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2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历史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前言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往活动,更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地认知。新时期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总结,通过对历史教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转变等途径和方法,全面探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1丰富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有赖于对历史教学兴趣的提高,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和丰富,但是仍然显得内容不丰富、背景交代不详细,一些问题展开不透彻,这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兴趣、需要不能满足的实际问题。因此,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上下功夫,要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浩瀚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中学历史的课堂和教学内容,建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愿,从主观上和认识上培养他们接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心理定向。
2创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集中于课堂灌输、挂图展示,这拉大了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建立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主动学习愿望,使中学历史教学沦为彻底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变换师生的角色,营造易于沟通的氛围,形成学生主动接纳和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对的原因展开研讨,并针对当前时事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又例如:在讲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教师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压力,在提出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购买教师专门提供的昂贵的答卷纸,当全班都付钱购买答卷纸后,学生自己阅读“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教材相关内容,这时学生对历史的相关内容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切身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
传统历史课程考试采用同一的闭卷方式,而且答案固定、同一,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考试的态度,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重点。历史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北魏时期的文物资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课本上讲过北魏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物资料,并解释、说明,然后得出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结论。这种考试方法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考试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是今年6月的初二历史期末考试。教师根据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出了两份程度不同的试题,A卷的复习范围较窄,试题相对容易;B卷的复习范围较宽,试题相对较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试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卷,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全部选了B卷。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成绩主要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各科都要考,学生负担重,不能让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期末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4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尊重中学生特点,要满足中学生的需要,有些中学生提出: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必讲,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牠们主动去探讨和发展,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着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不断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改革更贴近中学生实际和心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
结语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德育;重要性;方法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逐渐形成,而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也转向科技力量的竞争,其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这就使社会、学校造成了—种偏向,平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此形势下,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商讨。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历史学科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注重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性格气质等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历史是进行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曾说过:“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和美德,这些都成为人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道德素质教育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衡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时,通常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高考分数,以提高升学率。这样,就造成教师教学时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赵亚夫先生认为:“第一,历史学科是人文主义学科,最关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第二,作为基础教育范畴内的历史教育,其学科属性是教育学科,所以它必须关心教育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第三,根据以上两点,中学历史教育必须反对‘知识中心主义’和‘单纯的养善主义’,也必须反对变相的‘知识主义’,即所谓的‘能力主义’。”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应是伴随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其学科性质,历史教学的重心应以塑造学生品格为中心。可以这样说:“学校历史教育若不以塑造新时代的人格教育为本位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设立本学科的意义了。”
2.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切忌空洞说教
根据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进行道德素质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以无数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斗事迹凝集、表现出来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史实。其中既有迷茫和探索,也有失误和成功,既有屈辱和抗争,也有挫折和奋斗。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史实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吸收学科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这样既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亦可大大增强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反面人物,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
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反面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所作所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讲清他们为什么遭人谴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重视历史教育中品德教育功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的道德素质基础。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中学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
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下,如何做好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抽签提问,学生机会均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抽签提问法,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均等,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制造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②解决问题,让学习在看书和思考中解惑;③抽签,通常选中几个学生回答,并列出不同的意见;④针对意见,自由发言来找出正确答案;⑤由老师总结评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信心。该方法①③是关键步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还要融入一些兴趣元素,引导学生去思考。
当然,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渐渐学会自主探究。抽签让学生有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彻底堵死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抽签方式有很多种,最好选择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方式。如课前准备好纸球,数量与学生数目相同。课上提问时随机将纸球发给学生,然后由老师抽取几组数字,抽到数字的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转换成分数,记入平时成绩,期末根据成绩适当颁发一定的奖励。
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启发
