员使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判断的准确性更高;当未来与过去或现在的状况不同时,尽管审计人员仍可以明确地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这项议案更有可能或更无可能发挥作用,但这个结论的可靠性必然会降低。

(六)列示结果为了使报告阅读者理解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并且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审计人员需要列示议案具体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列示结果这一步骤要求清晰明了地将概念模型、操作模型、关键假设与审计证据的对比情况揭示出来,主要是通过绘制图表、列示必要的技术说明附件来完成。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在美国绩效审计中的应用

在美国,通常情况下,审计评价方法更多地用于议案的事后审计,事前审计的应用相对较少。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作为前瞻性方法的一种,应用频率没有评价综合法、案例研究法等审计评价方法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在美国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在此以GAO在1986年7月帮助国会选择少女怀孕议案的具体案例来阐述。①

(一)案例背景1983年,在20岁以下美国少女中,据统计有100万人怀孕,其中50万人分娩。虽然少女的分娩率总体下降了,但是少女怀孕的比例在逐年提高。针对这个严峻的社会现象,美国国会在1986年提出了很多相关议案。为了在众多的议案中选择正确的议案,国会向GAO提出了两个问题:(1)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2)现有关于少女怀孕的研究成果中哪些可以用于制定正确的政策?

(二)审计步骤1.定义问题审计人员在定义问题时主要关注两方面:(1)怀孕少女这一群体的具体定义。审计人员认为少女怀孕本身不构成一个问题,因为政策制定者并不关注20岁以下全部的少女,他们主要关注缺乏物资支持的少女以及分娩给未婚贫穷妈妈和孩子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社会不良影响。审计人员通过与客户沟通交流,共同决定将以上两个内容都纳入审计评价,即审计人员要同时评价未婚妈妈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会造成的影响。幸运的是,有关少女怀孕的研究文献通常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内容。大多数研究文献将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均包含在内。(2)对少女的界定。很显然,18岁以下的一定属于少女。但有些人认为应该是25岁以下,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20岁以下。最后,审计人员通过与客户的讨论,一致决定将少女的年龄范围限定在20岁以下。2.选择评价对象对22项关于少女怀孕的议案逐个进行详细的评价将耗费过多的审计时间,因此审计人员如何从中选择适当的评价对象显得尤为重要。审计人员对22项议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包括议案的目标群体、提供的服务和行政管理安排,这样便于揭示各个议案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审计人员发现,大多数的议案都建议提供全国性的少女怀孕援助计划,但是各个援助计划提供的服务范围、目标群体、行政管理结构和资金安排有所不同。在与客户详谈后,审计人员决定将选择的重点放在各议案关键的不同之处上,最终选择了两个在关键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的议案。第一个议案的目标群体是20岁以下怀孕少女和未成年父母,其提供的服务较为灵活,同时配备的行政管理结构相对简单。第二个议案的目标群体更为广泛,25岁以下经济困难的女性也包括在内,同时提供的服务相对规范,配备的行政管理结构较为复杂。这两个议案都指出了如何预防少女怀孕和具体的援助内容。3.概念分析为了评价这两个议案的可行性,审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设计了概念模型,其中第二个议案有两个方案,因此一共有三个概念模型。从GAO的审计报告中可以找到每个议案对应的概念模型,从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议案旨在减少再次意外怀孕的情况,第二个议案旨在帮助年轻妈妈完成学业、实现就业,避免她们一直依赖政府的救济金。由于模型较多,在此只展示第一个议案的概念模型。4.操作模型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又设计了每个议案的操作模型。操作模型偏向于详细描绘议案具体实施过程,其别关注行政管理体制。在此展示第一个议案的操作模型,意在与上述图3对应。5.测试模型(1)估计目标群体规模。搞清楚新议案的目标群体很重要,这样能够帮助审计人员估算议案需要的资金,而资金数量是判断议案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寻找具有相同或相似目标群体的已实施议案,通过审阅相关研究文献来估算新议案的目标群体。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审计人员发现已实施议案的目标群体并没有涵盖全部的怀孕少女或未成年父母。因此审计人员结合了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的信息和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估算。(2)查找研究文献。审计人员对近期发表的所有研究文献进行查询,这些文献主要是评价避免再次意外怀孕的议案和向怀孕少女与年轻母亲提供援助的议案。查询的范围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并与相关专家进行沟通以获得所有与研究有关的信息。(3)评估每个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人员在审阅研究文献时,需要对将成为审计证据的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主要关注这些文献中研究调查的样本规模是否恰当、数据收集是否规范、统计方法是否正确等。(4)综合评估审计证据的整体质量。单个审计证据的质量评估较容易,将研究文献中所有审计证据综合起来进行质量评估较难。这次在关于少女怀孕的研究中,审计人员通过质疑来判断审计证据的整体质量。(5)检验评价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通过重复评价或者让不同的审计人员评价来确保最终得出的审计评价结论是可靠的。6.列示结果审计人员运用表格的形式将收集到的类似研究的评价结果表示出来,同时概念模型和操作模型都应列示。在这个案例中,审计人员发现评价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倾向于这两个议案中的某一个,当然此类现象在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中并不常见。如1987年关于美国医疗照顾计划的两个议案中,①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审计人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审计建议。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对我国绩效审计的启示

