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应试教育

中学应试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应试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应试教育

篇(1)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我们学校就与本县的各乡镇初中、协和中学、宁达中学攀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或改为段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 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中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中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中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 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 “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难怪,去年一位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高考,语文考了300多分(标准分),结果名落孙山;1996年全力学语文,做了几大本习题,结果高考语文还是不及格 。”

篇(2)

关键词: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从孔子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到晚清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乙亥杂诗》。我们不难看到,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讲求个性发展,合理引导疏通,培养健康人才,引领社会发展。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到现在,在高考的选拔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的主要教学模式。

一、应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呢?

1.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虚化。应试教育的体制认可的却是"分数才是硬道理",于是,从家长到校长,从学生到老师,都瞪圆了双眼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一俊遮百丑,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哪个家长真正把培养孩子的品德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弱化、虚化,甚至基本上只是个幌子而已。

2.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一想视野狭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大学斗争为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在这种小家子气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胸怀广阔、志向高远的人物。现在的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终生追求的东西,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怎样的人才会更幸福、更快乐,生命才会更精彩,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3.应试教育妨碍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育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考、比较、辨别的能力。但是应试教育要做的恰恰相反,它就是要掐灭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究勇气,就是要学生相信"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

4.应试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多种天赋。我国的教育,虽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学也开设了体音美课程、德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但在"差一分就上不了大学"的高考现实面前,老师和家长只能逼迫孩子在高考考试科目上下功夫了。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只关心升学率,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学校和家长都无暇顾及孩子多元潜能的开发,孩子的才华和天赋,会早早被应试教育制度扼杀!

5.应试教育机械的教学机制,以单调乏味的讲课方式、被动被迫的学习形式、无休无止的补课,不断地消磨着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孩子郁闷和痛苦的是,他们几乎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事没有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被强迫着学。一切都要看升学考试考与不考,只要是升学考试不考的内容,再有兴趣也不能学、不敢学、没有时间学。

二、对衡水教学模式的思考

衡水中学的学生每天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民族,每个人每天心中都有一个不做凡人、俗人和庸人,要"做大事,成大器"的高层次追求,无形之中学生们也就淡化了身边的琐事和烦恼,净化了心灵,同时也使得他们把主要的精力聚焦于学习。学生这种为了成就大业,为民族振兴而发奋学习所产生的学习动力是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动力源,他不会因为阶段目标的实现或个人恩怨而减弱、消失。

衡水中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早晨起床15分钟穿衣、收拾床铺、洗漱、整理卫生,然后到操场列队出操。争起床速度(但不许提前,否则按违纪论)、争宿舍卫生的质量、争到操场列队的早晚、争早操队列是否整齐、争步伐是否整齐矫健、争口号是否响亮、争精神面貌是否朝气蓬勃。这里面既有速度的竞争又有质量的竞争。学生就在这种竞争之中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学校所提倡的,事事处处时时充满竞争。学生们跑着进教室,争的是提前进入自习状态,自习时争的是学习效率。学生与学生之间,宿舍与宿舍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为让学生认清面临的竞争,学校还专门为学生开设了"面对入世,我们该怎么办"、"十大学星"评选、宿舍文化大赛、单项体育竞赛、班级辩论对抗赛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每一个知道衡水中学的人,都会被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看不见却分明可以触摸的东西所感染。它无法量化,但可以感知;它无形无声,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它,就是衡水中学特有的一种"精神"、一种"生态"。

正是这"精神"、这"生态",使衡水中学的德育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浸润,一种触动灵魂的体悟;也正是这"精神"、这"生态",使衡水中学的学生在精神发育最关键的时期,获得了最丰富的营养,找到了自我发展的动力之源。

"学校应成为一片道德净土,一个'精神特区'。在这个圣洁的环境中,教师以精神境界的提升摆脱功利的羁绊,用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进而让其体验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教师像一团燃烧的火,学生像一团火在燃烧。激情是燃烧的梦想,是心灵的脉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创造一种激情四射的氛围,激活师生的潜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执著追求。"这些话写在展板上,也写在衡水中学人的心中。

激情需要唤醒,需要激发,需要培育,需要组织设计的强化,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在这方面,衡水中学的管理者从不吝惜精力与时间。每年,学校着力打造的系列精品活动多达60余项。在他们看来,通过震撼人心的活动实现真正的价值引导,使学生远离自私、功利、麻木、困顿、世故等等本不该属于孩子们的东西,是德育之本,是教育之要义,也是教育者最根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