历史课不是语文课,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老师对历史的心得体会。一些教师的教学完全按教参的分析进行,使丰富的历史教学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所以尽管老师费尽心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历史教学应常以疑促思,以思生趣,老师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学会爱思、会思、多思,使求知的兴趣,因疑而陡然增加。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专心读教材,大胆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看法,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培养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读书,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不应包办,而应注重诱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答案。老师的指导点拨,话不在多,关键是恰到好处,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在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开展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生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因此而更具创新性。
三、方法多样,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课堂的教学行为,应是讲、动、导、思的恰当结合。讲,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精讲,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帮助。新课改下的“讲”,一是对难点的突破,二是对史实的补充,三是对必要的学科体系的建构。中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讲”是必要的,例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没有老师必要的“讲”是不行的。“讲”应具有历史的逻辑性,特别是应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讲”应饱含情感,富有哲理和启发,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
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动,是指课堂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历史课堂必须“动”才有活力,才有实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历史是客观的,但却是可解释的。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不但激活了历史,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38-02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历史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历史学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还有学习方式上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难于满足学习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学。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课内外活动,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极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资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变,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尤其在网络时代,我们正接受、收集新鲜的信息,而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开放、变动和渗透影响的状态。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吸收了网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需要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学习,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资讯,培养和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灵活的网络互动平台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管理质量,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路。所以说,网络环境下衍生而来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简单的运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辅导,也不是说,它局限于我们的历史课程经过一层网络的加工,固定为一种学习模块,而是要从这个网络背景中发展出深层的教育体系、形成结构化的教育模块。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教学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到现在为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完全开放式的、立体化的、结构化的、全面高效的教学模式。
首先,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加要注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要尽量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潜在的对历史的兴趣和鉴别欣赏能力,使他们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能够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以便与信息知识社会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承接、相适应,还要使学生们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因而,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
其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课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阐述、自我锻炼为中心,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辅的,他们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各项塑造他们能力和培养个体情操的活动,帮助他们主动自主地欣赏历史、探究知识、探索世界、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历史文献作品的浏览搜索、学习和欣赏历史人物传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或进行有关的历史模拟实践活动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人、每个时间里,都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探索
中学时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让学生接受历史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塑造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教育,旨在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达成对人成长阶段的自我完善。因此,在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更加应当突出强调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前进,增强教学方式的感染力、说服力,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品鉴历史的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区别美与丑,伪与善。
当然,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课程形态,其中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学习的本质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一些显性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更多的隐性知识和从小掌握相关能力,并注重各项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孩子们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不仅在课堂上,在社会的随处,各个角落都可以开展自我的学习。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电子媒体、电子化工具等,在因特网上自主开展学习,激发学生们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借助老师适当的指导,来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能从中获取、存储和提炼各种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信息。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些相关问题探讨
新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或者存在缺漏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和态度,教学空间和教育评价方式等。
1、教师教育观念的开放性问题
网络环境下,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教学而言,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松散、难以控制的现象。因为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不能事必躬亲、事事带领,这样容易阻碍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他们要做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尽管如此,他们对网络条件下的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也还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就是说,教师要本着开放的教育观,在备课的时候,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这对中学老师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问题
如今我们所要求的教学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尽量提倡个性化选择,让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那么,教师就要积极营造适合于上述要求的网络教学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但对教师来说,由于自身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理解不同,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要求常常会相差很远,难以具体控制和精确把握。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问题
如何评价一堂网络教学课,怎样的网络教学课是好课?显然,这是一个检验新型教育模式下课堂收效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果,不能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而目前,这个评价的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研究。
参考资料
[1] 叶小兵,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J] 历史教学,2003 9
[2] 柯智勇, 浅淡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变化[J]. 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2010 7.
[3] 董艳,陈锦模. 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4] 夏华芳, 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M].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 历史, 2008.
