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1 15:28: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

篇(1)

脑干出血是一种病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约占脑出血的1%左右,一般认为脑干出血5ml以内的患者有生存的可能,超过5ml死亡率在50%以上,超过10ml死亡率几乎100%,由于科技进步,医疗护理水平提高,近两年我科收治脑干出血超过10ml的13例,其中治愈8例,死亡5例。

现将护理体介绍如下:

1 护理

1.1颅内病情的观察

脑血管痉挛是脑干出血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延迟性脑缺血,脑水肿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改善脑灌注,同时使用甘露醇和速尿消除脑水肿,注意出入量的平衡,合理分配输入液量,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1.2呼吸功能监护及加强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

由于脑干是呼吸、循环系统中柢所在地,因此脑干出血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予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由于意识障碍引起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容易造成误吸,引起缺氧而加重脑组织缺氧,导致窒息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由于呼吸不规律请麻醉科气管插管,血氧低于85%可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每2小时雾化吸入一次及时清理呼吸道,前胸后背适当热敷,翻身扣背。

1.3眼脱观察及护理

患者出现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角膜长期暴露,发生干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如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严重时发生角膜溃疡,致使视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当患者出现眼睑闭合不全时,要高度重视,首先对眼予覆盖凡士林纱布,防尘保湿,并定时用氯要素眼药水滴眼以冲洗异物,保护角膜,睡前用抗菌素眼膏涂眼,完全不能闭合,要加盖眼罩或用蝶形胶布牵拉上、下眼睑使之闭合。

1.4消化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使胃肠粘膜血管痉挛收缩导致缺血,而神经兴奋使胃酸增加,损害胃粘膜屏障,导致粘膜缺血,局部糜烂出血,出现应激性溃疡,严密观察生体征变化,同时注意大便颜色、性质、留置胃管观察胃液性质,同时应用抗酸药物保护胃粘膜,若出现回抽胃液呈咖啡色,应根据医嘱予以生理盐水冲洗后给予凝血酶或云南白药鼻饲。

1.5高热的护理

1.5.1给予退热药、不定时注射

1.5.2人工冬眠:常用冬眠1号。首先应用冬眠药物,待机体御寒反应消除,患者完全进入昏睡状态后,再加入物理降温措施。体温逐渐不下降后,达到处需要温度时,即可转入维持阶段。每4-8小时追加药物,冬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寒战反应及躁动如皮肤出现鸡皮等,说明冬眠药物剂量不足,加强治疗效果,可交替使用鲁米那0.1肌注,体温维持恒定水平,切忌忽高忽低,并做心电监护,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一般为3-5天。

1.5.3物理降温:头部冰袋或用降温毯,必要时可以腋下、腹股沟等处放冰袋。

1.6预防褥疮发生

篇(2)

关键词 脑干血管病 并发症 前瞻性 护理干预

采取前瞻性护理干预,早期对脑干血管病并发症进行预防监测,协助医生及时处理,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经CT或MRI扫描证实为脑干血管病患者112例。观察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58.2±9.3岁,其中脑干梗死37例,脑干出血19例;对照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59.3±10.4岁,其中脑干梗死36例,脑干出血20例,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

护理方法:前瞻性护理组(观察组)在入院时即采用即刻印象与筛选[1],判断危机状态,准确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迅速采取护理对策,配合医生处理各种潜在发生的并发症。具体为:①脑干出血的患者应禁忌搬动头部,减少探视;②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预防脑疝的发生;③评估呼吸道情况,采取正确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湿化气道,保证氧疗效果;④昏迷者及时插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⑤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洁,正确收集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⑥定时更换,预防褥疮。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病情,实施护理。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呼吸道阻塞,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营养不良、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讨 论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护士应充分了解急性脑干血管病的病理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前瞻性地评估病情。采用即刻印象与筛选,判断病情是否稳定,观察有无呕吐、脑疝及呼吸道阻塞、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发生,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手段。

