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6: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项目是一种超高产、节能、环保的秸秆快速炭化技术,其核心设备是可进行中低高3种温度炭化和快速炭化的组合式炭化罐,其由分体式罐体、内胆、传热系统、散热系统等组成。其采用间接加热法,可在真空厌氧状态下炭化。其可彻底取代传统炭化法。该项目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产品特点
1.炭化时间快:炭化时间缩短至4—8个小时。
2.环保:在整个炭化过程中无烟无味无污染。
3.炭化成品成色高:整个炭化过程中不使用电源,不会出现夹生料或者炭化过度现象。
4.炭化成本:比传统工艺炭化成本几乎不用花钱。
5.应用范围广:可将自然界中多达300多种农作物可燃物和机制炭成型棒进行迅速炭化。
6.炭化温度高:可达500℃—1200℃。
因机制木炭应用范围广,因此每年市场需求量都十分庞大,约6000万吨,而且最近三年还在以每年增幅17%的速度增加。国内生产机制木炭主要原材料都是秸秆,在此过程中秸秆炭化十分重要,传统的炭化过程都是用土窑、炭化炉、炭化池、地面码堆法炭化,其普遍存在炭化时间长,炭化过程不完全,容易产生夹生料,或者炭化过度变成灰,而且对周边环境有污染。而本项目可以改变市场现状,不仅可以确保100%秸秆炭化成秸秆炭,而且没有任何污染。目前该项目已经在江苏、浙江等地应用,产品颇受当地市场欢迎。
投资条件
炭化罐分为2罐、3罐、4罐、5罐等组合式一体化设备,价格分别为2.8万元、3.8万元、4.8万元和5.8万元不等。
以2罐炭化设备为例,投资者只需要投入3.5万元即可,其中设备投入2.8万元,流动资金约7000元,一个人每天可炭化1.5吨,可制成约2吨机制木炭。
效益估算
目前加工一吨成品木炭成本大约1500—2200元,市场销售价约3800—4200元/吨。若投资者每天按生产一吨计算,每月可获纯利润3—5万元左右。
投资提示
1、改性木材及其深加工项目
木材由原来的易燃烧,改性后达到难燃B1级。整个木材改性过程中生产成本低廉,改性后的木材尺寸稳定,木材本身硬度大大提高,具备极好的阻燃性且木材花纹美丽,可以深加工成实木门和实木地板。成为目前建筑、家具、工艺品等行业的首选原材料。
2、储能调温聚合木建筑板材项目
相变储能调温聚合木建筑板材是一种既可以代替塑料,又可以代替木材使用的全循环、高环保、节约型的高科技新材料,是用木材、锯末、秸秆、棉秆、竹制品、灌木枝条等木质碎料为主要原料(含量高达85%以上),用反应引发剂引发化学反应,促使木质材料塑化并重新聚合、复合后,用塑料加工方法制造出来的一种最接近自然的木质材料,是至今唯一利用了木质材料所有成分,不排放废弃物完全不含甲醛等有毒物质的人造木质材料。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原料来源广泛,可再生回收;二是靠木质材料分子间的聚合成型,实现了零甲醛产品,调温相变点可达16-26℃;三是防水浸、抗酸碱、抗紫外线,不腐烂,使用时间长;四是保留了木质材料的所有成分和性能,承压强,弹性好,加工性好,能锯、削、刨、钉、能油漆加工等优良属性;五是制品用途广泛,现在用塑料、木材制造的绝大部分制品都可用聚合木替代,可用于室内装饰装修、家具、门窗、室外建筑、木质包装箱等。该项目采用了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已完成可研与选址,工艺方案设计正在进行。
以上两个项目市场分析:
【党参】
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茎,有补中益气、生津止咳的功效,民间有小人参之称。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党参为紧缺常用大宗药材,并常年出口。
党参因前几年种植面积少及产区干旱等原因导致减产,同时市场库存空虚,货源供不应求,使得这几年价格持续上涨,每公斤从20~30元涨到50~60元,又继续涨到80~90元,目前基本稳定在100元左右。从市场分析来看,价格仍有上涨空间,多地药商关注,后市看好。
党参喜欢凉爽潮湿的环境,更喜欢疏松的土壤条件。党参苗在生长旺季每天能生长30厘米,这时要注意喷多效唑控制,如果来不及喷药,可选晴天的上午将一大部分蔓子割掉,以利根部生长。在雨季要注意地里不要积水,积水时间过久会使根茎受到伤害,降低质量和产量。
党参应在上冻前或春天种植,因为种子很细小,整地做畦时要将地整平耙细,条播,盖严种子就行,用大锄推一遍,播种后浇水要浇透。如果播前将种子用湿沙子拌起来,放上几天,出苗会更快更整齐。667平方米(1亩)用种子1.2~1.5公斤。在生长过程中基本没有病虫害。党参生长1年或2年采收。在当年秋后或者第2年秋后,当叶片枯黄时割去地上部分,然后采挖根茎、晒干、捆成小把即可出售。
党参一般每667平方米产150~250公斤,目前的市场价格为90~110元/公斤,是投资少效益高的一个好品种,值得大力发展。
适种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
【荆芥】
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药用其芥穗和全草,有发表、散风、透疹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烧、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禁、产后血晕、疥疮等。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为常用品种,用量很大。多年来荆芥一直价格走高,可以大力发展。在全国各地都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抗逆性强,没有病虫害,在生长过程中,都是郁郁葱葱,药味清香四溢,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荆芥是中等销量的品种,因近几年种植少,受灾减产,需求加大,价格从每公斤10元上涨到15~20元,2010年10月产新后,价格比较稳定。受2010年的H1N1流感病毒影响,国药大展威力,抗甲流中药材畅销价涨,荆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料药。2012年调查种植面积较少,产新后价格走高,每公斤18~25元。2013年后行市仍将看好。
荆芥分春播和夏播两种。春播于清明至立夏前,每667平方米用种子1公斤,将畦整平后,用脚趟一个印,顺印撒播即可,也可用大锄轻轻锄一下地,然后顺锄的浅印撒播种子,而后推平踩一遍,浇水,注意别种太深。夏播在麦收后进行,方法同春播。春播的在半籽半花时,全株割下,剪掉上面的穗晒干叫荆芥穗即为成品,其秸秆叫荆芥秆亦可入药。夏播的到秋天全株割下晒干捆成把,叫全荆芥即为成品。
