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专业就业

医学专业就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1 15:29: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专业就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专业就业

篇(1)

(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对口程度较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名称上带有医学两字,但是,其职业走向是口腔技师而不是口腔医生,这与很多最初报这个专业学生的理想是有很大出入的,虽然在入校后,经过专业老师的教育等原因,很多学生留下来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但毕业后从事口腔医学技术方面的学生不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对口程度较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A:医院28.9%B:工厂31.3%C:公司19.3%D:其他20.5%”,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你现在的工作与你所学专业是否一致?A:完全一致27.7%B:较一致21.7%C:不一致50.6%”。

(二)人才培养与岗位需要存在脱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应用性极强,技术要求高,各种先进设备更新快,这对学生的基本功是个巨大的考验,在校期间,若没有掌握较好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能力,到企业是很难立刻胜任工作的。在我们的调研中,毕业后立刻就能过胜任工作的学生很少,有近一半的学生需要在企业培训一段时间才能胜任,有三分之一学生不能胜任公司交给的工作。口腔医学技术,“面对企业的飞速发展,在校所学知识能否胜任现在的工作?A:完全能应对9.6%B:可以胜任12.0%C:不能胜任28.9%D:需在企业培训一段时间才能胜任49.4%”。

(三)部分口腔医学技术学生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调研中,有部分学生反映不适应企业高强度的工作,对企业工作时间长、工作枯燥、单调、管理较严很不适应。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期间,也有部分学生反映此类问题,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逐渐熟悉和适应义齿公司的管理模式,是学校必须认真要解决的问题。

(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不高口腔医学技术主要是从事口腔颌面部修复体设计、加工制作和修补等工艺过程的一门学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精通口腔工艺制作的专业实用性人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和口腔医学专业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在职业方向、晋升的职称系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区别。口腔医学技术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是国家卫生部统一组织的口腔技士(或技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技师,晋升的职称是技师系列,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各口腔医院下属的口腔技工室和社会上其他各种私营的义齿制作公司;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参加的是口腔职业医师资格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医生,晋升的职称是卫生系列,毕业去向是各医院的口腔科或口腔专科医院。目前,国内义齿加工业蓬勃发展,各种义齿加工厂、修复体制作公司纷纷崛起,并逐渐规模化、企业化和行业化。但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转行率却很高。很多人对口腔义齿行业满意度不高。口腔医学技术“你对目前的工作感到?A:非常满意12.0%B:较满意25.3%C:一般45.8%D:不满意16.9%”。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可度大学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是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标、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及评价、个人意义以及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专业方面因素的心理感知,主要包括对自己将会成为口腔技师这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技师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认同度,高校和企业都必须肩负起责任来。高校在宣传教育方面,要把该行业的广阔前景告知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认同感不断提升。同时,口腔医学技术相关企业也要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不能仅仅把学生当成赚钱的工具,让学生最终形成我是口腔医学技术行业人,我自豪骄傲。只有这样,这个专业才能良性发展,口腔义齿行业才能蓬勃发展,毕竟,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大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要统一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较之普教,更应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强调为社会提供“零距离”服务,输送针对性强的各类急需人才。要解决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要存在脱节的问题,就必须选择国内规模大,效益好的义齿加工中心作为我校的长期实习合作伙伴,加强与实习企业联合制订教学内容和实践计划,让教师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企业的标准和市场的需求。由企业培养学校的教师和实验人员,教学人员再将企业的要求带入课堂。同时,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用人计划,学校按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

(三)加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把“岗位成才观”播种在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以理智、现实、平和的心态走向工作岗位。毕业前,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思想的热点组织一系列的讲座和报告会,邀请用人单位和成功就业的校友来我校,从宏观和个人的角度促使即将毕业的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情感—岗位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观。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实习期来锻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学校要依照企业的要求制订实习规章,使学生感到工作和实习没什么区别,尽快帮助学生熟悉所从事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职责。

篇(2)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等。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掌握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社区卫生保健与管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篇(3)

目的: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为更好地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层中医人才,缓解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果: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差距大,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建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服务基层意识;完善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重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

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

为落实《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的精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医学定向生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连续三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毕业生[1],以期缓解基层看病难题,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2,3]。传统中医药凭借“简,便,效,廉”的优势在基层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中医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短缺以及中医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突出。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培养对于改善基层中医人才困境,缓解基层中医匮乏,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关注基层卫生需求,较少从学生的视角去研究此项政策。调查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协议期满后的意向,对于调整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教育计划,完善相关政策,更好地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中医人才具有一定意义。