篇(3)

客观地说,衡水中学虽然被视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但衡水中学骄人的考试成绩和超高的升学率却得了到社会的热捧。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否是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人才选拔模式在作怪呢?事实上像这种名校的扩张现象并不少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衡水中学在大搞应试教育的背后也渗透着很多素质教育的元素。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衡水中学的扩张不应该停留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上,而应该换个角度关注其背后的东西。

首先,应该关注教育的价值导向。衡水中学进驻浙江被贴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的标签,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教育价值导向的思考。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吗?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分数之争,名校之争。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顽强的意志,自由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才应该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但现实是,媒体对名校的吹捧,当地政府政绩的需要,各大学排行榜等等始终左右着民众的视线,用人单位对名牌大学毕业生的青睐也影响更多家庭、更多学生对名校的渴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名校巧妙地利用了学校、当地政府以及家长的这种急切心理迅速扩张,这并无可厚非,任何人都有权利选择教育方式和途径,但问题是,如果名校扩张是为了经济利益,教育成为追逐名利、捞钱发财的工具,那么就与教育价值导向背道而驰。这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更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何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有市场,衡水中学能够迅速扩张?

其次,应该关注教育乱象的治理。衡水中学备受人们诟病的是对优质生源的“掠夺”和无节制的加班加点。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制度:如学生参加国家、省级竞赛获一等奖奖励5千至3万,考入清华、北大奖励50万,考入其他名牌高校奖励3万到10万。将学生学习成绩与金钱画上等号,说白了就是经济利益驱动,那么这种经济刺激是不是一种教育乱象?有没有相关规定?符不符合相关规定?

据媒体披露的衡水中学学生作息时间表显示,在校生每天清晨5:30起床,至晚上10:10熄灯睡觉,每天上下午各5节课,时间安排精确至分钟。此外,学生在校的时间,被各种测试和练习占据。这种作息制度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吗?栏裰醒生作息时间的规定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从当地中学的反应来看,衡水中学涉嫌违规招生,争抢优质生源,那么,像这种违规招生、金钱刺激、牺牲学生休息时间等诸多教育乱象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根治?又该如何治理?这些是教育主管部门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最后,应该关注教育公平。在批评的舆论中,衡水中学被描绘成了一个高考工厂,极端应试教育的典范。在批评者看来,一所学校能“产出”这么多的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一定使用了非人的、极端恶劣的应试手段。比如,把时间细化到分钟的军事化管理,等等。似乎衡水中学就是“人间地狱”,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很多家长愿意挖空心思把学生送到这所学校去呢?

篇(4)

【关键词】:应试教育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已成了当今中学数学教育的枷锁,显然,“应试教育”很不适应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它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当前,广大数学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如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应该看到不仅“应试教育”颇有市场,而且“应试教育”现在严重困扰着现代数学教育——数学素质教育。为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数学素质教育。

一、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树立数学素质教育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的弊端已被广大教育者所认识。但“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的范围内依然存在,中学数学教育在旧的数学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影响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分低能”型人才,如我们培养出的数学尖子只会解题,而不善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差,创作水平低,应用数学能力弱。“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育从根本上讲属应试教学过程中,其重要表现在:重知识;重技能训练;重解题训练。”无论是教育外部还是教育内部,不少人认为成绩好,分数高就是人才,能升学就是人才,能考上名牌学校就是奇才。升学率高,教学质量就高,在这种“唯升学论”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只注重知识结论,不讲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岂能谈的上数学素质教育呢?由此可见,改革中数学教育,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才能全方位地推进数学素质教育,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下解脱出来,真正树立现代化数学素质教育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处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重视数学思想渗透,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下功夫。

二、构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全方位推进数学素质教育

改革传统的数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努力促进数学教学全优化,应该说是更新数学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全方位推进数学教育的基础,怎样构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全方位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转轨。

1、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

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我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在一节课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去通过努力理解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这就是说,数学课堂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陈旧教法,应坚决克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教法,不能把学生当作机器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搬运工,数学课堂教学要推行教学过程优质化,教学方法高效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智能为目的”的教改思想,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当演员,学生作观众的颠倒局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去探究、发现知识,引导生完成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从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发展思维、提高能三、指导学生自学教学的目的是由教到不需要教,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独立的获得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独立作业、检查验算、及时复习、课外阅读等。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质量。复习是学生及时消化、巩固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包括课后复习、阶段复习、期终复习。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看书自学便可学会,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指导学生看书一般可出示思考题,如:这部分内容包括哪些新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与哪些知识相似易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研究?以指导学生看书思考的方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注意培养审美的观念与能力

