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合同能源管理规范

合同能源管理规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1 15:29: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合同能源管理规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合同能源管理规范

篇(1)

随着LED照明光源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产业集约化水准大大提高,LED大功率高效照明产品成本逐渐下降。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和投资节能率来计算,已达到目前市场的其他形式的节能灯产品。LED高效照明作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可行的节能低碳技术应进入大力提倡和应用阶段。

北京市实施LED照明工程的战略目标

随着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照明用电在“十二五”期间将有可能突破100亿度,这给北京照明用电带来巨大压力。若在“十二五”期间解决LED需求侧难题,大面积推行LED光源更新换代,以北京市2009年照明用电75亿度为基数和上限,实现年均节电30%,年均节电量将达22.5亿千瓦时。若按1元/千瓦时电计算,“十二五”期间照明能耗节省开支约112.5亿元。按照目前4元/千瓦时LED投资节能率测算,将释放将近90多亿元的LED市场空间。

要实现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的建设目标,北京市就要推动照明方式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化,以世界城市照明应用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整体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

2011年-2013年,可推广和应用LED路灯照明产品13万盏,室内LED照明产品1000万盏。并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推动全市道路、旅游景区、地铁、隧道、地下空间、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照明产品向LED照明转变。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LED节能服务市场,实现LED高效照明应用工程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

到2015年,在全市广泛普及LED高效照明灯具。以北京市2010年照明用电量为基数和上限,实现利用技术节能控制增量,实现“十二五”期间年均节电30%,年均节电量约25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万吨。促进首都北京绿色照明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化,有力促进“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

政策保障北京市LED照明工程有序实施

要坚持政府引导推广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克服资源环境约束的超前引领作用,遵循市场规则,整合市场力量,通过政府投资、补贴、价格杠杆、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着力推进组织、机制和技术创新,科学有序地促进全市LED照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LED照明工程建设的效能。LED高效照明是节能环保工程,是改善万家灯火的民生工程,也是照亮优美北京、提升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准的重点工程。政府应当承担改善百姓生活品质和提供公共事务优质服务的责任。当前,首先要尽快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管理规范:其次用政府公共消费拉动市场消费:三要用政府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筹画出台相应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及时研究出台LED照明的战略规划,有效配置资源,切实推动全市LED照明工程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开发应用管理制度。LED照明技术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中有别于传统照明,需要统筹安排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参与,成立“北京市LED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势在必行。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产业扶持政策、发展规划、年度目标的制定和重点专案的实施管理等工作,着重解决需求侧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下设办公室,负责实施LED实施过程中的日常事务工作。

三要坚持科学有序的实施步骤。一是在产品使用和具体实施推广前期,应开展LED项目技术可行性论证、市场潜力调研、鼓励政策、责任考核等前期调研。研究设定北京照明用电的基数和上限红线,通过LED高效节能技术实现控制增量。为开展LED推广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二是要保障技术在国内外的引领示范作用,特别推荐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集中体现我国LED产业原始创新的厂家。对复盖全部产业链,承担“十城万盏”工程,为我国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的厂家应为首选:三是各区县应首先在部分社区、大宗用户、各机关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开展试点实施,后开展推广工作。

篇(2)

——第八冶炼厂2005年企管工作总结

2005年,在公司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第八冶炼厂实现了由建厂到一次性投产成功的辉煌跨越。企业管理工作从零起步,按照公司领导“建设现代化示范型工厂”的要求,围绕着建设“生产规模大、运行效益优、综合实力强、职工素质高、厂区环境美”的目标努力探索企业管理的新思路,新理论,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初步开拓了八厂管理现代化的局面。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先行一步,并逐步推向纵深向严、细、精、实的效益化管理拓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我们在即将来临的2006年全面推进八厂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总结一年的企业管理之路,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思想上重视,开展全员性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教育培训

早在八厂建厂之前的铅烟气治理工程建设期间,公司领导就指出:八厂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树立起水口山管理现代化的示范和样板。遵照这些精神,八厂建厂之初即高度重视企业管理现代化理念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了全员性的职工培训工作,将“遵章守纪、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安全三大操作规程”作为重点内容向全体员工讲清讲透。使八厂员工这支来自不同单位的职工队伍从思想上做好了接受现代化企业严格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准备。

二、按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了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走向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

