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三、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 探讨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案例的具体剖析,引导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本科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作出探讨。
1 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1.1 开课频率大、生员对象广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它是本科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课频率大、生员对象广。
1.2 内容“一强,两多”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使用的管理工作,是公司金融、会计核算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上其特点是“一强,两多”,即政策性强、公式多、财务指标多。具体表现在:①政策性强。企业的投、融资和股利政策离不开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的影响。②公式多、财务指标多。企业的投、融资和股利政策80%以上的内容需要用公式计算相关财务指标。
1.3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财务管理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是从西方引进的,在教学中既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又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本科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鉴于财务管理课程本身的特点,目前许多高校就财务管理的教学都在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理论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众多的方法中,其中案例教学法为人们普遍所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实证研究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源于191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就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也逐步被其它大学所仿效,案例教学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BA案例教学仍被教育界所广泛推崇。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在现有的财务管理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案例教学,并且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适合的案例和案例的设计难度较大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现代财务管理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是从西方引进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系统的财务管理案例教材目前还没有,从而使财务管理教学本质上仍停留于理论教学而难以指导实践。
目前现有教材中的一些财务管理案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①缺乏综合案例,只局限于知识点案例,只能起到强化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②只注重定性研究,不注重定量分析。综合案例只注重定性研究,不注重定量分析,缺乏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体现财务管理的效果,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③案例教材往往是“案例—分析要点—点评”三步曲,缺乏系统性、引导性,学生面对案例,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直接查看“分析要点”和“点评”,不能起到案例教学的“温故知新—引导思维—实际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
2.2 课时不够,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好 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各高校在压缩专业课学时的背景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时不够,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的关系不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处理不好。具体表现为:①课时紧张,只能完成按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案例教学,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回归传统教学。②注重案例分析,但忽略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述,虽然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偏少,并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对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使学生了解实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
3 本科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实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判断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多角度分析和解剖,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查阅资料、课堂发言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弥补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对学生在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本科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适合的案例和案例的设计难度较大;课时不够,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等问题,笔者结合财务管理课程本科教学的特点作如下探讨:
3.1 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做到有对象性、典型性、针对性、专业知识含量高。
3.1.1 对象性。即教学对象及案例教学设计的选择性。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它是本科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课频率大、生员对象广。因此案例的选取与设计一定要考虑生员对象,不能单一。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员来讲,相关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课开得少,相关基础知识知道的也少,因此案例要简单、知识点案例多,综合案例要精,综合案例的多少主要看课时是否充裕而定。从能起到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进而起到案例教学的“温故知新—引导思维—实际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而对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员来讲,相关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课开得多,相关基础知识知道的也多,因此案例要综合、除必要的知识点案例外,综合案例要多,专业性要强。目的是能起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的作用,进而起到案例教学的“温故知新—引导思维—实际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
3.1.2 典型性。指案例应选取典型案例。财务管理教学政策性强。企业的投、融资和股利政策离不开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的影响。选取典型的实务案例进行分析,能起到提起学生兴趣,提高其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3.1.3 针对性。案例选取要与各章节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如果有定量计算的理论讲述,案例中一定要有配套计算。从而能起到强化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1.4 专业知识含量高。指案例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性,不要只有故事情节,而缺乏知识性。
3.2 课时不够,在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必须辅以案例教学 财务管理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上其特点是“一强,两多”,即政策性强、公式多、财务指标多。企业的投、融资和股利政策80%以上的内容需要用公式计算相关财务指标。
结合这一特点,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首先要有系统的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没有扎实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单纯的案例教学是涵盖不了繁琐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达不到正真的知识传授的效果,因此,课时不够,在安排时间上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但是,必须辅以案例教学。
在课堂理论教学时,要适时辅以案例教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适时选用、设计案例,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张英彦指出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黄继英指出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洪源渤及衣晓青指出实践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实践中知识的综合性及各种情况的变化性,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对实践教学都非常重视。例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把课程教学分二部分进行:授课与练习,授课由水平较好的教师担任,而练习课一般由助教担任。又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充分重视本科的实践教学,其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环节,其课程的学分包含课内提问学分、实验与实践学分、以及课外准备学分。我国有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周建平提出实践教学目标应从“单一化”到“复合化”,实践教学过程应从“松散型”到“紧密型”,教学型课程应该与学习型课程有机统一,实践教学应改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分析了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体系设计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条件不达标,师资队伍不尽人意,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探析。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开展了实践教学。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行了“项目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学生由2-5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完成项目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其中许多内容课堂上没有,而且完成项目需要团对协作。哈尔滨理工大学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并且进行了实践教学考核的标准化。
