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02:42: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行业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转型在即
总体来看,2011年纺织行业上半年形势较好,但下半年增长速度逐月下滑,行业运行压力加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经营困难。1到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466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4.7个百分点;纺织品出口864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增速较上半年回落4.8个百分点;服装出口139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增速较上半年回落4.2个百分点。
预计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运行指标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将较2011年有所减缓。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预计行业出口与效益增速下降幅度将更为明显,规模以下加工型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将更加突出。
但是,我国纺织工业具备产业体系完整和成熟的竞争优势,与目前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多数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仍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趋紧的外部环境将形成市场倒逼机制,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企业加快调整提升。
可以说,我国纺织工业在度过国际金融危机难关之后,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
并存。
政策文件指导促进
为了应对机遇和挑战,我国政府一直在着手进行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2011年末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着重强调了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指标,目的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规划》提出的九大任务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技术升级步伐是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加强纺织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首要任务目标的重要
途径。
《发展规划》中强调了“十二五”要重点攻关的纺织信息化技术,包括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以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面向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系统、面向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宏观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发展规划》也分别对不同企业和不同子行业提出了两化融合的重点。如龙头企业开展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中小企业主要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化纤、纺织、印染行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应用,服装、家纺行业重点推进设计和营销系统建设,纺机行业重点提升产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除了《发展规划》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简称《指南》),也将对纺织工业产生促进作用。其中体现纺织行业特点的棉纺织在线检测、印染在线检测、纺织品智能加工和服装家纺数字化综合集成列在行业信息化部分;服装家纺数字化综合集成包括了服装大规模定制,有自动吊挂、自动化立体整烫、RFID应用、智能仓储配送等技术,这些都将进一步推动服装、家纺行业的信息化深入开展。
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加强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苦练内功,显然是信息化建设的契机。而《发展规划》的技术改造专项也将带动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需求强劲
以下是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
服装、家纺行业信息化需求强烈。服装和家用纺织品是纺织产业链的终端产品,相关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但是近年来,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不少企业对信息化需求增加,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杭州爱科公司在完善其CAD、CAM产品线的同时,建设面向区域的服装综合服务平台,开发面向服装行业的系列化专业软件;银川汇成公司提供的服装CAPP系统、CAQ系统和服装归号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十分适合在中小服装企业应用;苏州大学和上海和鹰公司联合开发的面向敏捷制造的服装CAT/CAD/CAM装备集成系统,实现了从客户信息采集到衣片裁剪完成的全程自动化,获得了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威士公司开发的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用纺织品的缝制、检验、整烫、仓储、分拣等环节,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纺织工业信息化突出行业特点。ERP等管理信息化产品顺应了近年来纺织企业需求的转变,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应用特点,既要保持通用性强、技术成熟的优势,又要面向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特点。如家纺行业的水星家纺、制线行业的宜宾惠美、毛纺行业的山东如意、棉纺行业的武汉裕大华等企业的相关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国际知名的ERP提供商SAP公司、微软公司都在寻求与专业开发商合作,推出专门面向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满足用户的行业化和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了企业管理软件行业化的发展趋势。
纺织装备日益信息化。自动监测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是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在《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有多项关键技术属于这一领域。例如在去年国际纺机展ITMA上,像立达、丰田、村田等厂商的棉纺织生产线在线监测和管理系统,可以联网各种类型的生产设备,突出了集成化技术。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无带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标、高清过渡