1数据来源与方法

1.1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从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薪酬期望值、履约倾向性、协议期满后的意向以及基层工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于2014年秋季学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297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进行,回收问卷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95.96%,有效率98.60%。

1.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将样本数据录入Excel软件,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以及其对医学定向生政策实施的意见与建议。

2调查与分析

2.1基本情况在调查的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大一学生98人,占34.9%;大二91人,占32.4%;大三92人,占32.7%。户籍多以农村生源为主,有204人,达到72.6%;城镇生源64人,占22.8%,较多;农转非13人,占4.6%。性别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有168人,占59.8%;男性有113人,占40.2%。独生子女有130人,占40.2%,非独生子女151人,占59.8%。281名学生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州,成都、绵阳、南充等地生源较多,定向单位主要为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老凉山地区、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川中丘陵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生源地与定向单位在同一地市州的有150人,占53.4%,而有131名学生与生源地外的卫生机构签约。多数学生基于经济和就业的原因选择报考定向生,调查显示,有176名学生(62.6%)认为定向生不必为学杂费担忧,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50.9%(143人)的学生看重的是不用费时费力去找工作。

2.2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调查就业意向是个体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含糊的需要,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实际就业行为[5]。问及对定向单位的满意程度,281名学生中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有159人,占56.6%;不满意的居次,占23.1%,整体满意度偏低。薪酬意向调查中有44.1%的学生认为其毕业后可找到月薪3000至4000元人民币的工作。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有58.4%的学生愿意在基层服务的年限为2至4年,不愿意去基层与愿意在基层服务6年以上的人相等,为11人,占3.9%。无协议牵制下,工作地区意向调查中,65.1%希望在县/区级找到合适工作,其次是市级,有58人占20.6%。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意向调查中持“观望”态度的人最多,其有更好的选择就违约,没有就履行合约,为141人占50.2%,乐意去定向单位,有84人占,29.9%,仅2.1%坚决不去定向单位;协议满后2.5%会选择坚守岗位,继续服务基层,最多的是认为六年累积足够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人数是134,达到47.7%的比率,其次是选择性态度,认为自己有较好的发展的话就留,没有就离开占33.8%。详见表1。

2.3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对于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本研究采用复选形式进行调查统计。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82.2%的学生在满足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条件后会更愿意留在基层;其次是单位提供进修机会,有205人勾选,占73.3%;选择解决住房问题会更愿意留在基层的学生也较多,有127人,占45.2%;得到领导的重视与赏识有27.4%选择,定向单位在生源地有28.1%勾选。可见,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进修机会。详见表2。表2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

3讨论

3.1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偏低,但是在其毕业后意向调查中,29.9%的学生乐意去定向单位服务基层群众;17.8%的学生被动去定向单位工作:包括不愿去定向单位,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单位工作至约满和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定向单位工作,一旦时机成熟立刻违约两种情况;仅2.1%的人坚决不去定向单位。总体上看,免费定向生下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可能性较高。且大部分学生表示满足一定条件后其愿意长期服务基层,由此可见,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解决基层中医人才缺乏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3.2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多数学生只愿在基层工作2至4年,仅3.9%的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6年以上,无疑定向协议规定的服务期6年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偏长。定向中医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不高,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其可以找到在县城的工作,定向协议中规定签订乡、镇医疗机构不满足其就业地区意向。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存在差距,有50.2%的人对于学满后的就业打算处于“观望”态度,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们就违约不去定向单位。去了就业单位,大部分是“过路客”,仅2.5%的人会继续为基层服务,明确表示会离开的人高达52.0%:包括累积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和考虑换职业两种情况。可见绝大部分在校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目前没有扎根基层,长期为基层卫生事业做贡献的坚定信念。

3.3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访谈时,多数人表示医学专业学习投入成本高,人才培养 时间长,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风险高,而基层工资微薄,发展空间小,工作环境不理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是其不愿长期在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中,82.2%的人表示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条件下他们会更愿意在基层服务。且他们对于自身继续教育与在职培养也甚为关注,73.0%的人选择了此项。如若解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提高工资和福利,为其提供较多学习机会和较大晋升空间,其会更愿意长久地在基层服务。要让基层对医学免费定向生充满吸引力,还应完善工作期间的相关政策。

