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提问的价值

课堂提问的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提问的价值

篇(1)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剖析

1 重表层提问,轻深层提问。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常见的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表层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个别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2 重求同思维,轻求异思维。最常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围绕教案的预设情况牵强学生回答,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台,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对于一些学生的独特想法视而不见,原因仅因为他不是教师教案里需要的答案,造成有价值数学信息资源的流失。

3 重结果提问,轻过程提问。有些教师只是重视问题的答案,而没有关注思考的过程,如提问“答案是什么?”、“哪一个错了?”等等,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或是有的教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独立酝酿和思考的时间过短,过早地叫停讨论交流环节,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二、改善课堂提问的主要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不仅要会问,更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回答,才能及时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临时调整教学预案,教师只有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才能充分发挥课堂发问、追问、质问的效能。

1 善于发问。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4来,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学生通过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也不相等。这样,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发问,学生从中深刻地理解了单位“1”,又有成功的体验。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做完“用装满沙的圆锥往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的实验后,我马上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强调“等底等高”?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善于追问。追问即我们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回答完教师接着提问,实现课堂问题的跟踪提问。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自己探索发现的知识点,为学生后续学习研究做好准备。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先出示: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一般都会说:胖胖吃了这块饼的十分之四。老师接着追问:这剩下的月饼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这样的追问,便把学生带进这样问题情境中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对于刚认识分数的孩子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学生很快就说出“还剩十分之六。”老师又追问:“如果剩下的月饼要分给爸爸妈妈吃,而且要吃得同样多,爸爸妈妈应该吃几分之几呢?”这样的追问已经把学生引导到了更高的思维层次,学生要把十分之六分成2个十分之三。教师继续:“胖胖吃了十分之四,爸爸妈妈吃十分之三,谁吃的多?”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地渗透了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比较得出:胖胖吃的4块比爸爸妈妈的3块多一些。教师再追问“如果要给爸爸妈妈多吃一些,而且要吃一样多,该怎么分呢?”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月饼平均分成10份,爸爸妈妈吃各吃4份,胖胖吃2份,才把这块月饼吃完。这样的有效跟踪提问能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

篇(2)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教师提问类型价值

当今社会,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单纯感知知识、记忆知识的教学模式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小学课堂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运用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核心载体。

一、提问、问题及两者的关系

对“提问”的解释很多,《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提问”指“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提问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教育领域里,“问题”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或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推动学生的思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所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认知任务,是发问方(在这里指教师)为了引起答问方(这里指学生)的一定的言语和思维的回应,通过语言的逻辑组织,呈现给答问者的陈述句。

问题和提问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问题是发问方进行提问时使用的工具,提问是发问方以问题为工具作用于答问方,以引发答问方进一步思考的一个过程。从词性上来说,问题是个名词,而提问是个动词。问题必须通过提问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提问必须以问题为载体才能持续进行。

二、探究与科学探究

(一)探究及科学探究的内涵

“探究(inquir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辞典》将探究定义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从基本含义上讲,探究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真理,探究的途径或方法是搜寻、调查、研究、检验。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采用的方法去进行的各种活动”。

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目的在于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及一般模式

儿童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都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但由于儿童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的差异,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必然与科学家存在着一定差异,因而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课堂上的探究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提出真实的问题,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帮助下形成有意义的能研究的科学性问题。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体和事件提出的。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问题的事实证据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收集证据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要思考哪些资料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采用哪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学生用哪些形式进行资料的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技能也会得到发展。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解释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相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科学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和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科学解释要依据并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4.学生在证据和解释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

学生在解释的基础上利用证据时形成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理论。学生反思观察结果、证据,进行再验证,收集更多的资料。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在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找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对于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者们依据不同标准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不同的划分,但综合而言,我们认为,科学探究主要包括参与、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步骤。

(1)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的探究活动,探究要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相联系,教师要设法造成他们思维冲突,并且/或者刺激他们学到更多知识。

(2)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并为观察结果提供解释。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并将他们的观点进行综合,形成模型,利用教师和其他来源所提供的科学知识阐述概念及解释。

(4)学生拓宽新的理解、发展新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于新的情境。

(5)学生和教师共同回顾并评价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类型与价值

(一)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类型

提问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各个学科最广泛采用的提问分类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他把教学提问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水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回忆水平的提问是指用来确定学生是否记住先前所学的记忆内容的提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给我……的定义、尽可能多地指出等。

