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9: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观教育 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还是错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确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少数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存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
1.对待人生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及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些西方社会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风气必然波及到我国大学校园,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他们人生追求中,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头。
2.对待金钱的看法。
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金钱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不把金钱视为成功的标志,并且认同合理理财,积极投资、愿意参与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网针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的大学生是拜金主义者。学生中跟风攀比现象呈抬头趋势,日常生活里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化妆品高级,谁的手机最潮……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都导致了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产生许多消费误区。校园里一度流行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找工作看钱途”等口头禅。因此,专家呼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金钱观”和理财意识需要科学引导。对金钱的过分看重会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对待职业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今天,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天之骄子”的光环,勇敢地面对竞争,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甚至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淡化了社会责任,忽视了社会需求,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寄希望于社会关系上,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捷径。这些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增强抗挫、抗压能力,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1.加强自我管理。
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引导。
大学生在蜕变过程中,应从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学好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同时,主动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立场坚定;吸取前人的优秀思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树立健康人生观。
2.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虽然意识渐趋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观上的指导,无论是课任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经常对每位学生的生活细节,心理变化关心到位。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学校,经常提醒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加强学校教育。
在大学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念的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基本是端正的。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典范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并且从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应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伦理的向导、人类良知的灯塔,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引领、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校内校外双结合。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和大众传媒都有责任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比其他阶层多,社会大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构架才能平衡,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中间力量的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现实,从大局出发,把个人的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何士青,夏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学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陈冰俐,乌进高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对策.论文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人生观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大学生作为活跃而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其人生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而笔者所在校作为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农村中小学,他们的人生观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学生的人生观,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语文课堂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而大学生又是一群青春年少、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强,同时,相对来讲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强化大学生人生观培养是相对容易的。
2.大学语文课程容量大,内涵丰富
大学语文教程中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更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而正是这些宝贵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之魂,而大学语文课程就是一个展示民族之魂的平台,需要我们不断地品味、不断地发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对策
近年来,我们一直将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一个平台,积极探索培养途径,受到了学生们普遍的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将作者简介换成作者介绍
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作者简介,老师仅仅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学生对于作家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差异导致的。但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上,如果仅仅是作者简介,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作用不大。如果换成作者介绍,通过讲述作者做人做事、人生经历、作品思想,尤其是涉及到儒家、道家、佛家经典时结合着作者人生经历和作品介绍,就能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而为构建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做好铺垫。比如讲授《项羽本纪》(节选)内容时,笔者详细介绍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司马迁一生坎坷,但是他信念坚定,忍辱负重,坦然面对人生,发奋著书,终成千古名著《史记》,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精神巨著。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很多,有些学生常常自暴自弃,整天沉湎于网吧,不思进取,听了司马迁的经历之后,学生感同身受,自己的那点曲折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相比,那算得了什么。当然这样的例子在大学语文中屡见不鲜,其他如屈原、苏轼、史铁生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一部培养学生人生观的好教材。
2.借助文章内容的讲解
