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6: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名家经典诗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与未来对话
共筑梦想?家
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献礼深圳
卡尔维诺说,城市就像梦境,
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
深圳,因为拥有梦想而辉煌
当梦想一步步接近现实
那些浮华的背后等待我们戡破
那些内心的声音等待我们聆听
在深圳,我们以自己的方式
一起听诗的声音
与未来对话”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近日于深圳音乐厅水幕广场举办知名诗人朗诵会、名家名作及深圳儿童美术作品大型装置展。当晚,台湾诗人郑愁予、成都诗人孙文波、澳门诗人姚风、香港诗人秀实等诗坛名家将奉上原声朗诵;新民谣代表歌手钟立风也将登台献唱,用音乐抒写诗意。
历 十二载的诗歌风云
珠江国际诗歌节已成功举办五届,由珠江地产主办、华时代文化策划,从第一届“诗人的发声”、第二届“声音的共和”、第三届“重返经典”、第四届“声带上的中国”、第五届“时间的玫瑰”,到本届“与对话未来”。这个诞生于云山珠水的文化盛典,历经十二载前行,已经成为在全国各地盛大绽放的诗意盛会,更是南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本届诗歌节以“与未来对话”为主题,旨在借助诗歌的能量,倡导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立足当下,享受生活,以坦然和从容的姿态面对未来、期待未来。
寻 诗意的墨迹
据本届诗歌节策划人之一、诗人欧亚介绍,区别于往届,今年的重心将回归“诗”本身,尝试让更多人关注诗歌文本,与诗歌重逢。
为此,组委会特别向郑愁予、孙文波、姚风、秀实、蒋浩、杨小滨、黄礼孩、卢卫平八位外地诗人及李似弘、从容、旧海棠、吕品贵、莱耳、一回等三十多位深圳本地诗人征集诗歌手稿。这些记录时代的诗歌文本,将被设计组装成大型装置,与观众面对面。
融 诗歌与音乐共舞
一、诵读古代文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百家讲坛的热播,掀起了人们对古典传统文化的追捧热潮。有学者评论说,人们对于丹、易中天的追捧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匮乏的表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甚至远远滞后于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究其原因,可追溯到对传统文化形式的摒弃和叛逆,而则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一起丢进了垃圾桶,彻底切断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而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根基,就如同雨中的浮萍,所幸的是传统文化的血脉还存在,先哲们给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还在。也许,当下是时候把目光转向我们谓之为“经典”的作品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作。我们固然不能一一深入探究,至少可以采撷其中的一点一滴,就足以滋润我们饥渴的精神家园了。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脉络还是极为清晰的,每一时代都涌现一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秦汉诸子百家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在文学史上散发着它们独特而永恒的光芒。基于此,可让学生有选择的诵读、感悟先哲的思想。经典的诵读,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一种含英咀华的精神享受。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谆谆教诲;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飘逸豪放;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凡脱俗;关汉卿《窦娥冤》写尽人生的无奈与悲凉;曹雪芹《红楼梦》呈现世间的繁华与衰败。徜徉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风景无限。学生收获到的是字字珠玑的华美篇章,收获到的是堪与日月同辉的哲思睿理。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教师可采取不同的导学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苏轼的词为例,就可以论坛的形式开展活动,学生可先对苏轼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加以搜集整理,辅以自己的品味赏析,集结成册,并展示交流,教师可适时进行总结性评述。当然诗文诵读会,以同一作家、同一题材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交流都会是促进学生阅读经典的催化剂。
二、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品味真、善、美人性光辉
经典并不仅仅存在于遥远的历史,中国现当代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造就了许许多多文坛大师和优秀作家迥异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语境。传统的文学形式此时已走入死胡同,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白话诗文创作以其随意、率性的特征给濒临僵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一时期涌现的许多作家都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从投笔从戎的那一刻起,就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唤醒愚弱的国民上。他的文字,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穿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病弱。老舍先生则以其细腻温婉的笔触,勾勒北平市井小人物的生活,使作品具有了人民性和人道主义情怀。也正因为如此,老舍先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而他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以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美文创作,或缜密漂亮,或冲淡自然,或闲适幽默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韵致。诗歌在西方诗歌流派的影响下,同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现代诗派代表人物戴望舒一首《雨巷》融进无限忧伤的情思意绪。冰心则创立了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冰心体”,其诗歌中对自然、母爱饱含深情的吟咏,曾温暖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对这些文学大家、思想大家,我们的孩子还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定期开办读书交流会和教师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当然对经典篇目的诵读始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作品熟悉到“出口成诵”的程度,才能逐步理解感悟到作品的精髓。