二、基于实践教学的教改
(一)企业实地学习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教学的第一个方法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学习。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此方法的目的:1.提高学生兴趣,因为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到企业实地学习。2.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信息产业发展动向。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在第5学期开课,本科生还没有进行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企业,到企业实地学习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企业实地学习考虑了研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嵌入式产业电脑及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研华科技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硬软件、系统整合解决方案及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可以为工厂自动化、交通、能源、医疗、物流等领域提供高品质、高性能产品以及创新服务,推动智能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与研华科技经常保持联系,不断地组织学生到研华科技参观学习。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请职业发展中心与研华科技联系,组织学生到研华科技参观学习。
(二)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课程采用了联系实际的课程大作业的方法进行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该课程在布置平时作业的基础上,布置了联系实际的课程大作业。课程要求学生寻找实际问题,应用课堂所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工具应用、定量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且写成报告提交。从而,让学生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素,对实际问题的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学生自己组合成小组约5人进行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引导与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分工协作、讨论协调、相互帮助。让学生做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参与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创新。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了选题并完成了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
三、结果与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了实践教学的企业实地学习的学生问卷调查。2013年授课班级100821班学生24人,发放问卷24份,回收问卷19份。授课班级学生认为企业实地学习有帮助的学生人数15人,占78.95%;认为企业实地学习有一定帮助的学生人数2人,占10.53%;认为企业实地学习没有帮助的学生人数2人,占10.53%。2014年授课班级110821班学生19人,发放问卷19份,收回问卷18份。其中一个学生因时间冲突没有参加企业实地学习,企业实地学习的有效问卷17份。授课班级学生认为企业实地学习有帮助的学生人数13人,占76.47%;认为企业实地学习有一定帮助的学生人数2人,占11.77%;认为企业实地学习没有帮助的学生人数2人,占11.77%。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认为企业参观学习对他们的课程教学有帮助。有些学生认为企业参观学习可以开阔视野,看到前沿科技应用,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了实践教学的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的学生问卷调查。2013年授课班级100821班学生24人,发放问卷24份,回收问卷19份。授课班级学生都认为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有帮助。2014年授课班级110821班学生19人,发放问卷19份,收回问卷18份。授课班级学生认为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有帮助的学生人数16人,占88.89%;认为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没有帮助的学生人数2人,占11.11%。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认为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对他们的课程教学有帮助。一些学生认为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可以使他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联系实际课程大作业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可以自主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团队合作。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加深,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开展得越来越广泛,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双语教学;财务管理;趋势;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交往的加深,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培养人才。双语教学是指在部分或全部的非语言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非母语进行教学(胡炜、蒋堃,2008)[1]。大学双语教学在世界上越来越普遍,因为不同国家、地区情况有差异,双语教学的实际内涵也不完全相同(吕沙,2010)[2]。一般来说,教育发达国家的双语教学开展得更普遍,方法更科学,效果也更好。发达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和需求,在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活动内容也有所不同。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也正在积极地探索各自的双语教学,涉及的主要语言也是英语,当然还可能包括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韩语等本国急需的语言(郑海英,2010)[3]。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趋势,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也越来越广泛地开展。本文拟从财务管理课程着手,分析中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由于双语教学活动已经开展得越来越广泛,对于财务管理课程而言,未来双语教学可能的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国际经济交往离不开财务会计方面的交流和趋同,跨国公司、国际贸易、跨境结算等都需要国际化的财务管理人才,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交往,促进对外开放,国家对国际化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国际化能力的提高,而双语教学则是不二法门,因此,双语教学需求量会越来越多。
2.对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与会计知识是进行国际经济交往的共同语言,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越来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因此,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培养外语人才,也不仅仅是把财务管理知识翻译为外语,而是要运用外语思维和国际化财务管理知识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就对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形式要求越来越丰富。由于双语教学不是外语课程的教学,教的不是语言,而是专业课程,而财务与会计知识作为国际经济交往语言,与世界越来越接轨,因此,决不能把中文课程教学和外语课程教学分开,而要有国际视野,使财务与会计知识和外语知识有机结合,突出应用性和国际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也要求外语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统一,使学生学习有兴趣,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形式将越来越丰富。
4.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需要双语环境。由于财务与会计知识具有应用性和国际性,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能够有比较好的双语环境。由于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双语环境不同,也与移民国家和前殖民地国家的双语环境不同,生活中基本使用中文,双语环境难以营造。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在校园、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创造小范围的双语环境,从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未来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
1.双语教学意识不足。虽然双语教学是为了满足日益密切的全球化交往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双语教学只能深化和强化,不能弱化,但是,仍然有部分学校、部分老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校对双语教学不积极,部分老师由于外语不过关,对双语教学有抵触,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和外语不熟练,对双语教学不当一回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
2.双语教学的老师数量不能满足要求。由于很多大学老师平时课堂教学以中文为主,使用外语很少,熟练掌握外语的更少,目前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老师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很多财务管理课程的老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仅仅是把一些概念用外语翻译了再传授给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两种语言讲授财务管理课程的老师少之又少,使双语教学难以广泛开展。