4对策与建议

4.1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基层中医药事业欲谋发展,首先要保障中医药人才的生存。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从他们关注的利益点着手会效果倍增。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应在工资待遇上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设立专项津贴,缩小乡镇与县/区级医疗机构的待遇差距[6]。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工资待遇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的生存环境。当然切实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环境,解决学生入职后的生活问题也需双管齐下,如此可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提高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变基层为吸引中医人才的“磁场”。

4.2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担忧在中西医不均衡发展的今天,其在基层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可见,学生重视工作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唯有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其才会有长期服务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意志与信念。因而,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政策,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保障中医药的服务功能则至关重要。改善基层中医药环境,给予基层中医药足够的发展空间,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存在价值,进而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结构稳定,才能让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简而言之,基层有中医人才大展宏图的机会才能吸引更多热爱中医事业的人才于基层长期发展。

4.3重视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医生职业专业性、技术性强,故而医生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而中医强调师承,在业务上宜选派有经验的医师对其加以指导,充分发挥“老中医”传帮带作用,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在在职培训、在职进修以及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方面提供更多可行措施,将其具体化、标准化。在职进修在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同时可提升医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在基层工作可提升业务水平,提升业务水平为更好的服务基层”的良性循环。

5小结

本研究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匮乏具有积极意义,培养的基层中医人才下基层的可能性较高。但是,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不能吸引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扎根基层,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定向生优惠政策需完善,以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重视定向生的在职培训,满足学生入职后继续教育的需求。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让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真正缓解基层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Z].中国网,2010(561).

[2]冯秋季.河南省订单定向医学生农村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5):394-396.

[3]范文燕,等.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45-47.

[4]万秀珍.基层中医医院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2013,21(3):275-277.

[5]付义朝,等,首届免费师范定向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0(4):144-152.

篇(4)

关键词 就业导向 医学专业 英语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0

Abstract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the current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dical English through modular teaching,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student assessment three aspect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er's initi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core module is teaching on post occupation skills as the standar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practical talent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Curriculum of traditional medical college.

Keywords employment oriented; medical major; English; model teaching

S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与世界接轨,社会对于高素质的医学类人才需求也日趋旺盛,沿海城市的外资医院更是对医护人员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些用人单位直接将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求职者职业能力的要求之一。因此,国内各大医学高等学校开始施行综合课程教学,即“基础英语教学(低年级)+医学专业英语教学(高年级)”这一模式(陈晓明,2002),强调学以致用,打破原有学科瓶颈,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框架之上,将英语教学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效结合。然而,当前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课时安排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且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以至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满意度普遍偏低。因此,本文利用模块化教学,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保障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国家输送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1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2010-2020年教学要求(试行)》要求,“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当前各大医学类院校一般采用“基础英语教学+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这一基本模式。虽然该模式符合《课程要求》所规定之任务,然而大多数医学类学生在结束两年英语课程学习之后,仍无法与外籍临床病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可见现行教学体系与实践操作仍存在衔接问题,原因总结如下:

1.1 教学模式落后

较之过去的传统教学,如任务型教学、交流-互动式教学,如今教学方法更是呈现多元化,如网络多媒体教学、PP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等。尽管如此,教师依然在课堂中充当主要执行者的角色,发出指令、布置任务,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的操作练习。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在接受大量的语言 “输入”与“输出”过程中,需要依靠心理机制的调节作用来维持长期的学习(杨连瑞,2007),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兼顾学生实际感受和接受程度,则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此外,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忽视课堂呈现的多样性,也是当前教学模式的弊端之一。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操作实验课应进行有机结合,将英语会话融入操作课的情境中,如医患对话、看诊、手术操作等。此外,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的英语课程为大班授课,庞大的课堂规模不利于组织情景教学,师生互动,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2 医学专业类英语教材匮乏

优质的教材是保证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一套系统、权威的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来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需求。由于现行医学专业英语课本一般只提供阅读材料、课后提问、句式解释和词汇拓展等内容,教材编排过于笼统,学生自学难度非常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究其原因,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皆取自国外原版医学文献,经国内专家重新编辑出版后,往往缺乏渗透,存在难度梯度设置不合理、内容繁杂且过于专业化等缺点。因此,各大医学院校亟需一批根据英语教改为目标而编写的高质量、系统化的专业英语教材,既能满足各阶段医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能体现医学英语的特点,实现选材权威、内容有趣、编排合理、专业细化等基本要求。