不管是荆芥穗还是全荆芥,都以色青绿者为佳品。荆芥穗每667平方米产130~150公斤,价格18~25元/公斤,全荆芥667平方米产450~500公斤,价格3~4元/公斤。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和污水若是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将会滋生一定的病菌,导致动物产生疾病,而人们在食用这些生病的禽畜产品时,很容易出现病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兽药使用不合理、抗生素使用不科学的现象,这将会影响畜牧养殖产品质量。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除存在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其他较多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畜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喂养方式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提升畜牧养殖产品质量。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有效提升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助于提升畜牧养殖的科学性与环保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做好市场分析工作
若想要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得到广泛地推广与应用,必先全面掌握现下市场养殖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推广方案。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是否可得到有效推广的关键在于在确保养殖成本不变或降低的基础上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与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发绿色养殖市场时,应先明确绿色养殖市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调动养殖户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对市场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深入分析市场所需的主要禽畜产品,定位绿色养殖方向,促进绿色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有效推广。
2.2加大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涉及到较多科学技术与知识,但由于部分养殖户的文化程度有待提升,而他们若是想充分掌握这些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不利于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因此,可邀请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绿色养殖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以帮助更多的养殖户有效掌握绿色养殖技术。而对于已获得一定绿色养殖成果的养殖户,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向邻近养殖户传授经验,积极讲述绿色化养殖的好处,以实现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此外,还可定期开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交流会、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座谈会等活动,以提高养殖户的绿色化养殖意识,扩大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范围。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我国的运用时间不长,大多养殖户对此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因此,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需依赖于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以让更多的养殖户可清楚了解绿色畜牧养殖的好处与工作内容。例如:某地区政府部门为促进当地畜牧养殖行业的绿色化发展,根据当地畜牧养殖类型,专门邀请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养殖户进行现场技术交流与指导。此外,该地政府部门还会定期开展绿色养殖技术知识竞赛、绿色养殖成果评比、绿色养殖座谈会等活动,以提升当地养殖户的绿色化养殖意识。通过该地绿色化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促进了当地畜牧养殖行业的发展。
2.3构建绿色饲料生产机制
绿色禽畜产品质量绝大部分取决于饲料,而绿色饲料生产机制的构建,不仅可有效保障绿色禽畜产品质量,还可提升绿色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在对绿色饲料生产机制进行构建时,应根据当地养殖行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其发展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控制与管理,以促进当地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对于公务饲养项目体系而言,应积极使用秸秆与青草,以提高饲料的丰富性与营养性。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提升环境效益,在确保饲料成本在科学范围内,对动物营养供给方式进行调整与优化,以使畜牧养殖产品质量满足绿色化养殖要求。健全的绿色饲料生产机制,可从源头上提升畜牧养殖产品品质,促进畜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绿色化发展。
【关键词】生物质;调整试验;环保;秸杆发电
生物质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能的蕴藏量极大,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量就像当于目前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农作物秸秆、废弃木料等生物质直接燃烧供热发电的利用方式,是一条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的工艺技术路线,它存在节能、环保、碳排放平衡等特点。
