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分析诗词的方法

分析诗词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分析诗词的方法

篇(1)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是一些学生并不喜欢,甚至非常讨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1.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仍然是主张让学生死记硬背,只是注重字词语法的讲解,将诗词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意蕴、内涵可言,以为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再背诵下来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些语文教师尽管使用的是新教材,却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仍然延续已经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固定僵化的教学使得古诗词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不爱学习古诗词,更不要谈提高学习效率了。

2.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有的语文教师对教学理论研究不深,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对古诗词知识了解不够透彻,鉴赏能力低下,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教学时普遍停留在讲解字词句、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根本就讲不出诗词的文化内涵和韵味。二是过分重视标准答案,分析与结论讲究统一性和标准性,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根本就不顾及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是针对高考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花大量时间去探讨,而那些不常出现的知识则很少讲解甚至忽略,使古诗词教学成为枯燥的语法讲解。

3.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认识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潮流文化和速食主义大肆横行,这对学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高中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比较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和快节奏的感觉,而古诗词由于节奏慢,需要慢慢体会、品味,因而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是格格不入的,学生也不喜欢这些“咬文嚼字”的东西,觉得学了这些古诗词也没有什么用处,多数时候是带着抵触的心理、浮躁的态度进行学习的。同时,学生的诵读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高考的几十首诗词,对于与高考无关的则一概不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理念出现偏差。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考考什么就着重讲解什么,注重分析高考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揣摩高考出题的指向,甚至炮制出一些“标准答案”,让学生去套用。比如,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包括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教师让学生背诵下来,在考试时去套用,或者都写上,以便得分。这样的教学就是走上了歧路,出现了偏差。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透彻,从而出现偏差。如新课标规定:“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对此,一些教师就把文言常识讲解一带而过,甚至根本就忽视了这些讲解。

2.教学方法走进误区。主要是对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指导,出现了两种误区:一是重讲轻学。也就是说,教师生怕自己遗漏一个知识点,上课时一直都在滔滔不绝地讲,务必把知识点讲解得细致入微,恨不得把自己脑海中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领悟和学习。二是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美其名曰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实际就是教师撒手不管,很少进行指导、启发,致使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却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

3.应试教育仍存在较大的影响。虽然现在普遍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教育,但是只要高考还是主要的人才选拔途径,那么应试教育的影响就会依然存在,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影响也会存在,使得一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结果,唯分数论英雄,甚至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使得古诗词的教学完全沾上了功利色彩。分析高考试题、解读高考指向、分析高考答案等等行为,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增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注重诗词的情感解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联系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典故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努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求知的欲望。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多朗读、多背诵

诵读法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教学中仍然非常有用。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而且可以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意蕴进行体味。可以说,诵读古诗词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诵读古诗词的步骤分为:(1)让学生整体读一遍,做到有个大概的印象。(2)教师将这首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情况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入地了解。(3)让学生展开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画卷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思想意蕴。这样的步骤下来,学生对诗词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情感交流,探索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篇(3)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措施;

1.前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较大一部分的比重。古诗词作为中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感受古诗词的音韵,感受古诗词的思想境界和写作手法。但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充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枯燥,淡化意境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强化学生的背诵,死记硬背中理解和体味古诗词,不仅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不能正确的理解和领悟到诗词中的意蕴。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而是更加注重从字词句、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讲解,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2忽视想象,缺乏见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缺乏学生自主想象力,在学习古诗词时,常常需要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结合古诗词的情景,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人真正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心境。现在的教学中,教师的表达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诗词情景,只能从字词句及写作手法中单一、大概的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对古诗词的分析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能死记硬背古诗词,不能充分理解诗词的内涵,失去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课堂的知识灌输式的授课,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3.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因素