1.3 师资力量薄弱

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评估,教师是实施整个教学步骤的关键点。纵观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实际情况,英语教师在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有限,而年轻一代英语教师又需要承担主要教学任务,课时量大、教龄低、科研能力有限、职称和学历层次偏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教师发挥专长的瓶颈。在教学任务分配上面,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即英语老师担任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这类教师语言基本功扎实,英语表达流利,但缺乏专业知识,在教授医学专业课程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些甚至照本宣科,学生的提问也不能及时解答。第二种即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这类教师专业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词汇量大,但其口语表达能力始终有限,且课堂呈现方式单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各类医学高等学校需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的“双师型”教师。

2 医学专业英语模块化教学内涵及实施方法

2.1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亦可称之为“任务模块”。根据“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将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再结合其专业知识,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

根据《课程要求》中的标准,当前我国医学类院校一年级开设公共英语基础课程,进入二年级后开始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即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两者结合“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蔡基刚,2004)。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是,第一,边学边练,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从医学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知识后技能,把知识和技能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学满三年后进行实习操作;而模块教学以“技能”为主线贯穿始终,打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课堂上所学知识,第二次课现场操作。第二,课程结构模块化。传统教学各个篇章形成逻辑,且彼此联系紧密;而模块教学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增强其操作能力为本位,各个模块之间独立成篇,每一个模块都能够解决某一项具体问题。第三,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从传统的指挥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及时指出学生实际操作时的不足,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2.2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考核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可以将医学专业英语分成三个模块:即基础英语(一年级)+医学专业英语(二年级)+选修课(三年级)。基础英语模块为W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为后面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通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应对简单涉外事务。医学专业英语模块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该模块学习积累一定专业词汇,能够读懂外国文献,在工作场合能够就专业问题进行英语交流。大多数医学院校到三年级不再开设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始呈下降趋势,而选修模块的加入,可进一步巩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所选英语教材在词汇难度和知识广度上面有所增强。

第二,教学模式。划分小组,确定任务。一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选举一个小组长。教师对学生大致进行了解,如学习成绩、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采用优势互补原则,如基础好的同学带领基础薄弱的同学,操作好的同学与理论成绩好的同学分一组,此举有利于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再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任务,同时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如岗位需要、任务难以程度、学生操作水平及心理特征。接着进行教师演习示范,小组长分配任务,小组讨论,接着展开合作。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掌控课堂节奏和秩序。可布置的任务包括临床会话、医患对话、手术操作等等。一个小组中,可进行角色分配,如一个医生,一个病人,两个护士。根据每个教学模块创造一个情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巩固课堂知识。模块化教学基本遵循知识传授、教师演示、划分小组、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课后总结、综合评价的教学步骤,全方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第三,学生考核。传统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大部分为客观题,只有写作和翻译为主观题,命题模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全方面考核,同时也不适用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可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哪方面存在不足,此举可为今后模块改进找准方向。模块化教学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加重学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其中包括小组项目完成情况、任务参与度、出勤率、课堂表现、口语及听力能力等等。而听说部分的考核形式多样,学生可选择医院情景对话、即兴演讲、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通过多项考核模式从实际上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职业能力。

3 结语

我国教育体系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医学院校的推广。医学专业英语实施模块化教学克服了医学专业英语庞杂枯燥、课程设置与当前市场需求脱节的缺点,将课堂知识与临床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边学边练,极大地提升了医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迁移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促进国家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全才,为有出国就业或国内大型合资涉外医院工作意向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适应国际化市场需求,而模块化教学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真正实现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也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晓明.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2002(1).

[2]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2010-2020年教学要求(试行)[Z].2011.

