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

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

篇(1)

[关键词] 中国石油石化; 油田信息化; 数据中心; 数字化油田; 现状; 发展方向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32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61- 04

0 引 言

对于中国石油而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和跨部门的业务优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必须以集团公司统一集成、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平台作为支撑。

总公司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大力投入,不但成立了总公司信息化技术工作领导小组,且每年年初召开一次中石油全系统的信息化技术工作座谈会。从集团公司内部环境来看,集团公司党组始终把信息化工作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管理部,理顺了管理体制,编制了统一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使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朝着数字化油田建设方向迈进。

数字化油田建设已成为热点,中石油“十一五”信息技术规划如图1所示,今后若干年将投入100多亿元加强数字化油气田建设。数字油田已经成为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得到了全世界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3个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据仓库(DW,Data Warehouse)和商业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技术应运而生。商业智能(BI)和数据仓库(DW)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机构不同层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业务处理系统积累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加以整合,为管理者和决策人员提供综合的、全面的信息和灵活方便的分析手段,以实现对企业的整体和特定方面的监控,甚至进一步挖掘出蕴藏在数据和信息深处的规律和联系,使之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为业务发展服务。

企业与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大致都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部门级与基础信息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机构内往往是一些需求最迫切的部门首先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

第二阶段,是企业级信息化阶段。这一阶段政府机构与企业往往已经拥有了几个分别建设的业务处理系统。机构期望从总体角度建设高度集中的或互相连接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如MIS,MES,ERP,OA等。

第三阶段,是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战略与决策信息化阶段。其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综合电子商务或电子政务体系。此时企业或政府机构往往有比较完整的业务处理系统,但这些系统一般主要处理当前和近期的业务流程,使用者只是具体业务处理和执行人员。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何理顺信息流程,并进一步有效地利用数据,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迅速找出对企业经营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企业决策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2 中国石油“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ERP系统建设高歌猛进。短短5年间,ERP系统从无到有,从试点运行到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以及从分散向集中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是集团公司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2008年,集团公司提出“三年基本建成ERP系统”的目标后,各单位将ERP系统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有力抓手,将ERP建设一步步推进。截至2010年12月底,集团公司所有业务领域全部搭建大集中的ERP系统平台,炼油与化工、化工品销售、油品销售、天然气与管道、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科研及其他单位8个领域ERP系统全面建成应用(具体规划项目投资进度内容可参见图2),勘探与生产、海外勘探开发领域ERP基本建成,实施单位达到132个,上线单位121个,上线单位系统用户占计划用户总数的95%。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于2008年全面建成应用,为集团公司专业化管理和“三控制一规范”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三年基本建成ERP系统”的目标如期实现。

5年里,中国石油没有走分散建设独立系统的弯路,直接建设全局性信息系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中国石油已搭建起大集中的ERP系统平台,整体提升信息系统建设质量。

根据“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工作安排,为全面完成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各项任务,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组织领导实施了信息工作“三大工程”,坚持信息化“十字”工作方针、“六统一”原则。就是抓好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专业应用系统和综合管理应用系统“三大工程”建设,贯彻执行好信息化“十字”工作方针,即“统一、成熟、兼容、实用、高效”。建设和应用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

5年里,中石油集团公司紧紧围绕“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目标,加快中石油“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实施步伐。集团公司以ERP为核心的整个信息化建设成果斐然,已有51个信息系统形成集团公司统一平台。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正打造着生产经营强大的“神经系统”。在国资委进行的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中国石油连续两年被评为A级,信息化水平处于央企前列。

3 数字化油田的定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字油田的概念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此,到目前为止,数字油田尚无一个确切的概念,就目前的应用而言,数字油田一般可以描述为:

数字油田是以油田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和高速网络为载体,以空间坐标信息为参考,将油田生产和管理的多种数据进行高度融合,在建立油田生产和管理流程各种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仿真和虚拟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多维可视化表达,实现横向上涵盖整个油田地域,纵向上油田从地面到地下的多层次信息定位,提高油田总体信息分析能力,以支持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等关键业务深入需要,从总体上辅助油田经营管理的决策分析,进一步挖掘各个环节潜在的价值,为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信息支撑环境。

或者定义为:“数字化油田”就是通过各种数据的集成,把实体的油田放到计算机里和网络上,整个油田可以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

数字油田的概念源于数字地球。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油田实际上并不是“舶来”品,这一概念诞生在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1999年末,大庆油田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数字油田的概念。全球第一个数字化大油田2008年12月已经在新疆克拉玛依诞生。

具体来说,数字化油田包括两层含义。

从广义角度看,数字油田是全面信息化的油田,即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全面实现油田实体和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从狭义角度看,数字油田是一个以数字地球为技术导向,以油田实体为对象,以地理空间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融合,可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技术系统,即一个以数字地球技术为主干,实现油田实体全面信息化的技术系统。