Ponosonic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无带化流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全球广电产业从标清向高清过渡之初,Panasonic就为用户提供了“无带化”与“高清化”同步进行、一步到位的高清化策略。
大西先生结合国内实际状况介绍说,中国电视台的网络化节目制作普及程度在全球都是领先的,因此中国电视台在从标清向高清过渡的进程中,实际上是高清化、无带化、网络化并驾齐驱。但是由于电视台的业务涉及从拍摄、制作到播出、存储全流程等,不像企事业单位、军队、教育、制作公司、独立制作人等非电视台用户要考虑的因素较少,因此在高清化过渡中要有更加稳妥的方案。另外,由于国内电视台网络化制播已经普及,在从标清向高清过渡的过程中,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和存储系统的容量压力特别大,目前电视台使用的标清直播网很难满足高清节目后期制作的需求,因此在高清过渡中必须考虑到制播网的高清化问题。
从2009年9月28日“高标清同播”启动至今,9个同播电视台中7个电视台采用了Panasonic的P2 HD无带化解决方案。其中在北京电视台高清新闻制播网改造项目中,Panasonic中标了超过100台P2 HD摄录设备,包括AJ-HDX3960摄录一体机、AJ-HPD2500MC录像机、AJ-HPM200MC便携式编辑机等。在北京台高清新闻制播网中,将采用Panasonic力推的AVC-Inlra 100Mbps新一代压缩方式,10bi 4:2:2记录方式将进一步提升高清节目制作的水准。除了这9家同播电视台外,2010年3月天津电视台新大楼批量采购P2HD高清摄录设备应用于新闻拍摄制作,并正在积极准备启动高标清同播。到目前为止,P2卡摄录一体机已经占据了国内肩扛型新介质摄录一体机市场78%的份额。
大西先生表示,中国电视台的高清化过渡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大西先生认为Panasonic作为拥有领先技术的厂商,也将为电视台提供大量的设备、技术和培训支持,共同推动中国电视台的标、高清过渡步伐。
针对国内电视台以网络制播为主的节目制作方式,大西先生介绍说,在以网络制播为主的前提下,Panosonic也为电视台的快速新闻采播提供了基于P2卡的AJHPM290MC移动便携式编辑机解决方案。2010年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记者就携带了8台AJ-HPX3000摄录一体机和8台AJ-HPM200MC便携式编辑机,出色地完成了异地现场新闻编辑和传送任务。AJ HPM200iviC除了支持P2 HD外,同样支持AVCCAM素材的编辑,并目可将完成的节目输出为高品质低码流的AVCHD格式,结合本机自带的网络接口进行远程传输。
再度领先3D立体节目端到端解决方案
3D立体技术是2010年Panasonic全球整体战略的重中之重,包括等离子电视机、BD影碟机、消费级摄像机等,都推出了多款支持3D立体技术的产品。Panasonic还在美国设立了3D立体技术研究机构,鼎力支持3D立体节目BD影碟的制作和发行。Panasonic已经宣布,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的全线等离子电视机产品将全部支持3D立体节目的显示。
在Panasonic 3D立体节目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中,专业3D立体摄录一体机、切换台、监视器等节目制作设备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B JRTV2010上,Panasonic展示了AG-3DA1MC3D一体化双镜头摄录一体机、BT-3DL2550MC 3D监视器、AGHMX100MC 3D数字视音频切换台,同时也展出73D立体节目后期制作流程。
大西先生告诉记者,在Parasonic三年中期计划中,将大力推广3D节目摄录设备,包括在2012年前推出更加高档的广播级3D立体摄像机等。在2910年,Panasonic在国内进行了多场次3D立体节目制作展示和培训活动,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电视台和行业用户预订AG-3DA1MC等产品,其中广西电视台是该摄像机的首家用户。而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和东方卫视四家电视台已经提前试用AG 3DAl MC制作了四部3D立体节目。这四家电视台在试用过程中表示,一体化3D立体摄像机相对于两台摄像机+立体拍摄支架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使3D立体节目制作更加方便快捷。
当记者请大西先生预测一下,在中国的3D立体节目制作领域,电视台用户和非电视台用户哪个用户群的跟进速度会更快时,大西先生表示这个问题难度很高。在国外,由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力量并不雄厚,因此节目制作群体是新技术应用的主体;而国内的情况正好相反,电视台拥有最先进的节目制作设备和最庞大的制作团队,像广西电视台计划拍摄一些简短的3D版文艺、娱乐节目,采用Side bu side方式试验播出。
三网融合,Panasonic的新机遇
三网融合是2010年中国广电行业的热点,同时也是互联网、通讯行业的热点。三网融合启动后,除了广电行业继续大量制作提供给电视、手机、互联网的节目外,资金规模比广电行业更大的互联网、通讯行业,也会大量搭建高性价比演播室和采访车,并把更多的节目外包给节目制作公司。在中国,一个与欧美类似的大规模节目制作群体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
大西先生认为,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节目播出相比,观众从被动收看变为主动“搜看”,观众能看到的节目量也会增加数倍,更多的终端设备将具备互动交流功能,这些变化带来产业创新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节目制作的低价位化和小型化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Panasonic这几年来,除了P2 HD产品线外,也直在加强高性价比的AVCCAM系列摄录产品的开发。最新推出的AG HMC83MC为多格式摄录一体机,能够在SD/SDHC卡上记录AVCHD和DV格式,可以很好的满足三网融台启动后备种高标清节目制作需求。
Panasonic力推的ENG演播室摄像机系统解决方案,可以通过EFP套件方便地将普通ENG摄录一体机变身为标准EFP演播室摄像机,适合中小型转播车使用,也可以集成为箱载移动演播室。ENG、EFP两用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保护了用户设备投资――这对于三网融合后,电视台用户、互联网用户、通讯行业用户以及节目制作公司而言,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2*年1月,农业部从事劳动司和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召开了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座谈会。会议在全面总结年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2*年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点》,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认真安排好今年的职业鉴定工作。
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坚持“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开创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