三、放眼世界,开拓视野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忘记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世界中的人,我们的眼光也应该面向世界,汲取全人类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泰戈尔等一串串永远镌刻在人类文学史上的名字,承载了多少人类思想的光辉。他们的经典作品同样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教师可为学生推荐经典篇目,学生要做好详尽的读书笔记,并就感触颇深的语言做圈点批注。师生还可以共同搜集有关的鉴赏资料,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在读书交流会上共同分享。
四、让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一、素养(积累)
1.阅读
·白话文阅读
在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我每天都会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在高三之前会看一些名家作品,一来可以满足阅读兴趣,二来可以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同时在提高感知语言文字含义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所谓语感)上也有一定的帮助。至于书的类型,我建议尽量多读议论性的,提升思想深度,但也不要局限,什么杂文散文小说都可以拿来看。高三时我会更偏向于读一些名家读书笔记和《读者》一类的杂志。因为我的数理化不好,语文学习的时间会相对少一些,而这些文章能让我快速地积累素材。
在阅读的同时,我建议大家可以准备一个积累本,不求多但求精。在这上面,可以记录一些有哲理的名家名言,名著中的经典人物经典情节,甚至一些优美的表达方式等等,常翻常看。
·文言文阅读
课本上的篇目尽量背过。实在太长的也应当能说出其中的实词虚词重点。要重视课堂,下课及时与同学复述巩固。
课外阅读也应加强,《史记》,《资治通鉴》,《晋书》等等都可以看。
多翻翻古汉语词典。
2.写作
阅读名家大作时学习他们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
平时多接触优秀的时事评论,学习他们分析事件的角度和方法,对作文审题会有帮助。
针对当下的热点问题,有时自己也可以写写评论,熟能生巧,练得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
二、应试技巧
这里我们分题目来说。
·论述类文本阅读:看标题,看文章,着重标记其中的逻辑关系。写选择题时先逐字比对,一般情况下就可以选出答案。有的选项原文没有,就需要一定的的推理,这一部分个人觉得对语感的要求比较高,就要常看常练。
·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切以文章为出发点,从原文中找答案,避免主观臆断。分清题目类型,利用答题模板答题,分条陈述。寻找答题有效区,关于人物形象的题目可以先找出具体描写,再精准概括。要求分析的题目一定要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断句题目注意陈述对象,关注一些特殊句式。文言常识基本靠积累,没有记住也不要蒙,有时可从文中推敲出来。文意理解注意常考设题方式,注意人物关系,与原文对照。
·诗歌鉴赏:平时积累一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法现象等等,了解他们的区别。有兴趣的同学看一看《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关键要进入情境,读懂诗歌。简答题首先分清题目的考察重点,是情节人物或者感情主旨等等,分析完我一般会逐句分析,以防遗漏。有时为了防止得分点不足会多说一点,比如“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对象)的……(情感)”等等。
·默写:就是背,背的时候回忆一下某些字的写法。也可以横向比较记忆,比如“唯”,“惟”,“辨”,“辩”等等。
·语言文字应用:成语平时就要积累,不仅是成语的意思,更有成语的用法。不同成语有考察的侧重点,比如“上下其手”注意感彩,“登高自卑”注意望文生义,还有“良莠不齐”与“参差不齐”的区别等。这样分类记忆可以减少记忆难度。文言知识对成语理解也有帮助。举个例子,“星罗棋布”的“星”,“棋”就是名词作状语。“妻梅子鹤”的“妻”“子”是意动用法等等。
病句要注意错误类型,划分句子成分是很有用的做法。
·作文
作文审题选好角度。切入点可以是材料中的一个人物,一件事,一句哲理性的话等等。
体裁推荐议论文,要出彩就要有精辟的论述,这与阅读又有莫大的关系。
开头结尾点题,文中强调主旨,能降低跑题风险。
在高三后期语文依旧低迷的同学可以针对一些特殊题型做专门训练。写过的题要有总结,想想自己为什么会错,找找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差在哪里。平时可以三五同学做同一题型,做完后一起总结,效果更好。
一、读诗,关键环节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使他们不朽的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们的诗,文字浅显易懂,悦耳动听,而高深的人生哲理却就蕴含在这人人能理解的浅易之中。
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诗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诗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诗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
二、思诗,不可或缺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又如《山行》这首诗,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三、品诗,升华感悟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如《鹿柴》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 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v飞,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的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又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形成。所以我们要从情感人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四、延诗,开拓创新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 经典诗文;诵读;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之一,诵读经典诗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过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并能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诵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腹有诗书气自豪。”从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非常适宜于小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2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方法措施