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因素,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把握不正确和不理解,逐渐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是外部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内外的流行文化冲击了中国文化教育,学生接触网络、广播、电视更多一些,更愿意看一些课外书、杂志和小说等,不愿意学习和研究古诗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生硬,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语言水平大幅度下降。二是内部因素,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懒得去思考和学习,没有上进心,只是简单的应对考试才死记硬背一些诗词,不去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对于诗句的真正含义和意境没有理解。

4.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4.1朗诵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是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从朗诵中体味诗人的内心感情。古人在怀才不遇、生活不顺等情况下,会通过书写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大部分诗歌中蕴含着爱国情感、政治抱负及生活遭遇等抑郁之情。只有通过深情的朗诵,不断推敲和琢磨,才能真正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欣赏诗词的真正内涵。

4.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想象诗词的情景,置身其中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意蕴,发挥丰富想象力,模拟当时诗词环境,从而近距离的去体味诗人的心情。教师要学会运用新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脑海中出现一幅幅诗词的景象,才能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词所蕴含的经典,才能体味艺术之美,欣赏古诗词的韵美。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乐意探索研究古诗词。

4.3优化古诗词的意境

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应对高考,大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诗词字词句的翻译和讲解,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忽视了对古诗词真正的内涵及意境的讲解。意境是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要点,通过优化古诗词的意境,可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心境。联想诗人作诗词的情景,与诗人产生共鸣,体味当时诗人悲伤、迷惘之情。优化古诗词意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

5.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真正的蕴含,体会诗人的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中国经典文化艺术的传播。

参考文献

篇(4)

然而,教师在其从教五六年后就会逐步定型,出现对原教育文化环境、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势等方面的功能性固守,职业水平在垂直层级上出现停顿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寻找到专业成长的“突破”,那么专业成长的脚步将停滞不前,教育成长之花蕾也将萎缩凋谢。据此,本案中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实现了“专业成长”的突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

基于现实的自我诊断

本案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7年,处于职业定型阶段。职业精神、专业水平处于较为稳定阶段,对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心智发育水平、工作环境等各类因素较为熟悉,开始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习惯定势,表现在职业性格的保守、职业性知识能力结构的亟待更新、创造个性亟须进一步开发等。据此,该教师从驾轻就熟的教学活动中分析主次,寻找“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即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将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题”展开一系列常态课、研究课、公开课等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相关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反思等作为研究成果。

教学显示方面,本案教师发现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具备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引发了本案教师对选题的探究:于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在文化熏陶之余,对于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素材,锻炼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发展性要求,古诗词教学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挑战,首先是课堂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被动化、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突破,教学中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被淡化。其次是学生学习趣味递减,畏难情绪重,积累的古诗词也鲜少运用在写作中,初中古诗词教学亟待“提效”。

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意象法”是打破这一僵局的“突破口”。意象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性格、审美、风格,是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教学的切入妙点。但是,初中教学中常常把“意象”束之高阁,其教学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基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现实的诊断与分析,本案教师确立“‘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力图进一步挖掘“意象”的教学价值,转变教学观念;尝试结合意象的特点,系统研究“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意象”作为突破口和线索,发掘并验证适宜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意象方法”,进而完善有关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论,为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在变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驱动教师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引擎”,实现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实践的课题研究

在发现古诗教学一直是本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易被忽视的“冷点”后,教师确定选题并依据南京市教科所第八期个人课题申报要求,将设想与研究要求统一起来,撰写开题报告,并在接下来的2年研究中不断对原有的诊断分析进行再认识、再矫正,同时注意思考的再深入、再梳理,将整个研究实践清晰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选题”,确定研究价值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有关“意象”知识的资料,学习理论,初步确立选题为“‘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并撰写研究方案,分解课题研究步骤,确定好研究群体为本校初三年级学生。

确定研究价值为:研究“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调查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结合理论分析不足,归纳成因;结合古诗词教学现状和意象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生成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探索“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对意象法的运用进行效果评估,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