(一)提高审计机关前瞻能力21世纪,我们处于一个发展迅猛的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中国。如今,中国正面临着转型,这更需要国家政府具有全局观念和前瞻能力。2007年,美国前审计长沃克在南京审计学院做了一场题为《提高政府绩效增强政府问责和前瞻能力》的演讲,其中提到“应该有更多的最高审计机关在自己的能力结构中增加一个新功能。这个新功能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帮助政府官员了解哪些政府计划和政策行之有效,哪些计划和政策不起作用;第二是为政府官员提供处理关键性、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前瞻能力。这种提供信息和超前思想的能力应该成为传统审计职责的补充,使其更加完善(沃克,2007)。”沃克审计长在这次讲话中充分说明了审计机关帮助政府提高前瞻能力的重要性。在我国,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表明从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功能出发,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审计应突出“预防”这一功能。“预防”就是要尽早感受风险,发挥预警作用,这已经体现了审计应当发挥前瞻功能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绩效审计应该逐步提高对决策者的支持,为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审计机关可以根据业务的特点,借鉴美国绩效审计的经验,丰富实际工作中所用的审计方法,合理选择前瞻性方法,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作为前瞻性方法中的一种,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完善国家审计的法律授权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确立了绩效审计的合法地位,但是在审计机关能否对人大代表的议案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进行审计方面,法律并没有授权,使得审计机关无法充分地发挥前瞻能力。当然,审计机关这项职能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行政型的审计体制。在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仍可以在提供前瞻信息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在政府修订重大政策前,审计机关可以运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对其可行性、成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给予决策者有用的前瞻信息。这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滥用。实际上我国审计机关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如浙江省审计厅开展的就业及其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专项审计调查,就是在相关政策制定前审计机关发挥前瞻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前提是具有充足的研究文献,因此我们应该提倡有关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等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对典型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经过分析、综合,揭示出客观规律的书面报告。纯粹的理论研究是必要的,但是调查研究更为关键,只有通过实地调查,才能了解过去决策的执行情况、具体影响,时刻与群众密切联系,为新决策提供宝贵意见,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将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建立在正确、充实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审计人员最终得出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将更为可靠。

篇(2)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应用分析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近年来,建筑结构设计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建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重要影响。