(上接037页)学校为例,一年级以讲座形式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年级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观念和就业法制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奋斗目标和择业方向。通过讲座、模拟招聘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参加就业洽谈会后的总结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教育,帮助学生顺利择业。三年级通过就业服务,就业过程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有目标、有重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量体裁衣,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就业指导。
2、加强培养,健全学习机制,铺设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道路辅导员
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专业化、科学化的辅导员学习、培训,是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
用。一方面,要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为实现辅导员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基础。努力提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拓展就业指导的途径。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 历史教学 教师 学生
历史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历程、社会进步的重要课程。通过历史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历史智慧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等,并能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与历史思维能力,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国内农村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去解决。
一、我国农村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
1.专业的历史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专业的历史教师严重紧缺,很多初级中学甚至没有一个专职的历史教师,通常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由于兼任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低,业务技能跟不上,导致历史教学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说教教学,导致学生对历史科目提不起兴趣,无法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
2.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在现代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农村的初级中学历史教师还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以及一块黑板”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以记忆为主,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使历史课堂变得沉闷、机械化,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只突出教师的中心作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不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趣味性以及人文性,更无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导。
3.对历史科目的认识不够。一直以来,在初中各科目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都只以语文、数学、英语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把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当做小科目看待,认为历史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使历史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学生的在历史的学习中也积极不起来,甚至还对历史科目产生厌倦,导致历史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二、改善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的对策
1.加强历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充分鼓励城镇中学的历史教师积极前往农村初中任教,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带到农村中学中去。同时,还可以组织农村教师到城镇中学中去体验教学气氛,学习教学经验,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历史教学水平。另外,在资金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对外聘请专职的历史教师,并同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育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2.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历史教育工作的重视。地方教育部门要始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合理设置农村中学的课程安排,并严格监督课时安排。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避免部分学校过分重视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而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同时,还要要求学校一视同仁,尊重历史教师的劳动成果,适当提高待遇,让教师感受历史教学的乐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对历史科目的感兴趣程度一般取决于教师的情感。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还要用心对待学生,在课堂上不要随意批评学生,要根据课标提出相应的趣味性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历史学习很有趣,让他们信赖历史教师,从而对历史科目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造成中学历史学科现状的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计划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使历史科客观上成为“副科”。中学阶段各门学科理论上都应当是基础学科,但在现行教学计划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被忽视的,只有高三文科及初三才出现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在现行教学计划中历史课课时少,一般为两至三节,使得历史教师上课班次多、任务重,加上高考、中考分数比例,使语数外三科成为宠儿。
2.功利主义的社会潮流,忽视历史是必然的。当前我们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目标之一。历史课作为意识形态学科,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直接价值并不大,使社会、家长、学生认为“历史无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古老的历史学科受到了现代化的严峻挑战。
3.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通过研究国外教育史表明,历史教育呈下降趋势,因而各国在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中都比较重视历史教育,提高了历史学科地位。如:美国把历史课作为中学核心课程之一。
4.教学观念的滞后和教学手段的单调,加剧了历史学科的困境。面对今天信息化的社会,许多历史老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观念陈旧,加上教学手段单一(一本书、一个备课本、一支粉笔),历史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毫无新意,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面对现实,更新观念,迎接挑战
对于历史教学的现状,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自暴自弃。如果不痛下决心进行改革,任其发展下去,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都是一场灾难。
1.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历史,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历史,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历史学的功能较以往更广泛、更深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政功能。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古人十分重视史学的致用功能,特别是资政功能,所以唐太宗留下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千年古训。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实现其“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政治目的。二是教育功能。历史学能给人们以巨大的教育,这是历史学最普遍的价值所在,体现了历史学科思想教育的功能。它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与前途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关系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等。三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英国学者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培养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外国人提到中国,说中国是泱泱大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而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不知道四大发明是什么,当他们唱着国歌时,对“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还能体会这句话的分量吗?所以素质教育更离不开历史。
2.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1)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历史。历史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学生应站在当时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问题,而不应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讲岳飞抗金时,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岳飞在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下应该不理朝廷的十二道金牌继续前进,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手握重兵,应取南宋政权而代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岳飞是用封建思想培养出来的将领,忠君报国就是他的人生宗旨,所以他不可能谋反。在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感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错误甚至于奇谈怪论。(2)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讲吐蕃与唐的关系时,让学生扮演文成公主、唐太宗、松赞干布等人,围绕“求亲和文成公主入藏”表演历史短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知己”,更要“知彼”,要有“法”,有“新法”、“多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历史老师一般任课班次多,每班课时又较少,师生接触机会不多,如果讲究“师道尊严”,板起面孔说教,高高在上,不仅不受学生欢迎,反而会加大师生距离。因此我们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