数字化油田在以下6个方面发挥了作用:

(1) 掌握了油田所有实时生产信息,还能找到油田已经勘探开发的全部资源。

(2) 实现了部门业务网上办公、打造成功“电子机关”。

(3) 实现了井场基地数据共享、自动采集,以便实时决策。

(4) 减少了科研人员收集整理资料的时间。

(5) 提供了全方位的生产经营信息。

(6) 实现了油田的可视化管理。

所谓的数字化油田就是建设一套超大型的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4 中国石油石化数字化油田技术实际运用

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较早的行业之一,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加速推动“数字化油田”的建设,油田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数字化,更是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化油田”充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油藏管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结合油田地理环境和地质特点,集成、整合现有资源,创新技术和更新管理理念,提升工艺过程的监控水平、与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建立全油田统一的生产管理、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借以实现“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让行业数字化的作用充分发挥。

4.1 大庆油田

2003年初,大庆油田公司调整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中心于2002 年制订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03-2005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初该规划在公司决策层获得通过,数字油田建设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主要包括:

(1) 大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2) 大庆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

(3) 大庆油田勘探数据库。

(4) 大庆油田开发数据。

(5) 油藏模拟。

4.2 胜利油田

2000年原胜利油田将油气勘探开发主体部分重组改制成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存续部分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目前,胜利油田已建成包括勘探、开发等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如下:

(1) 胜利油田勘探信息系统。

(2) 胜利油田油气开发信息系统。

(3) 胜利油田油气钻井信息系统。

(4) 胜利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胜利油田与北京辉彪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

(5) 其他。采油信息系统、物资供应信息系统、技术检测及标准化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4.3 中原油田

(1) 中原油田勘探开发图形管理系统。

(2) 勘探开发可视化系统。

4.4 大港油田

目前,大港油田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并由大港油田集团公司负责整个大港油田企业网络的管理和维护。

(1) 大港油田生产日报系统。

(2) 大港油田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3) 钻井工程数据库应用系统。

(4)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数据库。

(5) 大港油田QHSE体系管理网络系统。

(6) 其他系统。① 物资管理系统。② 财务管理系统。③ 公文收发系统。

4.5 克拉玛依油田

(1) 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数字化油田概况。

(2) ERP难在统一部署。也在做ERP,但主要是做下游炼厂这一部分。

(3) 安全大于天。为此,油田建立了一套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安全管理系统。

此外,数字油田建设涉及经营管理、油田生产、科研等众多领域,应用需求较为复杂。

到目前为止,油田的系统平台上已经提供了70多套应用系统,服务于油田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各个领域。

4.6 华北油田

在大量现场生产数据数字化基础上,运用分析诊断功能,进行智能调控,实现从单井到场站全过程关键生产参数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辅助决策。2008年采油工艺研究院研发的“华北油田数据采集与远程测控数字化技术”顺利通过鉴定。

4.7 长庆油田

开发建设了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主要以油、水两大系统为主线,结合生产岗位日常管理内容划分为12个系统,可以实时对油区道路进行管理,自动进行设备的自检。

4.8 塔里木油田

在中石油信息管理部“六统一”原则下,原本已自行启动、实施的“数字化油田”建设项目经理部,随之取消,信息化建设融合到“中石油十一五信息规划”中。

随着我国“数字油田”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已经在推动油田持续稳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提升油田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5 结束语

目前油气行业已经在宣传数字技术,并改变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行业传输数据的距离要远得多,虽然推行数字技术的表现比其他行业好许多,但在适应技术变化和商业需求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预计未来数字油田会朝着经营模式(商业智能)变革的方向发展。

另外,数字油田技术的前沿领域包括:四维和全波地震处理解释、地震和油藏模拟之间的转换、自动油气发现、闭环控制、管理软件开发。这些是未来数字油田技术突破的重点领域。

篇(2)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人类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档案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国资委提出档案信息化是中央企业加强档案管理的一项革命性和基础性工作,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中,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促进档案工作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变。因此,传统粗放式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央企的要求,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国资委和国家档案局要求的积极步骤,而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做好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于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满足企业档案工作长足发展,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打破各业务信息系统壁垒的需要

近年来,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贯通、资源整合能力和效能发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各业务信息系统基本上是纵向部署,加上管理方式影响,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壁垒”,形成信息“孤岛”。对此,我们迫切需要快速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水平,而数字档案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项目总体规划中,对档案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实现企业电子文件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通企业各业务系统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通道,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横向融合管理和高效开发利用。

二、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管理平台的需要

企业推行的信息化项目的各业务系统陆续上线并运行后,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必将步入“海量”、高速增长的阶段。如果没有档案系统管理,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数据的无序、滞涨问题,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的难题,而且对数据挖掘,实施大数据战略也将大打折扣。