[3] 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

[4]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篇(5)

二十一世纪培养医生的标准要求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感、是技术上的能手、有预防理念、有科普意识。医学教育与临床实习相结合是我国医学教育总体方针的重要内容, 二者结合的教学发展道路是我校办学的一贯宗旨。目前我国医学教育院校就业形势的现实与基层医疗服务合格人才的短缺,促使医学教学的改革加快脚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知识快速更新,作为医学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医学前沿知识和技术,以胜任医学教育岗位要求。“非学无以补短,非学无以提高”,我们要将学习转变为一种自觉意识,将学习转变为一种自觉习惯,将学习转变为一种个人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依靠学习应对挑战,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探讨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人才,为基层单位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根据临床岗位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调查结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了口腔修复学模块教学法[1],报告如下。

一、口腔修复学模块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口腔专业特点及临床岗位需求,口腔修复教研室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认真研究,现将口腔修复学实习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第一,固定义齿(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修复);第二,可摘局部义齿(牙列缺损的修复);第三,全口义齿(牙列缺失的修复)。每一模块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床前模拟过程,第二阶段为临床简易过程,第三阶段为临床完整过程[2]。明确每个子模块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考核要求等。

二、调查方法

数据录入由专人负责,采取同份资料双录入法,对数据进行比较。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及t检验。对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工作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抽样。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387份问卷,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核对、整理、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对毕业生学习结果的调查

有89%的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所开设的口腔修复学模块能够切合实际地用于临床。毕业生希望在在实习期间能开设急救技术、口腔器械维修技术、儿童医学等专项技能,不仅有利于临床,更加符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发展趋势,其中急救技术和心理学是毕业生非常想学的技能。

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主动学习能力( 28% );实际操作能力(57% )。业务水平方面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91%。

篇(6)

1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分析———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

1.1问卷调查。江苏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内名列前茅的医药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是校内的主干专业,也是转专业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与其他医药类高职院校相比,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有个性,也有普遍性,有借鉴意义。选取2015级、2016级和2017级转到临床医学专业的83名学生进行转专业动因的问卷调查,随后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2动因分析。影响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他人和自我因素的影响,也有理性和非理性成分。

1.2.1“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家长推荐”和“个人兴趣”成为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动因①因“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8%和89.2%。临床医学专业是医药类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一直得到学校的大力扶持,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也最多。另外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前景很好,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也很受医学以外的领域欢迎,考虑到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不畅等因素,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待遇一直较好。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除了大中型公立医院外,民办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将得到很大发展,医学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会使该类毕业生更为抢手,因此吸引很多学生转到临床医学专业。②因“家长推荐”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61.4%。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前途,希望子女将来的职业比较稳定,根据自身、其他人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或传承家族从医传统等方面考虑,很青睐医生的职业,推荐孩子选择临床医学专业。③因“个人兴趣”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42.2%。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考分数较高,部分一心想进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分数达不到录取标准,被迫调到了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的专业,因此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消极应付,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

1.2.2“学科成绩”、“专业了解”、“人际关系”、“从众心理”及其他因素是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次要动因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个人兴趣不高,会使专业适应性差,学习动力下降,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②有一些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等信息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最终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③一些学生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尽快转专业离开,导致不重视处理班级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相处得一般甚至关系紧张。④一些学生有从众心理,看到朋友、同学等转到了临床医学专业,认为临床医学专业非常好,也跟着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

2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性对待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对策

2.1优化专业设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但目前面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加强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要靠人才支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上的需求,积极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并根据行业最新的发展进行专业课程的增减,加快课程内容更新,使毕业生更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形势变化,更具有就业竞争力[1,2]。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专”的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就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会打消一些同学盲目转专业的念头,也可以提升原专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2.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应该利用学校主页、高招会、电视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让考生详细了解学校概况、行业优势、专业特色、就业情况等[3]。家长和老师也要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全面和正确的引导,不能灌输医药类院校里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最好的观念,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学校有必要对入校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和要求、主干课程、发展前景等,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作用和价值有正确认识[4],使学生明白并不是只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才能有好的前途,从而积极对人生进行规划,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从而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2.3加强转专业教育对于想转专业的学生,学校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转专业教育,告诉学生临床医学是一个学制长、成本高、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难度大,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使学生再次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特点,是否真的适合转到临床医学专业。

2.4完善转专业制度各医学高职类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转临床医学专业制度和条件,统筹安排、合理限定其他专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数,在尽力保证弱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专业选择权。为了尽可能使更多的、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达成转专业的愿望,学校可以降低对文化学习成绩的要求,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增加面试环节等,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5],从而给单纯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转专业机会。

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67.81%,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59.81%。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28.73%,未就业率32.18%。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4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