篇(5)

关键词:中学生;三质失衡;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24-03

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素质是广大中学生最基本素质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在校中学生一直长期存在着重视智育、轻视道德教育、忽视体育健康的弊端。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主席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论断指出了德、智、体并重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亘古为有的成就,同时,为应对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业内专家学者提出并推行素质教育。但不可回避的是,在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机制下,压抑学生创造性与个性发展的应试教育一直“固若金汤”,素质教育进展缓慢,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现象,由此带来了“三质”失衡现象。怎样搞好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如何提高思想品德素质,让中学生培养保持强健的体魄,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迫在眉睫的重任。

一、当前中学生“三质”失衡现象管窥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分析把握好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对完善改进中学生的德智体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高考分数成为唯一目标

应试教育具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特点,但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这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高校自主招生要靠分数当家,学校评选三好学生要以分数为主,教师评先树优要参考升学业绩,甚至学校名次排定还离不开分数。这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靠分数挂帅的极端做法,使得学生不得不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升学考试中,长此以往造成了从学生家长、到在杜学校直至学生本人将分数视为压倒一切的追求目标,由此导致了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在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弊端。

2、德育虚化影响价值取向

时下的中学生,处在国门洞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面对形形的文化冲击,有的学生出现盲从临摹西方文化,过分张扬个体、忽视尊重国家、集体、社会的公共利益,绝大多数学生在考大学、考名校和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的诱导下,把日后的就业待遇、工作条件视为最大追求目标。做人先立德,学生贵有行为标准,德育使教育的核心,其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古今中外,成大器者,均要靠立德在先。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他的境界,多年来沿袭的应试教育体制,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且影响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地造成道德教育的虚化。主要表现在:一个学生品德可以不高尚,学习成绩却不能低下;只要成绩高,百丑可以了,千好万好,考不好就完了。这些现象无疑表明,德育在学生的升学中作用微微。

3、忽视体育学生体质下降

不可否认,中学生当前的饮食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在不断提高,而与体质体能缺不成正比。虽然每周有设置的体育课,但那集体操、单杠、双杠、篮球等科目过于机械单一。以笔者所经历的初中、高中班级为例,初中、高中同学的近视率分别是70%和90%。为了升学率竞争排名,学生整日泡在作业题海中,即便是星期天或假日,从学校到班级到学生,也争相效尤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学生长日猫在教室,体育锻炼时间却越来越少,不能保证正常的休息,沉重的学习压力,过早地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快乐少年。紧张、疲惫、厌烦、焦躁、忧心等等周而复始,不同程度地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更甚者诱发心理、精神等疾病。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压力,不难发现,在学生体质下降的背后,有一根无形的操纵杆在指挥舞动,这就是应试教育制度。

二、中学生“三质”失衡原因剖析

1、高分数催生畸形学习

造成“三质”失衡的主因是应试教育机制。学校、家长、学生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导致了学生学习中的厚此薄彼,如此急功近利的行为,在高中阶段表现尤为严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升学率才是硬道理,思想品德是软功,学生体质不是考硬指标。在这种指导思想得驱使下,学生整天、整学期、整年被泡进题海,拘泥于固定僵化的考题模式,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启,更谈不上培育发挥创新意识。如果说当今学生的为报国而读书的政治责任感不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敢于担当的意识淡化,其根本原因在此。

2、德育方式简单机械

探寻中学生的德育素质不高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视之于轻的主观原因,也有失之于软的客观教育操作,还有苍白简单的家教根源。从行为习惯到是非标准,从思想境界高低,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无不是体现中学生思想品德的 “窗口”。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第一课来自家庭,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与以身示范。很多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德育家庭第一课的重要性,不注重家风的营造,不能位孩子作出表率,简单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其过分的娇惯纵容,忽视了子女的品德培养和心理引导,形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脆弱。小学阶段简单、机械的思品课,不能铺垫中学生德育的根基。初高中阶段繁重的作业考试,挤占了中学生德育教育应有的 “宽松”环境和感情体验,当分数成为主宰,当德育成为点缀,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势必出现滑坡。