2.1 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时,检查落实诵读
(1)老师为班级学生推荐每周吟诵的内容,每周一主题,如: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春天的诗歌、宋词周、三字经诵读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能背诵教师指定的必背古诗文,参与面100%,达标率95%。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
(2)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开展诵读活动。
(3)每周检测学生吟诵情况。分小组竞赛和每周教师检查相结合。
2.3 开展活动,激发诵读兴趣
2.3.1 竞赛类
背诵小能手评选:利用班会午会,在学生中开展古诗背诵比赛。
古诗文知识竞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等。在知识竞赛中,学生既走进古诗文,也走进了流芳百世的诗词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诗文朗诵比赛: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或慷慨激昂、或思乡怀旧、或欣喜欢悦、或抑郁忧愁……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类:学校的橱窗、每个教室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2.3.3 活动类: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中秋节来临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专门开设了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许多学生都说这样的中秋节过得才有意义。
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在母亲节的那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文并制成贺卡,组织一次“送贺卡赠诗词”的特别行动。一首首普通的诗文,因为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为无价之宝。这一举措,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 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成效
3.1 学生获益多: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学生在近一年的古诗文诵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诗文、文学家、圣人的直接对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文功底,对他将会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2 家长反映佳: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
3.3 学校换新貌:经典诵读掀,文明儒雅换新貌。通过诵读活动,学校师生形成了读书学习的文明风尚,推动广大师生形成了“想读书、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大力营造了知书达礼、好学求进的校园书香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歌之美表现在语言上朗朗上口,使人产生阅读的愉悦感,特别是那些讲究对仗、押韵的古体诗更是美不胜收,音乐之美、韵律之美流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反复诵读品味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风格各异的诗歌对诵读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别的,有的诗歌诵读起来要给人以慷慨激昂之感,如屈原的《离骚》;有的是柔情万丈,如李煜的《虞美人》;有的则是低沉舒缓,悲抑哽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在诵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采用多种吟诵方式来提升诵读的效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之美,提升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如食指的《相信未来》的第一、第二节比较适合集体诵读,第三节则适合个别诵读,最后又可以集体诵读。这样的诵读方式可以确切地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胸臆与壮烈的情怀。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适合配乐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表达出诗歌悲哀低沉或欣喜高昂的悲喜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将慢慢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那种美将如春雨润物般,为学生的审美情趣注入鲜活的生机。
二、分析意象,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它在诗歌中发挥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用。应该说意象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在我国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蕴含着共性的意象,它代表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这样的意象,并借助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丰富内涵。