(2)充实“过程”,提升研究实效

以“意象”“初中古诗词教学”等为关键词对近几年相关文章和论文进行检索和浏览。同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查找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论、意象艺术等相关书籍进行阅读。通过以上理论学习和研究,加深了对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分类的认识,同时对意象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有所明确。

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保证调查信度,本次研究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设计两个问卷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分别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和《初中古诗词学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来源于本人工作所在初中,教师问卷共发放23份,学生问卷发放360份,被调查学生分布于初中各年级,各层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也为10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较为科学全面的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同时从教材中古诗词数量、题材、编排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功利教条化,校园环境熏陶等方面对阻碍初中古诗词教学提效的行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意象”作为突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结合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生成“意象法”,并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形成教学策略: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和梳理,增强“意象”意识;应用“意象完形法”“意象诵读法”“意象串联法”“意象归纳法”实施教学。

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意象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和验证,教师更新了古诗词教学理念,形成了以实施“意象法”策略为核心的理念:基于古诗词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为标准,将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作为基础,以“意象”为抓手,牵动“导―品―悟”这一教学链条,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激发学习兴趣,解读古诗词由课内拓展至课外,拓宽阅读视野,提升审美品位。

(3)提炼“结果”,多元验证方式

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的方法,对“实施阶段”的相关成果进行再次实践,进一步验证、修改、完善操作模式,同时积累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课例等,以形成科学性、序列性、规律性、操作性的成果。

本案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询问调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开展学生的诗歌创作、小报小册创编,阶段性检测等方式验证教学方法的实效,争取多角度验证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最终具体实施成果有: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现状的数据分析,“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意象法”应用效果评估等。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开设区级公开课《依托“意象”去穿越》1节,校级研讨课1节;论文《依托“意象”去穿越――浅析“意象”在古代诗歌阅读中的作用》《妙切入 巧突破――初中古代诗歌方法谈》《依托意象去穿越》先后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

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兴趣盎然,获得进步:学生制作小报小册资料,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创作诗歌主题征文等等。

最终,本案教师的课题作为南京市第八期个人课题之一成功结题,结题报告获奖。

基于发展的反思领悟

本案教师通过“确定主题――课堂实践――成果积累”的路径,针对现阶段初中古诗词教学“盲目低效”,学生古诗词学习畏难的现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意象”为切口,确定个人研究课题,一方面论证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法”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出教学策略并以实践加以检验。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成效,同时也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意象知识,形成了有效的意象教学法。当然教无定法,意象教学法应该根据实践不断更新、完善、精简。

篇(5)

关键词:古代诗词;比较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41-1

古代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民族悠久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这个责任将它继承并发扬光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尽管我们在这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做了大量工作,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古代诗词创作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学生对诗词的内容无法认同、解读、欣赏、分析。对第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和教师加以补充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第二个方面,则要麻烦得多,大家对此多有论述,笔者认为通过比较法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认同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诗词与初中阶段要学习的所有其它课文一样,都可以从主题中心、思想感情、构思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来分析,但是它又有它的特殊性。由于我们接触的古诗词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语言极其精练,所以它就对学生从主题、感情、语言和具体的手法等方面分析课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正确运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对同一与不同题材、同一主题与不同主题、同一作者与不同作者、同一手法与不同手法古诗词的比较,可以迅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使他们尽快获得规律性认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进行比较阅读。

1.题材

古诗词中不乏同一题材的诗歌,比如同是咏“蝉”,就有虞世南与骆宾王的两首,虽是写同一个事物,但由于两人的经历、地位、遭遇、处境不同,其诗中所写的蝉也就有着不同的面貌与情趣。以此为突破口,学生就能迅速地理解“知人论世”这四个字的重要性,认识到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必要性,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诗中蝉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分析诗歌的主题与思想感情。

2.主题

以爱国主题为例,初中教材中就有苏轼、陆游、文天祥、夏完淳等人的诗词,其中《江城子 密州出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别云间》等都同是以爱国作为主题,但是这中间有诗也有词,诗中又有绝句和律诗之分,体材不同;而在这个共同的主题之下,它们表达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认识到这些相同与不同,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主题、题材和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诗词内容情感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作者