建厂之初,我们按照“建章立制,建设现代化八厂”的要求全面开展了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审核工作。通过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我们自己的管理目标和工艺特点制定了11大系列管理标准206项,重点突出生产管理、人事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等,将“人、事、物、钱”等要素置于管理制度的约束之下。

与此同时,我们从建立岗位责任制着手突出员工的职责意识,使员工“想主人事,尽主人责”得以制度化、持久化。由厂行政办着手编制了全厂近200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并将岗位职责在本岗位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使职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夯实了管理的思想基础。

建厂以来,我们的管理职能部门能各尽其责地做好管理工作。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先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种管理制度24份,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补充,解决了管理标准没有细化,不利于实际管理操作的问题。

三、扎扎实实地抓好现场管理,夯实了基础管理。

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和公司管理方针,八厂将现场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面子工程”摆在突出了位置。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职能部门长抓不懈,按照物料摆放有序,作业场所清洁,厂区环境优美等要求抓好现场管理“5S”要素的落实。将关系八厂生产安全、正常的厂区禁烟、现场定置等作为重点,全面整治“脏、乱、差”,坚决堵塞“跑、冒、滴、漏”。使八厂的现场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的工艺设备一道成为公司的一张名片,给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级领导、同仁及新闻媒介以良好的形象。

抓好现场管理,我们着重突出了班组的现场管理,通过班组长现场管理教育培训,细化班组建设考核制度等夯实了管理的基础。立足于班组抓好了影响生产的“人、机、料、法、环、资、信”等要素的细节管理。今年以来,我们对现场管理采取了以整改促提高,用处罚维护制度严肃性的做法。通过组织现场管理月度大检查,职能管理人员每日巡查,先后对底吹炉车间等车间、科室下发现场管理整改通知单31份,对鼓风炉车间等4个单位处罚通知单7张。使岗位职工受到教育和触动,维护了现场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通过现场管理的细化,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劳动人事制度管理、质量管理、设备能源管理等各项工作有了较好的实施氛围,促进了各项管理的协同,共同保证了投产目标的一次性成功和生产任务的完成。

四、以物流管理为突破,探索成本管理的新举措,服从服务于达产达标任务。

八厂是一个环保、技改工程,也是一个“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只有通过发挥效益,这些目标才能实现。我们深刻领会了企业管理要为企业增效服务的精神,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的成本管理。为此,我们专门就物质的采购、管理与发放,废旧物件回收利用、外售产品的生产管理等制定专门管理制度,对价格、质量、物流成本等从严控制。运用现代化信息设备,通过网上比价查询,信函要约比价、合同评审,招、投标等全方位地开辟了降成本、增效益的途径。经过几个月的运作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推行车间成本定额管理,实现目标成本预算制奠定了基础。

当然,正确认识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认识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公司的正确领导,来源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同时我们必须看到2006年度我们企业管理工作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其中一些就是2005年我们工作中尚做得不足,急需加强的项目,总的说来有这样一些。

1、员工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适应过程缓慢。表现在对规范化、制度化的严细管理有抵触、畏难心理,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企业挖潜增效、兴业强企的必要。甚至个别基层干部也怕管理,懒管理,既不主动接受制度约束,也疏于管理部下。

2、一部分员工习惯性违章、违纪的陋习加重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压力。部分人员素质尚不够高,不仅不能遵守好厂规厂纪,对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执行情况也不如人意,需要外力的监督;

3、成本管理的难度依然较大。我厂投产的短时间内,工艺、设备、人员的磨合远未能达到最佳值,物质消耗高给成本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 对策

循环经济及其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该模式下的经济活动以反馈式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为流程,强调在减量、再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以从源头减少消耗、过程中实现再利用、末端减少排放,达到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指出,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我国提出循环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国的资源生产率比2010年再提高50%,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回收利用量再增加一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制度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显著削减污染物排放,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初步构建以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新型工业化格局。到2050年,力争资源生产率和资源再利用率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污染排放量实现由零增长到负增长。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使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概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逐渐发展了清洁生产思想,近年又渐渐过度到建设生态园区,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贵糖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及相互衔接,实现园区内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此外,在广东南海市根据循环经济理念编制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已经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示范,将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节能减排的现实需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社会均有裨益,经济可以更快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现实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将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在产业导向明确、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落实等方面需要加强工作,细化工作指标和任务,同时发展环保产业,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健全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体系,促进节能减排工作长期开展。

基于循环经济的节能减排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

为达到规划目标,需要在激励机制健全,能源结构优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强化法制化建设