脑干卒中后短期内即可发生各种并发症[2]。脑干血管病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和中枢衰竭,应严密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等情况[3],如频繁的呕吐、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双侧瞳孔忽大忽小或不等大、等圆、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等,提示脑疝的发生,及时配合医生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的发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体温持续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烦躁不安,上腹部饱胀,频繁呃逆等症状时,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4]。昏迷者应及时插胃管引流胃内容物,观察胃液的颜色,大便性状及末梢循环、肢端温度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急性起病伴意识障碍的患者,呕吐频繁,可导致窒息死亡;其次,由于误吸、吞咽困难、人工气道的建立、应用呼吸机、长期卧床等因素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增高[5]。应评估呼吸道情况,采取正确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湿化气道,保证氧疗效果,定时翻身叩背;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洁,正确收集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脑干血管病患者心脏、肾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在应激状态下更易发生心脑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应定期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及血生化、肾功能情况,合理应用降压及脱水剂,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液体滴速不可过快,以免引起心功能衰竭或肺水肿的发生。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观察组通过前瞻性评估病情,及时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不仅为患者生存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同时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护士的预见意识和应急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6.

2 梁伦昌,黄俭.近年脑干梗死延误确诊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学杂志,2009,29(2):114-115.

3 杨才英,李婷婷,杨芳.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11(22):2103-2104.

篇(3)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观察;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morbidity. Way of life by detecting changes in body and nervous system to maintain body temperature at 35.5-37.5℃, improve the drainage tube irrigation methods. Results 100 case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cure rates reach 85%, invalidity rate fell to15%. Conclusion nursing properly, can improve the cure rate with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n.

【Key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observed care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常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可破溃入脑室,继发脑室内出血或血肿。临床上引起脑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组织内小血管壁病变,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所致,成为高血压脑出血(HICH)。

1 临床资料

100例病人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在35―85岁。基底节出血79例,出血量30―80ml者52例,80―120ml者27例。脑叶出血者5例,出血量10―30ml。脑室出血者8例,出血量30―60ml。丘脑出血6例,出血量60―80ml。脑干出血2例。

2 方法

2.1 病情观察与监护

2.1.1 血液动力学监护:包括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及中心静脉压。①中枢性病变所致心率变化突然,无规律性;心血管源性病变所致心率变化较为缓慢,但较持久。②动脉血压监护。颅内压增高使脑流量减少,反射性地作用于心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升高以增加脑血流量。若脑干功能严重损害会出现血压过低。③中心静脉压监护:可判断病人心功能血容量便于指导输液。

2.1.2 呼吸功能监护 重型高血压脑出血常常导致中枢性呼吸障碍,呼吸不规则,呼吸大于30次/分,提示:脑缺氧及颅内压增高;呼吸过慢小于10次/分,提示:脑疝。

2.1.3 神经功能监护:①意识的观察:根据意识障碍程度了解病情轻重;如睁眼情况,语言功能和肢体活动。②瞳孔的观察:当瞳孔轻度增大,对光发射迟钝,可能是颅内压增高,一侧瞳孔散大,直接或间接光发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双侧瞳孔散大固定于中央是严重的脑干损伤及脑疝晚期。③若病人出现明确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单瘫、偏瘫等提示病灶部位。

2.1.4 颅内压监护 可有利于指导降颅压的治疗。并可早期提示再出血。颅内压的高低,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2.2 术后护理

2.2.1 与引流 ①术后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少头部充血。②头偏向一侧,口角向下,以利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的自然引流。③引流管的位置:单纯血肿引流时,应将引流袋放在床旁低位引流;若血肿破入脑室,术后大量脑脊液经血肿腔内穿刺针引流出时,为防止颅内压过低,需将引流袋的最高点放在穿刺点上访15cm处,经此最高点使陈旧血液的脑脊液流出颅外,以控制颅内压力恒定。④严密观察引流量、颜色、做好记录。

2.2.2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变化。

2.2.3 保持正常体温的措施 密切观察全身体温变化,术后控制体温在35.5―37.5℃。措施:①术后常规头部置冰枕,而不是待发热后再行降温。②若体温升致38℃以上时,物理降温的同时配合“半量冬眠”或“冬眠”,以防中枢性高热。我们对100例病人采取这种方法无一例发生中枢性高热。

