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知识要求

教师知识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知识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知识要求

篇(1)

一、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一些新要求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现代文盲。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还要开发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胜任。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灵活、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接受。如“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等这些自然地理单元,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特点及过程,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的运动过程直观呈现给学生,仅凭教师讲解、学生凭空讨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3S”技术在高中阶段的开设,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及指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

2.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视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加以阐述、引导,这样才真正担负起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地球环境质量的好坏,牵涉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地球系统科学从整体的角度,将地球的几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目标是描述和理解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只有系统、深刻地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才能很好地去解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1.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

当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使人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尤其是高中生,既肩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又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因此,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新课程的知识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开展的各种活动更多,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以高昂的斗志投入繁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的品德素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多元化,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是天底下最令人向往的行业,但可以说是最高尚的职业,它没有商界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政界的钩心斗角,它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带来光明和真谛。所以教师必须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这样才会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地传授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的园地里默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次,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也许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那里的学生不爱学习,比较调皮、难管,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展开,但“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3.教师的能力素质

①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和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面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如果没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

②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例如,在地理新课程中进行“问题研究”时,就应该让学生发表、接触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开展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种自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形式自主研究、讨论、总结,这样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杂乱无序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管理艺术,有放得开、收得回的课堂驾驭能力。虽然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但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时还超过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继续扮演“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角色,就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④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既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往。由于高中新一轮课改在我区刚刚起步,各地、各校都还在摸索中前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高中教师除了重视自身的人际交流、情感沟通以外,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这样,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才能占据主动。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它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要求教师都全身心投入这一场改革。教师不仅要有改革的意识,而且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一个改革的有心人,让这一场高中教学改革早日在广西开花结果,向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2)

贵州省龙里中学 551200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

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

1.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

首先,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其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意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开发的顺序和方法,于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 “反思实践者”。

第三,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第四,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由于知识本身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识的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知识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原料,教学是通过作为思维系统的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与回忆。根据这种新的知识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

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以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职前和职后的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会自己设定活动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学的过程,并会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自己,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第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就会成为其生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教育信念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形成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除了受理论指导,经验的总结,更是通过对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

篇(3)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再次,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方法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师生关系观念的转变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序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四、教师知识结构观念转变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些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收集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媒体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五、教师施教能力提高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自制课件、能评价课件的质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中学教师 角色定位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同时它也为其他学科提供的语言、思想的方法,同时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应对课程改革呢?我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 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求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却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篇(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教师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观念素质

一、新课改的背景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与经济时代,知识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已经无法让我们在这样的时代生存下去。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课改,教育成为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此外,我国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使得受教育者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与教育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社会的发展下,他们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变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功能、学习方式以及建立和素质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这样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无限的挑战,如果不想被社会所淘汰,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各地的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们在改革中深深地感到要全面地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自身必须要有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能力。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与时俱进”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应对这场挑战。

(一)要求教师观念的更新

第一,师生平等观。传统的教学中充满了对权力的膜拜,教师是权威,学生必须遵从,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只能是考试的工具。在新课程理念支持下,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服务者、促进者,和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

第二,现代课程观。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把课本看作是唯一的教材,只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由于课本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加之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接受的也只是过时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脱节,与未来的发展脱节。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不是死的,是动态的,是系统的,课本不是知识唯一的源泉,教师必须要理解课程的内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的内容、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可以为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与时俱进的现代课程观。

第三,现代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积累是学习者新学习的内容有原有知识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知识充分的理解,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充分吸收,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教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

(二)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一,学习的促成者,指导者。作为促成者,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现在要成为“授人以鱼,同时授人以渔”的新时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重心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教授者的角色。

第二,合作者。首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和学习者互动合作的伙伴,只有和学生真诚交流,多面合作,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做到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以便更加了解学生,做好教师的工作。此外,教师之间的合作同样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之间不再是孤军奋战,各科教师之间可以多交流沟通,完成学科之间的综合,使教学更加有效。

第三,评价者。传统的教学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关键。现代评价观念倡导的是学生全方位的能力评定,学生的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更加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师作为评价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各方面的素质提高都有极大地帮助。

(三)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一,心里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体和能力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成败。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多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同时教师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养的提高,教授他们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锻炼。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师是一门职业,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师的职业素养很重要,教师要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关键,所以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成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的一项基本内容。

第三,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不仅是一门职业,还是一门专业,人们也必定会用专业的目光评价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广泛扎实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系统深厚的专业知识,渊博的跨学科知识和系统的科研方法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风杰.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青年教师,2007

篇(6)