仅山东省在每年的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即达7700万吨,占全国农作物秸秆总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4100万吨标准煤。全国薪柴和林业废弃物资源量中,可开发量每年达到6亿吨以上。目前生物质能源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将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高级可再生能源市场分析的预测,同2005年至2011年相比,全球2011年至2017年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将增长60%以上。此外,包括美国在内的12个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国家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全球总量的80%左右。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未来将建设生物质发电550万千瓦装机容量,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确定了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此外,国家已经决定,将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及检测认证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生物质发电的主要燃料秸秆的单位质量热值在3500大卡左右,与单位质量燃煤的热值相差不大,但其单位质量燃料的堆积体积比较燃煤有较大差异,是燃煤体积的5倍左右。秸秆燃料中的灰分通常较低,用布袋除尘器即可实现有效清洁排放,硫份也非常低,对大气造成污染的程度较低。与燃料的特性相适应,生物能电站的建设在机组容量、厂用电系统、燃料存放及输送、锅炉燃烧系统等方面也有其相应的特点。
1.燃料管理
与常规煤化石类燃料不同,单位质量的生物质燃料的存放空间较大,因而需要一个较宽阔的料场来存放,同时与燃煤的自燃相比较秸秆燃料更容易点燃,这一特点对于锅炉的稳定燃烧非常有利,但对于燃料料场的防火安全则是一个风险,烟头、烟火等火源即可引发火情,一旦着火燃烧形成火势后又不易扑灭,在燃料进场以后,与燃料相关的消防、安全教育、安全巡检等工作要予以重点落实。
秸秆燃料供应系统有活底料仓、皮带栈桥输送、炉前料仓及缓冲料仓、螺旋输送机、水冷套输送给料机、料包输送轨道、料包抓取机等形式。棉花秸秆、玉米秸秆等长杆类燃料在由料场向锅炉输送的过程之中,易出现蓬料、搭桥等情况并最终导致向锅炉的燃料供应减少或中断。一旦出现1/4以上的燃料供应中断,就将明显影响炉炉膛燃烧、并主蒸汽温度迅速降低。对此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采取降负荷、开对空排汽的方法,以减缓汽温下降的速度与幅度,确保不致于到达解列停机的临界值。而在出现1/2以上的燃料供应中断时,以开对空排汽降负荷保汽温的措施通常已经难于奏效,主汽温度将很容易到达10分钟内降幅超过50℃的限值,只能打闸停机以保设备安全。花生壳、木屑等颗粒类燃料易出现燃料沿给料线以流沙形式进入炉膛而供应量剧增的情况也不利于锅炉的稳定燃烧。
生物质能源电站当前越来越趁向于紧凑的锅炉车间、汽机车间和宽阔的料场的搭配模式,当前有较多的生物质能源电站的料场取料采用了铲车取料的模式,在料场场地采用土质硬化时,在取料时容易使燃料内拌入大量的土,这不仅使得后续输料环节中对周围产生扬尘污染,而且在进入锅炉燃烧时容易在炉排上出现烧结成块的情况,导致锅炉燃烧恶化。对于以方砖对料场进行硬化的场地则可有效减少料中拌土的情况,但易出现被铲车到料时误取的情况,从而导致在后续输料环节中增加卡塞料机的机率,故此,对燃料料场进行水泥硬化应是避免以上两种情况的有效方式,只是此种方式的初期投资较大。
秸秆通常含有3%~5%的灰分。这种灰以锅炉飞灰和灰渣/炉底灰的形式被收集,这种灰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钾、镁、磷和钙,可用作高效农业肥料,安装一个布袋除尘器,以便收集烟气中的飞灰,布袋除尘器的排放低于25mg/Nm3,大大低于中国烧煤发电厂的烟灰排放水平。
2.厂用电系统
当前我国已经投产的生物能电站均是单台机组电站,其发电容量多数在12MW到40MW之间,机组容量的设计主要考虑周围区域内的可取用燃料数量。在此种电站中,其厂用电系统均未设计独立的启动变压器,而采用双向变压器方案,即主变压器既作为发电机出口常规主变压器,又作为全厂的启动变压器,这种设计方式投资少,系统相对简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模式。
在国内已经完成试运投产的多个生物电站项目上,厂用电受电是试运前期阶段一切工作之中的主线。在正式电源投用之前,施工用电在满足现场施工用电、办公生活用电外,仅能满足部分小功率电机的试转等工作,分系统的试运工作受制约因素太多因而多数情况难以展开。
厂用电系统的受电是个综合工作,不仅需要厂内部各项施工、试验等工作要完成就位,同时也要受到厂外因素的制约,比如输电线路施工、铁塔施工、与当地电网的协调、与周围居民的协调等情况等。相比较之下,厂区内部的主变压器施工及调试、线路保护柜的调试等工作则可以比较从容,只要设备能及时就、施工队伍、调试队伍能及时开展工作,则厂区内部的厂用电反送电工作则处在一个相对可以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我国内蒙古自治某生物电站在试运之初仅因为外部输电线路用电及上网协议谈判、线路施工、奥运保电等因素的影响而延期多达六个月,在此期间厂内厂用电系统的一切施工、试验工作陆续完成,而在外部线路就位之后,厂用电很短时间之内即完成受电,并在十天之内完成了所有高压电机试转、锅炉冷态启动、锅炉吹管等工作。
通常在国内各生物能电站在招商引资的大形势下,由当地政府主导在各类开发区投资办厂的情况较多,除了配合协调燃料的收购工作以外,在用电、用水等协调方面,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此也有较大的作为空间。
在厂用电系统一时无法正式受电的情况下,以施工用电作为单体调试的临时电源可以在一定程度开展现场的试运工作,比如小功率电机试转、汽机油系统过滤、DCS系统上电复原、静态联锁调试、启动炉试运等,化学制水系统的用电量也相对较小一般可以利用施工用电进行系统调试。通常施工用电的容量较小,其保护措施、设备可靠性方面也较薄弱,有时会引发低电压、电源缺相等情况,对此需要加强监控,否则一旦出现可能会联锁导致电机等设备损毁等情况。
3.烟风系统的试运
生物质能燃料有较好的易燃性,在启动引风机后,锅炉点火时只要用较小的点火热量即可实现有效点燃,当前多数锅炉仍设计有油燃烧器,而实际运行中人工点火较用油燃烧器点火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由于减少了燃油储存、供应系统,油系统运行方面的安全风险大为减少,运行费用开支也因此节省。
生物燃料在经过初级破碎后物料仍非粉末状态,在物料燃烧充分程度上受到较大制约。在锅炉启动初期一次风温度较低时,易发生尾部烟道余料燃烧,对此应及早投入空器预热器,充分提高一次风的温度,避免炉膛燃烧中心后移,使燃料得以充分的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同时应充分利用烟冷器的可调节性控制锅炉排烟温度,当前生物质能源电站的布袋除尘器工作温度在120℃左右,过高的温度易造成布袋及烟道各膨胀节损伤并浪费能源,过低的温度会导致尾部烟道腐蚀并不利于布袋除尘的效果。