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有关推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规定,以及新《农业法》中有关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识。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及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影响力。由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牵头、各行业指导站配合,创办《全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动态》,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及各地、各行业实行就业准入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交流工作情况。
二、积极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部内各行业司局、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概要根据既定的工作方针和规章制度,抓好农业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组织实施。要紧密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把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与加强行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积极配合劳动监察、工商等部门对用人单位违规情况进行查处,使持证上岗制度落到实处。在做好首批14个职业(工种)就业准入工作的同时,颁布第二批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并组织制度实施方案。
三、努力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
主动适应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要求,积极开发新职业、新工种、新技能的鉴定,逐步扩大鉴定职业(工种)的范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努力为农业劳动者和需要转移出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逐步扩大鉴定的职业(工种)范围。指导种类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双证制”及“双师制”工作。
四、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
年内组织召开一次加强鉴定质量管理的研讨会,就加强鉴定工作各环节的管理、提高鉴定质量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加强考评员聘任及管理,不断提高考评喘气考评技术和考评质量,完善考评员资格认证培训考核办法。年内组织一期考评员考评技术班。加强鉴定质量督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要求,逐步推选“各鉴定机构在组织鉴定过程中就配备一名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人事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委派督导员,负责现场督考”的规定,对鉴定过程程各环节实行全面监督。组织完成两年一次的鉴定质量大检查。布置第三次全国农业职业技能优秀鉴定站的评选工作,对年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部门及仆人进行表彰。加强鉴定试卷管理,严格执行试卷管理办法。
五、继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建设
组织完成第二批农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根据职业标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丛书。继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不断充实,完善现有题库,尽快启动第二批鉴定题库的开发工作。对农业领域两年新职业、新工种进行调查研究,拟定暂行职业标准,编制培训大纲,建立试题库。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增加投入,配备必要的设备,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保证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继续推进农业质量的考评工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要在总结农业技师考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扩大试点工作。技师考评应坚持“以考为主,以评为辅”的原则,采取鉴定与评审相结合的方法。技能鉴定由各职业技能鉴定站实施;综合评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应通过组成技师考评委员会来评审。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随着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工作上起步较早,但是在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技术方面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架构和标准,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基础上,研究了了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包装服务的软件开发系统、应用集成系统、运营维护系统,研究共性技术的集成方法和具体机制,为电力及其上下游行业提供完备的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技术架构。
关键词:
电子商务;集成系统;架构;包装服务
电力行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型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包装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促使电力行业科技化信息化逐渐加快。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行业还未形成集服务开发、服务接入、服务集成于一体的服务平台,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在这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构造具有良好可用性的服务开发、应用与集成平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架构技术
国内外现状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是指,当社会的工业化进入了比较发达的阶段,依托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的发展必须由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来支持。近几年来,在信息与通信领域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新概念,例如现代服务业、虚拟化、WebX.0、云计算、感知中国、物联网、传感网等。作为软件即服务厂商的先驱,Salesforce在多租户架构方面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让软件开发商只需要为在单一环境下运行的软件的一个版本而操心,不需要为不同的软硬件配置支持多个版本。Salesforce还通过平台把多租户架构的优点扩大到其他软件开发人员;该平台让第三方公司可以使用其软件的原始构建模块和高级应用程序组件,开发自己的多租户应用程序。
2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构建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关键支撑技术层、应用与服务层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部分。