加强法制化建设,在制度上加强对节能减排的保障。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有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性规定,包括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市场准入、价格、信贷等手段在内的法律规范,为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的具体要求、关于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包含了节能减排相关的内容。

目前我国存在循环经济法制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多方位配合完善。需要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同时做好法律的执行工作和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及执法监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要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二)加强管理,加快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作为系统性的工作,在政府层面,从管理角度出发,需要做好规划,提高管理效率,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另外,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

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建立符合省情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在重点领域提前开展各项工作,如针对建筑节能、重点行业开展工作,加大节能减排融资力度,促进产业发展。

(三)促进技术进步,加强新能源开发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在能源和环境科技开发方面针对性的提出了重点领域和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提出要“大力加强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污染控制与生态改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等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提升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在能源开发方面包括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建设;在新能源方面提出“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一代核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健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促进新能源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的研发,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节能环保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开发和节能,从能源自身角度加强节能减排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四)加强市场化建设,深化税费改革

节能减排工作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需要节能的主体包括企业等用能单位和公民的参与。在宏观的法律和制度之外,需要加强市场化建设,在市场的机制上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例如在企业发展节能产品和技术进步方面,创造有利于市场化竞争的环境,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加快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市场化发展。

我国在财税政策工具中尚存一定的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对企业排污费的收取标准较低、种类不齐全、征收方式不规范、税收优惠少等问题,可以从建立绿色税费体系、完善现有税费、改进排污权交易、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控制金融机构投资风险 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以金融手段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在政府、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多层面配合开展工作,保障良好秩序;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如日本灵活运用信贷手段对节能设备推广,示范项目实施补贴贷款,而且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

(五)加强教育,依靠全民参与

节能减排离不开具体的执行,这需要公民全体和每个公民个体的参与。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并通过组织相关的工程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开展,如节能重点工程、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等。“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在全国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循环经济特征明显、教育示范作用强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理念深如入人心,进而有利于全社会范围建立节约型社会。国家发改委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指出通过“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对典型循环经济企业或园区的宣传,广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感性认识和参与程度,将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推动相关企业了解借鉴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路径,是实现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sdpc.省略/fzgh/ghwb/default.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省略/policy/txt/2008-08/30/content_16359917.htm

3.余海红.我国循环经济执法保障:现状、需求与对策,生态经济,2010

4.马海涛,仇晓洁.节能减排财税政策研究-以循环经济角度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09

篇(4)

一、充分认识建设光伏高新区对推动秀洲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建设光伏高新区是推动秀洲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秀洲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的历史转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秀洲工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要素制约日益趋紧、产品附加低端锁定等严峻挑战。在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阶段,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吸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政府税源的主力军;新兴产业是发展的引擎,是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秀洲工业经济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更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步伐。结合秀洲产业基础,从增长潜力、带动效应、技术优势等方面看,加快培育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建设光伏高新区是最好的选择。

(二)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从长远看,传统的石油、煤等化石能源将枯竭,再加上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且进程日趋加快。光伏产业作为我国为数不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的新兴产业,近两年由于受国内市场启动缓慢、国际贸易保护等多种因素影响,全行业陷入低谷,但这一困难是暂时性的、结构性的。随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已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支持光伏企业结构调整,开发国内市场,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信贷支持等,从今年下半年的情况看,国内光伏行业已经“回暖”,态势向好。同时,随着目前光伏产业正步入大规模整合提升、大规模技术创新、大规模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的阶段,对于不具备明显先发优势的秀洲而言,是“中途发力”、“弯道超车”的窗口期。

(三)光伏高新区创建以来开局良好,成效初步显现

自去年12月正式启动光伏高新区建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共同努力,创建工作开局良好,成效初步显现。

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引进了一大批项目。至2014年4月,累计已引进光伏类项目23个,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达100多亿元,今年在谈的意向项目也已有16个。国家电网浙江省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华东区总部项目等“国”字号单位纷纷在秀洲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南源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与此同时,一批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项目也正在密切对接之中。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想引进的企业。可以这么说,光伏高新区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二,最重要的成效是理清了建设光伏高新区的思路,且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卓有成效的。围绕一个产业,建设专业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符合下一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强化“应用促创新、创新促发展、改革促发展、开放合作促发展”的开发模式,符合新兴产业培育的路径。坚持从秀洲和行业的实际出发,高端切入,错位发展,主攻光伏专用设备和光伏发电核心部件、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及高效光伏电池与组件、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光热集成技术等三大重点领域,符合光伏行业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坚持专业化招商,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编制“产业地图”、“招商地图”,有的放矢开展招商,符合产业招商的特点。坚持自我加压,倒排计划、倒排时间,在园区成立的第一个100天和第二个100天分别举行活动,邀请一批客商,签约一批项目,推介园区,展示园区,也充分证明了我们有一支很强战斗力的队伍。