3.现有老师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质量要求。财务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需要熟练的外语交流技能、扎实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国际化的视野,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很多的财务管理老师外语不过关,而外语老师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并且很多老师是从国内的高校毕业,没有国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更谈不上国际化视野,影响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4.双语教学的教材缺乏。目前大学的双语教学教材符合要求的很少,基本还是使用国内的中文教材,外语授课使用的往往是老师自己编的讲义,或者中文授课中掺杂着一些外语,而原版外语财务管理课程教材很多学生又看不懂,老师看起来也费劲,不完全符合双语教学要求,中外文对照的高质量财务管理课程教材很难见到,影响了双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5.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有限。现在的双语教学课堂基本是形式上的,使用外语较少,学生往往只是了解一些外语词汇和常用的专业词汇而已,比较肤浅,是浸入型的双语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国际化的视野,双语教学的成效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影响了学生双语学习和老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四、应对未来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趋势的策略
双语教学是应对经济交往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需要。因此,双语教学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化,针对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1.提高双语教学意识。双语教学是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手段,面对如此频繁的国际交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双语教学的意识,使高校重视双语教学,也要提高老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使之认同双语教学、参与双语教学。
2.加大双语教学老师的培养。双语教学要求大学老师既要懂专业知识,也要熟练掌握外语,还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因此,应该重视老师外语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让老师到国外进修,提高其运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开阔眼界,使相关老师的专业能力、外语技能和实践能力满足未来深化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需要。
3.组织专家编辑符合需要的双语教材。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材要兼顾专业学习和外语学习需要,编辑中外对照的双语教材,加入国际案例和外语所在母国的案例,丰富教材内容,充实教材素材,深化教材深度,不应是中文教材的简单翻译,更不应是外文的原版教材,而是结合中国学生特点组织财务管理专家和外语专家编辑符合中国学生学习需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教材。
4.重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课程是一个突出国际性、应用性的课程,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修订双语教学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使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更适合双语教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教材中要体现国际专业发展的最新素材和趋势,特别是最新会计准则和跨国公司案例的素材要体现出来。
5.探索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欧美国家、移民国家和一些前殖民地国家,存在天然的双语环境,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较好,中国是一个中文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应该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双语教学环境,在校园和实习单位营造小范围的双语环境,比如课堂教学突出外籍教师的作用,学生实习时到跨国公司或外企实习,从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作者:唐步龙 张前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炜,蒋堃.高校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高教论坛,2008,(5):13-15.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济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该专业既具有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人以为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都是“万金油”,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多是销售、文秘、人事管理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工作。究其原因,除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认识误区以外,主要还是因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毕业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特色不强。尤其对于工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更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的特点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学科为主要的发展发向,经济管理专业设置也是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开设的。因此,其培养模式应有别于其他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
1.依托工科背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工科优势
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在工科等学科方面,而工程技术、工业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管理学科和专业乃至相关人才的支持。因此,发展带有工科特色的管理专业具有现实需求。同时,在这些高校中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工科的发展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至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国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纪是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建设良性循环的工业开发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现代工业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成为实现工业事业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
3.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需要适应这种需要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领城宽泛,除了工业经济之外,各省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尤其需要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学生在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客观地说,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相对较低。由于教师大都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其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知识相对欠缺。另外,教师的实践知识不够,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来说也有严重缺陷。这就使得教师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使知识得到更新和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忽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选修课少等显著缺陷。
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由于缺乏互动,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课程基本上为文字描述,学生自己可以通读整本书的内容。但是,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学生则无法掌握,也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和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知识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上,考核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许多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分析较为缺乏。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还很少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严重。
三、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1.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面向社会和兄弟院校,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新路子,建设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应当聘请那些在国有、私营或外资企业单位工作的资深管理人员、企业家。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1]因此,应当侧重聘请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创业者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市场经济中生动的真实的经济管理案例,启发学生的实践思考,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内容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应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目标定位。既要改变目前培养对象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的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层次,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具体,没有专业特点的情况;又要改变在定位上攀高,盲目要求培养对象成为“万金油”,各行各业无所不通的急躁心理。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专业必须创新教学内容,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学内容。工科院校在以理工科学科为主导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文科为主的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就是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专业,且又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可开设如科技概论、工业管理学、工业法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业特色。