采用水冷式振动炉排是生物质能源电站锅炉中最常见的形式,为保证燃烧时间充分又不致于积料结焦,炉排的振动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振动频率,通常每一到两分钟之内就要振动一次,每次动作时间10到15秒,针对每台锅炉具体数值需要根据系统实际工况进行调整而有所不同。在每次炉排振动时,炉膛负压有较大的扰动,扰动值在+300Pa到+400Pa之间,在出现正压扰动时若不及时调整,炉膛内的正压烟火极易顺着给料线回火至缓冲料仓而引发火情。在人工调整的情况下,锅炉炉膛负压控制要稍大一些(比如-300Pa),以防至在炉排排动等时出现负压窜升。在具备条件时,炉膛负压控制要及早投入自动运行,并适当增大引风机对负压调节的微分作用,以将炉膛负压控制在一个较安全的范围之内。这同时对引风机的调节装置的设备可靠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不论是叶耦调节装置,还是引风机的进口挡板调节装置,都需要较高的可靠性。
在生物质电站机组的试运中,把握好燃烧、燃烧等环节的差异,并结合常规火力发电机组的试运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可及时将生物能电站的静态投资转为生产力,发挥出其环保、低碳及可持续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永华.生物质电厂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研究.锅炉技术,2008,39(4).
[2]江学荣.我国大型机组启动调试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电力建设,2008,29(6).
[3]吴伟.单县生物发电示范项目燃料系统设计研究.电力建设,2006,27(12).
2003年,杭州市委提出了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农业功能拓展,高产、高效、优质得到体现。
1.1形成都市农业布局
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基本形成。在城市农业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园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平原农业圈中,接受城市农业圈产业的转移,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农业圈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桑、果、林、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
1.2建成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50条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蚕茧、茶叶、淡水产品、竹业产量产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219.5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9.4%,在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1.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主导产业状元镇(乡)20个、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县14个、产业强镇(乡)18个,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9家,出现了“南有传化、北有森禾”的农业示范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完成项目183个,实施叶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建成叶菜基地5000亩,粮食、蔬菜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1.4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4.39万亩。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农机具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和大棚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1.5发展物流会展产业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发展农业会展业,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提升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两大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迎新春农展会,参加京、沪、粤、港、台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杭产农产品品牌。
2统筹发展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虽然杭州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2.1结构分析
2.1.1产销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笔者对余杭区的种养销大户调查发现,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50%以上,而农产品经营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调查,从事种植业的接近80%,从事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在20%以下,从事农机、植保在10%以下。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变成2010年的3.5∶47.8∶48.7,农业经济比重迅速变小。