1概念设计分析

概念设计是建立在历史经验、基础理论和教育基础上,概念设计符合现论的设计思想理念。比如抗震概念设计及其抗震构造措施,它建立在以往的建筑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的自然规律上,概念设计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概念设计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逻辑,是建筑设计上的创新和改革,也是人类对于未来产品的一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概念通常来说是人类对于某个具体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形成的一种创新性思维结论,设计概念是设计师根据建筑结构设想的一些概念分析原理,将一些创新性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在设计前期阶段,设计师必须对将要进行设计的方案进行了解和调查,然后做出可行性报告分析。再根据客户的具体想法和要求做出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案。设计师需要对整个建筑方案的特点和内容充分了解,明确整个建筑方案的建筑目的、文化特征、建筑内涵以及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想法,才可以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构思和设计。

2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1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

概念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概念设计是将设计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想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概念设计是一项创新和改革,可以给设计师带来不同的灵感和想法。概念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首先,概念设计改变了以往计算机设计中出现的误差,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近年来,计算机设计方案逐渐出现在建设结构设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建筑方案的结构设计,在方案的初步设计理念上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后期的施工和判断。由于计算机设计方案的误差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概念结构设计很好的解决了计算机设计中出现误差这一现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利用概念设计理论,可以明确建筑中的具体结构和建筑目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施。减少建筑中的失误,改善了计算机设计方案中存在的误差。作为一个建筑结构设计师必须掌握概念设计的基本理念,概念设计可以为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还可以避免出现概念混乱、思维错误等基本问题。概念设计可以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概念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想法,将概念设计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去,可以使整体的建筑结构更加具有创造性。

2.2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方案选择问题以及具体设计分析方案等。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是通过专业人员计算出的地震力以及建筑结构的配比情况进行计算的,在抗震设计中,配筋数量越多会导致抗震程度越强,整体建筑结构也就会越稳定。所以,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程度,可以在材料配比中增加钢筋的数量,可以增加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概念结构不同于以往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概念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可以扩展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改变原本的设计模式,将概念设计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去,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方案选择上,应用概念设计理论进行改革和设计,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一项创新。在调查中发现,相对于传统的设计理论,将概念设计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去,符合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3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概念设计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概念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可以为设计师带来不同的灵感,扩展设计师的设计思路,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将概念设计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可以使整体建筑设计更加具有创造性,改变了原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增加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概念设计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月儿.浅析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5,(06):104-105.

[2]汤兰.试论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9):229.

篇(3)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中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突出强调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要关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教学传统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呈现方式为直接讲授法,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给学生的印象浅层,往往无法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只是作为生物概念内容的记忆者,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因此认真有效地开展好生物概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应成为概念的主动建构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学生探究获得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础之上,进而主动建构概念,通过抽象概括才能归结出概念,为此本人探索在教学借鉴美国“5E” (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主题,运用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多种探究形式,获取丰富的生物概念的事实性知识,从而归纳出生物学概念,为在新情境下开展迁移应用,最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评价。

下面以人教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例,通过对本课涉及重要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建立概念的事实性知识,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尝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解析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和“多细胞生物体结构层次”两个内容中涉及,对于细胞如何通过分裂分化构成生物,就需要建构“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4个概念,概念多知识容量大而且内容抽象,因此教学难度大。

2.学情分析 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前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之前,学生已经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并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所具有的差异性,并且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这些知识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但学习概念较多,抽象难度大,创设基于学生原有认识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验、资料分析、图片等探究活动,建立丰富的事实性知识,从而自主建构起本课重要概念,纳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

二、本节内容的重要概念

在课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为“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具体到本节课的重要概念是“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动物体(人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这两个概念。教学的难点在于细胞的分化和组织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突破也为后面几个概念乃至整个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建构打下基础。

通过对课标及教材分析,将这两个重要概念分解成四个概念,并归纳出对这四个概念支撑的事实性知识。见下表。

表1 动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形成的事实性知识及概念解析

本节课的概念图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1.知识目标 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概述动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能力目标 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区别说出四种基本组织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生物体是一个统一体的观点。

教学设计围绕(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展开,从鱼个体的发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动提出本节课涉及的重要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细胞,不同器官分解图片以及同一系统中不同器官功能的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起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体现感性到理性教学,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及组织