大学语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里面展现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多种多样,通过这些多样性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进行人生观培养的良好途径。比如在讲授《项羽本纪》时,着力讲述项羽这一富有争议的人物形象,项羽临危不惧、敢于担当、勇往直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气概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追求的人生观,而不是一味地以成败论英雄,正如李清照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讲授汪曾祺先生的《钓鱼的医生》一文时,刻意强化王淡人形象:生活清贫,满足于“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日子,却在穷苦人家无钱时免费治病,发大水时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救人,这种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和当下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恰恰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再比如介绍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时,重点讲述了郑板桥的重农思想,农业重要、农民辛苦、农村艰难这一现代农业观其实早在郑板桥的信中就得以体现,这一点对于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深有体会的。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将会更加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从而更加刻苦学习。
3.师生互动强化认识
通常在介绍完一个单元后,我们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师生相互讨论,尤其是给学生发言包括辩论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识、求学经历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谈论自己的学习心得,尽管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4.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多种媒介,不光是教师书面的讲解,在必要时选择一些合适的视频及其它音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此外我们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及课外学习资料,以加深认识。
关键词:杨贤江;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03-02
一、杨贤江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深刻、渊博、切实、全面。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杨贤江认为,人生观乃是“对人生的一种见解,即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看法”[1]。青年人“对于人生问题,总该有个确定的观念。因为人的生活要有意义、有价值,必得定个人生观,不然,一天天地过活,还不知道忙个什么,岂不可笑”[2]。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对青年人生观问题深入地进行了研究。
(一)主张建立“发达生长”的、现实的人生观
杨贤江认为,青年的人生观应是“发达生长”的、现实的、进步的。他说:“照人生二字的意义来讲,已很可以明白:一、人是一种动物,就是人是应该活动的,不动便是泥菩萨;二、人是一种生物,有求生的欲望,向生的一条路上走,去想生的方法;三、人是进步的,这是人的重要条件,如单是活动一生,不知求进步,那与一般动物无别了,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就全在能求进步这一点。不但进步,还须革新。这样论来,人是活动的、求生的、进步的;青年的人生观就该依据这一条件去努力――发达生长,永远保持着这种青年的精神。”[3]从这一表述中,可见他所谓的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一种见解,是对“人类”的把握。“人是进步的”道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这还不是人生观,而是确立人生观的依据。要想确立正确的、现实的人生观,青年还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并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人生观。杨贤江具体指出,确立人生观必须“从青年的需要、现代的趋势和中国的现状这三方面来研究考虑”[1]。人类总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勇于进步。作为人类一分子的青年,自然和全体人类一样要进步、要发展,但青年自有青年的特殊性,他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所以他们在树立人生观过程中更需要面对现实。
(二)确立改造社会的人生目的
杨贤江认为,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和革命的人生观,是青年一代的头等大事。他明确指出,青年的“人生目的,在于对全体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2]。“为社会谋福利――从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革命事业,定为今日中国青年该定的大志”[4]。在这里,杨贤江把青年人生观中的核心――人生目的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为什么以此做为人生目的呢?这是由人生价值观决定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个体能够对于你生活的世界做点什么,留点什么,而这“做一点”、“留一点”对个体来说就要贡献。这样,就从总的目标上廓清了青年的人生目的――对人类有所贡献。但这毕竟是一个非常大而空泛的自标,它虽正确,却不着边际,难以实行。要具体实行,切入点就是“改造社会”,也就是说,要大处着眼――“对于全体人类有贡献”,小处着手――“从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革命事业”。杨贤江不仅把“改造社会”看做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方略,而且看做是人生的目的。
(三)指出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和方法
1.学习和研究“新兴社会科学”――。“五四”之后,的传播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件大事。杨贤江在他所编的《学生杂志》上发表大量的论述革命人生观与社会改造的论文、短评,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学说概要》、《资本论入门》等社会科学著作,号召青年走马克思、列宁所指引的路。他指出:“新兴社会科学是革命理论上的武器,是社会改造的意识上的准备。”[5]的革命理论正是指导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完成“改造社会”的人生目的的锐利武器。
2.投身于社会实践。杨贤江认为,要使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教育青年投身于社会实践。他总结了“五四”学生救国运动的经验后指出,“救国的事业决不是我们学生所能独干的,乃必须使全国被压迫的民众,都联合起来才行,所以我们又须向民众中间去活动”[6]。到民间去,就是到实践中去,这是每个具有正确的人生目的的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也是对青年的人生目的、人生品质的一种认可和检验。
二、杨贤江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从实际出发,构建动态发展的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
杨贤江提出的确立“发达生长”的、观实的、进步的人生观,就是把青年人生观的形成看做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探讨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这一问题,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出发去分析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主客观因素,从而构建动态的人生观教育内容。
1.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年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也要随之发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大到人生观,小到行为习惯,都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现阶段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外来文化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高等教育实行的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管理制度,构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成为大学生人生观的价值坐标和奋斗取向。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教育者不应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我挥手,你前进”,而应是变导师为助手,变指引为帮助。光有观念上的改变还不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也要随之改变,不仅要有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需要等基本内容,还要追随时代,贴近实际,把荣辱观、就业观、恋爱观、网络观、社会发展观等纳入人生观教育的范畴。这样的人生观才是“发达生长”的、观实的和进步的;这样的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才是与时俱进的。
2.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青年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也要随之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在人生观这一问题上,既视野开阔,又注重现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关注学历学位、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谈恋爱、打工赚钱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说他们的人生观很实用、只关心眼前问题。关心这些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教育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价值观念的转变,调整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和终极指向。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人生观教育时,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人生价值,又要考虑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引导他们在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生目的
杨贤江人生观教育体系中的人生目的是“改造社会”,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确立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呢?