在“三二一”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政府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城市绿肺的作用、有效保障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统筹城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2.1.3就业结构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笔者对余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250位从业人员调查,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有41人,40~49岁的120人,50~59岁的77人,60岁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专53人,中专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资料显示,在种养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结构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总体较低,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被调查的250位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为18人,中级70人,初级45人,无职称117人。资料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对于先进科技的掌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瓶颈分析
2.2.1资源禀赋不足杭州市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强,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资源禀赋下,仍然存在冬夏两季农田抛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鱼种急剧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威胁。
2.2.2发展空间有限杭州自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用地面积有限,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被蚕食,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发展“落地难”现象存在,并趋加剧的态势。
2.2.3基础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上,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则是杯水车薪。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设施连正常状况都很难维持,更难抵御旱涝灾害。再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的大项目和线形工程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统雪上加霜,农民仍在“靠天吃饭”。
3统筹发展对策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觉”,强化政府责任;需要“民本自发”,尊重农民意愿;需要社会共谋,把握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
3.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要坚决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统筹用地规划。抓住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其他村镇规划修编、新编之机,设定发展规模,明确中心镇、中心村位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空间发展农业。要统筹产业规划,在认同三二一产业比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守住230万亩粮田,建设100万亩吨粮田、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
3.2强化农业功能区建设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功能区,以明确的土地功能来达到稳定农业产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优质特色区域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3.3培育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乡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着力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条件。加强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优先”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农机(技)推广、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绿色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涉农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担”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推动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3.5积极创建区域品牌
引导杭州农业产业集聚性建设,打响杭州农产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按产业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和高标准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聚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了解杭州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双赢”。
3.6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