数字化档案馆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正是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为解决新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所提出的解决策略。通过建立一个依托“大数据”背景下的统一界面、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馆,对各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进行有效梳理和归拢管理,实时归档,主动科学收集、整理、分类、鉴定、编研和销毁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立起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办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海量的电子文件中,由数字档案系统判定其中哪些电子文件应该形成电子档案、应该如何保存,而剩余的电子文件又该如何处置。逐步实现运营范围与业务功能的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实现对各业务系统全过程、全要素、动态、实时的数据收集和归档,强化知识的梳理和挖掘,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创造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

三、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为档案编研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数字档案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炼精华、数据分析,经过梳理和价值判断、规范整理和逻辑排列,可变成有思想、有规律、有可读性的档案编研成果,也可以通过办展陈、微电影、历史纪录片、数据网络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现企业发展历史,展示独有的文化魅力。“死档案”会变成“活教材”,在满足企业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同时,向社会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打造良好的央企形象作出贡献。

四、有助于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决策,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促使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从而将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变革,彻底改变档案馆封闭、半封闭的状况,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升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服务能力。

决策的及时正确、管控措施是否得当,要靠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数字档案馆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要求,特别是数字档案馆与企业办公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支持决策有着天然的优势。

五、有助于提升档案资源保存和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

以数字档案馆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建设项目为龙头,大力推进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使档案信息在为用户服务时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这是档案信息实现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同时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按照统一管理、便于利用和安全保密的原则,建立与数字档案馆相适应的电子文件存储备份中心,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备份保存的双保险,推进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档案资源保存和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

篇(3)

关键词:数字化工 信息化

根据学校改革示范校任务目标的发展规划,结合本学校实际的情况,就一体化工作站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工厂。通过积极探索,不断的创新与实践,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把企业设计制造过程的现代化无纸化引入学校,真实模拟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使学校成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的理想实践场所。我校现在已经建立起PLM体验中心、理实一体化教室、数字化实训工作站、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实习训练的全数字化。为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及交流创造良好的数字平台。

一、“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企业走向竞争市场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我们认为从五个方面着手实现“数字化工厂”的目标。对各项目标的具体实施,即为“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1)搭建一体化工作站数字化

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是一体化工作站信息化的前提。计算机已成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具。我校一体化工作站的系统平台由计算机主机、网络、数据库等组成。通过软件来相连各个系统的平台,将实训车间的数控设备与数据管理平台相连,进而实现对数控设备网络化管理。当然,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软硬件和操作人员都具备了数字化的能力才能实现数字化工厂。

(2)打造无纸生产场景数字化

随着管理集成系统的搭建,通过数据查询系统,即可看到学生现阶段一体化工作站的任务零件及相关信息如:毛坯尺寸、产品材料、加工图样、工艺流程、注意事项等,实现与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流程接轨。对学生生产用到的数控程序,通过数据终端直接传输到机床上进行应用加工,实现无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规范了操作规程。

(3)一体化讨论区数字化

在一体化讨论区,通过大屏幕投影,可将学生在PLM体验中心中的工作过程现场调出来,包括产品的三维或二维图,工艺流程卡、加工模型及刀路轨迹、仿真结果、加工程序等。同时,也可看到车间机床操作面板及产品加工过程。通过模型结果及机床加工过程现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4)一体化工作站管理数字化

通过搭建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系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师生教学在工作台上的操作场景,包括工件装夹情况、找正对刀、机床加工等情况。有信息化的支撑,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管理逐步向规范化转变。

二、建设数字化工厂的体会

几年来的信息化建设,使我们在探索建立数字化工厂的道路上感受颇多,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规划管理要统一

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在指导部门的安排下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手段。

① 强调资源共享时,也耍推进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取长补短。我厂的信息化工作交流活动,将各部门在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效果和方法进行交流,特别是具有探索性的、难度大的工作,通过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进步。

② 建成管理网络。分三个层次:一层是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厂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及协调工作;二层由专业科室组成,负责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结合专业具体开展工作;三层是车间部门层,是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和实现的地方。

③ 全厂的信息化工作统一规划。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目标,长期目标包括五年计划,短期目标包括年度和季皮工作计划等,规划将包容全厂的信息化工作内容,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分解目标,既紧扣总体规划,又体现自身的个性内容。

(2)现代化技术要合理运用

在建设一体化数字化工厂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其重要支撑。但是,片面的依赖高、新、全为目标的话,是一个错误的误区,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技术。其功能以够用为主。

(3)推行管理要逐步化

一体化数字工厂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初期投入的时间很长。在建设完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建设过程中从人员配合及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等等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让大家看到希望,感觉到好处,管理人员觉得不难了,思路清晰了,再将目标提高一个台阶。最终提出了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一体化数字化工厂。