不同作者写作的内容、手法当然不会完全相同,即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处境下,其作品主题、感情也会大相径庭。以杜甫为例,他在青年时期所写的《望岳》与安史之乱后的《登高》,一个豪情万丈,一个孤苦伤感。而不同的作者,由于遭遇、处境相似,却会写出思想感情相同的作品出来,如上面提到的《过零丁洋》《别云间》。教师通过对这类作品的分析,把握住思想感情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可以“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推广到其他的作家作品上去,在实践中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形成比较阅读的习惯。

4.手法

诗歌中情与景、叙述与描写、议论与抒情,景物描写的远近高低的层次、动与静、虚与实的处理,以及各种感官的综合应用,千差万别,手法各异,所以诗歌才会千姿百态,姹紫嫣红。而指导学生从上述这些方面下手,把相近、相似、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充分认识各自的特点,不失为一条培养古诗词阅读素养的捷径。

5.语言风格

不同的诗词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是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印记。例如杜甫的沉郁顿挫与李白的飘逸奔放,就风格迥异,认识到这两个人的风格差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就可以有意识地从这个方面入手,迅速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展开分析。

篇(6)

一、古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对象。我校从七年级开始就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演讲活动,其中星期三安排的活动是“古诗苑漫步”。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初步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苑漫步”活动中,只停留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涉及较少。因此在平时的单元测试及历年中考中,古诗词鉴赏仍然是多数学生的一个主要失分点。

笔者对自己的两个教学班共100个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内容是:古诗词鉴赏你认为哪方面最难?

A.分析诗歌语言(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体色彩等)。

B.分析诗歌意境(即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C.分析评价诗歌的写作技巧、风格(包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D.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调查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最难把握,答题时也往往答不全。

二、古诗词鉴赏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学生的学识水平有限。古诗词中有很多知识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而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有很多知识还未学到,学识水平较低,对完全解决问题还有一定难度。

二是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有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这些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大多比较容易理解。但这120首古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还需要学生不断向课外扩展,学习和积累古诗词知识。

三是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有限。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在历次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发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不很理想,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得分。理解偏差,表达不清晰、不完善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四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不到位,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思想意识上虽然对古诗词的学习重视了,但是在指导上又觉得难度颇大。主要途径莫过于两方面:平时诗词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复习迎考时的强化训练及指导解题。但根据笔者几年教学的经验所得,收效甚微。

三、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就制定学生三年的古诗词积累计划,并为学生搜集更多、更好的古诗词让他们诵、读、背,而且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力求让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归纳。

解读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诗歌。一看标题。无论哪一类诗歌,标题都很重要,它常常为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有的点明写作背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有的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曹操的《观沧海》;有的点明诗歌意象,如刘禹锡的《秋词》就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因此,仔细读标题可以让我们知晓多方面的信息,为接下去的鉴赏作好铺垫。

二看作者。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与作者人品相对应的文品。因此,鉴赏诗歌、体会思想内容,必须了解作者,以此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加上自己仕途也不如意,所以其诗就显得沉郁顿挫,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三理头绪。古代诗词,头绪纷繁,类别较多。我们只要分清门类,就能对症下药,很好地鉴赏诗歌。如古代诗歌在抒发感情方面有咏怀古迹诗、伤春惜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

搜寻关键字句,明晰作者意图。古代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鉴赏时如果能从关键词句人手,我们就很容易领略到诗歌的艺术内涵。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寻找关键词。

第一,搜寻带有冷暖色彩的词语。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欢乐愉快的;冷色给人冰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是凄凉、悲哀的。如宋祁《玉楼春》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要享受大好春光的情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青”、“白”两字却给人凄清的感觉,最适合表达作者愁苦悲戚的情感。