3、体育功能严重缺位

学生没有健康的肌体,一切理想都无从谈起。多年来,广大中学生的体质体能以及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本在于体育没有被还原到应有的位置,在于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学起来不要的延续。进入高中阶段,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怪现象,明明人人喜欢课外放松,却又不喜欢体育课,一言以蔽之,还是怕上体育课耽误了学习,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因在上体育课的间隙背诵、默读而被老师表扬。再者,即便是上体育课,也是常年不变的老模式,学校体育不受重视,体育经费缺少保障,体育器材设施不足等等,激发不起学生锻炼的兴趣,达不到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提高学生健康身体之目的。

三、实现中学生“三质”平衡的举措

1、素质教育软功做硬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素质教育进行位移,对素质教育实行软功做硬。深化教改与课改是当务之急。要站在教育兴国培养21世纪尖端人才的高度,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重解放出来,对长期制约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素质教育机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科学的中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根本上改革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确保中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落实到位。在课程改革中,将思想政治纳入必修课和高考科目,从根本上转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观点把握轻觉悟提高的倾向,确保中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对中学生开展进行德育教育,家庭、学校、课堂任何一方的作用不可替代,三位缺一不可,此乃“先成人,后成才”的必由之路。一是学生家长,要从带好头、做表率、正家风开始,定期与老师、学校沟通,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要三方配合,及早介入解决。班级老师和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利用课堂延伸教育,使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平台。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准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校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心理、思想。作为学校,应根据各自的不同状况,适时建立起实施中学德育的思想教育平台和阵地,利用普遍成立的家长委员会、法制副校长、爱国教育基地等,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让德育工作落地生根,形成良好的健康循环模式。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方式方法得当,才能培育出广大中学生谦虚、真诚、利他 健康、智慧、志向、不思等优秀思想品质。

3、学生健康压倒一切

一是丰富中学生的体育课,学校从加大体育设施、保障体育训练经费、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着手,在开足课时的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体育课形式丰富,内容多彩,与社区、学校、社会团体联手,举办规模不等的体育比赛,真正让体育课成为光大学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交流互动、调节心态的载体。二是讲究体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户外训练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1、改革和完善应试教育体制,走出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为广大中学生身心减负,从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大刀阔斧和与时俱进的改革。

2、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学校要正确处理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以国家 “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结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价值取向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要体现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机制,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首先,笔者要为应试教育“昭雪”。看见这句话,也许一些人会对笔者这个观点嗤之以鼻:在应试教育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今天,竟敢还有人发出这种声音,真叫人笑掉大牙。长期以来,对应试教育的负面解释真可谓应有尽有,甚至到了无中生有的地步。而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就是为应对考试所进行的教育,就这么简单,别无其他含义。至于由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种种负面影响,那不是应试教育的过错,不应算在应试教育的头上,而是选拔制度的错,应该由选拔制度负责,应该改进的是选拔制度。选拔制度改进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自然就消失了;选拔制度不改进,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如果教育选拔还是“一张卷子定乾坤”,大家只能搞应试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进行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还是心照不宣地、偷偷地、实实在在地搞应试教育的真正原因。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无论教育部门对应试教育采取什么禁止措施,其结果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没有多大效果。这也是应试教育在今天被认为是“过街老鼠”,而“只喊不打”的真正原因。某市搞素质教育改革,高考失利,不得不走回头路的事实就是最好证明。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到来,我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缺陷也很快凸显出来,我们的人才最大的不足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较差,特别是原创性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差。这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决定性因素的今天,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极为不利。为此,几乎全社会都为之心感不安,可“病急”不能“乱投医”。虽然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应试教育,但根本原因是教育选拔制度,当然也有其他原因,如某些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另外,现在还找不到更好的选拔制度和方法,只靠现在的素质教育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改革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方式,为社会培养其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素质的含义十分广泛,但社会发展在某一阶段对某种素质人才的需求却是有所侧重的。比如,就我国现阶段来说,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对原创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那么,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加以侧重。

篇(7)