(4)操作系统要扁平化

在一体化数字工厂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有些系统在过程中不再适合新条件下生产管理需求。例如,在初期一些小系统的开发,可能到目前为止这些小系统还在用,甚至用得很不错,但为了完整的大系统,就需要抛弃这些小的孤立的系统,这其实是操作系统需要本身扁平。

(5)建设过程要应用化

一体化数字化工厂的建立的目标及作用,都是为了生产管理服务而充分的利用各种数字化资源,因此,最终的依据还是用户的满意程度。首先,用户是否乐意用这个系统,是否有积极性,数据中心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确定,这样以建设过程促进应用的方法既降低了成本又发挥了数字化工厂的作用。

篇(4)

关键词:会计管理;数字化;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概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谁就掌握了第一手财富。从而就能最先赢得商机。会计领域也不例外,目前,会计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新的变革;而引领这次变革的将是数字化与信息化。这一点在出版社会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现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一些通信工程上的技术,实现对单一个体的量化管理技术,而后可以实现一系列职能的管理技术和办法。职能包括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开拓、发展等等。目前在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早已把数字化管理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去。这样一来,不仅能让一些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出版会计方面得以广泛应用;还能为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出版会计管理体系做好准备。而后,企业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大,效益也就越来越好。

二、必要性与相关的影响力

现在出版社会计管理要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全面步入网络时代已成必然趋势。因为随着出版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业务量与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大规模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同时,现在图书市场已经全面放开。出版物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才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所以说,出版社必须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发掘读者现有和潜在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竞争力。这样一来,就更进一步地促使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的革新脚步加快。

三、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出版社大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无到有,日益提高,ERP、CRM、SCM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出版业中得到应用和发展。但目前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并存,每个出版社只是应用了数字化管理的一部分;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的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非货币性重要信息不能及时披露,比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

由于数字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财务信息反馈与业务信息反馈脱节,如发行与应收账款之间、销售与仓库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相互查询,导致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统一、重复等。此外,由于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大量的数字不知道如何处理,大量的数据又无人问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数字化管理要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程度,实现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需要每天和经销商核对库存,而且了解三级下线的库存、经销情况,做到即时核对库存,对控制库存、调货、降低退货,意义重大。目前有些出版社和经销商核对库存的程度不够,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四、解决方案

数字化管理以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科学、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决不是购入一大堆软件、硬件,简单地用计算机及网络去替代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技术方而和文化方而的支持。因此,出版社必须有长期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委任信息技术主管人员全盘负责出版社的信息系统建设,将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系统设计时,主次分明,抓住重点。就是以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全程贯彻营销理念。强化财务的核心作用,从选题开始就可以进行成本预测,到流程末端的成本核算,充分实现对每个品种的“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体系。强化数据分析功能,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按任务、角色来定义功能模块,用最合理的流程,在最合适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出版最合适的书。

数字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必须对数字化管理系统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和一定的控制能力,不仅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求掌握编辑、出版、计算机、发行等方而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会计在出版社数字化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财务人员中熟悉信息技术的不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改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为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结语

从会计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说,每一次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都是与社会的科技革命紧密相联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对出版会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进一步来说,对各个出版社的数字化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已经逐步从过去的老旧管理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即:较高的管理质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且把进步体现在企业效益和企业文化上。总的来说,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的数字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与综合素质,还要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加以有效地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相关数字化管理技术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元丽,于莲华.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化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2(07).

篇(5)

关键词:九寨沟 数字化管理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085-0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健康,九寨沟风景区管理机构以新的思维和理念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向世人展示山水风光、宗教文化、集民族风情三位一体的九寨沟风景区新的旅游产品,努力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完成对九寨沟风景区自然、人文、民族风情景观的整合,并通过媒体、旅行社将九寨沟的整体面貌和神奇美丽展示给中国和世界。让双方建立友好、互助的良好关系,为进一步巩固九寨沟国际旅游景区的市场定位奠定基础。

九寨沟管理局提出九寨沟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数字化建设首先为九寨沟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服务,其次是为游客服务,然后是为九寨沟营销服务。以“大力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九寨”为理念,明确了九寨风景区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以一流的标准,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建成数字化九寨。

九寨沟景区始终把安全生产置于首位,运营管理非常严格,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因此,社会治安稳定,旅游氛围康好。但是,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5·12地震对交通、景区、基础设施、通讯等旅游相关因素的大面积破坏也对游客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尤其在地震时部分游客滞留景区,更增加了游客的心理担扰。所以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消费心理考虑,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游客已成为未来旅游的首要之事,也成为游客考量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指标。