本节课采取用“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它包括有参与、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环节,因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形成几个不同的概念,为此将探究与解释两个环节合并,在教学中重复出现。

1.参与

展播小鱼个体发育的视频,提出问题:构成小鱼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都一样吗?它们集中起来就能形成一条小鱼吗?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是不行的,并能进行举例,但是又无法解释其中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境,使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以及思维都开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探究和解释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获取丰富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为重要概念的建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将是本节的中心环节。

探究一:观察不同的人体细胞图片,解释细胞分化的概念

要求学生联系刚才讨论,人体由不同的细胞构成,这些不同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有什么不同?展示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图片(皮肤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等),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不同,共同讨论其具有的功能,从而感知人体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功能。为什么受精卵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大部分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形象地展示分裂与分化的过程,用几何图形展示其过程。

从而很自然地解释了形成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功能上产生的差异性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

探究二: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解释组织的概念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先进行猜测,分化后的不同细胞是如何排列,是交织的还是同类聚集呢?学生猜想:具有同样功能的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因此通过观察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切片上的名字先遮盖,只标字母),以免学生先入为主。通过观察再与课本的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分别是属于什么组织?有什么功能?从而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如下事实性知识:1)具有同样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聚集在一起;2)不同的细胞群功能不同,从而教师再引出这样的细胞群称为组织,建构“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一重要概念。进一步分析四种基本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为后器官的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探究三:观察胃、脑、心脏等器官的模型或图片,解释器官的概念

展示胃的模型及解剖图,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细胞在其中是如何分布的,并结合生活体验给予说明。外壁是由一层结缔组织膜、中间是肌肉层、内壁是胃黏膜、其中还分布神经与血管。观察分析结果会形成如下事实性知识:1)观察的结构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2)组织在其中的分布是有次序的。从而共同建构起器官这一概念。通过进一步分析脑、心脏的组织构成及哪种组织为主,具有什么功能?

探究四: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解释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你看到哪些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得出口腔、咽、胃、肠、、肝、胰腺、唾液腺等器官连在一起,能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直观了解到器官可以构成系统。进一步展人体的其它系统,加深对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并了解各系统相互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3.迁移

让学生能将将学习的概念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分析。提出一个问题共同探究:皮肤是属于组织还是器官?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先前几个概念分析:皮肤是否具有一定功能?这时让一个学生上台模拟与老师配合表演,老师用手假装成刀去割学生的手臂,这时同学们会感觉到什么?有什么会流出来?它们是属于什么组织?人冷时会起鸡皮疙瘩,生气时会怒发冲冠,说明皮肤中还有什么组织?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学生判断人体的结构层次。

4.评价 本环节设计如下评价

评价1:展示判断题,辨析概念并说明理由,其目的是纠正学生错误概念。

评价2: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结构层次大小顺序排列,也让学生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

篇(4)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生物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教师应该引进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显著的提高生物教学水平。因此,文章针对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案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

学案教学是近几年产生的新名词,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再研读大量的书籍,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而编制的教学方案。学案教学模式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编制教学方案的目的在于辅助自己教学,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学案并不是随意编写的,而是教师阅读大量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同时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

二、高中生物教学应用学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核心为“教、学、做合一”,即教、学、做应该相结合,从该角度出发,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融合了教、学以及做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将学案教学模式应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由学生们自由的交流和尽情的展示,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的增加了考查学生生物归纳、总结能力,深度分析生物知识和问题,显著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因此,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知识理论水平,同时基于学生的兴趣,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案,通常采用经常性讨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相互 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框架,在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解决,或者遇到问题时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解决,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2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先由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1.3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物图片、视频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动物图片,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1.4在制定学案时,还应该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群落和种群之间的结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思考他们之间的区别,多方位的思考以及探究式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2实例分析。以有性生殖学案为例,该学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受精作用的概念、有性生殖的概念、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以及高等动物有性生殖的意义,其案例设计表现为:(1)前置性补偿,让学生们讨论镜子、卵子形成过程的联系以及区别;(2)探究教学和执导,提出以下问题:受精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受精过程是什么?受精结果是什么?受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有性生殖的定义是什么?被子植物体发育过程是什么?高等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是什么?(3)形成性检测,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检测与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显著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和效率,对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将学案教学模式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红云.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98.