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性质,即“大学英语教学时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并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由此看来,对外语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现今大学英语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欠缺,所以必须对翻译教学作出有效的调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ies)、技能(Skills)、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和行为(Behaviors)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二、 KASIB简介

20世纪70年代的国外相关研究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知识。学者们认为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只要掌握了二语习得知识及种种教学方法,就能将这些知识落到教学过程中。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包括教师对课堂事件的不断解读并逐步形成各自课堂教学决策的过程,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先知知识和对学习和教学的信念来建构个人的教学理论。Shulman(1987:8)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涵盖学科知识、普通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特点知识、教育环境知识等。Rechards(1998:78)提出二语教师知识模式包括语言学及语言习得等学科知识和正统教学理论,强调了教师个人理论,课堂决策与推理和对环境的理解。Bertels(2003:738)认为教师的学术知识包涵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知识、经验知识、统计学知识、懂二语习得理论、整合和运用知识能力、丰富个人知识结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师素质,研究成果大多是围绕外语教师所应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应开设的课程、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等外语教师培训内容展开。夏纪梅(2002:36)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包含外语教育知识和观念、外语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刘润清(2004:16)指出外语教师素质包括流利、地道、规范的英文、宽泛的知识面、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爱学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者们论述的外语教师知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即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教师知识、能力、技能、中介变量和行为。

三、 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从翻译教学来看,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两少一误区”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少。当前国内的英语翻译教学仅限于应试教育,也就是考试题型是什么样课就如何上,这样的思维模式在英语教师队伍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由于目前使用的绝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仅有比重很小的单句或者段落的翻译练习,并没有专门的系统地介绍翻译相关理论,并且翻译在考试中的分值也不多,这些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少讲或者不讲。

其次是师资少。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外语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语教学的质量。目前我国英语教师的学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形势,而且具有较高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并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翻译理论教育的教师的数量不多,即便接受过专业教育而没有一定的翻译实践也是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由此看来,教师水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最后是学生对翻译的误区。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英语翻译就是将英语逐一翻译为汉语,而很少忽略将原文,译文与其语言背景相联系,从而使译文晦涩难懂甚至词不达意。若是教师平时向学生渗透灌输语言的背景,相关的典故,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原文,增强翻译效果。

四、 大学英语教师的KASIB与英语翻译教学的相关性

由上可以看出,英语翻译教学需要教师根据翻译教学的现状来改善,而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很必要的。

教师在平时课堂上,要增加翻译教学的比重,不仅仅局限于考试中的翻译题型,更要结合学生的对翻译的认知程度来增加教学任务。因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中的翻译练习甚少,所以教师可以增加额外的讲解与练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规律,懂得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关知识,而这正是KASIB中提及的知识(Knowledge)。通过调查显示,重点大学的教师这方面的能力高于普通大学的教师,导致重点大学的学生翻译能力高于普通大学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关系。

翻译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一样,他并没有固定答案、标准答案。由于每个人思维不同,思考方式不一样,对于一句话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每个人翻译的结果也各尽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翻译的结果放在一起让大家讨论,这样学生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找出各自的不足,自己便可提高翻译水平。此外,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评价以更能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这就和教师的个性密切相关,自信、主动性高的教师对整个课堂有着很大的影响。KASIB中的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和行为(Behaviors)就是让老师有着更高灵活性,更强的敏感度,这样老师发挥的越好,学生的能力提高的也越快。

由此看来,大学英语教师KASIB水平与英语翻译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的KASIB水平越高,英语翻译教学效果越好,学生的成绩提高越明显。

五、 结束语

本文从对大学外语教师的KASIB水平和翻译教学的研究发现,KASIB水平的高低对翻译课程的教学成果有着重大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KASIB不仅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各个英语专项学习方面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技能,中介变量和行为,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科学引导学生学习,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洁; 刘孟欣; 张凤华,2007,大学英语教师KASIB实证研究[J]。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2]教育部,2003,《大学英语教程教学改革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贾爱武,2005,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

[4]邓于祁,2006,中国翻译教学发展与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5]袁世超,2009,当今翻译教学状况与优化策略[D].。河南大学

作者简介:

李靖(1972-),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哲学,二语习得

吴雪莹,(1988-)黑龙江省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高英祺 (1983-),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师;知识能力;知识结构

Abstract: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th the teacher’s role changes, chemistry teachers need to upgrade in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Key words: chemical teachers;knowledge capacity;knowledge structure

新课标下教学,对老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比过去,中学化学老师应具备哪些专门的知识呢?

1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1学科知识

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1.3实践性知识

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2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2.1 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外围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外围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外围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也就很难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2.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