2 九寨沟及数字化介绍

2.1 九寨沟简介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长约6km,总面积6万多公顷,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九寨沟自然景色秀美,既有湖泊、瀑布,又有森林、雪山。其中有长海、黑海、剑岩、树正、诺日朗、扎如六大景区驰名中外。由三条沟组成,其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千米。水是九寨沟的精灵,湖、泉、瀑、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泉、瀑、五彩九寨河、滩将108个海子连缀一体,碧蓝澄澈,千颜万色,多姿多彩,异常洁净,能见度高达20米。以翠海(高山湖泊)、叠瀑、彩林、雪山、藏情、蓝冰“六绝”驰名中外。1991年被列合国《世界风景名录》,1992年1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10月29日,通过院士专家们的评审验收,九寨沟正式成为全国首个“智慧景区”。

2.2 数字化建设

2.2.1 数字化管理特点

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技术,对管理对象进行量化管理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计划、服务、创新、协调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数字化管理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可数字化;二是可计算化。可数字化指通过网络实现企业管理活动,即企业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财富可数字化;可计算化指企业采用量化管理技术来使得企业的管理问题得以解决,即管理的可计算性。

数字化管理的特点主要有:

(1)智能化。许多高科技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在数字化管理中集成并应用,使其具有模拟和分析人脑思维并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就是人工智能。

(2)定量化。通过应用定量化和模型化的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数字化管理是定量化的表现。

(3)综合性。在数字化管理中强调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方法是其综合性的表现。除了需要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等知识外,还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综合运用物理学、化学、统计数、社会学等各种专业技术知识。

(4)集成性。集成是指集中统一在一起,其实质是指将各种优秀管理方法的精华部分集中起来组合在一起,通过重新组合、重新创造,使其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功能、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集成。

(5)系统性。根据系统观点来研究数字化管理中各种功能的关系。

(6)动态开发性。动态性是指随着内外部的情况变化,数字化管理要不断修改和补充数字化的信息输入,从而求出新的数字化的最优信息输出。

2.2.2 数字化发展进程

随着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九寨沟风景区管理机构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现有模式下以难以支撑以后多元化、人性化的业务发展和管理。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目前主要面临的业务挑战:各个景点游客无法模糊统计;对景区内的各个景点游客无法合理的分配和调度;对景区内的公共设施无法科学的调度与管理;针对人性化服务无法科学的提高和管理。

当前建立统一的指挥管理平台,构建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服务架构,面向服务的IT架构,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当前IT困境的务实之道。在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进行集中式IT的建设。

统一的面向服务的IT架构,包括了涉足企业规划和IT发展的各个方面:

(1)统一应用运行平台:以SuperMap三维全息展示可视化应用软件基础平台为中心,搭建多个专有应用子系统,使各个子系统为三维全息展示可视化平台服务,同时中心平台又为各个子系统提供信息传递作为保障,使各个子系统不在是独立的“信息孤岛”。

(2)统一数据库和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决定了统一的存储方式和数据格式,采用Oracle或者SQL和XML混合数据库,使其系统数据格式转换难度有所降低,同时降低了成本,易于管理和维护。

(3)统一应用整合平台-企业服务总线:总线结构,简化系统之间的结构,连接方式松散耦合,接口数减少,支持扩展性和灵活性。

(4)统一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多种交易类型和业务模式的一个平台,在电子商务平台中领先于业界,是能够外包给联盟合作伙伴,为客户和企业提供多种产品和整体管理的统一平台。使得企业部署方式的管理难度和规模成本得以测底的改变。

(5)统一优化策略和业务创新:通过业务仿真和建模、组装和编排、业务管理和监控、部署等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把IT人员和业务人员整合起来,从而使其持续创新。

(6)统一业务流程整合平台:通过全局业务流程管理,支持系统自动化和人工事务,及可视化流程定义和编排,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难度,杜绝时间上的浪费,实现真正的随需应变和快速实现IT价值。

(7)统一信息整合平台:通过对整个企业内部信息的分类和整合,使得全局关键数据得以方便地掌握。告别手工数据,打造实时企业,提高企业决策反应速度和效率。

(8)统一安全策略和系统管理:通过这一策略无论软件还是硬件资源的管理都可以得到解决;通过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能够指掌企业全局的IT资源;降低了出差对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同时提高了企业对整体IT资源的监控,提高了IT服务的响应速度。

2.2.3 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自2002年起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着手推动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几年来,在各景区、省级主管部门和部监管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风景名胜地区的数字化建设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1)搞好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具体体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应对并解决当前风景名胜区管理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落在实处。

(2)推进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是创新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推动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和数字化建设,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多年来解而不决的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管理效益;同时也将管理监督工作前置,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防,依托现代科技带动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3)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搞好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哪个省或者哪个景区如果错失良机,必然被历史所淘汰。“数字九寨”是以九寨沟整个景区光纤通讯网络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及基础数据库为可视化平台支撑,以高度的应用平台集成为连接点,通过整合各个业务平台资源,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的景区管理平台。将网络技术与现有管理体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宣传、保护、营销、管理、服务、决策系统。