农业作为城市的绿肺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要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环保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资源化利用途径,促使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仅占世界豆业资源较小部分,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波动较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并且外资已基本上控制了大豆进口和加工产业。同时,我国正面临耕地数量稀缺制约着大豆增产空间,预期收益不稳定打击农民种植大豆热情,大豆过量进口影响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以及依靠进口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大豆需求等一系列危机。因此,今后我国需要扶持本国大豆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本国大豆潜力,依靠技术性贸易措施控制大豆进口的速度和质量,以确保大豆供需平衡和大豆产业健康发展。豆是中国的重要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3个大区,即北方春作大豆区、黄淮流域夏作大豆区、南方多作大豆区。大豆是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是出口创汇的大宗农产品,尤其是东北大豆远销世界各地。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生产的发展,中国大豆产量占世界大豆产量的比重越来越小。进入80年代,中国大豆总产量每年占世界总产量的10%左右,大豆出口量已降至世界大豆出口量的3%以下。到了90年代,中国逐渐成为大豆进口国。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二)研究的意义
大豆生产对于黑龙江省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我们黑龙江省粮食的主产物,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粮食储备,我们国家要想在国际大豆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黑龙江省是我们主要的大豆战场,所以要想我国大豆必须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减轻畜牧业发展对粮食需求的巨大压力,调整大豆和主要粮食作物,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刺激大豆生产的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一)国外大豆生产措施的研究
1、美国
(1)美国大豆分布与种植概况
美国大豆主产区在大湖区西南部及周围地区(衣阿华、伊利诺、明尼苏达、印第安纳、俄亥俄、威斯康星)、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南达科他、堪萨斯)和东南部(阿肯色、田纳西、佐治亚)。正好涵盖美国玉米主产区的中南部,美国大豆主产区与玉米产区重叠,利于玉米与大豆轮作。这些地区海拔高度小于500m,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全是肥沃的草原黑土和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达3%―5%。无霜期160~180d,6月平均气温20~22℃,7、8月平均气温22~27笔,大豆全生育期中≥10吧积温3300~4600t。大豆生育季节(4―9月)降雨量可达530~650mm,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大豆的生长发育并可获得高产、稳产。
(2)美国大豆生产及栽培技术
1)实行轮作,培肥地力。美国大豆主产区中西部地区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在5%左右,大豆的单产在3000~3750/hm2。美国两个最大的大豆与玉米主产州衣阿华和伊利诺,80%面积的大豆与玉米实行两年轮作,即玉米―大豆―玉米―大豆,其他一些北方大豆生产州也以这种轮作方式为主。除了玉米―大豆―玉米―大豆轮作方式外,也有少量玉米―玉米―大豆或玉米―大豆―小麦三年轮作及大豆一甜菜两年轮作。轮作过程中,实行在前茬玉米地上大量施肥,种大豆不施肥或少施肥,玉米秸秆还田,因此土壤有机质保持在很高水平。大豆实行少耕或免耕栽培,采用化学除草。大豆栽培的行距由最初lm宽的行距到75的行距,再发展到45和17.5的窄行密植。
2)种植转基因大豆。美国于1993年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自此以后,美国大豆产量逐年递增。近年来,转基因大豆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年产量达到5000万t左右,接近其总产量的70%,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2001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当年播种转基因大豆达2041万hm2,比上年增加18%,占播种面积的68%,其中15万hm2为抗除草剂大豆。美国近年来还推广了精准种植技术,15%的农民使用了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农业机械,通过对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分析,找出产量低的原因,并据此制定大豆生产计划,提高大豆生产水平。
(3)美国大豆贸易现状
1)国内贸易。美国大豆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组织都建有自己的仓储设施,大粮商在各州也建立自己的仓储和收购站。大豆价格是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价格加上一定基差确定的,农场主根据价格的高低决定是自储还是代储、或直接出售。大粮商往往根据要货的紧急程度、收购地点制定不同的市场价格。同一地点有多家公司和仓储商的收购站,形成收购过程的竞争局面,其结果是农民得到最好的服务和最合理的价格。
美国农场主出售大豆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收获后的6个月内70%以上的大豆都已出售完毕,特别是10月份1个月的出售量占全年总销售量的25%。大豆收购后其总量的60%左右用于在国内加工榨油,35%用于出口,其余的用于种子、饲料和储备。
2)国际贸易。美国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每年大豆产量的35%用于出口,年出口量在2400万-2800万t之间。美国有相当数量的农场主专门为出口而种植大豆,大豆出口成为美国农民种植大豆的主要驱动力。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行情变化直接影响美国大豆的生产。