2.2.4 输液与脱水剂应用的护理 输液的速度要均衡,不可过快;静脉推药每分不超过1ml,输液速度为30―40滴/分,应用20%甘露醇要据病情而定。

2.2.5 口腔护理

2.2.6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①肺炎与褥疮的预防:每2小时,翻身、叩背、按摩。清醒病人应鼓励其咳嗽、咳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根据医嘱行雾化吸入,气管切开的病人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②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严密观察病人的大便颜色、性质、腹部情况,保持大便通畅。③预防肾衰与泌尿系感染:严密观察记录尿量,比重,BUN,肌酐,准时留取化验检查。④脑水肿者根据医嘱应用脱水剂。

3 结果

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平均住院天数10天,基底节出血79例,64例完全恢复,15例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功能恢复。脑叶出血5例,脑室出血8例,均完全康复,丘脑出血6例,1例康复,2例因入院后已形成脑疝而死亡。出院后随访,统计,手术后治愈达85%,病残率降至15%。

4 结论

治疗及时,方法正确同时护理措施得当,能提高治愈率与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71-02

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和心跳等诸多重要功能,急性脑干卒中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临床护理难度大,积极正确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干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39-78岁,平均58岁;脑干梗死34例,脑干出血28例,其中神志清楚者30例,合并高血压53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2例,长期大量饮酒者16例,长期吸烟者28例。抢救成功53例,死亡9例。

2 方法与措施

2.1 入院后均给予一般护理,同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每1-2h测血压、心率、呼吸、脉氧、瞳孔一次;翻身拍背及被动活动患肢每1-2小时一次;保留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及24小时出入量,每6小时口腔护理一次;对清醒病人都给予心理护理;给所有病人予以鼻导管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均给予深静脉留置导管,对昏迷及明显吞咽障碍者给予保留胃管行肠内营养。

2.2 对无意识障碍的清醒患者行饮水呛咳试验,I级:能1次饮完30ml温水,无呛咳;II级:分2次饮完,无呛咳;III级:能1次饮完,但有呛咳;IV级:分2次或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V级:屡次呛咳,难以饮完。IV级以上者为中-重度吞咽障碍。

3 体会

3.1 生命体征 对脑干卒中患者的病情判断、及时抢救极为重要。(1)体温 脑干卒中者常伴有中枢性高热,会加重脑水肿及组织的坏死,高热对一般退热剂效果欠佳,物理降温是最佳手段,通常有冰帽、冰毯等。(2)呼吸 脑干损伤患者常出现过度通气,表现为呼吸深快;或者为长吸气式呼吸及丛集样呼吸,一旦发现有呼吸衰竭先兆应及时应用呼吸机。(3)心率 积极监测心率变化,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4)血压 在急性期为了保证有效的脑灌注血压不应过低,通常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不予处理,在脑水肿高峰后可以适当缓慢平稳降压。

3.2 呼吸系统 吞咽困难、昏迷的患者口咽部及支气管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误吸导致肺部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及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时行雾化吸入,吸痰时动作轻柔,以防止咽部的严重刺激导致剧烈恶心,加重颅高压引起的脑疝的发生。应用呼吸机时应注意观察呼吸机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管道是否漏气,有无人机对抗等,并及时汇报医生。

3.3 消化系统 对于昏迷及有中-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常需要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插鼻饲管最好在应用脱水剂后进行,因为操作时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加重病情。在注射营养液前需先抽吸,观察有无暗红色液体,及时发现有无消化道出血。对清醒伴吞咽障碍患者应指导病人经常练习咀嚼动作以防止费用性肌萎缩而影响远期预后。

3.4 泌尿系统 注意观察尿量及尿色,是指导临床补液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尿色改变,对于寻找病因有巨大的指导价值。留置尿管应定期开放,注意保持会清洁干燥,如发生泌尿系感染,膀胱冲洗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办法。

3.5 皮肤的护理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经常翻身及保持骶尾部皮肤干燥,床垫平软可以防止湿疹及褥疮的发生。由于脑干卒中患者需长期卧床,同时大剂量脱水剂的使用使血液浓缩,处于高凝状态均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注意观察有无突发的一侧肢体肿胀及皮温的升高。护理上坚持关节的积极被动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辅以双下肢气泵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闫允岱,王谦.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10,19(7):1124-1199.

[2] 郝冬琳,王利惠,严岭,早期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9):1623.