篇(5)

关键词:化学学习;“清楚”教学法;重中之重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85-01

化学学习中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学习对象的不同,基本概念的内容难度不同,方法和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工具,通过实验可以直观的让学生通过现象更好的学习化学。

初中化学的教与学,“教”即指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系统而牢固的化学知识是化学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的经验我总结了“清楚”教学法。

1.概念教学要清楚

我们都知道,化学学习中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可是过一段时间或在应用概念时又觉得糊涂了这是不奇怪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就概念讲概念,就理论讲理论。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运用化学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概括出化学基本概念。在教学中一个概念必须十分明确严格准确,不可含混不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讲解概念还是应用概念分析问题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明,要起到教育学生表达分析问题时的示范作用,一定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例如在学到元素与原子两个概念时。学生很难正确的进行区别,这是教师必须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分析概括,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要从定义上区分: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用于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不能表示微观微粒的构成;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用化学方法无法把原子分开。因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次,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数目。第三,元素是原子的“集团”,原子是元素中的“个体”。

由于学习对象的不同,基本概念的内容难度不同,方法和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怎样在教学中教师都是要请清楚概念的内容,及易混概念的区分,并通过练习巩固概念的应用。

2.实验要清楚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工具,通过实验可以直观的让学生通过现象更好的学习化学。为了使实验清楚我常用的实验方法有a、设计对比实验。设计对比性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做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实验现象不明显,教材设计时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通过石蕊试液变红的现象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是学生总会问: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呀?所以我在参用了对比实验,先用石蕊试液泡过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几朵小花,然后一朵直接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一份用水润湿再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这时通过现象得出的结论才是学生可以接受、正确的。b、采用放大改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现象更清楚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现象是否清楚。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的演示,要求仪器的尺寸应尽可能做得大一些,原则上能采用大型仪器演示的绝不换用小的。而一些实验现象所能显示的变化本来就很微小,为了使演示实验现象清楚,就有必要采用各种机械放大、光放大等间接显示的方法。c、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化学现象,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溶于一体,代替了抽象、枯燥的化学课本,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稀有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反应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达到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实验场景,进而将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另外,我还与学生共同的总结实验结论,对于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时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情况,我每次都及时的指出并改正。如在做红磷燃烧实验时,学生总好说现象是产生白雾,这时我就把收集到的产物给他们看状态,再讲解“烟”与“雾”在状态上的区别。

3.化学用语要清楚

篇(6)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程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659-02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estion-driven Teaching Methodin Programming Design Courses

WANG Qing

(Xuzhou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uzhou 221006,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programming course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pplies“question-driven teaching method”to the programming cours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question-driven approach from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with an exampl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Visual Basic program design course.

Key words: question driving teaching method; program design;teaching method;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effect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和手段的教学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笔者从事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多年,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尝试将“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该文通过《VB程序设计》中的一个教学案例,浅谈“问题驱动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案例分析

控制结构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必修内容,为体现“问题驱动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应用的普遍性,故特针对这一部分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地学习,使学生掌握构成程序结构的几个基本语句;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综合程序的设计,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1.2教法分析

针对课程特点,将“问题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配合讲述法、示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1.3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归纳为这样几步:提出问题(概念的引入)分析问题(各种流程结构格式讲解)解决问题(综合示例及实验)。上述环节间及各环节内部均使用“问题驱动法”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现将具体教学过程展示如下:

1.3.1概念的引入和讲解(问题驱动法+讲述法):

提出问题:例1输入三个数,输出其中最大的数;例2输入10个数,输出其中最大的数。

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使用自然语言及流程图分别描述算法。并对学生的分析和描述适时进行补充和评价。

设计意图:由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引出流程控制结构,并引导学生从流程图中初步认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引出概念:介绍流程控制结构的概念和各种流程控制结构的功能。

1.3.2 VB中的各种结构格式讲解(问题驱动法+讲述法+直观演示法+示例教学法)

1)简单选择结构

提出问题:例1和例2若要实现如何编写代码?