理解水平的提问是指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并弄清其含义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描述(复述)当时发生了什么、解释……。

应用水平的提问是指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利用……的信息、开展一个实验表明……应用你所学的知识……。

分析水平的提问是指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事物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辨别……两者关系、比较和对比……、考虑另一种方法……。

综合水平的提问是指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如果……会……、设计一个实验……。

评价水平的提问是指可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事物价值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你对……有什么看法、评论……的设计等。

(二)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价值

在参与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含有问题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集中精力参与探究活动。教师提问“为什么某事会发生”的疑问,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概念。

在探究环节中提问学生需要进行描述、分类、发现关系和形成解释问题,这可以产生有效的研究,带来有意义的发现。提问开放性的观察问题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关注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在解释环节要求学生在能够观察到的地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整合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发现规律和相互关系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完全地思考事实证据,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解释也更具逻辑性。

在迁移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应用新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此前四个环节之后再提出问题有助于评价学生的所学知识、理解能力和探究过程技能。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申继亮.从观念到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观及问题式教学行为的调查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篇(3)

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呢?

1、提问要有价值,有梯度。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价值既能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又能分散本节课的难点。少设计“是不是”,“对不对”这样既无价值又会增加课堂内耗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容易让学生思维懒惰,滥竽充数,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质。在课堂上要多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答。如我教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温中的“我”经常挖苦、讽刺一些人,这种作法我们值得提倡吗?谈谈你的看法。有同学说:值得提倡,因为某同学得罪了我,我就要挖苦他。这一问题的答案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兴趣,好多同学纷纷举手反驳他:我们是同学关系亲如手足,即便有些小矛盾,小误解,也要多宽容,多谅解,而不能挖苦、讽刺,刺伤别人的心灵,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是非曲直自然明白。我认为有价值有梯度的提问有助于把知识面扩大,认识逐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是非观的形成也有帮助。

2、提问要把握时机,找准对象。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定要找准时机,在该疑之处设疑,例如,我们学习冰心的《忆读书》时,让学生看结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教师适当提问:“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说:总结全文或概括全文。教师加以肯定。紧接着我又设计一个问题: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学生说: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这样,有针对有比较地讲解,一下子让学生掌握了两个必考知识点:文章开头,结尾在结构上的一般作用。另外,教师提问还要找准对象回答,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往往是勤于动脑的学生,教师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3、提问要投石激浪,适当点拨。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适当提问就像是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籽,激起学生思考的千层浪,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促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的高度凝集。当学生对提问一时不解时,教师还要适当点拨或提示,把问题分解,或给学生一个适当角度,让他们把握问题的根本,有针对性的思考作答,避免答非所问,空耗课堂时间。例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就提问学生“为什么把木兰从军前的准备详写,而战场上的情景反而略写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答案很令人满意,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答案不尽相同,甚至还争论地很厉害,最后由教师评定,这就说明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课文内容,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应允许学生反问教师,教师要把有价值的问题重点讲,而没价值的问题一带而过,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提高。

4、教师提问要多鼓励,少批评。

篇(4)

[关键词]提问;教学;艺术

无论是哪门学科,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一、精简提问的语言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语言一定要精简。教师在把握文章的背景、主旨、脉络和作者的写作用意的前提下,要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语不混意不乱地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言简意赅,就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情感紧密结合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例如,教师在授七年级语文《忆读书》一课时,有的教师会抛给学生一句“请你在字里行间找出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意思是让学生找出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及读后的感受。可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迈入初中,要想快速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也许学生会好理解一些。所以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试着找找冰心介绍自己所读的有哪些书”。这问题很简单,学生一定很快就会回答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这时候教师追问:“冰心在读这些书时分别有什么样的体会呢?”学生一定能准确地回答:《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赞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可见,只有把所提的问题准确化、精简化,学生才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二、斟酌提问的价值

