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1 15:2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童心理辅导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儿童心理辅导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经过调研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是在一般学习、行为表现上,还是在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顾的儿童的问题突出。

学生的反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妒嫉、疑虑、极端和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关心、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付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帮助,尽量克服因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给他们所带来的教育和成长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课自开展以来已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了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辅导。

第一,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师与孩子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变得主动起来,不会再害怕和害羞。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适时地鼓励和赞扬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也会时常犯错,当这些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赞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使孩子能够尽快地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让留守儿童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建立亲情聊天室。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和手机,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经常聊天谈心,时常沟通,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尽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是儿童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使得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陈黎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陆尚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14-114,115.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教育等问题儿童则留在农村,形成了弱势群体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疾病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和研究。根据研究,我国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有孤独、焦虑、自闭等。根据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峰的研究表明,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城市打工,与其他同学相比,留守儿童往往感觉到生活无依无靠,没有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多愁善感,长此以往,甚至发展成为内向、抑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对感情呵护的渴望之情比较强烈,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由其他亲属抚养、监护,由于他们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其缺乏足够的监护能力。而由其他亲属抚养的留守儿童,心理更敏感和脆弱,往往在幼小的心里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拘束感,通常要看监护人的眼色,缺乏在父爱、母爱关怀下的自由感和无拘束感,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较重。更为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儿童面对困难时表现得很脆弱和无助,悲观情绪严重,更有甚者以结束生命来逃避挫折。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要从政策上关怀和照顾。国家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校园环境与师资力量。同时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发展。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避免学生孤独、内向、抑郁。

总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我们应深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进行分析和实践。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较孤僻、胆怯

很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依托于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进行关注,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孤僻、胆怯心理,不愿意面对陌生人,与周围人也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儿童从婴儿向成人进行过渡,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一个依恋关系,才能够让孩子对社会、对世界保持信任态度,并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关爱,使得心理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无法对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阻碍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价值观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补偿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给很多零用钱、买新衣服、买玩具等物质上的行为来进行弥补,而不对其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无形中也受到“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价值观存在错位现象,比较重视享乐,安于现状,而没有认识到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应注重贯彻落实,将理论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少与儿童进行心里交流的时间,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辅导。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应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重要环节去落实,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中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教育,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抒发,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开展。集体辅导主要是通过班会、心理课程等方式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向班级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正确树立整个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集体辅导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开展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阴霾。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开心的事,有的留守儿童就在作文中写到,“我最快乐的一天是爸爸妈妈从城市中放假回来的那一天,爸爸给我买了好多玩具,妈妈给我买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们就坐车回去了,我非常难过。”在阅读了学生的文章之后,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父母,让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并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感情,使学生的郁结得到疏解,使得家长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三)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工作当中,少先队工作占据了重要位置,承担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不过德育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而心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学校在组织进行少先队活动时,应时时处处考虑到留守儿童,特别是个别弱视儿童,想尽办法让孤僻的孩子们活泼开朗。教师要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家庭动向,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关怀。当他们没能过上生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祝福,提出希望;当他们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头哭泣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安慰,多关心多开导;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无私真诚的帮助;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而黯然伤心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 我国农民工数量惊人,因此在农村地区,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由于年幼时期脱离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为儿童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这一群体在年幼时期和祖辈生活,由于代际差异过大,和祖辈难以形成十分亲密的情感联系。由于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情感上缺乏依恋的对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伤害。在情绪上,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十分消极避世的情况,其性格压抑,情感得不到释放,且没有进行心理辅导的条件,有的儿童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需要治疗。

普通儿童心理问题现端倪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影响到我国绝大部分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成为父母之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儿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许多家庭都不甚稳固,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心理造成的严重损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儿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岁了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过分疏离或过分亲密,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宠溺,难以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

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目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多数是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学校环境中进行解决,然而效果乏力。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心理上产生问题就是“精神病”,本身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无法合理对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染上恶习甚至走上不归路,其长大后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这使得儿童心理问题逐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因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全力重视起来。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应当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相关工作,调配各方资源,明确权利责任,使得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干预、决策等工作能够真正妥当地开展起来,方能够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明确目标,使得各项措施得力。

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确立了相关的主管机构之外,接下来就要从操作层面上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一方面,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跟踪访问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的掌握,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基本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各地区、各个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实施。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集合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的资源,使得社会的多种资源能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目前,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这就需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大众传媒、教育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认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现状和影响,才能够使得全社会都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

3 小结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结力量、整合资源、贯彻实施策略,我国当代儿童才能够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葛元,孙小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J].学理,2013(30):105-106.

篇(5)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7)

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及教育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隐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区小学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往往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父母不在身邊让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自卑心理是他们当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并且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会逐渐增加和泛化。这类学生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敢向人请教。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学习的信心。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二)普遍厌学 

大多数山区小学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是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效果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学习——厌恶学习。 

(三)怨恨父母 

亲情关系对孩子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借助父母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监护人之间又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的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少数思想极端的孩子甚至会由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与他们产生情感隔膜。 

二、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关爱不到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把子女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很少与孩子联系,孩子极度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再者,山区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等与孙辈们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与孩子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习成绩和物质需求次之,极少会关注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而小学生恰恰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在亲情体验上趋于冷淡,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纵观我县山区学校,虽都已配备标准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辅导教师,但由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十分缺乏,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留守儿童原本已有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在学校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又增加了无形的学习压力。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了孩子们课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方式。然而网络事物良莠不齐,孩子们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的正确引导,更容易在各种诱惑面前误入歧途。 

三、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山区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没有责任。所以,学校首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重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努力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隔代教育,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无法避免时,应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位具备一定素质的,能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的人作为监护人。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利用电话、视频等,让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关爱,与他们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做好学校教育 

作为学校本身,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他们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追求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家庭状况、父母外出信息、临时监护人的相关信息,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详细记载,并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告知监护人及家长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再次,学校应尽量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他们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以预防和解决山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结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各界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从另一方面有效的弥补家庭对其的关怀不足。作为学校,首先可以联系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为学生,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不良信息对缺乏家庭管制的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正面宣传,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更多关注山区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总结 

总之,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甚至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呵护、宽容与关爱,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愉快的心境、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俊霞,周春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