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篇(1)

一、在现实情境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可以抽象出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简单的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到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都应力争从生活中,从学生的现实经验中选取题材,使学生在现实情境的经历中理解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蕴含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如教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数一数、说一说,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各有多少?通过学生在校园中寻找事物、数一数事物个数的活动经历,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从刚接触数学起,初步体会到数学就在校园里,就在自己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再如教学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先呈现一幅三角形梁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哪是三角形梁的高。学生在看到这样一幅自己所熟悉的情境图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会想到原来自己日常所见的事物中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正是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学生经历了从生活模型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在解决问题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知识的掌握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真实、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学生才会学得更积极、主动;才能将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逐步积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如教学完利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张银行存款单,让学生根据存款单反应的信息,计算出到期时的利息及应取回的钱数。再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呈现一幅生活中长方体花坛的情境图,让学生算算它的占地面积,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些情境都是自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仅缩短了书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数学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三、在动手操作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实践性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来获得。如“圆锥的体积”教学,借助于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实验,学生发现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3倍这一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的3倍呢?在学生猜测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明白只有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3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另一个解释,此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是学生掌握的最好的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是激动、喜悦、激动和喜悦之余,还蕴含着对数学的另一种体验: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实践去获得,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

四、在反思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蕴含的思想性、策略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实际给学生一个自我弥补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对数学知识再思考、再认识的机会,使学生对已学知识点中含糊不清的地方得以修正。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策略,就蕴含渗透在知识体系中,是无形的,潜在的。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使用的,让学生体验到隐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策略。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通过分割、平移的方法,学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此时让学生反思一下是怎样得到这一公式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通过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中体验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再如在“倍数和因数的练习”一课中,学生解决“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这一问题时,通过移多补少,取平均数;加起来求和等方法,借助大量的举例发现这一结论是正确的。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反思:你是怎样解决的?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通过反思交流学生体验到:解决这一问题时用到了一一列举策略。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学生会将反思当作学习数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的、有价值的。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做一位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有心人,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化抽象呆板为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投入并主动探索新知。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验都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创设逼真、科学的情境,努力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的魅力,并用数学知识解决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通过比较解决数学问题,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生活实践找出身边的数学,可以让教材的抽象变成具体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二、感知生活数学,探究生活问题

经过几轮的教材改革,现在的数学更加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观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把教材中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利用乘法口诀学法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除法的学习,如果只是按教材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会学得乏味。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设计并再现了打乒乓球这一熟悉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我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把6个小朋友进行分组打乒乓球,可以怎么分组?”“打乒乓球应该两个人分一组。”“那谁能列出算式?”学生很顺利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列出:“6÷2=”。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来进行计算“6÷2=”。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采用学具分一分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用递减的方法,每次减去2,得到一共减了3次;有的学生想到了3个2是6……接下来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发现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是最简便的。再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一样的从校门口到教学楼,有三条路可以到达,学生通过走一走后自然就发现了中间直达的道路最短,用时最少,从而总结出数学概念――两点间线段最短。学生在这一时间活动中学到的不单单是线段的这一概念,更多的是体验到了数学的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这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学习、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接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体验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水融、密不可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化。

三、巧设生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教学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为了使学生感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认识东、西、南、北”后,我与学生一起来到学校操场,让大家面对着南方,我指着东面问全体学生:“谁知道这是什么方向?”同学们一起回答说:“东面。”只有一位学生说:“西面。”于是我问为什么这么认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学习东、西、南、北的时候有句口诀:前北、后南、左西、右东。”这时,一旁的学生说:“我们面向北面时才用这句口诀。”同时,这名学生还用手指出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下他才恍然大悟。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去找一找,校园里每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学生们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开展讨论,并运用知识来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以致用,学生的数学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篇(3)

1.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二个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2.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3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4)

关键词:改变;增加;减少;隐藏;开放;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44-02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应用开放题的学习与探索,有益于启迪学生智慧,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设计开放性习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首先在内容上选材要力求生活化,趣味性强,并富有时代气息,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学身边的数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其次在形式上要活,有所创新。现就改变一般性习题,做好开放性习题的设计,略述几点尝试。

一、增加或减少条件

即适当增加或减少题目条件,使学生在增加或减少条件的情况下,认真思考,然后假定、补充必要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达到完成解题的目标,使解题方法更灵活。

原题:小明拿12元钱到市场去买桔子,每千克3元。他可以买多少千克桔子?

这道题可改为:小明拿12元钱到市场去买桔子,小桔子每千克2元,中桔子每千克3元,大桔子每千克4元。他可以买多少千克桔子?

题目揭示后,孩子们都争着回答,有买6千克的,有买4千克、3千克、5千克的不等,买的方法截然不同,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六、七种方法的解答,促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观察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只给条件或改变条件,让学生选择条件,提出问题,沟通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掌握解题思路,进行解答

例如:①校园里有40行,

②每行17盆,

③有海棠花320盆。

思路是:选择有联系的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阅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提出问题。

这道题可选择①、②提出:有多少盆?

亦可选择①、②、③提出:和海棠花一共有多少盆?

改变条件提出:校园里共有花1000盆,其中海棠花320盆,其余是,摆了40行,每行有几盆?或:校园里共有花1000盆,其中海棠花320盆,每行有17盆,有多少行?或:校园里共有花1000盆,摆了40行,每行摆17盆,其余是海棠花,海棠花有几盆?