斟酌提问的价值也就是慎重设置第一道提问,换言之就是每一道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问的价值。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总是一直在提问,虽然提问多并不是课堂的败笔,但没有价值的提问一定树立不了课堂的有效性。要知道,提了太多没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齐声互动中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不但让学生抓不着什么才是重点,而且会让学生的思维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考目标。例如,有的教师在授古诗词课时,会提问“大家看这首诗有多少句”。其实教师是想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想借数诗句有多少句来阐释这四联,还不如直接对这四联提问解析。还有的教师在新课导入后,会提出“哪位学生上讲台来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教师是想借机扫除文字障碍,结果有同学拿着书上到讲台上来只是把课文下方的拼音注释照抄了一遍,占用了课堂时间却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对于勤奋的学生,也许早就熟悉了课文下方拼音注释了,还用在黑板上一一板书吗?如果教师说“哪位同学上讲台来补充一下注释里没有拼音注释的生字词的读音”,学生定会再次查找文中没有拼音注释的生字并及时查找注音,然后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考,以这类资源共享的方式解决了生字词的学习。只要斟酌一下提问的价值,就达到了扫清文字障碍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有价值的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策略必须注意的教学习惯。

三、把握提问的对象

篇(5)

循循善诱,调动思维,注意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强化识记,有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运用是否得当,但更多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新知识,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提问,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提问。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进程的需要巧妙设问,有时要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要穷追不舍、刨根问底。运用启发式提问,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个好的提问,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如在讲解“量变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一知识点时,先提出论点,又出示了如下相关的材料:无色气体一氧化氮(NO),只需增加一个氧原子,就变成了NO2 ,成为有毒的红棕色臭气。这时如果增加一个氮,减少一个氧,又会变成五色无臭的一氧化二氮(N2O),成为有甜味的麻醉剂笑气。为什么NO能变成有毒的红棕色臭气?又能从有毒的红棕色臭气转化为无色有甜味的麻醉剂笑气呢?它们的变化说明了哲学上的什么道理?教师引导分析后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的原理。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恰当采用启发诱导式提问,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内容,学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并且学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

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不应是随意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样问就怎样问,想问谁就问谁。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对“价值规律”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基本要求是“结合实际,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针对这一目标,笔者就这样设计提问:“南方生产的香蕉运到北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春节期间更是猛增,但春节过后开始回落。请你说一说,香蕉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香蕉价格会发生变化?”设计一个问题要心中有数,是为了突出重点,还是为了突破难点;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还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深入挖掘,联系热点,注意教育性

为了加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落实思想教育目标,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抓住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热点的联系,找准切入点,巧妙设问。如在讲“人生价值在于贡献”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提问:“在当代有没有这样的模范人物,他用实践证明人生价值首先在于贡献?如果有请举例说明”。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像孔凡森、杨利伟等模范人物的一连串的感人事迹,讴歌了时代楷模,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注意趣味性

设计提问时注意内容的新颖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如在讲解“运动的绝对性”时,笔者说:“现在我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谁也不许动,绝对不动,谁能做得到?”有的学生认真得连眼都不眨一下,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表示自己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这时笔者说:“同学们没有做到不动,同学们的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肠胃在蠕动,思想在开动,甚至同学们的位置也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移动!”然后笔者接着提问:“以上情况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这样,学生从切身体验了运动的绝对性,生动具体,雄辩有力。

难易适当,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让学生张口就来,要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因人而问。

把握时机,当问则问,注意实效性

在授课前的复习性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掌握新知识铺路架桥,但不能停留在对旧知识的重复上,要加深拓宽,达到温故知新。授课中的疏导性提问,要注意学生思维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疏导,排除思维正式障碍。总结性提问要注意对新授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提问,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有前后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融会贯通。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时,问在当问处。如在讲“商品的两个因素”这一节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联系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在讲到这个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商品为什么要有使用价值?2)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可不可以?3)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行不行?这3个问题步步推进,层层剥笋,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学生通过思考归纳结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通过以上提问和教师讲解,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本节的重点。

准确评价,及时鼓励,培养创造性

在课堂的提问中,除了应注意以上几方面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鼓励,该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如果回答中有错误或不足之处,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讽刺挖苦。对平时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的学生,要多给一些机会,多鼓励、多锻炼。

篇(6)

关键字:课堂提问兴趣

一、课堂再现

今天,五年级语文上的是《黄山奇松》一课,正在讲解课文内容的时候,陈可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课文中有两处都用了‘手臂’这个词语,为什么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呢?”