3 现状分析

3.1 人员状况分析

数字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通过对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调查,可以看出管理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但是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是实现数字化九寨沟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数字化九寨沟建设需要着重考虑培训计划。为了提高九寨沟管理局全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要制定详尽的培训方案,培养出一批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队伍,推动数字化九寨沟的建设,同时也要求在设计开发应用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和友好性,不能因为应用系统的复杂性而影响数字化九寨沟的建设步伐。

3.2 设备及网络状况分析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目前铺设了覆盖整个办公区的网络,指挥中心与中心机房都待建设。目前,九寨沟景区已建设了覆盖办公区域的局域网,景区内已铺设了112芯光纤。已连通至各售票中心、监控点位、SOS呼救点等。据相关人员介绍,但是目前存在着光纤节点较多,光纤容易出现故障,特别是冬天气温低,容易将光缆冻断,造成相关系统不能稳定运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升级扩建设。

3.3 信息系统建设状况分析

(1)150M无线对讲系统:目前已建设了一套150M的无线对讲系统,能通过对讲机调度车辆、工作人员等。因为受设备、人流及地理环境影响,给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2)SOS呼救系统:目前九寨沟的SOS景点呼救系统主要由分布在树正、日则、则查洼三条沟内的25个终端机和置于数字信息中心一楼的呼叫中心服务器组成,它们通过光纤相连,采用传统电源供电,存在着网点少,终端固定等缺陷,并受到通讯光纤和供电电源等影响,给系统运行带了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为了保证每一个游客每个时刻的安全,我们需要对SOS景区呼救系统进行全面改进。

(3)景区监控系统:目前已在景区的重要部位(如景点、车站)、售票厅等区域建了57个监控点,用来将各区域的实时图像传回指挥中心,以便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各景点的实际情况,以便于景区管理。但因此系统为2003年建设,部分设备已坏,还有因为九寨沟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造成系统不稳定,同时,监控点数量较少,也给景区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造和扩建设。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数字化建设,九寨沟建成了办公网络一系列应用软件系统,培养了一批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员工,为数字化九寨沟的深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网络链路建设迟缓,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类型和和数字化服务需求。

(2)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应用系统彼此独立,无法进行数据的汇聚和资源的整合。系统彼此独立,不能进行数据交流和数据共享,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

(3)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性,缺少一个集景区管理、指挥、调度于一体的集成工作平台,使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高效有序的工作协同。

(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总体规划方案已不适应“数字化九寨沟”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太军,李颖玲,蒲成华.地震重灾区九寨沟黄木山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10,30(4):493-495.

[2] 风鸣剑.中国世界遗产觅踪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J].课堂内外(初中版A版),2006(9):42-43.

[3] 九寨沟,五光十色景奇绝[J].出版经济,2006(3):61.

[4] 王钦芬,徐玉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管理数字化模式[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39-40.

[5] 史雪龙.企业管理数字化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5):1606-1607.

篇(6)

从20**年国家教育部倡导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很多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已转移到软件应用系统的建设。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形式,部分地区的学校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于中小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利用数字化手段管理校园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在数字校园里,可以运用丰富的软件信息系统,高效便捷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实现学校办学宗旨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内部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系统。由于这些系统采用的开发技术平台不同,开发人员变化等原因,导致校园内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数据和资源不能共享,用户操作繁琐,数据一致性差,业务流程难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的实施反倒给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此外,由于校园网内大量计算机缺乏有效管理,校园网成为计算机病毒滋生和泛滥的温床,经常发生病毒发作导致网络瘫痪,系统崩溃等严重问题,给用户使用,系统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

“数字化校园”的软件公共基础平台

针对各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结合微软最近几年调查,跟踪,参与国内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学校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完成了网络平台和硬件平台的建设之后,忽视“软件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造成的。

图1“数字化校园”的三大基础平台

那么,什么是“软件公共基础平台”呢?

当我们对一些比较完善的“数字化校园”中存在的软件信息系统进行归纳和分析之后,根据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抽象出一个四横三纵的“数字化校园”整体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到,可以把一个“数字化校园”包含的功能模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应用系统”(图中红色虚线所围的横向模块),这些系统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断丰富发展,而且可以具有学校各自特色;除此之外,其余的三横两纵的模块与校园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公共基础模块,从技术上起到支撑,安全,管理和整合等功能。这些模块,可统称为数字校园的“软件公共基础平台”。

图2“数字校园”整体功能框架

“软件公共基础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

由于业务应用系统与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相关,用户比较易于理解各个系统的功能和意义,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多种业务应用系统。但是,由于对“软件公共基础平台”的认识不足,建设不到位,导致“数字校园”出现上述多种问题,不能正常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过去和当前阶段,很多学校的业务应用系统基本是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在不同时期分别建设的。由于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重要性,同时各系统的开发技术和开发人员不同,导致这些业务系统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校园内部的“信息孤岛”。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内应用系统越建越多,“信息孤岛”的问题也积重难返,最终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麻烦。