1.大学生的人生目的,只有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才能实现
杨贤江认为,青年的人生目的在于“改造社会”。青年只有融入社会,服务人群,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这是在五四时期就已解决的问题。但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的期待不一样,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才是实现自己人生目的的必由之路。任何美妙的人生设计,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后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承担任何责任,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也就没有了价值,人生的目的也无法达成。
2.社会要为大学生人生目的的实现提供平台和空间
当代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的是素质教育,鼓励他们张扬个性,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选择的原则。这样的教育基础和社会环境,必然会在他们人生目的的选择上有所折射和体现。有人认为,当代某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出现了理想主义淡化、功利主义趋浓的倾向,特别是个别学生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对国家缺少责任感、对集体缺少热情。究其根源是由于过去我们的人生观教育把人生目的设计得过于高远和虚空,所以某些“淡化”和“趋浓”,是对过去教育偏颇的一种矫正,是回归现实的一种表现。宽容、多元的社会如果只有一元的标准,那是不应该的,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目的营造更加宽容的气氛和更广阔的空间。
(三)青年人生观教育的方法应贴近现实
杨贤江为当时的青年开出的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方法――到民间去,今天看来似乎很简单。但须知,那是在五四以后,到民间去正是传播新文化、实现青年人生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光靠传授人生观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有适当的实践活动。人生观是人生实践的反应,大学课堂传授的人生观知识,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理论形态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内容要继承,有些要扬弃。即使这些关于人生观的知识是新鲜而切合实际的,人生观也不是光靠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完整过程,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必须突出校内外的学习、调查、服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统一起来。学生只有在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生观才能形成和巩固。这既包括认识现实和探求新的思想的方法,又包括使这些认识和思想得到运用和验证的途径[7]。长期以来,我们的人生观教育内容比较空,人生榜样的宣传模式化,“高、大、全”的极端拔高倾向十分明显,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在更新知识的同时,要投身实践,让学生感觉到人生观教育不是空对空,而是自己成长、成熟道路上的助手和朋友,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杨贤江.我对人生观的见解[J].学生杂志,1924:13(3).
[2]杨贤江.论个人改造[J].学生杂志,1920:7(5).
[3]杨贤江教育文集:青年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4]杨贤江教育文集:中国青年之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49.
关键词:人本主义;初中;德育;渗透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体成长以及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对于今后的成长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人本主义在德育中的渗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在经过教育者的人性化教育之后,其境界逐渐地提升,并且有助于实现相关社会价值教育以及人格塑造力量的教育,其本质与人性教育相同。同时,对所有受教育者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其核心的最终体现。一般而言,人文教育所蕴含精神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化、高雅文化、广博知识文化以及丰富人生经验的熏陶和滋养;另一方面,人本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因此,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理解。
二、在初中德育过程中引进人文主义的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前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物质生活也开始趋向复杂化发展。一方面,在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物质主义等不良思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些对于心智等各方面还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价值观教育以及人文情怀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文教育在德育中的不断渗透,将有助于德育效果的完美实现,并且通过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情感交流教育的重视,从而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良好渗透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显著体现。第一,在初中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来制定好相应的教育对策,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考虑,并且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文本。第二,对于学生习惯性的不完成课后作业的现象,要改变过去对初中生一贯性打压惩罚的方式,转而耐心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不交作业的真实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甚至生活中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人生的深刻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下比较热门的时事新闻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自我的价值判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以及与人相处的思考,进而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养成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充分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1.将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的各门学科中,从而可以实现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完美结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对名人产生一定的崇拜感,启发学生对一些科学发现和具体真理的深度思考,从而很好地将人文主义精神教育贯穿其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通过实践活动中对人文教育的耳濡目染,可以帮助人文教育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学习和发展。在初中生的德育过程中,通过布置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小课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且依靠自己的力量广泛地收集、整理资料,在进行积极探究之后,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人文教育渗透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并且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从而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增加对这件事情的记忆程度。