第二,搜寻议论抒情的语句。“诗言志”,“志”即思想感情,如汉乐府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就是思想情感的明显表露,表达了作者不想光阴虚度的愿望。

第三,抓住诗眼,找到突破口。诗眼往往就是诗人着力锤炼的那个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江南,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绿江南、万象一新的情景。

准确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第一,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如人们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诗中有画”便是对其诗歌意境的最好概括。如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粗犷的画面,表现的就是坚毅的意境。

第二,注意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在写诗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设意境。王维诗《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这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显然是无比幽静的。

第三,注意隋景交融的特点。古人写诗都是为了抒情言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写景诗歌。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中,把许多形象串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为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调动知识储备,把握语言特点。第一,注意比喻、夸张、借代、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古代诗人作诗时很注意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中“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的诗句就运用比喻表达自己深深的惜别之情。

第二,注意“正话反说”等曲笔的运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诗人有时在写诗时采用曲笔表达情感。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面上看像是在谴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唱歌卖笑,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指的是正在酒楼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是达官贵人既点。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教学瓶颈 古典诗词

笔者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与学生及同行沟通交流中,发现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在许多方面令人堪忧,作为一线的高中教师,深以为此教学瓶颈若长久下去,不仅损害的是教学本身,更多的是阻碍教育的本质功能的实现。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古典诗词教学的瓶颈一窥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困境。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简析的是古典诗词教学不足及其归因,即从不足和归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

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自然和教材、环境二者有关,但更主要体现在人的方面,即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其具体表现为:

(一)教师方面的不足。

1.教师未能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作为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具有人文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或其他。

2.教学方法的改革流于形式。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流于形式。用“新瓶装旧酒”来概括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改革一点也不过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就教学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古典诗词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通、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而一概施以解题、释词、译句、总结之类的套语式流程。其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个人为中心的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典诗词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学法的指导。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授受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带来的个人角色定位的单一性。教师总是传统地认为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而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方面学习的学法指导。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应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二)学生方面的不足。

1.学习的动机趋于功利。学习古典诗词基本是因为高考诗词的越多那6分。趋于功利的学习动机源自于考试的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压力属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动机,这种动机对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影响是不会持久的。

2.学习兴趣的普遍缺乏。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昏昏欲睡;在课外阅读时,远离古典诗词。如今,我们很难看到课堂内外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诵读古典诗词的景象了;很少见到我们的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名句写在自己的日记的扉页上了。

3.学习的主体性缺失。语文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授受活动,不应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过程,而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新课标重视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中不应像知识的“容器”一样,只是一味接受,而应该自主学习、积极合作、主动探究。

二、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不足的归因分析

仔细反思和归结目前古典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我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不足的归因分析。

1.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力度不够。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多了分数的机械,少了人性的活跃。失去了人性光辉闪现的教育理念是陈旧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它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是相背离的,如果继续以这种滞后的教育理念来引导我们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的改革必将流于形式。

2.改革古典诗词教学的胆子不大。语文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改革作了许多的尝试,这一点不容置疑,只是这些尝试更多的出现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中,而我们的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在常态课中进行。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方面的探索“胆子应该再大一点,步子应该再快一些。”

(二)学生方面不足的归因分析。

1.对古典诗词价值认识不足,学习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环境中,分数是至高无上的。于是乎,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首先把自己假想成考生,古典诗词就是考试的内容,学习古典诗词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在考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这样其实把古典诗词的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冲击考试,这不免有些狭隘了

2.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函待培养。观察我们的语文课堂,再对照以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存在着诸多良好习惯的缺失,如忽视古典诗词的诵读、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思考与体悟、未能自觉扩大阅读积累等,以至于造成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缺乏、阅读积累的有限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3.转变学习方式的主体意识薄弱。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承、信息的获得和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这是一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要转变单一的、它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加强转变个人学习方式的主体意识。让自己成为古典诗词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古典诗词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感悟和作品思想情感的体验等活动。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展,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