因此,对于当前各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不管是已建成一定规模的学校,还是开始起步的学校,不仅要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还要从全局的角度,充分重视“数字化校园”的“软件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

下面对“软件公共基础平台”中各模块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说明。

基础架构服务层

作为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和消息协作等三大类服务功能。

统一的用户管理

为上层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服务,管理校园内各种人员在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字身份信息,使得各应用系统不再需要分别建设各自的用户管理模块,既提高了用户在使用这些应用系统时的简便性,也是实现用户权限集中管理,应用集成,单点登录的基础。

统一的数据管理

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资源,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和维护。

消息与协作服务

主要包括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除了给用户提供邮件与即时消息服务之外,同时也和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应用系统给用户的任务通知和消息提醒等功能,实现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互动,帮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各种应用系统。

应用集成与信息交换

为了解决和避免“数字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必须实现校内多个异构和异种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和数据交换。

由于校内应用系统的数量比较大,不可能为每个系统分别开发连接其他所有系统的模块,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法是在校内建设一个应用集成与信息交换的平台,各应用系统只需经过少量改造之后,即能遵循开放的标准,通过这个平台,与其他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应用集成平台是实现校内应用系统整合,系统间无缝信息交换的核心。该平台通过运用消息队列,XML和WebService等技术,在遵循国际通行的开放标准的前提下,在各应用系统之间扮演了一个消息交换中间件的角色,各应用系统通过应用集成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在建设应用集成平台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教育管理数据标准制定学校的应用系统和数据接口规范,新建系统只要遵循这些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就能很好地集成到现有“数字校园”的框架当中,从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实现校园应用系统的“即插即用”的建设模式。

校园综合信息门户层

在“数字校园”中,通常都存在数量众多的应用系统,用户在使用这些系统时,往往需要访问不同入口,接触不同的多种界面。

建立一个集成的校园综合信息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分立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功能入口。

通过应用单点登录技术,用户登录综合信息门户之后,再访问其他应用系统和数据时,不再需要重复输入用户名/密码。这将极大地降低用户使用多种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增进用户使用这些系统的兴趣,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益。

校园综合信息门户的建设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环境。校园网用户可以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访问不同的信息和应用系统,并获得与其个人身份和权限相对应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统一的校园综合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可定制的个性化门户平台,可以方便、灵活地为学生、教职员工、各课题组、各部门建立各具特色的信息窗口,真正做到将适当的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并且各取所需。

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校园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不只是局限于校园内部,还需要通过互联网与校外应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为了防止网络上的各种黑客攻击行为,病毒,蠕虫,垃圾邮件,恶意软件等危害校园网内部的应用系统和用户计算机系统,必须建设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系统,保证“数字校园”正常,健康,稳定地运转,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运营维护系统

要建设一个安全,整洁,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校园内部的基础建筑设施一定需要物业管理服务。同样,为了建设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稳定发挥效用的“数字校园”,其中数量众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维护服务。

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运行的保障体系,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关键。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一系列用于网络,服务器和应用系统监控、预警和排错系统,同时还包括一套完善的运行维护操作规范,一支技术能力强并且经验丰富的管理和技术支持队伍。

校园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策略

要建设一个能体现学校特色,功能丰富,高效实用的“数字校园”,最终还要依靠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来实现。

应用系统是给用户直接提供功能服务的信息化系统,如图1所示,在当前各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比较常见的应用系统包括教学资源库,电子学籍管理,办公自动化,数字图书馆,校园一卡通,校务(教务)管理等多种系统。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一个“数字校园”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这个“数字校园”是否能够给用户提供丰富且方便易用的应用系统功能。

从这个角度而言,应用系统的建设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通过对相当数量的高校“数字校园”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学校“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仍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多数学校都采取“打补丁式”的思路开展应用系统建设——当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上什么应用系统。而且各个系统都是独立购买,独立建设,独立管理,导致校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

针对在应用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建议:

1)建设应用系统时应充分利用“数字校园”整体功能框架中“软件公共基础平台”层面提供的各种应用支撑能力,如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消息与协作,数据互通和信息门户的能力;

2)尽量采用一些成熟的商用产品,降低开发成本,规避开发风险。现成产品不能提供的功能采取定制开发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保证各应用系统的建设能够与现有系统融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并且能够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保证建成一个系统,即能成功应用一个系统。而不是把投资浪费到漫长,低效的开发工作中去。

在现阶段,我们建议,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总体规划”做起,首先夯实校园信息环境的“软件公共基础平台”,为未来的建设奠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软件平台;对“总体规划”所描绘的蓝图,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按照“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原则,建设相应的信息系统。

经过上述介绍,我们了解到一个架构比较完整,科学的“数字化校园”,不仅包括网络平台,硬件平台和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还应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软件公共基础平台”。