3.不断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初中生德育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合格公民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在讲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讲述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帮助学生了解伟大发明背后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品质,激发学生对祖国、社会生活以及集体的热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星彩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参考文献:
一、利用历史人物评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人生观
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就是利用历史资料去教育学生以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和民族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他的《无神论》发表后,招来许多神学派学者的围攻,当朝的统治者也百般地迫害,多次派人去威胁他,但他都不为所动,表现出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当前有些学生相信宗教,相信鬼神的现实,引导学生学习范缜敢于坚持真理,为了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唯物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例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他在学习中那种治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就要引导学生去吸取,他和著名的诗人贾岛的“一字之师”的故事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启发。一个叫贾岛的青年,因为思考问题撞到了韩愈的轿上,一问才知道贾岛正在思考诗中一个字的用法:月夜、深山、寺庙、一位僧人半夜归来,立于庙门前,是敲门,还是推门呢。韩愈再三思考,提出用“推”字比较合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敲”的来历。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思考,可以很好地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利用历史人物评价,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世界观上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历史人物的评价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首先,要教会学生坚持用唯物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要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看待历史人物。例如,对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评价,就要用辨证的观点去一分为二地认识。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到他完成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局面,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车道,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束战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看到秦始皇在长平之战中坑杀四十万将卒的罪行令人发指,以连坐形式推行的严刑酷法泯灭了人性,焚书坑儒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大倒退,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关键词:学困生人生观引导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其人格颇具可塑性,然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膨胀泛滥,中学生中的学困生,辨别是非善恶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污染,形成错误甚至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目前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以子女为中心,长辈宠爱有加,难免疏于对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引导和规范,使其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抗挫折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辩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此,立足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并有效开展学困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走出一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之路十分必要。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到多方面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厌学、人际关系淡漠、自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试谈如下几点:。
一、:紧抓教育契机,做好德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
人格的变化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对学困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非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坚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阻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节。只要注意德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不同的教育契机、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都能殊途同归,落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的目标上。
有一天,一位学困生我问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现在的社会好不好?”我反问他“你说好还是不好?”学生说:“按理说社会主义好,但是您看那些不正之风,有的当官的拼命捞钱,有的给自己的亲属子女安排好的工作,有的利用职权压制老百姓等等,您怎么看这些东西?”“你提了一个非常深刻而且有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用一节班会课,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吧。”班会课上,一位同学说“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的坏人,我觉得这个社会不好。”另一位同学马上反驳“你说的那些坏人不是有我们警察去抓他们吗?”;“我们学校都有同学打架。”“我们的老师会教育那些打架的同学,有一次三班的刘琦同学说要打我,丽丽同学及时跑去告诉老师,所以我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比较多的。”“经常都有人乱扔垃圾。”“每天也有我们同学把我们的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热烈地争论了半节课,大家慢慢地明白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有坏人,就说所有的人都不好;不要因为有垃圾,就否认世界的美丽。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不正之风,就说一身正气的干部不好,就说整个社会不好。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也会洋垃圾,也还会有坏人。问题是我们应该让自己心灵的窗口对准什么。这常常决定自己心灵世界是阴暗还是晴朗。一个学生,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看到垃圾、苍蝇、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等。久而久之,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收到这些假恶丑脏的东西的影响,于是他牢骚满腹,自己的内心也没有光明。反过来,一个学生,他的眼睛看到的是阳光、鲜花、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廉洁奉公等,时间长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因素,于是他奋发向上,乐观豁达,自己的内心一片有光。通过讨论,学困生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改变。