(1)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研究政府监管之下,企业自主运营,第三方开放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体系架构、服务模式、运营维护机制,包括B2B(BusinessToBusiness,商家到商家)、B2G(BusinessToGovernment,商家到政府)、B2C(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到客户)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等。
(2)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包装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包装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层集成现代服务业相关共性技术,如:安全认证技术、征信与信用技术、电子合同技术、计费管理技术和互动协同技术等,并攻克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若干关键支撑技术,主要包括:
①电力综合业务数据采集与整合技术,针对电力综合业务的特点,研究地理分散的异构数据采集、整合和建模技术,开发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工具;
②电力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电力综合业务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挖掘算法,建立专业数据分析主题,实现电力物资交易等专业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提供完备的数据支撑;
③电力综合信息管理技术,针对电力信息特点,研究电力信息元数据加工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基于共建共享体系的电力信息上传、编辑、审批、技术,形成电力行业综合信息管理规范,实现电力信息的有效关联,促进电力科技知识的发现、转化和传播,支持电力信息的科学管理和综合经营。综上,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层为上层电子商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
3应用前景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的架构是依托国电集团"GD193"工程和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采用底层所提供的电力行业共,建立实施的应用示范工程,主要分为电力物资交易服务应用示范、电力综合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和电力业务协同服务应用示范,逐步建成为国家电力物资交易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
4结语
针对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实际需求,研究我国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构建集物资交易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和业务协同服务等于一体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为电力及其上下游行业提供完备的电子商务服务,能够解决电力行业现有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单一、供应链整合能力弱等问题,帮助相关企业开源节流、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现代电力服务业的初步形成,带动电力及其上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钰.电力云计算研究[J].科技传播,2013.12.
[2]王景燕.基于云计算的电力调度信息化研究[J].电工技术,2011(12).
[3]赵俊华,文福栓,林振智.云计算-构建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8.
关键词:空调行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314-01
空调行业的革命正在使世界空调技术变得越来越平坦化,掌握现有技术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会带来空调行业大的变革,互联网、电信网络、数字媒体、消费电子、软件和空调技术等产业正走向全面深入的渗透与融合,更低的能耗、更丰富的业务、更人性化的体验、更智能化的体验,将会成为空调行业发展的新路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空调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个技术上较为成熟、各方面管理较为规范的行业,中央空调行业很早就进入与国际知名品牌共同争夺市场的竞争,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优胜劣汰强大压力的冲击和激励下,国内中央空调生产企业在参加国际竞争中逐渐积累了经验,在实现国际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将把更多优秀的民族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的进入,从而加速整个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
随着电机、、化工、材料等学科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制冷技术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压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效比随之增加。变频技术的应用,高效的直流变频压缩机结合先进的控制技术,极大降低了空调产品启动时大电流的冲击;先进的软件设计,总体内部流量的精确控制与自动优化,使整个系统中压缩机、换热器以及电子控制元器件等达到最为准确合理的配置和运作,产品节能性将出现明显的进步。
模糊控制FLC(Fuzzy Logic Control)技术在中央空调中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控制目标方面从早期的温度控制发展到以PMV(Predicted Mean Vote)作为控制基准,在控制策略方面,从基于查询表方法的简单模糊控制发展到与其他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的智能模糊控制。耐腐蚀、耐高温、传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大、加工工艺性好的高效亲水铝箔与高效传热铜管及材料的研究与运用也将对中央空调 产品的使用性能产生较大的推进作用。由于中央空调行业广泛采用的CFC与HCFC类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大气温室效应的产生有消极作用,就使得绿色制冷剂的研究和开发成为今后几年世界空调制冷行业的热点问题。ODP值为0,GWP值低,热工性能好,具有节能效果且充注量少的环保型制冷剂将是空调行业制冷工质替代物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制冷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在中央空调行业的普及和推广,产品性能也将得到有利的提高与改进。产品的外观设计、部件特点将更加贴近于消费者;集中管理、网络控制、网上信息追踪、模块组合、人感遥控、体感调温等功能将成为中央空调产品性能改进的主要方向;模糊空调、低噪声空调、节能空调等简洁、方便的改型产品将使中央空调的发展进入充满信息、充满情趣、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