篇(5)

一般资料:男78例,女38例;年龄38~89岁,平均68.6岁。116例中有102例有高血压病病史,大脑半球出血95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9例,丘脑出血8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5例,脑室出血12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16例,6~8分66例,9~12分23例,13~15分11例。合并2种以上病者89例,包括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乙型肝炎、肝肾功不全、恶性肿瘤等,最多合并5种疾病。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性质分别给予相应治疗,92例行开颅手术治疗;本组116例分别有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呼吸困难、舌根后坠明显、氧饱和度<90%或估计病员短期难以清醒等情况,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施行气管切开术。

手术方法:均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术。仰卧位,头后伸,垫肩。局部浸润麻醉,行颈前正中纵切口,长约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拉钩向两侧牵开,沿颈前肌中线相接处的白线用止血钳作深部钝性分离,暴露气管前壁,用手指摸到气管环后,用尖刀在预计切开的气管环下方刺入气管,并切开1、2环或2、3环,取气管撑开器撑开气管,置入合适的气管导管。

结 果

本组患者术后给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一度或持续>95%,纠正缺氧有效率100%。经综合治疗,23例患者因原发病进行性加重,治疗无效死亡,其余93例疾病痊愈或进入恢复期。全组术后出血3例,管堵2例,皮下气肿1例,切口肉芽生长2例。

讨 论

有资料表明,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SaO2可立即上升为98%~100%[1]。本组气管切开后缺氧情况均明显改善,并可防止气道不畅,痰液吸除困难或有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利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伴发疾病的恢复。因此,我们认为对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呼吸困难,出现神经源性脑水肿,舌根后坠明显,SaO2<90%,病员昏迷或估计短期难以清醒等情况,应尽早地行气管切开术。

目前,机械通气支持已成为气管切开术的首位适应证[2]。凡是呼吸系统、神经肌肉或颅脑中枢性疾病等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可迅速提高SaO2,纠正缺氧,保证有效气体交换,减少机体能量消耗,为救治疾病奠定基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往往合并有呼吸障碍。一方面因颅内压升高,脑干或后颅凹病变影响脑干和大脑高级呼吸中枢;另一方面由于意识障碍致舌后坠,呕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影响呼吸道通畅,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少数病员因脑水肿、脑缺氧造成丘脑下部细胞代谢紊乱,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3]。由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氧分压降低,进一步损伤呼吸功能,加重脑水肿。气管切开术能减少呼吸道死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便于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脱落的坏死组织,方便药物的滴入和呼吸机的使用,因此已成为救治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缓解、解除呼吸困难和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地改善呼吸,提高氧饱和度,减轻肺,特别是脑的进一步损伤,良好地控制肺部感染,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

气管切开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我们体会,找准解剖标志,沿颈前肌中线相接处的白线操作,不偏离中线,可减少出血,避免损伤邻近重要神经、血管或食管,迅速地找到气管,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如发生术中或术后出血,有时止血困难,用简单缝合术口的方法效果差,需良好暴露后,用双极电凝或缝扎止血。只要做到手术仔细、熟练,严格操作规范,选用合适套管,术后精心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其风险和并发症可减小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达木索, 宋翊飒, 赵宁. 气管切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体会.临床耳鼻咽喉杂志, 2004, 18 (3) : 182~183

篇(6)

关键词:CT;急性脑出血;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51-01

急性脑出血一般特指非外伤性的原发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发生的出血,是医院心脑血管临床的常见病症,相关资料显示,急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例总数的20~30%,其年发病率为(60~80)/10万人口,而且通常情况下在急性期表现出较高的病死率,大概为30~40%[1]。就发病原因来看,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其中80%的该疾病患者都有过高血压病史,其他原因还包括少数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以及接受康宁和溶栓治疗的病人等。就临床表现来看,多数患者是由于在日常的活动中太过用力或情绪过激时突然发生,继而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面瘫、失语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情况严重者其病情可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恶化,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死亡[2]。此外,急性脑出血可对植物神经中枢造成损伤,进而导致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同时有可能发生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3]。随着CT的问世,因其具有快速、准确和无创等优点,逐渐成为了临床脑出血诊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对我院脑外科收治的经CT确诊为急性脑出血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索CT检查在急性脑出血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并且可对提高临床脑出血诊断的准确率有所帮助。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于2012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病人,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61.3±7.4)岁,既往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56例(77.8%)。临床表现:伴头痛53例(73.6%),眩晕18例(25.0%),恶心呕吐35例(48.6%),失语41例(56.9%),肢体瘫痪62例(86.1%),中枢性面瘫50例(69.4%),大小尿便失禁31例(43.1%),共济失调7例(9.7%),瞳孔改变8例(11.1%),抽搐7例(9.7%);并发症情况:脑梗塞11例,脑萎缩8例,心肌缺血10例,肺部及尿路感染28例,糖尿病6例,心房颤动9例,电解质紊乱12例。