关键词超级中学 教育公平 治理 应试教育

关于超级中学目前尚没有明确定义,现有研究主要指出超级中学具有的四方面特征:位于省会或大城市、学生规模大、垄断当地一流生源和教师、毕业生垄断一流高校在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计划,或者说“北清率”(北大、清华录取率)高,其中后两者是超级中学的必要条件。超级中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容易出现过度负债经营、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导致新的校际发展不均衡等问题[1]。超级中学的客观存在对于高中教育的整体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良性、均衡发展,治理超级中学成为题中之义。为此,就需要我们明晰超级中学的类型及危害,并提出积极建议,以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超级中学的类型

从现有的高中学校存在形态来看,可以将超级中学大致分为五大系列,分别是传统名校系列和应试教育系列、大学附中系列、外国语学校系列和转制学校系列。

1.传统名校系列

传统名校系列构成了我国超级中学的主体部分,鉴于该类群体过于庞大,笔者此处所述传统名校系列特指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管辖且不包括大学附中、外国语学校、转制学校等在内的传统名校。在传统名校系列中具有代表性的超级中学是北京四中。据统计,2012年北京四中一本达线人数为600余人,上线比例居北京首位;2013年“培养”出了北京文科状元;2014年北京四中高考理科平均分达654.6分,600分以上人数占96.3%,一本达线率为99.4%,文科平均分643.2分,600分以上占比94%,一本达线率为100%。以北京四中等为代表的传统名校系列之超级中学,是一地乃至全国高中教育的风向标,此类超级中学的发展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应试教育系列

在该系列中,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为代表,此类超级中学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第一,规模巨大,动辄上万人。以毛坦厂中学为例,毛坦厂中学截至2014年共有教学班200多个,在校生人数达2万人。第二,居高不下的当地“北清率”。以衡水中学为例,2015年北大、清华录取119人,占北大、清华在河北招生人数的48%,2014年该比例为50.2%,2013年该比例超过80%,在2012年该比例高达86.5%。第三,教育已成为一地经济发展的依托。以毛坦厂中学为例,毛坦厂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当地人数截至2013年共有35096人,其中镇区人口22000人,而毛坦厂中学一所学校人口就达2万人,毛坦厂镇各种积极活动必然围绕毛坦厂中学开展。第四,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是应试教育系列式超级中学的高发区,与衡水中学类似的四川绵阳二中、湖北黄冈中学、甘肃会宁中学都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容易打造所谓的“教育高地”。

3.大学附中系列

在超级中学中大学附中是一种特殊存在,作为拥有办学资格的大学附中并不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而归所附属大学管辖,这就为大学附中巨型化发展提供了便利。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5年620人参加高考,其中一本达线为570人,占高考人数的91.9%,其中50人预录北大、清华,同时在该校2015年招生中,来自新疆的为4人,为5人,本应为西部少数民族做贡献的初衷却因迅速窜升的“北清率”而逐渐淡漠。除此之外,大学附中过度发展造成当地教育资源集聚现象也格外严峻。例如,西安的“五大名校”中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其中有3所为大学附中。大学附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普遍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与前面所提及的应试教育系列之超级中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4.外国语学校系列

外国语学校以外语教学为特色,通常情况下外国语学校是当地的重点中学,设备精良、师资雄厚,且保送率、“北清率”、世界名校录取率居高不下。例如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阶段总人数为1200人,每届学生400人左右,在2014年高考中,杭州外国语学校一本达线率为95.7%,10%的学生通过高考自主招生,在高考前已有270人被国内外高校录取,约占总人数的65%,其中139名保送国内名校,131人被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南京外国语学校自2009年以来连续多年保持100%录取率,理科班连续多年100%重点升学率。外国语学校系列的超级中学不仅升学率高,而且保送名校比例也居高不下,如武汉外国语学校,2014年武外创新班全班35人,11人保送清华,4人保送北大,3人保送复旦,3人保送浙大,1人保送人大,1人保送北外,1人保送武大。

5.转制高中系列

该系列超级中学一般在条件较为优越的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虽然部分超级中学属于民办性质,但大多数该系列超级中学是由公办学校转制而来的,转制学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而是依附民办学校的公有学校。例如浙江教科文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4亿元使得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中学正式转制,成为上海首家由民营企业投资与政府合作办学的寄宿制重点高中。获得投资的曹杨中学将迁建新址,规模也扩大到45个班级。

二、超级中学存在的问题

每年高考后,各地区创造出高考“神话”的“超级中学”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界许多专家都曾对超级中学现象提出过尖锐批评,认为超级中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教育政绩的考量而人为造成的,这样就使得超级中学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政府支持;同时由于超级中学依靠升学率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造成教育领域内的“马太效应”,严重破坏了教育系统的生态。具体而言,超级中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优质生源向超级中学集聚,不利于教育公平