设计意图:引出选择结构的语法格式——单分支和双分支两种格式;及格式书写方式——单行书写和多行书写。

程序举例:例1编写代码,功能实现输入三个数,输出其中最大的数。

提出问题:两种格式有什么区别?条件判定结果若多余两种,该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一的提出,深入体会简单选择结构的语法构成;通过问题二的提出引出下一内容——嵌套结构。

2)选择嵌套结构

提出问题:例3对分段函数编程求解,实现输入x的值,输出y的值。

分析问题:使用简单选择结构应对有三种情况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选择嵌套来完成编程。

代码展示:在VB环境中演示代码的书写过程,并展示运行的结果。要求学生注意:每组if语句的关键词互相对应。养成缩进的习惯可以避免出错。

提出问题:例4输入一学生成绩,评定其等级。原则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设计意图:该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可复习上面的选择嵌套,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通过对选择嵌套的代码分析,还可引出多分支结构。

3)多分支结构

概念分析:多分支结构语法格式——Elseif形式和Select Case形式。

代码展示:将例3和例4的代码用以上两种格式实现。

4)循环结构

提出问题:例2算法回顾。

引出概念:do循环结构语法格式——While循环和Until循环。

程序举例:利用同一个例子(例5求1~10十个数的和)分析四种结构的异同点。在VB环境中逐语句运行程序,观察循环结构的执行次序。

提出问题:使用while和until关键词,后面的循环条件有什么区别?如果循环条件一次都不成立,那么语句组执不执行?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深入体会do循环四种形式的功能和用法。

提出引导性问题:使用Do循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循环体中一定有一条语句可以改变循环条件,否则将造成死循环。而另一种循环语句——for语句恰巧可以避免因这个问题而造成的死循环。

引出概念:for循环语法格式。

程序举例:用for循环实现例5求1~10十个数的和。在VB环境中逐语句执行程序,观察循环结构的执行次序。并提出问题,当退出循环时,循环变量的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同样的例子,分别用do循环和for循环来实现,使学生在熟悉语法结构的同时,体会for循环的便捷和严谨。

1.3.3综合应用举例(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示例教学法)

1)综合示例1

提出问题:代码实现例2输入10个数,打印输出其中最大的数。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且该例综合了三种流程控制结构,通过该例的代码编写及讲解,能较好的总结本次课所学。2)综合示例2

提出问题:在窗体上输出九九乘法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最终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循环嵌套。

1.3.4课后练习布置

编写代码,在窗体上打印输出一些图形(金字塔、倒金字塔等)。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图形输出,巩固学生们对循环和循环嵌套这两个重难点问题的理解,解决学生对循环语句的恐惧感。愉快地编程。

2结束语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将要讲授的知识通过问题展开,使学生通过回答或解决问题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而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法”应广泛的应用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这一应用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该文仅做初步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夏承遗,李文杰,孙世温.问题驱动的“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1):122-125.

[3]池瑜莉.问题驱动法在高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1(7):139-139.

[4]巩萃萃,王婧.《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3):157.

[5]李建晶,陈晓,张准.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2(25):100-101.

[6]蒋秋英.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J].电脑学习, 2010(2):62-63.