近些年来,中国大豆产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表现为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国内消费量迅速增长,国内生产徘徊不前,价格低。200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1132万t,进口金额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大豆生产量的70%,是中国最大宗的农产品进口品种;在进口大豆中,以美国大豆的进口量最大。2002年从美国进口大豆462万t,占中国当年进口大豆总量的41%。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是大豆的出口国,现已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2003年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了2094万t,首次超过国内生产量,比前一年增加了83.3%,其中50%左右来自于美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主,2003年进口美国大豆1100万t,其中70%是转基因大豆。
(4)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美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是有力的政府支持、持续的科技进步、旺盛的国际需求、强大的生产者组织、高效的市场研究和良好的市场设施。在众多因素中,政府支持是关键性的,如果没有政府支持,那么其他许多因素将难以发挥作用。
1)美国政府对大豆产业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直接财政补贴,包括作物和收人保险政策、间接政策支持、科研支持和国际贸易谈判支持。2002年以前,美国的大豆产业只得到一种直接支持―商品贷款项目支持。2002年新农场法案出台,大豆被纳入政府的固定脱钩支付补贴项目,但仍通过商品贷款项目加大对大豆的支持力度。在过去的60年里,商品贷款项目是美国大豆生产者享受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形式,对大豆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大豆价格疲软,大豆生产者从贷款中得到了不少好处。美国国家统计局1999年的研究表明,大豆补贴率是种植成本的250%,也就是说,美国豆农得到的补贴是其所花费用的2.5倍。2001年美国农业部为大田农作物支付了大约45亿美元的补贴,其中27亿美元支付给了豆农。
2)强有力的科研支持。美国农业部当代农业研究系统的报告显示,2000财政年度,全国农业研究系统中的大豆研究项目数为809项,仅次于玉米和小麦列第三位。美国全国用于大豆研究的科研经费达到8700万美元,占全国农业科研经费的2.53%,其项目经费在主要大田作物中列第三位。大豆研究经费80%来自农业部、州政府,20%来自其他非政府渠道。
3)美国大豆联合理事会的作用。美国大豆联合理事会由63名各州大豆理事会推举出来的农民自愿者组成,从首次大豆买卖时每千克的销售额中抽取0.5%,作为资金来赞助此组织。美国大豆联合理事会主要负责4个方面的行政事务:美国国内的市场推广、国际市场的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开发大豆的新用途。国内市场的推广计划主要致力于美国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及保健食品行业间的沟通,以辅助他们在产品中更好地利用大豆。国内的推广计划是找出潜在的大豆市场及辅助工业界。国际市场的推广计划主要是与其他种植、出口与进口的国家沟通国际间大豆业务的发展。美国大豆协会受美国大豆联合理事会指派具体负责国际市场的推广计划。
2、巴西
(1)巴西大豆生产现状
1)巴西大豆的生产与流通状况巴西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2003年,巴西种植大豆1800万公顷,产量5200万吨(2004年可达到5800万吨),其中出口1992万吨,创汇8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1%。继巴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咖啡经济”和“蔗糖经济”后,“大豆经济”已成为巴西现代农业的象征,是巴西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
巴西大豆生产在南方三个州以家庭农场为主,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以大型农场为主。大豆的销售则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即在大豆播种之前,生产者就与收购商依据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的价格签署当年的大豆供销合同。一般情况下,收购商预先支付30%至50%的订金或提供部分贷款,为生产者提供购买种子、化肥、农具等所需资金。大豆收获季节,收购商便会派人派车前来收购大豆,履行双方供销合同义务。
在巴西南方的南里约格朗德州(也称南大河州)和巴拉那州,大豆销售大多以农业合作社为主。每个合作社由户数不等的家庭农户组成,农户负责大豆的生产,大豆销售则委托农业合作社出面与收购商、出口商联系,签订供销合同。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南里约格朗德州现有合作社300多家,大豆农户12万,种植大豆359万公顷,年产量958万吨。经合作社销售的大豆占该州大豆总产量的47%,平均每个农户种植大豆30公顷,产量可达79吨。
2)巴西大豆种植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巴西能够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地位,与该国土地资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大豆生产技术进步以及国际大豆需求拉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巴西土地资源充足。巴西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是我国的3倍,而且全境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大豆。南方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降雨充足,历来是巴西最发达的农业地区,也是巴西主要的大豆产区。