3.创新教学方法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学生就业。在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要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方法有: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经济管理领域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案例材料的选择(写作)和使用的方法,它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性的优势。[2]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第二,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是在国外经济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样,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第三,实践教学法。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经济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目前,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双循环”教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入学时专业目的明确,毕业时就业选择思路清晰。任课教师走出校门作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活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经济岗位管理,带着管理疑问又回到经济管理理论上来。二是基地实习。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基地实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途径。三是实践调查。结合所学的有关课程和当时企事业单位的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
4.创新教学考核模式
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培养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就要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经济管理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反思和改革。一是改进考试方法,适当进行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给予奖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二是改进考试内容。要尽量减少经济管理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理论方面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学生必须经过充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作出解答和完成;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试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的分析思考后才能作出回答。通过考试方法的改进,更加符合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五一,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教师;财务;技能
21 世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技能培养是满足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应用型和创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生财务技能培养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本出发点,适时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基层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认清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处理好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协调性。
一、教师的渗透作用
(一)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内容中
根据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技能的要求,即熟悉会计主体业务的财务技能;掌握机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的财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和报表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财务技能。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相关专业课进行分类为业务课程类、法规政策课程类和信息课程类,教师将财务技能分别渗透到这些类别的专业课程类型中的。
(二)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模式中
教师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
业务课程教学内容是财务技能培养的根本,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直接的作用。基础会计课程侧重在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导。企业会计课程侧重在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方面加以引导。成本会计课程侧重在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成本会计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导。管理会计课程侧重在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方面加以引导。财务管理课程侧重在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方面加以引导。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侧重在以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为依据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方面加以引导。技术经济学课程侧重在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导。
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属于法规政策课程,是业务课程内容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间接的作用。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侧重在基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内容方面加以引导,为更好地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课程,是业务课程的延续,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手段更新与扩展的作用。利用会计软件,培养学生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的财务技能。
(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引导
实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接受财务技能的培养。
1.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信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信息多、快、准, 谁就能取得经济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财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及时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开发信息资源,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利用训练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总结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积极发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增强创新的财务技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法规等要求,具有区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实际分析财务技能。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在学院教学活动引导下,除论文以外,设立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多种文体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在多种文体毕业论文设计之间进行选择,尤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财务分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其应有的财务分析职能作用,参与经济管理,设计出相应的文本。练就人际交往能力,发挥其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作用。
三、教师的沟通作用
教师在渗透和引导过程中,有效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作用是强化学生财务技能培养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导向,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财务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观念。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领财务基本技能操作,指导学生财务问题解决分析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财务技能培养活动,训练学生财务分析的能力。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所示。
基金项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研究”(晋教高[2009]44号);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研究”(YB-201309)。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 .北方经贸,2007, (8).
[2]巩建闽.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6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