1.2方法:本组72例患者均采用brightspeed16排螺旋CT扫描机以眶耳线为基线做常规头颅CT轴位扫描,扫描层厚5-10mm,层距5-10mm。所有患者的首次CT扫描均未超过病发3d,且在完成首次扫描之后再不定期进行CT复查,在多个检查时间点根据扫描影像对患者的血肿部位、血肿体积、占位效应以及水肿情况做比较分析,其中有3例患者在复查过程中进行了CT增强扫描。其中血肿体积多用公式进行计算或直接体积测量。

2结果

血肿部位:基底节区出血46例(63.9%),脑叶出血8例(11.1%),丘脑出血7例(9.7%),小脑出血2例(2.8%), 脑干出血4例(5.6%),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2.8%),梗死后出血3例(4.2%);血肿体积:30ml者10例(13.9%),>50ml者3例(4.2%);治疗及预后:本组72例患者均进行内科保守治疗,包括早期止血、降颅压、抗炎、纠正电解质平衡以及相关营养支持等,平均疗程35d,结果痊愈23例(31.9%),好转35例(48.6%),恶化9例(12.5%),死亡5例(6.9%)。

3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最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若病情恶化通常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就临床治疗而言,早期诊断意义重大,相比临床观察患者表现而言,CT检查更能将病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以及严重程度直观地呈现给临床工作者,因此CT诊断一直是神经内科临床的热门课题之一。

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诱因,且多继发于既往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的患者,本组即有56例,占总例数的77.8%,就出血部位来看,多数情况为基底节出血,本组有46例,占总例数的63.9%,与相关资料显示数据一致。

对于临床观察后疑似脑出血的患者,通过及时进行头颅CT扫描,不但可将出血部位准确地显示出来,同时计算出血量,判断是否破入脑室、水肿及脑中线是否发生位移等,而且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它可能为后续的微创清楚血肿等手术治疗提供有效的定位依据,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同时,CT扫描可动态地观察血肿的演变历程和发现新的血肿,能在早期判断其预后转归,以便尽早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此外,可根据脑出血后临床颅内高压的发展趋势以及CT 扫描环池、脑干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做出Ⅰ~Ⅳ级分级和预后估计[4],并以此对血肿占位、脑组织肿胀挤压中线结构或脑干出血等对脑损害的轻重程度做出客观的反应,通过以上可最大程度地降急性脑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综上所述,目前可以将CT扫描检查作为对急性脑出血进行确诊的首选方法,该方法不仅需时少,成像迅速,而且在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和多种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可及时发现因各种缘由所导致的急性脑出血,早期对出血定量诊断同时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元. 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使用精神疾病杂志, 2011, 14(11): 7-10

[2]谢桂珍. 急性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11, 31(2): 143

篇(7)

[关键词] 高压氧;脑出血;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150-03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病情凶险,病死率和致残率及后遗症都很高[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脑出血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可能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有关。目前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手术可及时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挽救患者的生命,辅以控制血压、降颅压、控制脑水肿及预防性使用和降低胃酸分泌的药物等综合治疗。为了改善其预后,本院采取术后早期辅助高压氧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变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所有对象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抗凝剂、血液病、外伤性脑出血、动静脉瘤畸形破裂引起的脑出血。