70年代末以来,大豆产区逐渐向北推进,地域辽阔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成为新的大豆产区,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②大豆科研成果的推动。大豆属于温带作物,但是巴西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开发出适应热带气候的大豆新品种,为开拓巴西大豆新疆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巴西自主培育的大豆新品种约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的60%。巴西还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实行规模经营、直播、轮作、合理施肥和合理密植等,大大提高了大豆的单产。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巴西大豆单产年均增长5%,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达到的水平。
③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先后制定了一些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如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低息农业贷款政策、农业保险体制等。巴西政府还加大了对大豆产区铁路、水路、公路和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边国际贸易谈判努力开辟新的市场。
④巴西大豆生产成本低。巴西大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与美国大体相当,但是,巴西在劳动力和土地的成本上明显优于美国。在巴西,每公顷土地的租赁费仅为25美元,大豆从产区运往港口的运输成本为32美元/吨,略高于美国。因此,尽管美国对大豆生产给予巨额补贴,但巴西大豆仍有竞争优势。
(二)国内大豆生产措施的研究
龙开胜,陈利根认为: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仅占世界豆业资源较小部分,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波动较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并且外资已基本上控制了大豆进口和加工产业。同时,我国正面临耕地数量稀缺制约着大豆增产空间,预期收益不稳定打击农民种植大豆热情,大豆过量进口影响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以及依靠进口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大豆需求等一系列危机。因此,今后我国需要扶持本国大豆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本国大豆潜力,依靠技术性贸易措施控制大豆进口的速度和质量,以确保大豆供需平衡和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章胜勇,胡振虎认为:大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油源。近10年来,我国在大豆生产和贸易上经历了从大豆净出口国到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转变,其主要原因除了单产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过高等成本、效益因素外,在大豆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营销的角度探讨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的出路。
娄厦,滕建华认为:针对2008年的豆油涨幅现象,本文在农户高生产成本和低收益、外企竞争控股、土地规模三方面的制约因素上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恳总局下面的农场及对一些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相关措施进行跟踪和调研,以及对未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生产,销售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实施相应的对策,解决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销售困境。
研究方法:市场分析和调研相结合,国内外比较分析相结合,以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高淑华,王建威.大豆产业濒临不安全状态[J].望,2006(9).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3]施用海,沙玮.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国际压力与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7(9):8-11.
[4]刘润平.中国大豆产业的出路何在[J].
[5]周新安.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1):4-8.
[6]高颖,田维明.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分析[J].
[7]Aubert C,朱希刚.中国大豆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19.
[8]崔锦泰.小波分析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30-92.
[9]周伟.MATLAB小波分析高级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0]方福平,王磊,廖西元.中国水稻生产波动及其成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6):72-78.
[11]王连铮,王岚.中国大豆增产的途径[J].油料作物学报,1999(4).
[12]郑康宁.黑龙江大豆减产而市场低迷态势依旧[J].大豆通报,1999(1).
[13]郑康宁.我国近年豆粕进口贸易与下年度趋势浅析[J].大豆通报,1998(6).
[14]田佩占.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化之我见[J].大豆通报,1998(5).
[15]彭廷军.善用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趋势[J].国际贸易,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