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企业、社会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背景之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上升到整个大学教育体系的关键地位,对于地方应用型大学更是如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也就是说,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逐渐成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教学成果与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主要从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地方应用型大学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提升其育人质量以及社会影响提供思考。
二、构建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开展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是高校需要开展的首要任务,否则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对于贴近经济实际、贴近市场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如此。
第一,理论性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地方应用型大学需要将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纳入课程内容中去,包括市场营销学、金融学、管理运筹学、公司理论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更让学生掌握成本-收益、质量-效率等项目分析方法。第二,应用性原则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更加需要我们重视。地方高校需要深入把握当地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学校的优势资源来挖掘潜在的课程创新点,在结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
三、搭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除了需要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在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该平台的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非只是大学自己的任务,更需要发挥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其实践逻辑在于,高校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质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生在获得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活动,其研发结果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自主创业的形式与市场建立紧密的关系,从而实现完整的协同创新路径。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基于“创客空间”的产学研耦合、园区孵化的实战综合平台。具体而言,“创客空间”是一种新型孵化器载体,包括天使投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技术转移等平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咨询、投融资、中介、品牌宣传和技术认定、评估、交易等服务和保障,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成长壮大。由此可见,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是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序进行的支柱,是决定项目实施质量以及项目成果能够达到预期的关键所在。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在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无论从内部风险控制还是外部收益衡量的角度来看,完善的质量评估系统、严谨的质量评估方案都是科学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效益的重要支撑。具体而言:其一,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地方高校需要设计差异化、层级化的质量评估方案。同时需要摒弃以“绝对分数”作为量化考核的指标,而需要采用以“相对程度”作?榱炕?考核的指标,后者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与实践成果。
其二,学校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考察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目的是“以考促学、以评促教”,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从意识上、态度上以及行动上意识到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构建质量评估体系的另一个核心目的为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从而形成与“终身学习”类似的“终身创新”、“全民创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科院校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工科院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相关基本原则,以实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企协同教学等模式的有机结合。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依赖于专业教育。人的创造性是在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生成的。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重在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又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产学研相协同。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选择。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成为与学校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合作单位。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入“项目教学”,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运作等各个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持开放办学。发达国家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表明: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是必由之路。开放办学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过程及“时空”上的开放。工科院校应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再墨守照搬课本,教室也不再是教学唯一场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局面,通过师生间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只有真正坚持开放办学,才能彻底拆除钱伟长教授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四堵墙”,即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教学应是师生间探究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在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增加专业知识课堂讨论次数,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业意识。
2、项目式教学。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统一体,科研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式方法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它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4、问题式教学。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从单纯听讲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予以解答。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为学生提供引导与支持,而学生则变为主角,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并向教师和同学详细讲解所学知识及学习心得。学生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小组或团队,通过团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1、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在专业实验室方面,应该配合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来建设实验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并配合教学内容来设计专业实验。本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通过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如果说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则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学校应积极主动通过校友等渠道与平台,与工业企业界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借助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学生搭建社会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工厂或企业锻炼,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只有通过在生产一线学习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企业和实践是什么,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职场h境的创业实践。企业与工科院校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包括对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管理工作。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经过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以及市场调研等环节后,制定出创新创业计划,申请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场地,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对提交的申请进行筛选和审查,对符合标准的申请予以批准。获得批准的创新创业计划可以得到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固定场地、固定期限的免费使用权等优惠,同时,还可以获得企业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的申请资格。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和讲座等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创新创业实践获得成功的学生要接受中心的邀请,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一起交流经验心得。通过职场环境下的创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创新创业体验。
(三)校企协同教育模式
1、工学交替与工读结合。其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校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根据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和上岗实习。通过学生上岗实习,用实际工作来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改进课堂教学。
2、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开发利用校友资源、挖掘校友潜力,运用家长和现有合作单位,借助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等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与工业企业界开展合作,将与学生相关的企业产品引入校园。校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签订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协议,由企业出资完善基地内实验室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建立创业成果转换制度,学生与学校、企业三方共享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创造的研究成果。
3、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工程专业教师必须有固定学期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企业选拔高素质、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项目。以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挑选学生全程参与孵化中心的项目建设,通过真实的创新创业经历,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
4、企业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企业通过一次性赞助或定期出资的方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用于资助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制定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计划,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获得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申请资格。学校和企业鼓励优秀学生凭借其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5、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某一特定情境和某些特定条件,围绕设计选题,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对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平,孙丹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西科技,2014.1.