三众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众致力于“提供最优秀的软件,赋予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推出创新技术和产品,为客户提供多样选择,帮助客户提升价值。

我公司认为,“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促进教育发展”。现在已经可以提供全面的高端企业级服务器软件,为客户构建“数字校园”的软件公共基础平台提供全面的框架解决方案(详见图3)。

图3基于微软平台的软件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下表简要介绍所提供的应用程序,服务器软件,以及开发工具,如何被应用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

表1微软产品与数字化校园应用对照表

在长期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三众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依托这些经验,为客户建设“数字校园”,提供建设方案规划,系统开发指导,建设项目管理,运营维护,安全评估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篇(7)

关键词 铁路通信;信息化;数字通信网络

中图分类号U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9-0226-01

自从铁路运营以来,铁路通信就是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2003年铁道部提出了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而铁路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信息化的关键是信息共享、使用、综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铁路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建成了若干铁路业务信息系统,但是,各业务信息系统大多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没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导致业务信息间信息交换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利用难以开展,整体效益难以发挥,严重制约了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其现状已不能适应铁路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铁路信息系统,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证,2005年1月,铁路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并正式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运输经营、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应用领域”和“公共基础平台是保障铁路信息化的基础”。

根据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和铁路运输指挥、铁路信息化的需要,建设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路的高速宽带数字通信网,全面实现铁路沿线通信光缆化、数字化、宽带化,使车站、枢纽(站场)内、办公楼具有高速、宽带的综合接入能力;建成铁路光传送网,为铁路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接入和传送平台;建设和完善铁路数据通信网、自动电话交换网、GSM-E数字移动通信网、调度通信网、图像通信系统、客户服务通信接入系统,根据需要建设800MHz数据传输系统和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系统,全面能满足铁路信息化对语音、数据、图像通信的要求;建成铁路通信资源检测系统,有效控制和管理通信资源的使用。

1 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

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主要由光电缆线路、骨干传送网、接入网、IP网和资源监测系统、GSM-R网络和通信业务网构成。从对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的角度讲,各个子系统分别定为如下。

1)光缆线路:为部分安全生产网提供从业务中心到车站、区间的物理媒介服务;为站场基层信息化提供物理媒介服务;为骨干传送网、接入网提供物理媒介;

2)骨干传送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服务;

3)接入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车站到段所、站所、站场、区间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综合业务接入和传送服务;

4)IP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的网络服务层;

5)GSM-R网络:为铁路运输和管理提供专用移动通信基础平台和综合移动通信业务;

6)资源监测系统:为铁道部、路局通信网络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对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系统资源状况、系统故障告警的检测。

2 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

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大方向就是大容量、综合业务的数字通信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建设宽带可保护的大容量数字传送网

具有宽带自愈功能的铁路数字传送网是大容量数字通信网络基础,这里宽带是指同一传输媒介上,可以利用不同的频道进行多重传输,并且速率在1.54Mbit/s以上的网络。自语就是指当网络任何一处发生故障,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自动恢复运行。由于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在提供业务种类、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优势,同时,既有铁路以大量采用SDH技术,与MSTP技术可以无缝连接,因此未来铁路主流传送网将采用MSTP技术。重点发展接入网,实现信息源点的数字化接入,接入网包括光纤接入网和宽带移动通信接入系统,在新建铁路时配套建设数字化传送和接入网络。

2)发展综合移动通信

建成GSM-R铁路综合移动通信网络是未来铁路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2005年4月,运输局颁布的《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确定GSM-R核心网络建设规模,全国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有19个移动交换中心组成,为整个铁路形成一张大网奠定了基础。

5年内将在六大繁忙干线建成数字化的移动通信平台、形成集调度指挥、公务移动、信息传输和列车控制为一体的综合移动通信系统。

3)调度通信数字化、网络化,实现有线调度与无线调度业务融合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信息环境为依托,用数字化设备将调度指挥和通信网络系统连为一体,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实时地交换;进而实现全路区段调度系统数字化,并与干线调度、GSM-R联网,实现有线调度与无线调度业务融合,使调度网络成为各专用系统的综合载体。

4)能开不断开拓铁路运输新业务

根据铁路运输需求,未来需大力发展通信综合业务。积极建设安全可靠、迅速快捷、机动灵活的应急通信网,在铁道部、铁路局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在电务段配置现场应急通信接入设备;统筹规划,建成泉路监控系统平台的铁道部、铁路局图像及防灾预警监控中心,形成全路统一的图像监控系统;围绕铁路营销和客货服务的需求,建成大型客运站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广播、引导、查询、检票、行包等系统自动化奠定网络基础。

另外,有线通信基础平台作为铁路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之一,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趋向扁平化、集成化发展,即趋向话音、数据、图像三网向统一的技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笑冰,卢燕飞,吴昊编著.现代铁路通信新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