1.2 分组

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高压氧治疗组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10~78岁,平均(47.3±14.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31例,自发性出血5例,颞顶枕部出血4例,脑干出血4例,丘脑出血3例。以上患者经外科治疗后无活动性出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平稳,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意识障碍等[2]。②对照组47例,男36例,女11例,年龄22~80岁,平均(49.5±12.7)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30例,自发性出血4例,颞顶枕部出血5例,脑干出血4例,丘脑出血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急诊开颅手术、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压、止血、营养神经、预防感染、激素等治疗[3]。(2)高压氧治疗组:在上述常规综合治疗半个月后加用高压氧治疗,并做好高压氧护理。采用上海701所杨园医用氧舱厂生产的2600~8000中型氧舱治疗,压力0.2 MPa,加压20 min,稳压吸氧60 min,中间休息10 min,减压30 min,每天1次,共10~40次。高压氧治疗组做好高压氧护理:①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发病突然,并大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对治疗缺乏信心,加之高压氧舱的密闭环境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害怕今后不能正常工作,给家庭带来负担。护士应体贴关心患者,耐心地向患者讲解高压氧治疗的原理、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方法及今后的康复锻炼。②严格掌握禁忌证:脑出血患者必须在出血2周后才能进行高压氧治疗。如体温超过38℃、BP超过160/100 mm Hg、气管切开痰多,均不能进舱[4],以免引起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③入舱前护理:A: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观察其神志及瞳孔大小,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教会患者及家属做好咽鼓管调压动作。B:进舱前应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有躁动者,用约束带固定好四肢,以防摔伤。C:为避免再次脑出血,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柔,固定好各管道,防止脱落。④入舱后护理:脑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症状,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陪舱。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气管切开患者应防止套管滑落,如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积极措施。有补液患者注意补液的滴速,有导管患者减压时开放各导管,防止脏器损伤。⑤出舱后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测量脉搏、血压,询问有无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氧中毒及减压病症状。

1.4 疗效评定标准[5]

治愈:患者神清,患肢功能和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好转:患者神清,患肢功能和语言功能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或部分自理。无效: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生活不能自理,患肢功能与治疗前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总有效率的比较及治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高压氧治疗组有效率为87.2%,对照组有效率为70.2% ,高压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HBO治疗的效果与疗程关系

见表2。HBO≤2个疗程的治愈率为42.9% ,HBO>2个疗程的治愈率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P

表2 47例HBO治疗效果与疗程关系

3讨论

脑出血后其血肿压迫邻近的脑组织,对脑组织产生直接破坏作用,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缺血缺氧后使脑组织产生软化及坏死,引起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严重时产生脑疝等,是脑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脑出血后除手术治疗,如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脑室放置引流管外,术后对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也非常重要。应设法改善脑出血后的脑缺血缺氧,从而减轻脑水肿,是提高脑出血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高压氧辅助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可提高氧分压,增加氧含量,降低脑水肿,提高其治疗效果。高压氧治疗脑出血的基本原理:①高压氧可提高血氧分压,增加物理溶解氧,血氧含量增加,在0.2 MPa氧下,物理溶解氧为4.2vol%,为常压空气时的14倍。还可提高氧的弥散率和有效弥散距离,在0.2 MPa氧下,大脑灰质毛细血管弥散距离增加,从30 μm增加到100 μm,可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6]。②高压氧可降低颅内压,高压氧使颅内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颅内压降低,减轻脑水肿,打断缺氧-水肿的恶性循环。在0.2 MPa氧下,大脑血流量降低30%,颅内压下降37%[7]。③高压氧可加速残余血肿的清除,加速病灶的修复。④高压氧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供,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修复[6]。⑤高压氧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0.2 MPa氧下,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18%,使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氧分压相对增加,提高上行性网状系统的兴奋性,有利于脑干功能活动,有利于患者从昏迷状态转为苏醒[6]。⑥高压氧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谷胱甘肽氧化酶等的含量,加强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减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8]。

本组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个疗程12例,治愈率分别为42.9%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采用高压氧结合常规综合治疗及高压氧护理,能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病死率,减少致残率,改善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经高压氧治疗及高压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后遗症、致残率、死亡率,且安全有效,又可减少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宁沁,陈小平. 高压氧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疗,2011,1:29.

[2] 蔡玉清. 高压氧治疗脑出血的护理[J]. 哈尔滨医药,2012, 32(1):76.

[3] 陈吕安,陈治标,陈治军,等. 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74-275.

[4] 单祥鸣. 高压氧治疗脑出血肢体偏瘫48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113.

[5] 张玲. 脑出血亚急性期102例高压氧治疗观察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17.

[6] 李温仁,倪国坛. 高压氧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99-353.

[7] 杨益. 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87-189.

[8] 高春锦,杨捷云. 实用高压氧学[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193-194.