[2]伍.基于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4.
[3]董妍玲.地方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4]张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J].创新人才教育,2013.2.
[5]程顺有.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讨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6]张奇.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相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校企合;创梦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25 -02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步入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频频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词眼。在2015年4月10日,总理在吉林大学视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时,勉励在校大学生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因此,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依托时代环境,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探究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设“创梦空间”,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持,促进高校创新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重视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在实际中未能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仍未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边缘化和依附性的尴尬状态。目前众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作为一种指导学生就业的工具,因此通常只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或者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课教师普遍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创业经验的青年教师,缺乏可借鉴的教学经验,课程的实践性差,讲授难度大。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中国的时间较短,教育设施不健全,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层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期间思想意识形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但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停留在讲座或简单的创业理论教学上,与专业课程脱节,造成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未能适应专业知识的应用。
(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
现在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都是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同时以理论学习为主的传统课堂难以提供行之有效的创业实践机会,造成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多为非专业指导老师,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以课本为中心照本宣科,对于创新创业的案例缺乏深刻的见解,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纸上谈兵无法给予学生实践层面上的有效指导。
(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实践活动的机会。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因而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上进度缓慢,平台建设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不完善,学生和平台信息不对称,学生创业实践的作用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当前,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这反映出高校对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热衷程度。目的是在于建立一种有益于学生,学校,社会的长期行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包容的教育模式。但实践证明,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注定是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室帮助甚少的。在高校教育进入深刻改革时期,转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启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又形成新的理论。高校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将会使创新创业教育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高校摆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走向全面化,综合化,应用化,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高校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水平。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往往会造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不深,不全面的尴尬局面。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积极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寻找校内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业老师,一方面可以寻找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共同协作,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专业知识的指导,更能汲取到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丰富高校教学体系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体系里,专业教学占据的绝大部分的学时,真正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的高校少之甚少,枯燥乏味的专业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限制大学生的思维,还束缚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更全面发展。将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将会极大的丰富高校的教学课程,推动高校教学体系的变革。将创新创业融入到大学生的平常课程之中,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新颖,实际,充满活力等特点,调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实现学生能力综合化,知识全面化,思维发散化。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创新实践的落地,不断进行探究。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创设了“创梦空间”。“创梦空间”理念来源于“创客空间”是一个致力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企业项目策划与市场实战能力的校企合作实训与项目孵化平台。利用“创梦空间”的优势,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形成规范的学分制度,聘请企业导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融会贯通。以专业课程为依托,融合创新创意思维原理和创业技能,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无缝对接,通过设置开展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或第二课堂,如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创新项目设计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考核当中,实现学生的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
(二)校企双方共促创新思维迸发
“创梦空间”作为一个校企合作实训与项目孵化平台,在运营上充分结合了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优势资源,聘请富有创新创业指导和实操经验的校内教师和企业特聘教师组成专家组,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迸发。一方面,“创梦空间”聘用企业管理人员作为空间企业导师,并不定时地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开展创梦论坛的讲座,深度剖析当前社会热点经济话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拓展企业与社会资源,组建调研队伍到不同的产业区进行调研,切实了解目前社会所缺的人才,并将信息反馈到空间信息库,便于学生及时获取。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深度结合,“创梦空间”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间隙对接,将校外的实用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积极拓宽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的迸发。
(三)建设实践平台促进创新想法落地
“创梦空间”的理念来源于“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主要是用于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付诸于实践的场所。空间广泛开展企业项目实训和产学研深度合作,给学生带来“创新创业落地”的实战机会,让学生的想法“更接地气”,打破了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实践平台的瓶颈。并且,空间致力于学生实践团队和企业团队一同开展“烧脑课堂”创新创业实训活动,学生团队承接企业实战策划项目等等的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创新想法运用到实际,让学生能够提出更多“接地气”的想法。筹建“创梦空间”就是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直接搭载在最具活力的大学生身边,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落地扎根。
(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在“创梦空间”落地的学生团队,可以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并且能够得到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方面的智力支持,确保项目的正常运作。在政策上,“创梦空间”制定了完善,广泛,多层次的支持政策,帮助创梦学子申请创业贷款资金,营造有序的创业环境,不断推动创梦学子的创业活动的开展。未来,“创梦空间”会加大在创新创业上的资金投入,设立大学生风险创业基金,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政策,重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五、结语
在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环境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历史潮流。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在如何利用企业资源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探索上,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赵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功能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147-149.
[2]睢利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24):282-283.
[3]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33-36.