通过以上思路能训练学生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隐藏或删去条件,把要求解题的条件隐藏或删去,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全面思索,回忆联想,进行解答

原题:把一块长40cm,宽20cm的长方形铁皮,在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cm的小正方形,做成一个无盖铁盒。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把题干的“在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cm的小正方形”,隐藏或删去,使之成为全开放性,形成一道集数量关系、空间观念、实际应用于一体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得到不同的解决,使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探索、联想,呈现解题个性化。

题目出示后,有的学生提出:在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cm、2cm、3cm……的小正方形;有的提出:在铁皮左侧两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cm的小正方形,为了不浪费铁皮,把它焊接到铁皮右侧中部;还有的提出:沿铁皮的左边剪下两块长20cm,宽5cm的小长方形铁皮,再将这两块铁皮分别焊接到剩下铁皮的上下两条边上的中部,做成一个正方形的无盖铁盒。

通过十多种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奇、奇中求新、新中求优。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用故事、表格、对话、图形等呈现数量间的关系,设计开放题,解答方法开放,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思路更广阔

例如:小区有一块绿地如下图,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出这块绿地的面积。

篇(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在数学新课标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同时也日益受到教师的重视,成为数学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数学文化,是指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态度和方法,是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总和,是比数学成果更有价值、更宝贵的内容。数学文化对于学习者的生命成长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深层互动。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如何让数学文化全面浸润学生的生命呢?我校探索出了以下三种途径,全面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引导学生在文化层面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立足课堂,在关注数学本质的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对数学文化的体验,应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种“看不见的文化”。学生一旦获得了数学文化的滋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就更能被激发。我校提倡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就苏教版教科书中“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来说,其内容涵盖了数学史、数学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数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整合了这些内容,将其渗透在数学课堂中。例如,学习数的知识,适当渗透数的起源、计数法形成的历程;学习图形计算的内容,可以从古埃及尼罗河水泛滥的故事讲起;学习统计的知识,就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生活经验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就给学生介绍生活中奇妙的现象;等等。

二、校本阅读,在师生共读书报中感受数学文化

阅读,是学生感受和吸收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我校充分挖掘阅读素材,全面打造阅读平台。我们选择学生喜欢的数学杂志或报纸共同阅读,课内,我们与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共同阅读研究,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数学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数学报》就是我校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主要报刊之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阅读报纸,并和报纸交上了朋友。阅读“数学家的故事”,学生得到了学习的激励和信心;阅读“愉快教室”,他们获取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数学乐园”,他们领略到了数学的奇妙和好玩;阅读“快乐思维”,他们体会到了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快乐。通过共读,学生体会到了阅读数学读物的方法和乐趣,对数学也多了几分喜爱。

三、活动引领,在“数学节”中深刻体悟数学文化

除了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渗透数学文化之外,我们还积极拓展途径,每年3月,学校开展适合学生的“数学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增加了一个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平台。“数学节”期间,我们首先从校园环境着手,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其次,我们开展了各类有趣的数学游戏、竞赛,如“花儿朵朵开”、快乐大转盘、我编数字儿歌、趣味数学、二十四点大王赛、智力大冲浪等。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发现了数学的无尽乐趣与无穷奥妙,进而产生了良性循环,促进了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的导入对于整节课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兴趣较弱,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法则、定律、应用题、几何图形等,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教师应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背景中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寻找数学原型。首先,教师要了解家庭中的学生生活,因为在每个家庭都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如家中物体的形状、数量、房子的面积大小,家庭成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等都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其次,关注学校中的学生生活。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校园里的数学素材。如教室大小,讲台、门窗、黑板的形状,座位的排列,操场的大小、周长等等,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数学问题。如果把这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再次,挖掘社会中的学生生活。如:春游活动的行程、买东西的价格等,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引进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也会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导入新课,引出数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杭州地图,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西湖、灵隐、六和塔三大著名景点,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思考对应的角和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设计,既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相关系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体现了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应用

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同时也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同时生活也是数学的巨大资源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在传授新知时,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问题的情景,启发、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数学科目的教学效果。

三、从数学例题的讲解过程中注入生活化元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代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枯燥繁杂的计算题,解答的又是陈旧乏味的传统应用题,弄得学生筋疲力尽,根本谈不上对学习数学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增添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恰当地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注入了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答应用题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辅相成,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素材的辅助,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原理的应用,学好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服务生活,同时在生活中多用心观察,也会发现数学知识原本也不是那么难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心发现、用心指导,以便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一、创造性使用数学新教材资源

数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精美的图片喜闻乐见,贴切的语言风趣活泼,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栏目设置在内容上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富有启迪性和探究性,比原来传统的教材更具人性化。新教材的教学实例贴近学生生活,素材数据真实可信,与原来传统的教材相比时代感更强,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新教材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努力培养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内容的编排力求互补性及递进性。这样螺旋上升、逐步递进的编排模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出了新的知识内容。教学时,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数学新教材资源。一是开发数学教材资源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信息,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来,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培养挑战意识和探究欲望;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充分调动所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二、善于激发学生内在资源

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教学中隐形资源,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充分挖掘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中隐形资源。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亲昵的动作、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打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向上的积极的学习情绪;二是以丰富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三是开展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四是不仅要关注正确的情感资源,更要重视错误的情感资源,客观认识错误资源的价值,灵活巧妙地利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认识,促进发展。

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数学教学资源,特别是借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通过细心观察,动手实验,合理猜测,科学推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从用过的挂历和家人的生日中认识和学习“年、月、日”的知识;从购物过程中和收费收据中“认识人民币”,感知“元、角、分”;利用常玩的扑克牌来认识“1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比较数的大小多少”等。又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麻将牌、火柴盒、魔方、包装盒、旧电池、硬币以及各种形状饼干等,教学时,摸摸这些物品的表面,说说常见的物品形状,如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玻璃杯口一般是圆形,文具盒的表面一般是长方形等。学生从列举物品表面的过程中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把带来的物品平放在纸上,然后用铅笔沿着物品与纸接触的底边画出不同的形状,并让学生给不同的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从而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都是平面图形,从而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