我一愣,淇问被拐婷幌牍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观察的还真仔细。我说:“同学们,咱们把这两句仔细地读一读,一起来思考探究陈可提出的这个问题,好吗?”

第一句说的是“迎客松”,原句是“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另一句说的是“送客松”,句子是“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陈可同学的问题很有价值,课文中两处都有‘手臂’,为何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呢?”我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卢成同学第一个发言:“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第一个句子是把‘迎客松’比喻成‘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第二个是直接把‘送客松’的枝干比喻成‘手臂’”。

王凯接着说:“我知道了,第一个‘手臂’指的是‘好客的主人’的手臂,所以没有双引号。第二个‘手臂’指的是送客松的枝干,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他们俩这一说,我也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明喻”和“暗喻”的区别吗?我怎么给忘了?

我说:“同学们,第一个比喻叫明喻。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像乙。常用:“像、好像、比如、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等喻词来联系。第二个比喻叫暗喻。暗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说成乙。就如文中的第二个比喻,直接用‘手臂’一词代替‘送客松’的枝干。”

师生通过共同的努力,终于回答出了这个问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克服困难后那幸福的微笑。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课堂上还有很多。

有一次,上《莫高窟》一课,有一个学生就问道:“老师,第一自然段中说‘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为什么课文中用‘她’而不用‘它’呢?”

我微笑着说:“老师首先要谢谢你,因为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咱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徐美艳同学首先站了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该用‘它’,因为敦煌莫高窟是一处风景,不是人。”

甄国庆同学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非常自信地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敦煌莫高窟’比喻成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一样,所以用‘她’。”

我适时地做总结:“甄国庆同学说得对,‘她’是一种拟人的手法,用在这里显得更生动、更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敦煌莫高窟的喜爱。希望大家多动脑,多思考,多提出这样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

这就是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难题。

在教学中,我首先着力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经常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让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我首先帮助学生消除“三怕”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我总是会安排充裕的时间,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并且指导提问的方法,提升学生提问的价值。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出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变化。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认真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找到教学的新契机,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在学生刚上一年级时,我就很注重保护他们提问的能力。但这时学生们还不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经常问我,图上的小朋友为什么只长了几根头发?图上的小鸟为什么没有脚呢?我就一遍遍地告诉他们,书上的图画,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不要对图画太较真,应该多对课文的内容提一些不懂的问题。慢慢地,学生感悟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到了中高年级,我会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针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且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渐渐地,学生逐步意识到什么样的问题是没有讨论意义的,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另外,我在课堂上还经常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以前在低年级时,都是学生提问题,我来回答。到了中年级,变成了我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到了高年级,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讨论,自己解决,我适时地做一些点拨。在讨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结论总结

篇(7)

一、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问题难易的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如果问题设计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设计过大、过深、过难,学生谁也回答不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口头表达、思维等),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如此,学生在思考、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中必然充分体验成功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要把握密度和节奏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部分教师为了求证完美的答案,达到预想的效果,总是面向少数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演绎一场又一场独角戏,而忽略甚至剥夺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想说欲望和表达机会。结果,提问或回答成了优生的专利,其他各层次的学生只是观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有观点不想说的局面,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机会,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当然,一堂课40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而德育的渗透应注重内化,不是咄咄逼人的大量发问所能解决的,提问应该是适时适量,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和内心震动。

三、课堂提问需要有针对性,要切中要害

例如:在学习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框后,学生对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概念产生了模糊和混淆。对此,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全面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三者中的哪些?哪些还没有实现,需要我们继续奋斗?这一连串有针对性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课堂提问需要追问深问,升华提问

如,在学习《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学当汽车驾驶员,现在要考驾驶执照。汽车启动了,突然,你的前面同时出现了一个人和一条狗,你是……?”话音未落,几个学生马上接过来:“撞狗。”并纷纷说出了大堆理由。我没有立即表态,几个抢答的学生瞪着眼睛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认同。我笑了笑问他们:“真的只能这样吗?”学生顿时安静下来,进入沉思之中。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地说:“不对,应该刹车!”大伙在一片笑声中恍然大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样的提问、追问、深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会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警戒点”,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伤害其他生命。所以,课堂提问中的追问深问,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而且要导其行。

五、课堂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