[4]尹喜.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 临沂大学学报,2015,(02):44-46.
[5]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30-39.
[6]邵作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5):12-14.
[7]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91-94.
关键词:企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23-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和高校的积极参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较大进展,但也面临诸多困境。
(一)高校、政府、企业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政府和企业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三者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合作联动的机制。政府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在强化学生的技能,形成对创业的支持体系,而没有涉及高校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介入只局限创业师资的浅层次补充和创业资金的支持,而缺乏更大背景下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企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力。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战平台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普遍采取创业孵化园、创业中心等形式,但参与对象仅限于那些有较好创业项目的部分学生,对于那些有创业意愿又一时没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包括普通学生而言,除了创业理论课程,很难接受系统的创业实践教育。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瓶颈
一方面,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储备,但缺乏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以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请了一批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或担任学生创业导师,虽然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具有临时性和分散性,缺乏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这些创业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但他们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考评,每个创业讲座或报告自成体系,授课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整合包括高校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在这些社会力量中,企业因其最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源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才能从实质上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依据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也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这一系列的文件为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势,但在实践操作方面却存在先天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教育,只有在开放的系统中,通过高校与外界的紧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创业能力需要有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需要独立生存、自我学习、独立思维判断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公关、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走出高校的象牙塔,整合多种社会力量,从封闭运作的学校教育模式转向开放的多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惟其如此,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良性循环与发展。
(三)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恰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所在。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使用方面获得未参与企业难以获得的优势。同时,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密切与高校的联系,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高校的更大支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三、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政府大力支持,进一步提供税收、融资等政策支持,设立协调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组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出台一系列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工商、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能够为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外部动力,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政府应探讨设立能够组织协调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组织。这一方面能够为高校获取企业界的相关资源提供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从各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设立能够组织协调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组织是普遍做法。为有效推动本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英国的教育与技能部(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Skills)与小企业服务中心(the Small Business Serv—ice)联合成立了毕业生创业委员会(Council fo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以加强大学与地方商业协会的联系,促进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法国研究与工业部成立了创业教育实践观察站(OPPE),这一机构已经成了为大学教师及学生创业进行服务并提供资源的重要机构。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来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印度科技部成立了“国家科技创业人才开发委员会”,并实施了长期的科技创业人才开发计划。
(二)企业积极参与,将企业办进校园,积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战平台
企业要充分认识参与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是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可以在大学生中间树立良好的口碑,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可以与高校建立紧密联系,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可以选派优秀人才长期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也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更可以进一步密切与高校的关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依托学校专业平台,以科研成果、技术和人才为资本,将企业办进校园,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参与、体验实际的创业过程,进一步提高其创业参与度,激发其创业热情。英国企业积极参与支持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咨询、指导、资金赞助和创业实习。商业组织,如英国工业联邦、英国商业议会、小企业联盟和全国创业联盟等都发挥了作用。贸工部下属的“小企业服务”和“商业连接”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支持服务机构。企业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企业只有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
(三)高校全面推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积极创建创业型大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作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进一步探讨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积极协调,多方沟通,既要努力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又要争取参与企业的观念认同,积极创办创业型大学,将创新与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方面,高校要实事求是,开展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又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在将企业引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积极将企业引进校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战及平台;二是要选派优秀师资进企业锻炼,积累创业实战经验,弥补自身不足;三是要改革课程体系,因材施教,探索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验班,承认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和在企业实习的课程学分,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4个创业“淘宝班”,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开展各种创业技能学习。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引入多家物流公司入驻该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取得明显效果。
四、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做报告、提供实战平台的层面,还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理论教育。这里的理论教育不是指高校需要传授的纯理论知识,而是指企业对自身经营历史的系统理论总结。通过对自身成败经验的理论概括,让学生对创业的历程既有直观的感受又能得到理论的升华。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论坛、创业报告主讲人普遍停留在讲授自身创业史的事实层面,未能对自身的成败得失进行系统的梳理,以致听取报告的学生只能了解报告人的创业史,难以看到其成功背后的共性规律。高校应与参与企业加强沟通协调,一方面高校充分发挥其理论水平,主动帮助主讲人提炼创业历程,进行理论升华;另一方面企业主讲人应放下身段虚心向学校教师学习一些授课方法。双方共同提高,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物质回报与精神满足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能够获得物质回报是吸引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政府可以在税收、工商等多方面对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高校应对那些愿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政府、高校共同努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回报机制,是吸引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物质基础。愿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家大多是热心公益、具有远见卓识的成功人士,要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除了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回报,精神满足也是吸引其积极参与的重要动力。政府、高校可以通过评选本地区最具影响力创业导师、创新创业教育十佳企业,授予企业家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创业导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对企业给予精神上的认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三)短期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结合
短期效果与长远效果相辅相成,短期效果是长远效果的前提,长远效果是短期效果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政府、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辩证关系,切不可急于求成,简单地以毕业生创业人数、创业报告的场次、孵化园的数量等具体、短期的效果作为评价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唯一标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多的是长期影响,很多效果可能要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及长远效果要有充分的认识,避免短视行为,切忌急于求成。
积极引进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各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离开了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建立一套政府支持、高校主导、企业认可的长效共赢机制,是吸引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孙珂.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67—71.