第三,最“给力”的成效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政策集成创新本身就是“五位一体”试点内容之一,光伏高新区的建设得到省、市的有力支持。同时,近一年来,光伏高新区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批示,国家能源局、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领多次实地调研,高新区已经获批承建国家“863计划”项目,也有望获得“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称号,这为下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建设光伏高新区、培育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是秀洲工业经济应对新形势、实现新突破、得到新跨越的关键所在,也是省、市交给我们光荣而重大的任务。同时,通过近一年来的创建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基础扎实奠定。因此,下一步,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推进。

一方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建设一个专业园区,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开发,才构筑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再如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自1999年引进第一家机电企业,经过10多年的坚持,才发展成现有规模。光伏高新区的建设同样如此,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劲头。绝不能抓一阵子,烧三把火,也绝不能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更绝不能一有困难就轻言放弃,定了干,干就干到底,抓就抓到位,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光伏高新区绝不仅仅是秀洲工业园区的任务,应该是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任务,需要区级各部门包括各镇、街道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建设光伏高新区需要聚全区之资源,进一步强化土地、资金、人员等各种要素保障,也需要汇全区之智,出谋划策,共同探讨、研究建设的思路和举措。要通过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光伏高新区,打造秀洲工业的“升级版”。

二、发挥光伏高新区在推动秀洲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核心作用的举措

回顾光伏高新区创建一年来的情况,成效明显,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 困难:一是园区尚未成型。尽管引进了一批项目,但真正对园区建设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还没有实质性突破,特别是与国内领先的成都双流新能源园区、中国电谷·保定国家高新区等相比,差距比较大。二是面临技术和市场风险。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存在一定技术和市场选择的风险,引进什么样的企业,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这也是一个大的挑战。三是工作力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由于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应用、商业模式、技术、金融等方面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如何向上向外争取更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内,加强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上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招商选资、产业培育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瓶颈制约的突破上需要进一步创新。

如果说,2013年是光伏高新区创建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2014年则是完成全省“五位一体”试点三年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抢抓国内外光伏行业整合良好机遇,创建“国内一流、面向世界”中国光伏科技城的发力之年。因此,2014年,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对新的形势,进一步以百倍的工作努力,全力以赴推进。具体要进一步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方向

围绕“五位一体”试点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光伏高新区的发展方向,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光伏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园区。

全国领先,就是定位要高,这也是全省“五位一体”试点的要求。要全国领先,最核心的标志是全国领先的重点企业,要在光伏电池、系统集成、新一代产品、光伏配件等领域,着力培育若干家销售规模上百亿,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效应高、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发展一批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创新型成长性中小光伏企业。最直观的标志是全国领先的应用示范,要加快实现园区光伏发电全覆盖,原有屋顶全面改造,新建建筑逐步安装,真正全面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

具有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创新方法,聚集资源,打造高新区独特的竞争优势。一要走“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道路。紧紧围绕光伏整个产业链的相关环节,依托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把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生产制造、应用开发等相关环节上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聚集整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势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要走“产业培育、示范应用和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道路。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示范应用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三个环节的协同推进,打造工作推进机制的核心竞争力。三要走“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道路。在继续完善高新区基础政策硬平台的同时,加大检验检测、投融资、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软平台建设力度,打造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化园区,就是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来打造园区。这一主导产业主要聚焦光伏产业,但同时也要树立“泛光伏”的理念,要把与光伏相关的光电一体化、电力电气、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纳入培育的范围,以拉长产业链、抵御单行业风险。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明确招商重点。按照高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与资源,按照光伏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按照高新区需要尽快成形的要求,必须要突出重点抓招商,即以“四个为主”为重点开展招商选资:要以重大项目为主,光伏产业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新兴产业,要把具有较强实力、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作为招商的重中之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支撑高新区发展。要以电池及组件制造为主,光伏电池的特点决定电池及组件制造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只有引进了电池及组建制造的龙头企业,才能聚集中后端的逆变器、智能电表、控制系统等企业,也更容易突破引进附加值更高的、也是最理想的光伏装备项目。要以“泛光伏产业”为主,在重点突破光伏产业的同时,拓展LED、新一代环保高效储能系统等产业,整体打造产业优势。要以光伏制造业为主,通过引进制造项目,带动研发设计、应用推广等高端生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