二、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由于学困生对学习缺乏明确的计划目标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弱;学习上敷衍了事,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遇到疑难绕道走,不愿动脑思考,依赖思想严重。如果没有老师亲自督战,就不会自觉学习。他们对学习只有被动接受,疲于应付,时间一长,导致自主学习能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大。于是产生自卑心理,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很难获得教师同学信任,最后形成破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方法呆板,不会灵活运用,结果是花费时间不少、学习效率不高、事倍功半;而自己又缺乏相关的参考资料、工具书,不能释疑,因此对那些疑难问题就只好束之高阁,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困难也就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部分同学对青春期的一些生理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对异性产生朦胧向往爱慕,思想不单纯,精神恍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对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甚至家务事等也概不关心。甚至还出现早恋现象,当然这和现在的一些电影、电视、录像、歌曲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现在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这类文化品实在是太少了。正是这样,才导致他们去盲目崇拜那些歌星、影星、球星,所以无心学习。于是有些教育专家惊叹:“现在的教育滑坡了,青少年变得不爱学习了。”学困生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观不正确,从而导致对学无所谓,产生了厌学、畏学的思想。学困生个体意志品质、自控力不强。上课易“走神”,课堂上自行其是,该节课学习其他科目,结果是鸡飞蛋打,得不偿失;做小动作,看课外书,完成作业自觉性差,正是该因素的普遍表现结果。部分同学自尊心过强,“面子主义”严重,有疑难问题羞于向老师同学请教,许多学困生或因基础差未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或因遭遇冷遇、排斥等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响了学习。智力薄弱,思维能力发展迟缓的学困生。他们有学习好的愿望,但受自身智力、条件的限制,导致学习被动,以致学习成绩不佳。此类学困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因自身努力但成绩一直未能提高,或因未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或因遭冷遇、排斥等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感和心理,影响了学习。家庭教育影响。这方面也有多种类型,诸如:有的家长太自私,以至影响孩子,使子女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更不关心集体,在个人利益方面斤斤计较;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强梁得吃啥,利害有人怕”的观念,造成他们的孩子说话粗野,欺侮同学,顶撞老师的严重缺点;有的家长夫妻间经常吵闹、打骂基至闹离婚,使孩子心灵上遭受严重创伤,他们无心学习,无心工作,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要不了多久也会出事;有的家长溺爱、娇惯孩子,大把给钱,过多的买衣物用品,使其根本就不知道艰苦朴素为何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成长的榜样。我所接触的一些学困生,其父母大多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离异、沾染不良习气,价值观不正确等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孩子的人生觀、价值观、知识观不正确。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生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航程。
三、运用情感手段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人生观
(一)热爱学生,促进情感的交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学生往往由喜欢老师开始,而喜欢老师上的课,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观点。学困生一般特别注意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眼神,都是一种情感的交流,都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很多教育家也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讲,这种爱就是一种动力,在思想上鼓励,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使他们愉快的接受教育和批评。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学习差、爱捣乱,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同学不理,老师难管,家长也是无可奈何,加上教育方式的偏激等等,使得他们很是自卑,人也变的颓丧,破罐子破摔。但通常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闪光的地方,比如:热情,乐于助人,爱劳动等,只要好好引导,他们会有很大变化的。于是,我便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和他们做朋友,课上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多发言,多上台表现,多交流学习方式,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解决和疏导,从内心把他们当成可教育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是真诚的。在情感和谐的基础上,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慢慢引导他们去探索和思考,使之体验学习的愉悦和集体生活的快乐,在教师的关爱中得到无尽的爱。这种愉悦的情感使得他们进步了,从不爱学习、排斥学习,变得会积极主动的来配合老师的教育,有效的排除了与个体发展不相和谐的因素。教师就能以人为本,塑造学困生的主体人格,对学困生进行人格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聚焦正面能量、携手家校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信任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