[2]刘敏.法国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72—75.
[3]陈浩凯,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的创业教育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9):45—48.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79—83.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
当前,国家和高校都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但总体而言,我国在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系统体系还不够健全,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环境平台还不够成熟。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规模数量小、成功率低的实际,社会和高校必须强化创新创业理论课题研究,全面开设创新创业专业和课程,搭建更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环境。
一、在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现状
目前,由美国等发达国家牵头,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涵盖小、中、大学的全部正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形式,将创新教育引领未来国际潮流,截止201年底,以美国为例,以纪念馆有1000多所正规高校,陆续和逐步开通了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末的清华园。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及各个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发展还很不均衡,教育还很不全面。同发达国家比较,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我们教学理论相对落后,学生缺乏实践途径,优质的师资力量稀缺,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更是远远不足,更没有形成系统的覆盖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层次的系统化教育。各个学校在教育水平、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和项目支持方面。差距尤其明显;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保障方面,差距更加明显,国外普遍的申请专利注册公司独立经营的形式在我国尚属让人惊异的个例,国外高中生普遍使用的开店铺或者参与各种创新比赛的形式在我国已经算是比较高端的实践。现在绝大多数中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都集中为几种比较单一和薄弱的形式,比如小时工、公司校园、公司校园推销、小时工,甚至家教等形式。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发展的严重弱点。
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建设构想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若想要真正落实到办学实践,必须有一系列的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国家和高校要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成功经验,加快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全面开设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课程,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搭建教育实践平台。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把创新创业理念向各学科专业扩散与渗透,将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统一起来,形成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综合教学体系。要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新课、创业课互相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竞争力与成功效率,逐步建立和健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潜能得到开发,提高知识和能力,从而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平台。一是将加快和完善大学课程体系提上日程,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和列入必修课二是加强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类教育师资。改善当前学校大多数讲师都是理论派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现状,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引进已经迫在眉睫。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和吸收社会优秀和成功人士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同时,要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社会高科技创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三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我们应该在坚持产教结合的办学原则的前提下,以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为主要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深化改革和提供创新教育的制度保障
3、搭设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平台。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学习交流平台。成立创业人才交流中心,促进各专业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是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内在要求。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创新创业实践,就当前来看,各高校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视度是弥补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立足点薄弱的主要途径,各高校需要一面建立多种校内外的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载体和创新创业的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多为真正有心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支持体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和问题主要在于首先知识缺乏,这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平台进行创业教育;其次创业经验少、心态盲目,这个各种交流平台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流、咨询,逐步得到解决;最困难的在于启动资金和融资,这是最困扰大学生创业者的难题,这需要社会提倡和国家构建全心的金融支持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就业平台的完善。
三、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对策
教育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事业,高校更是创新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突显,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受到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品质的培养。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让全体大学生在校期间均能接受创新创业普及教育,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和丰富教学实践,如采用创新创业案例教学、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现场教学、开展社会创新创业前沿知识讲座、进行暑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强烈愿望和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创业梦想,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过程、方法、途径,学会面对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挫折和成功,培养和提高创新创业意识。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讲究方式和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培养大学生勤于实践、坚韧不拔、勤奋向上的创新创业品质意志,激发他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品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化为对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教育提倡的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是否具有创业能力,需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职称,而创业能力是个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外在体现以及实践工作的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它必须依赖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和质的规定性源于专业教育。探寻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质,会发现其核心是全面培养发展的、有价值的懂做人的、会做事能立业的综合人才。这就决定了专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那么如何有效的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实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选择。
3、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这就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和地方要积极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园、产业研发中心和培训基地,支持企业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对接、人才互动和学术交流。通过产业扶植、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为高校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培育塑造积极健康的创新创业文化,通过校内媒体,各种活动形式,大力传播创业精神,宣传促进创业发展的经验,形成支持创业、崇尚创新、竞争、拼搏、允许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长时间探索实践的系统工程。高校凭借着自身独有的文化底蕴、校园精神,将学生的创新产能融入高科技的创新技术,融入社会的需求中,在适应社会的同时。服务社会、创造社会,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自主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开设KAB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就业择业创业课程就足够的,而是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切实提高我国“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从教育改革入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基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参考文献:
[1] 胡家赠.大学生就业指导要适应新变化多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2] 甘世斌,王志勇,陈扬.构建科学支持体系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5月30日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就像一个洋葱一样,最表层的是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由表层到里层,越来越深入,最里层、最核心的是创新创业的认知/态度和人格特质,是个体最深层次的胜任特征,最不容易改变和发展。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更加要创新创业人格的锤炼和创新创业认知/态度的培养。
三、基于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体系规范化,课程设置体现“范型过渡”的原则。课程体系规范化,即结合高校的实际,把通识类创业课程和专业化创业课程结合,采取分层次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通用的课程范型有四种:学科中心范型、活动中心范型、问题中心范型和能力中心范型。学科中心范型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按学科的相互承续关系和内在逻辑体系,全面确定各类、各门课程。“三段式课程”就是其典型结构形态。这是一种“规定性”课程范型。活动中心范型、问题中心范型和能力中心范型,则分别从满足学习者活动需要、解决问题需要和培养能力需要,将有关知识、技能、态度等组合形成不同课程(模块)和体系。这三种范型都属于“形成性”的课程范型。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吸取以“学科中心范型”的基础,吸收其他范型(主要是能力中心范型)长处的“过渡范型”。一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总学时在教学总学时中的比例;二是采取“三段式、四模块、多项实训穿插”的结构形态。即仍然沿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三段形式;分为“文化基础知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辅助选修知识”四大模块,穿插安排若干项集中实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应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充实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并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各专业学科课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注重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
“意识-精神-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而课堂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应积极汲取国内外高校的试点经验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通识课主要由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理论类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电气类、编程语言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开发类、创新技术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主要由数据库应用类、网络类、PC平台开发类、移动平台开发类、嵌入式开发类、软件工程类、软件创新基础类课程、反映本专业技术最新动向的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上述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要由“计算机创新创业概论”来完成,创新创业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群”来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由“创新素质拓展课”、“创业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认识实践”、“创新创业拓展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来完成。整个大学四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学设计
对于软件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层次从低向高逐步过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训练交流和沟通能力、追踪最新技术和创业潮流的能力;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创新训练以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通过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教学内容更新
基地在以下几方面对试点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1)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中。合理压缩普通课程的课时,大部分课程减少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践课增加学分。
(2)增强基地内所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试点专业所有课程(除个别课)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培养内容,通过介绍本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改革实践课的内容,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内容要贴近实际、反映最新技术趋势和创业潮流,要求每学年为新一届学生开设实践课前上报反映最新技术的实践课计划和方案。
(4)加大集中实践环节力度。集中实践环节是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学分,真正把实践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组织团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或创业活动,突显教育创新本质。
(6)融合科研和教学。提倡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应将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案例驱动教学。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由三个阶段组成,训练体系涵盖大学四年。第一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启蒙和培育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基本技能实践相对应,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项目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第二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孵化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相对应,通过举办讲座和参加课余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跨入创新创业门槛。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调研、分析和研究条件准备;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如果项目或课题不合适,允许更换项目或课题。
第三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实施阶段。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并进行创业训练交流;如果课题或项目经试验基地评估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则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借助于上海电力科技园区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进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选拔,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在原有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教师充实到教师指导团队,根据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国家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除了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外,还要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团队中形成梯队,保证课题的研究或项目的实施能够延续,根据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平台建设
基地将建设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及企业进行交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具体实施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1.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统一规划,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建设能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将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改造成既能满足正常班级学生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创新创业个性化实践需要的实习实践平台。由于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和设备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场地上、设备上、时间上满足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对于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和环境的创新创业活动,将通过与研究机构、企业紧密合作来满足需要。
2.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形成由学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活动,交流学术问题、教学体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法律顾问、资金支持等服务。建立学术和教学交流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进研究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挖掘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所有教师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和项目选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本平台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具体建设内容为: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论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除指导教师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新媒体资源,通过各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发表创新研究论文、创业活动报告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展览;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会议、课题调研;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渴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