二是创新招商机制。要在继续发挥“招商地图”等有效招商手段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四个“专业招商”:要推进专业中介机构招商,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信息量大、招商专业性强、组织网络覆盖面广、招商成本低、市场空间充分的优势,在继续加强与欧洲清洁能源协会、SEMI、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知名专业中介机构合作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合作,大力推进招商。要依托专业人员招商,加强与一批专业水平高、在行业内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客商、专家和领导的合作,通过他们开展招商选资工作,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成功度。要参加专业展会招商,组织参加德国慕尼黑太阳能展、日本东京国际光伏展、上海太阳能光伏展等国内外知名光伏专业展会,积极筹划举办“光伏发电应用博览会”和“中国(嘉兴)光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对接和汇聚国家产业联盟、国内外重点企业、重点科研院所、产业关键人物等产业资源,推广光伏高新区。要强化专业化队伍招商,探索建立区光伏产业招商组,以光伏高新区为主体、区相关部门全力参与和配合,共同开展招商;进一步开展学习和培训,提高光伏高新区招商人员素质;健全招商内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实效性。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项目引进只是第一步,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才是最关键的。从目前招商形势看,服务、推动、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将成为下一步光伏高新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建立1个重大项目+1个推进服务小组的机制,由区相关领导牵头,抽调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光伏高新区管委会的精兵强将,建立推进服务小组,在审批、落地、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超常规集聚资源,超常规解决问题,超常规提供服务,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三)进一步推动示范应用

一是更好服务于产业培育。要紧抓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重大契机,把握“市场促产业”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光伏发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推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聚集行业内的目光,不断完善光伏产业链。要在继续抓好今年61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规模,妥善处理好有限屋顶资源与项目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新一轮项目规模,积极稳妥予以推进。

二是更加注重示范性。继续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规模适度”原则,注重应用产品的多样化、应用领域的多元化。在继续大力抓好企业、集中式屋顶发电项目的同时,切实抓好国家“863”项目,努力成为全国示范。在推进光伏发电应用的同时,积极推进与储能系统的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技术模式。

三是更快推动应用模式创新。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鼓励以第三方建设合同能源管理为主,鼓励用户自建,逐步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标准化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省、全国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融资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金融租赁、收益权抵押、企业债、电站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

一是发挥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作用。以国家电网浙江省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研究院为依托,充分发挥省级企业研究院在人才资源集聚、技术研发突破、行业创新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支撑产业发展。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扶持一个”的建设思路,在园区内建设不同研究方向的太阳能光伏省级及以上重点企业研究院。

二是积极引导开展协同创新。全力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在园区内联合建立包括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大公司地区研发总部等在内的光伏技术创新综合平台,对新型光伏技术、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光伏装备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公共应用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输出,从“制造”向“智造”并举。

三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国电通、36所、中科优恒公司等机构,积极筹建国家级光伏质检中心,实现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检验检测服务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

一是加强相关规划衔接。进一步细化光伏高新区建设规划,注重与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方案规划的衔接,制定生产体系、生活体系与社区居民服务体系三个产业专项规划,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空间的优化布局。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光伏高新区及其周边交通网构建,加快东升西路延伸段、新08省道建设,完善加创路北段、洪高路延伸段等次干道和支路网络,着力构建立体式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光伏高新区内燃气、供水、绿化、污水处理等重大设施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中山西路、新塍大道绿化建设或改造,实现光伏高新区内道路绿化全覆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充分利用上级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以及鼓励光伏应用的政策,争取光伏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技术创新、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等资金补助。加强财政资金整合,向光伏高新区建设倾斜;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对接合作;设立园区天使投资基金,组建政府创司,支持处在孵化期的光伏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科研团队项目。依托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组建民间私募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参与园区科技风险投资。鼓励直接融资,引导光伏企业进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融资。

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积极推进光伏高新区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编,做好光伏产业用地规划。对于符合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条件的光伏产业项目,积极争取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力争重点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由省单列下达解决。对于预评估好的光伏产业项目,确保全区新增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倾斜。鉴于光伏高新区内不少地块已开发建设,必须加快“两退两进”工作步伐,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