一般来讲,学困生最苦恼的是得不到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关心。在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成绩好的学生犯点错没什么,成绩不好的学生犯点错要么是狠抓不放,要么是不予理睬,放任自流,使他们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当几个同学在一起时,首先会把嫌疑的目光投向学困生,这样使得他们在心理和情绪、以及行为上产生了更多的抵触。教师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其他的人,于是把这些学困生当作另类孤立起来,以至于这种矛盾变的日益强烈。这种不信任,对学困生造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有了信任,学习才能有动力,态度才能变的积极。其次,要学会放手,放手不是放弃,在学习中应注意其意志品质的养成,教师应以自己为基点,通过影射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清点自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情感教育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像花香一样沁人心脾,但对学困生的转化和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对他们应该多一些沟通、尊重、宽容和耐心,学会用情景交融,以真情来感动,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温馨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沐浴在老师的爱和同学的友情当中,相信他们会改变,相信他们最终会成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很多。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其人生观和价值觀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模仿、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注重优化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身的育人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要真正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引导,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80后”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教书近十载,“70后”的我面对的都是清一色“80后”的学生。
“隔代如隔山”。作为老师,除了传道授课,我在学生的身上也亲历人生百味,并学习到不少的东西。在此,我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感受与有心更好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工作者们分享,以与大家共勉。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更加富足,学生们往往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几乎是“80后”,小部分为“90后”)。
当前,“80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表现在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他们大多见多识广,思维敏捷,个性率真,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然而对自己内心里的动态却是很少问闻(诸如他们对自己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认识)。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海淀“70后”的女老师教“80后”的学生,最后被迫逃离学校。还听说一所学校政治课教师遭遇“80后”学生的提问:“老师,你这样有前途吗?”面对如此的问题,这位“70后”的老师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所有“70后”的教师,闻此讯息一定也会有同感,也可能有过同样的压力和挑战,在此,我试浅析“80后”学生,以使我们以后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视教学为享受而非压力和负担。
一、“8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对于“80后”的大学生,我曾问过他们对世界怎么看待,其中很多人无语,一部分学生显出毫无兴趣,仅有小部分学生表达出这样的想法:“世界嘛,就是我可以看得见的一切内容,我没必要过多去思想,走一步看一步呗,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中总有我的容身之处,天无绝人之路。老师您也不要太过为我们忧愁。”
我怎能不忧愁?这实在显出“80后”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很模糊,甚至有些对于世界观的概念是什么都不一定清楚,他们的生活迷茫和无助,很少真切深入地思考问题。对于世界是什么他们不关注,只要活着就好,不想那么多,也过少地询问。他们不想世界是什么,内心空虚,时而还会发出要改变这个世界的呼喊声,并且拥有一定能够改变的信心。可是当他们走过一段人生路途后会发现,现实生活总是与他们所想象的不一样,他们要步入社会才会意识到现实有多么严峻,与他们的设想没有一丝的交集,无奈又陷入郁闷、彷徨、无助、巨压、空虚,甚至有些可能就破罐子破摔,活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就是所谓的“We are lost generation.”。他们的确是迷失的一代,迷失到认不清自己的样子,更认不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真的是充满矛盾的一代,矛盾到内心如此单纯地面对世界,世界却是如此复杂地报答他们。
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不对世界设防,更不对自己设防。他们没有正确认识世界之前就断言可以改变世界,没有明白世界是什么就糊涂懵懂面对,怎么能不失脚?
这便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重大的任务――让“80后”大学生真正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当然我们没办法根本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要尽全力改变学生,使其正确勇敢地面对困境,不再迷失。
二、“8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观点和看法。“80后”大学生对待人生观比世界观的态度似乎稍好一点。然而深思过后更觉其危险性并不亚于世界对于孩子们的欺骗。我问他们怎么看待人生时,他们会有太多太多的遐想。比如:我想成为××似的人物;我要有自己的公司,不用多人管理我;我愿有一个无拘无束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人生的主宰者是我自己,我愿意做的又有什么不可以。我闻此言,心中不是深感骄傲乃是说不出的怜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追求,而是觉得他们太有“追求”,追求一些虚无缥缈、不可能实现的人生境界,追求到毫无目的、毫无目标的境界。
人生需要方向、目标。可是部分“80后”大学生却漫无目的地奔跑在人生之路上,而没有思考自己人生的终点将是什么。他们的人生就像是走到了一片沙漠之地,似乎起点已经定了,就在自己的脚下,然而最终的目标在哪里,行路的方向在哪里,心里却是一片迷茫,正如这片沙漠一样死寂,没有气息。怎么办?又不得不走下去,从心里告诉自己前面的路有很多机遇,幸运的话就有了出路,若是不幸就自认倒霉。他们不知道若是任凭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或许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都没有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那个××计划、××目标”,剩下的只有声声长叹。
我曾教过一个男学生(“80后”),他的家境非常清贫,父亲肾病常年卧床,家中唯一的劳力是他,我本以为他是经历过生活苦难的孩子当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社会中好心人资助其上大学),也很期盼他的长进并成熟。但一天,他告诉我他恋爱了,与一个和他家境一样的女孩相爱,他对我说他要照顾那位女孩一辈子,因为没有人像这位女孩一样理解他,关怀他。所以他拨通了女孩家的电话,承诺女孩父母将照顾其一辈子。这似乎成为他的生活方向、目标――让女孩幸福。我再三劝阻他不要轻率,但他不愿听。后来我听说毕业后女孩离开了他,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因此他陷入痛苦、空虚,人生似乎走入黑暗、绝望,似乎唯一的生存目标断绝了。下一步当如何走?
部分“80后”大学生明明没有人生的确定的方向目标,却还以为自己已经有了最美丽的人生;明明没有明白人生的路当如何走,却一直陷入似乎已经走在美妙人生之路上的假象,直到痛苦黑暗侵袭而来时他们才发现没有真正的方向目标是何等的悲惨。“80后”的大学生单纯到连自己都可以将自己欺骗。人生的路不能这样自欺,因为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试验哪条路对,哪条路错;人生短暂,并且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一个人只有一次机会。
作为“70后”的我们,肩上有太重的担子――如何正确引导可爱的“80后”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对我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