比如在学煜的《虞美人》时,我就以词中两次出现的“月”这个意象展开了分析,提问这首词中为什么两次出现“月”这个意象呢?月亮这一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隐喻怀念故乡和亲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而今李煜笔下的明月在寄托了他思国怀乡的情感中,又多了无限的凄凉与浓浓的伤感。“流水”在诗歌中常常代表了一种对岁月逝去,人生苦短的叹息与哀愁,请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味诗歌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审美感,为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首先,运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由专业的播音艺术家朗诵的配乐配画的经典诗作,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我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选取了名家朗诵的配乐配景视频,画面中呈现升国旗的庄严场景、奥运会的壮观场面、老水车、稻穗……将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形象地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其次,运用多媒体扩大诗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诗歌的殿堂中欣赏到更多的佳作,汲取更多诗歌的营养。如在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人其他的诗词名作,如《七律・到韶山》《卜算子・咏梅》《七律・》等,让学生对的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诗词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之美的艺术概括和精神升华。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创作展现诗歌美
关键词:诗歌特点 联想想象 探究技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高考而忽略诗歌的特殊性,学生无兴趣,课堂无诗意。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诗歌是一种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因此要让诗歌教学真正拥有诗意。
一.联想想象感其意
诗的语言以其隐喻性、含蓄性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想。由此所引发联想、想象到不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例如:每当我们读到痴情人在秋水边唱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动人诗篇时,我们的心中往往会拥有一幅朦胧的意境,产生一种痴迷的心情。每当我们读到诗人在漂泊流离中吟出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诗句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尽的生命沧桑。这就是诗性的光辉。走入诗的世界,我们的心灵就会沐浴在诗性的光辉下,接受着精神的洗礼。如果我们缺少想象联想,只是翻译诗句,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读出痴迷的心境和生命的沧桑,“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绕船月明”,这些激起我们丰富想象的迷人诗语就会离我们而去,诗性的光辉荡然无存。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解诗意上我侧重让学生围绕作者对意象的描写展开合理、大胆的联想、想象,以此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隐在的诗意,学生在联想、想象的引领下进入了诗歌的意境,把作者写作的对象进行审美心理加工,进而触摸到诗歌的意旨。诗人隐喻的空间就成为学生学习的“联想、想象和感知、体验、理解”的空间,是充分个性化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解读隐喻的“过程”中,调整自我的认知和情感结构,不断地和诗人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共鸣。这一教学实践给沉闷的课堂注入鲜活的血液,给学生以真正的诗意享受。
二.字斟句酌悟其神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名家之作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诗歌作为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作者更是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诗歌的主旨是通过意象,意境感悟出来的,但真正体现一首诗歌内在神韵的往往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因此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不但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更能在体会诗歌内在的神韵,炼词炼字的妙境。
如:众所周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溅” “惊”“绿”“敲”都是炼字中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探寻诗歌中最传神的词语,最精妙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词语内涵、用法的挖掘,领悟诗歌深层的神韵,效果甚佳。如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人们视为叠词运用的典范,而如何使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我便鼓励学生大胆改动一下试试,有学生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悲戚”,和原句对比反复诵读,然后结合词人身世研讨,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悲戚之情。从而真正走入了李清照悲苦的内心。
三.探究技巧明其妙
在教学实践中,每当学习诗词遇到了突出的艺术手法,我就鼓励学生回顾、联想已学过的诗词中相同手法的运用,将它们放到一起比较其中的妙处,并试着自己运用这种手法进行模仿式的、个性化的创作。这样既熟练掌握了诗歌的各种技巧,避免了耗费大量时间背术语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的尴尬,又通过探究理解了古人诗词表情达意的绝妙,感受到了我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介绍了“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一句的互文手法,然后开展同手法诗句赏析和创作比赛,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量运用互文手法的诗句被学生拿出来赏析,交流,质疑,也涌现出精彩的仿写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互文的妙处,也被古人的精妙构思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