超级中学往往在招生方面享有特权,这样加剧了优质生源向超级中学的集聚,不利于教育公平。有研究认为,地方领导、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注重升学率和“北清率”的政绩观导致了高中(甚至初中)阶段优质师资、优质生源跨地区向超级中学倾斜,进而造成了地区高中发展的马太效应,超级中学越来越强,一般高中则在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冯帮等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超级中学学生中城市户籍比例比一般高中更高,因此超级中学对城乡教育公平也有负面影响[2]。如前所述,超级中学的畸形发展加大了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造成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严重地破坏了当地教育发展生态,使得区域内教育发展愈发不均衡,教育公平的实现愈发不可及。

2.不利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超级中学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有些更形成严苛的“遵守纪律与惩罚”相结合的持续“训练”体系,因而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自由发展。部分超级中学为市场化目标全力比拼升学率、“北清率”,高调宣传“高考状元”等行为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应试技巧,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超级中学为高校输送的学生未必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同时我们须认识到的是在应试教育体制要求下,超级中学往往能够集聚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这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既能够开展素质教育又能够开展应试教育,在超级中学对应试教育的要求下,这支高质量师资队伍对于及时掌握应试信息、更好地掌握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动态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对具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进行格外关注。

3.由于超级中学人数众多,学校的育人功能被迫搁浅

人数众多是超级中学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所以出于学校安全工作的考虑,超级中学一般采取严格的军事化与封闭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塑造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起到防止校园事故的作用。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最重要目标的场所,沦为缺乏人性的场所,学校的育人功能逐渐搁浅,学校的价值也逐渐迷失。在严格对学校进行管控的超级中学中,衡水中学是集中代表,衡水中学的时间表规定:一天要上40分钟的课10节,45分钟的晚自习3节,30分钟的早读与25分钟的早准备,甚至还对上厕所限时[3]。由于超级中学中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方面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完成本身教学任务就很吃力,对于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情感修养等方面将难以顾及,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更是难以实现。

三、超级中学治理策略

针对不少地方存在的“超级中学”,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明确表态,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促进公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必须重视按教育规律办事,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尽快消除超级学校、超大班额现象。为治理超级中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和干预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超级中学”是一个窗口,其高升学率是一种政策。因此,政府往往极力支持“超级中学”的发展。如衡水中学虽是薄弱学校出身,但在声名鹊起之后,当地政府对其给予了多方支持,在衡水中学扩建时,衡水市政府要求“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把衡水中学的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政府是“超级中学”的始作俑者,政府的这种行为极大地助长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为此,笔者认为,要严格干预政府教育行政行为,政府不仅要看到教育数字,还要看到人,真真切切地“以人为本”来办教育。

2.变革传统的学校评价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分数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式将日益式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方案相继颁布,这为扭转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考试评价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变革教育评价方式,摒弃以升学率为重要指标的学校评价方式,从根本上弱化政府对“超级中学”的推动力。从根本上治理“超级中学”,须重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一方面,要科学规划普通高中的规模布局,对于供给明显不足的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多种方式。

3.适当控制办学规模

规范超级中学的办学行为,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规模标准并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强化收费监督,斩断学校大规模扩张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条,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超级中学普遍存在于我国,如果对超级中学采取一刀切式的取缔举措,这样极可能带来新的不必要的问题,例如超级中学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抱团”,抵制相关政策的落实,为此,我们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超级中学进行合理拆分。例如将超级中学拆分成集团校等举措,逐步对超级中学进行引导;同时对于拆分超级中学给原来学校带来的诸多不便,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沟通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同时,我们也要开展小班小校的试点实验,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实验,尽力减少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为推进符合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小规模学校发展奠基,为我国产生更多以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旨归的丰富多彩的学校。

4.超级中学须主动转型

超级中学的畸形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的超级中学越来越远离学校的本质规定,越来越不像学校,而像从事批量生产的现代工厂。为扭转该趋势继续恶化,在对2010-2020年进行顶层设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中教育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克服应试教育的不良取向,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朝向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显然,超级中学在实现《纲要》提出的高中教育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中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超级中学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顺应时展方面的优势,主动转型,实现自我超越,从高考牛校转型为真正令家长、同行尊敬的学校。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