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26: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大量资源被城市发展所占有,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民增收,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此,在新阶段新形势下,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对农业主导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大力扶持农业主产区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对目前我市“两翼”地区农村公路特别是产业路通行难的问题,建议市级层面要加大统筹力度,提高补助额度,确保农村公路达到建设等级标准。
二、抓基础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转变思想观念。突出自身发展优势,科学论证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对于已经科学论证的主导产业,一定要坚定、坚守、坚持,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要在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一届接着一届干,加强组织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要坚持以产业规划指导区域布局。全市各地要根据气候因子、土壤成份、海拔高度等条件,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农民愿意,编制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如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可以发挥山地资源优势,以中药材为主导,大力发展药化工业。建议市级有关部门将中药材规划为渝东南的主导产业,并给予重点扶持。三是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效益农业。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努力降低市场流通成本,让农民在市场销售中分享增值收益。
从体系来看,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是由国家、地方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大型企业组成的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各有侧重、信息共享、反应灵敏的“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它包括信息收集、分析评估、预警预报、预案实施、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程序和措施,是一整套覆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产业安全评估和防范系统。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评价进出口变化对我国行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及其对产业发展的阻碍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向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预警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2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内容及成效
实时监测和采集重点产品贸易、生产、价格和成本等信息,以整理和分析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业产业损害的影响,及时农产品进出口监测预警信息,提出应对建议,为农业生产者和决策者提供防御措施和决策依据。
2.1农业产业损害监测内容确定
以影响进口贸易2类产品作为监测重点:
①受进出口贸易影响较大的农产品,包括大豆、棉花、羊毛、热带水果和牛奶等;
②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水稻、玉米和小麦等。对出口贸易影响监测以出口大省为监测目标,监测地点的选择与监测产品相对应,通过从数据收集频率及来源来看,国内市场类数据及贸易数据需要全年定期实时跟踪监测,从而构建科学的监测数据体系。
2.2监测预警分析报告和产业安全评估报告
结合农业产业特点,综合历史生产、贸易及市场情况,结合不同产业的特征和发展现状,实时通报监测预警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安全评估报告以及农产品贸易救济案例等。
2.3与国际农业监测体系并轨
国际农业监测体系对主要国家的农业产业、农业政策进行系统持续的跟踪分析,提供一系列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国际农业监测报告。
2.3.1对主要农产品市场、贸易及产业发展跟踪监测跟踪及预测粮、棉、油、糖、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国际和国内供需、贸易、流通、价格、竞争力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情况。
2.3.2对主要国家农业产业与贸易政策跟踪监测密切跟踪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政策变化。重点从国际国内经贸与农业形势、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农村发展、农业投资、自贸区对我国农业影响、粮食安全政策、主要国家农业贸易补偿、主要国家农产品非关税壁垒、主要国家农业投资政策、主要国家城乡一体化、农产品贸易及产业政策实证与应用等热点问题的进展和动态实施跟踪监测。特别针对国际农业及贸易领域重点、热点问题,对主要国际机构公布的信息及成果报告进行跟踪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农业形势发展动向。
3促进农业产业监测损害预警体系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监测损害预警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要从全行业系统谋划,从体制上整体布局,着重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监测统计体系;重点加强市场预警团队建设,强化数据与模型支撑,打造权威的信息窗口;不断强化技术支撑,有效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专家队伍平台,提高监测预警的质量和水平;开发和维护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直报系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开展农业产业损害监测工作,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机制来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农产品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产量损害,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中要不断加大对监测预警工作投入力度,扩大监测范围,提升系统工作能力。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系统工作落实,保障工作条件,加强学习、研究,增强监测预警的快速防控能力。
3.2科学制定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计划
运用科学、系统、规范方法制定出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计划,对农业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详细的预防和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才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预防信息,使农业产业的风险有效地降低,防患于未然。
3.3做好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研究
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率是决定农业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的基础,因此,要做好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工作,必须要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不仅要听取专家的意见,更要实地了解农户生产能力、企业经营能力,投资实力以及市场波动情况,认真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提出相应有效对策,让农业产业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3.4改变农户(生产者)经济行为,提高经营效益
>> 基于SWOT分析的湘潭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研究 煤化工产品深加工工艺现状及发展方向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深加工,开发农产品“黄金效益” 农产品深加工的“蓝海”之路 农产品深加工是“强农”之本 热带农产品:何时就地深加工?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和建议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思路与措施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对策分析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深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分析研究 关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关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研究 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取得良好成果 沂蒙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国产化的民族产业思索 农产品趋势明朗:种植重科技 深加工重养生 浦东农产品深加工崭露头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俞云.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8(1):284-286.
[8]中安在线.滁州市优势产业[EB/OL].http:///qmt/system/2010/09/03/003348028.shtml.
[9]乔博.开封杞县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6(6):15.