篇(7)

关键词: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18-02

生物概念是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因此,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1]。认知心理学对概念形成问题提出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假设考验说”[2]。该理论强调了假设和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人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假设考验的过程,是一种富有策略性的假设考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带有明显的智慧色彩,所以表现出人的主动性。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生物概念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先提出假设,将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在“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减数分裂”这一核心概念,笔者进行了“假设考验”的教学尝试,步骤如下。

一、暴露“前概念”,假设新概念

学生的“前概念”又称生活概念,因其出现在学生对科学概念建立之前而得名。学生对新概念的假设往往与他们的前概念有关。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有目的性的假设,教师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暴露前概念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营造轻松、积极和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充分的暴露出自己的前概念。如果前概念是正确的,它可以作为学习新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既有助于新概念的习得,又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新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如果前概念是错误的,则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反思,然后在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激烈碰撞中,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如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和学生共同复习有性生殖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成熟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学生的前概念。课堂中,针对一些同学所认为的“成熟的生殖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这一错误的前概念,教师先不作评价,而是出示与卵细胞融合为受精卵的模式图请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旧知识后,立刻意识到“若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后染色体会加倍,将无法保持物种的稳定”,由此了原有的假设。然后经讨论和分析形成新的假设:“在卵细胞和的形成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与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比较精原细胞与精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及数量的特点,以肯定学生所作出的假设。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后,教师继续提问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这个特殊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半的?”

二、探究互动,形成假设

学生假设的形成不是随意的,应该包含有一定的目的和策略。比如,关于“减数分裂的过程”这一问题,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难以直接做出假设,所以教师应事先预测学生有可能会面临的思维障碍,并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顺利形成假设。

在学生形成假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便于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并及时给予他们信息上的支持,或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需要教师精心设置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如在对“减数分裂的过程”形成假设时,为了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将抽象的过程直观化,教师为每组准备了以下的材料用具:彩条纸8张(4张长的,4张短的),表示染色单体或染色体,其中红色表示来自母方,黄色表示来自父方;图钉8颗,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并安排了以下的活动任务:

1.以含有4条染色体的精原细胞为例,2人一组,根据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从材料中挑选出一套精原细胞的染色体,说出挑选的理由并总结染色体特点。

正确挑选出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是这个活动的关键和难点,请学生说出挑选的理由既可以引导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又便于教师了解这一环节中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学生说出挑选的理由后,教师及时引出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并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2.组内合作,用彩条纸模拟精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模拟并画出分裂过程的示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展示。

3.分组展示模拟的动态变化过程,表达探究结果。通过组间交流和评价,学生大致形成了三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染色体不复制,一个精原细胞直接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第二种假设: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第二次是着丝点的分裂;第三种假设: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着丝点的分裂,第二次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三、考验假设,形成概念

学生形成假设之后,会急切地想知道这一假设是否正确。此时,对假设的正确与否教师可以先不作评价,而是直接呈现科学事实,请学生自己去考验假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考验假设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反思,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科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如在“减数分裂”这一节中,学生形成假设后,教师通过动画呈现出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对比假设,对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就有了更深入准确的认识。此时,教师再说明:这个过程就是减数分裂,从而在课堂中引入“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就会很轻松地总结出减数分裂这一概念的外延:“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细胞分裂”,以及概念的内涵:“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形成减数分裂的概念之后,教师再详细展示减数分裂的每一个过程,并引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精细胞”、“四分体”等术语,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减数分裂的概念。

四、思维拓展,深化概念

由于概念常常是由符号或术语来表示的,学生可能只记住了概念的符号或术语而没有理解概念的意义,或者只是部分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因此,在概念学习的最后,教师需要设计测验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概念,并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化。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已理解新的概念,通常可以请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概念分析教材外的例子。在学生已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概念进行深化,即概念的系统化。这将有助于把学生“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巩固复习已学概念。

如在“减数分裂”这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来检验并深化学生已获得的概念:

1.设计减数分裂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曲线图,并与有丝分裂作对比。

2.拓展思考:马、驴产下的骡子为何无生育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们发现,在概念教学中,按做出假设、列举事实、总结概念、深化概念的“假设考验”步骤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地掌握和理解生物概念,更能够训练学生自主掌握概念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