【关键词】重庆农业 招商引资 对策
一、引言
招商引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招商引资是实现农业快速及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谈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包括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及现代农民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农业招商引资与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相结合,积极引导“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互动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尽快融入国内外产业发展轨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可以推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渝农发〔2008〕294号文件《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切实做好促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做好农业重大招商引资工作,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研究重庆农业招商引资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是很有意义的。
二、重庆农业招商引资现状
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是指行政区域外引进投入农业开发的资金。近几年来,重庆市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牵引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化、优质化力度进一步加大,且开始呈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外资内资一起为重庆农业招商引资注入新的活力。2012年,库区签约经济合作项目165个,直接利用内资1351亿元、外资22.3亿美元,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成投产815个。重庆将以特色园区为平台,着力构建“135+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集中项目、打捆资金、重点突破,大力培育食品加工产业、粮油加工、乳品加工、肉类加工、果蔬加工、酿造调味品及新型调味品、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等重点行业,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便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扩大龙头企业规模
随着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重庆,全新的经营理念带动了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重庆有黔江区珍珠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00多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013年,重庆市重大招商项目中的农业产业项目有8个,总投资为74亿元;柑橘深加工项目、黄连健康饮料生产项目、綦江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优质牛肉深加工项目的投资额都超过10亿元。
(三)提升了农产品品牌效应
农业招商引资不仅招来了重大项目,还引来农业资金,利用地区资源优势,还带动农户随企业共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重庆农业形成了无形资产,打造了市级或者国家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如重庆忠县打造成中国柑橘城,并把忠县柑橘推向国际市场发展。
(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近几年,招商引资的工作逐渐走向农业的发展。农业招商引资,不仅给农村带来了重大项目,也给农民了带来了就业的机会,重庆市乡村从业人口为1369.98万人,增长了0.6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480元,增加了22.8%。
三、重庆农业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重庆农业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重庆农业招商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责任意识不强,成效不够明显
一些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没有发挥自身优势,造成农业招商引资的质量不高,成效并不明显。洽谈项目很多,实际落户项目少;谈成的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级加工项目多,高级研发项目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一些干部的思想不在状态,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二)资源总量不足,制约农业发展
不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商品率不高。如綦江县的万亩优质辣椒深加工的项目投资1.2亿元,虽然辣椒产业现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但缺乏大量的规模生产基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发展。
(三)项目准备不足,招商事倍功半
有些项目的申报前期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概算表等基础资料不全,编制项目文本的技术标准达不到要求等等。有些单位捕捉不到招商项目最新信息,以致流失招商引资的机会,同时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也缺乏高级人才,直接导致招商工作事倍功半。
四、对重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专业队建设
提高部门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加大对农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加强招商工作管理,建设农业项目信息平台和招商引资工作服务队伍,并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瞄准资源优势,强化招商引资措施
植物资源丰富,生长6000多种各类植物,森林覆盖率39%。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以及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黔江区被誉为“烤烟之乡”、涪陵是全国著名的“榨菜之乡”。这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为重庆农业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资源,创新农业发展机制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关键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44-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这些国家均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将中高职衔接作为教育均衡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并在法律、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加以确立。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已经非常成熟。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来,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相关的硕士论文近20篇。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和许多省、市、自治区已有近50项相关课题研究立项。2008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已将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结合教育部文件要求,许多省、市、自治区已将相关课题研究在省内立项。同时,《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已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上述课题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课程、教材、招生及其一体化教学管理方面,少数研究成果涉及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此看来,中高职衔接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政策、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尚为不足。
浙江省属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现有高职院校45所,中职校530所左右,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与相应中职学校联合举办“3+2”教学班,客观上形成了一体化办学的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需分析。主要包括:浙江省农业产业升级的主要特征,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规格、类型和要求,浙江省涉农中高职业院校的分布、专业布局、近三年招生及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缺口。
2 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沿革及取得的成果,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政府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设计、中高职衔接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作用,中高职衔接的成功案例分析。
4 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的脆弱性模型、指标因子、预警与防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在自组织作用下的技术与知识外溢效应。
5 浙江省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政策研究。主要包括: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及审批政策、经费投入政策、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分类指导政策、职业院校教师的资质与培养政策、办学水平评估政策、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发展政策。
6 浙江省涉农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调整。主要包括:农业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及融合的现状分析,职业教育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下涉农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原则、方式、政策和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群建设。
(二)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大样本将覆盖浙江省80%的涉农中高职院校。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3-4所高职院校,6-8所中职校进行重点考察和访谈。
2 比较研究。面向国内外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从制度、体制、机制、办学方式以及职业教育要素衔接等不同层面选择若干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3 数量分析。对中高职衔接的不同利益主体博弈模型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建立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囚徒博弈模型,进行相关利益主体的均衡分析。
4 规范研究。它包括总体和专项研究。总体研究包括:国内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政策研究。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创新。专项研究包括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关键课程的原则、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活动的对接等。
三、研究步骤
第一步,以浙江省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重点访谈、现场考察等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步,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采用上述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独立办学、中职与高职合署办学以及县级职教中心的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尤其是关键课程和教学模式衔接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第三步,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现状分析。采用资料查询等方式,系统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形成、政策支撑的特征,国内中高职合理衔接的成功做法,形成案例汇编。
第四步,浙江省中高职衔接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涉农中高职办学现状,提出一体化办学模式,集团式、联盟式的组织构建。
第五步,浙江省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下关键课程建设。该步骤为本课题研究的重心,课题组将组织相应研究团队,针对上述专业的关键课程进行课程衔接的总体研究,其中,衔接的原则、方式、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等课程要素的融合将是研究的重点。
第六步,中高职衔接下的浙江省涉农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是研究的重点。
第七步,浙江省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建议。
四、本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本项目有三大特色
第一,面向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研究紧密围绕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力求体现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的对接,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成果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课题研究。研究根据浙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需求,围绕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休闲农业专业的关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引领其他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第三,政策、理论和操作层面相互衔接的课题研究。研究既有政策层面的建议,又有理论层面的支撑和操作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最终落脚点在于面向浙江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二)本项目有三个创新点
[摘要]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湖南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特点入手,针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 对策
湖南益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有460多万人口,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1.1%,农村居民生活从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近年来,该市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特点
1.构建了农业主导产业链。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依据益阳农业实际,构建了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菜五大产业组成的产业链。从目前情况看,基地规模扩大,科技含量提高,龙头拉力增强,经济效益趋好,整体成效明显。
2.产业化组织模式多样。出现了三种产业化组织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75家。二是中介组织型,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0家,社(会)员16万多人,共带动农户37万人,占农户总数39.6%。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全市有综合市场45个,专业市场11个。四是专业大户带动型。
3.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日益完善。一是建立了规范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了《龙头企业监测管理办法》。二是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订单生产等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基本建立。三是建立了公平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基金,由农业产业化主体共同承担自然风险,经营风险与市场风险。
4.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按照大农业、大体系、大服务、大发展的思路,整合了农业、农机、畜牧水产、乡镇企业等部门资源,建立了大农业综合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指导有待改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积极推动与农民的观望态度存在一定的反差,以及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希望快出成果、早出成果的愿望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进展的相对缓慢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有待政府部门的进一步探索,使行政手段与市场行为有效结合。
2.龙头拉动仍然乏力。益阳市有实力、有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多,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产权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如何把一些有基础,有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3.政策支持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难以得到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与工业企业比起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差、规模小、实力弱,更加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但是,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银行融资、土地使用、税费优惠、项目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农业产业化建设在摸索前进中付出了过高成本,发展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
1.突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益阳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一是要大力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支柱产业,即优质稻米、棉麻纺织、水产畜禽;二是着力扶持新兴农业产业,即竹木加工、柑桔;三是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即食品加工、茶叶、油茶、水产、蔬菜。特别是要把销售收入率先过亿元的稻米加工业、棉麻纺织业、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竹木加工业,具有战略地位的种植业、养殖业,作为重中之重。依托益阳市五大产业链,带动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依托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企业集群;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和升级。要把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和壮大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
2.突出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作用。要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对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优势企业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支撑当前、推动今后发展的骨干;对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帮助其加快技改步伐、加强经营管理,并通过政策、信贷扶持等措施,促其发展。同时,要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使龙头企业在短期内有较大发展。
3.突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坚持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培育,始终把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议市财政每年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中心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企业的科技开发,鼓励驻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优先在市内转化,使科教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构建研发、中试和孵化平台,建议市政府设立科技成果中试专项资金,抓住重大优质项目,集中进行中试环节的战略性投资,使之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制定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各类人才以专利、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4.突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国内外实践证明,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 和重要的组织模式。可以预料,将来各种合作社会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模式。其理由是,合作社作为农民联合自助组织,其惟一宗旨是为社员服务,消除中间盘剥,增加社员收入,增进农民福利。这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追求的目标。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以优质稻等五大农业产业为依托,按照“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产业兴产业”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一批销售型合作组织和加工型合作组织,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既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专业合作组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5.突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市场流通渠道。提供健全的生产系列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剂。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如科技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种子服务中心、物资和产品服务中心等等,从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要素的扶持、产品的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各地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特点,进一步加强生产和流通部门的仓储、冷库、运输、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宗、重要农产品产地,要充分发挥国有、合作商店和农民购销队伍的作用,并组建实力强、信息灵、渠道广、网络广的营销实体,使之成为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载体。
6.突出扶持农业、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人所共知;农业需要扶持,上下认同。因此,市、县(区)、乡(镇)都要拿出硬措施让益阳的田野进一步充满希望。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力度。市财政对补贴范围要进一步拓宽,对所有农产品的生产都应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应逐步提高,要使补贴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在投入目标上,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水良与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良等方面。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彻底解决好部分地方仍存在的“行路难”问题,农村饮水和农村卫生环境问题。
>> 浅谈江西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台商在江西省投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江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奥运背景下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泾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